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分析家安貧福等字的文化意義

分析家安貧福等字的文化意義

發布時間:2021-04-25 00:44:53

Ⅰ 中國的福文化是怎樣的

「福」是國人眼裡最吉祥的字眼,「福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深層的文化心理到外表的器物制度,從鍾鳴鼎食之家到引車賣漿之流,從文人墨客的筆端到黎民百姓的床頭,一個「福」字,凝聚著有著上下5000年文化的中國人的倫理情感、生命意識、審美趣味與宗教情愫。

古往今來,關於「福」的內涵眾說不一。《禮記》記載:福者,百順之名也。

也就是說,「福」有順利、諸事如意的含義。這是關於「福」的最早記錄。而「福文化」的由來,人們可以最早追溯至原始社會的星辰自然崇拜上來。先民們為了驅邪避難,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就按照自己的意願,賦予他們非凡的神性和獨特的人格魅力。

在流傳的「福」、「祿」、「壽」三星的崇拜中,「福星」最集中地反映了人們祈福納祥、追求美滿幸福生活的善良願望。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作用范圍從「天庭」崇拜延伸至現實世界。

其外在體現從部落圖騰延伸至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其內在的預示意義從直觀美好願望的簡單訴求延伸並升華為預示著好運、幸福、長壽、發財、加官晉爵、子孫滿堂等的文化,從而構成了民族文化方陣中獨樹一幟的「福」文化。

福文化的核心是「五福」觀念。「五福」這個名詞,原出於《書經》和《洪範》。

五福的第一福是「長壽」;第二福是「富貴」;第三福是「康寧」;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長壽是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富貴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康寧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善終是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臨命終時,沒有遭到橫禍,身體沒有病痛,心裡沒有掛礙,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人們認為,只有這樣的人生才是完美的。

在封建社會中,不同階層、地位的人,對福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對於農民來說,有自己的土地,春種秋收,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就是福。而平民百姓常年遭遇苛政、戰爭或災荒的境地,能闔家平安,生存下來就是福。

商人卻往往算盤黃金萬兩、財源茂盛達三江才是福。文人學士的福又有不同,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金榜題名就是他們最大的福。老年人把健康、長壽,有子孫膝下承歡,看做是最大的福。

古人對福的認識,是現實的也是辯證的。老子以辯證的思想,對福與禍進行了闡述。在《老子》第五十八章,則有「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之語。就是說,這禍是相對於福而來的。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丟了馬是不好的事,可是那丟的馬又跑回來了,而且還帶回了幾匹駿馬。這是因禍得福。而相對於那個撿拾

了塞翁馬的人,一下子反卻丟了幾匹馬,這是因福得禍了。

事實上,「福」的含義十分廣泛,包容了世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願望與目標。我們經常講所謂的吉祥,多指福而言。因此,吉祥又可釋為福。

古代字書《字林》記載:「禎祥也,福也。」古籍《風角占》也說:「福先見曰祥」。如此看來,福是我國吉祥文化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隨著社會的發展,祈福的觀念融入各民俗活動中。

踩五福是自唐代以來流傳於「賜福鎮宅聖君」鍾馗故里、財神故里、劉海故里的一種古老祈福文化活動,在西安鍾馗故里山石上雕刻蝙蝠5隻,寓意「五福」,據傳說人們按由大到小的順序踩踏5隻蝙蝠後會返老還童,五福臨門,福如東海。按由小到大的順序踩踏5隻蝙蝠後,會福貴雙全。

儺舞「跳五福」是「跳鍾馗」的一部分內容,又稱跳判,一般有六跳:跳五福、跳加官、跳蟠桃、跳魁星、跳財神、跳龍鳳,即演福祿壽喜財子儺戲,是一種祈盼人壽年豐,幸福美滿,福海無邊的古老民俗文化活動,又有很廣泛的內涵。

