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海有什麼特色
小吃
吳江路的小楊生煎
粗粗地掰一掰手指頭,上海灘的生煎饅頭店少說也有幾百家,比STARBUCKS的咖啡店要壯觀多了。甚至聽上海的朋友講過這樣一段話,「阿拉等情人超過五分鍾,就要發幾句牢騷了,但等生煎饅頭就沒問題。」可見這小小生煎對於上海人是怎樣的重要。小楊生煎是家有著7年歷史的生煎店,個大湯多是特色,每一隻都像嬰兒的小拳頭那麼大,金燦燦的,皮薄如紙,卻薄而不破,互不粘連,肉餡是用剁碎的豬肉,加上醬油、蔥薑末、花椒面、香油調製成的。
地址:吳江路54號、60號
避風塘的九肚魚
避風塘做的是地道的港式點心,九肚魚是一種海魚,潮汕人稱「豆腐魚」,「造型」特別,像大個兒的泥鰍,肉質有點灰白色,而且綿軟少骨,用筷子夾,就得小心了,稍一用力,可就「分屍」了。油炸時加上麵粉拖,形狀美觀,色澤金黃,口味咸、鮮、香,口感外焦里嫩,夾起一塊就往嘴裡送,湯汁和肉質吸滿油水,嫩滑得像豆腐。不過現在外面「大興」的避風塘太多了,吃九肚魚一定要認准正宗的6家。
地址:長樂路175號
打浦路1號金玉蘭廣場
南京西路1333號
張楊路501號第一八佰伴
海寧路358號國際商廈
吳中路1258號(合川路口)
四海游龍的鍋貼
鍋貼是四海游龍的特色,鍋貼的樣子也比較反傳統,是條狀的,長長扁扁的,乍一看有點像北京的褡褳火燒,又感覺更像日本蒸餃。吃這樣的鍋貼覺得比較特別,沒有本地鍋貼那麼油膩,味道不錯。
地址:龍川路121號
田林東路456號
茅台路670號
蟹殼黃
用發酵面加油酥製成皮加餡的酥餅。餅色與形狀酷似煮熟的蟹殼。成品呈褐黃色,吃口酥、松、香。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樓、老虎灶(開水專營店)的店面處,大都設有一個立式烘缸和一個平底煎盤爐,邊做邊賣兩件小點心——蟹殼黃和生煎饅頭。
蟹殼黃香酥,生煎饅頭鮮嫩,深受茶客喜愛。20世紀30年代後期,出現了單賣這兩個品種的專業店,如黃家沙、大壺春、吳苑等,名噪一時。
棗泥酥餅
是用油酥面作皮,黑棗泥為餡,經油炸成熟的麵食。其色澤金黃,小巧玲瓏,外皮酥鬆,餡香甜可口,深受港澳同胞及日本旅遊者歡迎。
生煎饅頭
上海稱包子為饅頭,因此,生煎饅頭實為生煎包子。用半發酵麵包餡,排放平底鍋內,用油煎,噴水若干次即熟。其底部色金黃、硬香帶脆,饅身白色,軟而松,肉餡鮮嫩稍帶鹵汁,咬嚼時還有芝麻或蔥的香味。以出鍋熱吃為佳。
生煎饅頭原為茶樓、老虎灶(開水店)兼營品種。餡心以鮮豬肉加皮凍為主。20世紀30年代後,上海飲食業有了生煎饅頭的專業店,餡心花色也增加了雞肉、蝦仁等多種品種。
蒸拌冷麵
是將面條先蒸後煮,再用冷風吹涼,加調味拌食的麵食。上海飲食市場上,冷麵一向是夏季旺銷品種。1937年前後,製法都是將面條煮熟後,用冷水沖涼而成。1949年後,衛生部門因冷麵用生水沖涼而予以禁售。
1952年,四如春點心店採取將面條先蒸後煮,再用冷風吹涼的辦法加工冷麵,獲得成功。不僅符合衛生要求,且加工後的面條硬韌滑爽,受到廣大顧客的歡迎。
陽春面
又稱光面。民間習慣稱陰歷十月為小陽春,上海市井隱語以十為陽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錢十文,故稱陽春面。開洋蔥油拌面又稱海米蔥油拌面。以熬香的蔥油和燒透的海米(上海人稱開洋),與煮熟的面條一起拌食。
面條韌糯滑爽,海米軟而鮮美,蔥油香郁四溢。1945年後,城隍廟有個姓陳的攤販運用蘇北家鄉日常的方法熬制蔥油,用來拌面。蔥香濃郁與眾不同,很受歡迎,流傳至今。現為湖濱點心店的特點小吃。百果餡酒釀圓子
以果料為餡,滾包糯米粉的小圓子與酒釀同煮而成。酒釀味濃甜潤,圓子較糯,餡甜香。
擂沙圓
糯米湯團煮熟後滾上一層擂制的干赤豆粉而成。清朝末年,上海城裡三牌樓附近的雷嫗以設攤賣湯團為生。為多做些生意,她想方設法彌補湯團存放和攜帶不便的缺陷。開始,她把湯團表面滾了一層糯米乾粉,後又試制了各類乾粉,結果採用赤豆粉效果甚佳,大受食客歡迎。
豬油百果松糕
用糯米、粳米摻和,磨成粉,加赤豆、果料等蒸制而成。為舊歲暮新春的時令米食。糕身松軟香甜,糯而不粘,果仁口味多樣。
油氽排骨年糕
豬大排肉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經油氽、燒煮而成。該小吃在上海有二種製法,分別以曙光飯店(原名小常州,號稱排骨大王)和鮮得來點心店為代表,這兩家都以經營排骨年糕而著名,但製作方法不同,口味迥異,各有特色,20世紀30年代初在上海出名。
鮮肉貓耳朵
傳統的貓耳朵是用涼水和面製成貓耳朵形疙瘩,用雞丁、肉丁等作配料,帶湯食用。上海喬家柵的貓耳朵獨創一格,用手□麵皮,包入肉餡或豆沙,油氽而成,風味特異。
糟田螺
選用中等大小的田螺,以調制過的陳糟為主要調料,烹煮而成。田螺肉鮮嫩勁韌,糟鹵香味橫溢,鹵汁醇濃,肉鹵同吃,更加鮮美。
高橋松餅
用精白粉、熟豬油、綿白糖、赤豆、桂花為原料,精細加工而成,滋味甜肥,松酥爽口,為高橋四大名點(松餅,松糕、薄脆、一捏酥)之一。淮海中路瑞金路口的高橋食品廠門市部專營。
城隍廟梨膏糖
相傳已有1300多年歷史。100多前上海城隍廟開設了果膏糖店,由於業主善於經營,使城隍廟梨膏糖揚名中外。此糖分療效梨膏糖和花色梨膏糖兩類。療效梨膏糖有止咳平喘、生津開胃之效用。
系採用杏仁、桔梗、茯苓、半夏、冬花、前胡、桔紅等葯材和白砂糖一起經煎熬精製而成。花色梨膏糖則用砂仁、山楂、丁香、佛手、木香等中草葯加上白糖精熬而成。現由豫園商城上海梨膏糖商店專賣。
奶油五香豆
奶油五香豆以本地綠色蠶豆為原料,伴以茴香、桂皮、精鹽、白糖、香精、奶油等佐料精製而成。其特點是微帶甜味,清醇可口、色澤光潔,回味久長,又能生津開胃。
猴銀魚
楓涇丁蹄
十四種上海經典傳統風味小吃
城隍廟梨膏糖
陽春面
蒸拌冷麵
蟹殼黃
海棠糕
條頭糕薄荷糕
開洋蔥油拌面
景點
