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股息率的實用舉例
股息率是挑選收益型股票的重要參考標准,如果連續多年年度股息率超過1年期銀行存款利率,則這支股票基本可以視為收益型股票,股息率越高越吸引人。股息率也是挑選其他類型股票的參考標准之一。決定股息率高低的不僅是股利和股利發放率的高低,還要視股價來定。例如兩支股票,A股價為10元,B股價為20元,兩家公司同樣發放每股0.5元股利,則A公司5%的股息率顯然要比B公司2.5%誘人。
股票市場上,一個叫神火股份的煤炭股,在1999年、2000年行業低谷的時候,仍能保持每股三、四毛的業績,並每年都把大部分的利潤用於現金股利,2003年中期和年底分紅合計每股0.56元,扣稅後0.448元,以現價13.8元計算,股息率3.2%。最近公布半年每股盈利為0.92元的中集集團,全年利潤保守估計至少應該在1.5元/股以上,按照公司很低調的估計,2005年有15%的增長,應該有1.7元,不考慮市場份額的快速增長、全球航運業的復甦,假設從2005年以後公司業務零增長,保持1.7元的每股盈利(由於公司在所處行業的絕對壟斷地位、成本優勢,公司經營應該不會出現突然失控,大幅下滑),並按照2003年股利政策35%的利潤用於現金股息,那麼其A股(000039 行情,資料,咨詢,更多)8月12日的17.5元股價意味著3.4%的股息率,其B股(200039 行情,資料,咨詢,更多)低於12元港幣的價格意味著5%的股息率,還不算其他65%未分配利潤逐年留存在公司。如此種種,不一而足。當我們糾纏於1300點是底還是1400點是底,或者想著1000點、800點讓自己晚上睡不著覺的時候,那些腳踏實地的人們正輕松收獲著超越銀行存款的收益 。
我們從QFII的言行中看到了自身的價值·
從全球各經濟體的增長前景看,以中國為代表東亞地區是最有吸引力的;中國的能源、交通運輸和部分有競爭力的製造業被長期看好;在人民幣有長期升值潛力的影響下,中國的投資品市場極具吸引力;從實物操作的角度看,部分A股公司即使以國際視野來審視,也極具投資價值。
百年之後,當我們的後人評價世紀之交的改革開放,必將記入史冊的一定有兩個年份:1978年和2002年。1978年中,發生了許多重大的事件,除了真理標準的討論等意識形態上重大的轉變,最重要的一個變化是,中國政府將工作重點全面轉向經濟建設,拉開了此後至少三五十年的經濟騰飛歷史的序幕。2002年同樣是值得記錄的一年,這一年裡,中國加入了經濟聯合國--WTO。從某種意義上說,加入WTO如同是第二次改革開放,中國面臨從政策性開放到制度性開放,從局部開放到全面開放,從實體經濟開放到服務、金融等行業整體開放的巨大轉變。
因此,QFII應運而生、QDII漸行漸近。
2003年是QFII大發展的一年,QFII給我們這個相對封閉的市場帶來了國際化的思路,以瑞銀為代表的國際投資者向我們闡述了一系列的大道理:從全球各經濟體的增長前景看,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地區是最有吸引力的;中國正成為全球的製造工廠,因此中國的能源、交通運輸和部分有競爭力的製造業被長期看好;進入重化工業時代,鋼鐵、石化、機械等許多行業都將出現大型的國際性企業;在人民幣有長期升值潛力的影響下,中國的投資品市場極具吸引力;從實物操作的角度看,部分A股公司即使以國際視野來審視,也極具投資價值。因此,我們看到了眾多QFII資金大量介入了以寶鋼、上海汽車為代表的製造業,以上港集箱、外運發展為代表的交通運輸業,以及以中興通訊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並且可轉債成為既能享受股市上漲收益,又能迴避大部分不確定性因素的品種,得到QFII大量持有。
我們從QFII的言行中看到了自身的價值。
但是隨著2004年以來QDII的漸行漸近,國內保險、社保資金紛紛摩拳擦掌要去海外市場淘金,A股市場的問題顯露得越來越多。用國際化的思路看A股市場,給它一個合理、客觀的評價,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給好公司一個合理公允的價格,給差的公司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是當務之急。
