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東亞銀行成為首家在前海開設分行的外資銀行嗎
2018年7月12日,總部位於上海的東亞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宣布,其深圳前海支行獲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擬將升格為分行。東亞中國由此成為首家獲准在深圳前海設立分行的外資銀行。
據了解,作為首批進駐前海的外資銀行,東亞中國早在2013年就在中國內地外資銀行中率先籌建成立了前海支行,專門支持並服務於前海的建設和發展。經過五年的深入服務和協同發展,東亞中國前海支行已擁有良好的客戶基礎和服務體系,並和多家前海創新機構與平台搭建了戰略合作關系。
東亞中國方面稱,目前東亞中國前海分行正積極辦理相關證照及業務系統的更新工作,不久將以全新風貌竭誠為前海、深圳乃至大灣區的客戶及各界合作夥伴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並積極探索跨境聯動等金融創新服務。
『貳』 深圳和上海誰更有實力爭當國際金融中心
當然是上海比深圳強。央行中國人民銀行有一半人在北京辦公,一半在上海辦公,但是不在深圳。國際都只看上證,不看深指。而且深圳在國際上的知名度遠遠落後於上海,因為是新城市,連台灣人都把深圳讀成深俊,就不要說外國人沒聽說過深圳了。金融證券交易量,上海上海證券交易所遠超深圳。銀行數量,上海也遠超深圳。當然深圳發展速度稍微快一些。我的觀察是,深圳逐漸會變成科技城市,就是中國的矽谷。上海以服務外企和大型央企國企為主,深圳以私營企業為主。雖然高層反復強調也支持民營企業,但中國趕超美國主要靠國企,因為有規模,以民企為輔。主輔要分清。另外,深圳的政治地位很低,副省級,深圳市委書記是中央候補委員,而上海則比省級高半級,市委書記則是政治局常委。深圳的高校研究機構遠不能和上海比。上海地價過高,外推初創企業。深圳本來是初創企業王國,但深圳地價也驟升,幾乎快趕上上海的地價了,連華為都把部分部門搬到惠州,這會阻礙深圳的活力來源。深圳和香港在逐漸同城化,甚至珠三角鵬穗港澳珠一小時生活圈,珠三角大灣區行成,會是新的增長點。但上海也會整合江浙成為上海大灣區。另外,借朝鮮韓國和解,以及朝韓俄蒙經濟通道開跑,渤海大灣區(京津冀遼魯)也會形成。
『叄』 香港都有哪幾大銀行
1、匯豐銀行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於1865年在香港和上海成立。2000年5月,匯豐將其中國業務總部移至上海的浦東,成立「匯豐駐中國總代表處」,統籌業務發展。由於匯豐銀行成立時間較早,范圍很廣,遍布全世界的各大城市,服務最完善,所以是商家的首選銀行。
2、恆生銀行
1985年,恆生銀行在深圳設立首間代表處。1997年香港回歸,恆生是首家獲批將上海代表處升格為分行的香港銀行。1998年底,恆生在北京成立代表處。2004年5月,恆生銀行取得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恆生擁有豐富經驗和財務實力,及優質的專業服務。
3、永隆銀行
永隆銀行是香港所有銀行中匯率最優惠的銀行,換匯率通常比一般的華資銀行高2-3個點。所以如果您經常與美國等國家做外匯生意,或經常電匯(TT),可選擇此行。另外,由於永隆被招商銀行收購,建立起強大的網路,招商銀行和永隆銀行可實現對匯,所以經常涉及到內地的業務的,永隆銀行不失為不錯的選擇。
4、東亞銀行
東亞銀行於1918年在中國香港成立,一直致力為中國香港、中國內地,及世界其他主要市場的客戶,提供全面的零售及商業銀行服務。東亞銀行是香港最大的獨立本地銀行,於2018年12月31日的綜合資產總額達港幣8,395億元(1,072億美元)。