素有「東方巴黎」之稱的上海是-個現代化,但又擁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海派文化城市。上海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迷人的城市風貌、繁華的商業街市、歡樂的節慶活動和膾炙人口的各邦菜餚。近幾年來,上海相繼竣工的重點工程更是展示了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風采:如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上海博物館新館、人民廣場、上海圖書館新館、上海體育場、上海大劇院、金貿大廈、浦東濱江大道、陸家嘴高樓群等一批城市標志性建築。游覽上海,不僅能體驗到大都市的繁榮和文化氛圍,還能感受到上海這座城市人流熙攘、燈火璀璨的活力。
自然景點
大境關帝廟
大境關帝廟位於南市區大境路。原本是上海城牆西門北城箭台,明朝萬曆年間建廟以供關帝,後幾經重修。現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交通:公交線路11、42、64、66、126、926等
東淮候鳥保護區
崇明島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位於崇明島的東部,野生鳥類豐富。候鳥遷徙時常中途棲息於東灘,並常有丹頂鶴等珍稀鳥類歇足。1983年在北京簽定的《中,日保護候鳥》中載明列入保護之列的我國227種候鳥中,崇明島就有綠鷺,中白鷺,天鵝等132種。
鳳凰山
位於松江縣城北11.5公里,是九峰中位置最東者,故古人認為此山如「延頸舒翼宛若鳳翥」,故稱之為鳳凰山。舊時山下有小鎮,名曰鳳凰鎮。山間曾有鳳凰泉,陸寶泉,南村居,三星閣,來儀堂,且止園,梅花樓,東海亭,山月軒,錦溪橋,芙蓉庄諸景緻。
金鰲山
崇明本無山,山體是人為。相傳始築於宋代,清總兵張大治和知縣范國泰分別予以重修,增沒橋、亭、台、樓、榭、月圃諸勝,刻八景詩於碑,時金鰲山為崇明一勝地。其後金鰲山建築逐漸衰廢,後因歷史的原因又幾經榮敗。 1982年起,開始重修金鰲山。至1995年底,已完成圍牆、山門、大有亭、玉蓮池、鎮海塔、清涼洞、得月橋、水香榭、仿草亭、登山石階等項目。1998年3月,又修復了金鰲山塔和抗倭殉職的崇明知縣唐一岑墓。 在風和日麗時,遊客登上山巔,觀浩瀚江面,如一面巨大銅鏡,十分壯觀。覽區范圍約1600畝,中間橫貫一條青商公路,將游覽區分隔成東西兩部分。
小崑山
在橫雲山西南1.5公里,位於縣城西北12.5公里,周圍12里許,是西晉大文學家陸機,陸雲兄弟的故居。在山之陽曾有二陸故居,現已無跡可尋。其西北半山腰原有二陸讀書台,婉孌草台,白駒泉。山之巔舊有泗州塔院,三聖閣。近年在山腰壁間發現「夕陽在山」四字摩崖石刻,為宋代大文豪蘇軾書跡。
人文景觀
東方明珠
在外灘對面的黃浦江邊,矗立起一座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廣播電視塔(高468米),她猶如一串從天而降的明珠,散落在上海浦東這塊尚待雕琢的玉盤之上。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著耀人的光芒,成為上海新的標志性建築。
多倫路文化街
擁有一大批如魯迅等文化名人的舊址遺跡,如:川北公寓、白公館、湯公館、左聯會址及紀念館、景雲里、夕拾鍾樓等,同時還保留了鮮明上海特徵的街坊、石庫門建築及風格迥異的小「萬國建築群」。
老城隍廟
位於豫園商城內。城隍廟是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觀之一,位於方浜中路,東至安仁街,北通福佑路,西至舊校場路。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知縣張守約將金山神廟改建而成。前殿供奉的是漢代朝博陸侯霍光大將軍,後殿供奉的才是城隍神秦裕伯。歷史上的城隍廟屢毀屢建,今天的城隍廟建築為1926年重建。
李鴻章私邸(丁香花園)
李鴻章私邸為英國磚木式結構建築,坐落在丁香花園內,洋務派人士李鴻章任江蘇巡撫時為寵妾丁香所建。園內琉璃瓦蜿蜒曲折,中國傳統與歐式建築相配,別具一格。
奧麗安娜號游輪
奧麗安娜號是一艘英國皇家退役游輪,也是目前世界唯一的大型游輪博物館,現已成為上海黃浦江畔最具特色的新旅遊景點。「奧麗安娜」號貴為世界四大名船,26年平安航程650萬公里,服務各國高尚遊客40餘萬人次,訪問全球108個著名港口。在首期開放的近3萬平方米展區內,從外觀到內飾均體現出華麗精美的英倫風情,遍及全船的58處特設景區,眾多的人文景觀,極具觀賞價值。
沉香閣
沉香閣又名慈雲禪院,位於上海舊城廂北部沉香閣路29號,為尼僧道場。該院創建於明代,滬上信士潘允端迎奉沉香木雕觀音大士始建閣,額題南海飛渡沉香大士寶閣,二層前出抱廈,猶存精緻洗練的明代建築風格。
人民廣場
上海大劇院
上海博物館
外灘
豫園
南浦大橋
東方明珠
濱江大道
金茂大廈
國際會議中心
靜安寺
龍華寺
大觀園
上海動物園
澱山湖
佘山
當然,還少不了淮海路
城皇廟:25元
玉佛寺:15元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50元
金茂大廈:50元
青浦大觀園:30元
上海動物園:10元
外灘觀關隧道:單向20元雙向30元
龍華寺:10元
大世界:25元
魯迅公園:5元
上海博物館:20元
上海大劇院:40元
上海美術館:20元
奧麗安娜號游覽船票:旺100元淡45元
商場
上海商城是一個功能完善的綜合性建築群,擁有豪華公寓、國際水準的辦公大樓、世界知名品牌的購物商場、五星級酒店以及其它各種設施。在這個"城中城"里,人們可以很方便地享受各種各樣的達到國際標準的服務。
『貳』 上海的特點
一、文化特點:
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文化)的基礎上,與開埠後傳入的對上海影響深遠的歐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現代,既傳統又時尚,區別於中國其他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上海舉辦過多次大型文化活動,並建造了多所全國一流的文化設施,包括了上海大劇院、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上海影城等。每年上海還舉辦藝術節、電影節等文化活動。
