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蘇州河的流域概況
盡管元代以後吳淞江水勢漸為黃浦所奪,經濟文化重心也由位於河中游的青龍鎮轉向下游,但圍繞蘇州河岸展開的經濟活動經久不衰且愈益發達。
眾多志書記載,從19世紀初至20世紀30年代的一個多世紀中,蘇州河一直是上海通往臨近城鄉的主航道。主要原因當然是當時的陸路運輸網路遠不及水路發達和便宜,大量的消費品、燃料和工廠原料、成品,都需依靠水運。許多上海至杭州、嘉興、湖州、蘇錫常等地的客輪航班線,其上船地點就設在今河南北路至浙江北路之間,使蘇州河成為當時上海內河班輪客運的最大匯集地。同時興隆的還有貨運船隻和貨運碼頭。最大宗的貨物是進滬供滬人消費或經上海出口海外的蠶繭生絲、麻棕鬃刷、茶葉土產,以及稻酒魚肉、蔬果食品、砂石建築材料等;又有大量「洋油」、「洋布」、「洋火」、「洋參」之類舶來品與經海岸交通來到上海的南北貨經由蘇州河散向杭嘉湖、蘇錫常富庶地區。
上海近代最早的修造船、麵粉、棉紡織、絲織、化工、冶金機械,甚至水電煤器具的加工廠,都陸續出現在蘇州河兩岸。僅今上海普陀區范圍內的蘇州河岸線,就集中了數以千計的工廠,其中的紡織廠、麵粉廠、火柴廠、印刷廠、化工廠、鋼鐵廠、造幣廠、啤酒廠、減速機廠、簾子布廠、無線電廠、制葯廠、石油化工機械設備廠等,都曾在上海乃至全國工業經濟史上創下紀錄。 遠在上海建縣以前,蘇州河就已經在上海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生活中發揮重要影響。公元219年,孫吳政權在現上海青浦區白鶴鎮一帶吳淞江南岸建造「艨艟巨艦」(大型船舶)青龍艦,帶起一座發達的經濟中心城鎮青龍鎮。唐天寶年間,青龍鎮已因「依海枕江,襟湖帶浦」而逐漸興盛,成為重要對外貿易港口。史載日本、大食(泛指阿拉伯地區)、闍婆、三佛齊(印尼)、交趾、新羅和高麗等國的船舶,當時經常駛往青龍港。北宋致和年間(公元1113年)青龍鎮「煙火萬家,衢市繁盛,人文薈集,風景迷人」,建有36坊、22橋、13寺、7塔、3亭,還有學校、倉庫、稅場、酒務、酒肆、茶樓等等。各方達官顯要、蕃商巨賈、騷人墨客紛紛到此游歷、居住,盛況「可與南宋京城臨安相媲美」。青龍鎮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吳淞江。
縱觀蘇州河兩岸,自華漕以下直至河口,老工業建築與相關的商業物流服務建築鱗次櫛比,如今已成為上海近代民族工業發展史的最好見證。它們的功能布置、建築形態、工程材料、細部裝飾中,無不蘊藏著豐富的經濟、科技、社會等多方面的信息密碼與價值,向今人、後人展示上海城市歷史文化。其中許多建於上世紀初甚至前世紀的產業建築,至今仍完好地保留。除工商建築外,還有大批社會服務性綜合性建築。據有關方面提供的資料,蘇州河沿線(不含外灘與北外灘)列為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級優秀近代保護建築的,就有40多座,此外還有數百座建築已被公認為具有保留價值。
蘇州河文化中還有特別值得一提的「天後文化」。「天後」,即「媽祖娘娘」,是中國道教中一尊地位很高,又具濃烈民間色彩的神祇。上海有多處以供奉媽祖為主的神廟,但唯有位於蘇州河、河南路橋堍的天後宮,規模、形制、影響最大。因為這不光是民間紀念媽祖的處所,也是清廷末年試圖改革維新、對外開放、學習外國發展經驗的一個特設機構。
蘇州河沿岸的園林、書畫、出版、教育、電影等文化事業也相當發達。
❷ 四行倉庫保衛戰:一條蘇州河,兩岸戰斗的人為何有如何大的差別
四行倉庫因為隔著一條蘇州河,所以兩邊的情形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側炮火連天,中國士兵用血肉之軀抵抗侵略者,而另一邊由於是外國租界顯得非常的安靜平和。說到底還是國家實力的差距。
❸ 上海房管局2021年工作計劃:嚴格執行住房限購和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
4月23日晚間,上海市房管局發布《2020年工作總結和2021年工作計劃》。
2020年,上海新建和轉化租賃房源10萬套,新增代理經租房源9.9萬套。全年新增保障性住房供應6.1萬套。廉租住房歷年累計受益家庭達13.4萬戶,公共租賃房累計享受保障72萬戶;共有產權保障住房累計簽約12.75萬套,其中新增簽約2.05萬套。完成733個既有住宅小區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建設,2001個住宅小區完成雨污混接改造,3801個小區二次供水設施移交接管,1874個住宅小區主要出入口門崗及管理處規范化建設,實施2.7萬個垃圾分類投放設施升級改造。
