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遠望計算機

上海遠望計算機

發布時間:2021-04-25 06:22:05

1. 中國在什麼時候開始研製計算機的

中國計算機產業發展大事記

1956年,夏培肅完成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運算器和控制器的設計工作,同時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原理講義。
195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模擬式電子計算機。
1958年,中國第一台計算機——103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運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國研製成功104型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1萬次。
1960年,中國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7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3年,中國第一台大型晶體管電子計算機——109機研製成功。
1964年,441B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5年,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DJS-Ⅱ」型操作系統編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體管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誕生。
1969年,北京大學承接研製百萬次集成電路數字電子計算機——150機。
1970年,中國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時操作系統和標准匯編語言的計算機——441B-Ⅲ型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2年,每秒運算11萬次的大型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3年,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個機型先後研製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機研製成功。
1977年,中國第一台微型計算機DJS-050機研製成功。
1979年,中國研製成功每秒運算500萬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HDS-9,王選用中國第一台激光照排機排出樣書。
1981年,中國研製成功的260機平均運算速度達到每秒100萬次。
1983年,「銀河Ⅰ號」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運算速度達每秒1億次。
1984年,聯想集團的前身——新技術發展公司成立,中國出現第一次微機熱。
1985年,華光Ⅱ型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投入生產性使用。
1986年,中華學習機投入生產。
1987年,第一台國產的286微機——長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國產386微機——長城386推出,中國發現首例計算機病毒。
1990年,中國首台高智能計算機——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誕生,長城486計算機問世。
1991年,新華社、科技日報、經濟日報正式啟用漢字激光照排系統。
1992年,中國最大的漢字字元集——6萬電腦漢字字型檔正式建立。
1993年,中國第一台10億次巨型銀河計算機Ⅱ型通過鑒定。
1994年,銀河計算機Ⅱ型在國家氣象局投入正式運行,用於天氣中期預報。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機通過鑒定,其峰值可達每秒25億次。
1996年,國產聯想電腦在國內微機市場銷售量第一。
1997年,銀河-Ⅲ並行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
1998年,中國微機銷量達408萬台,國產佔有率高達71.9%。
1999年,銀河四代巨型機研製成功。
2000年,我國自行研製成功高性能計算機「神威I」,其主要技術指標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具備研製高性能計算機能力的國家。(新華社北京2000年8月17日電)

中國計算機產業發展大事記
周蕾

●1956年

在黨中央「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指引下,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制定了我國《1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
8月,成立了由華羅庚教授為主任的科學院計算所籌建委員會,並組織了計算機設計、程序設計和計算機方法專業訓練班,並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員赴蘇聯實習和考察。
同年,夏培肅完成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運算器和控制器的設計工作,同時編寫了我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原理講義。

●1957年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模擬式電子計算機。

●1958年

6月,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與北京有線電廠共同研製成我國第一台計算機——103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運行速度每秒1500次,字長31位,內存容量為1024位元組。
9月,數字指揮儀901樣機問世,是中國第一台電子管專用數字計算機。

●1959年

10月,我國研製成功104型電子計算機,內存容量為2048位元組,字長39位,運算速度為每秒1萬次。103機共生產了36台,104機生產了7台,為我國尖端武器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60年

我國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7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研製成功,字長32位,內存容量為1024位元組,有加減乘除等16條指令,主要用於彈道計算。

●1961年

由南京大學徐家福、北京大學楊芙清等人撰寫的《程序設計》一書問世,這是一本我國早期有代表性的計算機高級語言通用教材。

●1963年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推出中國第一台大型晶體管電子計算機,代號為109機,這標志中國電子計算機技術進入第二代。

●1964年

由慈雲桂支持研製的441B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字長40位。

●1965年

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DJS-II」型的操作系統編制完成。108乙型計算機由華北計算所設計成功,北京有線電廠共生產156台。

●1967年

開始籌建電子計算機外部設備研究所,集中了一大批技術力量,同時開展外部設備中最薄弱的磁碟機、磁帶機、列印機的研製工作。
10月,新型晶體管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在北京誕生。

●1969年

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業,北京大學承接了研製百萬次集成電路數字電子計算機的任務,稱為150機。

●1970年

最新型441B-III型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是中國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時操作系統和標准匯編語言的計算機。

●1972年

11月,每秒運算11萬次的大型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在復旦大學的支持下,由上海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成功。

●1973年

年初,由北京大學、北京有線電廠和燃化部等有關單位共同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字長48位,存儲容量13KB。
1月,第四機械工業部在北京召開了「電子計算機首次專業會議」,確定把發展系列機作為當前發展方向。
5月,借鑒美國通用數據機器公司的16位小型機的技術,硬體自行設計,軟體兼容,DJS100計算機研製成功。
到1973年止,我國原四機部系統共生產了數字計算機250台,模擬計算機323台,機床控制設備133台,台式計算機1520台,在30多個行業得到應用。

●1974年

8月,第一台DJS-130機在北京無線電三廠試製成功。之後,131、132、135、140、152、153等共13個機型先後研製成功,近31個廠點生產,產量近千台。
8月,四機部、一機部、中國科學院、新華社、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聯合提出「研製漢字信息處理工程」,命名為「748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1976年

台灣台中農學院畢業生朱邦復發明了第一代倉頡輸入法。
12月,由華北計算機技術研究所、西北電訊工程學院和西北工業大學聯合設計,南豐機械廠試制出第一台DJS-183機,又先後研製出184、185、186和1804共5個機型。

●1977年

4月,安徽無線電廠、清華大學和四機部六所聯合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微型計算機DJS-050機。
4月,第四機械工業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主持召開了全國微型計算機專業會議,會議決定以Intel8080、Motorola6800兩大晶元研製我國DJS-050和DJS-060兩大系列微機產品。
慈雲桂研製的151-III型機投入運行,達到每秒200萬次運算速度
「銀河」巨型計算機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投入研製工作。

●1978年

中科院自動化所與醫學專家合作開發出第一個關幼波診治肝炎的中醫專家系統。
3月,全國科學大會將計算機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8大帶頭學科之一,鄧小平就計算機發展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10月,華北計算所的2780計算機和151-III/IV型機順利裝上「遠望」號測量船,並且順利完成了中國第一次洲際導彈發射、核潛艇水下導彈發射、第一次同步通信衛星發射的測量任務。

