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豫園政府

上海豫園政府

發布時間:2021-04-25 07:42:35

上海豫園的來歷

豫園,是江南園林藝術的瑰寶之一,原是明代官僚地主潘恩、潘允端的私人花園,始建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至萬曆五年(1577)潘允端解職回鄉後加速建造,屈指算來,豫園建園已有400餘年。

取名豫園,是因為「豫」與「愉」兩字相通。據潘允端說,建造此園,是為了「愉悅老親」,供其父享用。他因而博得了一個大孝子的美名。其實,潘恩於萬曆十年已去世,供潘恩享用的樂壽堂尚未造好,潘恩自然也沒有福氣「愉悅」了。

豫園的主要建築有樂壽堂、玉華堂等,堂館軒榭,亭台樓閣,多達30餘所,建造都十分講究。園林布局虛實相映,曲折有法,奇峰異石,參差其間。與仰山堂隔池相望的大假山,用武康黃石疊成,堆砌得猶如天造地設,巧奪天工,系出自江南著名疊山家上海人張南陽之手。明中葉後,江南修建園林的風氣很盛,豫園是其中的佼佼者。明清之際的葉夢珠稱之為「建第規模甲於海上」,范濂贊之為江南土木的一大奇跡,確實名不虛傳。

玉華堂前的石峰——玉玲瓏,是豫園古跡中的古跡。與潘允端同時代的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在其撰寫的頌揚豫園的文中指出,此石系移自烏泥涇朱尚書園,為隋唐時代之物。據清人記載,玉玲瓏後移到浦東三林塘儲昱的南園,因儲女嫁給潘允端胞弟潘允亮,便將此石歸贈潘家。潘允端認為,它是宋徽宗時搜羅的花石綱遺物,特別加以珍視。

民間傳說,潘允端造豫園時,他母親曾說,很想看看北京的皇宮是什麼樣子,於是潘允端便將豫園造得像皇宮里的御花園一樣,還築了龍牆,有人向皇帝告發,潘允端得訊後,一夜間在園內大廳里塑起城隍像,撤去後牆,與城隍廟溝通。當朝廷派人來查詢時,以廟牆為對,始免於難。人們往往將這段傳說當作信史。其實此說並無歷史依據。潘允端的母親曹氏,在萬曆初年建造豫園時已去世。更重要的是,龍是封建帝王的象徵,民間擅自在建築物上裝飾是要冒滅族之禍的。退一步說,即使是被視若神明的上海城隍爺,也沒有資格享用,潘允端也決不會去冒這個風險,豫園的龍牆遲至清末以後才建造,並非明代建築。

豫園建成後,潘允端常在園內設宴演戲,賓客滿堂,甚至食客、僧道、相士以至妓女無所不有。

❷ 我要去豫園門票多少。

成人票:40人民幣 (4月1日-6月30日,9月1日-11月30日 周一-周日) 成人票:30人民幣 (7月1日-8月31日,12月1日-次年3月31日 周一-周日) 半票:60歲以上老年人、全日制學校學生憑真實有效證件享受半價優惠。 免票:每位成人憑有效門票可攜帶一名身高1.3米以下(含1.3米)兒童免費入園(非團體);現役軍人、傷殘軍人、離休幹部、軍隊離退休幹部、殘疾人憑真實有效證件至售票處登記驗證後,領取免費門票。 展開全部>

遊玩時長
1-3小時

最佳季節
3月-5月最佳。可以觀賞到萬花盛開的美景。

❸ 上海豫園簡介

位於上海市中心的黃浦區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老城隍廟、豫園商城相連。

❹ 豫園 建築特點

園內樓閣參差,山石崢嶸,湖光瀲灧,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譽。豫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系潘氏私園。豫園始建於一五五九年,距今已有四百餘年歷史。它原是明朝一座私人花園,佔地三十餘畝.園內有三穗堂、大假假山、鐵獅子、快樓、得月樓、玉玲瓏、積玉水廊、聽濤閣、涵碧樓、內園靜觀大廳、古戲台等亭台樓閣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餘處古代建築,設計精巧、布局細膩,以清幽秀麗、玲瓏剔透見長,具有小中見大的特點,體現明代江南園林建築藝術的風格,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一顆明珠。豫園為「全國四大文化市場」之一,與北京潘家園、琉璃廠、南京夫子廟齊名。
豫園(Yu
Garden)位於上海老城廂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老城隍廟、豫園商城相連。
清末小刀會起義時,曾以園內點春堂為城北指揮部。豫園歷經興廢,日趨荒圮。解放後,人民政府對豫園進行了大規模修葺,當年景觀大半恢復。全園可分四大景區。豫園內還收藏上百件歷代匾額、碑刻,大都為名家手筆。豫園1959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豫園於1961年開始對公眾開放,1982年2月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豫園側亦有城隍廟及商店街等遊客景點,附近有多家著名食店,包括以小籠包著名的南翔饅頭店、綠波廊及上海老飯店(餐廳和住宿)。