上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共有19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6項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和4座上海市級歷史文化名鎮。上海城隍廟坐落於上海舊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現已修復。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一個紙醉金迷的地方。當時的「百樂門」(Paramont)舞廳素有「遠東第一樂府」美譽,「大世界」則是當時中國最富盛名的娛樂中心。頂級影院和酒店亦是薈萃上海。
二、地理環境特點
1、方位
上海市地處東經120°51′-122°12′,北緯30°40′-31°53′,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長江和錢塘江入海匯合處。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省。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為海拔4米左右。
陸地地勢總趨勢是由東向西低微傾斜。以西部澱山湖一帶的淀泖窪地為最低,海拔僅2米~3米,在泗涇、亭林、金衛一線以東的黃浦江兩岸地區,為碟緣高地,海拔4米左右,浦東欽公塘以東地區為濱海平原,海拔4米~5米。西部有天馬山、薛山、鳳凰山等殘丘,天馬山為上海陸上最高點,海拔高度98.2米。
2、氣候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06年平均氣溫18.4℃,日照1638.2小時,降水量1042.6毫米。全年7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
三、人口結構特點
2007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2931人,為我國內地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全市常住人口1858萬人,戶籍人口1378.86萬人,來滬流動人口660萬人。全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3.04‰,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0.10‰,上海是中國第一個出現人口自然變動負增長的省級行政區,人口平均期望壽命81.08歲;婦女總和生育率0.95;全市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86.83萬人,占戶籍人口20.80%。上海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在中國居第一位。
四、宗教特點
上海現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已正式開放宗教活動場所262所,信教群眾約70多萬人,教職人員1487人。
上海人特點:
上海人本性刁鑽,習性姦猾。自視為傲然一切,鄙視一切。好於鑽營取巧,包囊私慾。言談尖刻,不留情面。性吝嗇,好佔小便宜。排外而自不量力。男人不像男人,倒有女人的脂粉相;女人倒像女人,但過多有風月相。
上海女人舉止得體,裝束淡雅,言談柔和,很有女人味,但卻沒有那種為了愛不顧一切的"烈女"。上海女人不會嫁給外地人的,女孩子哈日哈韓,嫁給日本人是很多人的理想。上海男人小氣自私,斤斤計較,街頭吵架經常半個鍾頭,膽子小怕老婆,甚至幫老婆洗內褲,常被醜化為"小男人"(近幾年終於出了兩個偉大的男人:姚明、劉翔,他倆的形象只能用來代言中國男人,上海男人不配拿來自比。畢竟有錢就能培養出精英的,他倆的成功跟上海男人這個群體沒有關系)。其實,從另個角度來說也體現出上海男人很懂得尊重女士,體貼妻子。
上海人私交比較理智,你可以找到精神上的知音,卻別指望兩肋插刀的哥們。所以出了不少銀行家、商人和學者,卻難出詩人、武將和俠客。上海商人都是精明的行家裡手,既識貨又明理,善於據理力爭。上海人的錢不好掙。上海人很有品位,小資盛行,對生活很講究,也很守信用,遵紀守法,做事精緻,上海的產品質量全國第一。上海人不佔別人的便宜,這倒很適合做朋友,不過首先得讓他瞧的起你。中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也算不錯了。
『叄』 上海特點概括
城 市 規 模
----上海全市面積6340.5平方公里,人口1600餘萬.港區面積3600多平方公里,貨物吞吐量近二億噸,佔全國比重18%以上;口岸進出口商品總額突破1200億美元,佔全國比重23%以上;2001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951億元人民幣,同比實現連續十二年的兩位數增長,人均達到4500美元,居全國之首。
城 市 特 色
工業:
----上海除了港口城市的特點外,還是中國的重要工業城市。追溯歷史,上海的工業生產已有一個半世紀的歷史,其品種門類齊全。近幾年來,上海工業生產發展更是突飛猛進,形成了汽車製造業、通信信息設備製造業、電站成套設備及大型機電設備製造業、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加工業、鋼鐵製造業、生物醫葯業等六大支柱產業。跨入21世紀後的上海工業,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2002年上海工業將繼續發展以電子通訊業、生物工程醫葯、新材料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大東部的電子信息基地、西部的汽車基地、南部的上海化工區、北部的精品鋼材基地的投資力度,為順利實施上海工業"十五"計劃打下堅實基礎。
