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斯道拉恩索淮海中路222號力寶廣場7樓郵編多少
上海市長寧區淮海中路
郵編 200052
長寧區是上海市轄區
位於上海中心城區西部
B. 西安的大王是什麼地方屬於哪個縣
陝西省戶縣大王鎮
大王鎮地處戶縣東北大門,位於省委、省政府「一線兩帶」核心和西安 —— 咸陽經濟圈腹地。轄 27 個行政村, 149 個村民小組,總人口 31225 人,耕地面積 32300 多畝,行政區域面積 23.3 平方公里 , 其中鎮區面積 5.2 平方公里 , 鎮區總人口 7800 餘人。大王鎮是重要的交通樞紐,省 108 國道、西戶、咸戶公路穿境而過,鎮區距西安 11 公里,距咸陽 15 公里,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 20 公里,隴海鐵路西余支線沿鎮而過,是咸陽地區上西漢高速公路的必經之地。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大王鎮黨委、政府一班人齊心協力,真抓實干,藉助西部大開發的強勁東風,憑借獨有的地域優勢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按照 「 圍繞一個中心(小城鎮建設)、抓住兩個重點(基層組織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三個突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打造大王食醋品牌) 」 的發展思路,鎮村兩級幹部帶領全鎮群眾迎難而上,開拓進取,苦幹實干,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這一執政興國、執政為民的第一要務。
大王鎮是一個商貿重鎮。明弘治十一年(公元 1498 年)於此古要道設店鋪,明崇禎十七年(公元 1644 年)即成為商貿集散地,號稱大王鎮至今已有 500 多年歷史。歷史上著名的兆倫鍾官城遺址是我國自秦代至清朝全國貨幣製造中心,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和開發意義。鎮區面積 5.2 平方公里 , 鎮區總人口 7800 餘人 , 現有事業單位 22 個 , 大型集貿市場 3 個 , 鎮區工業企業 126 戶 , 商業攤點 2000 余家 , 日交易量已達千萬元以上 , 集會人流每日多達 2 萬餘人次。輻射帶動周邊長安、周至、興平、咸陽及戶縣南部經濟的快速發展,成為戶縣北部、西安西部、咸陽南部一個大型的商貿古鎮。 2003 年,鎮黨委、政府邀請有關專家通過實地調查、勘測設計、規劃論證,製做完成了《大王鎮 2003-2020 年城鎮建設規劃》,為大王發展描繪出美好的藍圖。
大王鎮是一個工業重鎮。鎮域內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猛,全鎮現有中外合資、私營企業 400 多家,形成了以造紙、釀造、玻璃工藝加工、鑄造等為主的主導產業。全鎮現有投資 300 萬元以上的塗布紙廠 7 個,包裝紙箱廠 45 個,彩印廠 21 個,已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包裝紙箱生產基地。有食用醋、保健醋企業 35 個,創出了 「 福春 」 、 「 益康 」 、 「 錦興 」 三大名牌,並先後在楊凌農博會上獲獎,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另有建材企業 18 個,鑄造企業 14 個,各企業積極引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實施二次創業,取得了長足發展。鎇塢紙業有限公司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總投資已達 2000 萬元以上,成為集造紙、紙箱、化工、鑄造為一體的企業集團,並榮獲 「 中國表面處理工程優秀企業 」 稱號。光達工藝玻璃有限公司產品銷往歐美國家,出口外匯率逐年上升。長發鋁業有限公司,引進外資 3000 多萬元進行技術改造,華城鋼桿照明器材廠、西安惠寧造紙廠、長城造紙廠等企業效益連年增長。非公有制企業可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 9000 餘人。截止 2004 年底,完成鄉鎮企業總收入 31997 萬元,鄉鎮工業總產值 30150 萬元,出口交貨值 480 萬元。鄉鎮企業入庫稅金 578 萬元,引進大型項目 6 個,引進資金 3800 萬元,新發展大、小企業 35 戶。
大王鎮是一個綠色農業重鎮。鎮黨委、政府利用交通便利的優勢,接受西安 —— 咸陽經濟圈的輻射,積極發展城郊型農業。到 2004 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產值 0.7 億元。按照省 108 國道沿線設施農業帶、咸戶路中棚草莓帶、渭河苗木花卉旅遊示範帶的布局,大力發展鎮區設施精品農業,鎮區 108 國道沿線已建成 100 余棟日光溫室大棚菜、果基地,咸戶路中棚草莓已達 300 余棟,宋東、宋西已建成 2000 余畝無公害蔬菜基地,成為西安、咸陽重要的 「 菜籃子 」 。鎮區北部渭河苗木花卉旅遊示範帶作為山川秀美工程列為國家級重點投資項目。長慶油田投資 1000 萬元建設的渭河苗木花卉基地已初成規模,建成後將成為西安、咸陽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大王鎮地理環境優越,交通優勢顯著,治安秩序良好,發展潛力強勁,是各屆客商投資興業的一片樂土。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必將進一步推動鎮區乃至戶縣以北地區經濟的發展,優化縣域經濟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從而輻射帶動西寶、咸戶沿線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實現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經濟發揮應有的作用。