❺ 上海的豫園和城隍廟是一個地方嗎

上海的豫園和城隍廟不在一個地方,豫園西南與城隍廟毗鄰。具體介紹如下:

1、豫園

豫園位於上海市老城廂的東北部,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南與上海老城隍廟毗鄰,是江南古典園林,始建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佔地三十餘畝。

園內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稱的玉玲瓏、1853年小刀會起義的指揮所點春堂,園側有城隍廟及商店街等遊客景點。

2、城隍廟

上海城隍廟位於上海市黃浦區方浜中路,為「長江三大廟」之一。上海城隍廟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

城隍廟前殿祭祀金山神漢大將軍博陸侯霍光神主,正殿供誥封四品顯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後殿乃寢宮。門前存有1535年所建的牌坊,戲台為1865年建。

(5)上海豫園政府擴展閱讀

豫園的歷史沿革:

豫園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園林,始建於明代。豫園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陽設計,並親自參與施工。古人稱贊豫園「奇秀甲於東南」,「東南名園冠」。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外國侵略者入侵上海,英國軍隊強占豫園,大肆蹂躪。清咸豐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會在上海發動起義。起義失敗後,清兵在城內燒殺搶掠,豫園被嚴重破壞。

1860年(清咸豐十年),太平軍進軍上海,滿清政府勾結英法侵略軍,把城隍廟和豫園作為駐扎外兵場所,在園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園景面目全非。

清光緒初年(1875年)後,整個園林被上海豆米業、糖業、布業等二十餘個工商行業所劃分,建為公所。至解放前夕,豫園亭台破舊,假山傾坍,池水乾涸,樹木枯萎,舊有園景日見湮滅。

1956年起,豫園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歷時五年,於1961年9月對外開放。1959年,豫園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豫園開始對公眾開放。1982年2月,豫園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❻ 上海豫園的來歷是什麼