簡單地說,香港市場開放度非常高,它基本上可以代表了國際資金對宏觀經濟、產業、企業的主流觀點。由於香港經濟從1997年回歸以後,樓市遭重創,經濟一直處於調整中,而香港股市的主要構成是金融、地產行業,所以,國際資金對香港經濟的評價是中性偏負面,導致對香港股市的評價也比較低,是相對邊緣化的市場。由此,導致了對中資背景的國企股、紅籌股的嚴重低估,1998年金融風暴更是極大強化、扭曲了這種低估。2002年以後H股市場的價值回歸使得H股指數從900多點上升到5000多點。目前4000點處於多空平衡區域。香港市場上H股的估值對A股市場有極大的參考意義。
以國際眼光審視中國市場,成分指數、部分企業的優勢已然突出·
部分A、B股公司的估值接近H股,派息也比較有吸引力,但它們的增長潛力相當巨大,消費類品種上,H股的估值更是十分明顯地高於A、B股;QFII以及所有欲分享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資金必須選擇並長期持有的品種。
指數給我們一個全局的概覽,圖:1995-2003年間S &P500、恆生指數市盈率顯示,9年平均值分別是28.57倍和16.38倍,其中S &P500在1995年的市盈率最低,是17.41倍,2001年最高,是48倍,恆生指數在2000年最低,是12倍,2003年達到18.82倍。而深證100、上證50成分股指數的情況是,根據2004年一季度業績和6月30日1399點收市價格計算的動態市盈率分別是18、16倍,基本與香港市場接軌,如今指數跌到1350點,市盈率應該更低,接軌更徹底。
此外,我們看到港口、機場、電力等具備自然壟斷的企業。上海機場由於置換了集團公司的資產,今年業績將大幅增長,白雲機場在8月搬遷了新機場,侯機樓等資產比老機場擴大數倍,預計2005年以後業績將持續穩定增長。以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等為主的大型樞紐型機場、港口,將隨著經濟騰飛獲得持續、壟斷的增長。其目前的市盈率是相當有吸引力的。
消費類品種上,H股的估值更是十分明顯高於A、B股,值得注意的是,A-B公司從收購戰中獲勝,取得哈啤的控股權,並進一步改制,收購價格是45倍市盈率,顯示國際戰略並購中對有市場地位、銷售渠道、品牌的企業是給予了很高的估值。
雖然乳業、葡萄酒行業在行業整合方面還需要時間,這些企業能否勝出也有不確定性因素,但目前它們的市盈率大大低於成熟市場,應該是投資者給予了相當保險的折扣。
因此,對於貴州茅台、同仁堂、光明乳業以及燕京啤酒、張裕等,我們期待它們的成長,並認為目前的估值至少是合理的。
從動態市盈率的角度看,上述這些品種的市增率都小於1,在各自的細分行業中做到了亞洲甚至是全球最大,而這些品種並沒有在香港市場或美國市場上上市,因此是QFII以及所有欲分享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資金必須選擇並長期持有的品種。
怎樣看待短期下跌以及人民幣長期升值的潛力·
貪婪和恐懼令人們把股價看得低了還要更低,忘記了一些優質的公司正給股東帶來滾滾紅利。我們不敢說市場下個月的出價是否更低得離譜,但是遵循基本的估價原理和樸素的理財思維,是在市場上生存並發展的唯一法則。
除了上述壟斷增長的公用事業、細分行業龍頭、高派息個股外,多數A股公司情況不妙。市場走到今天的境況,原因很多,但我們仍需面對,抱怨、等待政府救市都是不現實的。我們注意到,2003年是經濟相當繁榮的一年,宏觀數據上出現了多年難得一見的產銷率98%、95%的好數據,多數行業中的大企業利潤增幅可觀。但A股市場中仍有592家公司凈資產收益率低於5%,這意味著,按照50%的資產負債率算的話,總資產收益率才2.5%,這些公司不是在創造財富,而是活生生地在毀滅財富。股東再多的投入都將填不滿公司低效率運作的漏損,三板市場已出現幾毛錢個股,主板市場出現6家1元個股,大多數股票仍難逃漫漫熊途。
當前市場看空氣息彌漫。市場心態和投資思路從結構性牛市轉向少數具備國際核心競爭力的優秀企業,基金持股也大體是集中在少數基本面比較清晰的品種上,但是最近這些品種也出現了跳水,我們到底應該用什麼樣的思路和心態來對待這個市場?