●1979年

3月,國務院批准成立國家計算機工業總局。
中國研製成功仿8080的4片微處理器和多片的6800微處理器,隨後研製出單片的仿8080與6800微處理器,並以此為基礎,研製出相應型號的微機DJS-050系列及060系列
採用中等規模集成電路研製成功了DJS-140系列計算機,同時,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成功了每秒運算500萬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HDS-9。
年末,台灣台中農學院畢業生朱邦復同台灣Acer電腦公司合作,研製出第一台具有中文字型、中文操作系統、中文程序語言的微機。
10月,王選教授用我國第一台激光照排機排出樣書。

●1981年

210、220、240和260(後改進型為265)等4種型號相繼研製成功,其中260機平均運算速度達100萬次/秒。
8月,《信息處理交換用漢字字元集(基本集)》GB2312國家標准正式發布實施。

●1982年

我國將計算機發展重點轉到微型機上,在積極引進先進技術、進口成套件或關鍵件組裝的同時,積極開展國產化工作。
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國務院電子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領導小組改為電子振興領導小組,並制定了全國計算機發展規劃。
參考DG公司的「諾瓦(NOVA)」16位小型計算機,採用國內中大規模集成電路,推出了「DJS-153」小型計算機,與「諾瓦-3」機兼容的「DJS-185」型機也由上海電子計算機廠完成。同時華北計算技術研究所完成的「DJS-186」型機。
到1982年底,中國已經有了3500台計算機(不包括微型機),其中進口計算機500台,大概有200種機型,中國第一代計算機共生產了50台,第二代計算機生產了200台,其餘都是DJS-100系列。

●1983年

1月,在北京召開計算機工業長遠規劃專家座談會,制定「六五」、「七五」和2000年計算機及外部設備的長遠發展規劃。
華北終端設備公司已能批量生產D-2000型漢字智能終端及ZD-1110型字元顯示終端。中國磁記錄設備公司已生產出24兆磁碟機、6兆盒式磁碟機等產品。
8月,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通過鑒定,輸入速度可與西文相媲美。
11月,中國研製成功的「757」大型向量流水並行機,運算速度達到每秒向量運算0.1億次。
12月,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銀河I號」巨型計算機,運算速度達每秒1億次。

http://itforum.cei.gov.cn:81/Tech/Tt/5132.htm
轉載者標署出處為「摘自《網路世界》http://www.cnw.com.cn

中國計算機科學大事年表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中國計算機科學大事記 時間 事件 備注
1956 籌建中國科學院計算所 由華羅庚授命籌建
設計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運算器和控制器 由夏培肅完成設計工作,同時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原理講義。
1955 第一台模擬式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
1958 103型機研製成功 中國第一台計算機;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與北京有線電廠共同研製;字長31位,內存容量為1024位元組,運算速度每秒450次。
數字指揮儀901樣機問世 第一台電子管專用數字計算機
1959 104型機研製成功
1960 105型機研製成功 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字長32位,內存容量為1024位元組,有加減乘除等16條指令;主要用於彈道計算。
1961 《程序設計》問世 由徐家福、楊芙清等人撰寫;是一本中國早期有代表性的計算機高級語言通用教材。
1963 109型機研製成功 第一台大型晶體管電子計算機;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製;標志中國電子計算機技術進入第二代。
1964 441B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 由慈雲桂支持研製,字長40位。
1965 DJS-II型機的操作系統編制完成
108乙型機 華北計算所設計,北京有線電廠生產,前後共生產56台。
1965 籌建電子計算機外部設備研究所
新型晶體管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在北京誕生
1969 150機 北京大學承接了研製百萬次集成電路數字電子計算機的任務;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業。
1970 441B-III型機研製成功 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時操作系統和標准匯編語言的計算機;全晶體管計算機。
1972 大型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 每秒運算11萬次的大型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在復旦大學的支持下,由上海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成功。
1973 150機研製成功 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由北京大學、北京有線電廠和燃化部等有關單位共同研製;字長48位,存儲容量13KB。
DJS-100機研製成功 借鑒美國通用數據機器公司的16位小型機的技術,硬體自行設計,軟體兼容
1974 研製漢字信息處理工程 四機部、一機部、中國科學院、新華社、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聯合提出
1976 倉頡輸入法 台灣台中農學院畢業生朱邦復發明
DJS-183機研製成功
1977 DJS-050機 中國第一台微型計算機
銀河巨型計算機開始研製 由長沙國防科技大學承擔研製工作。
1978 關幼波肝炎專家系統 中科院自動化所與醫學專家合作開發出第一個關幼波
1979 成功仿製 8080 的微處理器和 6800 微處理器 微機DJS-045系列及DJS-045060系列。
DJS-140系列機
HDS-9機 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成功了每秒運算450萬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
激光照排機排出樣書 王選教授用中國第一台激光照排機排出樣書。
1981 GB2312國家標准頒布實施 《信息處理交換用漢字字元集(基本集)》
1982 DJS-153機
DJS-185機 上海電子計算機廠
DJS-186機 華北計算技術研究所
到1982年底,中國已經有了4000台計算機(不包括微型機),其中進口計算機450台,大概有200種機型,中國第一代計算機共生產了45台,第二代計算機生產了200台,其餘都是DJS-100系列。
1983 計算機外部設備 華北終端設備公司已能批量生產D-2000型漢字智能終端及ZD-1110型字元顯示終端;中國磁記錄設備公司已生產出24兆磁碟機、6兆盒式磁碟機等產品。
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通過鑒定
757型機 大型向量流水並行機,運算速度達到每秒向量運算0.1億次。
銀河I型機 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銀河I號」巨型計算機,運算速度達每秒1億次。
1984 新技術發展公司宣布成立 聯想集團的前身
1985 華光Ⅱ型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投產
1986 中華學習機
1985 長城286
1988 長城386
發現首例計算機病毒
1989 EST/IS4260智能工作站
1990
1991
1992
1993 銀河計算機Ⅱ型通過鑒定
1994
1995 曙光1000
1996
1995 銀河Ⅲ
1998
1999 銀河四
2000 GB18030編碼標准
2001