河南靈寶大王鎮
大王鎮位於靈寶市東部邊緣,地處黃河二級階地,東與三門峽西區為鄰,北瀕黃河,南依崤山。總面積120平方公里,耕地6.4萬畝,地勢平坦,土壤肥沃,70%的耕地實現了水利化。
大王鎮區位條件十分優越,東西分別與三門峽市和靈寶市相距25公里;隴海鐵路、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310和209兩條國道在境內呈十字交叉,北部有黃河輪渡可與一河之隔的山西相通;鎮域之內實現了村村通油路,交通運輸十分便利。
全鎮轄32個行政村,6.4萬人。歷史上這里的人們崇尚教育,成人中初中以上文化的佔90%以上,現有農業生產技術能手4000餘人,已獲國家承認專業技術職稱的有670人,其中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31人。
這里是靈寶圓棗的原產地和主產區,2000年以來,大王鎮黨委、政府帶領群眾,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確保口糧自給的同時,採取典型引路、科技支撐等措施,實施了以傳統名產大棗和蔬菜、牧業為核心的「大蔬菜」戰略,大幅度地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目前大棗和蔬菜的種植面積分別都已達到3萬畝,家畜、家禽的飼養量均創歷史最高。小城鎮建設被列為河南省重點之一,二三產業相應發展,提升了生產力的總體水平,近幾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凈增200元。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新局面。
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大王鎮
鎮政府駐大王殿,人口47579人,面積83.5平方千米。轄31個村委會:大港、子向、金寨、八祥、珠龍、巷口、下海、中庄、集會、下壠、蓮花、下堰、上堰、港東、港西、南山、下劉、坎下、柯畈、下街、楓樹、姜祥、王崇、港溝、陳寶、上街、長林、龍武、劉壽、金湖、貴灣。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
人口8.9萬,面積122平方公里.
這里誕生了山東省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珍藏了我國第一版《共產黨宣言》中譯本;這里哺育了鄧天乙、李耘生、張太恆等大批仁人志士,被譽為「紅色基地」、「將軍之鄉」……但這里卻不靠山,不臨海,沒有任何的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因此,當位於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東營市南部,素有「東營市一枝花」、「齊魯明珠」美譽的廣饒縣大王鎮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實現新跨越,在又好又快地發展中全力進軍山東第一鎮時,「大王模式」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大王鎮這方土地擁有著豐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大王人發揚緊跟黨走勇於創新的光榮傳統,堅定「建設文明 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在改革開放的激流中一路領先。2007年,當「大王人民齊奮進,爭創山東第一鎮」的口號在全鎮廣泛唱響的時候,這里已率先步入了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快車道。2006年,大王鎮大力實施「強工、扶農、建城、興商、富民」的方針,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全鎮實現社會總產值320億元,生產總值75億元,工業總產值280億元,固定資產總投資53億元,境內財政總收入7億元,出口創匯2.5億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00元……工業國際化、農業產業化、城鎮現代化進程漸入佳境,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全面推進,榮獲全國最適宜人居新城名鎮、全國綜合發展水平千強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衛生鎮、山東十大名鎮等榮譽稱號,創造了「三化三集中」的新農村建設「大王模式」,被中央黨校「三農」研究中心列為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道路研究課題。 從無任何自然優勢到創造發展優勢,為新農村建設破題,這在許多專家學者眼裡是一個「大王現象」。讓我們再次把目光會聚這片神奇的土地——「紅色大王」,看「紅色大王」是如何領跑和諧新農村,全力進軍山東第一鎮的。
