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知道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何時在香港上市的
榮先加入香港的 不過因為榮智健已經因為去年虧損數百億元紅色資本,前兩天已經卸任了,而且拋售股票套現七億元,這標志著榮氏家族淡出江湖了,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㈡ 2008年中國首富是誰
中新網10月30日電 2008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今天正式發布,飼料及鋁業大亨劉永行以204億元的財富成為新一屆「中國首富」。
劉氏家族曾是中國最富裕的家族之一,2002年,劉家是中國少數財富超過80億的家族之一。1982年,劉家開始飼養鵪鶉和雞,並將希望集團打造成為中國最大的飼料生產者之一。 1995年,劉永行搬至上海,他旗下的東方希望集團至今仍是中國最大的飼料公司之一,同時還擁有鋁冶煉廠。今年,劉永行的凈資產達到204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增長了23.2億元。
今年以來中國大陸股市下跌60%,香港股市下行50%,中國富豪榜上400位富豪的財富從2007年的21577億元下滑至11744億元,減少了約45%。
去年首富楊惠妍的排名滑至第三,由於中國房地產市場放緩,她的財富縮水高達1060.5億元,楊惠妍的財富目前只剩下151億元人民幣。一度排名榜首的張茵的財富目前僅剩下18億元,而去年則是253.5億元。玖龍的股價相對於最高點已經下挫了95%。此外,中信泰富的榮智健也跌出了前40名。
㈢ 中信泰富和中信國安是什麼關系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於1985年。1986年通過新景豐公司而獲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發行2.7億股新股予中國國際信託投資(香港集團)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團)持有泰富64.7%股權。自此,泰富成為中信子公司。
㈣ 中信泰富的主營業務是什麼和中信證券,中信銀行是什麼關系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中信泰富」)的業務集中在香港及廣大的內地市場,業務重點以基建為主,包括投資物業、基礎設施(如橋、路和隧道)、能源項目、環保項目、航空以及電訊業務。另外,透過其全資附屬機構大昌貿易行有限公司及慎昌有限公司進行貿易及分銷業務。 集團在港擁有多項物業項目,包括大型住宅及優質商用物業。於一九九七年,公司的總部大樓「中信大廈」更於中區海旁落成,為香港海濱的重要標志。
中信泰富斥巨資,分兩次從澳大利亞富豪克萊夫·帕爾默(Clive Palmer)手裡買下西澳普雷斯敦(Preston)磁鐵礦20億噸資源量大約25年的開采權,並有權再獲得40億噸資源量的開采權。
中信泰富於香港注冊成立,現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並為恆生指數成份股之一。中信泰富之最大股東為中國國際信託投資(香港集團)有限公司,是北京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的全資附屬公司。
在由全球領先的財經雜志《巴菲特雜志》、《世界經濟學人周刊》和世界權威的品牌價值研究機構——世界企業競爭力實驗室聯合舉辦「2009年(第六屆)中國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中信泰富憑借優秀的市場業績和良好的品牌印象,榮獲「中國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大獎,為中國企業奏響華彩樂章。
中信泰富與中信證券、中信銀行都是中信集團的下屬子公司。
中信銀行原稱中信實業銀行,創立於1987年,2005年底改為現名。中信銀行是中國的全國性商業銀行之一,總部位於北京,主要股東是中國中信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證監會核準的第一批綜合類證券公司之一,前身是中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中信證券第一大股東為中國中信集團公司。中信證券與中信銀行、中信信託、信誠人壽保險等公司共同組成中信控股之綜合經營模式,並與中信國際金融控股共同為客戶提供境內外全面金融服務。
