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當今世界形勢分析
隨著世界格局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深人發展,中國的前途命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面對國際各種力量的此消彼長,中國既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復雜激烈的國際競爭。因此,全面理性認識和把握當前國際形勢特點和趨勢,對於制定正確的對外戰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當前國際安全形勢發展趨勢及特點分析
一、國際安全形勢總體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
首先,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促使各國人民下定決心維持和平,以使後代免除戰 爭的浩劫。其次,核 武器的大規 模殺 傷力和威懾力足以將地球毀 滅很多次,因此誰也不願意因打核 戰爭與地球同 歸於盡。再次,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使世界各國依存度提高,共同利益的領域擴大,進一步減小了爆 發世界性大 戰的可能性。
二、傳統安全領域中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並有新的表現
首先是局部沖突與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尤其是這些熱點問題都發生在國際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敏感地帶,直接或間接牽動世界主要國家在這些地區的戰略利益,導致大國利益關系的復雜化,更增添了大國關系中的隱患和變數。其次是各國的國防開支逐年增長。這種狀況意味著各國仍然把軍事發展作為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國家之間發生戰爭的威脅依然存在。再次,主要核 大國進一步加強戰略力量,全球核 武擴散問題依然嚴重,這對世界安全構成了極大隱患。
三、非傳統安全構成的威脅甚至超過戰 爭
首先是國際恐 怖主義問題。2010年以來,恐怖主義活動出現新的反彈,打擊恐怖主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義襲擊頻率增加,活動范圍及襲擊規模擴大;恐怖襲擊方式令人防不勝防;國際反恐斗爭中雙重標准問題使得國際反恐陣線有破 裂的傾向。其次是環境安全問題。全球氣候變暖引發世人對環境安全的極大擔憂。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氣候災害頻發,甚至使部分小島嶼國家生存面臨威脅。再次是金融安全問題。這次金融危機不僅重創了發達國家,也嚴重打擊了新興市場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虛擬經濟及實體經濟,並引發了諸多社會及政治問題。最後還有愈演愈烈的販 毒走私、嚴重傳染性疾 病擴散、肆無忌 憚的海 盜活動,以及日益嚴重的非法移民等問題,這些都對國際安全產生了很大負面影響。當前國際形勢對中國的影響
一、中國的傳統安全環境面臨的挑戰
首先表現在亞太及中國周邊各國軍費開支不斷增長。目前,不少亞太國家普遍加大軍費投人,加速軍事戰略調整,提高武 器和人員的作戰水平。這種狀況如果持續下去,對中國的安全影響將是不言而喻的。在各國軍費開支不斷攀升的背後是世界各國進行新一輪深刻的軍 事調整與變革。其次是中國的周邊環境帶來的安全隱患也不可小視。中國與周邊多國存在領 土與領 海爭 端,但由於這些問題涉及面廣,歷史與現實問題錯綜復雜,又有國際勢力介人,解決起來難度相當大。另外,大規 模殺 傷性武 器擴散也給中國帶來安全威脅。核 武器的壟 斷已被打破,世界進入到一個大規 模殺 傷性武 器擴散時期,這對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嚴重威 脅。
二、從非傳統安全來看,中國也同樣面臨重大威 脅
當前,中國面臨的恐怖主義威 脅最主要來自新疆「東 突」和西 藏「藏 獨」民族分 裂勢力、宗教狂熱勢力及其境外勢力。恐怖主義給中國新疆和西藏帶來的威脅無疑將成為國家安全軟肋及未來國家安全之心頭大患。西藏和新疆是中國的內政問題,但在西方政治勢力看來,這就是它們有效制約中國的戰略手段,北京奧運會期間,西方利用涉 藏問題潔難中國就是證明。涉 疆問題也是如此,「9
❷ 以中美建交為例分析當時的世界形勢
貿易與和平的關系是一個古老的問題。自由主義者認為貿易能夠推動兩國間的政治合作,是兩國政治關系的「黏合劑」或是「壓艙石」,並且成為兩國間維持和平的力量。而貿易作為推動國家間經濟相互依存的主要力量,顯然不能無條件地帶來和平。作者從國家決策的路徑入手,引入了「對貿易收益的判斷」這一變數,認為只有在戰爭收益接近於零,並且國家對貿易收益的判斷為正時,貿易水平的增加才能推動國家間的和平。作者運用上述理論框架,對中美關系中的經貿因素進行分析後得出的結論是:20 世紀90 年代中期以後,以美國放棄將貿易最惠國待遇問題與人權掛鉤這一事件為標志,美國對中美貿易收益的判斷有了積極的、重要的轉變,直到此時貿易才可以成為兩國政治關系的「黏合劑」。
❸ 當今國際形勢發生了哪些深刻而復雜的變化
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加速調整演變。世界各國正抓緊調整各自發展戰略,推動變革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同時,世界經濟仍處於深度調整期,低增長、低通脹、低需求同高失業、高債務、高泡沫等風險交織,主要經濟體走勢和政策取向繼續分化,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依然突出;地緣政治因素更加突出,局部動盪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路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氣候變化、重大傳染性疾病等非傳統安全和全球性挑戰不斷增多,南北發展差距依然很大。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依然任重而道遠。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世界好,亞洲才能好;亞洲好,世界才能好。