每逢重要節日,這些地區都要「跳鍾馗」,以求賜福鎮宅,中榜得魁;鍾馗真神顯,送咱福祿壽喜安!古時「跳鍾馗」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後來發展到由人扮演鍾馗,在村中巡遊嬉耍。

表演跳五福時鍾馗面塗紫金,口帶長髯,頭頂烏紗,足蹬朝靴,金銀墊肚,外罩紫紅袍,左手持金色蝙蝠,右手持七星寶劍,前有5隻蝙蝠引路,後有黃羅傘蓋,旁有書酒侍者,亦步亦趨。儺舞跳五福主要有鍾馗降神、鍾馗出巡、鍾馗賜福、鍾馗凱旋等幾個段落。

那麼,如何實現「五福臨門」呢?或者說,人生的幸福源泉在哪裡呢?我們的祖先一開始就把追求人生的幸福和人格的修煉、道德的完善結合在一起。不僅最初觀念的提出把「修好德」列為五福之一,而且把修身養性、以德配天作為追求幸福的最高境界。

孔聖人在談到何謂「樂」時,說道:「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追求的是內在德性的完善,不在乎外在生活的富足。

孟子更是發揚了他的老師「君子憂道不憂貧」的幸福觀,進一步提出了君子有「三樂」的德福觀,把個體幸福的追求擴大到「仰不愧天、俯不怍人」的社會道義的層面。

從此之後,「立德為先」「以德祈福」的我國傳統的人生價值觀,也註定構成了中國「福」文化的核心品質。

Ⅱ 在中國結上面綉上福這個字代表什麼意義

紅色的中國結本身就有福氣的含義,再往上面秀個吉祥的福字,寓意就更好,祝福這個人運氣爆棚。

分析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意義

第一:由共產黨的性質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實現人民脫貧是共產黨必須做的事。 第二:扶貧開發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我國國際形象。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是脫貧攻堅,中國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而2020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必須要實現小康社會必須脫貧攻堅。 第三: 我國性質所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共同富裕,四項基本原則。依法治國。持續打好扶貧攻堅戰,體現了我國堅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則。 第四:中國的矛盾所決定:中國實現了改革開放,導致了貧富差距,窮著越窮富者越富,堅持扶貧,有利於決解內部矛盾,從而降低了社會的不穩定性。

Ⅳ 100個最具中華文化意義的漢字是哪些

和、耕、禾、農、家、田、絲、工、儒、道、佛、悟、戒、中、東、北、土、社、九、鼎、國、員、革、位、入、常、文、總、次、品、式、活、設、及、管、特、件、長、求、老、頭、基、資、邊、流、路、級、少、圖、山、統、接、知、較、將、組、見、計、別、她、手、角、期、根、論、運、農、指、幾、九、區、強、放、決、西、被、干、做、必、戰、先、回、則、任、取、據、處、隊、南、給、色、光、門、即、保、治、北、造、百、規

Ⅳ 鹿象徵什麼呢

作為古代神物之一的鹿來說,它在人們心中象徵著什麼?鹿在古代還被視為神物,認為鹿能給人們帶來吉祥幸福和長壽,那些長壽神就是騎著鹿的。在商代鹿骨已用作占卜,殷虛還發現鹿角刻辭。東周時期,楚墓中流行使用本雕鎮墓鳥獸神怪,它們的頭上都安裝真實的鹿角,形成楚文化的特點。作為美的象徵,鹿與藝術有著不解之緣,歷代壁畫、繪畫、雕塑中都有鹿。如漢代的騎士射鹿圖,佛座上的卧鹿浮雕。內蒙古白岔河發現商代岩畫,其中以鹿最多,千姿百態,生活氣息濃厚。

鹿對人類健康的促進從開始的食其肉、寢其皮、用其骨,開始不斷深入認識。經過了相當漫長的時間。古書有雲:『鹿乃仙獸,自能樂性,行則有涎,不復急走。」可見古人認為食鹿脯有延年益壽的作用,把長壽鹿稱為「仙鹿。明代著名醫學家在中提到:「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乃仙獸,純陽多壽之物,能通脈,又食良草,故其肉、角有益無損」 。我國五代一部著名的本草書中記載:鹿,補虛羸,壯筋骨,破瘀血,安胎下氣。