中國中信集團公司(前稱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簡稱中信公司,英文為CITIC Group),是經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親自倡導和批准,由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於1979年10月4日創辦的。主要業務集中在金融、實業和其它服務業領域。
㈤ 急! 談談金融危機對金融機構呢影響 對我國金融體系的影響
一、部分投資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的損失
十幾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居民家庭高存款率與次貸危機爆發前國有商業銀行剝離不良資產等許多因素使得中國金融系統在本次世界金融危機中雖也遭受了損失,但並沒有給中國金融機構帶來根本性影響。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說,中國金融部門在金融危機中可能遭受的損失在100億美元左右,佔全球1.5萬億美元總損失中不到百分之一的份額,只是中國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很小的一部分。中國資本市場目前並沒有完全開放,有一個很高的「防火牆」,中國金融市場,資本市場仍然穩定。
要介紹中國金融機構在金融危機中的損失就必須提到中投公司。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為中投公司,成立於2007年9月29日,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國有大型投資公司,該公司的資金來源於中國的國家外匯儲備,成立初期注冊資本金2 000億美元,是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之一,目前業務以境外金融組合產品投資為主。2007年5月,中投公司與美國著名資產管理與金融咨詢服務公司黑石集團達成30億美元的投資意向,中投公司購買黑石股票的成本約為每股29.6美元,並承諾在四年內不予出售。同年12月,中投公司宣布將購買50億美元摩根士丹利可轉換股權單位,其到期後可轉為普通股,全部轉換後中投將持有不超過9.9%的摩根士丹利公司股份。
2008年11月黑石集團公布其第三季度虧損5.09億美元,自中投公司投資黑石集團後,其股價一直處於下降過程中,截止至2008年11月10日,黑石股價報收於7.57美元,中投公司的30億美元投資已經縮水了22億美元,賬面虧損超過了75%。而截止至2008年11月,摩根士丹利股價已跌破20美元,自中投入股以來股價已經累計下跌超過50%,這也意味著中投公司的50億美元已經蒸發至少25億。盡管中投公司在其他投資項目上仍有收益,但兩個主要投資項目的巨幅縮水使得中投公司在2008年的財務虧損不可避免。
二、金融危機對我國商業銀行帶來的影響
美國兩房集團債券一直是國內商業銀行的投資重點。在2008年國內各銀行發布的中期報表中,建設銀行集團持有房利美與房地美相關債券賬面價值32.5億美元;工商銀行持有的兩房債券價值為27.16億美元,相當於其全部資產的0.2%;中國銀行持有的兩房債券賬面價值最高,約為106.3億美元;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等也持有部分兩房股份。進入2008年下半年後,工商銀行已經將持有的兩房債券減持至21.7億美元,中國銀行持有的兩房債券也已減持到75億美元。在持有兩房債券規模對比中,中國銀行為亞洲眾多金融機構之最,在2008年6月底已經對兩房資產計提損失19億美元,但這可能不是最後的損失數字。工行、建行表示在兩房債券方面沒有出現整體虧損,招商銀行與交通銀行則略有盈利。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發布的報告中稱,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持有的兩房債券總計約4 000億美元,但只有約100億美元的虧損,主要是次級債券和在美國政府接管「兩房」前過早出售的差價損失。
「兩房」被美國政府接管我們需要計提損失,那麼破產的雷曼兄弟又令國內的金融機構虧了多少呢?