5、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銀行(香港)或中銀香港,是中銀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的最主要資產,也是中國香港第二大的商業銀行集團,在香港分行超過300家。中銀香港由12家中國銀行的附屬銀行及機構,於2001年10月1日重組合並而成,並於2002年10月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
『肆』 香港銀行有哪些
香港有三大銀行,分別是:匯豐銀行、渣打香港、中銀香港。匯豐銀行的英文全稱為(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首字母簡寫為HSBC),中文直譯為「香港和上海銀行有限公司」。取「匯款豐裕」之意,中文名稱為匯豐。
1、匯豐銀行發家、崛起於香江之畔,也是香港三大具有港幣發行權的商業銀行之一 (另外兩家是中國銀行和渣打銀行)。作為一家國際性金融機構,匯豐的業務范圍覆蓋歐洲、亞洲、北美、拉丁美洲、中東和北非,但細看其報表會發現,中國香港才是它真正的利潤核心。
據2020年4月28日發布的一季報,匯豐控股一季度總營收(扣除「預期信貸損失」後,以下均為相同口徑數據)為106.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23%。一季度稅前利潤32.3億美元,凈利潤為22.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51%,凈利潤幾乎腰斬。
2、渣打銀行作為紮根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外資銀行之一,渣打銀行從1858年在上海設立首家分行開始,在華業務從未間斷。2007年4月,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成為第一批本地法人銀行之一。
2019年浦發銀行和渣打銀行在上海簽署《「一帶一路」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加強合作,著眼於服務兩家銀行客戶的國際化發展需求開展深度全面合作,通過銀團、聯合債券承銷、貿易融資、全球現金管理及金融市場等業務合作共同發展,力推人民幣國際化,共同支持「一帶一路」領域項目。
3、中銀香港作為試點銀行,2019年3月20日起代理開設內地銀行賬戶。賬戶可用來綁定內地手機錢包,享受在內地日常消費的支付便利。中銀香港副總裁龔楊恩慈表示,大灣區建設已進入全面推進的新階段。
在內地與香港監管機構支持下,中銀香港與母行中國銀行及大灣區內分支銀行緊密合作,推出大灣區「開戶易」服務,代理開設內地銀行賬戶,以滿足港人在大灣區工作、生活及出行等跨境金融服務的需要。
(4)上海銀行大灣區擴展閱讀:
2019年9月3日,香港金管局、匯豐銀行、渣打香港及中銀香港三家發鈔銀行宣布,新系列100港元紙幣在三家發鈔銀行推出。
面額100港元的新鈔票設計以粵劇為主題,三家發鈔銀行的設計各具特色,也呈現不同的人物造型。其中,匯豐銀行的設計主要構圖為一對情侶在庭園相會;中銀香港以閨閣女子作為主題;而渣打香港以身穿蟒袍及鳳冠霞帔的駙馬與公主為構思。
除了百元面額的新鈔外,還有50港元及20港元的新鈔,將於2020年初發行。香港金管局表示,舊版鈔票繼續為法定貨幣,與新系列同時流通。
『伍』 《縱橫大灣區》中的珠三角世界500強為什麼超過了長三角和環渤海
摘要:在最新世界五百強企業名單中,若剔除央企,深圳數量位居第一,超越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如果以民營企業(剔除央企、地方國企、外企)來論,深圳仍以6家數量排在第一位。
昨天(7月21日)晚上,新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出爐。
中國企業上榜數量繼續增加,規模達到115家。國家電網、中石化、中石油更是躋身榜單前五,總部坐標均是北京。上榜的中國企業中,首都北京佔有量接近一半。
最近十年,金融實力反超廣州,並縮小了與京滬間的距離。
深圳用實踐、數據和實力檢驗了經濟特區自由市場的可行性,也印證了「國企看北京、外企看上海、民企看深圳」的說法。