上海市房管局表示,2021年要大力發展租賃住房。加快構建參與主體多元、運營服務規范、租賃關系穩定的住房租賃體系,完善點、線、面相結合、從「一套房」、「一間房」到「一張床」的多層次租賃住房布局,盡最大努力幫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緩解住房困難。切實增強租賃住房供應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通過增加土地供應、安排專項資金、集中建設等辦法,形成供應租賃住房約5.3萬套,其中公共租賃房0.8萬套。聚焦城市運行所必需的基礎服務人員,支持建設職工宿舍4萬張床位,其中公租房拆套使用提供1萬張床位,積極推進集體建設用地建租賃房試點。完善租賃住房發展配套支持政策,規范發展租賃住房市場。
同時,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一城一策」要求,完善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繼續突出「穩」字當頭,著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強化政策協同,深化完善房地聯動機制,健全住房和金融聯動機制。嚴格執行住房限購和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加強商品住房銷售管理。加大市場監管力度,開展市場秩序專項整治工作,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強化監測預警和輿情引導,注重風險防範。
此外,保障好群眾住房需求。堅持廉租住房「應保盡保」,繼續以貨幣補貼方式為主對所有符合條件的申請家庭及時做好兜底保障。適時研究啟動廉租住房准入標准調整工作,進一步擴大政策受益面。提升公共租賃住房、單位租賃房管理規范化水平,加快配建房源移交和裝修進度,及時投入使用;著力推進單位租賃房租賃合同網簽備案工作。做好共有產權保障住房供應工作。有序推進本市戶籍第八批次共有產權保障住房簽約;適時啟動新一批共有產權保障住房申請受理工作,加快審核進度,部分家庭預計年內將完成簽約。徵收安置住房確保供應中心城區舊改、城中村改造、重大工程建設、農民集中居住的房源需求。
以下是全文:
上海市房屋管理局
2020年工作總結和2021年工作計劃
一、2020年工作總結
一年來,市房屋管理系統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自覺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經濟發展和服務民生工作,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下的房屋管理各項工作任務。
(一)保持房地產市場運行總體平穩
落實因城施策、「一城一策」常態長效管理機制,嚴格執行房地產市場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強精細管理、精準調控,穩定新建商品住房供應,加強存量住房交易監測監管。新建市場化商品住房供需基本平衡,存量住房成交面積增加,價格指數總體穩定,持續加強房地產市場監測監管,整頓規范市場秩序。
(二)加快推進租賃住房建設管理
新建和轉化租賃房源10萬套,新增代理經租房源9.9萬套。出台《租賃住房規劃建設導則》。加強住房租賃監管,實現住房租賃合同網簽備案「不見面辦理」,全市首創「多人在線、協同辦理」模式;穩妥推進中央財政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工作。制定「試點實施方案」、「試點資金使用管理辦法」 ,啟動資金使用工作。
(三)推動住房保障高質量發展
推進廉租房申請「一件事」改革,實現「減材料」「減時間」「減環節」「減跑動」。全面實行公共租賃住房申請「一網通辦」、市籌公租房准入資格申請「全市通辦」、申請材料「兩個免於提交」。制定《徵收安置住房管理辦法》,修訂「保障性住房大型居住社區市政公建設施基本配套的若干意見」「大型居住社區徵收安置房源價格管理辦法」。全年新增保障性住房供應6.1萬套。廉租住房歷年累計受益家庭達13.4萬戶,公共租賃房累計享受保障72萬戶;共有產權保障住房累計簽約12.75萬套,其中新增簽約2.05萬套。
(四)實施舊住房改造和房屋徵收
實施三類舊住房綜合改造709萬平方米,各類里弄房屋修繕改造55.8萬平方米,啟動實施9000戶非舊改地塊無衛生設施老舊住房改造。推進住建部老舊小區改造試點,落實靜安、普陀兩區共計31億政府專項債券申報、發行工作。加大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工作力度,制定配套政策,對征詢通過比例、財政補貼標准、提取住房公積金等進行了規范。751幢房屋通過居民意見征詢工作。完善徵收補償機制。完成83個存量徵收基地收尾,其中59個已實現拆平、交地。規范舊改地塊徵收科目和標准,完善「市區共核,政企共核」的二次核價操作流程,合理控制徵收成本。