當中國各大銀行公布持有雷曼兄弟相關資產具體數目後,人們發現雷曼兄弟破產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遠比預期要小。從銀行公告看,中國7家上市銀行:建行、工行、中行、交行、招行、中信、興業銀行合計持有雷曼兄弟相關資產數量約為7.2億美元,遠低於雷曼兄弟破產初期的市場預估。其中建設銀行持有雷曼兄弟的債券規模最大,共持有相關債券1.914億美元,這些債券約占建設銀行總資產的0.019%。在其持有的債券中高級債券1.414億美元,次級債券0.5億美元,根據破產原則,高級債券將被優先償還。因此建設銀行如果發生損失其實際損失可能也只有5 000萬美元。工商銀行持有的雷曼兄弟債券和與雷曼信用相掛鉤債券總額為1.518億美元,占工行總資產的萬分之一,僅為其2008年上半年稅後利潤的1.6%,且其中1.39億美元債券為高級債券。中國銀行對雷曼兄弟的貸款余額為
5 000萬美元,對其子公司的貸款余額為320萬美元,此外中國銀行集團共持有與雷曼兄弟相關債券7 562萬美元,如此中行對雷曼兄弟的風險資本總額為1.288 2億美元,佔中行總資產的0.01%。交通銀行共持有雷曼兄弟相關資產7 002萬美元,占其總資產的0.02%,招商銀行持有雷曼兄弟債券共計7 000萬美元,其中高級債券佔6 000萬美元。中信銀行、興業銀行所持有的雷曼兄弟資產相對較小,影響不大。雖然各銀行所持有的雷曼兄弟資產縮水在所難免,但由於其中大部分債券為高級債券,各銀行損失比例並不會很高,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與中國銀行將是國內商業銀行中因次貸危機虧損較大的銀行,雷曼兄弟破產後的資產處理過程將很長,具體的虧損數字可能要在幾年後才會能計算出來。
三、我國保險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的損失
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人保財險、中保國際五大保險巨頭均未投資雷曼相關債券,因此在雷曼兄弟破產的泥坑中全身而退。
在2008年7月,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表示,截至2008年6月底,償付能力不足的保險公司為12家,比年初增加2家,其中個別公司償付能力嚴重不足。由於證券市場的大幅波動,保險公司投資賬戶發生了較大幅度縮水,導致綜合收益虧損,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億、上百億。
在2008年10月6日,中國平安發布公告將對富通集團股票投資中的約合人民幣157億元變動為損失。富通集團是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三國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同時也是歐洲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在金融危機中同樣遭遇了巨大損失。中國平安總共向富通集團投資人民幣238.7億元,雖然進行了大幅度減值,但是公司資本金充足,財務與償付能力穩固,不會對公司各種業務的發展形成障礙。
四、其他金融機構的損失
除上述提及的金融機構外,2008年上半年在我國的49家證券公司中僅有8家出現虧損。
2008年10月20日,中信集團旗下的中信泰富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中信集團主席榮智健表示,由於中信泰富的財務董事越權與香港數家著名的銀行簽訂了金額巨大的澳元杠桿式遠期合約導致已經產生8億港元的損失。他表示,如果以目前的匯率市價估計,這次外匯杠桿交易可能帶來高達147億港元的損失。