Ⅵ 我想知道中國文字」仁」深刻的意義

在中國思想的歷史遺產中,孔子的思想具有重要地位。然而,歷代對孔子思想的評價,或將孔子思想經學化而當作「玄聖」「教主」 ,或將其虛無化而斥為與現代性思想尖銳對立的封建「孔家店」 ,或堅持對儒道差異加以形而上學二元對立,使孔子與老子成為相互對立的兩個極端,或否定孔子儒學思想的現代意義。這些絕對化的言述,值得學術界再檢討。應該說,孔子思想與老子思想有著不可忽略的關系, 孔子在「禮」與「道」、「樂」與「仁」、「君子」境界與理想人格上的思想言說,對現代個體存在尺度和社會存在秩序有著新的闡釋意義,並在新世紀的中國思想重建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啟迪作用。

一 原始儒家思想的中心範式問題

中國哲學精神的開放性,使得中國思想文化精神不是一個封閉系統,而是一個具有宇宙論、生死論、功利觀、意義論的精神價值整體。
在中國精神同西方精神(「邏各斯中心主義」/Logocentrism)的對比中,學者們大多是提出「道中心主義」(Tao-centrism)進行言述。 事實上,中國精神的來源和內涵相當復雜,除了人們一般習慣說的「外儒內道」或「外道內儒」的「道中心主義」觀念外,還存在著「禮中心主義」、「仁中心主義」、「經中心主義」等話語。 因而,僅僅用「道」中心來囊括中國哲學精神是不夠的。
在思想歷史長河的汰變中,儒家逐漸取得了正統的地位。儒家中心地位使得「仁中心」或「經中心」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成為主導性話語,道家則作為這一中心的補充系數存在和發展著。這里,在討論原典儒家的孔子思想之前,有必要對儒道之間關系的幾個重要的前提性問題略加澄清。
一,「道」之多層內涵與孔子論「道」。
有的學者將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兩種思想流派——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核心范疇,上升到整個中國思想的根本代表的高度,大抵認為中國思想的根本表徵是「道」,或強調儒家思想體系的中心是「經」。 前一種說法尚值得進一步推敲,而後一種說法,在我看來則是頗有新意的,補充了「道中心主義」論述的不足。
但值得注意的是,學界有一種相對固定的看法,即老子重「道」,而孔子重「禮」,似乎「道」成為了老子的專利。事實上,中國思想家對「道」一詞的應用相當廣泛,「道」的含義十分豐富。就一般意義而言,不僅指古代道家思想流派,還引申為宗教義理的「學道」「得道」,以及「言說」「言道」等。
而且,在思想史中,不僅老子論「道」,孔子也論「道」。「道」在《論語》中共出現60次,用作孔子的術語44次,是一個極重要的術語。其主要意義可分為三個方面:其一為具體形態的路途、行走、治理等。其中表示路途、途徑的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中道而廢」 等;表示行走或做的有:「君子道者三」 等;表示治理的有:「道千乘之國」 等。其二為抽象的方法、技藝、言說等。如方法:「不以其道得之」 等;技巧:「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等;行為:「三年無改於父之道」 等;言說:「夫子自道也」 等,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 等;誘導,引導:「道之以政」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等。其三,是超越性方面,如真理、思想等:「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本立而道生」 等。