面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和地區形勢,我們要把握好世界大勢,跟上時代潮流,共同營造對亞洲、對世界都更為有利的地區秩序,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1、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各國體量有大小、國力有強弱、發展有先後,但都是國際社會平等的一員,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權利。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國共同商量來辦。作為大國,意味著對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更大責任,而不是對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更大壟斷。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首先要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客觀理性看待別國發展壯大和政策理念,努力求同存異、聚同化異。要共同維護亞洲來之不易的和平穩定局面和良好發展勢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為一己之私搞亂地區形勢。
2、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東南亞朋友講「水漲荷花高」,非洲朋友講「獨行快,眾行遠」,歐洲朋友講「一棵樹擋不住寒風」,中國人講「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這些說的都是一個道理,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要摒棄零和游戲、你輸我贏的舊思維,樹立雙贏、共贏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他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
合作共贏的理念不僅適用於經濟領域,也適用於政治、安全、文化等廣泛領域;不僅適用於地區國家之間,也適用於同域外國家開展合作。要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防範不同經濟體經濟政策變動可能帶來的負面外溢效應,積極推動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制,共同應對世界經濟中的風險和挑戰。
中國和東盟國家將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東盟和中國、日本、韓國致力於2020年建成東亞經濟共同體。我們要積極構建亞洲自由貿易網路,爭取在2015年完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談判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談判。在推進亞洲經濟一體化的同時,我們要堅持開放的區域主義,協調推進包括亞太經合組織在內的跨區域合作。
要積極推動構建地區金融合作體系,探討搭建亞洲金融機構交流合作平台,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同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互補共進、協調發展。要加強在貨幣穩定、投融資、信用評級等領域務實合作,推進清邁倡議多邊化機制建設,建設地區金融安全網。要推進建設亞洲能源資源合作機制,保障能源資源安全。
中方倡議加快制定東亞和亞洲互聯互通規劃,促進基礎設施、政策規劃、人員往來全面融合。要加強海上互聯互通建設,推進亞洲海洋合作機制建設,促進海洋經濟、環保、災害管理、漁業等各領域合作,使海洋成為連接亞洲國家的和平、友好、合作之海。
3、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
當今世界,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更加豐富,時空領域更加寬廣,各種因素更加錯綜復雜。各國人民命運與共、唇齒相依。當今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實現脫離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沒有建立在其他國家不安全基礎上的安全。我們要摒棄冷戰思維,創新安全理念,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
各國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安全事務的權利,也都有維護地區安全的責任,每一個國家的合理安全關切都應該得到尊重和保障。要通盤考慮亞洲安全問題的歷史經緯和現實狀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協調推進地區安全治理,統籌維護傳統和非傳統領域安全。要通過對話合作促進各國和本地區安全,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反對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要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以可持續發展促進可持續安全。亞洲國家要加強同其他地區國家和有關組織合作,歡迎各方為亞洲發展和安全發揮積極和建設性作用。
4、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並蓄、交流互鑒。
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如亞洲的黃河和長江流域、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東南亞等地區孕育了眾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天的亞洲,多樣性的特點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匯聚交融,共同組成多彩多姿的亞洲大家庭。
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說過:「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中方倡議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加強青少年、民間團體、地方、媒體等各界交流,打造智庫交流合作網路,讓亞洲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讓地區發展合作更加活力四射。