(五)開展住宅小區「美麗家園」建設
辦好群眾身邊的實事。完成733個既有住宅小區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建設,2001個住宅小區完成雨污混接改造,3801個小區二次供水設施移交接管,1874個住宅小區主要出入口門崗及管理處規范化建設,實施2.7萬個垃圾分類投放設施升級改造。加強專項維修資金、公共收益、物業費管理,推進139個商品房小區續籌專項維修資金,全市完成公共收益入賬10.5億元,完善售後房公共收益入賬體制,在「隨申辦」APP增加商品房小區維修資金和公共收益查詢功能,推進331個小區成功調整物業費。健全社區自治共治機制,加強業委會規范化建設,推進1244個業委會完成換屆改選,成立市物業管理行業黨建工作指導委員會,進一步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推動物業管理行業高質量發展。
(六)加強自身建設
嚴格貫徹市委市政府、市建設交通工作黨委、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要求,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改進工作作風。完善法治政府建設制度體系,制定發布政府規章《上海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辦法》;積極推進市級審批事項「減時限、減材料」,行政審批整體壓縮時限比例已達73.68%。
同時,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行業發展各項工作。先後結合疫情發展形勢,出台13個指導性文件、8個重點領域的疫情防控規范和28項工作提示,強化房管重點領域的疫情防控措施。積極落實國家和本市各項惠企紓困政策,出台允許延期繳納基礎設施配套費和延期申報、繳納土地增值稅;對公租房保障對象中抗疫一線醫務人員和滯留湖北人員實施租金減免。及時化解疫情防控工作中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
此外,做好住宅配套、交付使用監管、房產權籍測繪、私房落政、計劃財務、信訪辦理、科技信息等各方面工作。
二、2021年工作計劃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開啟第二個百年目標進入新征程的第一年。房管領域各項工作既事關經濟發展、又事關民生福祉。必須按照十一屆市委十次全會的總體部署,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服務住有所居、宜居安居的發展主線,堅持和深化「一個定位、二大體系、三個為主、四位一體」、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體系,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為城市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發揮積極作用。
(一)堅持統籌謀劃,編制實施住房發展「十四五」規劃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居住品質為主線,住房發展在保持總量供給基本平穩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住房的精準供給、品質供給、服務供給和制度供給,促進居民住有所居、安居宜居。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以穩定就業、穩定居住為導向,更加註重統籌謀劃、整體安排、有序推進,大力發展租賃住房,增加租賃住房供應,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政策覆蓋面。加快推進城市更新,改善居民居住條件。
聚焦新城這一全市合力推進的發展重點,編制新城住房專項規劃。堅持以產興城、以業引人、以房安居,從規劃源頭上解決好新城的住房民生問題。按照「產城融合、功能完備、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要求,集聚資源、優化政策、做實行動,構建好新城住房制度體系,合理安排租賃住房、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的規模、結構、布局和供應時序,一體推進老城更新。
(二)堅持租購並舉,著力解決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