2. 中國長征系列的所有運載火箭

中國長征系列火箭
中國自1956年開始展開現代火箭的研製工作。1964 年6月29日,中國自行設計研製的中程火箭試飛成功之後,即著手研製多級火箭,向空間技術進軍。 經過了五年的艱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長征1號"運載火箭誕生, 首次發射"東方紅 1 號"衛星成功。中國航天技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現在,"長 征"系列火箭已經走向世界,享譽全球,在國際發射市場佔有重要一席。
"長征1號"運載火箭是一種三級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小型有效載荷。火箭全長29.86米,最大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 噸,起飛推力112噸,能把 300千克重的衛星送入440 公里高的近地軌道。1970 年4月24日,長征1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東方紅1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奠定了長征系列火箭發展的基礎。
"長征1號D"運載火箭是"長征1號"火箭的改進型。 主要的改進有:提高一子級發動機推力;提高二、三子級性能;採用"平台-計算機"全慣性制導。經過改進,"長征1號D"火箭可以發射各種低軌道衛星,並已投入商業發射。
"長征2號"運載火箭是中國的航天運載器的基礎型號。在"長征1號"的技術基礎上,發展了"長征2 號"、"長征3號"和"長征四號"系列運載器。
"長征2號"火箭是一種兩級火箭,全長31.17米,最大直徑3.35米,起飛重量 190噸,能把1.8噸的衛星送入距地面數百公里的橢圓形軌道。1975年11月26日, "長征2號"火箭完成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發射任務。
改進型"長征2號C"火箭,採用了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箭長增加到35.15 米,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增加到2.4噸,火箭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
"長征2號D"火箭,也是一種兩級液體火箭。主要在"長征2號" 火箭的基礎上採取增加推進劑加註量和增大起飛推力的方法,使運載能力進一步提高。火箭全長38.3米,起飛重量232 噸。
"長征2號E"捆綁火箭,是以加長型"長征2號C"為芯級,並在第一級周圍捆綁四個液體助推器組成的低軌道兩級液體推進劑火箭。火箭總長49.68米,直徑3.35 米。每個液體助推器長為15.4米,直徑2.25米,芯級最大直徑4.2米。總起飛重量461噸,起飛推力600噸,能把 8.8噸至9.2噸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經適當適應性修改後,還可以用來發射小型載人飛船。
"長征3號"運載火箭是在"長征2號"火箭基礎上於1984年研製成功的,增加的第三級採用低溫高能液氫液氧發動機。火箭全長44.86米,一、二級直徑3.35米,三級直徑2.25米,起飛重量 204.88噸,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為1.6噸。"長征3號"火箭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運載火箭技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是中國火箭發展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首次採用了液氫、液氧作火箭推進劑;首次實現火箭的多次啟動;首次將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長征3號A"火箭長 52.52米,最大直徑3.35 米,起飛重量240噸,主要運載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有效載荷,也可以運載低軌道、極軌道或逃逸軌道的有效載荷。
"長征3號B"火箭是在 "長征3號A"和"長征2號E"火箭的基礎上研製的大型三級液體捆綁火箭,芯級基本上就是"長征3號A",而助推器及其捆綁結構則與"長征2號E"相同。"長征3號B"火箭的主要任務是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重型衛星,亦可進行輕型衛星的一箭多星發射或發射其它軌道的衛星。 火箭長54.84米,最大直徑8.45米,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為5.0噸。
" 長征3號C "則是在 "長征3號B"的基礎上, 減少了兩個助推器並取消了助推器上的尾翼。其主要任務是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有效載荷,可以進行一箭多星發射或發射其它軌道的衛星。 火箭長54.84米,最大直徑 8.45米,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為3.7噸。
"長征4號"系列運載火箭包括"風暴1號"、"長征4號"、"長征4號A"、"長征4號B"等火箭。
"風暴1號"為兩級液體火箭,主要用於發射低軌道衛星,並成功完成一箭三星的發射任務。火箭長32.57米,最大直徑3.35米。1982年停止使用。
"長征4號"是在"風暴1號"基礎上研製的三級常規運載火箭,作為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運載火箭的另一方案,其後改型為 "長征4號 A ",用於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火箭長41.9米,最大直徑3.35 米。
"長征4號B"是在"長征4號A"基礎上發展的一種運載能力更大的運載火箭,主要用於發射太陽同步軌道的對地觀察應用衛星。火箭長45.58米,最大直徑3.35米。
神州系列
「神舟」一號
發射時間: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起飛約10分鍾,飛船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1999年11月21日3時41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1分/14圈
搭載物品:一是旗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奧運會會旗等;二是各種郵票及紀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麥等農作物種子,此外還有甘草、板藍根等中葯材。
技術應用:首次採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准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地面測控系統和分布於公海的4艘「遠望號」測量船對其進行了跟蹤與測控,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
「神舟」二號
發射時間:2001年1月10日1時0分3秒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飛船起飛十三分鍾後,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1年1月16日晚上7時2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試驗項目: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據介紹,我國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其中包括:進行半導體光電子材料、氧化物晶體、金屬合金等多種材料的晶體生長;進行了蛋白質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間晶體生長;開展了植物、動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離體細胞和細胞組織的空間環境效應實驗等。
「神舟」三號
發射時間: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10分鍾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2年4月1日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處於休眠狀態的烏雞蛋;進行空間試驗的有效載荷公用設備十項,四十四件之多,其中,微重力測量儀、返回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三次參加飛船試驗,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多任務位空間晶體生長爐和軌道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二次參加飛船試驗,其餘設備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試驗。
試驗項目:「神舟」三號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這次發射試驗,運載火箭、飛船和測控發射系統進一步完善,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飛船上裝有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這次發射,逃逸救生系統也進行了工作。這個系統是在應急情況下確保航天員安全的主要措施。飛船擬人載荷提供的生理信號和代謝指標正常,驗證了與載人航天直接相關的座艙內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
「神舟」四號
發射時間: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十幾分鍾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除了大氣成分探測器等19件設備已經參加過此前的飛行試驗外,其他的空間細胞電融合儀等33件科研設備都將是首次「上天」。一場籌備了10年之久的兩對「細胞太空婚禮」也將在飛船上舉行,一對動物細胞「新人」是B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另一對是植物細胞「新人」——黃花煙草原生質體和革新一號煙草原生質體。專家介紹說,在微重力條件下,細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現象將消失,更有利於細胞間進行配對與融合這些「親熱舉動」,此項研究將為空間制葯探索新方法。
「神舟」五號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4圈
搭載物品:除了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試驗項目:「神舟」五號將盡量減少機艙內的實驗項目及儀器,以騰出更多空間來供航天員活動並執行科學觀察任務,可以說這一次的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新技術應用: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其中設定了幾百種故障模式,一旦發生危險立即自動報警。即使在飛船升空一段時間之後,也能通過逃逸火箭而脫離險境。
「神舟」六號
發射時間: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四子王旗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在神舟六號飛船搭載的物品當中,有幾件物品極具象徵意義和歷史價值,如極地考察國旗、奧林匹克旗、上海世博會會旗等。書畫作品《六駿圖》、《神州頌》、《和平頌》、《長征萬里圖》則表達了我國文化界對載人航天工程的崇高敬意和祝福。而10幅少年兒童太空畫和題為《我給航天員寫封信》的作文則體現出我國廣大青少年對神舟六號飛船的美好祝願以及從小立志學科學、愛科學的遠大志向。另外,《共和國元帥》特種郵票、《神舟六號》個性化郵票等郵品也頗為引人注目。此外,神舟六號飛船還搭載了一些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品,並搭載了長期以來給予中國航天事業大力支持的香港金利來公司和查氏集團等知名企業的標識。
神舟六號飛船除了搭載文化物品外,還搭載了生物菌種、植物組培苗以及作物、植物和花卉的種子。它們將被交付有關單位用於開展太空育種實驗。