❹ 概括當今世界形勢的總體特點,簡潔點
當前國際形勢的特點可以用三個總體、三個局部和三個繼續來概括。那就是總體和平、局部戰爭,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穩定、局部動盪。世界和平、發展潮流繼續發展,世界多極化、全球化趨勢繼續推進,對大多數國家而言,國際形勢中機遇大於挑戰的態勢繼續存在。
❺ 當前國際形勢分析
當前,國際局勢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國際形勢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世界還很不太平.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國際政治、經濟和安全領域中依然存在,並有新的發展.以新的"炮艦政策"和新的經濟殖民主義為主要特徵的"新干涉主義"嚴重損害了許多中小國家的主權獨立和發展利益,也給世界和平和國際安全造成威脅.與此同時,因種族、宗教、領土等問題引起的地區沖突此起彼伏,國際犯罪、環境惡化等跨國問題遠未解決,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還很多.但從總體上看,國際形勢緩和的大趨勢沒有改變,多極化進程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任何旨在建立"單極"世界的圖謀都是註定要失敗的.
經濟全球化給各國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也帶來巨大風險.但利用機遇,防止和抵禦風險的能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是不一樣的.全球范圍內南北差距繼續擴大,貧國愈貧,富國愈富.如此種狀況持續下去,不僅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將會受到嚴重影響,發達國家的經濟也難以實現穩定增長.改革和完善國際金融體制、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和一致要求.
❻ 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有哪些突出特點
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突出特點有:
1、全球性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疊加發生,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面臨深刻調整。
2、國際力量對比舊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構建過程中,大國關系走向出現了不確定性。
3、全球性的兩極分化加劇,政治激化導致對抗性因素上升。
4、西方國家面臨體制結構調整震盪。
5、伊斯蘭國家對社會現代性的訴求與其原有的文化、宗教、體制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引起地區規模級的持續動亂並嚴重外溢。
6、全球工業化進程推動人類海洋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基於物質資源的海上爭奪與對抗凸顯。
7、地球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社會造成的負荷幾近極限,生態危機正向社會危機轉化。
8、網路媒體的消極作用持續發酵,網路空間日益成為國家安全的新挑戰。
9、國際公共認知能力嚴重滯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新情況、新需求准備不足,反應不力,舉措失當。
10、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難以調和,國際社會的諸多矛盾在非常態氛圍中存在激化、失控的危險。
(6)世界形勢深度分析擴展閱讀:
1、全球性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疊加發生,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面臨深刻調整。
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多年,但餘威猶在。世界范圍內的蕭條之後人們並沒有看到傳說中的蓬勃復甦,金融危機逐漸轉化為債務危機,在經濟持續低迷的作用下,各國政治和社會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
當原有體系不能再通過有效的輸出來控制世界的時候,新興力量便孕育而生,國際力量此消彼長會進一步加快。當前,多中心國際秩序已顯現,世界權力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美國單方面主導國際秩序的能力在削弱,加速了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重組。
2、國際力量對比舊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構建過程中,大國關系走向出現了不確定性。
危機時代全球原有平衡被打破,世界各主要國家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程度不同,導致國際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傳統西方大國(美歐日)集體下沉,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其中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表現最為亮眼,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強勁的增長態勢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舉足輕重,也推動了世界權力重心的東移。
3、全球性的兩極分化加劇,政治激化導致對抗性因素上升。
經濟全球化在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的同時也加深了全球的兩極分化,發達國家利用資本、技術優勢,通過不平等的國際貿易控制、盤剝發展中國家,數字鴻溝愈來愈大。