中信泰富的公告表示,有關外匯合同的簽訂並沒有經過恰當的審批,其潛在風險也沒有得到評估,因此已終止了部分合約,剩餘的合同主要以澳元為主。管理層表示,會考慮以三種方案處理手頭未結清的外匯杠桿合同,包括平倉、重組合約等多種手段。
榮智健在發布會上稱該事件中集團財務總監沒有盡到應盡的職責。他同時宣布,財務董事張立憲及財務總監周志賢已提請辭職,並獲董事會批准,而與事件相關的人員將會受到紀律處分。
由於這筆合約的期限為二年,目前對於交易帶來的損失還沒有確切的數字統計。有分析人士認為,如果未來澳元匯率上升,這起外匯交易產生的損失有可能減少。
㈥ 中信泰富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啊怎麼虧你們多的啊和中心銀行有關系啊
2009年4月8日,67歲的榮智健宣布辭去中信泰富董事長一職,標志著中信泰富「榮智健時代」的終結,接任者是53歲的母公司中信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常振明
榮智健辭職後,甚至於有外電猜測,此事可能令榮智健面臨10年的牢獄之災。此外,傳出被視為榮氏產業主要繼承人的榮智健的長子榮明傑(目前擔任公司董事)可能辭職的消息
作為企業家群體中最特殊的一位,紅色資本家榮智健及其所代表的榮氏家族的命運,成為大眾最關注的問題(關注度遠遠高於中信泰富公司的命運)。現在下結論說榮智健將退出商業舞台,顯然為時過早;說榮智健的辭職意味著「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再次被驗證,榮氏家族將從此走向沒落更是無稽之談;唯一可以確認的是,作為紅色資本家的榮智健已經成為歷史。而這,也許正是榮智健在辭職信上簽名時最為傷感的地方
致命的「止賺不止蝕」合約
2006年3月,中信泰富動用4.15億美元收購了澳大利亞兩個分別擁有10億噸磁鐵礦資源開采權的公司的全部股權。這個項目使得中信泰富對澳元有著巨大的需求,到2010年,資本開支中澳元需求為16億,外加每年的營運開支約10億澳元,項目為期25年。
為了防範匯率變動帶來的風險 (前幾年澳元兌美元一直在大幅升值),2007年8月到2008年8月,中信泰富與花旗銀行、匯豐銀行等簽訂了數十份外匯合約,其中澳元合約占最大比重,中信泰富實際上最終持有90億澳元,炒匯金額比實際礦業投資額高出4倍多。
每份澳元合約都有最高利潤上限,當澳元兌美元匯率高於0.87時,中信泰富可以賺取差價,合約自動中止。但如果該匯率低於0.87,卻不能自動中止協議,中信泰富必須不斷以兩倍或多倍接貨。這一合約的特點是「止賺不止蝕」,澳元繼續升值,中信泰富最多可賺5350萬美元;如果澳元大幅貶值,則虧損是個無底洞。中信泰富把寶完全壓在了多頭上,做多澳元
金融海嘯的爆發,讓澳元急遽貶值。2008年10月20日發布巨虧公告日,澳元兌美元僅為0.7,依據相關匯率計算,公告日預計的總虧損為155億港元,如果不是主要控股股東中信集團提供15億美元的備用信貸,中信泰富將陷入破產境地。最終在2008年12月,中信泰富以虧損91億港元的代價結束了這場詭異的投機。
至於中信泰富為何要賭徒式地簽署這樣明顯不公平的協議做多澳元,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謎。吊詭的是,中信泰富早於2008年9月7日,已獲悉該公司巨額虧損,但直到一個半月後,公司市值損失過半才作公布。而就在這段時間,資本市場上中信泰富的沽空規模忽然急劇上漲,甚至是出事前的十幾倍。巨虧事件公布後,股價最低跌至3.66元,沽空者獲利眾多,而中小股民損失慘重。
事後榮智健稱,對於這項投資他事先並不知情,是財務部門繞過他所做的決定,而財務部門的兩位負責人(前財務董事張立憲及財務總監周志賢辭職)也最早被「問責」。不過,榮智健的女兒、前財務主管榮明方則只被降職,並沒有離開公司。榮智健還否認張立憲為「替罪羊」之說。
警方介入調查 榮智健遜位
2008年10月22日,香港證監會開始正式介入調查。香港證券交易所22日也表示,會跟進有關投訴。