大力發展租賃住房。加快構建參與主體多元、運營服務規范、租賃關系穩定的住房租賃體系,完善點、線、面相結合、從「一套房」、「一間房」到「一張床」的多層次租賃住房布局,盡最大努力幫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緩解住房困難。切實增強租賃住房供應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通過增加土地供應、安排專項資金、集中建設等辦法,形成供應租賃住房約5.3萬套,其中公共租賃房0.8萬套。聚焦城市運行所必需的基礎服務人員,支持建設職工宿舍4萬張床位,其中公租房拆套使用提供1萬張床位,積極推進集體建設用地建租賃房試點。完善租賃住房發展配套支持政策,規范發展租賃住房市場。
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平穩發展。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一城一策」要求,完善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繼續突出「穩」字當頭,著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強化政策協同,深化完善房地聯動機制,健全住房和金融聯動機制。嚴格執行住房限購和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加強商品住房銷售管理。加大市場監管力度,開展市場秩序專項整治工作,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強化監測預警和輿情引導,注重風險防範。
(三)堅持協調發展,持續完善住房保障體系
保障好群眾住房需求。堅持廉租住房「應保盡保」,繼續以貨幣補貼方式為主對所有符合條件的申請家庭及時做好兜底保障。適時研究啟動廉租住房准入標准調整工作,進一步擴大政策受益面。提升公共租賃住房、單位租賃房管理規范化水平,加快配建房源移交和裝修進度,及時投入使用;著力推進單位租賃房租賃合同網簽備案工作。做好共有產權保障住房供應工作。有序推進本市戶籍第八批次共有產權保障住房簽約;適時啟動新一批共有產權保障住房申請受理工作,加快審核進度,部分家庭預計年內將完成簽約。徵收安置住房確保供應中心城區舊改、城中村改造、重大工程建設、農民集中居住的房源需求。
提升大型居住社區公共服務水平。加強大型居住社區配套建設,強化同步規劃、同步建設的理念,細化不同基地、不同階段的對應配套標准,加快教育、衛生、交通、商業、養老等配套設施的建設、移交和開辦運營,解決好入住居民「開門七件事」的配套需求。
(四)堅持增存並重,著力提升居住品質
全力推進實施好民心工程。更大力度推進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按照「能加盡加,願加快加」的原則,完成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1000台以上。制定《關於進一步明確本市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審批管理等要求的通知》等配套文件,形成加裝電梯操作流程和格式文本,進一步規范加裝電梯辦理手續;總結各區加裝電梯工作經驗,編制典型案例,加強宣傳引導,促進社區協商和群眾工作。更高水平推進「城中村」改造。將城中村改造與新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撤制鎮改造、區域功能提升等有機結合,實現居住環境、空間形態、功能提升、社會管理、產業發展的綜合改造效應。新啟動5個城中村改造項目;繼續加快推進已批實施方案的項目改造,加快完成已批項目的動遷收尾工作,至2021年底累計完成項目動遷32個左右。
深入實施《關於加快推進本市舊住房更新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見》。推進舊住房更新改造1000萬平方米,重點推進不成套職工住宅、小梁薄板房屋和里弄房屋改造,加大對五大新城、蘇州河兩岸等重點區域老舊住房的改造力度。指導和監督蘇州河沿岸重要建築外立面整治設計方案的執行,協調推進沿岸重要建築立面整治。持續完善住宅小區基本功能,提升小區環境、完善房屋基本功能。鼓勵在滿足日照、間距等環境要求的前提下,挖掘小區內部空間,新建門衛間、地下停車庫、社區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推進河濱大樓、德義大樓等地標性優秀歷史建築修繕,促進區域活化利用,開展保留保護區域改造整治策略、更新范圍控制研究、重點建築物和重要路段建築物周期性修繕機制等工作。
推進舊改徵收項目的全過程管理。以「緊盯不放消存量、嚴格管理控增量」為要求,推進在外過渡居民安置。在繼續做好舊改徵收基地新開啟動的基礎上,推進徵收項目基地收尾;總結舊改徵收新機制試點經驗,完善工作流程,助力基地收尾。