隨著科技革命的到來,資本所具有的內在擴張性特質更加顯現,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日益被強化,而原本弱勢的發展中國家越發處於不利地位。
4、西方國家面臨體制結構調整震盪。
西方國家正在經歷的經濟衰退、政治動盪、社會抗議等種種困境表明西方正經歷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危機。此輪危機把西方國家的制度缺陷和結構性矛盾暴露無遺,而新自由主義、緊縮財政等並未帶領西方走出困境。
信任危機沖擊社會穩定,社會極端思潮抬頭,此起彼伏的民眾抗議既是民眾表達對就業、移民、醫療、福利等制度的不滿,也是西方社會中產階級萎縮、貧富分化加重的表現,體制矛盾最終釀成體制危機。西方國家的體制機制正在面臨巨大的變革壓力。
5、伊斯蘭國家對社會現代性的訴求與其原有的文化、宗教、體制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引起地區規模級的持續動亂並嚴重外溢。
伊斯蘭國家在經歷風暴洗禮後並未走出陰影,埃及、利比亞再次陷入危機,敘利亞、伊朗局勢依舊膠著,中東局勢遠未明朗。
全球化密切了中東和世界的聯系,也觸動了伊斯蘭國家政治民主化這一敏感神經,國家政治民主化、現代化的呼聲鵲起,政府面臨的壓力驟增,但由於擔心政權合法性受到質疑,政治和社會改革的議題始終停留在討論層面,制度構建和創新缺乏原始動力。
如何處理民眾日益強烈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訴求不僅是伊斯蘭國家面臨的困境,也是其他國家相當長時間內不得不面臨的嚴峻挑戰。
6、全球工業化進程推動人類海洋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基於物質資源的海上爭奪與對抗凸顯。
陸地資源逐漸枯竭,人類將目光投向了新能源,而深海的油氣資源、可燃冰、海濱砂礦、多金屬結核等,儲量之大遠超當今人類需求。
對能源需求的激增促使海洋科技突飛猛進,人類對海洋資源的勘探開發進入新階段,各國不斷上演「藍色圈地」運動,海上競爭愈演愈烈,各種利益矛盾凸顯。
國際海洋爭端日趨復雜迫使各國調整各自的海洋戰略,中國的「海洋強國」戰略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這既符合中國國情,也能在海洋工業文明時代更好地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國土安全。
7、地球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社會造成的負荷幾近極限,生態危機正向社會危機轉化。
在當前人類面臨的三重危機中,金融危機是短期危機,在一段時間內可以得到恢復和改善,而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是更為嚴重的長期危機,並不能通過政策刺激消除,需要人類重新審視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
8、網路媒體的消極作用持續發酵,網路空間日益成為國家安全的新挑戰。
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人類活動的第五維空間,網路已經嵌入了人類的整個社會運行,關乎社會系統能否正常運轉,這意味著網路賦予了國家安全新內涵,可以說,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9、國際公共認知能力嚴重滯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新情況、新需求准備不足,反應不力,舉措失當。
氣候變化、非傳統安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等全球性問題對全球治理的需求空前高漲,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供給卻明顯下降。
究其原因:一是世界經濟的持續蕭條使得各國政府無力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全球治理中,各國的關注點更多地放在解決國內民眾的利益訴求上,內部治理的挑戰要遠遠大於全球治理的需求,各國政府既無意願也無能力在全球治理方面有所作為,對未來經濟的悲觀預期是全球治理推進的巨大阻力,各國政府口惠而實不至便源於此。
二是「反全球化」浪潮不絕於耳,此輪金融危機又給「反全球化」提供了最好的理由,而現有國際機制又不能有效解決全球性問題,致使全球治理碎片化,由於主體利益的差異性使得在行動的認同上很難達成共識,造成治理成本增加。
同時,全球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社會失衡、貧富差距、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使得全球化的推動者也對全球化猶豫不決,給全球治理體系帶來新挑戰。
10、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難以調和,國際社會的諸多矛盾在非常態氛圍中存在激化、失控的危險。
國際社會的矛盾源於國家間的利益對抗,當矛盾各方在利益方面的政治關系發生激化,甚至是出乎意料的非常態發展超出內政的心理承受程度,必然會引發內外政治局勢的劇烈變化。
基地組織的興起及在全球製造恐怖襲擊與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不無關系。
隨著人類需求的不斷增長,資源的稀缺性不斷顯現,加大了利益沖突的風險,再加上經濟的不平衡和文化的差異造成國際人權意識的分歧,國家間的「戰略互信」很難構建。
❼ 世界局勢、世界格局世界形勢有什麼區別
世界局勢更多的偏重戰爭與和平的、緊張與緩和這樣的國際關系判斷;世界格局則是指影響國際關系或者是世界局勢的國與國、國際集團與國際集團等利益體之間的實力對比基礎上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體系,如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兩極格局等;世界形勢則是基於當前影響國際關系的國家的外交態勢、政策和本國的利益、實力做出的國際關系發展的判斷。
❽ 當前影響世界形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響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霸權主義(主要根源),
領土爭端,
民族矛盾,
種族沖突,
分裂主義,
恐怖主義等等。
傳統安全威脅(軍事類):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表現;局部沖突此起彼伏,西方國家插手添亂.