經濟大王:工業國際化漸入佳境 在華泰集團20萬噸/年SC紙項目建設工地上,廠房主體建設已經完成,工人們正在進行設備安裝前的准備工作。這個項目是華泰集團與世界造紙巨頭芬蘭斯道拉恩索公司合資建設的,總投資20多億元,將填補國內市場空白。近年來,大王鎮大力實施工業國際化戰略,著力做大做強工業旗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引導企業參與國際競爭。走出去,瞄準國際市場,引進世界尖端技術設備,搶先佔領制高點,在大王鎮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共識。 大力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以大投入促進優勢產業向集群化發展。120萬噸/年新聞紙、1000萬套/年半鋼子午胎、1500萬套/年高性能制動片等30多個一次性投資超1億美元的高精尖項目陸續建設投產,建成了華泰、凱銀等6大經濟園區,形成造紙印刷、汽車配件、化工熱電、輪胎橡塑、建築建材等5大支柱產業,涌現出2300多家各類企業,其中年銷售收入超100億元的企業1家,超50億元的2家,超10億元的企業10家,擁有3家全國500強企業和2家上市公司。培植了 「華泰」、「凱銀」等一批國家、省級名牌產品。華泰、信義、金嶺、華星、金宇、永泰、金泰、恆豐、紅星等企業成為在全省、全國同行業的領跑者。大王鎮逐步成為全球最大的環保型新聞紙生產基地,全國重要的子午胎生產聚集地,全國最大的摩擦材料生產研發基地,山東省重點石油及鹽化工基地。 加大創新能力建設,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初步形成了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為依託的科技創新體系,成立了工業科學院,建立了國家級高新技術4家,各類研發機構13家,國家級技術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4家,省級技術研發中心5家,各大企業都成立了專門的產品研發機構。信義集團建立的全國一流的摩擦材料科研測試中心、華泰集團引領著行業技術執行標準的造紙研發中心、以金泰公司為代表的橡膠輪胎產業研發中心,為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供了平台。通過深化產學研結合,大王鎮與國內外120多家高等科研院所、技術公司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目前,大王鎮承擔國家、省、市科技課題30多項,擁有專利20多項,被列為全國高新技術園區、全省星火科技示範鄉鎮、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密集區、山東省專利鎮。 積極實施億元企業梯隊提升工程,穩妥地推進鎮辦企業規范改制,理順產權關系,企業迸發新活力。芬蘭斯道拉恩索公司、美國TRW公司、杜邦公司等1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紛至沓來,來自美、德、意、芬等10多個國家的100多名專家長住大王,成了「大王居民」。大王鎮加大工業對農業的反哺力度,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東方花卉出口韓國,凱銀牌牛羊肉倍受東歐、約旦、阿聯酋等國家的青睞。全鎮40多家企業擁有自營進出口權,新聞紙、剎車片、子午胎等30多個系列產品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創匯產品實現了工農全面開花,企業國際化道路越走越寬廣。 文化大王:大王精神凝聚合力
一年四季,大王鎮的文化活動好戲連台:春節期間,村村組織文藝宣傳隊,進行鑼鼓、秧歌、民間文藝匯演,同時宣傳了黨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叫響了新一年工作的口號。「全民齊奮進,爭創百億鎮」、「實現新跨越,建設新大王」、「大王人民齊奮進,爭創山東第一鎮」這些階段性的口號和奮斗目標伴隨著一個個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走進千家萬戶,傳遍全鎮上下,統一了干群思想,凝聚著民心,鼓舞著鬥志。自1990年開始將每年三月份定為「愛祖國愛家鄉」活動月,吹響新一年工作的進軍號,引導全鎮人民把熱愛祖國的高度熱情變成建設家鄉的實際行動;始於1993年的消夏文藝晚會,每年一屆,自6月份至10月,帶動全鎮50%的村辦起了消夏晚會;1985年以來每年舉辦的金秋花節主旨在於「以花為媒,廣交朋友」,已從最初的菊花展覽發展成為集花展、書畫展、鳥展、經貿洽談、文藝匯演為一體的綜合交流盛會,成為展示全鎮三個文明建設成就,擴大對外開放,推介大王形象的名片。十佳文明公民、十佳崗位標兵評選等樹立了一大批模範典型…一系列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起到了文化聚魂的作用。
在發展中,大王鎮高度重視文化的凝聚力和道德的約束力,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堅持「工業、農業、小城鎮三篇文章一起做,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文明一起抓」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激發創造活力,不斷開辟載體,做到精神文明具體化,創新開展了一系列寓教於樂的大型群眾性文化活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王文化品牌」,長年開展,從不間斷。打造形成了以「雙愛」月、消夏文藝晚會、金秋花節為主體,以重大節日慶典為主線,以「紅色文化」為主旋律的十大文化載體。 