從巴菲特和格雷厄姆的教誨中我們得知,市場每天都會給一個價格,有時很高,有時很低,喜怒無常。如果從市場角度看,有許多理由會跌到1000點甚至500點;但是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結論則相當不同。
上面說了一個中集集團的例子,上市10年的清白歷史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它過去不曾作假,今後作假的概率也不大,即使在行業最低迷的1998、1999年,仍有六七毛的業績和每股兩毛的分紅,我們有理由相信它的成本優勢和管理優勢將在集裝箱行業繼續保持。半掛車市場的容量是集裝箱市場的4倍,行業性質與集裝箱市場幾乎一樣,那麼在新領域里保持增長並獲得更多市場份額是值得期待的。如果說3%以上的息率還不夠有說服力的話,我們可以看看它的同類企業--在香港上市的勝獅貨櫃(0716),該公司2003年銷售收入3.825億美元,利潤1429萬美元,而中集是138億人民幣和6.8268億人民幣,是勝獅貨櫃的4.2倍和5.68倍。勝獅貨櫃無論從公司規模、盈利能力和市場份額、行業地位等方面都不能與中集相提並論,但在香港市場上的定位是3.825元,12倍市盈率。為什麼中集不能有同樣的估值,或者因具備行業領導地位而高於勝獅貨櫃的估值?雖然2005年以後增長速度將低於爆炸性增長的2004年,但依然是有增長的。美國企業長期的統計數據告訴我們,長期增長速度不可能高於12%。
另一個例子是福建高速(600033 行情,資料,咨詢,更多),2004年全年不出意外應該有0.4元/股,則目前的動態市盈率是15倍,我們翻看了香港H股中的寧滬高速、滬杭甬高速以及皖通高速,市盈率均15-25倍之間,按照去年的派息政策,今年能用40%利潤派發股利,則每股可派發0.16元,稅後股息率高於存款。既然國際標准給流量充沛的省級高速公路定價在15倍市盈率以上,有什麼理由在A股的市場上要給它一個更低的估值呢?
的確,我們會面臨這樣的詰問:海通證券持有福建高速大量的流通籌碼,萬一有各種不測風雲,則股價難免下跌;或中集(A、B股)都有了不俗的升幅,其中一個持有者需要變現,則短期浮動虧損必然出現。
面對這樣一些無法迴避的疑問,我們在《巴菲特致股東的信:股份公司教程》中找到這樣的答案:公元前600年的智者伊索對投資就有一個不朽的論斷:手裡的一隻鳥值灌木叢里的兩只鳥。當你無法判斷:1、灌木叢里真的有鳥?2、它們何時出現?3、那裡到底有多少只鳥等這些問題,那麼合理運用無風險收益,以及企業未來可能帶來的現金流、利潤、股息這些信息,就應該從常識的角度判斷,是否手裡的一隻鳥值灌木叢里的兩只鳥,或者某隻股票是否值得擁有。
請讓我引用以下一大段原文:分開投資和投機的那條線永遠不那麼明亮清晰,當大多數市場參與者享受凱旋時就變得更加模糊了。並沒有什麼能像大筆輕易得來的錢那樣給理性服鎮靜劑。有那種飄飄然的經歷之後,通常明智的人會捲入與舞會中灰姑娘的行為相似的行為中。他們知道在慶祝會上逗留過久--也就是,在那些相對於很可能在未來產生的現金有巨大估價的公司中繼續投機--將最終會帶來南瓜和老鼠。盡管如此,他們都討厭錯過盛大聚會的每一分鍾。因此,眼花繚亂的參與者都計劃在午夜之前的幾秒鍾離開。但是有一個問題:他們正在一個鍾沒有指針的屋子裡跳舞。
文中評述的是牛市現象,其實也適用於熊市。貪婪和恐懼令我們把股價看得低了還要更低,忘記了這些優質的公司正給股東帶來滾滾紅利,並從2003年以來從未停止過的關於人民幣升值的討論,現在也被所有人置於腦後。我們不敢誇言上面列舉的公司今後不會出現業績下滑或公司治理結構方面出現問題(例如伊利股份),更不敢說市場先生下個月的出價是否更低得離譜,但是遵循基本的估價原理和樸素的理財思維,是在市場上生存並發展的唯一法則。
表1 A、B、H股電力、港口、機場等公用事業股票的市盈率和派息率一覽
股票代碼 股票簡稱 8月12日收市價 以2003年業績 以2003年派息
(元/或港元) 計算市盈率 計算的股息率%
0836 華潤電力H 3.625 17.76
0902 華能國際H 5.6 13.18 4.21
0991 北京大唐H 5.65 17.1 2.92
1071 華電國際H 2.15 11.66 2.41
600642 申能股份 6.54 15.57 3.05
200037 深南電B 7.37 9.1 4.77
600098 廣州控股 8.57 13.35 3.26
0144 招商局國際H 10.75 15.38 3.9
200022 深赤灣B 12.38 20.82 2.3