『陸』 中國人民銀行為何總部設在上海而不是北京
中國人民銀行有四個總部,理法上總部在北京,其他三個都是地方區域性總部,其中上海(華東)總部早就已經運作,目前密籌的是深圳(南方)總部,第三個是重慶(西部)總部未有進展。
中國人民銀行是採取垂直管理體系的中央銀行,具有獨立制定貨幣規則並落實的權力。區域總部的建設,是完善央行制定規則,地方總部監管,各分支銀行落實的體系性健全的重要一環。該體系的建設完成有利於全部省份升分行,同時一些重要城市晉升中心支行,打破體制中心支行的束縛,兼顧了銀行業務的側重,鞏固了全國金融的穩定,為人民幣走出國門提供內部有力的支撐。
目前各省只有中心支行,不能滿足省份發展業務需要,提出另建支行不利於省內貨幣統一,只有中心支行升分行,才是解決一些目前非分行省份業務的發展問題。而央行管不過來這些分行,所以必須結合國情及自身業務的需要,才提出了總部方案。
除了北京總部是正部級外,上海總部,深圳總部及將來的重慶總部都是副部級配製。各分行依然是正廳級,不過中心支行屆時會修改為副廳級,其他支行依然是正處級編制。
中國國內三大金融中心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重慶在西部實力連成都都未有超過。加上如今搞了一個粵港澳大灣區其目的就是為了鞏固深圳金融地位,即只有深圳落實了南方總部建設之後,重慶才有可能被談及實力的提升相對成都而言,深圳落實人民銀行南方總部被譽為銀行金融體系的重要補充,對中南乃至西南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所以,上海總部根本不是北京總部的那麼回事,也不會只有兩個總部。
另外,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是非法設立的產物,因為中國人民銀行法並未授權國務院擁有在上海設立總部的許可權。根據法律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必要的時候可以設立分支機構作為派出機關。根據國情就是設立分行和支行,並且確定為廳級和處級級別。
那麼合法的上海總部是如何設立的呢?規范的流程是,國務院授權深圳設立中國人民銀行南方總部的創新,有了國務院法規的專項創新政策,深圳根據經濟特區法就可以探索設立中國人民銀行南方總部。以深圳設立中國人民銀行南方總部的經驗和措施報告國務院總結,國務院以經濟特區法與中國人民銀行法無法在國內統一為由向全國人大申請法律條紋修改。全國人大以同意設立深圳和上海設立總部的國務院申請修改法律條紋。國務院以新的中國人民銀行法,依法批准中國人民銀行申請設立上海總部,這樣上海總部才是合法的產物,這是最基本的常識。
『柒』 您好!我卡被封,如何轉出多餘的錢
帶著身份證去銀行,凍結資金之外的錢可以動用。
『捌』 為什麼很多人説《縱橫大灣區》中是深圳被港珠澳拋棄了
「特區特不特」的爭論雖然被人為制止,後續影響卻不可小覷。這就像落了根的風濕病痛,每遇潮冷天氣,便要發作一番。
1997年,香港回歸,深圳經濟特區特下去的一大理由——照應香港回歸——似乎已經不是理由了。那麼,香港回歸之後的深圳何去何從?你對深圳的未來是看好還是看衰?你之於深圳,是到來還是離去?坊間所謂「深圳主義者」的自覺,深圳人對於深圳城市命運的理性思考,實始於此時。1997年6月來到深圳的金心異,後來寫了篇網路長文《深圳,你是到來還是離去?》,並與網路名篇《深圳,你被誰拋棄?》的作者咼中校各持「樂觀」、「悲觀」姿態,互為「黑白臉」,長期爭辯。同樣於1997年來到深圳的老亨,也是基於對「深圳問題」的執著,創辦「一切與深圳有關」的因特虎網站,專議深圳人、深圳事,並由此醞釀提出「深商說」。「深圳主義」,一時洛陽紙貴。
似乎就在深圳繁華漸褪之際,上海浦東卻正光鮮登場。巨大的反差,引發了深沉的思考,也引發了狂風暴雨般的論爭。
06
六問:嶺南,可堪承受商業文明之重?
平安、招商、中興、華為等企業總部的可能外遷是「拋棄論」的重要表徵,以至於後來每每指陳「拋棄論」不成立,都以這些企業總部依然安守深圳作為反證,卻無人深究:是企業外遷引發了「拋棄論」,還是「拋棄論」阻遏了企業外遷?