商業:
----上海素有購物天堂之美稱。自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商業發展迅速,在原有的南京路、淮海路商業街和豫園商城的基礎上,不斷更新改造,進而又建成了新客站、徐家匯、浦東張揚路、人民廣場地下商場等商業網點。另外,上海的各種大小連鎖超市遍布全市,其中有德國的麥德龍、法國的家樂福、泰國的蓮花、日本的羅森等外商投資企業。
金融:
----上海是一個金融發達的城市。早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已是遠東的金融中心。近幾年來,一個以中央銀行為領導、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中外金融機構相互並存、共同發展的金融機構體系在上海形成。值得一提的是,已有諸多的外國銀行在上海設立了分行和辦事機構,這些外國銀行機構的建立,在上海的金融業中越來越扮演著重要角色。
國際服務貿易:
----近幾年,上海的國際服務貿易伴隨著上海進出口貿易飛速增長和外資大量湧入而得到迅猛發展。
上海已成為全國少數幾個會展業發達的中心城市之一,新型的全球采購交易平台已初步形成並呈高速發展之勢。上海浦東新區新國際博覽中心的竣工投入使用,上海展館總面積已達14.5萬平方米,比上世紀80年代初增長8.5倍。以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等為代表的高層次大型展會成功舉辦,極大地提升了上海在華東地區乃至全國中心城市的地位,並為國內外參展商和采購商提供更專業的環境和更緊湊的時間,大大提高交易效率和交易質量,並對展會經濟起到了示範的作用。
近幾年上海的其他涉外服務業,尤其在人力資源、咨詢參謀、經濟交流服務等方面也得到了飛速發展。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上海東浩國際服務貿易集團公司正式成立啟動經營,標志著上海的國際服務貿易已步入全新的、加速融入世界經濟之中的發展階段,為外商駐滬機構、投資企業及往來客商的綜合服務提供了更為便利和規范的服務。
交通住宿:
----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是世界著名的航空港。現已有通往世界60餘個城市的國際航空線,並擁有兩個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為1640萬人次。待浦東國際機場四條跑道全部建成,年客運量將達1億人次。
上海又是中國東部的重要鐵路交通樞紐,南接港澳,北連俄歐,西達中亞。
上海已擁有星級賓館200多家,年接待各國旅遊及客商近200萬人次。
重要旅遊景點:
----新外灘、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浦江雙橋、世紀公園、上海科技館、上海大劇院、上海博物館、南京路步行街、中共"一大"會址、孫中山故居、宋慶齡故居、豫園、大世界游樂中心、龍華寺塔、玉佛寺、徐家匯天主教堂、佘山、古漪園、朱家角古鎮等
『肆』 想知道: 上海的特點
去舊城區走走。。。就會覺得。。。繁華之下是虛掩的惡臭。。。
『伍』 關於上海的特點
特產很多,上海南匯水蜜桃、上海梨膏糖、鳳尾魚罐頭、上海浦東雞、銀魚、上海木雕、嘉定竹、上海麵塑、上海牙雕、上海絨綉、上海絲綢、嘉定黃草編、松江鱸魚、城隍廟梨膏糖、上海漆器、上海玉雕、上海硯刻、上海集雲閣篆刻、上海曹素功墨、城隍廟五香豆、嘉定白蒜香、粳稻、香芋、蘆筍、上海高橋松餅、金澤狀元糕、「五芳齋」糕團 、上海絹花、鳳尾魚、葉榭軟糕、上海龍蝦片、崇明醬包瓜、龍鳳酸梅湯、南翔小籠等。
小吃集中地:吳江路,雲南南路,城隍廟。有哪些吃的話可以去大眾點評察看,一目瞭然
特色餐館:指本幫菜館,上海人稱的本幫菜指的是上海本地風味的菜餚,特色可有用濃油赤醬(油多味濃、糖重、色艷)概括。常用的烹調方法以紅燒、煨、糖為主,品味咸中帶甜,油而不膩。 個人推薦 蘇浙匯
『陸』 上海的特點有哪些
一、文化特點:
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它是在中國江南傳統文化(吳文化)的基礎上,與開埠後傳入的對上海影響深遠的歐美文化等融合而逐步形成,既古老又現代,既傳統又時尚,區別於中國其他文化,具有開放而又自成一體的獨特風格。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上海舉辦過多次大型文化活動,並建造了多所全國一流的文化設施,包括了上海大劇院、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上海影城等。每年上海還舉辦藝術節、電影節等文化活動。
上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共有19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6項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和4座上海市級歷史文化名鎮。上海城隍廟坐落於上海舊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現已修復。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一個紙醉金迷的地方。當時的「百樂門」(Paramont)舞廳素有「遠東第一樂府」美譽,「大世界」則是當時中國最富盛名的娛樂中心。頂級影院和酒店亦是薈萃上海。
『柒』 上海特點有哪些
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呀。。
如
『捌』 上海有什麼特色
上海特色菜:上海人稱的本幫菜指的是上海本地風味的菜餚,特色可有用濃油赤醬(油多味濃、糖重、色艷)概括。常用的烹調方法以紅燒、煨、糖為主,品味咸中帶甜,油而不膩。
