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價值思維
,即重視長期發展,企業從以降低成本為核心競爭力到以為顧客創造價值為核心競爭力;與之相對的有價格思維,即重視短期利益,體現在中國當前經濟中即為企業應該盡可能地索取較高的價格,為資本所有者創造價值。而當競爭環境逼迫的情況下,又首先想到降低價格獲得市場。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對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目標、主體和動力、衡量發展的根本標准等問題都做出了科學的回答,蘊涵著馬克思主義的價值思維方式。價值思維是指在現實社會關系和實踐活動中,思維者依照主體自身的尺度,選擇、對待和評價客體,使客體主體化從而產生價值的運思活動。 價值思維與價格思維 中國的企業存在兩種思維:價格思維和價值思維。價格思維認為企業應該盡可能地索取較高的價格,為資本所有者創造價值;而在競爭環境逼迫的情況下,又首先想到通過降低價格獲得市場。這種看似自然其實存在很大的誤區的思維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政府、企業和公眾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態。企業的管理者將價格等同於價值,將績效等同於致富,使得權力和資源取代了價值,並且一直成為影響績效的最關鍵因素。西方管理理論在中國水土不服以及先進管理技術的運用失敗,使中國企業對科學化管理產生了懷疑,而國際上強大競爭對手的大舉進入又讓一些中國企業對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失去了信心。這樣的環境下形成了惡性循環,人窮志短,又轉為志短人窮。 研究發現,有價值思維的企業與很多傳統企業的管理方式不僅不一樣,很多甚至相反。比如,一些以生產起家的企業,現在基本上放棄了生產環節,因為生產是可以外包的;原來沒有設計能力的企業,現在大量投入設計,甚至是組織合作夥伴一起設計;企業原來覺得顧客越多越好,現在可能是客人越少越高端企業發展的空間越大,因為他們聚焦到了最有價值的顧客;原來需要根據顧客的需求來改變自己的業務,現在自己的業務改變了,顧客反而要相應地來跟隨這種變化。這些企業都是在多變年代運用了價值思維。比如,國美、聯泰、正大、招商銀行等領先的企業在轉型中能夠突破價格思維,在現有的市場中依據傳統業務的優勢,對企業的競爭要素進行重組,並將成功模式拓展到新的市場領域,讓低成本和高價格策略能夠同時實現。 具有價值思維的企業,其戰略和經營方式與留戀價格思維的企業有著本質的差異。價格思維和價值思維的差別一方面源於企業經營哲學不同,另一方面也源於企業管理者的眼界、思考與分析問題方法的差別。兩者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 (1)價格觀念價值觀念:價格思維從降低價格角度看待管理問題,價值思維從創造價值角度看待問題; (2)產品導向服務導向:價格思維的企業認為自己是在生產產品,價值思維的企業認為自己是在提供服務; (3)內部導向供應鏈導向:價格思維的經理人關注企業內部,價值思維的經理人關注整個供應鏈; (4)地區視野國際視野:價格思維者的視野鎖定在企業所在的局部地區,價值思維者的視野放開到國際; (5)硬體核心軟體核心:價格思維強調發揮硬體優勢,價值思維強調發揮軟體優勢; (6)領導滿意客戶滿意:價格思維的經理人最關注領導和上級的想法,價值思維的經理人更關注客戶滿意; (7)競爭市場新興市場:價格思維將企業封鎖在競爭市場,價值思維讓企業能夠創造並進入新興市場; (8)成本管理績效管理:價格思維的企業把成本作為管理的核心,價值思維的企業把績效作為管理的核心; (9)資源整合能力整合:價格思維的組織側重資源整合,價值思維的組織重視能力的整合。
② 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有什麼區別
所謂價值判斷,即關於價值的判斷,是指某一特定的客體對特定的主體有無價值、有什麼價值、有多大價值的判斷。
所謂事實判斷,在法學上是用來指稱對客觀存在的法律原則、規則、制度等所進行的客觀分析與判斷。
大致說來,有關法學上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判斷的取向不同。法律的價值判斷由於是作為主體的人所進行的相關判斷,因而它以主體為取向尺度,隨主體的不同而呈現出相關差異。但事實判斷則不然,它是以現存的法律制度作為判斷的取向的。簡單地說,事實判斷是為了得出法律制度的真實情況,如果該種判斷是正確的話,那麼它的結論就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第二,判斷的維度不同。法律上的價值判斷,明顯地帶有個人的印記,具有很強的主觀性。相反,就法律上的事實判斷而言,其目的在於達到對現實法律的客觀認識,因而無論是認識的過程抑或是認識的結果,都應當盡可能地排除自己的情緒、情感、態度等主觀性因素對認識問題的介入,而盡可能地做到「情感中立」或「價值中立」。
