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東方美學思想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在中國古代,關於對美的本質的探討,有幾個特點。一是不明確的,是自覺的意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不思辨;二是沒有維心和維物之分,維心與維物的區分是真真正正的舶來品;三是這些探討基本上都從屬於倫理學范疇。關於美的本質的探討,古代東方有儒家、道家和禪宗三中說法。 儒家:其代表有孔子、孟子、荀子。他們在探索人性美、人格美時涉及到美的本質。他們認為,美的本質就是善。人之所以為人是有道德的,是知仁義的,而仁義在道德上就是講善,就是充實的。所以孔子說:顯任為美。美就是道德理想的完美實現。 道家:以莊子為代表。道家在談人生、談人格時,由宇宙觀發展的對美的本質的探索。他們認為世界的本源就是「道」,看不清摸不著,但可以體會到,是衍生事物的根本。在老莊看來,有「道」就是自然無為的。沒有意識,沒有目的追求,一切都是自然的發生,自然的消亡。無為而無不為,即處在絕對自由的世界。因此,道家認為:美是絕對自由的。 禪宗:禪宗是中國式的佛教,與到家相結合。佛家認為現實世界充滿罪惡,沒有美,美在神明的世界裡,而道家則講求自由。二者結合就形成了禪宗的美論:禪宗認為,人生下來就充滿痛苦,要擺脫痛苦,就要停止一切精神活動,泯滅天物,拋棄一切追求慾望(人生而有情),達到涅磐的境界,即對痛苦的徹底解脫,得以絕對的精神自由,也就是悟道。因此他們認為,美就是對世俗痛苦的徹底超脫,就是清靜自在。也即:美就是超脫。 從以上的探索中,我們可以看到東方美學的脈絡,這也許就是東方的美學。中國當代設計發展狀況 1.雖然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我們仍然可以說,當代中國的設計在某種角度講是沒有根基的。中國同西方國家一樣都有優秀的藝術審美和手工藝傳統,但是西方國家通過各種設計運動,尤其是機器美學思潮的發展,以手工藝、繪畫、建築為基礎上發展出了現代設計,並且所有設計流派都不可避免的帶有濃厚的西方古典美學內涵,為了適應現代工業化生產進行了長期復雜成功的轉化[5]。我們中國缺少這樣的轉化環節,再加上政治、經濟、文化等在過去幾百年的人為割裂與斷層,我們設計觀念的長河在這中間發生了斷流,中國的當代設計也成了無源之水。雖然我們積極的吸收當代西方各國最先進的技術、藝術和文化成果來發展自己的設計,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由於沒有了自身的價值觀和文化源泉,美學觀念和設計形式呈現出了跟當年西方機器美學興起之前同樣紛繁雜亂的狀況。各種設計風格充斥我們的現代生活的城市、建築和產品當中,同時隨著我們社會、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在逐步增強、民族意識在不斷覺醒。我們研究機器美學發展的歷史狀況,積極尋求適合本民族和時代發展的美學觀念,在進一步改革現代社會物質外觀的同時,致力於改造人們的藝術審美和生活方式,提升中國設計發展的地位。 2.中國設計崛起的時機 縱觀設計發展的歷程,我們會發現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一定的客觀規律性,歷史總是一定程度上有著驚人的相似,而美學觀念與設計形式的衍變一直沒有停止,卻又在一定程度上在分離與平衡中不斷向前發展。平衡永遠只能是一種動態的平衡,技術在不斷發展,人的精神需要也是復雜多樣化的,價值觀也在不斷衍變,總是以一種螺旋式上升的方式不斷推動社會往前發展。現階段,中國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我們是後來者,我們可以盡可能地避開前人走過的彎路,更快、更高效地向前追趕,就如中國在航天事業上的跳躍式發展一樣,這其中真正對我們形成考驗的還是在全面繼承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在沒有多少前人經驗可供借鑒的時候如何選擇正確的方向。因此,我們研究機器美學的發展狀況,使我們可以更好地選擇和培育適合當前中國自身發展狀況的美學觀念和設計文化,從而使中國能夠成為世界設計發展的新的策源地和中心,成為真正的設計大國。 3.東方美學觀念的發掘、再造 機器美學總的來說主要解決的是人和機器的問題,這也是工業時代西方現代主義設計發展成果的高度體現。當人類社會向未來的數字時代邁進的時候,西方以人為本理念已經在各個方面都顯現了它的局限性。我們發現,古代東方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設計美學觀念,卻恰好符合信息時代的新美學觀念應該立足於解決人、機器(產品)、自然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要求。當代中國設計師在整個人類文明進化的大背景之下深刻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質和歷史使命,才能在向傳統追尋文化血脈和靈感啟迪時,從文化的發展動因上解讀傳統,產生我們應有的洞察力、理解力和美學觀,從而在作品中體現其獨特的創造性。