(五)堅持共享共治,著力提升住宅小區綜合治理效能
啟動新時代「美麗家園」三年行動計劃。完善市、區、街鎮三級黨政雙牽頭工作機制,結合街鎮事業單位整合,切實落實街鎮住宅小區綜合治理及房屋管理工作職責,推進基層黨組織對業委會的組織和工作覆蓋。規范業主自治機制,進一步規范業委會運作,推進業委會運作規范評估;推行年度審計制度,規范業委會資金管理,擴大小區專項維修資金、公共收益、業委會工作經費的年度審計覆蓋率,促進200個商品房小區維修資金續籌。推進形成「按質論價、質價相符、優質優價」的市場價格機制,試點推進500個小區物業服務費調整,全面推行物業服務合同網簽制度。
(六)堅持守住底線,著力防範化解各類風險隱患
毫不鬆懈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切實履行疫情防控行業管理責任,聚焦房管領域疫情防控關鍵環節和重點問題,主動對接屬地疫情防控部門和街鎮,指導督促有關企業落實疫情防控各項措施。推進《上海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辦法》實施,加強房屋使用安全管理,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有序推進全市城鎮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6月底前基本完成對安全隱患風險較大的城鎮房屋重點排查,12月底前完成對所有城鎮房屋排查。健全小區安全風險管理機制,有序推進實事項目,為建設500個老舊小區新增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重點圍繞消防設施、電梯運行、小區地面積水、地下車庫積水、高空墜物(外牆脫落)、老舊住房結構安全(坍塌)等運行安全風險管理,推進智慧物業應用場景建設。
(七)堅持數字賦能,推進房管領域數字化轉型
通過數字賦能,深化城市管理「一網統管」向住宅小區延伸覆蓋,加快推進智能感知設備、智能配送設施等,加快推進住宅小區「新基建」,發展智慧物業,推動物業服務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深入推進政務服務信息化、數字化,加快完善房管信息系統集成平台。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健全完善房地產開發、住房租賃、物業等領域事中事後監管制度,發揮信用監管效能。
三、切實加強房管領域自身建設
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有力推動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在本市房管領域的落地落實,加快形成房管領域比學趕超的生動局面和濃厚氛圍,不斷展現新氣象、開創新局面、實現新作為。
(一)堅持政治引領
堅持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四史」學習教育成果,按照市委、市建交黨委要求抓好黨史學習教育,提高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戰略眼光、專業水平。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從嚴從實加強自我監督約束。
(二)嚴格依法行政
積極參與《上海市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制定實施工作;積極探索完善住房租賃制度。認真實施民法典等法律法規,加強規范性文件管理工作,配合做好行政復議體制改革工作,提升法治工作建設水平。建立健全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試點出台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
(三)增強行政效能
大力營造合理、有序、良性的競爭氛圍,引導激勵幹部想幹事、能幹事、干成事,努力打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房管領域幹部隊伍。加強市區聯動,構建上下貫通的抓落實體系。強化服務意識,推進模範機關建設,通過比學趕超、爭創一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❹ 求蘇州河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蘇州河是吳淞江進入上海市區段的俗稱。在任何正規文件中,蘇州河的大名還是叫做吳淞江。