第三,判斷的方法不同。法律上的進行的價值判斷是一種規范性判斷的方式,它關注法律應當是怎樣的,什麼樣的法律才符合人性和社會的終理想。但法律事實判斷則是一種描述性判斷,其任務主要在於客觀地確定現實法律制度的本來面目,是典型的「實然」判斷。
第四,判斷的真偽不同。法的價值判斷的真偽,取決於主、客體之間價值關系的契合程度。但事實判斷有同,事實判斷的真偽主要在於其與客體的真實情況是否符合。
就區分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的意義而言,主要在於:第一,有利於明確認識、評價法律的多維角度,從而拓寬法學研究與法律分析的視野。第二,有利於協調事實與價值之間的固有張力,從而使得法學研究能尋求事實與價值之間的固有平衡。
③ 請深入分析 價值觀與思維方式的區別與聯系,並舉例說明,謝謝
這些問題非常深刻,專業!我想你用20分,大概也就是想知道我們的一些看法吧,那麼我就斗膽發表幾句:
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甚至很多時候都無法區分,而對於有些人而言,它們幾乎是完全交織在一起的。
人跟人總有不同,而最大的不同就是思想的不同,而思想的不同里,核心思想的不同才是最大的不同。而核心思想里就包含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等最基本的元素,而這些元素的綜合表現就是人們的思維方式。
價值觀,就是人們對價值的判斷標准。一個人的價值其實就是一個人的立場。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做事,很少有違背自己價值觀做事的。
而思維方式,就是思想運轉的方式。比如說同樣一個問題,不同的人的看法可能是不一樣的,而不一樣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想問題的方式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他們的思維方式不一樣。
一個人有很多個價值觀,但是,他運用這些價值觀時候所進行的思維方式基本上是不變的。而同一件事,如果思維方式不同,那麼價值判斷也就不同。
所以,思維方式決定了價值觀,而價值觀又有影響到思維方式。——這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個人怎麼想的,他就會怎麼去做。樓上關於關於「5歲到10歲」的例子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如果海爾的價值觀是創新的話,那麼,海爾人做事情的時候,就要圍繞著創新展開。符合創新就是值得倡導的,哪怕過程中有錯誤,都是可以接受的,而不符合創新,那就是不被接納的。那麼,也就是說在海爾人思考問題,處理事情的時候,創新就是第一要考慮的要素,而且,創新的過程中,還要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把追求卓越考慮進去。這一套圍繞著創新展開的思維方式就是海爾人的思維方式。很顯然,價值觀非常重要的引導著思維方式;但是,到底什麼是創新,以及什麼樣是報國和卓越,這些則是由思維方式來決定的。
以上看法純屬個人觀點,確實很淺薄,還有一些不是很舒暢的地方,有點糾結~請多多指教 :) 要是你整理出來了,能否發到自己的網路文檔,我也去下載來再好好學習一下,謝謝!
④ 如何判斷一個人的價值觀或者說該從哪些方面判斷
你好,對於這個問題我這樣回答你:
1、價值觀是基於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
2、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有不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思想程度,不同的利益契合;
3、價值觀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歷史性與選擇性、主觀性的特點,所以看待一個人的價值觀不應該因為一件事或者幾件事就去判定,而要對一個時期,一個過程進行分析;
4、價值觀對動機有導向的作用,同時反映人們的認知和需求狀況,人們做出什麼樣的事,都是尤其價值觀所導向的,從他們做的事情上就可以隱約看出他的取向。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⑤ 價值判斷決定著人們面對問題時的思維方式
沒有,人考慮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方案的時候必然是要考慮該問題的價值性,這就要求個人養成判斷性思維。其中對於價值的優先性也會是你對該問題重要性的主要衡量方式,基於判斷的先決條件在於思考問題的視為方式,所以價值判斷決定著人們面對問題時的思維方式是完全正確的,並沒有誇大事實。
⑥ 思維的價值