② 近代 現代 當代中國國際地位如何轉換
你是南中醫的??? 給你答案 嘿嘿
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
1、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甲午戰爭後,中國被日本戰敗,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完全陷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3、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100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完全勝利。
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極大提高。
4、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
5、抗美援朝的勝利,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
6、1971年,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中國恢復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的席位。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7、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綜合國力有很大提高。1997年,香港
回歸,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佔的百年國恥。中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迅速崛起為發展中的地區大國。2001年在上海成功舉辦APEC會議;中國加入WTO。
③ 什麼叫東方主義
東方主義,譯自 Orientalism, 原意是指西方對近及遠東社會文化、語言及人文的研究,亦可譯為西方作家、設計師及藝術家對東方的模仿及描繪,也可以指對東方文化的同情欣賞。
20世紀以來,用東方主義形容西方對東方的研究是有負面意思的,大意是指該研究者抱著十八、十九世紀的歐洲帝國主義態度來理解東方世界,又或是指外來人對東方文化及人文的舊式及帶有偏見的理解。
以東方主義形容西方對東方的研究是有負面意思的,在「西方」的知識、制度和政治/經濟政策中,長期積累的那種將「東方」假設並建構為異質的、分裂的和「他者化」的思維。在一些激進作品中,東方甚至被認為是西方的對立面;即將所謂的「他們」(They)表現成「我們」(Us)的反面。對東方主義最具影響力的批評莫過於愛德華·薩義德,他用福柯的話語概念考察了東方主義,並試圖闡明權利如何通過話語起作用、權利如何產生認識,以及關於「東方」的認識本身如何表現了社會權利關系。
近古以前歐洲人所說的東方主義中的東方,指亞洲等地,包括歐洲人所指的近東、中東、遠東地區,甚至包括俄羅斯和原來的東羅馬帝國。中國稱東方文化圈則指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文化圈。而在當代英語中,東方(Oriental)一詞狹義上也主要指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文化地區,不包括印度、西亞等地區,比以前所指的范圍小。
④ 簡述對當代中國電影現狀的看法。
對於電影發展中存在的艱難現狀如下:
一是「出口轉內銷」。張藝謀、陳凱歌等人的電影在國際上的成功,反過來又提高了影片在國內的票房,使得不少電影人採取了類似的辦法——先到國際上拿獎,再通過宣傳來提高國內的票房。當然為此就必須去迎合西方。一方面採取西方較少見的各種東方民俗風情的奇觀,如顛轎、擋棺、求雨等;另一方面採取西方感興趣的題材內容,如同性戀、亂倫等,同時採用西方習慣的表達方式。如《霸王別姬》中的口誤;《一個都不能少》是改編自小說的,小說中涉及到民辦教師的問題,但導演擔心外國人看不懂什麼是民辦教師,就把這個情節刪去了。
二是加強了宣傳炒作,利用媒體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如夏鋼的《紅櫻桃》放映前,傳出女主角郭柯宇的家人為一個裸體鏡頭狀告電影廠,其後則不了了之。現在宣傳炒作已經成了重要的手段,開機儀式、首映式、明星簽名等,再加上各種明星的宣傳。這在商業上有一種現象叫「鯰魚效應」。意思是長途販運鮮活的魚類,會有很高的死亡率,如果水箱里放一條活躍的鯰魚,激活了其它的魚,死亡率便會大大下降。