據上海市檔案館研究員馬長林介紹,蘇州河屬於太湖水系,上海開埠前,蘇州河一直叫吳淞江,只是上海開埠後,由於外國人發現可以乘船從這條河到蘇州,所以叫它為蘇州河。但是中國官方資料一直叫這條河為吳淞江,所以吳淞江這個大名一直沒有改變。不過根據習慣,以北新涇為界,吳淞江上游稱為吳淞江,當地百姓也是這么稱呼的,而北新涇以東為吳淞江下游,進入上海市區,上海人稱之蘇州河。
蘇州河水由西向東流入黃浦江。但上海的都市化則是從東頭的河口開始,溯流向西延伸的。沿河兩岸曾經錯落地散布著農田、濕地、蘆葦、溝汊,冷僻的地方野氣愈重,「秋風一起,叢葦蕭疏,日落時洪瀾回紫」。在都市化的鋪展之勢面前,這些土生土長的東西已不能與膨脹的經濟共棲,它們不得不一步一步地向後退去。在它們騰出來的空間里,參差地立起了英國領事館、禮查飯店、百老匯大廈、文匯博物院、新天安堂、光陸大戲院、公濟醫院大檔、郵政局大樓、自來水廠、天後宮、河濱大樓、自來火房、聖約翰書院(後為聖約翰大學)等等各擅勝場的建築。這些樓群臨水而立,時人譬之為「連雲樓閣」。它們以商業繁華為擴展中的都市畫出了一種側面的輪廓,流經其間的蘇州河就此成了一條城市的內河。
一百多年來,城市長足發展的過程是與人力影響和支配蘇州河的過程連在一起的。人力的影響和支配,使蘇州河日甚一日地被兩岸的社會經濟構造所籠罩,也使蘇州河在不息的流淌之中一點一點地失去了自然本色。
20世紀中期那一場改造中國的革命,使許多東西都發生了變化,但這一條流過城市的河流卻仍然在視野之外。40多年前,小學課本描述工廠里的煙囪冒出來的濃煙,是以盛開的黑牡丹為比喻的。其誇張和遐想既顯露了文人浪漫的不著邊際,又真實地記錄了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對工業化的理想與期望。
在21世紀到來的時候,沿河兩岸正在新播綠色。綠色延伸促成了希望和憧憬的延伸。我們期待著新世紀的蘇州河重現煙雨中的靈秀,夕照下的嫵媚;水裡魚游,岸上鳥鳴。有萬千心願的牽動和盼望,這天已經來到。
❺ 上海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2003年至2005年實施了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二期工程,總投資約40億元人民幣,緊緊圍繞以「治水為中心,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則,同步推進水環境整治和兩岸開發建設。實施以改善水質、陸域環境、綠化建設為目的,共涉及截污治污、兩岸綠化建設、環衛碼頭搬遷等8項工程措施。詳見: http://www.sscrpho.org/蘇州河環境整治專項網頁
❻ 黃浦江兩岸濱河已全面貫通,2020年以前蘇州河也要實現全面共同,什麼叫濱河全面貫通
就是挨著河邊的
需要全部連起來
❼ 上海蘇州河的歷史
蘇州河是吳淞江進入上海市區段的俗稱。在任何正規文件中,蘇州河的大名還是叫做吳淞江。 據上海市檔案館研究員馬長林介紹,蘇州河屬於太湖水系,上海開埠前,蘇州河一直叫吳淞江,只是上海開埠後,由於外國人發現可以乘船從這條河到蘇州,所以叫它為蘇州河。但是中國官方資料一直叫這條河為吳淞江,所以吳淞江這個大名一直沒有改變。不過根據習慣,以北新涇為界,吳淞江上游稱為吳淞江,當地百姓也是這么稱呼的,而北新涇以東為吳淞江下游,進入上海市區,上海人稱之蘇州河。
蘇州河水由西向東流入黃浦江。但上海的都市化則是從東頭的河口開始,溯流向西延伸的。沿河兩岸曾經錯落地散布著農田、濕地、蘆葦、溝汊,冷僻的地方野氣愈重,「秋風一起,叢葦蕭疏,日落時洪瀾回紫」。在都市化的鋪展之勢面前,這些土生土長的東西已不能與膨脹的經濟共棲,它們不得不一步一步地向後退去。在它們騰出來的空間里,參差地立起了英國領事館、禮查飯店、百老匯大廈、文匯博物院、新天安堂、光陸大戲院、公濟醫院大檔、郵政局大樓、自來水廠、天後宮、河濱大樓、自來火房、聖約翰書院(後為聖約翰大學)等等各擅勝場的建築。這些樓群臨水而立,時人譬之為「連雲樓閣」。它們以商業繁華為擴展中的都市畫出了一種側面的輪廓,流經其間的蘇州河就此成了一條城市的內河。 一百多年來,城市長足發展的過程是與人力影響和支配蘇州河的過程連在一起的。人力的影響和支配,使蘇州河日甚一日地被兩岸的社會經濟構造所籠罩,也使蘇州河在不息的流淌之中一點一點地失去了自然本色。 20世紀中期那一場改造中國的革命,使許多東西都發生了變化,但這一條流過城市的河流卻仍然在視野之外。40多年前,小學課本描述工廠里的煙囪冒出來的濃煙,是以盛開的黑牡丹為比喻的。其誇張和遐想既顯露了文人浪漫的不著邊際,又真實地記錄了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對工業化的理想與期望。 在21世紀到來的時候,沿河兩岸正在新播綠色。綠色延伸促成了希望和憧憬的延伸。我們期待著新世紀的蘇州河重現煙雨中的靈秀,夕照下的嫵媚;水裡魚游,岸上鳥鳴。有萬千心願的牽動和盼望,這天已經來到。
詳情盡請參考網路~
❽ 蘇州河上的橋的對兩岸發展所起的重要性,經濟的影響!!有多少回答多少!!