0694 首都機場H 2.475 25.7 2.02
600009 上海機場 12.18 35.1 0.6
表2 A、B、H股消費類品種的市盈率、股息率一覽
股票代碼 股票簡稱 8月12日收市價 以2003年業績 以2003年派息
(元/港元) 計算市盈率 計算的股息率
0249 哈爾濱啤酒H 5.5 45 0.66
0168 青島啤酒H 7.2 32.13 2.61
000729 燕京啤酒 11.5 31.76 1.25
600597 光明乳業 7.2 16.74 2.2
600519 貴州茅台 30.09 20.1 0.61
200869 張裕B 6.06 13.44 1.24
表3 A股市場少數和國際比較具備核心競爭力優勢的企業一覽
股票代碼 股票簡稱 8月12日收市價 以2003年業績 預計未來2年增長%
(元/) 計算市盈率
600309 煙台萬華 10.82 30.9 50%
600660 福耀玻璃 6.89 21.53 40%
200039 中集B 11.74 18.5 20%
200726 魯泰B 6.02 14.24 30%
表4 H股市場主要藍籌的股息率以及A股市場部分高派現股票一覽
股票代碼 股票簡稱 8月12日收市價 以2003年業績 以2003年派息
(元/港元) 計算市盈率 計算的股息率
0001 長江實業H 60.75 14.34 2.77
0002 中電控股H 44.3 13.88 4.65
0003 中華煤氣H 12.6 25.22 2.57
0004 九龍倉H 24 19.3 1.66
0005 匯豐銀行H 118 18.04 4.1
0006 香港電燈H 33.6 11.83 5.09
0011 恆生銀行H 102 20.44 4.9
0016 新鴻基地產H 68.75 25.07 2.33
0019 太古AH 51.25 15.94 2.61
000709 唐鋼股份 4.26 9.46 6.57
000959 首鋼股份 4.76 13.2 5.04
200541 粵照明B 8.3 14.03 4.16
000027 深能源A 9.09 15.4 2.64
600019 寶鋼股份 6.75 12.05 2.96
600153 廈門建發 5.53 17.34 4.52
600177 雅 戈 爾 6.5 15.78 3.61
600508 上海能源 11.15 25.93 2.72
000933 神火股份 13.8 21.23 3.24
② 什麼條件下可以買中國燃氣股票
股民要明確市場沖長期利好,以及短期政策炒作行情的特點,就是容易出現指數和個股陷內阱,即通過對政策受益股容,尤其是權重股的拉抬,導致一種踏空效應,而實際上大部分個股漲幅卻非常有限,以今天為例,3%以上漲幅個股僅400家,2%以上漲幅只有650家,超過半數個股漲幅實際上是1%以下的,所以熱點的集中和指數權重股的拉抬,會給行情帶來錯覺,這就會造成股民操作上的難度。
③ 滬港通交易標的股有哪些
僅滬港通政策限定的范圍,初期僅有266隻股票。
④ 中國是否會出現像美國那樣的大財團
我覺得你的問題很好,財團首先在美國出現.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形成了第一批財團。按這些財團的組成形式來劃分,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家族為中心形成的財團,如摩根財團、洛克菲勒財團等;一類是以地方為中心形成的財團,如克利夫蘭財團、芝加哥財團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財團都有了較為迅速的發展,並且都具有了新的特點。這些特點主要有:①財團的實力和穩定性增強,行業色彩日益淡薄。一方面,財團所控制的資本十分巨大;另一方面,財團所控制的部門也日益增多,遍及重工業、輕工業、傳統工業、新興工業、生產部門、流通部門等。②財團對國家的控制和利用增強。各大財團的巨頭親自出馬擔任國家首腦和政府部門要職,出面組織各種民間機構,對政府施加影響和壓力,以控制國家機器。③財團的家族色彩淡化。各財團之間相互滲透和融合,使一些財團由戰前的單個家族控制變為多家族控制,很多財團雖保持原來的家族名稱,但實際已由幾個甚至更多的家族所支配,財團的資本進一步社會化了。
在中國,雖然名稱上是多黨制度,實質上是共產黨一手把持的,你了解財團產生的原因就知道,我國這樣的制度是不利於孕育龐大的財團的,當然這種情況似乎在逐步改變,我個人以為:未來20年內,中國不會出現100億的財團,不僅是政策,而且中國企業家單兵作戰的一向作風也是大的障礙!