總體說來,中國電影之所以陷入低谷,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
其一,體制問題。中國的電影產業傳統上採用賣拷貝的方式,即電影製片廠僅作為電影的製作方,將電影以拷貝的形式賣給電影發行公司,而電影的票房收入基本歸電影發行公司所有,電影製片廠只得到其中的一小部分。多數的電影賣到幾十個,上百個。個別電影只能賣出幾個拷貝,使電影製片廠陷入困境。
其二,電影的多級審查制度。中國大陸電影審查制度是個內部的制度。它不對公眾開放,不像多數法庭審判或價格 聽證。這種做法本身充滿非體制、「地下」的色彩。因此,要求電影審查不再暗箱操作的呼聲時起時伏。暗箱操作也不符合公眾經濟的原理。很多影片因為表現手法和表達方式的問題而被判為禁片,不能 播出,令中國電影的發展裹足不前。
其三,商業社會中娛樂方式的多 樣化,以及電視、走私電影的出現,導致國產電影產業受到沖擊。
其四,相對較高的電影票價超出了社會大眾的平均消費水平,使看電影成為奢侈品。
其五,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電影發展戰略的失敗。這些年電影廠普遍舉步維艱,卻又提出精品戰略,主張拍主旋律影片,對各電影廠更是雪上加霜。關鍵的問題是拍一部虧一部,而觀眾對電影又失去了信心。要改變這種面貌,首先要找回信任,要拍出好看的影片,這就要先從商業電影入手,通過商業電影的盈利來投資於藝術電影、主旋律電影。
-------來自《中國當代電影》
⑤ 東方建築的特點
1、天人合一之建築形態
從建築形態設計上來看,標志性「天人合一」的山脊形強有力的沖擊眼球,用大尺度的手法,在天地這個大空間中形成以「人」為核心的生活空間,不僅僅表現出莊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狀態,還將其再現到實際的生活空間中,形神兼備。
從建築本身給人的視覺沖擊力以及與人、環境形成的體量對比關系,充分體現出建築尺度本身的力量以及對空間的佔有,整體呈現出人生活在天地這個大空間中的狀態。
2、寄情山水之建築綠植
在細節處理上,在建築界面上呈現出大大小小的窗格,將傳統窗格的意境與現代採光性極強的窗兩者融合,從簡單中體現出豐富性。
在處理建築與綠植的手法上,運用攀爬類植物將建築「生命化」,使建築與綠植合二為一,使兩者處於協調共生的狀態,同時建築偏於文化的穩重感,而綠植顯示一種自然的隨意性,在時間上形成四季變化,兩者共同形成時間與空間上的視覺。
3、崇尚隱逸之建築空間
對於傳統建築來說,它的存在都會與周邊的環境產生關系,沒有嚴格的限定室內外的空間劃分。所以象山校區的建築中並不拘泥形式和表象,所有的建築都不是方正閉合的單一空間,面向山的一面徹底打開,形成一個半開放式空間,類似於傳統建築空間——天井的格局。
但區別於它的圍合狀態,處於一種半包圍式結構。有所收斂的同時又具有開放性,體現不同於現在的一種中間過渡狀態,同時也是對於傳統文化繼承的基礎上打破中國傳統合院的建築手法,巧妙地將傳統隱逸的格調體現出來。
(5)當代東方的基本面分析擴展閱讀:
追溯到東西方人類起源的時期,先民們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衍生出建築的雛形,建築材料取材於自然。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構木為巢」的「巢居」和「穴而處」的「穴居」記載,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中也有「用樹葉鋪蓋屋頂」、「挖掘洞穴」、「用泥和枝條仿照燕窩建造自己的躲避處所」的論述。可見,東西方建築在歷史起源上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⑥ 2012年7月當代東方股票行情況怎樣
2012年7月在東方股票的行情,我覺得這個已經是很長時間的事了,真的是。
⑦ 分階段回顧和概括東方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按照國內通行的概念,東方文學是指古今亞洲和非洲文學的總體,其中埃及、巴比倫、希伯來、印度、中國、日本、波斯、阿拉伯以及朝鮮等國的文學是有代表性的東方文學。
①悠久古老的文學歷史與文學傳統。