但是歷史上「粵企遷滬」確是不爭事實。
幾千年來,中華文明的主要舞台一直是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始終未能進入主流。明清以降,伴隨著西方商業力量的崛起,濱海之地先近商,廣東開始由農業文明的邊緣轉而成為商業文明的高地。廣州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最繁華的一個商業中心,這是粵商第一次在中國歷史上扮演了商業龍頭老大的角色。然而,這把老大交椅還沒坐熱,就被當時還只是個小弟的上海奪走了。五口通商以後,上海憑借地緣優勢,從小小的凇江縣一下子躍升為中國乃至世界性的商業中心。
一個被很多人都忽略了的史實是:上海商人的始祖,主要的不是寧波幫,也不是江蘇幫,而是廣東幫。近代粵商後來大多成了滬商。活躍在近代上海的廣東人不可勝數,僅廣東香山小縣,就有孫中山、容閎、唐紹儀等名流,徐鈺亭、徐寶亭、徐潤、唐廷樞、唐廷植、唐瑞芝、唐國泰、莫仕揚、鄭翼之、徐渭南等買辦,郭樂、郭標、郭泉、郭葵、郭琳爽、馬應彪、蔡昌等百貨業巨頭,方舉贊、馬玉山、鄭伯昭等實業界巨子,還有撰寫《盛世危言》的鄭觀應,藝術家鄭君里,音樂家蕭友梅,電影明星阮玲玉,武術明星盧煒昌、陳公哲……,可謂猗歟盛哉!
反觀廣東,第一個剿絲廠、第一個織布局、第一個造船廠、第一個電信局、第一個銀行、第一條鐵路……,無數近代商業的第一都是因為粵商的參與,但是當上海後來居上的時候,廣州卻在一場大火之後一蹶不振。
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人、第一批出洋打工經商的人、第一批海外留學的人、第一批為創建資本主義的民主共和國奔走呼號的人……,廣東人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和作為前所未有地改變著中國,但是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時間里,在商業文化和商業制度方面的創造性成就,廣州商人一千年也未曾達到。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歷史似乎在經歷另一次輪回。改革開放自廣東始,自深圳始,成千上萬的人們南下廣東,投奔深圳,他們在早期的改革開放中篳路藍縷、胼手胝足,打造出平安、招商、中興、華為這樣的深圳名企,現在卻有可能因為浦東開發而北遷上海!正是因為「拋棄論」直截了當地揭示了這種可能,才引發了人們的共鳴,也促使人們深思:現代商業文明女神的裙裾掃過廣東之後,會不會又在上海飄落?珠江三角洲是否天然不具備產生偉大商業城市的條件?廣州、深圳是否僅僅是特殊政策背景下曇花一現的商業奇葩?嶺南到底有無成為偉大商業中心的天賦條件?萬千菁英,是該繼續南渡,還是應該北歸?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因特虎老亨開始系統研究「深商」問題,並於2006年出版第一本關於深商的專著——《深商的精神》。
在對中國商業歷史和商幫歷史的梳理過程中,老亨注意到,曾在《史記》中寫過《貨殖列傳》的司馬遷,對楚越之地為何「不是經商處」,有過一段精彩的描述:
「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耕魚,或火耕而水縟,果隋嬴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飢饉之患,以致偷生,無積聚而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沂泗以北,宜五穀、桑麻、六畜,地少人眾,數被水災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魯好農而重民。三河、宛、陳亦然,加以商賈。齊、趙設智巧,仰機利,燕、代田畜而是蠶。」
太史公的意思:江淮以南、楚越之地,自然條件比較好,人們不耕、不織,尚不至於飢寒,商業就更無必要了。沂泗以北,秦夏梁魯,天災人禍的,必須常備不時之需,所以平時要加緊耕作,發展農業;養蠶織布,發展工業;仰機取利,發展商業。
嶺南更在江淮以南、楚越之南了,古稱南越。植被之豐,水草之茂,更勝江南,更不是商業形勝之地。後來,江南商業的發展是與北方過度開發、糧草資源匱乏有關的。加之戰亂頻仍,於是衣冠南渡,繁育江南。江南糧棉絲茶要大量供應北方需求,成了大宗商品,於是開始了集約生產,長途販運。這是江南商業繁榮的肇始。
嶺南則不同,嶺南的物資救不了北方的急。逶迤峻峭的南嶺是南北交通的腸梗阻,南越的物產無法通過古代陸運系統或自然水系大規模向北方輸送,只有看起來比較希奇古怪的輕巧物件如珍珠、瑪瑙、象牙、香料、海外器物等,才可以翻山越嶺,抵達北方宮廷大院,獲得王公貴族的青睞,賺取價值不菲的回報。廣州,就是因為既能將夷人勢力屏障於外、又能將番邦珍奇納貢於上,才得以成為中國兩千年不曾關閉的對外貿易商埠。
正是這一絲未曾掐斷的聯系,使西方商業文明得以在廣州試水,得以在澳門立足,得以在香港成氣候,得以在近現代、乃至當代以來深刻地影響中國歷史的方向與進程,這是廣州商埠與古寧波商埠、古泉州商埠大大不同的地方。