因此,將「道」僅僅作為道家思想尤其是老子思想的代稱,於事實有所不符,於學理有所不通,宜細察之。
二,「禮」中心與孔子思想闡釋的極端化。
孔子思想核心范疇的釐定,在學界爭論較大,最具代表性的是認為「禮」中心。 其負面性表現一方面在於,將孔子思想體系定為「禮」,將孔子思想政治制度化,從而否定其思想中的多維價值。另一方面,則將孔子思想化約化為「吃人的禮教」而徹底否定。「五四」時期,由於當時政治文化運動的需要,孔子被作為封建禮教和舊文化的象徵,遭受到尖銳的批判。在西化思潮影響下,知識分子所看到的主要是「禮教」的孔子,即認為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 「禮」,因此,清理「封建禮教」成為現代知識分子的首要工作,「打倒孔家店」之類極端的非學理的態度竟成為當時知識界的共識。其後,這種將孔子思想宗教化或漫畫化的觀點在學界占據了主要地位,甚至成為學界的中心話語。 據此,高力克在《五四倫理革命與儒家德性傳統》中認為:「在激烈反孔的五四時期,儒家『仁』的道德理想亦未曾在知識份子的意義世界中失去影響。這樣,五四倫理革命就呈現出一幅矛盾的思想圖景:在社會公共領域,作為啟蒙者的新文化人,倡言個人本位的、以「利」(權利、功利)為基礎的現代市民倫理;在個體精神領域,作為知識精英的新文化人,信奉的則是人倫本位的、以「仁」為基礎的傳統君子道德。這種立基於慾望的市民倫理與植根於德性的君子理想的價值張力,表徵著五四啟蒙時期中西人文傳統的激盪和沖突。」 無疑,這一問題在今天有重新闡釋的必要。
三,「樂」(快樂)中心論與孔子思想。
「樂」(快樂)中心論的主要代表是當代中國哲學家李澤厚,認為:「『樂』在中國哲學中實際具有本體的意義,它正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現。」「從而得到最大快樂的人生極致。可見這個極致並非宗教性的而毋寧是審美性的。這也許就是中國樂感文化(以身心與宇宙自然合一為依歸)與西方罪感文化(以靈魂歸依上帝)的不同所在吧?」 李澤厚將中國文化看成與西方「罪感文化」相對立的「樂感文化」的歸納,有其宏觀的比較文化哲學視野,但是在學理探究上,似乎又有些簡單化。
在我看來,《論語》一書確乎有相當多的論「樂」的字句,共計「樂」字出現了46次,其中音樂的「樂」(yue)22次,如:「子語魯太師樂曰」 等; 快樂的「樂」(1e)15次,諸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人而不仁,如樂何?」,「樂而不淫」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 ;「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另外,意思為「嗜好」共9次,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等。但是,是否可以說,快樂之樂成為了孔子的中心范疇,甚至成為《論語》的核心,仍然需要論據的支持。