3. 深圳市區最大電腦城在什麼地方

華強北賽格廣場,對面有新世界電腦城,後面有寶華數碼商城,接著進去還有很多個數碼廣場,遠望,賽博等等
坐車到上海賓館或經濟大廈,地鐵到華強路

4. 中國計算機的主要發展歷程(側重比較有里程碑的事件和設備出現事件)

計算機發展歷程
計算機是新技術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動社會向現代化邁進的活躍因素。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展最快、影響最為深遠的新興學科之一。計算機產業已在世界范圍內發展成為一種極富生命力的戰略產業。

現代計算機是一種按程序自動進行信息處理的通用工具,它的處理對象是信息,處理結果也是信息。利用計算機解決科學計算、工程設計、經營管理、過程式控制制或人工智慧等各種問題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演算法進行的。這種演算法是定義精確的一系列規則,它指出怎樣以給定的輸入信息經過有限的步驟產生所需要的輸出信息。

信息處理的一般過程,是計算機使用者針對待解抉的問題,事先編製程序並存入計算機內,然後利用存儲程序指揮、控制計算機自動進行各種基本操作,直至獲得預期的處理結果。計算機自動工作的基礎在於這種存儲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礎則在於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的共性方法。

計算機的歷史

現代計算機的誕生和發展 現代計算機問世之前,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機械式計算機、機電式計算機和萌芽期的電子計算機三個階段。

早在17世紀,歐洲一批數學家就已開始設計和製造以數字形式進行基本運算的數字計算機。1642年,法國數學家帕斯卡採用與鍾表類似的齒輪傳動裝置,製成了最早的十進制加法器。1678年,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製成的計算機,進一步解決了十進制數的乘、除運算。

英國數學家巴貝奇在1822年製作差分機模型時提出一個設想,每次完成一次算術運算將發展為自動完成某個特定的完整運算過程。1884年,巴貝奇設計了一種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機。這台分析機雖然已經描繪出有關程序控制方式計算機的雛型,但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而未能實現。

巴貝奇的設想提出以後的一百多年期間,電磁學、電工學、電子學不斷取得重大進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連發明了真空二極體和真空三極體;在系統技術方面,相繼發明了無線電報、電視和雷達……。所有這些成就為現代計算機的發展准備了技術和物質條件。

與此同時,數學、物理也相應地蓬勃發展。到了20世紀30年代,物理學的各個領域經歷著定量化的階段,描述各種物理過程的數學方程,其中有的用經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難解決。於是,數值分析受到了重視,研究出各種數值積分,數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數值解法,把計算過程歸結為巨量的基本運算,從而奠定了現代計算機的數值演算法基礎。

社會上對先進計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現代計算機誕生的根本動力。20世紀以後,各個科學領域和技術部門的計算困難堆積如山,已經阻礙了學科的繼續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軍事科學技術對高速計算工具的需要尤為迫切。在此期間,德國、美國、英國部在進行計算機的開拓工作,幾乎同時開始了機電式計算機和電子計算機的研究。

德國的朱賽最先採用電氣元件製造計算機。他在1941年製成的全自動繼電器計算機Z-3,已具備浮點記數、二進制運算、數字存儲地址的指令形式等現代計算機的特徵。在美國,1940~1947年期間也相繼製成了繼電器計算機MARK-1、MARK-2、Model-1、Model-5等。不過,繼電器的開關速度大約為百分之一秒,使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電子計算機的開拓過程,經歷了從製作部件到整機從專用機到通用機、從「外加式程序」到「存儲程序」的演變。1938年,美籍保加利亞學者阿塔納索夫首先製成了電子計算機的運算部件。1943年,英國外交部通信處製成了「巨人」電子計算機。這是一種專用的密碼分析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到了應用。

1946年2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學院製成的大型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最初也專門用於火炮彈道計算,後經多次改進而成為能進行各種科學計算的通用計算機。這台完全採用電子線路執行算術運算、邏輯運算和信息存儲的計算機,運算速度比繼電器計算機快1000倍。這就是人們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但是,這種計算機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儲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備現代計算機的主要特徵。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數學家馮·諾伊曼領導的設計小組完成的。1945年3月他們發表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電子離散變數自動計算機(EDVAC)。隨後於1946年6月,馮·諾伊曼等人提出了更為完善的設計報告《電子計算機裝置邏輯結構初探》。同年7~8月間,他們又在莫爾學院為美國和英國二十多個機構的專家講授了專門課程《電子計算機設計的理論和技術》,推動了存儲程序式計算機的設計與製造。

1949年,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實驗室率先製成電子離散時序自動計算機(EDSAC);美國則於1950年製成了東部標准自動計算機(SFAC)等。至此,電子計算機發展的萌芽時期遂告結束,開始了現代計算機的發展時期。

在創制數字計算機的同時,還研製了另一類重要的計算工具——模擬計算機。物理學家在總結自然規律時,常用數學方程描述某一過程;相反,解數學方程的過程,也有可能採用物理過程模擬方法,對數發明以後,1620年製成的計算尺,己把乘法、除法化為加法、減法進行計算。麥克斯韋巧妙地把積分(面積)的計算轉變為長度的測量,於1855年製成了積分儀。

19世紀數學物理的另一項重大成就——傅里葉分析,對模擬機的發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前期,相繼製成了多種計算傅里葉系數的分析機和解微分方程的微分分析機等。但是當試圖推廣微分分析機解偏微分方程和用模擬機解決一般科學計算問題時,人們逐漸認識到模擬機在通用性和精確度等方面的局限性,並將主要精力轉向了數字計算機。

電子數字計算機問世以後,模擬計算機仍然繼續有所發展,並且與數字計算機相結合而產生了混合式計算機。模擬機和混合機已發展成為現代計算機的特殊品種,即用在特定領域的高效信息處理工具或模擬工具。