豫園園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書潘恩之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舉人應禮部會考落第,萌動建園之念,在上海城廂內城隍廟西北隅(今安仁街東的梧桐路、馬園弄一帶)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鑿池,構亭藝竹」,動工造園。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無暇顧及建園,其《豫園記》中說:「垂二十年,屢作屢止,未有成績。」
萬曆五年(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職回鄉,便集中精力再度經營擴修此園,「每歲耕獲,盡為營治之資」,並聘請園藝名家張南陽擔任設計和疊山。此後,園越辟越大,池也越鑿越廣。萬曆末年竣工,總面積稱70餘畝。全園布滿亭台樓閣,曲徑游廊相繞,奇峰異石兀立,池沼溪流與花樹古木相掩映,規模恢宏,景色旖旎。
明代中、後葉正值江南文人造園興盛時期,上海附近私家園林不下數千,而豫園「陸具嶺澗洞壑之勝,水極島灘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規模足與蘇州拙政園、太倉?山園媲美,公認為「東南名園冠」。
潘允端在《豫園記》中註明「匾曰『豫園』,取愉悅老親意也」。「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見潘允端建園目的是讓父母在園中安度晚年。但因時日久拖,潘恩在園剛建成時便亡故,豫園實際成為潘允端自己退隱享樂之所。潘允端常在園中設宴演戲、請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壽祭祖、寫曲本、玩蟋蟀、放風箏、買賣古玩字畫等,甚至打罵奴婢、用枷鎖等懲罰僮僕。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頻繁出入豫園。由於長期揮霍無度,加上造園耗資,以致家業衰落。潘允端在世時,已靠賣田地、古董維持。潘允端死後,園林日益荒蕪。明末,潘氏豫園一度歸通政司參議張肇林(潘允端孫婿)。清初,豫園幾度易主,園址也被外姓分割。康熙初年,上海一些士紳將豫園幾個廳堂改建為清和書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張升衢長生祿位。書院尚未修竣,張升衢遭貶黜,隨即停工。園中亭台傾圮參半,草滿池塘,一些地方成了菜畦,秀麗景色已成一片荒涼。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紳為公共活動之需,購得城隍廟東部土地2畝余建造廟園,即靈苑,又稱東園(今內園)。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些豪紳富商集資購買廟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園舊地,恢復當年園林風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歷時20餘年。因已有「東園」,故謂西邊修復的園林為「西園」。園基原稱廣袤70餘畝,據同治七年(1868年)清丈,不足37畝。
修復後的西園、東園性質上已非私家花園,成了供城邑士人鄉紳們集會雅玩的寺廟園林,但規模布局還依照潘氏豫園,保留了文人宅園明秀雅潔的風貌。原臨荷花池的樂壽堂已頹圮,復建西園時,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華麗寬敞的三穗堂。
鴉片戰爭時,豫園遭破壞。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農歷五月十一日,英軍從北門長驅直入,駐扎豫園和城隍廟,司令部設在湖心亭。豫園「風光如洗,泉石無色」。咸豐五年(1855年)小刀會起義失敗,清軍駐扎豫園,香雪堂、點春堂、桂花廳、得月樓、花神閣、蓮廳皆遭損毀。咸豐十年,太平軍東征,清政府請洋槍隊入城防守,豫園又作兵營,「西園石山,盡拆填池」,建造西式營房。
清嘉慶、道光年間,上海商業發展較快,一些商業行會在豫園設同業公所,作為同業間祀神、議事、宴會、游賞之處。同治七年西園劃分給各同業公所,各自籌款修復。此後園內茶樓酒館相繼興起,商販叢集,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藝人,諸如相面測字、賣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設攤,逐漸成為固定廟市,後演變為商場。光緒元年(1875年),豫園內有豆米業、糖業、布業等21個工商行業設立公所,一些公所還設立學校,舊有古跡日趨湮沒。民國時期,豫園已被一條東西小路(今豫園路)分割成南北兩爿,古建築破漏,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暉閣、清芬堂、濠樂舫、綠波廊分別成為菜館、點心鋪、茶樓。香雪堂於八一三淞滬戰爭被日軍焚毀,除堂前玉玲瓏假山石外,僅剩一片空地。所幸園中重要部分點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一些亭台樓閣、古樹名木,仍得以保存。
解放後,豫園得到妥善保護。1956年經市政府批准,撥出專款,由市文化局直接組織專門班子,聘請上海民用設計院和同濟大學建築專家以及能工巧匠,對豫園進行了全面修復,歷時5年,投資上百萬元,修復重建被毀壞的三穗堂、玉華堂、會景樓、九獅軒等古建築,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樹木花草,並把豫園和內園連接起來融為一體。
修復後的豫園大門從原東面安仁街遷至園西南。除荷花池、湖心亭及九曲橋劃為園外景點外,全園有大小景點48處,大體可分成東部、西部、中部以及內園等景區。豫園恢復了秀麗典雅的名園風貌。1961年9月,豫園正式對外開放,成為中外各方人士喜愛的游覽參觀娛樂場所。
豫園對外開放後,仍不斷進行修繕。1956~1961年大修時,限於當時財力物力,玉玲瓏景點雖恢復了玉華堂、會景樓等建築,但園林仍顯得較空曠失平衡,與整個豫園幽深曲折,小中見大的特色不太和諧,加之「文化大革命」期間明代環龍橋被拆除,周圍的曲池被改建為防空洞,古園林格局遭損。1982年大假山前的湖石假山螺絲洞及萬花樓前小假山花牆出現險情,經區政府批准,拆卸險牆二處按原樣修復。同時,改變了與古園林風貌不協調的水泥路面,調整了花木布局,擴建了東園門等。共計完成大的和較大整修項目23項,零星小項目上百項。
1986年3月,區政府決定,投資600餘萬元,分三期工程整修豫園。聘請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及其博士生蔡達峰,參照清乾隆時期的豫園布局和江南古典園林特點,進行設計、指導。第一、二期工程主要是整修豫園東部景區,包括玉玲瓏、玉華堂、會景樓、九獅軒周圍景點。這一區域歷來受破壞嚴重,修復工程較大,拆除防空洞,重建青石環龍橋,擴大水面,修建積玉假山、浣雲假山、玉玲瓏照壁和百米積玉廊。一、二期工程於1987年竣工。第三期工程修復內園古戲台。內園古戲台因周圍居民居住,長期重門深鎖,無法對外開放。區政府在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支持下,動遷13戶居民、2家企業,1987年底至1988年8月期間動工修繕古戲台