東方文學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學,在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這兩塊大陸上,結出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批璀璨的果實。如許世界「第一」,世界「之最」:其中,有世界上最早和最優美的神話傳說;有世界上最早和最為龐大的詩歌總集——印度的《吠陀》;有世界上最早的史詩——古巴比倫的《吉爾伽美什》;有世界上已有寫本的最長的史詩——極其宏偉而浩瀚的印度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有世界上最早和最豐富的文學總集——古希伯來的《舊約》;有世界上最早的歷史散文總集——中國的《國語》和《左傳》;有世界上最龐大、最神奇的民間故事集——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有世界上第一部寫實性長篇小說——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語》;有世界上最富有詩情畫意的抒情戲劇——印度的劇作家迦梨陀娑的詩劇《沙恭達羅》;有世界上最早描寫人民抗暴斗爭的名劇首陀羅迦的《小泥車》;有世界上最早的游俠小說——印度詩人檀丁的《十公子傳》。
東方文學不僅歷史古老,而且還有源遠流長的文學傳統。東方文學中除了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文學遭湮沒外,印度、中國、波斯—阿拉伯伊斯蘭文學傳統、日本文學傳統都賡延承續,代代相傳,體現出各自鮮明的民族特色。古代希伯來民族的歷史到公元70年代結束,但古希伯來文學總集《舊約》以豐富多彩著稱於世,它被譯成希臘文並成為《聖經》(《新舊約全書》)的組成部分之後,和《新約》一道對歐洲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構成歐洲文學的兩大書面文學源頭之一。在東方文學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國家與民族的文學巨匠、大師不斷涌現,優秀作品浩如煙海,大量的古今名家名著已成為全人類文學藝術的典範。
②形成與發展的多源性。
東方文學的形成與發展同西方殊異,具有「多源性」和個性突出的特點。東方三大文化體系各自具有相對的封閉性,又都比較成熟、發達,在形成與發展中幾乎並駕齊驅。從歷史演化的角度看,東方文學發端於古代埃及、巴比倫、希伯來、印度和中國五大文化源頭,到中古基本形成了三大歷史文化圈:東亞文化圈(以中國文化為中心,包括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南亞、東南亞文化圈(以印度文化為中心,包括巴基斯坦、泰國、緬甸、印尼、菲律賓等國),西亞、北洲的文化圈(以阿拉伯文化為中心,包括波斯、土耳其、亞塞拜然、塔吉克、烏茲別克、埃及等)。多源性的古代東方文學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格局,各文化圈的文學所獨有的特質,直到現當代還可以從這些地區的文學差異性上看出。
③濃郁的宗教與倫理道德色彩。
宗教與倫理道德是東方社會意識形態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強烈的宗教意識和倫理觀念在東方文學里烙下了鮮明的印痕。那時的宗教對文化具有整合功能和載體作用,文學是在龐大的宗教體系中得以保存、整理和發展的。
從內容上來講,東方各民族文學中,有的出於宗教目的,對古代作品加以搜集整理,如《吠陀》(吠陀教聖經)、《舊約》(猶太教聖經)、《古蘭經》(伊斯蘭教聖經,真主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傳教23年間的言論匯集,也是阿拉伯散文的里程碑),既是神聖的宗教經典,又是龐大的詩文集,具有信仰和審美的雙重價值。有的通過文學作品來宣揚宗教教義,如《佛本生經》、《佛所行贊》(古印度詩人、戲劇家馬鳴的長詩);有的受到宗教的強烈影響,如《一千零一夜》不僅在文體上,就是在精神上都受到《古蘭經》的深刻影響,貫穿整部故事集的信念,就是對伊斯蘭教的虔誠信仰。
從形式上來講,東方古代有專屬宗教文學的體裁,如禱文、咒語、懺悔詩、贊美詩、宗教寓言等。
受宗教和倫理道德的影響,東方民族形成了一些較特異的審美心理和表現風格、表現方法。在文學中,如表現神秘的內省與「禪定」等感情或直覺體驗,抑惡揚善的思想傾向,濃郁的抒情色彩,以中庸平和為完美的人物形象,悲劇故事的喜劇「大團圓」的煞尾,溫婉、細膩、含蓄、幽玄的藝術風格和象徵比興的手法的運用等等。
所以,東方文學往往展示出一種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深邃宏大的哲理意識,講究「情」、「味」、「韻」,講究和諧完美與清純,講究幽玄古雅與雋永恬靜,等等。而西方的倫理道德和思想感情,不像東方的那樣追求「形」與「神」、「景」與「情」、有限和無限的統一,往往停留在有限的現實中,即使在達到超越的時候,也只是表現出一種對上帝深沉的『贖罪感』,很難達到中國式的空靈,印度式的庄凈,日本式的幽、,埃及式的沉靜、波斯式的華美。但另一方面,西方文學所表現出來的進取向上精神和深沉強烈的寫實力度,卻也是東方文學所匱缺的。東方很少有作品能企及19世紀西歐和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所達到的思想高度。
④鮮明的民間文學特色。