當農業傳統過於沉重,商業新苗無法在本土萌發的時候,廣東成為嫁接外來商業文明的枝椏,這一點,是太史公也未曾料想得到的。
與徽商的財富得自國內貿易不同,粵商的財富得自國際貿易;與晉商的財富得自歐亞內陸也不同,粵商的財富來自浩瀚的海洋。
早在西漢初年,漢武帝平南越後即派使者沿著百越民間開辟的航線,從廣州出發,帶領船隊遠航南海和印度洋:經過東南亞,橫越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的東南部,抵達錫蘭(今斯里蘭卡)後返航。
漢武帝時期開辟的航線,標志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端。經魏晉時期的拓展,到隋、唐、宋代,以廣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空前繁榮。當時廣州與南洋和波斯灣地區有6條定期航線,其中最著名的一條航線叫做「廣州通海夷道」:由廣州起航,越南海、印度洋、波斯灣、東非和歐洲,途徑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長14000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國際航線。
盛唐時期,每日到達廣州的海外商船11艘,一年4000多艘。每船載200人,一年有近80萬客商抵達廣州。詩人劉禹錫因此感嘆:「連天浪靜長鯨息,映日帆多寶舶來。」宋元時義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稱:「整個義大利都沒有這個城市的船隻多」。
明清海禁,只剩廣州「一口通商」,官方主導的對外貿易達到極盛,出現了財大氣雄的「十三行」。彼時的廣州城「番珠犀象如山,花鳥如海,番夷輻輳,日費數千萬金,飲食之盛,歌舞之多,過於秦淮數倍」。嘉慶10年,僅朝廷正稅,就達到1,641,971兩,而當時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不過8000萬兩。廣州因為海外貿易,成為「天子南庫」。廣東商人更是長袖善舞,獲利豐厚。十三行首富伍秉鑒個人財富多達2600萬兩,幾達國庫收入的三分之一,不但在國內擁有大量的地產、房產、茶山、店鋪和巨款,還投資美國鐵路、證券交易和保險業務。
昔日廣東商人得自海外貿易的確切財富已經無法考證。我們可以推算出十三行行商們的財富:他們多居住在廣州關西,歷史上「關西大屋」800餘座,今天還有幾十座殘存。通過大屋的排場,可以推算出屋主的殷實程度,依次類推,不難想像「行商」的財富實力。但是那些不受官方控制,被視為「走私」的民間「帆船貿易」,他們的貿易利得就無法簡單地估算了。
事實上,明萬曆年間,粵人紛紛合資造船,結成貿易團伙,冒險出海,這才是粵商作為一個獨特商幫而不僅僅是朝廷商業壟斷手段真正覺醒和崛起的開始。從那時起,「閩粵之人,駕雙桅船,挾私貨,百十為群,往來東西洋」。這些非官方商人,除了地近澳門的珠江口西岸地區的廣府商人以外,還有粵東地區的潮汕商人。他們並不僅僅固守本土,往往還主動出擊:新馬泰等東南亞地區、南北美洲、大洋州……等等,都是粵商們歷史悠久的商業領地。今天,已經成為文化遺產的開平碉樓、梅溪牌坊、赤坎歐陸商街、澄海中西合璧的商人故居……,記錄著近代廣東商人海外拓展商業的艱苦歷程和輝煌業績。這樣的業績從純粹經濟意義上講,遠遠大於官方壟斷的「十三行」,從社會意義上講更是封建商行所無法望其項背的。
正是因為商業利益比皇恩還要浩盪,重商輕官在嶺南蔚然成風。徽商其實是重仕輕商的;晉商對經商看得過於嚴重,讓人輕松不起來;江浙商人在讀書作官還是下海經商方面的內心掙扎,著實讓人痛苦;惟有閩粵之人,視經商做生意為當然,粵人尤其覺得天經地義,無可置辯。
盡管廣州是世界上唯一維系兩千年繁榮而不輟的商業大港,盡管廣州「十三行」行商一早就是「1000年來全球最富有的商人」,中原人真正注意到廣東人,還是非常近代的事。以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鄭觀應、容閎、徐潤為代表的粵派人物可以說是牽引著近代中國的潮流。這種潮流初看起來不過是除弊興利的改革、醒眼向洋的開放,最終卻是指向了與中國傳統農業文明的氣質格局大相徑庭的現代商業文明。中原文化的一切智慧與手段似乎都對付不了這群其貌不揚、口齒不清的廣東佬的討厭的攪局,原因不是別的,是廣東佬手握一枝法力無邊的「魔棒」:商業,商以興利,商以強國,商以新文,商以革政。
粵人重商,但是粵地能否成為商業文明的重心卻是個疑問。
廣州,尤其深圳,顯然不會是中國農業文明的中心城市。譬如長安,譬如洛陽,譬如開封,譬如北京、南京,那是平原的中心、車馬的中心、舟楫的中心,皇權輻輳,天地之中。深圳不是這樣的城市,深圳是山之一角,海之一隅,前面是波濤微茫,後面是重巒疊嶂,植被之厚,瘴氣之重,刀不能耕,火不能種,歷千年而不開化,良有以也。