所謂思維的快速定性能力,指的是一個人對事物的本質屬性做出快速判斷的能力。要對事物的本質屬性做出快速判斷,必須具有一定的事實判斷能力、價值判斷能力和實踐判斷能力。如果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基本功,那麼就很難具有系統思考的能力,很難使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加睿智和深邃,從而使思維不具備「銳」的屬性。要想具備高水平的事實判斷能力,必須掌握科學思維方法論;要想具備高水平的價值判斷能力,必須掌握價值思維方法論;要想具有高水平的實踐判斷能力,必須掌握應變思維方法論。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文化診斷學首先闡述了存在根模式理論和時空掃描技術,這些理論和方法可以幫助學員掌握科學思維方法論的核心內容,提高學員的事實判斷能力;其次文化診斷學在思考力教程中著重傳授了一套合理性法則,這些分析方法可以幫助學員掌握價值思維方法論的精髓,提高學員的價值判斷能力;然後文化診斷學特別強調了制衡理論,目的就是幫助學員正確理解事物的相互制約關系以及其中的關鍵環節,學會把握制衡條件的相對性,從而在洞悉應變思維方法論的要旨中提高自己的實踐判斷能力。一旦熟練的掌握了這些方法,一個人將具有系統思考的能力,從而也就具有了思維的快速定性能力。對於思維的敏銳性而言,思維的快速整合能力非常關鍵。如果不具有思維的快速整合能力,思維就有可能因為過度發散或者過於陷入深度而失去自我把握的能力,甚至出現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思維迷惑現象。為此,《文化診斷學思考力專輯》用大量篇幅論述了思維一體化理論,並運用企業文化建設的案例詳細解釋了思維一體化的分析和運用。之所以要強調思維一體化,目的就在於提高學員的思維快速整合能力。
⑦ 運用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有關知識,分析說明我們應如何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
A: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本身的價值,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所以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做出的選擇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B: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會做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參考:什麼是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關系
只追求利益而不追求營養價值因其浮躁性並不能真正體現,從這個角度來看,只追求利益不符合客觀的發展
自己寫的
可能有不對的地方
望諒解
⑧ 價值思維的顛覆價格思維
習慣於價格思維的治理者就像被套上了枷鎖,企業很難自我解扣。
中國企業已經意識到,並不僅僅是中國企業可以使用廉價勞動力,跨國公司也正將其製造基地重新安置在中國,例如索尼、飛利浦、松下,都將其80%以上的生產置於國外,而中國正是上述企業的主要生產基地。另外,低成本生產經歷了「歐洲—美國—日本—韓國—中國—越南」的轉移。鑒於印度及非洲擁有大規模未開發市場,這些國家將可能成為未來低成本生產中心。單純靠低成本取勝不是長久之計。當國際競爭對手認為中國企業對其產品的「模擬」已經威脅到其發展的時候,這種大規模引進,低價格銷售的方式就難以為繼了。但是停止對國外技術的引進在短時間內又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
中國存在一些規模不大、高級人才匱乏、在激烈的競爭中還沒有脫離生存困境、還沒有奢望去重視贏利和效益的企業,這些企業的治理者低下頭手頭問題一大堆,而抬起頭感覺前途一片模糊。雖然政府和企業都意識到中國製造商必須開發自己的技術和創新產品,超過60%的企業聲明將技術創新作為首要的工作目標,但是為數眾多的企業沒有能力、沒有勇氣去進行高新技術的投資。習慣於價格思維的治理者就像被套上了枷鎖,企業很難自我解扣,只有選擇持續地按照過去的道路走下去。
雖然在未來的幾年中,「中國價格」仍是讓國外製造業膽寒的四個字,而巨大的貿易逆差也還會成為美國未來幾屆政府頭痛的問題,然而有可能來不及轉向的一些中國企業會在某一天忽然觸礁,成為中國價格的犧牲品。
轉型和升級是擺在治理者面前的要害問題。研究團隊仔細觀察和分析了國內外數十家不同規模和不同領域的企業在中國加入WTO前後的發展變化,例如,一家年產5000萬件服裝的企業是如何轉型為供給鏈服務領導者的,一個家用電器小店是如何在20年間成為連鎖經營的巨無霸的,一家電腦超市如何計劃摧毀掉中關村(愛股,行情,資訊)電子市場中眾多的夫妻店。然後,我們研究了一批代表性企業(例如聯泰、國美、正大、招商銀行(愛股,行情,資訊)、華為、聯想、奇瑞、比亞迪、依文、宏圖三胞等)近5年的一些成功做法以及挫折教訓,然後和我們曾經就職或者咨詢過的國際企業(包括IBM、SUN、沃爾瑪、甲骨文、摩根斯坦利等)的治理方式和發展戰略進行對比。通過對其中有代表性企業的深度訪談和多次的現場調研,逐漸發現了那些在應對國內外競爭中有突出表現的企業和企業家的一些很有趣的共同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