非傳統安全威脅(非軍事類):恐怖活動(主要因素),毒品犯罪,傳染病,金融危機,非法移民等.
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因素:
① 當今世界影響和平的主要因素: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民族、宗教矛盾,邊界、領土爭端導致的局部沖突等;
② 當今世界發展存在的問題: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南北發展不平衡;
③ 解決世界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❾ 現在世界什麼局勢了
(一)、國際局勢保持總體和平、緩和與穩定態勢,但局部性的戰爭、動盪與緊張有所加劇。
當前,大國關系繼續以合作為主調並保持相對穩定。美歐、美俄之間因伊拉克戰爭出現的矛盾有所緩和,雖然雙方之間深層次的矛盾和分歧並未消除;中美關系在台灣問題、經貿問題等方面面臨新的考驗,但雙方的合作領域與共同利益仍在擴大,雙邊關系中的相互依存性進一步加強;中俄、中歐戰略夥伴關系進一步鞏固,合作關系繼續加深;中日政治關系雖因日政界對二戰態度、雙方領土爭端等問題而受到較大幹擾,但雙方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仍然高潮迭起,足見中日友好與合作基礎深厚,日趨成熟;中印政治與經濟關系均保持積極態勢。相對穩定的大國關系,反映和平與發展作為當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轉。
然而,當前國際形勢亦有相當嚴峻的一面。地區性的戰爭和暴力沖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戰亂、動盪與緊張已從三個方面對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帶來嚴重沖擊。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壞甚至摧毀了有關地區的和平與發展環境。其二,間接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發展環境。其三,增添了大國關系中的隱患,從而威脅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二)、霸權主義仍是當今世界動盪不安的主要根源。
美霸權主義在伊拉克雖遭受挫折,但元氣未傷,其謀求單極世界霸權的勢頭仍將延續相當一段時期;當今世界多數熱點問題,如伊拉克戰爭的各種後遺症、巴以沖突的持續和升級、朝鮮半島形勢的緊張,雖涉及各種復雜因素,但從根本上說都與霸權主義干預密切相關
(三)、國際恐怖主義反彈強烈,國際反恐斗爭形勢嚴峻。
冷戰結束後,恐怖主義活動愈演愈烈,已成為國際社會一大公害。近年以來,國際反恐形勢出現若干新動向。首先,恐怖主義活動出現新的反彈,打擊恐怖主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義襲擊頻率增加,活動范圍、襲擊規模擴大。西班牙、俄羅斯等地先後遭受嚴重恐怖主義襲擊,舉世震驚。
(四)、全球性軍事戰略深入調整。
當前,世界上一些軍事大國正在進行二戰以來最廣泛、最深刻的軍事戰略調整。其主要目的就是增強軍事實力,強化軍事力量在維護和擴展國家利益中的職能作用,謀求在世界多極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爭奪在二十一世紀國際社會中的戰略主動權。
❿ 分析當前國際局勢,並談談如何理解 目前國際格局主題仍是和平與發展
國際形勢的變化最終還是決定於世界各個國家的國家利益,國家利益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必要條件。當今世界越來越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雖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還沒有在國際上完全消失,但由於一場經濟危機的洗禮,世界各發達國家已經嚴重受創,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逐漸增強,而發展恰恰是非發達國家最需要的。發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展,和平是發展的前提條件,發展是促進和平的重要基礎。只有在和平的國際環境中,世界各國財能保持正常的經濟交往,順利實現本國的發展計劃,使國家利益最大化
因此,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國際格局的主題依然是和平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