深圳也不會是近代工商業的中心城市。近代的火輪、火車尚不能征服嶺南的蠻荒。那時的輪船噸位尚小,可以直達內河航道;那時的火車、汽車還只能在平地奔跑。地勢低平、河道縱橫、地理位置靠海而居中的上海成為近代工商業中心城市的不二之選。而廣州、香港,雖有河、海之便,而無便捷通暢的腹地,即使曾領近代工商文明之先,也不能先發先至。所以嶺南商人大多先後遷徙到上海。
今天的技術水平則完全突破了山海地理的局限。高架橋、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越崇山峻嶺如履平地;民用航空器拉近了嶺南與華北的距離,浩瀚的南海成為南中國的內湖;空調器的廣泛使用,使得嶺南亞熱帶氣候不再悶熱;現代建築技術使得依山臨海而居成為一種愜意;大型海運集裝箱運輸使得黃浦江這樣的內河航道形同擺設,而象鹽田港、維多利亞港這樣的天然良港則成為一個世界性商業城市開埠建港的根基;穀物不再是現代生活的全部食品,嶺南、東南亞的果蔬之豐,南中國海的魚鮮之富,不僅是當地人的口福,而且是新型農業相對於傳統農業的絕對優勢;環珠江口帶狀城市分布,疏密有致,絕無「攤大餅」式的老大城市弊病……
中國文明重心南移,不僅有了可能,而且是大勢所趨。
漢唐時期,黃河流域是絕對的重心;兩宋時期,重心就開始向長江流域南移。今天的華北地區、中原地區在長期過度開發之後,地力盡耗,草木不長,水源枯竭,風沙肆虐,已漸漸不適合人居。長江中下游地區雖是魚米之鄉,但是人口密度過大,農業開發已屬過度,再加上工業開發,生態系統面臨的壓力將會更大。惟有浙東、福建、廣東等地區,靠山而近海,氣候好,陽光雨水充沛;開發晚,生態系統較完整;海濱地帶狹長,與美國西部加利福尼亞相若,有富裕人群心嚮往之的理想居住環境。多民族、多國家、多元思想、多種文化、多年生聚……,環南中國海地區的活力和潛力,在20世紀中後期以來每每得到印證。
不僅是重商的傳統和新興工商業技術,在制度和文化方面,粵人對西方文化的寬容,對內地移民的寬容,最終也結出了善果。英國人把西方商業制度成套地搬到了香港,而深圳商人從一開始就是有理想、有文化企圖、有成建制的創新願望的。這些傳統粵商的短處被外來者和後來者悉數彌補。有此之故,新粵商完全可以承接中國文明重心的繼續南移,並悄然將商業基因成功地植入以往的農業文明的母體。我們都會是這一歷史壯舉的見證者。
『玖』 上海創智天地園區的現狀
目前,在創智天地附近,集聚了5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和10個專業化科技園區、建成了上海最大的科技孵化器,3500多家頭腦型、創業型中小科技企業集聚在周邊,現代設計、電子信息、環保節能、教育服務等產業保持年均30%以上的快速發展,科教資源優勢正在轉化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
目前園區已建成的辦公樓宇由四大部分組成,一是創智天地廣場,由十二幢甲級辦公樓組成。重點引進以跨國公司為主的總部級研發和銷售中心,園區已引進的大型企業有EMC、IBM、甲骨文和易保軟體等,同時還引進了以聯合國南南全球技術交易所和環境能源交易所等國際機構;二是創智坊,該區域以乙級辦公樓和公寓式辦公樓為主,重點引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業型企業,外包服務企業等,三是科技園,以定製總部級公司辦公樓為主,重點引進企業總部,已與多家公司在接洽商談中,四是江灣體育中心,以歷史保護建築為主,建成上海東北片重要的公共活動中心。
創智天地園區目前所引進的以信息技術產業、現代設計產業和科技金融三大產業為主要發展方向,企業已佔到園區內現有企業總數的80%以上。既有規模大產值高的世界500強行業巨頭企業,也有規模小、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中小企業,形成了大、中、小企業共存共榮、錯位競爭、良性發展的產業氛圍。
特別是在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已經聚集了一批著名跨國企業包括EMC、IBM、甲骨文軟體、易保軟體、繽動信息等。
隨著五角場市級副中心的初步建成,萬達廣場、百聯又一城等大型商業設施為園區內企業提供了相關的需求保障;復旦新校區的建成,為園區與高校的緊密結合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地鐵10號線等大市政配套建設,為園區長期發展提供良好的交通條件;目前區政府還在積極推進園區的向北延伸,在新江灣城緊臨園區的地域建設近百萬平方米的新商務區,以保證園區在未來10年的發展需求。
創智天地作為市政府批準的「楊浦知識創新基地」的核心組成部分,現已納入張江高新區,特享受「張江發展專項資金」等相關扶持政策。被認定為「上海軟體出口創新園區」和「上海市高新技術產業化(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產業基地」。