20世紀中期以來,計算機一直處於高速度發展時期,計算機由僅包含硬體發展到包含硬體、軟體和固件三類子系統的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系統的性能—價格比,平均每10年提高兩個數量級。計算機種類也一再分化,發展成微型計算機、小型計算機、通用計算機(包括巨型、大型和中型計算機),以及各種專用機(如各種控制計算機、模擬—數字混合計算機)等。

計算機器件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從分立元件到集成電路以至微處理器,促使計算機的發展出現了三次飛躍。

在電子管計算機時期(1946~1959),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主存儲器是決定計算機技術面貌的主要因素。當時,主存儲器有水銀延遲線存儲器、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和磁心存儲器等類型,通常按此對計算機進行分類。

到了晶體管計算機時期(1959~1964),主存儲器均採用磁心存儲器,磁鼓和磁碟開始用作主要的輔助存儲器。不僅科學計算用計算機繼續發展,而且中、小型計算機,特別是廉價的小型數據處理用計算機開始大量生產。

1964年,在集成電路計算機發展的同時,計算機也進入了產品系列化的發展時期。半導體存儲器逐步取代了磁心存儲器的主存儲器地位,磁碟成了不可缺少的輔助存儲器,並且開始普遍採用虛擬存儲技術。隨著各種半導體只讀存儲器和可改寫的只讀存儲器的迅速發展,以及微程序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計算機系統中開始出現固件子系統。

20世紀70年代以後,計算機用集成電路的集成度迅速從中小規模發展到大規模、超大規模的水平,微處理器和微型計算機應運而生,各類計算機的性能迅速提高。隨著字長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的微型計算機相繼問世和廣泛應用,對小型計算機、通用計算機和專用計算機的需求量也相應增長了。

微型計算機在社會上大量應用後,一座辦公樓、一所學校、一個倉庫常常擁有數十台以至數百台計算機。實現它們互連的局部網隨即興起,進一步推動了計算機應用系統從集中式系統向分布式系統的發展。

在電子管計算機時期,一些計算機配置了匯編語言和子程序庫,科學計算用的高級語言FORTRAN初露頭角。在晶體管計算機階段,事務處理的COBOL語言、科學計算機用的ALGOL語言,和符號處理用的LISP等高級語言開始進入實用階段。操作系統初步成型,使計算機的使用方式由手工操作改變為自動作業管理。

進入集成電路計算機發展時期以後,在計算機中形成了相當規模的軟體子系統,高級語言種類進一步增加,操作系統日趨完善,具備批量處理、分時處理、實時處理等多種功能。資料庫管理系統、通信處理程序、網路軟體等也不斷增添到軟體子系統中。軟體子系統的功能不斷增強,明顯地改變了計算機的使用屬性,使用效率顯著提高。

在現代計算機中,外圍設備的價值一般已超過計算機硬體子系統的一半以上,其技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計算機的技術面貌。外圍設備技術的綜合性很強,既依賴於電子學、機械學、光學、磁學等多門學科知識的綜合,又取決於精密機械工藝、電氣和電子加工工藝以及計量的技術和工藝水平等。

外圍設備包括輔助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兩大類。輔助存儲器包括磁碟、磁鼓、磁帶、激光存儲器、海量存儲器和縮微存儲器等;輸入輸出設備又分為輸入、輸出、轉換、、模式信息處理設備和終端設備。在這些品種繁多的設備中,對計算機技術面貌影響最大的是磁碟、終端設備、模式信息處理設備和轉換設備等。

新一代計算機是把信息採集存儲處理、通信和人工智慧結合在一起的智能計算機系統。它不僅能進行一般信息處理,而且能面向知識處理,具有形式化推理、聯想、學習和解釋的能力,將能幫助人類開拓未知的領域和獲得新的知識。

計算技術在中國的發展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上中國曾經在早期計算工具的發明創造方面寫過光輝的一頁。遠在商代,中國就創造了十進制記數方法,領先於世界千餘年。到了周代,發明了當時最先進的計算工具——算籌。這是一種用竹、木或骨製成的顏色不同的小棍。計算每一個數學問題時,通常編出一套歌訣形式的演算法,一邊計算,一邊不斷地重新布棍。中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就是用算籌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一結果比西方早一千年。

珠算盤是中國的又一獨創,也是計算工具發展史上的第一項重大發明。這種輕巧靈活、攜帶方便、與人民生活關系密切的計算工具,最初大約出現於漢朝,到元朝時漸趨成熟。珠算盤不僅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過有益的作用,而且傳到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區,經受了歷史的考驗,至今仍在使用。

中國發明創造指南車、水運渾象儀、記里鼓車、提花機等,不僅對自動控制機械的發展有卓越的貢獻,而且對計算工具的演進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例如,張衡製作的水運渾象儀,可以自動地與地球運轉同步,後經唐、宋兩代的改進,遂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鍾。

記里鼓車則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數裝置。提花機原理劉計算機程序控制的發展有過間接的影響。中國古代用陽、陰兩爻構成八卦,也對計算技術的發展有過直接的影響。萊布尼茲寫過研究八卦的論文,系統地提出了二進制算術運演算法則。他認為,世界上最早的二進製表示法就是中國的八卦。

經過漫長的沉寂,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計算技術邁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先後建立了研究機構,在高等院校建立了計算技術與裝置專業和計算數學專業,並且著手創建中國計算機製造業。

1958年和1959年,中國先後製成第一台小型和大型電子管計算機。60年代中期,中國研製成功一批晶體管計算機,並配製了ALGOL等語言的編譯程序和其他系統軟體。6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研究集成電路計算機。70年代,中國已批量生產小型集成電路計算機。80年代以後,中國開始重點研製微型計算機系統並推廣應用;在大型計算機、特別是巨型計算機技術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建立了計算機服務業,逐步健全了計算機產業結構。

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研究方面,中國在有限元計算方法、數學定理的機器證明、漢字信息處理、計算機系統結構和軟體等方面都有所建樹。在計算機應用方面,中國在科學計算與工程設計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在有關經營管理和過程式控制制等方面,計算機應用研究和實踐也日益活躍。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發展極其迅速的面向廣大社會的技術學科,它建立在數學、電子學 (特別是微電子學)、磁學、光學、精密機械等多門學科的基礎之上。但是,它並不是簡單地應用某些學科的知識,而是經過高度綜合形成一整套有關信息表示、變換、存儲、處理、控制和利用的理論、方法和技術。