你可以發覺,所謂中國大的企業或者集團,都限於此,不能叫財團,更是國家的錢佔大數,你看到世界上哪個財團是國庫積累的呢
⑤ 國資國企改革概念股有哪些
瑞迅財經為你解答:
成飛集成(002190)中航飛機(000768)中航動力(600893)成發科技(600391)中航動控(000738)洪都航空(600316)
中航電子(600372)中航機電(002013)中航光電(002179)中航黑豹(600760)中直股份(600038 )中紡投資( 600061 )
貴航股份(600523)中航重機(600765)*ST三鑫(002163)深天馬A(000050)飛亞達A(000026)中航地產(000043)
*ST東安(600178)中國兵器工業集團:華錦股份(000059)北方國際(000065)北化股份(002246)長春一東(600148 ) 冠豪高新(600433)岳陽林紙(600963)光電股份(600184)北新建材(000786)瑞泰科技(002066)國投電力(600886)
北方股份(600262)現代制葯(600420)洛陽玻璃(600876)國投新集(601918)國投中魯(600962)
北方導航(600435)天壇生物(600161)方興科技(600552)中成股份(000151)中糧地產(000031)
凌雲股份(600480)國葯一致(000028)國葯股份(600511)中糧屯河(600737)中糧生化(000930)
晉西車軸(600495)江南紅箭(000519)北方創業(600967)中國玻纖(600176)中儲股份(600787) 等等。。
⑥ 中華煤氣上市公司類型是什麼股
中華燃氣上市公司的類型屬於燃氣類股票
⑦ 國資國企改革概念股票有哪些
國資國企改革概念股票有:
成飛集成(002190)中航飛機(000768)中航動力(600893)成發科技(600391)中航動控(000738)洪都航空(600316)。
中航電子(600372)中航機電(002013)中航光電(002179)中航黑豹(600760)中直股份(600038 )中紡投資( 600061 )。
貴航股份(600523)中航重機(600765)*ST三鑫(002163)深天馬A(000050)飛亞達A(000026)中航地產(000043)。
(7)中華煤氣2014股價擴展閱讀:
分析預計:
隨著中國製造業的創造能力的大幅提升,中國出口產品的質量與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高,低成本高質量的「中國製造」產品沖撞歐美本土產品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大,沖突將日趨升級激化。
面對美國利益集團的強大壓力以及即將開始的下屆總統大選,布希政府表示,要「採取相應的對策」。財長斯諾、商務部長埃文斯、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貿易代表佐立克等主要經濟官員也紛紛指責中國的貨幣與貿易政策。
美國正逐漸失去對中國的耐心。一些亞洲專家認為,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全球的資金與人力資源正在大洗牌。
以往的全球化是勞動密集型、低技術含量的產業遷離歐美;而今,隨著通訊手段的大幅提高以及中國與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源素質的提高,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也同樣捲入了全球化的浪潮。
⑧ 哪位能介紹一下日本和台灣的股災
1965年香港股災是香港股市於1960年代的第一次股災,主因是廣東信託銀行擠提事件。恆生指數在這次股災跌了四分之一。
隨著1960年中華煤氣的上市,以及1961年怡和洋行與九龍巴士的上市,再加上因中國大陸的三年困難時期,大量新移民湧入,導致香港股市及香港樓市出現不健康的繁榮現象。雖然在1961年6月14日爆發廖創興銀行擠提,1個月後董事長廖寶珊受打擊因腦溢血猝亡,但由於樓市股市互相追逐,成交額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新高,然而卻隱伏了香港銀行體系的危機。自恆生指數於1964年7月31日以100點為基數起,曾於1965年1月29日上升至103.53點,半年內只上升3.53%,已顯示出市場的憂慮。