早在書面文學出現之前,古老的多民族的東方已流傳著異常豐富的民間口頭作品,包括各種神話傳說、民謠、箴言、民間故事、寓言、說唱文學、諺語俗話、史詩等等。東方文學中的民間文學因素較西方文學更為豐富突出,特點也更為顯豁。
東方文學與民間口頭文學的密切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原始口頭文學的流傳與整合。東方文學中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巴比倫史詩《吉爾伽美什》、埃及的《亡靈書》、印度的兩大史詩和《五卷書》、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日本的《古事記》、朝鮮的《春香傳》等等,都源於民間口頭文學,它們長期流傳,往往經過很多人的加工、整理和潤色,最後被搜集編定成書,作者大多無可稽考。二是文人吸取民間文學養分的再創作。豐富的民間文學源泉激發了文人的靈感,他們在進行創作時自覺或不自覺地向口頭文學學習,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帶有鮮明的民間文學特色。在東方文學史上,文人創作中表現出民間文學特色,大致有三種情況:第一,以勸善訓誡為內容,如印度古代詩人伐致呵利的《三百詠》等;第二是體裁上詩文夾雜,文中有詩,詩中有文,保留著說唱文學的痕跡,如紫式部的《源氏物語》,薩迪的《薔薇園》等;第三是框架結構(Chinese-box)的採用,作品中大故事套小故事,這是民間口頭文學為講故事的方便,把無關聯的內容組織在一起的方法,如7世紀印度古代小說家、詩人檀丁的《十公子傳》和古代小說家讓•波丁的《迦丹波利》都採用這樣的結構文式。
3、東方文學的歷史分期
從歷史發展和社會演化的形態著眼,有多種分法。目前各類東方文學教材一般把東方文學的歷史進程分為古代(上古)東方文學、中古東方文學、近代東方文學、現當代東方文學四個時期,各個時期的文學既有自己的特點又綿延賡續,共同構成了源遠流長、成就輝煌的東方文學總體。
①古代東方文學(公元前4000多年前——公元前後)
古代東方文學是東方原始社會至奴隸社會時期的文學,尤其是奴隸社會時期的文學。(同時代的西方是古希臘羅馬文學)
多源性的古代東方文學是當時世界上最古老、最優秀、最先進、最繁榮的文學,是世界文學史光輝煌燦爛的開端。
古代東方文學成就以五大源頭為代表:古代埃及文學、古代巴比比倫文學、古代希伯來文學、古代印度文學和古代中國文學。主要作品:
《吉爾伽美什》(古巴比倫原始英雄敘事詩)
《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古印度兩大史詩)
《本生經》(佛教寓言故事集)
《五卷書》(婆羅門教寓言故事集)
《沙恭達羅》(迦梨陀娑)
《舊約》(古希伯來文學經典,西方書面文學的兩大源頭之一)
《詩經》與「屈騷」
《古蘭經》(伊斯蘭教聖經,阿拉伯散文的里程碑)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間故事集,被譽為「世界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紀念碑」)
②中古東方文學(公元前後——19世紀中葉前後)
中古東方文學即東方封建社會時期的文學。
東方封建社會的形成、發展和衰落是一個漫長、不平衡的歷史過程。歷史斷限說明問題:中國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進入封建社會,而印度、西亞、中亞、北非諸國則在2至8世紀左右才先後進入封建社會;中國1840年「鴉片戰爭」,印度1849年完全淪為殖民地,日本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中亞數國至1917年俄國10月革命時方結束封建社會的歷史過程。
原因:封建土地國有制和自治自足的自然經濟;超穩定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和沉重的封建倫理道德。
漫長的東方封建社會創造了燦爛的封建文化,尤其是早、中期的中古東方社會興旺發達,到了中古後期,東方國家就逐漸落在歐洲的後面了。
中古逐漸形成了以中國、印度和阿拉伯為中心的三大政區,中國、印度、阿拉伯、波斯都是聲勢煊赫、雄視一時的大帝國,涌現了中國長安、阿拉伯的巴格達(今伊拉克首都)等著名的國際中心城市。東方各國的交通貿易、文化交流、宗教傳播十分頻繁,構成了一個神奇富庶的東方世界。波斯—中國的絲綢之路,張騫出使西域,阿拉伯醫學和人體解剖學的開創,中國的火葯、指南針、造紙術的發明及運用,印度的佛教對周圍國家的影響。打破了東方自上古以來相對鎖閉的社會狀態。
中古早期和中期的東方文學,以輝煌的成就居於當時世界文學的高峰。大約同時期的中古西方卻經歷了數百年的「黑暗世紀」,直至文藝復興時期才開始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文學的新世紀。