如何讓「老」的歷久彌新,「新」的獨具特色,使新老交相輝映,這是蘇州河建設中一大命題———
當蘇州河,這條橫貫上海城區的東西向河流日漸「清活」,人們對它也開始有了更遠的暢想。
「水」在現代城市中是稀缺資源。
經過兩輪大力整治,蘇州河水質的主要指標已經達到4類水標准。接著是實施蘇州河整治三期,上海將投資31.4億元,全面恢復甦州河生態系統。
日前,普陀區政協和華東師范大學聯合舉辦了「蘇州河水岸文化發展論壇」,再一次把蘇州河水岸建設拉進公眾視野。專家學者匯聚一堂,為未來蘇州河水岸文章出謀劃策。
有了近10年治理基礎,加上沿岸功能定位日益明朗,開發建設蘇州河也到了前所未有的好時機。要在世博會來臨之前,把蘇州河建設成一張響當當的上海「水名片」,卻仍有許多功課要做。
恰逢其時
現代都市交通運輸體系發達,城市河流的功能已經不再主要表現為航道運輸,而是生態休閑。巴黎的塞納河、倫敦的泰晤士河和東京的多摩川都已提供了國際大都市中具有文化、遊憩、旅遊、生態等綜合功能的景觀河流的範本。
上海2003年出台的《蘇州河濱河景觀規劃》明確提出,要把蘇州河沿線建設成為水質清潔、環境優美、氣氛和諧的生活休閑區域。
近年來,蘇州河畔的生態基礎建設隨著蘇州河整治的推進不斷升級。最明顯的便是大面積的植綠,據統計,至今蘇州河畔共造了46萬平方米綠地,從原先最寬兩三米拓展為最窄五六米、最寬幾十米,基本覆蓋市區河段。在遠景規劃中,綠地面積還將擴大到100公頃。這就為蘇州河的開發創造了優良的生態基礎。
同時,規劃部門對兩岸的新建建築容積率、建築離岸的距離乃至建築物高度都有嚴格規范。這兩年來,沿線建築的容積率有所下降,城市有了更多的「呼吸空間」。去年,市規劃局已經編制完成《蘇州河濱河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實現了蘇州河濱河地區的規劃全覆蓋,對蘇州河兩岸的開發提供了前瞻性導向。「十一五」期間,一批跨蘇州河的橋梁要陸續建設,7號線、11號線等軌道交通線將穿越蘇州河並在蘇州河南北岸設點,蘇州河沿線的路網無疑將被進一步優化。
事實上,蘇州河岸的單點開發已有成功案例。如脫胎於春明粗紡廠老廠房的春明藝術園,已經成為著名的創意產業集聚區,吸引了英、法、意、瑞士、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十多個省市的百餘位藝術家紛至沓來,開辦創意工作室。普陀區蘇州河沿線一批依託於民族工業老廠房興建的主題博物館正在一一落地。還有被列入上海首批重點發展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地———長風生態商務區,目前已經或正在注冊的公司共有18家,注冊資本約達33.5億元人民幣。
有規劃指導,有基礎鋪墊,有成功案例,整體開發蘇州河水岸已經具備底氣。而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重大契機,使蘇州河建設的緊迫性凸現,這篇「水岸」大文章的譜寫恰逢其時。
邁多少坎
要寫一篇精彩的蘇州河「水岸」文章,還有許多坎需要跨越。
其一,是合力。全長125公里蘇州河,流經青浦、嘉定、閔行、長寧、普陀、靜安、閘北、虹口、黃浦等9個區,因此,蘇州河的建設絕不是個別區域的事情,而是要成為9個區域共同的事情。只有形成共識和合力,才能避免區域河段開發的長短腿現象。