在1965年1月26日,小型銀行明德銀號發生擠提,到1月30日因對地產放款過度宣布破產。而於2月6日,廣東信託銀行同樣發生擠提,不出兩天,2月8日宣布全線停業。當天下午即波及多間華資銀行,包括當時最大華資銀行恆生銀行,以及廣安銀行、道亨銀行、永隆銀行等銀行,並繼續蔓延至遠東銀行及廣安銀行,並波及澳門。香港政府即時安排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無限量出資支持恆生銀行、遠東銀行及永隆銀行,渣打銀行則支持道亨銀行及廣安銀行。事件到2月10日暫時平息,廣東信託銀行最後亦宣布破產。
然而,市面謠言仍然針對恆生銀行。同年4月5日,恆生銀行於一天之內失去六分之一的總存款,至4月10日與匯豐達成協議,以5100萬港元出售51%股權予匯豐,擠提潮即告平息。當時全港最大華資銀行即變為英資匯豐的附屬公司,事後引起各方議論。
同年11月25日由邱德根創辦的遠東銀行再次遭到擠提,匯豐應財政司要求,宣布對該行作出無條件支持,直到1969年該行被萬國寶通銀行收購為止。1966年9月15日,匯豐根據財政司的命令接管有財政困難的有餘銀行,
由於這次金融風波,恆生指數由1965年1月29日103.53點下跌到11月30日77.95點,跌幅達24.71%。
1967年香港股災是香港股市於1960年代,繼廣東信託銀行擠提事件出現的另一次股災。
恆生指數由1965年11月30日77.95點開始回升,1966年2月28日升至85.81點已是當年最高點,市況並無復元之象,之後輾轉反覆下跌。
1966年5月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繼而於1967年引發六七暴動,令香港市民一時人心惶惶。加上有謠傳指解放軍要越過深圳河驅逐英國勢力解放香港,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移民潮,大批外藉人仕以至世家子弟均大力拋售股票物業離港,製造大量財富轉移。
香港證券交易所曾兩次宣布停市共10天。1967年8月31日,恆生指數報58.61點,創出有恆生指數以來最低紀錄,由1966年高點計算跌幅31.70%,如計及銀行擠提潮之前的跌幅,達43.39%。由於當年只有香港證券交易所,市場參與者以外藉人仕及所謂高等華人居多,一般普羅市民極少參與,加上年代久遠,所以較少人提及。
1973年香港股災是香港股票普及化後第一次股災,亦是香港股市史上最大規模的股災,恆生指數於一年內大跌超過九成,數以萬計的市民因此而破產,甚至自殺。
多間證券交易所成立
1969年由李福兆先生牽頭的一群華資經紀暗中籌備一間華人的股票交易市場遠東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並於12月17日開業,由此開始了普羅市民參與證券及股票買賣,當時恆生指數於12月29日創下160.05當年新高,其後股市節節上升,1971年9月20日創下406.32新高位,不足兩年上升1.5倍。
其後兩間以華人為主要對象的交易所先後成立,1971年3月15日由當時的金銀業貿易場理事長胡漢輝等倡議的金銀證券交易所(The Kam Ngan Stock Exchange Limited)開業,1972年1月5日由陳普芬等人創辦的九龍證券交易所(The Kowloon Stock Exchange Limited)成立,1970年1月20日由新界領袖陳日新創辦的亞洲證券交易所在香港注冊成立,並計劃在1973年2月18日正式開業。為了阻止更多的證券交易所成立,政府公布《1973年證券交易所管制條例》(The Stock Exchange Control Ordinance),重罰經營未經認可的交易所之人士及抑制證券交易所之增加。至此四會並存的局面形成,並維持至1986年四會合並為止。可見當年證券及股票市場發展之熾熱。
1990年日本發生的一場股災因其引起的經濟衰退期限之長、程度之深而讓世人瞠目,它在日本引起的惡性後果可比於美國30年代的大蕭條。
從8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有兩個極端的表現。1986年,日本經濟走勢平穩,由汽車、電子、集成電路等行業帶動,實力逐漸增強,年底經濟企劃廳宣布又一次景氣來臨,即為時長達4年之久的"平成景氣"。至80年代末,日本汽車已稱霸全世界,日本的產業在西歐、拉美遍地開花,幾乎所有的國家都逼伏在日本強大的經濟實力之下。然而1990年的一場股災幾乎將日本幾年來的成就全部毀滅。這次股災因其引起的經濟衰退期限之長、程度之深而讓世人瞠目,它在日本引起的惡性後果可比於美國30年代的大蕭條。?