近來,李天慶在《新孔子論》中認為: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樂」:「人同時兼有飲食之性與仁義之性,因此二者賴以統一的更高概念是樂。樂的本體是人的全部本性的總和。孔子以『仁』釋『禮』,將作為外在規范的『禮』解釋為『仁』的內在要求,而『仁』又基於人的心理感情之『樂』,因而『樂』高於『仁』 更高於『禮』」。上述這種說法,我以為存在著不小的闡釋誤差,尤其是將孔子的樂(樂le),看成是「人對於生活、事業、道德、法制、信仰、超越等的需要,其滿足產生樂,其不滿足則產生苦,一苦一樂,即苦即樂,此即樂的本體的運動形式。……如何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實現本體體證與天人合一,是當今哲學所面臨的課題,它呼喚著新的理論闡釋;實際上,這也正是我們用樂的本體取代仁的本體的根本目的。隨著本體概念的這種轉換,道德本體修養對於寡慾清心的要求的局限也就不存在了。」這種論述問題的方式,已經將孔子現代化了。
其實,細加體認孔子對「樂」的看法,不難看到孔子對「樂」的看法是與其君子之仁的觀念緊密相連的,樂的對象,樂的依據,樂的人格顯現,決非一個簡單問題,更非只圖避苦趨樂的世俗之樂。孔子從未將「樂」看作是高於「仁」的東西,相反,他提出「人而不仁,如樂何?」的本體論問題,要求人們理解「貧而樂」、「簞食瓢飲之樂」、「發憤忘憂之樂」的含義,並將仁者(君子)之樂與智者之樂加以區分,強調樂的對象是「禮樂、善、賢」(益者三樂),樂的依據是至善至美(聞韶而樂不知肉味)。樂的人格顯現是——中道中庸的君子人格呈現(樂而不淫,陋巷之樂)。應該說,「樂」是生命之仁的體現,「仁」 是樂的本體論依據。將孔子體系簡單地看作「樂」,並且在具體論述中,將樂與道德自律以及孔子欣賞的人格之「樂」,看成與「苦」相對立的,甚至將對慾望的必要控制也稱為「局限」,那麼,孔子的「貧而樂」就成為不可理喻的,「陋巷之樂」的人格光彩和「樂而不淫」的自我約束就成為自找苦吃了。或許新孔子論之 「新」,就在於用一種「樂本體論」取代「仁本體論」。
在我看來,在孔子思想中,「仁」是道德本體論和體系本體論,「禮」是政治倫理本體論,「樂」是審美本體論,這一切均以「仁」學思想為基礎。仁與經,仁與禮,仁與樂,仁與道,仁與內聖,仁與外王是一種復雜的多維結構,否定這種結構的多維性,將其還原為一種單一的說法,將會使孔子簡單化和漫畫化。
四,將儒家思想宗教化的新動向。
進入全球化時代,中國學者(包括海外華裔學者)將傳統文化研究同「現代性」問題聯系起來,對孔子所代表的儒學思想的研究有了新的推進。如杜維明在「文化中國」的倡議中,將儒家的價值觀看成可以同西方的基督教價值觀相等立的體系,張揚儒家精神。認為:「如果儒家傳統不能對其作出創建性的回應,乃至開出一些類似的嶄新價值,那麼連健康的傳統價值都可能因異化而變質,更不會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 事實上,杜維明將中國儒學的創新與對西方文化的體認結合起來,使中國文化中所缺乏的發展因素能夠得到全面補充,將儒學儒教化實體化,而不再是一味地空想超越而難以落到制度和實處。當然,也有不少學者對杜維明的「文化中國」中過分明顯的宗教情緒提出了質疑。同樣,香港的劉桂標從另一個方面將孔子同佛陀、基督聯系了起來。在《孔子與中國聖誕》中認為:儒家不但是世界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而且也可說是一種宗教。「儒家同時亦講天道,此天道雖不同於具人格神意義的基督,亦不同於具神通能力的佛陀,但它卻亦是形而上的而非經驗的,是一切價值的根源和人生安頓的基礎,因此,它同時具有超越的性格。在這個意義下,儒家亦可說一宗教,她是一既超越而又內在的宗教。」
這種將孔子思想宗教化的研究動向,不乏填補精神價值空白的意義,但是我的疑問仍然存在。而且問題還在於,我們是否還需注意問題的另一方面,即:既不可能超越歷史鴻溝而將孔子重新形而上學化或宗教化,也不可能同西方的超驗神學相比類而堅持其外在超越的宗教性。儒學的血緣宗法制