為了應對困局,中信泰富在2008年10月21日深夜緊急宣布擬出售子公司大昌行的全部或部分股權,以獲取部分資金。在自救的同時,榮智健沒有忘記向母公司中信集團求救。關鍵時刻,中信集團再次伸手,決定向中信泰富注資15億美元用於重組外匯合同的部分債務義務。中信泰富也隨即終止出售大昌行。
在中信泰富積極解困的同時,證監部門對中信泰富的調查也在不斷深入。2009年1月2日公布公告稱,17位董事正接受證監部門調查,包括主席榮智健、其長子榮明傑及集團董事總經理范鴻齡,以及七位執行董事和七位非執行董事。不過,被認為是事件中的三位關鍵人物的榮智健愛女、前財務主管榮明方,因事件遭解僱的前財務董事張立憲及前財務總監周志賢,均不在調查名單內。
3月25日,中信泰富公布2008年業績。年報顯示,2008年,中信泰富稅後股東應占凈虧損為126億港元,其中,外匯合同所導致的變現及市場公允值的稅後虧損為146億港元。如果剔除該項虧損,則去年可以取得稅後溢利19億港元。「這是中信泰富成立19年來第一次虧損。」當滿頭銀發的榮智健道出這個事實時,據說當時整個發布會現場頓時陷入了沉寂。榮智健表示,仍有信心在2009年扭虧為盈,但盈利幅度難以預測。
憑借榮智健「紅頂商人」的背景,加上中信集團的鼎力支持,業界普遍認為,中信泰富「澳元門」事件,到此應該會畫上個句號。然而,4月3日,香港警方對中信大廈進行突擊調查,調查公司是否有董事作出虛假陳述,以及串謀欺詐的違規行為,使得事件陡然升級。4月8日,67歲的榮智健宣布辭去中信泰富董事長一職。
㈦ 榮智健的被調查
中信泰富在2009年1月2日晚間披露17名董事正接受香港證監會的調查。這是繼2008年10月22日香港證監會宣布介入調查中信泰富事務以來,上市公司首度披露被調查對象。中信泰富指出,公司董事榮智健、榮明傑、范鴻齡、常振明等17人正因該公司事務接受證監會的調查。
涉及信息披露問題
中信泰富在2008年10月21日公告外匯衍生產品爆出百億虧損,隨後股價持續下滑,但在此之前市場沽單已經增多。香港媒體指出中信泰富董事會在2008年9月份即已知悉衍生產品出現虧損,香港市場有指責其拖延公告重大事項的嫌疑。
香港證監會在其監管方式和對象的說明中,與中信泰富現時情況一致的監管內容是,「就上市公司涉嫌進行損害股東利益或有欺詐成分的交易或向公眾提供虛假或具誤導性資料的行為進行查詢。」
此前有分析師指出,由於虧損發生和消息披露有一定的時間差距,港證監會的調查或集中於這一點上。
中信泰富在1月2日收盤後披露榮智健等17人接受調查,1月2日,中信泰富股價大幅飆升,收報10.20港元,漲幅達到21.72%,成交量也創下一個月來的新高,達到4.29億港元。
遭調查人數仍不清楚
實際受到調查的中信泰富員工人數仍不清楚,因為此次披露是應2009年開始執行的香港交易所上市規則13.51(B)條款作出的。
該規則要求董事在任期間,如某些資料有變,上市公司必須通知交易所,並公布有關董事最新資料。僅憑這一公告尚無法知悉榮智健之女前財務主管榮明方,以及已解僱的前財務董事和財務總監是否在調查之列。
這一事件已經影響到在其他公司任董事的人。中信泰富董事常振明也是中信銀行董事,因此中信銀行同期發表董事接受調查的公告,但稱該事項無關中信銀行。
2009年4月7日,香港警務處商業罪案調查科搜查中信泰富的公司總部,調查公司在2008年投資外匯巨虧的事件。而在2009年4月8日,榮智健宣布辭職。
2014年9月11日,香港證監會發布公告稱,已經對中國中信股份有限公司(中信股份,00267.HK)以及包括前董事局主席榮智健在內的五名前董事展開法律程序和研訊程序。在2008年中信泰富(中信股份整體上市前公司)的外匯投資巨虧事件中,中信泰富及榮智健、董事總經理范鴻齡、副董事總經理張立憲和李松興及執行董事周志賢等五名前董事被認定披露虛假或者具有誤導性的財務狀況資料,需要賠償4500名投資者損失。香港證券界人士估計,賠償金額可能超過10億港元。受此影響,9月12日,中信股份早盤大跌逾4% 。 浮虧一度高達147億港元
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發布公告稱,為了減低西澳大利亞鐵礦項目面對的貨幣風險,曾簽訂若干杠桿式外匯交易合約。2008年9月7日以來,中信泰富覺察到合約的潛在風險,公司