中古東方文學成就最高的當推中古中國文學,其次還有中古日本文學、中古阿拉伯文學、中古波斯文學、中古朝鮮文學。主要作品:
漢賦、司馬遷的《史記》(紀傳體)、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鍾榮的《詩品》,劉勰的《文心雕龍》、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國)
《萬葉集》(日本古典詩歌總集)
《源氏物語》(世界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寫實小說)
《薔薇園》(「設拉子的黃鶯」——波斯詩哲薩迪)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世界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紀念碑「)
《春香傳》(朝鮮古典小說名著,說唱腳本體小說,是朝鮮三大古典名著中成就最高的一部)
《金雲翹傳》(阮攸,中古越南文學中最負盛名的長篇敘事詩)
中古印度文學不及古代成就輝煌,梵文文學在此時已漸失昔日活力,日趨沒落,而印地語、烏爾都語、孟加拉語和泰米爾語文學相繼崛起,日益繁榮。
③近代東方文學(19世紀中葉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
近代東方文學主要指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時期的東方文學,與西方近代五、六百年的文學歷史相比,東方近代文學的發展歷程只有七、八十年,時間極為短暫。
19世紀時,除日本外,東方各國幾乎都淪為西方資本主義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近代東方文學產生比西方晚(東方國家進入近代社會的時間普遍比西方要晚300年左右),發展不如西方充分,並且明顯地受到西方近代文學的影響。近代日本文學是東方國家中唯一在資本主義社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學,顯得十分活躍。從19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日本人用七、八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文藝復興以來四、五百年的文學歷程。日本近代文學史上出現過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浪漫主義文學、自然主義文學以及社會問題小說等。
近代東方文學成就的代表:近代印度文學、近代日本文學。主要作品:
《吉檀迦利》(詩集),「印度詩聖」泰戈爾,東方首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大師。
《戈拉》(長篇小說),泰戈爾。
《浮雲》(長篇小說),二葉亭四迷,日本近代文學的奠基作,寫實主義。
《舞姬》(短篇小說),森鷗外,感傷浪漫主義。
《我是貓》(長篇小說),夏日漱石,「餘裕派」代表作家,批判現實主義。
《破戒》(小說),島崎藤村,自然主義。
《棉被》(小說),田山花袋,私小說。
《和解》(小說),志賀直哉,「小說之神」,「白樺派」重要成員,也是一個典型的私小說作家。
《春琴傳》(小說),谷崎潤一郎,日本唯美主義集大成者,此作堪稱現代版的《源氏物語》。
《羅生門》、《鼻子》、《竹林中》(小說),芥川龍之介,「新思潮」派中堅作家,「鬼才」,「奇才」。日本現在設有「介川文學獎」。
④現當代東方文學(一戰前後迄今的東方文學)
東方文學加入了20世紀世界文學的新格局,東方文學也分成三大主要文學類別。20世紀世界文學發展的新格局: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繼續發展的批判現實主義、現代主義三大文學主潮並駕齊驅的局面。三大主要文學類別:無產階級文學、傳統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現代派文學。東方文學的多元化。四大文化地區形成——二戰以後黑非洲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文化體系即黑非洲文化體系。60年代以後,黑非洲新文學生機勃發,產生了一大批具有世界聲譽的作家作品,宣告了黑非洲地區「黑暗大陸」歷史的結束。20世紀世界文壇明顯地呈現出西歐北美、蘇聯東歐、拉美、亞洲四大「板塊結構」——地域劃分。
現當代東方文學的代表:現當代日本文學、現當代中國文學、現當代印度文學、現當代朝鮮文學。