Ⅶ 中華文化中的家有哪些意義

中華文化中家的意義有:

一、家(jiā )

1. 共同生活的眷屬和他們所住的地方:~庭。~眷。~長(zhǎng )。~園。~譜。~塾。~鄉。~風。~訓。~規。~喻戶曉。如數~珍。

2. 家庭所在的地方:回~。老~。安~。

3. 居住:「可以~焉」。

4. 對人稱自己的尊長、親屬:~祖。~父。~翁。~母。~慈。

5. 家裡養的,不是野生的:~畜。~禽。

6. 經營某種行業的人家或有某種身份的人家:酒~。農~。

7. 掌握某種專門學識或有豐富實踐經驗及從事某種專門活動的人:專~。行(háng )~。作~。科學~。

8. 學術流派:儒~。法~。道~。墨~。縱橫~。諸子百~。

9. 量詞,用於計算家庭或企業:一~人家。

10. 姓。

二、 家(jia )

1. 詞尾,指一類的人:老人~。

2. 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後面,指他的妻:水生~

三、 家(jie)

◎ 詞尾,同「價」:整天~。成年~。

(7)分析家安貧福等字的文化意義擴展閱讀

「家」字演變和中國的「家文化」

一、「家」字演變

家,會意兼形聲字。《說文》:「家,居也。從宀,豭省聲。」 又說:「豭」,牡豕也。此說有據。

在商代甲骨文中,「家」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宀」 (房屋的象形)中的豕為雄性的(腹部有突出的雄性生殖器),另一種較簡單的寫法,不強調性別,突出雄性生殖器的「豕」應是「豭」的象形初文,是兼稱聲符的。而不強調性別的「豕」則是省形。

到了周代金文中以不強調性別的寫法為主,後世的「家」字就是由這種寫法演變而成。在商代甲骨文中,「家」中的「豕」大多是畫出豬體的輪廓,也有隻畫出豬體的線條的,周代金文的「家」是由這種簡便的寫法演變而成。

在甲骨文中出現了省略像豕的前蹄的筆畫的寫法,但周代金文則是由甲骨文的完整寫法演變而成。另外,在周代金文中「豕」的原像豬的後蹄和豬尾的筆畫是連成一筆的,一直到西漢隸書中才分成兩筆,到了東漢隸書中又分成三筆,書寫更便利了。

二、中國的「家文化」

1、家的重要意義

家是安身立命的根基,是精神休憩的港灣,是個人情感的依託。在崇尚人文精神與世俗生活的中國文化中,家作為飲食起居的場所、親情血緣的紐帶,具有極高的地位。而產生於家庭關系基礎之上的倫理規范,更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成為中國人治理國家的「典範」。

可以說,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 「基因」。讀懂了家文化,也就讀懂了中國人。

2、家的「煙火味」

在多數中國人的眼中,居家過日子就是生活的全部內容,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也都體現在過日子、過光景之中。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貼一個大大的福字,意味著福氣盈門。

林語堂說,人生幸福,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講情話;四是跟孩子做游戲。中國人對幸福、平淡家庭生活的追求由此可見。

3、修身與齊家

身與家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修身、齊家則是中國人獨特的磨礪與生活方式。《大學》中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是中國人特有的自我完善、修行方式。

中國文化中的修身不像《懺悔錄》中那般沉重,而是像中國山水畫一樣,充滿了自省、寧靜和恬淡。用現代學科的眼光來看,修身既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也是培養情商、逆商的過程。《大學》用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八個字來概括修身的方法和步驟。

4、傳家之道

對於家庭和家族延續來說,傳宗接代只是最基本的,品德與良好家風的傳承才是真正意義的「薪火相傳」。古人雲:「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也就是說,從家庭和家族的延續來看,道德能夠傳承十代以上,其次是耕讀和詩書,而富貴傳承不過三代而已。正是出於後世福澤和家族傳承的考慮,傳統社會的人們更注重對後代的道德教化。

Ⅷ 陶淵明的文化意義

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76年的生命歷程,與世長辭。他被安葬在南山腳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縣和星子縣交界處的面陽山腳下。如今陶淵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征土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刻墓誌,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

陶淵明去世後,他的至交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下《陶征土誄》,給了他一個「靖節」的謚號。顏延之在誄文中褒揚了陶淵明一生的品格和氣節,但對他的文學成就,卻沒有充分肯定,陶淵明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後幾十年裡,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認。

梁朝的昭明太子肖統,對陶淵明的詩文相當重視,愛不釋手。肖統親自為陶淵明編集、作序、作傳。《陶淵明集》是中國文學史上文人專集的第一部,意義十分重大。肖統在《陶淵明集序》中,稱贊「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時期,陶淵明的文學地位,雖得不到應有的肯定,但他的詩文作品,流傳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大。