其二,是協調。蘇州河建設管理,涉及部門、單位、區域較多。專家建議在市級層面成立跨部門、跨區域的綜合協調機構,統籌濱水地區的開發,以確保濱岸地區各種功能、價值和各方利益得到實現或平衡。日前,擁有蘇州河最長岸線的普陀區已專門成立「普陀區蘇州河環境景觀建設及綜合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區長掛帥,區發改委、區規劃局、區建交委等15個職能部門的一把手擔任組員,負責蘇州河開發建設規劃的制訂、審核和項目管理。
其三,是貫通。經過近幾年對規劃的落實,早年房地產開發留下的不少公共通道阻隔現象已經得到改善。統計顯示,目前蘇州河沿岸公共通道阻隔地區80%以上的公共通道已經打通。必須兩岸沿線「親水」貫通,實現一氣呵成的無界限,蘇州河兩岸才能真正成為市民共享的空間。
其四,是遠見。河流的功能涉及方方面面。出於防汛、航運、旅遊等考慮,實施工程設施建設時均要有遠見卓識,以避免出現重復建設的情況。比如,建造船閘,既要考慮防汛作用,也要考慮將來發展旅遊時遊船、水上巴士如何通行。在河道整治建設過程中,也要為遊船碼頭泊位以及地面交通預留空間。
其五,是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蘇州河的開發不能忘記的恰恰是「文化」的一脈貫通,文化的價值無形,也往往能帶來巨大效益。蘇州河對於上海的特殊意義就在於它見證了上海近代輝煌的民族工業發展史,並保留下了一批批具有鮮明歷史痕跡的老廠房,其本身的歷史文化內涵需要在未來的建設中更加充分挖掘。
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論壇上,南通市和成都市都帶來了他們做「水」文章的經驗。南通市依託護城河濠河打造的濠河風景名勝區已成為國家命名的4A級旅遊區,並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成都在對府南河大力整治的基礎上,形成了「環古城垣文化」的總體框架。其在開發中的成功範例值得借鑒和學習。
像濠河兩岸為了實現燈光全面集控,先後投資數百萬元人民幣,購置各色燈具,沿河的大型水景和彩燈噴泉將通城的歷史文化景觀勾勒得格外絢麗。上海向來以「夜上海」華燈璀璨而著名,讓夜晚的蘇州河亮起來,應該是蘇州河整體開發建設的重要命題。而濠河1100畝水域面積中江鷗飛翔,野鴨成群,水中游魚如梭,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生態共存現象,也應為蘇州河建設所考慮的內容。
橋是河流文化的重要載體。府南河對橋梁進行了系統開發,共新建、改建大小橋梁計52座,並將最能體現成都文化特色的橋梁萬里橋、東門橋、北門橋和安順廊橋等,進行了充分的文化包裝。蘇州河上有25座老橋,並規劃建設不少新橋,如何讓「老」的歷久彌新,讓「新」的獨具特色,使新老交相輝映,成為蘇州河上的亮麗風景線,同樣是蘇州河建設中一大命題。
毋庸置疑的是,蘇州河的整體開發需要結合上海國際大都市的城市定位「因地制宜」。比如吸收「花園城市」的概念,以綠地、綠廊串起一片片區域人群,發展創意產業及生態商務、樓宇經濟等。同時也需要各方面的「頭腦風暴」,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建設蘇州河,為蘇州河獻計獻策的氛圍,才能共同寫好蘇州河水岸大文章。
水岸開發是費時費錢的工程。有資料顯示,紐約哈得孫河口的開發項目總投資2.8億美元,其中政府投資6050萬美元,17年後開始盈利。這也意味著,我們現在就需要為未來蘇州河水岸的崛起預留時間。
❾ 上海市區蘇州河區域的規劃圖:cad模式。有的發郵箱[email protected]
有兩種方式可以輕松獲得:1.谷歌地圖,2.規劃局找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