2006年,楊浦區在創智天地成立了政府主導的區域性風險投資服務機構—楊浦風險投資服務園,建立健全金融創新服務體系。2009年又進一步設立了楊浦區金融辦,向投資機構、社會中介機構和被投企業提供專業服務,力爭將楊浦打造成為長三角地區風險投資及相關服務機構集聚基地、被投資企業集聚基地、大學生留學生創業基地。2009年9月,美國矽谷銀行中國辦事處入駐創智天地。上海浦發銀行創智天地支行年內投入運行,將成為上海市創新型的兩家科技銀行之一。目前,園區與30多家風險投資公司開展了投融資項目對接工作。
依託創智天地初步形成的國際化社區的良好氛圍,園區積極建立國際合作網路,為企業提供一個謀求國際合作的有效平台。2008年底引進南南全球技術產權交易所等聯合國南南合作局項目,架起一座中國與世界、發展中國家之間技術轉移、經濟合作的橋梁。舊金山灣區委員會上海辦事處也在籌劃中,促進楊浦與矽谷地區的交流合作。
『拾』 中國七個較大的城市群,除了粵港澳大灣區你還知道哪個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新模式,推動區域板塊之間融合互動發展。以北京、天津為中心引領京津冀城市群發展,帶動環渤海地區協同發展。以上海為中心引領長三角城市群發展,帶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中心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動珠江-西江經濟帶創新綠色發展。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等為中心,引領成渝、長江中游、中原、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發展,帶動相關板塊融合發展。
2、長三角城市群
長三角城市群位於中國東部,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外來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包含上海、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等城市。
2016年6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長三角城市群戰略定位是最具經濟活力的資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中心;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排頭兵;美麗中國建設示範區。2012年4月10日,由中國學者方創琳編寫的《2010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稱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躋身於6大世界級城市群。
3、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位於中國南部,前稱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國城市群中經濟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區。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乃至亞太地區最具活力的經濟區之一。包含香港、澳門、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惠州等城市。
根據2009年1月發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定位是探索科學發展模式試驗區;深化改革先行區;擴大開放的重要國際門戶,堅持“一國兩制”方針,推進與港澳緊密合作、融合發展,共同打造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世界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 。2015年1月26日,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顯示,珠江三角洲超越日本東京,成為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群。
4、成渝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位於中國西南內陸,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九千萬人,地區生產總值4.76萬億元。包含成都、重慶大部、自貢、瀘州、德陽、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資陽等城市及綿陽、達州、雅安部分地區。