計算機科學是研究計算機及其周圍各種現象與規模的科學,主要包括理論計算機科學、計算機系統結構、軟體和人工智慧等。計算機技術則泛指計算機領域中所應用的技術方法和技術手段,包括計算機的系統技術、軟體技術、部件技術、器件技術和組裝技術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五個分支學科,即理論計算機科學、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組織與實現、計算機軟體和計算機應用。

理論計算機學 是研究計算機基本理論的學科。在幾千年的數學發展中,人們研究了各式各樣的計算,創立了許多演算法。但是,以計算或演算法本身的性質為研究對象的數學理論,卻是在20世紀30年代才發展起來的。

當時,由幾位數理邏輯學者建立的演算法理論,即可計算性理論或稱遞歸函數論,對20世紀40年代現代計算機設計思想的形成產生過影響。此後,關於現實計算機及其程序的數學模型性質的研究,以及計算復雜性的研究等不斷有所發展。

理論計算機科學包括自動機論、形式語言理論、程序理論、演算法分析,以及計算復雜性理論等。自動機是現實自動計算機的數學模型,或者說是現實計算機程序的模型,自動機理論的任務就在於研究這種抽象機器的模型;程序設計語言是一種形式語言,形式語言理論根據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分為O~3型語言,與圖靈機等四類自動機逐一對應;程序理論是研究程序邏輯、程序復雜性、程序正確性證明、程序驗證、程序綜合、形式語言學,以及程序設計方法的理論基礎;演算法分析研究各種特定演算法的性質。計算復雜性理論研究演算法復雜性的一般性質。

計算機系統結構 程序設計者所見的計算機屬性,著重於計算機的概念結構和功能特性,硬體、軟體和固件子系統的功能分配及其界面的確定。使用高級語言的程序設計者所見到的計算機屬性,主要是軟體子系統和固件子系統的屬性,包括程序語言以及操作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軟體等的用戶界面。使用機器語言的程序設計者所見到的計算機屬性,則是硬體子系統的概念結構(硬體子系統結構)及其功能特性,包括指令系統(機器語言),以及寄存器定義、中斷機構、輸入輸出方式、機器工作狀態等。

硬體子系統的典型結構是馮·諾伊曼結構,它由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和輸入、輸出設備組成,採用「指令驅動」方式。當初,它是為解非線性、微分方程而設計的,並未預見到高級語言、操作系統等的出現,以及適應其他應用環境的特殊要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軟體子系統都是以這種馮·諾伊曼結構為基礎而發展的。但是,其間不相適應的情況逐漸暴露出來,從而推動了計算機系統結構的變革。

計算機組織與實現 是研究組成計算機的功能、部件間的相互連接和相互作用,以及有關計算機實現的技術,均屬於計算機組織與實現的任務。

在計算機系統結構確定分配給硬子系統的功能及其概念結構之後,計算機組織的任務就是研究各組成部分的內部構造和相互聯系,以實現機器指令級的各種功能和特性。這種相互聯系包括各功能部件的布置、相互連接和相互作用。

隨著計算機功能的擴展和性能的提高,計算機包含的功能部件也日益增多,其間的互連結構日趨復雜。現代已有三類互連方式,分別以中央處理器、存儲器或通信子系統為中心,與其他部件互連。以通信子系統為中心的組織方式,使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緊密結合,形成了計算機網路、分布計算機系統等重要的計算機研究與應用領域。

與計算實現有關的技術范圍相當廣泛,包括計算機的元件、器件技術,數字電路技術,組裝技術以及有關的製造技術和工藝等。

軟體 軟體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程序設計、基礎軟體、軟體工程三個方面。程序設計指設計和編製程序的過程,是軟體研究和發展的基礎環節。程序設計研究的內容,包括有關的基本概念、規范、工具、方法以及方法學等。這個領域發展的特點是:從順序程序設計過渡到並發程序設計和分幣程序設計;從非結構程序設計方法過渡到結構程序設計方法;從低級語言工具過渡到高級語言工具;從具體方法過渡到方法學。

基礎軟體指計算機系統中起基礎作用的軟體。計算機的軟體子系統可以分為兩層:靠近硬體子系統的一層稱為系統軟體,使用頻繁,但與具體應用領域無關;另一層則與具體應用領域直接有關,稱為應用軟體;此外還有支援其他軟體的研究與維護的軟體,專門稱為支援軟體。

軟體工程是採用工程方法研究和維護軟體的過程,以及有關的技術。軟體研究和維護的全過程,包括概念形成、要求定義、設計、實現、調試、交付使用,以及有關校正性、適應性、完善性等三層意義的維護。軟體工程的研究內容涉及上述全過程有關的對象、結構、方法、工具和管理等方面。

軟體目動研究系統的任務是:在軟體工程中採用形式方法:使軟體研究與維護過程中的各種工作盡可能多地由計算機自動完成;創造一種適應軟體發展的軟體、固件與硬體高度綜合的高效能計算機。

計算機產業

計算機產業包括兩大部門,即計算機製造業和計算機服務業。後者又稱為信息處理產業或信息服務業。計算機產業是一種省能源、省資源、附加價值高、知識和技術密集的產業,對於國民經濟的發展、國防實力和社會進步均有巨大影響。因此,不少國家採取促進計算機產業興旺發達的政策。

計算機製造業包括生產各種計算機系統、外圍設備終端設備,以及有關裝置、元件、器件和材料的製造。計算機作為工業產品,要求產品有繼承性,有很高的性能-價格比和綜合性能。計算機的繼承性特別體現在軟體兼容性方面,這能使用戶和廠家把過去研製的軟體用在新產品上,使價格很高的軟體財富繼續發揮作用,減少用戶再次研製軟體的時間和費用。提高性能-價格比是計算機產品更新的目標和動力。

計算機製造業提供的計算機產品,一般僅包括硬體子系統和部分軟體子系統。通常,軟體子系統中缺少適應各種特定應用環境的應用軟體。為了使計算機在特定環境中發揮效能,還需要設計應用系統和研製應用軟體此外,計算機的運行和維護,需要有掌握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這常常是一股用戶所作不到的。

針對這些社會需要,一些計算機製造廠家十分重視向用戶提供各種技術服務和銷售服務。一些獨立於計算機製造廠家的計算機服務機構,也在50年代開始出現。到60年代末期,計算機服務業在世界范圍內已形成為獨立的行業。

計算機的發展與應用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各門學科相結合,改進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促進了各門學科的發展。過去,人們主要通過實驗和理論兩種途徑進行科學技術研究。現在,計算和模擬已成為研究工作的第三條途徑。