20世紀上半葉亞洲文學的主流是民族革命文學。60年代以後形成了多元化的發展,表現為:對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對西方文化的借鑒,各種性質的文學的並存,文學流派、藝術表現的多樣化。日本的現代派文學最為發達,有「新感覺派」、「新興藝術俱樂部」、「戰後派」、「無賴派」、「太陽族」、「內向的一代」、「第三新人」派、「透明文學」派;朝鮮有存在主義文學、「新感覺派」;中國有「朦朧詩」派、新生代詩人、「新潮小說」、荒誕派戲劇等;印度印地語文壇有「新小說派」,印度孟加拉語文壇有「現代主義派」;伊朗有青年文學家團體「拉貝」;埃及有陶菲格•哈基姆的荒誕哲理劇;奈及利亞有索因卡的荒誕派戲劇;等等。主要作品:
《黨生活者》(長篇小說,小林多喜二)
《沒有太陽的街》(長篇小說,德永直)
《故鄉》(長篇小說,李箕永)
《鬥牛》(井上靖)
《砂器》(松本清張)
《恍惚的人》(有吉佐和子)
《古都》、《雪國》(川端康成)
《金閣寺》、《潮騷》(三島由紀夫)
《戈丹》(長篇小說,印度「現代小說之王」普列姆昌德)
《萬延元年的足球隊》、《性的人》(大江健三郎)
《路》(索因卡)
《白頭山》(長詩,趙基天)
4、東方文學學科建設問題
東方文學學科發展是動態的,東方文學的內涵、外延始終處於發展變化之中,且對文化傳統有很強的依賴性。有學者認為,20世紀初俄國學者圖拉耶夫的《東方文學論文集》等論著的問世標志著東方文學已發展成為國際上一門獨立的學科,但那時的東方文學基本上是古代文學研究。
在我國的外國文學教學和研究領域中,東方文學顯得十分薄弱。因為近現代東方的落後和「歐洲中心論」的影響,提起外國文學,人們言必稱歐美,中國文學尚不屑一顧,何況其他東方國家的文學,似乎是一片荒蕪。
五四以後很長時間,對東方文學的介紹是零碎的、片斷的。魯迅在1907年寫的《摩羅詩力說》中對歐亞文學都有介紹,特別對印度古代文學評價很高,但魯迅沒有提出「東方文學」這個名稱。郭沫若從印度哲學中吸取了泛神論思想,寫出《女神》, 冰心從泰戈爾那兒吸收愛的哲學,寫出了那些甜蜜蜜的歌頌母愛的詩篇。
中國把東方文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予以關注,開始於1958年。那時,有一批為數不多的青年教師,在老專家的指導下開始從事東方文學教學和研究工作;為數不多的幾所高校開設了東方文學課,但那時資料奇缺,研究水平不高,研究方法也是國別式的。50年代,日本、印度、阿拉伯;60年代,又增加了朝鮮、越南、緬甸、印尼等。60年代初,經過一些人的努力,開始把東方文學加以綜合研究,並初步形成一個獨立的體系。70年代,不少高校,尤其是一些師范院校陸續開設了東方文學課程。但文革中斷了這個好勢頭。
1982年,由教育部委託華中師范學院編寫高等師范學院本科外國文學教學大綱,把東方文學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列入,東方文學作為一個獨立體系與歐美文學平行,這在我國外國文學教學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對東方文學建成一個獨立的學科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接下來就是培養東方文學師資隊伍的問題。1982年,北師大中文系舉辦了全國高校東方文學講習班。1984年,北大東語系舉辦了全國高校東方文學進修班。 1983年全國高校東方文學研究會成立。其後還成立了印度文學研究會、阿拉伯文學研究會、日本文學研究會等學術組織,一支研究東方文學的研究隊伍已經初步形成。研究隊伍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通曉東方語言的研究人員,主要是大學東方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師,他們往往致力於翻譯和研究各國語言對象國的文學;另一部分是並不通曉東方語言的研究人員,主要是大學從事綜合研究外國文學史教師,尤其是側重東方文學史的教師。
從80年代至今,除了各種冠以「外國文學」、「世界文學」的著作中東方文學已成了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外,還出版了各種有關東方文學的類書、文學史、專著;除了在各種有關外國文學研究的學術會議上可以看到東方文學研究者的身影、聽到他們的聲音外,還定期或不定期召開了各種有關東方文學或相關國家、民族文學的專門學術會議;在有關外國文學的刊物上、書店和圖書館里,都不難看到相當數量的東方文學譯著和論文發表,有人統計,平均每年發表東方文學專業論文130篇,出版的各種東方國別文學研究方面的專著和教材已近百種,其中有關「東方文學史」類的專業書籍已達30餘種。
⑧ 你如何看待現代社會中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關系
現代社會中,人們被裹挾在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如何正確看待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呢?我想我們應該是理性的 ,西方文化是關於物質的文化,而東方文化則是建立在心靈的基礎上。東方人活的更感性,西方人則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生活的越來越嚮往自由,兩者也在近些年的不斷交流過程中學習對方的優點,努力完善各自的不足之處。