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將基本建成國家級城市群。到2030年,重慶、成都等國家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成渝城市群將實現由國家級城市群向世界級城市群的歷史性跨越。
5、長江中游城市群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規劃范圍包括:湖北省武漢市、黃石市、鄂州市、黃岡市、孝感市、咸寧市、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襄陽市、宜昌市、荊州市、荊門市,湖南省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陽市、益陽市、常德市、衡陽市、婁底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鎮市、鷹潭市、新余市、宜春市、萍鄉市、上饒市及撫州市、吉安市的部分縣(區)。
長江中游城市群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全方位深化改革開放和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點區域,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
2017年,長江中游城市群土地面積約32.6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25億人,地區生產總值7.90萬億元。長江中游城市群以全國3.4%的土地面積和9.0%的人口數量創造了9.6%的經濟總量。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以武漢為中心引領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
6、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位於中國中東部,以河南省為主體的中原地區,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
根據國務院2016年12月28日批復的《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原城市群包括河南省的鄭州、開封、洛陽、南陽、安陽、商丘、新鄉、平頂山、許昌、焦作、周口、信陽、駐馬店、鶴壁、濮陽、漯河、三門峽、濟源,山西省的長治、晉城、運城,河北省的邢台、邯鄲,山東省的聊城、菏澤,安徽省的淮北、蚌埠、宿州、阜陽、亳州等5省30座地級市,國土面積28.7萬平方公里。2017年,中原城市群生產總值67778.12億元,總人口16353.17萬人。
中原城市群地處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陸橋通道與京廣通道交匯區域,“米”字形高速鐵路網和現代綜合交通樞紐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立體綜合交通網路不斷完善,裝備製造、智能終端等產業集群優勢明顯,物流、旅遊等產業具有國際影響力。《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指出,將中原城市群建設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中西部地區創新創業先行區、內陸地區雙向開放新高地和綠色生態發展示範區;《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同時指出:建設現代化鄭州大都市區,推進鄭州大都市區國際化發展。2016年12月26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正式批復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以鄭州為中心,引領中原城市群發展。
7、關中平原城市群
關中平原城市群位於中國西北內陸,培育發展關中平原城市群,發揮其承東啟西、聯接南北的區位優勢,推動全國經濟增長和市場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拓展,有利於引領和支撐西北地區開發開放,有利於推進西部大開發,有利於縱深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包含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等城市及商洛、運城、臨汾、天水、平涼、慶陽部分地區。
2018年1月9日,國務院正式批准了《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2018年2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