計算機與有關的實驗觀測儀器相結合,可對實驗數據進行現場記錄、整理、加工、分析和繪制圖表,顯著地提高實驗工作的質量和效率。計算機輔助設計已成為工程設計優質化、自動化的重要手段。在理論研究方面,計算機是人類大腦的延伸,可代替人腦的若干功能並加以強化。古老的數學靠紙和筆運算,現在計算機成了新的工具,數學定理證明之類的繁重腦力勞動,已可能由計算機來完成或部分完成。

計算和模擬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手段,常使一些學科衍生出新的分支學科。例如,空氣動力學、氣象學、彈性結構力學和應用分析等所面臨的「計算障礙」,在有了高速計算機和有關的計算方法之後開始有所突破,並衍生出計算空氣動力學、氣象數值預報等邊緣分支學科。利用計算機進行定量研究,不僅在自然科學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也是如此。例如,在人口普查、社會調查和自然語言研究方面,計算機就是一種很得力的工具。

計算機在各行各業中的廣泛應用,常常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引起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經營管理和服務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在產業結構中已出觀了計算機製造業和計算機服務業,以及知識產業等新的行業。

微處理器和微計算機已嵌入機電設備、電子設備、通信設備、儀器儀表和家用電器中,使這些產品向智能化方向發展。計算機被引入各種生產過程系統中,使化工、石油、鋼鐵、電力、機械、造紙、水泥等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水平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上升、質量提高、成本下降。計算機嵌入各種武器裝備和武器系統干,可顯著提高其作戰效果。

經營管理方面,計算機可用於完成統計、計劃、查詢、庫存管理、市場分析、輔助決策等,使經營管理工作科學化和高效化,從而加速資金周轉,降低庫存水準,改善服務質量,縮短新產品研製周期,提高勞動生產率。在辦公室自動化方面,計算機可用於文件的起草、檢索和管理等,顯著提高辦公效率。

計算機還是人們的學習工具和生活工具。藉助家用計算機、個人計算機、計算機網、資料庫系統和各種終端設備,人們可以學習各種課程,獲取各種情報和知識,處理各種生活事務(如訂票、購物、存取款等),甚至可以居家辦公。越來越多的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將與計算機發生直接的或間接的聯系。普及計算機教育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

總之,計算機的發展和應用已不僅是一種技術現象而且是一種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現象。世界各國都力圖主動地駕馭這種社會計算機化和信息化的進程,克服計算機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消極因素,更順利地向高智能化方向發展。

5. 需長時間面對電腦的人應該注意什麼

多做一些眼保健操.適當休息一下就可以.我也天天對著電腦,只要你一閉眼覺得眼睛有點酸,那就做一下吧

6. 計算機在中國的發展

1956年,夏培肅完成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運算器和控制器的設計工作,同時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原理講義.
195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模擬式電子計算機.
1958年,中國第一台計算機——103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運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國研製成功104型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1萬次.
1960年,中國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7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3年,中國第一台大型晶體管電子計算機——109機研製成功.
1964年,441B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
1965年,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DJS-Ⅱ"型操作系統編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體管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誕生.
1969年,北京大學承接研製百萬次集成電路數字電子計算機——150機.
1970年,中國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時操作系統和標准匯編語言的計算機——441B-Ⅲ型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2年,每秒運算11萬次的大型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3年,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個機型先後研製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機研製成功.
1977年,中國第一台微型計算機DJS-050機研製成功.
1979年,中國研製成功每秒運算500萬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HDS-9,王選用中國第一台激光照排機排出樣書.
1981年,中國研製成功的260機平均運算速度達到每秒100萬次.
1983年,"銀河Ⅰ號"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運算速度達每秒1億次.
1984年,聯想集團的前身——新技術發展公司成立,中國出現第一次微機熱.
1985年,華光Ⅱ型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投入生產性使用.
1986年,中華學習機投入生產.
1987年,第一台國產的286微機——長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國產386微機——長城386推出,中國發現首例計算機病毒.
1990年,中國首台高智能計算機——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誕生,長城486計算機問世.
1991年,新華社,科技日報,經濟日報正式啟用漢字激光照排系統.
1992年,中國最大的漢字字元集——6萬電腦漢字字型檔正式建立.
1993年,中國第一台10億次巨型銀河計算機Ⅱ型通過鑒定.
1994年,銀河計算機Ⅱ型在國家氣象局投入正式運行,用於天氣中期預報.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機通過鑒定,其峰值可達每秒25億次.
1996年,國產聯想電腦在國內微機市場銷售量第一.
1997年,銀河-Ⅲ並行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
1998年,中國微機銷量達408萬台,國產佔有率高達71.9%.
1999年,銀河四代巨型機研製成功.
2000年,我國自行研製成功高性能計算機"神威I",其主要技術指標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具備研製高性能計算機能力的國家.(新華社 北京2000年8月17日電)