大王鎮堅持開展文明誠信教育,著力打造「文明信用鎮」這塊金字招牌。全方位加強公德教育,以企業文化、社區文化、廣場文化帶動群眾文化,以評選「好孝子、好媳婦、好家庭」為內容的尊老敬老三百評選活動促進了家庭美德建設,帶動了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建設,提升了全民的文明素養,文明做人、誠信做事成為大王人幹事創業的普遍風格,「奮進、創新、頑強、誠信」的「大王精神」得到大力弘揚。 大王鎮建立了山東省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保存了全國第一版本的《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大王鎮充分發揮這些紅色資源的優勢,先後投資300多萬元,建設了中共劉集支部舊址紀念館、張太恆紀念館兩個「紅色教育基地」,持續不斷地對黨員幹部群眾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傳統教育;每月6日,隆重舉行機關升旗儀式,堅定理想信念。以「紅色文化」為基調,大王鎮的企業鑄就了以「雙愛」為共同內涵的企業精神……逐步形成了以傳統文化為底蘊,以紅色文化為動力,以大王精神為內涵,以企業文化為主體的大王文化建設體系,「大王精神」成為凝聚全鎮發展合力的靈魂旗幟,「建設文明 報效祖國」成為大王人高尚情操的真實寫照。
和諧大王:統籌發展力促多贏
大王鎮牢牢把握科學發展觀,力促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注重統籌發展,力求多贏。統籌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工農互動、農企「雙贏」。抓龍頭,建基地,帶農戶,構建起了龍頭企業與基地相互配套、相互支撐的格局,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每年發放糧食直補資金120萬元。大力培植了國家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凱銀集團,帶動形成了蔬菜、林木、畜牧、花卉四大主導產業,建成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5萬畝,配套建設了5000畝優質高效蔬菜大棚標准化良種示範區……建成了黃河三角洲最大花卉交易市場,全國重點花卉市場,國家盆花研發推廣中心。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大王鎮堅持發展與環保同行,大力實施生態保護工程,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的同時,以高科技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向污染源重拳出擊,幾年來取締「土小」污染企業90多家。同時大力實施以路域綠化、農田林網開發、村莊綠化等為重點的綠化美化工程,植樹80萬株,美化綠化村莊81個,林木存活率達到99%,林木覆蓋率達到30%,「居在林中,人在綠中」成為大王鎮這一生態型園林化小城鎮的真實寫照。 統籌村鎮發展。大王鎮堅持村鎮一體化戰略,加大工業對農業反哺力度,以工業化推進城市化,以城鎮建設支持和帶動農村發展,投資3000多萬元傾注「三農」,實現了村鎮「共贏」——全鎮42個村通過市縣小康文明村驗收;鎮財政向「三農」傾斜,實施農村道路改造和集中供水工程,90%的村實現了柏油路、互聯網、集中供水「三通」;加大對公益事業的投入力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全面覆蓋,建成了全省首家190安全生產信息指揮中心,形成義務教育、職業教育、民辦教育並進的全程教育體系。
魅力大王:新農村步入城市化
大王鎮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以城鄉一體為目標,以規劃為龍頭,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農場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的「三集中」戰略,大力推進城鎮現代化進程。先後實施了文化廣場建設、城鎮道路亮化美化、幸福公寓改擴建、陽河綜合治理、興廣鐵路、泰山路北延疏通、黃河路東延等一批精品工程,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品位不斷提升。2006年,全鎮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850元,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達到28090元。
「一軸三心,兩水飄帶,六區共建,城林相伴」總體規劃的逐步實施,使大王鎮拉開了新一輪小城鎮建設的大幕。隨著生態化建設步伐加快,一個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社會安定、充滿活力、和諧安寧的現代化小城鎮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展現在世人面前。廣饒縣縣委常委、大王鎮黨委書記燕振誠最後告訴記者,2007年,大王鎮計劃完成社會總產值440億元,GDP100億元,境內財政總收入8.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800元,力爭利用兩三年時間,經濟總量再翻一番,綜合實力穩居全省鄉鎮第一位,再造一個新大王,早日成為山東第一鎮,攀升全國百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