終止了部分當時仍生效的杠桿式外匯合約,虧損6.27億港元。公司又買賣了一些遠期澳元以調控澳元之風險,再虧損1.29億港元。加上其他一系列交易,截至2008年10月17日,中信泰富已變現的虧損為8.077億港元。與此同時,中信泰富手上還有一部分仍生效的杠桿式外匯合約。截至2008年10月17日,按公允價值計算虧損為147億港元。公告發布後,中信泰富股價一度暴跌七成,市值損失也超過200億港元。
隨後,其母公司中信集團伸出援手,向中信泰富注入15億美元後,中信泰富最終的虧損額定格在91.55億港元。 日前美國福布斯雜志推出了全球富豪資產縮水榜,全球排名前十的富豪資產損失一共達到1500億美元。按照損失的幅度來計算,來自中國的兩位富豪榮智健和黃光裕榜上有名。
其中,中信泰富因為在2008年10月份出現外匯衍生產品百億巨虧,榮智健的資產從2008年的30億美元跌到7.5億美元,損失高達75%。
㈧ 中信泰富的集團前主席榮智健
榮智健,1942年出生於上海,中信泰富集團主席。曾經三次榮膺中國首富。其父是著名紅色資本家榮毅仁,曾任國家副主席,其爺爺榮德生是中國棉紗大王,百年前,無錫榮宗敬與榮德生兩兄弟,白手創業,貴為中國麵粉和棉紗大王。 1986年,榮智健加入中信在香港的子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香港)有限公司(香港中信),出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後來,榮智健又買殼上市,香港中信收購上市公司泰富發展,更名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擁有中信泰富18%(3.8億股)的股權資產是榮智健的財富主體(另82%17.3億股由戴一男掌握)。
2008年因「澳元巨虧」事件辭去中信泰富集團主席職務。
㈨ 怎樣科學評價中信泰富的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角度分析中信泰富案例:
內部控制是一個要靠組織的董事會、 管理層和其他員工去實現的
過程,實現這一過程是為了合理地保證經營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財務
報告的可信性、對有關法律和規章制度的遵循性。有效的內部控制包
括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與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五個要素。
內部控制的五項要素是從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角度提出的,是對
內部控制制度進行的高度提煉。建立一項內部控制制度,不能僅從某
一要素來考慮,而必須統籌內部控制的五個要素。通過對企業各項經
濟業務及其業務流程進行梳理,根據設定的內部控制目標,分別從內
部環境、 風險評估、 控制活動、 信息與溝通以及內部監督等五個方面,設計和實施內部控制。
從此次中信泰富投資外匯衍生品造成巨額虧損及應對始末我們
可以發現,從這五個要素來看中信泰富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我們
應從中吸取教訓,深深反思。
1.內部環境
內部環境構成一個單位的氛圍, 影響內部人員控制其它成份的基礎。包括:
(1) 員工的誠實性和道德觀。如有無描述可接受的商業行為、利
益沖突、道德行為標準的行為准則;
(2)員工的勝任能力。如雇員是否能勝任質量管理要求;
(3) 董事會或審計委員會。如董事會是否獨立於管理層;
(4) 管理哲學和經營方式。如管理層對人為操縱的或錯誤的記錄
的態度;
(5)組織結構。如信息是否到達合適的管理階層;