中國計算機產業發展大事記

●1956年
在黨中央"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指引下,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制定了我國《1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
8月,成立了由華羅庚教授為主任的科學院計算所籌建委員會,並組織了計算機設計,程序設計和計算機方法專業訓練班,並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員赴蘇聯實習和考察.
同年,夏培肅完成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運算器和控制器的設計工作,同時編寫了我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原理講義.
●1957年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模擬式電子計算機.
●1958年
6月,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與北京有線電廠共同研製成我國第一台計算機——103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運行速度每秒1500次,字長31位,內存容量為1024位元組.
9月,數字指揮儀901樣機問世,是中國第一台電子管專用數字計算機.
●1959年
10月,我國研製成功104型電子計算機,內存容量為2048位元組,字長39位,運算速度為每秒1萬次.103機共生產了36台,104機生產了7台,為我國尖端武器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60年
我國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7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研製成功,字長32位,內存容量為1024位元組,有加減乘除等16條指令,主要用於彈道計算.
●1961年
由南京大學徐家福,北京大學楊芙清等人撰寫的《程序設計》一書問世,這是一本我國早期有代表性的計算機高級語言通用教材.
●1963年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推出中國第一台大型晶體管電子計算機,代號為109機,這標志中國電子計算機技術進入第二代.
●1964年
由慈雲桂支持研製的441B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字長40位.
●1965年
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DJS-II"型的操作系統編制完成.108乙型計算機由華北計算所設計成功,北京有線電廠共生產156台.
●1967年
開始籌建電子計算機外部設備研究所,集中了一大批技術力量,同時開展外部設備中最薄弱的磁碟機,磁帶機,列印機的研製工作.
10月,新型晶體管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在北京誕生.
●1969年
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業,北京大學承接了研製百萬次集成電路數字電子計算機的任務,稱為150機.
●1970年
最新型441B-III型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是中國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時操作系統和標准匯編語言的計算機.
●1972年
11月,每秒運算11萬次的大型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在復旦大學的支持下,由上海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成功.
●1973年
年初,由北京大學,北京有線電廠和燃化部等有關單位共同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字長48位,存儲容量13KB.
1月,第四機械工業部在北京召開了"電子計算機首次專業會議",確定把發展系列機作為當前發展方向.
5月,借鑒美國通用數據機器公司的16位小型機的技術,硬體自行設計,軟體兼容,DJS100計算機研製成功.
到1973年止,我國原四機部系統共生產了數字計算機250台,模擬計算機323台,機床控制設備133台,台式計算機1520台,在30多個行業得到應用.
●1974年
8月,第一台DJS-130機在北京無線電三廠試製成功.之後,131,132,135,140,152,153等共13個機型先後研製成功,近31個廠點生產,產量近千台.
8月,四機部,一機部,中國科學院,新華社,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聯合提出"研製漢字信息處理工程",命名為"748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1976年
台灣台中農學院畢業生朱邦復發明了第一代倉頡輸入法.
12月,由華北計算機技術研究所,西北電訊工程學院和西北工業大學聯合設計,南豐機械廠試制出第一台DJS-183機,又先後研製出184,185,186和1804共5個機型.
●1977年
4月,安徽無線電廠,清華大學和四機部六所聯合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微型計算機DJS-050機.
4月,第四機械工業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主持召開了全國微型計算機專業會議,會議決定以Intel8080,Motorola6800兩大晶元研製我國DJS-050和DJS-060兩大系列微機產品.
慈雲桂研製的151-III型機投入運行,達到每秒200萬次運算速度
"銀河"巨型計算機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投入研製工作.
●1978年
中科院自動化所與醫學專家合作開發出第一個關幼波診治肝炎的中醫專家系統.
3月,全國科學大會將計算機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8大帶頭學科之一,鄧小平就計算機發展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10月,華北計算所的2780計算機和151-III/IV型機順利裝上"遠望"號測量船,並且順利完成了中國第一次洲際導彈發射,核潛艇水下導彈發射,第一次同步通信衛星發射的測量任務.
●1979年
3月,國務院批准成立國家計算機工業總局.
中國研製成功仿8080的4片微處理器和多片的6800微處理器,隨後研製出單片的仿8080與6800微處理器,並以此為基礎,研製出相應型號的微機DJS-050系列及060系列
採用中等規模集成電路研製成功了DJS-140系列計算機,同時,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成功了每秒運算500萬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HDS-9.
年末,台灣台中農學院畢業生朱邦復同台灣Acer電腦公司合作,研?語言的微機.
10月,王選教授用我國第一台激光照排機排出樣書.
●1981年
210,220,240和260(後改進型為265)等4種型號相繼研製成功,其中260機平均運算速度達100萬次/秒.
8月,《信息處理交換用漢字字元集(基本集)》GB2312國家標准正式發布實施.
●1982年
我國將計算機發展重點轉到微型機上,在積極引進先進技術,進口成套件或關鍵件組裝的同時,積極開展國產化工作.
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國務院電子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領導小組改為電子振興領導小組,並制定了全國計算機發展規劃.
參考DG公司的"諾瓦(NOVA)"16位小型計算機,採用國內中大規模集成電路,推出了"DJS-153"小型計算機,與"諾瓦-3"機兼容的"DJS-185"型機也由上海電子計算機廠完成.同時華北計算技術研究所完成的"DJS-186"型機.
到1982年底,中國已經有了3500台計算機(不包括微型機),其中進口計算機500台,大概有200種機型,中國第一代計算機共生產了50台,第二代計算機生產了200台,其餘都是DJS-100系列.
●1983年
1月,在北京召開計算機工業長遠規劃專家座談會,制定"六五","七五"和2000年計算機及外部設備的長遠發展規劃.
華北終端設備公司已能批量生產D-2000型漢字智能終端及ZD-1110型字元顯示終端.中國磁記錄設備公司已生產出24兆磁碟機,6兆盒式磁碟機等產品.
8月,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通過鑒定,輸入速度可與西文相媲美.
11月,中國研製成功的"757"大型向量流水並行機,運算速度達到每秒向量運算0.1億次.
12月,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銀河I號"巨型計算機,運算速度達每秒1億次.

7. 為什麼一看電腦眼睛就痛

那麼,經常操作電腦的人應該怎樣進行眼保健呢?一般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1)避免長時間連續操作電腦,注意中間休息。通常連續操作1小時,休息5~10分鍾。休息時可以看遠處或做眼保健操。

(2)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勢。保持一個最適當的姿勢,使雙眼平視或輕度向下注視熒光屏,這樣可使頸部肌肉輕松,並使眼球暴露於空氣中的面積減小到最低。

(3)保持適當的工作距離。眼睛和電腦熒光屏的距離要保持在60厘米以上。

(4)創造並保持良好的工作條件。周圍環境的光線要柔和,電腦熒光屏的亮度要適當,清晰度要好,桌椅的高度要和電腦的高度匹配。

(5)如果出現眼睛干澀、發紅、有灼熱或有異物感,眼皮沉重、看東西模糊,甚至出現眼球脹痛或頭痛,休息後仍無明顯好轉,那就需要到醫院看眼科醫生了

看電腦要距離50cm以外,30~40分鍾要休息10分鍾並遠望。將屏幕的刷新率、解析度提高。

閱讀全文

與上海遠望計算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潛龍出水 瀏覽:209
定向信託產品 瀏覽:126
格力公司放貸款及墊款 瀏覽:850
優選金融信託 瀏覽:831
安信信託未兌付產品 瀏覽:924
信託牌照數量 瀏覽:693
精碩融資 瀏覽:68
海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瀏覽:419
中孚國際外匯招商 瀏覽:667
短期融資承銷 瀏覽:886
貸款抵押鑰匙可以嗎 瀏覽:679
海誠信託 瀏覽:535
華鵬信託 瀏覽:104
信託在農村土地流轉 瀏覽:238
股票桂林油 瀏覽:934
外匯讓投錢 瀏覽:384
煜展貴金屬怎麼開戶 瀏覽:313
信託綜合崗 瀏覽:278
深圳市前海融資租賃金融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瀏覽:790
融資後裝修 瀏覽: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