本幫炒菜中,葷菜中特色菜有響油鱔糊、油爆河蝦、油醬毛蟹、鍋燒河鰻、紅燒圈子、佛手肚膛、紅燒回魚、黃燜栗子雞等,真正體現本幫菜濃油赤醬的特點。上海蔬菜按季節不同有各種時令菜。
馬蘭頭、薺菜、雞毛菜、上海小油菜等都非常清爽。市民早點——四大金剛:大餅、油條、粢飯、豆腐漿。
(8)上海名特點集擴展閱讀:
上海被GaWC發布的2018年世界城市體系排名評為「世界一線城市」。上海在科爾尼發布的2019年全球城市綜合排名中排名世界第19位,中國第3位。
在2019年全球城市營商環境指數暨百強城市排行榜中,上海排名世界第48位,中國第4位。2019年10月31日,上海入選首批5G商用城市名單。
『玖』 上海話的特點!!!
上海話的歷史只有七百多年,比蘇州話和松江話的歷史要短得多,但是上海話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方言,這是由上海獨特點地理環境和歷史的獨特機遇所決定的。原來上海處於長江三角洲的灘頭,所謂「上海灘」是對它的最合適當稱呼,它是遠離府治的鄉村僻地,處於經濟發達地域的邊緣。歷史上蘇州府和嘉興府是兩個大府,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松江府卻比較落後,而上海地區又是在近海灘,所以就整個松江地域的方言來說在太湖片里發展是很緩慢地,上海方言更為古老。它保留著許多松江方言留給它的很古老的語音和詞語。然而,上海又面臨東海,碰上了特殊的機遇,1843年上海被迫開埠以後,成為一個自由發展的租界,有相當長時間的市民自治,使上海迅速變成一個國際大都市、金融中心,龐大移民和高速經濟的沖刷,使上海話一躍成為太湖片吳語區發展最快的語言。近一百五十年來,上海話和上海這個城市一樣突飛猛進,上海話中的一些要素在短短的兩三代人里就可以看到較重大的變化軌跡,這在國內的近代語言發展史上是獨一無二點。
概括地說,上海話有以下幾個明顯的特點:
一 新舊交雜語言跨越度遠
上海雖然只有七百年的歷史,但是松江地區的人類活動卻又六千多年的歷史,上海的初民從松江移來,加上上海地區歷史上語言發展緩慢,原江南地區語言中不少古老的語音、詞語一直保留至今。比如上海話里「鋸子」讀如「蓋子」、「五虛六腫」中的「虛」讀如「嗨」,這都是中古早期江東方言在今江南的遺留。上海話里的「角落」就是「角」、,「雞殼落」中的「殼落」就是「殼」,為什麼會有兩種說法呢?這是上古漢語存在復輔音的證明,即[kl]這個復輔音現還遺留於上海話里,有時讀[klo?],有時分成兩個音節讀作[ko?lo?],有時單輔音化讀為[ko?]。上古有[kl]這個復輔音還可在漢字的形聲字里找到證據。如「格、胳」的聲母現讀[k],「絡、洛」的聲母現讀[l]。在老年人的老派語音中,「幫」、「端」的聲母不是讀[p]、[t]的,而是讀一種伴有濃重鼻音的縮氣濁音[』b]、[』d],這種縮氣音現在浙南慶元、仙居等山區才有,在壯侗語里還有這種音。壯族、侗族人都是古越人即古代百越民族的後裔,百越語音的縮氣音作為一種語言底層還長久保留在上海話的主要聲母中。這些例子說明上海語音里還保留著很古老的因素。近一點的例子,比如上海話里「龜、貴、鬼」白讀都讀[ʨy],讀如「舉」,不讀「桂」;「虧」[ʨhy](吃虧)讀如「區」,又讀如「奎」;「櫃(櫃台)、跪」[ʥy]都讀如「距」;「圍(圍巾)」[y]讀如「雨」,「喂(喂飯)、圩[y]」讀如「迂」,不讀如「為」、「委」。在鄉村有的地方,「歸去」(回去)還讀如「居去」,「鮭魚」還讀如「舉五」,「鍾馗」讀如「鍾具」,這最後幾個讀音在太湖片吳語區里是保留最老的發音了。但是,語音的快速合並,上海話又是跑在最前面的,如「碗」「暗」不分,「官」、「干」不分;「圓」、「雨」不分,「權」、「具」不分,「出書」與「拆尿」不分,「石頭」與「舌頭」不分,這些都是上海話里首先發生的,走在其他吳語方言的前頭。上海話的入聲韻是吳語中保留最全的。在鄉下老年人中,「客[kh??k]」、「掐[khæ?]」、「刻[kh∧k]」、「渴[khœ?]」、「磕[khe?]」、「殼[khɔk]」、「哭[khok]」都不同音,即有七個基本韻,發展到現在城區的青少年,合並到只餘下二個了,「客=掐=刻=渴=磕[khɐ?]、殼=哭[kho?]」。上海話的韻母從19世紀中葉開埠時的62個,歸並到20世紀末新派只有32個,就在四代人中完成,這種語音上的跨度也是其他方言中沒有發生過的。上海城裡語音的內部差異很大,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人說著不同發展層次口音頗不相同的上海話,彼此常常覺察到差異,但也沒感到有什麼交際障礙。偶然發生理解錯誤也是有的。如有一個老上海在《新民晚報》上發表一篇文章批評公共汽車上青年售票員把「烏魯木齊路」叫成「麥琪路」,因為「麥琪路」是原來殖民主義者取的舊路名。其實是他聽錯了,該售票員叫的是簡稱「木齊路」(雙音節化傾向),那是新派語音[A]、[o]開始接近,[ʑ]向[ʥ](「齊」的聲母)合並對結果(齊=琪)。又有一次有人在報上批評越劇青年名演員趙志剛在領獎時說「今天我撈到獎了」,言語不夠文明。其實趙志剛是說「我拿到了獎」,「拿」字的讀音在年輕人口中已從[nE]演變為[nɔ],與「撈」字音[lɔ]相近。那位長者是聽錯了。現在[nɔ]倒是恢復了上海話的舊音,1862年麥高溫記「拿」的音就是[nɔ]。老派、新派不管哪一派,在上海都沒法成為權威左右別人的說話了。
二 南北融會語言寬容度高
上海成為商埠之後,全國各地的移民匯集上海,他們的語言勢必對上海話產生一定的影響,特別是江浙人多,語言也和上海話相近,對上海話的影響最大。南北語言在上海交匯,在自由的交際中,不少詞語在上海生根,融入上海話,使上海話里的同義詞特別多。比如表示「合在一起」的副詞有「一共、一總、總共、共總、統總、攏共、一共攏總、一齊、一齊辣海、一齊攏總、一齊拉起、一齊勒化、一塌括子、亨八冷打、國落三姆」等,其中「一共」、「總共」來自北方話共同語;「一齊、一齊辣海、一齊拉起、一齊勒化」則出自本土,現在在上海農村還在用,城裡多已不說。「攏總、攏共」等多用於浙江籍人;「亨八冷打」來自閩粵語,「國落三姆」來自寧波腔的洋涇浜英語「all sum」,最初的讀法是「和路三姆」;「一共攏總」曾在40-60年代的上海很常用,現在說「一共、共總、一共辣海、一塌括子」比較多。