(6) 授予權利和責任的方式。關鍵部門的經理的職責是否有充分規定;
(7)人力資源政策和實施。如是否有關於僱傭、培訓、提升和獎勵雇員的政策。
業績巨虧、股價大跌、股民指責、司法介入,作為中信泰富董事
局主席的榮智健居然表示自己對合同「不知情」。 據中信泰富審核委
員會的調查,此事並不牽涉欺詐或其他不法行為,而是財務董事未遵守集團應對風險政策,且在進行交易前未按規定取得董事會主席批
准,超越了其許可權所為。
如果情況真的屬實, 那麼我們不禁要質疑中信泰富的內部環境存
在多麼大的漏洞!涉及到幾百億金額之巨的大合同,公司財務層可以
不經過董事會主席的批准擅自行事, 且先不論員工的誠實性和勝任能力,僅就中信泰富這樣的紅籌公司的組織結構和授予權力、責任的方式就值得深省!如果每個部門都各行其是,不請示、不匯報,一盤散沙的結構,企業缺乏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整個企業運營系統就會存在很大的漏洞;企業管理層犯錯的危險系數也被放大,這樣恐怕企業離敗落已不遠矣,企業文化建設更是無從談起。
2.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指管理層識別並採取相應行動來管理對經營、 財務報告符合性目標有影響的內部或外部風險,包括風險識別和風險分析。風險評估的要素包括:目標設定、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應對。辨識和分析風險的過程是一種持續及反復的過程,也是有效內部控制的關鍵組成要素,管理階層須謹慎注意各部門階層的風險,並採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企業的風險一般是由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所產生的。
中信泰富事件反映出其內部的風險監管和治理機制存在問題, 累
計期權的風險與收益嚴重不匹配,收益固定但風險卻無限。中信泰富
選擇了澳元作為買賣產品, 這筆合同並未考慮相關貨幣貶值而設定止損金額,從而為日後的無限量虧損埋下禍根。
事實上,在中信泰富事件之前,累計期權因為高風險在業內已經
聲名狼藉。面對如此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品,中信泰富還投入如此巨資,我們不禁要懷疑其風險識別能力和應對能力。中信泰富在簽訂澳元期權合約之前,對澳元外匯走勢沒有做科學評估,盲目進行交易。中信泰富進行外匯交易不只是為了對沖風險,而是為了謀取暴利。作為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的榮智健自己也承認:「有關外匯合同的簽訂未經過恰當的審批, 而且其潛在的風險也未得到正確的評估。」,說明中信泰富在做出重要決定前並未考慮潛在的最大損失。風險控制關繫到公司的治理結構,治理機制若不健全,本身就是企業的一大風險源。
一個內部治理結構混亂的企業,其風險控制的能力肯定就差,從
而發生的經營風險也多。中信泰富需藉此機會,針對衍生工具業務的
特點,建立專門的風險內部控制機制,改善公司的治理結構,完善工
作程序,嚴格控制投機性交易,從而降低企業運營風險。
3.控制活動
控制活動指對所確認的風險採取必要的措施, 以保證單位目標得以實現的政策和程序。理論上,控制活動主要包括職責分工控制、授權審批控制、會計系統控制、全面預算控制、信息系統控制等。實踐中,控制活動形式多樣,可將其歸結為以下幾類:業績評價、信息處理、實物控制、職責分離。控制活動是內部控制的核心,也是一種手段。
2008 年 10 月 20 日,中信泰富發出盈利預警,首次披露持有超
過百億澳元的累計期權,並稱早在9月已經察覺其潛在風險。為什麼在已經察覺其風險的情況下,公司管理層卻不作為呢?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如果及時做出補救措施,損失也不會達到155 億港元之巨!