到了隋唐時期,有越來越多的詩人喜歡陶淵明的詩文,對陶淵明的評價越來越高。

初唐王績是位田園詩人,他像陶淵明一樣,多次退隱田園,以琴酒自娛。其《醉後》詩道:

阮籍醒時少,陶潛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興且長歌。

唐朝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對陶淵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歸漢南寄京邑舊游》中寫道:

賞讀《高土傳》,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園趣,自謂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淵明的人品和詩作。在《戲贈鄭溧陽》中寫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

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

李白那種「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的思想,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亂之後,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把陶淵明引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韋尹丈人》中寫道:

寬心應是酒,譴興莫過詩。

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

中唐詩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淵明的為人。公元815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離陶淵明的家鄉潯陽很近。曾去拜訪陶淵明的故居,寫下了《訪陶公舊宅》這首詩。詩中先用「塵垢不污玉,靈鳳不啄腥」,頌揚陶淵明高尚的人格,最後寫到:

柴桑古村落,栗里舊山川。

不見籬下菊,空餘墟里煙。

子孫雖無聞,族氏猶未遷。

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效陶潛體十六首》。其中寫到:

先生去我久,紙墨有遺文。

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雲。

我從老大來,竊慕其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中國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這與陶淵明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白居易的這首詩就說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到了北宋,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確定。歐陽修盛贊《歸去來兮辭》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歐陽修還說:「吾愛陶淵明,愛酒又愛閑」。北宋王安石曾說過,陶淵明的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有詩人以來無此句者。然則淵明趨向不群,詞彩精拔,晉宋之間,一個而矣」。

蘇東坡在《與蘇轍書》中說「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過也」。蘇東坡把陶詩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八個字,概括陶詩的藝術風格,還是很准確的。蘇東坡一生把陶淵明當成良師益友,不但愛好其詩,更仰慕他的為人。晚年在《與蘇轍書》中說:「深愧淵明,欲以晚節師范其萬一」。

「居高聲自遠」,由於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在北宋文壇上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極力推崇陶淵明,對進一步確定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無疑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在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中,把陶淵明引為知己。在《水龍吟》詞中說:「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辛棄疾留下的詞作626首,其中吟詠、提及、明引、暗引陶詩陶文的有60首,幾乎每10首詞中就有一首與陶淵明有關。辛棄疾在《念奴嬌》中稱:「須信採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給予了陶淵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評價。

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現代,沿襲了兩宋對陶淵明的崇高評價。

陶淵明的不朽詩篇,陶淵明的偉大人品,影響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辛棄疾等幾代文人的思想和創作。為中國文學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陶淵明的詩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語言,看似質朴,實則奇麗。在平淡醇美的詩句中,蘊含著熾熱的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五首》,是田園詩的精品或極品。其中《少五適俗韻》,曾編在中學生的語文課本中。詩的抒情沁人心脾;詩的寫景,豁人耳目。讀過後叫人終生難忘。什麼時候讀,都是一種美的享受。

少五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偉大的陶淵明,他的詩文,將與日月同輝,照耀著中國文學的發展道路。

閱讀全文

與分析家安貧福等字的文化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魚互聯融資 瀏覽:704
信維通訊股票 瀏覽:556
企業融資也稱 瀏覽:232
融資無警狀態 瀏覽:550
股票跳空缺口 瀏覽:49
二氧化碳重整貴金屬催化劑 瀏覽:98
飛力達股票千 瀏覽:23
單個境外投資者的持股限制 瀏覽:527
房屋貸款信息審核 瀏覽:156
三宜融資 瀏覽:573
股票內外比多少 瀏覽:107
格力置業股票 瀏覽:337
融資租賃成功案例 瀏覽:335
工程項目融資與投資 瀏覽:364
租住行業融資 瀏覽:454
中原信託借殼中原高速 瀏覽:540
一隻股票3年正常漲多少 瀏覽:86
安邦保險理財安全嗎 瀏覽:406
上海圓通貴金屬招聘信息 瀏覽:493
菜花玉理財 瀏覽: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