常用詞的多樣化是上海話寬容度高的一種表現,它使生活在上海的外地人容易聽懂近於家鄉話的上海話。再舉幾個例子:在上海話里,「一定」有「一定、肯定、準定、一準、板、板定、定計、定規」等同義詞;「大約」有「大約、大概、作興、大約莫、大約莫作、大約光景、約莫光景」等;「忽然」有「忽然、突然、突然間、突然之間、忽聲能、著生頭、著末生頭、著生頭里、辣末生頭」等。又如方位詞「後頭」有「後頭、後底頭、後底、後面、後面頭、後頭起、背後頭、屁股頭」;「外頭」有「外勢、外首、外頭、外面、外面頭、外底頭」等。「慢慢地」有「慢慢叫、慢慢能、慢慢介、慢慢能介、慢慢能個」。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上海話漸漸放棄不少自己方言中較土氣的常用詞,一些吳語中的通用形式取勝,如放棄「戶盪」、「場化」而通用「地方」。
上海方言詞中可以包容不少別的方言的用詞。比如山東人來上海賣「大餅」,上海話詞彙中就加上一個叫「大餅」的詞,而且「大」不讀「度」音而讀如近山東音的「da」。又如蘇北人在上海賣「油饊子」,上海人就在自己的語言里加了個「饊」字,讀如「散」,蘇北人把上海人叫「絞捩棒」的食物稱為「脆麻花」,上海人也叫它「脆麻花」,就連「麻花」讀音也跟作「mahua」,不讀「moho」;廣東人賣「魚生粥」、「雲吞面」,「魚生」一詞上海人叫「生魚」的,原不讀正偏式的「魚生」,「雲吞」與「餛飩」本是各地讀音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寫法,上海人都把它們照搬來用;在上海的寧波人把「百葉」叫「千張」;把「乾菜」叫「菜乾」,上海人也拿來就用。上海話可以吸收其他方言的第一級的常用詞使用或取代自己的常用詞,如吸收寧波話的「阿拉」替代了老上海話的第一人稱復數「我伲」,「高頭」、「窗門」也大有取代「浪向」、「窗」之勢,「老頭」、「老太」的連讀聲調也用了寧波音。不是歧視或排斥、而是可以較隨意地吸收來滬移民的生活用語,以至改造自己,這也充分說明上海人說話海納百川的氣魄。
三 領導標新語言自由度強
上海市民領導標新的市民意識,造就了充滿活力的上海話。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那些年代裡,上海經濟飛速發展,從國外來的新鮮事物層出不窮,當時簡直是一個出新事物,上海人就造它一個新名詞,如「馬路、洋房、書局、報館、影戲院、卡車、三輪車、足球、高爾夫球、俱樂部、博物館、幼稚園、自來水、雪花膏、橡皮筋、拍紙薄」等等。隨著書局報館的興起,很多音譯或意譯的外來詞如「沙發、咖啡、啤酒、幽默、細胞」等也都通過在上海創辦的書報雜志傳播到全國各地進入共同語。民間用語也常常趕時髦,如上海最早通電車,有了「電車」一詞,當時都是有軌道,緊接著上海人就把人臉部額上的皺紋叫「電車路」,又把步行稱作「十一路電車」。上海自從有了交易所後,從「算盤」上引申擴用開來「開盤」和「收盤」兩個詞用於交易,定價格就成了定「盤子」、即有「明盤」、「暗盤」之別,於是欺生加碼的客盤(對客邊人即外地人)和「洋盤」(對外國人)應運而生。再發展,化了冤枉錢的外國人被稱為「洋盤」,後來乾脆把「外行不識貨」、「上當不察覺」的「阿木靈」都叫成「洋盤」。這種靈活造詞和用詞的發散性思維,不能不說是在上海這個海派社會的氛圍里造就的。
上海文化的另一個特點,是面向海外,中西合璧,兼收並蓄。上海話對於外來詞是積極引進的。在20世紀初曾領風氣之先,引進了大量的日語詞語,又造出了一大批音譯詞,以至有的類後綴也自外語中來,如「癟三、紅頭阿三」的「三」,「小刁碼子、三光碼子」的「碼子(moulds)」。又如稱某人「老克拉」,「克拉」是「經典classics」中來的,稱「辦法、竅門」的「挖而勢」是「ways」,還一度產生了聞名全球隊「洋涇浜語」。現在在青年中說上海話時夾雜洋話詞語的現象也時而可見。這種「拿來主義」的習慣使上海話總是走在新潮里,利於推動社會現代化。
上海市民使用語詞還表現出其不同使用對象的層次性,在同義的詞語或語句面前,各說各話而互不幹涉,在老百姓中,說話是平等的,沒有什麼權威的用法,不講究規范性。有說新的「飛機浪吊大閘蟹——懸空八隻腳」,也有說舊的「四金剛騰雲——懸空八隻腳」。有說「酷」的,也有說「嗲」說「靈」的,傳統和新潮並舉,俚俗和正規同行。
中國南北方言在語法上也有許多分歧,這里用那裡不用的,在上海話里卻可以和平共處。如可以用點頭或搖頭代替答問道「是非問句」,在漢語里大致有四種形式:1,V嗎;2,V不V;3,V不;4,可V(「V」為動詞)。在許多比較單純的方言中,往往只用其中一種來提問。如蘇州話只用「可V」式,杭州話、紹興話只用「V不V」式,宜興話只用「V不」式,嘉興話只用「V嗎」式。但是,在上海方言中,這四種形式及其混合式都可以自由說。如「儂是學生伐?」「儂是勿是學生?」「儂阿是學生?」「儂是學生勿啦?」及「儂阿是學生伐?」「儂是學生阿是伐?」「儂是學生,是勿是?」甚至英語的反意問句的形式如「儂勿是學生,是伐?」上海人也用。所以到上海來的外地人,不論他是何地人,問的話是哪種形式,在上海都能交際,上海人都聽得懂。於是,正像人們在上海搞經濟活動很潤滑那樣,問話也很自由,上海話也在此種紛繁交際的環境下養成了寬大的自由度。
漢語中一種常用的帶兼語形式的「V1+人+物+V2」句子,其語序原來在上海話里只有一至兩種表達形式。後來,在各地移民方言的影響下,也變得很自由,只要在語義上不造成歧義,下面六種說法都可以:「買好小菜撥伊吃」、「買撥伊吃好小菜」、「買撥伊好小菜吃」、「買好小菜伊吃」、「好小菜買撥伊吃」、「好小菜買伊吃」。由此可見在上海話中語言的組裝能力之強和上海話容納各地說話習慣的靈活性。
四 統散並舉語言變通度大