風雲驟起
由於日本經濟的強勁長勢,這場股災的來臨似乎顯得突然。股災爆發後一段時間內,人們還一直認為實體經濟並沒受多大影響,或許其中還有日本業界保密口風很緊的原因,直到爆發一年之後人們才真正意識到日本經濟受到了多麼大的震動。?
進入"平成景氣"以後,日經平均指數(圖1)由1985年的12000點持續上升,在1987年10月17日"黑色星期一"的西方股市大風暴中,短期下沉後率先"復活",從而帶動了全球股市的回暖。以後,股價一直呈強勢上升。為此,經濟理論界的人士得出積極的分析,認為日本經濟增長勢頭強勁是促使日本股市大漲的主要原因,而證券業內則有人看好50000點大關。然而,自1989年年底交易所最後一次開市日經平均股指高收38915點後,不可遏制的暴跌就象意外的狂風驟雨劈面向人們襲來,一夜變巨富的美夢化成噩夢深淵,恐慌情緒籠罩著投資者的心。1990年10月日經225種股票平均指數跌破20000點。1991年上半年略有反彈,旋即轉入更猛的跌勢。1992年4月1日東京證券市場的日經指數跌破17000點的心理大關,股已民陷入了絕望情緒中。8月18日日經指數再創14309點新低,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1993年一季度仍徘徊於16000-17000點之間,1994年年末略有上浮,上摸20000點,以後直到1995年12月底,即又過14個月後才再次突破20000點,收盤在20011.76點(12月28日)。?
膨脹有因
日本股市暴跌後,經濟學界把80年代末期日本由股市的狂熱造成的過熱經濟增長稱作典型的泡沫經濟。股市遭重創後,泡沫經濟也就隨即破滅。這就是90年代世人所看到的日本現象。?
1985年9月,西方5國財長在美國簽訂著名的"廣場協議",決定提高其它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因為美國連年出現巨額貿易赤字,現行美元匯率雖然在各國一致干預下仍難以維持。日本由於與美國貿易摩擦最為劇烈,日元首當其沖,一年左右上升了1倍以上。日元升值使日本的出口主導型經濟受到極大沖擊,為了刺激經濟的回升,並實現由出口主導型向內需主導型經濟結構的轉變,日本政府實行了金融緩和與自由化的政策。從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官方連續5次調低貼現率,使之降低至低於同期西方各國貼現率2.5%的水平。這雖然使許多受日元升值影響的企業迅速擺脫了困境,但同時也種下了惡果。日本國內儲蓄一直很高,加之金融緩和造成的貨幣供應擴張以及外匯盈餘的驟然膨脹,一股龐大的過剩資本逐漸在容量有限的日本經濟中生成。這筆過剩資本除了一部分尋找海外投資市場外,大部分在國內湧入投資收益相對較高的資本市場,抬高了股價和地價。日本政府在實施金融緩和和自由化政策的過程中犯下了兩個錯誤:1.急於求成,速度過快,過高地估計了日本國內市場的吸引能力。日本國土狹小,人民注重節儉美德,投資意識強,這些決定了日本的消費市場不可能迅速大規模擴張,內需主導型經濟難以短時間內形成。2.未採取控制過剩資本流向的措施。金融自由化的過度自由擴張了它的負作用,投機成分過濃。因此,日本政府在金融政策上的急於求成是誘發股市暴漲的最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