中信泰富事件折射出我國國有企業公司治理存在的弊端和漏洞。
雖然在最近的幾年中,市場監管部門、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為推動我國
公司治理的制度建設做了大量工作, 在健全公司治理的規章方面與過去相比有了明顯的改善。但要看到,僅僅有規章而沒有落實,公司治理的風險仍然是巨大的。
盡管公司有很多的規章,實際上都成了擺設,而沒有被執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制度的落實甚至比制度本身更重要,因為沒有被落實的制度形同虛設。所以,控制活動一定要落實到位,只有這樣才能將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
企業對於重大的業務和事項,應當實行集體決策審批或聯簽制度,任何個人不得單獨進行決策或者擅自改變集體決策。據榮智健所說,公司的巨虧問題在於財務董事未遵守公司政策,公司本已設立的雙重審批制度也未能阻止事件發生,說明中信泰富外匯衍生品交易在操作上違背了基本的內部控制原則,其已有的內控環節形同虛設,對高管人員約束的制度欠缺。制度的落實甚至比制度本身更重要所以,控制活動一定要落實到位,只有這樣才能將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
4.信息與溝通
企業在其經營過程中,需按某種形式辨識、取得確切的信息,並進行溝通,以使員工能夠履行其責任。信息系統不僅處理企業內部所產生的信息,同時也處理與外部的事項、活動及環境等有關的信息。企業所有員工必須從最高管理階層清楚地獲取承擔控制責任的信息,而且必須有向上級部門溝通重要信息的方法,並對外界顧客、供應商、政府主管機關和股東等做有效的溝通。
中信泰富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嚴重問題。其一,榮智健的公開信中說道:「財務總監周志賢未盡其應有職責,沒有將此交易提請董事局主席關注。」其二,對外披露不及時。在2008年9月12日通告稱自2007年12月31日以來的財務或交易狀況未出現任何重大不利變動。但不過一個月就披露因炒外匯巨虧,而早在早在2008 年 9 月 7 日主席榮智健與董事總經理范鴻齡就已知悉,而直到 2008 年 10 月 20 日,該公司才正式對外坦誠損失。此舉涉嫌延遲披露、非法陳述,違反香港證監法規。由此看出中信泰富的內部控制體系和公司治理機可能存在重大缺陷,提供的信息可能存在失真及受人為操縱的現象。其三,會計信息未得到充分體現。財務董事張立憲在6月底以前也做過類似交易並有盈利,但未在報表中表示,所得利潤放在准備金賬戶而非損益賬戶,這就沒有引起公司管理層對交易風險的足夠重視。另外,對於公司經營中如此之嚴重的違規行為,就沒有一名員工對其風險性和違法性提出質疑。試問公司內部是否有適當的溝通與反映渠道的存在?
5.內部監督
該要素要求企業對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情況進行監督與檢查, 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現內部控制缺陷,應當及時加以改進。內部監督分為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
中信泰富作為在業內頗有影響的紅籌股公司, 其自身的內部監督
卻沒能合理有效的設計與落實。 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榮志健的公開信中稱,「集團財務董事未遵守集團風險對沖政策,在進行交易前未按照公司一貫規定取得董事會主席的事先批准,超越了職許可權度」,
「財務總監未盡其應有的把關職責, 沒有將此等不尋常的對沖交易提請董事會主席關注」。在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公司的監督程序與監管人員在哪裡呢?評級機構標准普爾報告指出, 中信泰富巨額的外匯交易虧損反映該公司欠缺適當的內部監管,透明度不足。要知道沒有監督與制衡的權利是危險的,是可怕的!企業要想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系統並切實予以實施,且實施的效果良好、內部控制能夠隨時適應新情況等,就需要對內部控制的執行情況進行再控制,即對內部控制進行監督。因為,無論制度多麼先進、完備,如果沒有有效的控制、考核,沒有對整個內部控制的過程施以恰當的監督,則很難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任何一項控制措施都必須從上述五項要素進行考慮,首先基於企
業現有的內部環境,對企業經營活動風險,包括公司層面的風險和業
務流程方面的風險進行評估,確定相應的風險應對策略,並針對風險
評估確定的風險點確定相應的控制措施,實施內部控制活動;與此同
時建立相應的信息收集和溝通機制,對企業經營活動相關的內部信息
和外部信息進行收集、加工、整理,及時反饋至企業內部控制相關的
各方,並同時實施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以提高控制措施實施的有效
性,從而實現內部控制的目標。中信泰富正是對風險沒有合理估計,
對權力沒有有效監督,在信息披露上又嚴重違規,結果導致內部控制
系統漏洞百出,最終成為其巨額虧損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