❼ 上海豫園什麼時候建立的

上海豫園始於明朝,園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從1559年(明嘉靖己未年)起,在潘回家住宅世春堂西面答的幾畦菜田上建造園林。豫園當時佔地七十餘畝,由明代造園名家張南園設計,並親自參與施工。古人稱贊豫園「奇秀甲於東南」,「東南名園冠」。

(7)上海豫園政府擴展閱讀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外國侵略者入侵上海,英國軍隊強占豫園,大肆蹂躪。 清咸豐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會響應太平天國革命,在上海發動起義。起義失敗後,清兵在城內燒殺搶掠,豫園被嚴重破壞,點春堂、香雪堂、桂花廳、得月樓等建築都被付之一炬。

1860年(清咸豐十年),太平軍進軍上海,滿清政府勾結英法侵略軍,把城隍廟和豫園作為駐扎外兵場所,在園中掘石填池,造起西式兵房,園景面目全非。

清光緒初年(1875年)後,整個園林被上海豆米業、糖業、布業等二十餘個工商行業所劃分,建為公所。至解放前夕,豫園亭台破舊,假山傾坍,池水乾涸,樹木枯萎,舊有園景日見湮滅。

❽ 豫園創辦了多少年

豫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系潘氏私園。豫園始建於一五五九年,距今已有四百餘年歷史。
豫園園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書潘恩之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舉人應禮部會考落第,萌動建園之念,在上海城廂內城隍廟西北隅(今安仁街東的梧桐路、馬園弄一帶)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鑿池,構亭藝竹」,動工造園。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無暇顧及建園,其《豫園記》中說:「垂二十年,屢作屢止,未有成績。」
萬曆五年(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職回鄉,便集中精力再度經營擴修此園,「每歲耕獲,盡為營治之資」,並聘請園藝名家張南陽擔任設計和疊山。此後,園越辟越大,池也越鑿越廣。萬曆末年竣工,總面積稱70餘畝。全園布滿亭台樓閣,曲徑游廊相繞,奇峰異石兀立,池沼溪流與花樹古木相掩映,規模恢宏,景色旖旎。
明代中、後葉正值江南文人造園興盛時期,上海附近私家園林不下數千,而豫園「陸具嶺澗洞壑之勝,水極島灘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規模足與蘇州拙政園、太倉

❾ 豫園為什麼會變成國家的

豫園園主潘允端,是明刑部尚書潘恩之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潘允端以舉人應禮部會考落第,萌動建園之念,在上海城廂內城隍廟西北隅(今安仁街東的梧桐路、馬園弄一帶)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鑿池,構亭藝竹」,動工造園。

嘉靖四十一年,潘允端出仕外地,無暇顧及建園,其《豫園記》中說:「垂二十年,屢作屢止,未有成績。」萬曆五年(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職回鄉,便集中精力再度經營擴修此園,「每歲耕獲,盡為營治之資」,並聘請園藝名家張南陽擔任設計和疊山。

此後,園越辟越大,池也越鑿越廣。萬曆末年竣工,總面積稱70餘畝。全園布滿亭台樓閣,曲徑游廊相繞,奇峰異石兀立,池沼溪流與花樹古木相掩映,規模恢宏,景色旖旎。

明代中、後葉正值江南文人造園興盛時期,上海附近私家園林不下數千,而豫園「陸具嶺澗洞壑之勝,水極島灘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規模足與蘇州拙政園、太倉?山園媲美,公認為「東南名園冠」。

潘允端在《豫園記》中註明「匾曰『豫園』,取愉悅老親意也」。「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見潘允端建園目的是讓父母在園中安度晚年。但因時日久拖,潘恩在園剛建成時便亡故,豫園實際成為潘允端自己退隱享樂之所。

潘允端常在園中設宴演戲、請仙扶乩、相面算命、祝壽祭祖、寫曲本、玩蟋蟀、放風箏、買賣古玩字畫等,甚至打罵奴婢、用枷鎖等懲罰僮僕。僧尼、相士、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等頻繁出入豫園。