許多上海人現在都會操雙語,如又會說上海話,又會所其原家鄉話。像有些原籍蘇北的上海人在自己的社區里說蘇北話,而與別的人或在比較正式的交際場合說上海話。如今,多少上海人都會說普通話。這種根據說話的不同場合或不同對象,可以不斷地轉換雙語或多語的現象,在上海社會交際中已司空見慣。這就為不同語言間的雜交和互相吸收長處形成了一個良性的環境。上海的語言環境能分能合,人們在不同場合中組裝著不同層面的上海話。跟祖父母說老派的,跟老朋友說俚俗的,跟年輕新朋友說新潮的,跟老師同事說「正宗規范」的,在會議上說書面化的,跟白領說帶洋詞語的,跟股民說帶行情流行語的,在正式場合、媒體話筒前就說普通話。久住上海的不少上海人說帶有許多上海話詞語或語音特點的「上海普通話」,如「這部片子好看得來」、「我弄不來的」、「你去不啦」、「這里有個洞洞眼」、「他不大開心,我倒老篤定的」,連公共汽車的報站器中把「車兒拐彎了,請拉住扶手」說成「車輛要轉彎,扶手請拉好」。還有什麼「體育場調頭」、「開門請當心」等都是普通話的上海變體,更別說「zh、ch、sh、r」和「z、c、s、l」不分了;不久前才來上海的外地人又說著剛學到不多的帶上海詞語的「普通上海話」,如「趕明兒咱們去南京路白相!」但大家都可以聽懂可以交流。上海話就在此開放的環境中變革著,變得更有生氣,在必要處更簡化更公約數化,在一些特別場合又更有區別更細膩,有統一,有分散,形成了一種有豐富層次的社會方言。
『拾』 上海有什麼特色
小吃
吳江路的小楊生煎
粗粗地掰一掰手指頭,上海灘的生煎饅頭店少說也有幾百家,比STARBUCKS的咖啡店要壯觀多了。甚至聽上海的朋友講過這樣一段話,「阿拉等情人超過五分鍾,就要發幾句牢騷了,但等生煎饅頭就沒問題。」可見這小小生煎對於上海人是怎樣的重要。小楊生煎是家有著7年歷史的生煎店,個大湯多是特色,每一隻都像嬰兒的小拳頭那麼大,金燦燦的,皮薄如紙,卻薄而不破,互不粘連,肉餡是用剁碎的豬肉,加上醬油、蔥薑末、花椒面、香油調製成的。
地址:吳江路54號、60號
避風塘的九肚魚
避風塘做的是地道的港式點心,九肚魚是一種海魚,潮汕人稱「豆腐魚」,「造型」特別,像大個兒的泥鰍,肉質有點灰白色,而且綿軟少骨,用筷子夾,就得小心了,稍一用力,可就「分屍」了。油炸時加上麵粉拖,形狀美觀,色澤金黃,口味咸、鮮、香,口感外焦里嫩,夾起一塊就往嘴裡送,湯汁和肉質吸滿油水,嫩滑得像豆腐。不過現在外面「大興」的避風塘太多了,吃九肚魚一定要認准正宗的6家。
地址:長樂路175號
打浦路1號金玉蘭廣場
南京西路1333號
張楊路501號第一八佰伴
海寧路358號國際商廈
吳中路1258號(合川路口)
四海游龍的鍋貼
鍋貼是四海游龍的特色,鍋貼的樣子也比較反傳統,是條狀的,長長扁扁的,乍一看有點像北京的褡褳火燒,又感覺更像日本蒸餃。吃這樣的鍋貼覺得比較特別,沒有本地鍋貼那麼油膩,味道不錯。
地址:龍川路121號
田林東路456號
茅台路670號
蟹殼黃
用發酵面加油酥製成皮加餡的酥餅。餅色與形狀酷似煮熟的蟹殼。成品呈褐黃色,吃口酥、松、香。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樓、老虎灶(開水專營店)的店面處,大都設有一個立式烘缸和一個平底煎盤爐,邊做邊賣兩件小點心——蟹殼黃和生煎饅頭。
蟹殼黃香酥,生煎饅頭鮮嫩,深受茶客喜愛。20世紀30年代後期,出現了單賣這兩個品種的專業店,如黃家沙、大壺春、吳苑等,名噪一時。
棗泥酥餅
是用油酥面作皮,黑棗泥為餡,經油炸成熟的麵食。其色澤金黃,小巧玲瓏,外皮酥鬆,餡香甜可口,深受港澳同胞及日本旅遊者歡迎。
生煎饅頭
上海稱包子為饅頭,因此,生煎饅頭實為生煎包子。用半發酵麵包餡,排放平底鍋內,用油煎,噴水若干次即熟。其底部色金黃、硬香帶脆,饅身白色,軟而松,肉餡鮮嫩稍帶鹵汁,咬嚼時還有芝麻或蔥的香味。以出鍋熱吃為佳。
生煎饅頭原為茶樓、老虎灶(開水店)兼營品種。餡心以鮮豬肉加皮凍為主。20世紀30年代後,上海飲食業有了生煎饅頭的專業店,餡心花色也增加了雞肉、蝦仁等多種品種。
蒸拌冷麵
是將面條先蒸後煮,再用冷風吹涼,加調味拌食的麵食。上海飲食市場上,冷麵一向是夏季旺銷品種。1937年前後,製法都是將面條煮熟後,用冷水沖涼而成。1949年後,衛生部門因冷麵用生水沖涼而予以禁售。
1952年,四如春點心店採取將面條先蒸後煮,再用冷風吹涼的辦法加工冷麵,獲得成功。不僅符合衛生要求,且加工後的面條硬韌滑爽,受到廣大顧客的歡迎。
陽春面
又稱光面。民間習慣稱陰歷十月為小陽春,上海市井隱語以十為陽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錢十文,故稱陽春面。開洋蔥油拌面又稱海米蔥油拌面。以熬香的蔥油和燒透的海米(上海人稱開洋),與煮熟的面條一起拌食。
面條韌糯滑爽,海米軟而鮮美,蔥油香郁四溢。1945年後,城隍廟有個姓陳的攤販運用蘇北家鄉日常的方法熬制蔥油,用來拌面。蔥香濃郁與眾不同,很受歡迎,流傳至今。現為湖濱點心店的特點小吃。百果餡酒釀圓子
以果料為餡,滾包糯米粉的小圓子與酒釀同煮而成。酒釀味濃甜潤,圓子較糯,餡甜香。
擂沙圓
糯米湯團煮熟後滾上一層擂制的干赤豆粉而成。清朝末年,上海城裡三牌樓附近的雷嫗以設攤賣湯團為生。為多做些生意,她想方設法彌補湯團存放和攜帶不便的缺陷。開始,她把湯團表面滾了一層糯米乾粉,後又試制了各類乾粉,結果採用赤豆粉效果甚佳,大受食客歡迎。
豬油百果松糕
用糯米、粳米摻和,磨成粉,加赤豆、果料等蒸制而成。為舊歲暮新春的時令米食。糕身松軟香甜,糯而不粘,果仁口味多樣。
油氽排骨年糕
豬大排肉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經油氽、燒煮而成。該小吃在上海有二種製法,分別以曙光飯店(原名小常州,號稱排骨大王)和鮮得來點心店為代表,這兩家都以經營排骨年糕而著名,但製作方法不同,口味迥異,各有特色,20世紀30年代初在上海出名。
鮮肉貓耳朵
傳統的貓耳朵是用涼水和面製成貓耳朵形疙瘩,用雞丁、肉丁等作配料,帶湯食用。上海喬家柵的貓耳朵獨創一格,用手□麵皮,包入肉餡或豆沙,油氽而成,風味特異。
糟田螺
選用中等大小的田螺,以調制過的陳糟為主要調料,烹煮而成。田螺肉鮮嫩勁韌,糟鹵香味橫溢,鹵汁醇濃,肉鹵同吃,更加鮮美。
高橋松餅
用精白粉、熟豬油、綿白糖、赤豆、桂花為原料,精細加工而成,滋味甜肥,松酥爽口,為高橋四大名點(松餅,松糕、薄脆、一捏酥)之一。淮海中路瑞金路口的高橋食品廠門市部專營。
城隍廟梨膏糖
相傳已有1300多年歷史。100多前上海城隍廟開設了果膏糖店,由於業主善於經營,使城隍廟梨膏糖揚名中外。此糖分療效梨膏糖和花色梨膏糖兩類。療效梨膏糖有止咳平喘、生津開胃之效用。
系採用杏仁、桔梗、茯苓、半夏、冬花、前胡、桔紅等葯材和白砂糖一起經煎熬精製而成。花色梨膏糖則用砂仁、山楂、丁香、佛手、木香等中草葯加上白糖精熬而成。現由豫園商城上海梨膏糖商店專賣。
