Ⅰ 用電量同比去年明顯提升,怎麼能寫的委婉點
認真落實的節電的政策,比如做了哪些行動。
然而為了保證生產,xxx。然後分析一下主要耗電原因。
是明年繼續努力的方向。設定一個節電目標。
總的來說,事實都已經發生了,分析一下原因,領導看到了還覺得有情可原。要是想一筆帶過恐怕很難啊,領導又不傻。。。
Ⅱ 2017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了多少
據報道,數據顯示,2017年全社會用電量6.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6%,增速較去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其中,二產用電對全社會用電增長的貢獻率為60.2%,拉動全社會用電量增長3.9個百分點。製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5.8%。
據介紹,2017年我國市場化交易電量同比增長45%,佔全社會用電量比重約26%,同比提高7個百分點,為工商企業減少電費支出603億元。
(2)居民生活用電用增長同比分析擴展閱讀:
2015年1月16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014年全社會用電量等數據。
2014年,全社會用電量5523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用電量994億千瓦時,同比下降0.2%。
第二產業用電量4065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7%;第三產業用電量666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4%;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692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2%。
2015年10月19日,國家能源局公布9月份全社會用電量等數據。數據顯示,2015年9月份,全社會用電量4563億千瓦時,同比下降0.2%。具體來看,2015年1-9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累計4134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8%。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用電量80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7%;第二產業用電量29559億千瓦時,下降1.0%;第三產業用電量5406億千瓦時,增長7.3%;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5573億千瓦時,增長4.6%。
國家能源局發布10月份全社會用電量等數據。數據顯示,10月份,全社會用電量4491億千瓦時,同比下降0.2%。1-10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累計4583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用電量87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0%。
第二產業用電量32858億千瓦時,下降1.1%;第三產業用電量5959億千瓦時,增長7.1%;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6140億千瓦時,增長4.6%。
2015年12月16日,國家能源局發布數據顯示,11月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0.6%,業內預計12月用電增速將繼續回升,全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長或為1%左右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全社會用電量
Ⅲ 一季度我國用電量增長9.8%的原因是什麼
4月24日,國家能源局舉行新聞發布會。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司長李福龍在會上表示,一季度我國用電量同比增長9.8%,創2012年以來季度增速新高,較去年同期和四季度分別回升2.9、4.1個百分點。
三是用電增長新舊動能轉換提速。一季度,信息傳輸、軟體服務、汽車製造等行業用電增速均高於16%,帶動新興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11%,持續35個月高於全社會用電增速;四大高耗能行業用電同比增長4.8%,持續13個月低於全社會用電增速,表明傳統行業用電增長力度減弱,新興產業持續引領全社會用電增長。
四是東部地區產業轉型加快。一季度,東部地區二產、三產和居民用電齊頭並進,對本地區用電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2%、32%和34%,基本呈「三分天下」之勢,而西部地區二產用電貢獻率接近66%,中部地區貢獻率為42%。全國二產用電增長中,西部地區貢獻了52%,東部地區貢獻了29%;而東、西部地區對全國三產用電增長的貢獻與二產正好相反,東部地區貢獻了52%,西部地區貢獻了27%。
Ⅳ 全國人民人均用電量的增加說明了什麼
說明我國正在進入或者說已經進入電氣化時代,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是勢不可擋的大趨勢。企業用電量增多,說明企業在產值和效應再提高,商業用電量增多,說明第三產業正在飛速發展,居民用電量增加,說明居民在日常電器在不斷更新換代。總之,只能說明我國經濟在健康穩定地發展,人民 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
Ⅳ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的用電量也越來越大,高峰期造成電力緊張,用電事故也時有發生,提高安全用
(1)由於火線和零線之間有220V電壓,而零線和大地之間沒有電壓,故居民家中發生的觸電事故主要是由於人直接或間接接觸火線造成的;
(2)分析右圖可知:由於並聯電路中幹路電流等於各支路電流之和,據圖①可看出,家庭電路中並聯的用電器越多,總功率越大,幹路電流越大,當達到一定的程度有可能引起火災;據圖②能看出,當用導線將火線和零線連在一塊時,即此時發生短路,據I=
U |
R |
Ⅵ 中國一年用電量
2020年1月19日,國家能源局發布2019年全社會用電量等數據。 2019年,全社會用電量7225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5%。