由於長期揮霍無度,加上造園耗資,以致家業衰落。潘允端在世時,已靠賣田地、古董維持。潘允端死後,園林日益荒蕪。明末,潘氏豫園一度歸通政司參議張肇林(潘允端孫婿)。清初,豫園幾度易主,園址也被外姓分割。

康熙初年,上海一些士紳將豫園幾個廳堂改建為清和書院,堂中供奉松江知府張升衢長生祿位。書院尚未修竣,張升衢遭貶黜,隨即停工。園中亭台傾圮參半,草滿池塘,一些地方成了菜畦,秀麗景色已成一片荒涼。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上海士紳為公共活動之需,購得城隍廟東部土地2畝余建造廟園,即靈苑,又稱東園(今內園)。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些豪紳富商集資購買廟堂北及西北大片豫園舊地,恢復當年園林風貌。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歷時20餘年。因已有「東園」,故謂西邊修復的園林為「西園」。園基原稱廣袤70餘畝,據同治七年(1868年)清丈,不足37畝。修復後的西園、東園性質上已非私家花園,成了供城邑士人鄉紳們集會雅玩的寺廟園林,但規模布局還依照潘氏豫園,保留了文人宅園明秀雅潔的風貌。

原臨荷花池的樂壽堂已頹圮,復建西園時,在原址上建起形制高大、華麗寬敞的三穗堂。鴉片戰爭時,豫園遭破壞。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農歷五月十一日,英軍從北門長驅直入,駐扎豫園和城隍廟,司令部設在湖心亭。豫園「風光如洗,泉石無色」。

咸豐五年(1855年)小刀會起義失敗,清軍駐扎豫園,香雪堂、點春堂、桂花廳、得月樓、花神閣、蓮廳皆遭損毀。咸豐十年,太平軍東征,清政府請洋槍隊入城防守,豫園又作兵營,「西園石山,盡拆填池」,建造西式營房。

清嘉慶、道光年間,上海商業發展較快,一些商業行會在豫園設同業公所,作為同業間祀神、議事、宴會、游賞之處。同治七年西園劃分給各同業公所,各自籌款修復。

此後園內茶樓酒館相繼興起,商販叢集,荷花池西南一片空地上,一些江湖藝人,諸如相面測字、賣梨膏糖、拉洋片等在此設攤,逐漸成為固定廟市,後演變為商場。光緒元年(1875年),豫園內有豆米業、糖業、布業等21個工商行業設立公所,一些公所還設立學校,舊有古跡日趨湮沒。

民國時期,豫園已被一條東西小路(今豫園路)分割成南北兩爿,古建築破漏,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暉閣、清芬堂、濠樂舫、綠波廊分別成為菜館、點心鋪、茶樓。香雪堂於八一三淞滬戰爭被日軍焚毀,除堂前玉玲瓏假山石外,僅剩一片空地。

所幸園中重要部分點春堂、三穗堂、大假山和一些亭台樓閣、古樹名木,仍得以保存。解放後,豫園得到妥善保護。1956年經市政府批准,撥出專款,由市文化局直接組織專門班子,聘請上海民用設計院和同濟大學建築專家以及能工巧匠,對豫園進行了全面修復,歷時5年,投資上百萬元。

修復重建被毀壞的三穗堂、玉華堂、會景樓、九獅軒等古建築,疏浚淤塞的池塘,栽植大量樹木花草,並把豫園和內園連接起來融為一體。

閱讀全文

與上海豫園政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避險情緒 瀏覽:309
貴金屬k線圖基礎知識及k線圖圖解 瀏覽:313
保險理財論文 瀏覽:445
外匯還行嗎 瀏覽:165
貴金屬交易普通委託 瀏覽:528
股票潛龍出水 瀏覽:209
定向信託產品 瀏覽:126
格力公司放貸款及墊款 瀏覽:850
優選金融信託 瀏覽:831
安信信託未兌付產品 瀏覽:924
信託牌照數量 瀏覽:693
精碩融資 瀏覽:68
海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瀏覽:419
中孚國際外匯招商 瀏覽:667
短期融資承銷 瀏覽:886
貸款抵押鑰匙可以嗎 瀏覽:679
海誠信託 瀏覽:535
華鵬信託 瀏覽:104
信託在農村土地流轉 瀏覽:238
股票桂林油 瀏覽: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