奶油五香豆
奶油五香豆以本地綠色蠶豆為原料,伴以茴香、桂皮、精鹽、白糖、香精、奶油等佐料精製而成。其特點是微帶甜味,清醇可口、色澤光潔,回味久長,又能生津開胃。
猴銀魚
楓涇丁蹄
十四種上海經典傳統風味小吃
城隍廟梨膏糖
陽春面
蒸拌冷麵
蟹殼黃
海棠糕
條頭糕薄荷糕
開洋蔥油拌面
景點
素有「東方巴黎」之稱的上海是-個現代化,但又擁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海派文化城市。上海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迷人的城市風貌、繁華的商業街市、歡樂的節慶活動和膾炙人口的各邦菜餚。近幾年來,上海相繼竣工的重點工程更是展示了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風采:如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上海博物館新館、人民廣場、上海圖書館新館、上海體育場、上海大劇院、金貿大廈、浦東濱江大道、陸家嘴高樓群等一批城市標志性建築。游覽上海,不僅能體驗到大都市的繁榮和文化氛圍,還能感受到上海這座城市人流熙攘、燈火璀璨的活力。
自然景點
大境關帝廟
大境關帝廟位於南市區大境路。原本是上海城牆西門北城箭台,明朝萬曆年間建廟以供關帝,後幾經重修。現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交通:公交線路11、42、64、66、126、926等
東淮候鳥保護區
崇明島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位於崇明島的東部,野生鳥類豐富。候鳥遷徙時常中途棲息於東灘,並常有丹頂鶴等珍稀鳥類歇足。1983年在北京簽定的《中,日保護候鳥》中載明列入保護之列的我國227種候鳥中,崇明島就有綠鷺,中白鷺,天鵝等132種。
鳳凰山
位於松江縣城北11.5公里,是九峰中位置最東者,故古人認為此山如「延頸舒翼宛若鳳翥」,故稱之為鳳凰山。舊時山下有小鎮,名曰鳳凰鎮。山間曾有鳳凰泉,陸寶泉,南村居,三星閣,來儀堂,且止園,梅花樓,東海亭,山月軒,錦溪橋,芙蓉庄諸景緻。
金鰲山
崇明本無山,山體是人為。相傳始築於宋代,清總兵張大治和知縣范國泰分別予以重修,增沒橋、亭、台、樓、榭、月圃諸勝,刻八景詩於碑,時金鰲山為崇明一勝地。其後金鰲山建築逐漸衰廢,後因歷史的原因又幾經榮敗。 1982年起,開始重修金鰲山。至1995年底,已完成圍牆、山門、大有亭、玉蓮池、鎮海塔、清涼洞、得月橋、水香榭、仿草亭、登山石階等項目。1998年3月,又修復了金鰲山塔和抗倭殉職的崇明知縣唐一岑墓。 在風和日麗時,遊客登上山巔,觀浩瀚江面,如一面巨大銅鏡,十分壯觀。覽區范圍約1600畝,中間橫貫一條青商公路,將游覽區分隔成東西兩部分。
小崑山
在橫雲山西南1.5公里,位於縣城西北12.5公里,周圍12里許,是西晉大文學家陸機,陸雲兄弟的故居。在山之陽曾有二陸故居,現已無跡可尋。其西北半山腰原有二陸讀書台,婉孌草台,白駒泉。山之巔舊有泗州塔院,三聖閣。近年在山腰壁間發現「夕陽在山」四字摩崖石刻,為宋代大文豪蘇軾書跡。
人文景觀
東方明珠
在外灘對面的黃浦江邊,矗立起一座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廣播電視塔(高468米),她猶如一串從天而降的明珠,散落在上海浦東這塊尚待雕琢的玉盤之上。在陽光的照射下,閃爍著耀人的光芒,成為上海新的標志性建築。
多倫路文化街
擁有一大批如魯迅等文化名人的舊址遺跡,如:川北公寓、白公館、湯公館、左聯會址及紀念館、景雲里、夕拾鍾樓等,同時還保留了鮮明上海特徵的街坊、石庫門建築及風格迥異的小「萬國建築群」。
老城隍廟
位於豫園商城內。城隍廟是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觀之一,位於方浜中路,東至安仁街,北通福佑路,西至舊校場路。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知縣張守約將金山神廟改建而成。前殿供奉的是漢代朝博陸侯霍光大將軍,後殿供奉的才是城隍神秦裕伯。歷史上的城隍廟屢毀屢建,今天的城隍廟建築為1926年重建。
李鴻章私邸(丁香花園)
李鴻章私邸為英國磚木式結構建築,坐落在丁香花園內,洋務派人士李鴻章任江蘇巡撫時為寵妾丁香所建。園內琉璃瓦蜿蜒曲折,中國傳統與歐式建築相配,別具一格。
奧麗安娜號游輪
奧麗安娜號是一艘英國皇家退役游輪,也是目前世界唯一的大型游輪博物館,現已成為上海黃浦江畔最具特色的新旅遊景點。「奧麗安娜」號貴為世界四大名船,26年平安航程650萬公里,服務各國高尚遊客40餘萬人次,訪問全球108個著名港口。在首期開放的近3萬平方米展區內,從外觀到內飾均體現出華麗精美的英倫風情,遍及全船的58處特設景區,眾多的人文景觀,極具觀賞價值。
沉香閣
沉香閣又名慈雲禪院,位於上海舊城廂北部沉香閣路29號,為尼僧道場。該院創建於明代,滬上信士潘允端迎奉沉香木雕觀音大士始建閣,額題南海飛渡沉香大士寶閣,二層前出抱廈,猶存精緻洗練的明代建築風格。
人民廣場
上海大劇院
上海博物館
外灘
豫園
南浦大橋
東方明珠
濱江大道
金茂大廈
國際會議中心
靜安寺
龍華寺
大觀園
上海動物園
澱山湖
佘山
當然,還少不了淮海路
城皇廟:25元
玉佛寺:15元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50元
金茂大廈:50元
青浦大觀園:30元
上海動物園:10元
外灘觀關隧道:單向20元雙向30元
龍華寺:10元
大世界:25元
魯迅公園:5元
上海博物館:20元
上海大劇院:40元
上海美術館:20元
奧麗安娜號游覽船票:旺100元淡45元
商場
上海商城是一個功能完善的綜合性建築群,擁有豪華公寓、國際水準的辦公大樓、世界知名品牌的購物商場、五星級酒店以及其它各種設施。在這個"城中城"里,人們可以很方便地享受各種各樣的達到國際標準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