2019年,全社會用電量7225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用電量78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5%;第二產業用電量4936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1%;第三產業用電量1186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5%;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025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7%。
2019年,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為3825小時,同比減少54小時。其中,水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3726小時,同比增加119小時;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為4293小時,同比減少85小時。
2019年,全國電源新增生產能力(正式投產)10173萬千瓦,其中,水電417萬千瓦,火電4092萬千瓦。
(6)居民生活用電用增長同比分析擴展閱讀:
2020年前8月
1—8月,全社會用電量累計4767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5%。這是全社會累計用電量降幅持續收窄後,年內首次實現正增長;同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用電量降幅也在持續收窄。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行業發展與環境資源部副主任葉春分析,這主要是受到經濟穩定恢復、持續向好和夏季高溫天氣等因素拉動。
8月份,全社會用電量729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7%。分產業看,第一、二、三產業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12.1%、9.9%和7.5%;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同比下降1.2%。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數據顯示,8月份,全國製造業用電量351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7.4個百分點;製造業日均用電量113.2億千瓦時/天,比上年同期增加9.9億千瓦時/天,比上月增加6億千瓦時/天。
其中,四大高載能行業用電量同比增長9.2%、高技術及裝備製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13.8%,消費品製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5.6%,其他製造業行業用電量同比增長9.4%,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別提高7.2、11.5、5.3和2.3個百分點。
國家能源局-國家能源局發布2019年全社會用電量
中國政府網-前8月全社會用電量年內首現正增長
Ⅶ 已知每個月的用電量和同比增長,如何讓求全年同比
全年同比=全年增長量÷去年用電量
Ⅷ 如何看待經濟增長與用電量的關系
在不同的時期,各因素對用電量的影響程度也不同。用電效率(即當年國內生產總值與用電量的比值)與用電量密切相關,改革開放前我國的用電效率基本上處於下降或平穩波動狀態,改革開放後,用電效率大幅度提高,從1980年的1.5增長到1998年的6.8,降低了這段時間的用電量。產業結構變動對用電量的影響,主要是由於各產業用電效率不同。如果用電效率高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並且上升較快,則用電量將減小。改革開放至1990年,我國工業由重型化向輕型化轉變,工業佔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44%下降到1990年的37%。但1990年以後,工業佔GDP的比重又開始上升,到2000年為44%,恢復到1980年的水平。實際上,此時產業結構對用電量的消減作用已經減弱,而用電效率的影響力增強。從1997年開始,我國實施經濟調整,工業GDP增長在1998年和1999年出現了歷年最低點,分別為3%和5%,此時也正是經濟結構轉型和國企全面改革的關鍵時期,同期出現了用電量的歷年最低點。固定資產投資拉動了經濟增長,也刺激了電力消費,尤其是1992至1995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高達40%以上,用電量增長率也在10%左右;2003至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維持在25%左右,此間的用電量增長率也高達15%左右,在電力消費第三輪周期和第五輪周期中,電力消費高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的拉動作用明顯。合同利用外資也一直影響用電量,改革開放後,外資不斷湧入,推動了用電量的上漲。受政治原因影響,1989年至1990年,利用外資短時下降,但又很快恢復增長態勢,直到1998年金融危機發生,之後繼續上升至本次世界金融危機發生前夕。期間,用電量也相應波動。減少人口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電力需求產生了較為明顯的影響。居民生活用電呈快速上升趨勢,對全社會用電量的影響越來越大。電價也是影響用電量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我國的電價是根據供給成本行政確定的,無法反應電力市場供求關系。
Ⅸ 一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增長可以看出什麼問題
4月24日,國家能源局舉行新聞發布會。能源局發展規劃司司長李福龍在會上表示,一季度我國用電量同比增長9.8%,創2012年以來季度增速新高,較去年同期和四季度分別回升2.9、4.1個百分點。
三是用電增長新舊動能轉換提速。一季度,信息傳輸、軟體服務、汽車製造等行業用電增速均高於16%,帶動新興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11%,持續35個月高於全社會用電增速;四大高耗能行業用電同比增長4.8%,持續13個月低於全社會用電增速,表明傳統行業用電增長力度減弱,新興產業持續引領全社會用電增長。
四是東部地區產業轉型加快。一季度,東部地區二產、三產和居民用電齊頭並進,對本地區用電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2%、32%和34%,基本呈「三分天下」之勢,而西部地區二產用電貢獻率接近66%,中部地區貢獻率為42%。全國二產用電增長中,西部地區貢獻了52%,東部地區貢獻了29%;而東、西部地區對全國三產用電增長的貢獻與二產正好相反,東部地區貢獻了52%,西部地區貢獻了27%。
內容來自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