現如今的中西方在文化交流上越來越密集,東方文明的價值與西方文化的精華部分也在不斷的傳遞之中,兩個主體也在積極取對方文化中精華部分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是好的地方所在。
⑨ 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分析與綜合系統趨勢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當代人文社會科學注重應用研究的趨勢主要表現在 第一,當代人文社科學發展的總體文化背景,出現了東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補的趨勢。討論東西方文化的關系問題,既是促進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需要,又是人文社會科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從以往的情況看,談東西方文化的關系容易走兩個極端,或者過於強調兩者的對立和排斥,或者過於強調兩者的會通和相融,而今東西方文化互補作為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可以預見,在互補過程中,東方文化的地位將逐步提高,它對西方文化影響力將明顯增強。西方文化對東方的影響,將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和更大的程度上得到體現;隨著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影響力的增大,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程度將會加劇。未來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將既是兩者之間的全面互補,又是全世界范圍內的整體互補。 第二,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主導性價值取向,出現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交融的趨勢。科學主義實際上也就是唯科學主義,科學崇拜。人文主義是這樣一種思想態度,它認為人和人的價值具有首要的意義,推到極端,會走上反科學、反理性的道路。人們所持有的科學主義或者人文主義態度,以及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沖突或者交融的情況,深刻地影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進程。當前,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開始出現融合的趨勢。主要表現在:自然科學領域有學者倡導在科學研究中注入一種人文精神。而不少人文主義者也採取了新的姿態,傳統的人文主義開始重新接納科學,同時努力將人道主義精神滲透到自然科學研究領域。 第三,在主要思維方式方面,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出現了分析綜合走向系統化的趨勢。分析、綜合是人類最基本的思維方法,兩者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當今時代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要求把客觀世界的聯系轉化為多層次、多方位、多因素、多變數的動態聯系整體,揭示出聯系在事實、存在、運動和發展中的作用:這就是分析綜合的系統化。正是這種系統分析和系統綜合相統一的思維方式,在深層次上推進著科學的綜合化進程。也正是在這種思維方式的作用之下,出現了「大科學」、「學科大系統」等概念。
⑩ 說說你對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五大趨勢的內在聯系的認識
當代人文社會科學注重應用研究的趨勢主要表現在
第一,當代人文社科學發展的總體文化背景,出現了東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補的趨勢。討論東西方文化的關系問題,既是促進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需要,又是人文社會科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從以往的情況看,談東西方文化的關系容易走兩個極端,或者過於強調兩者的對立和排斥,或者過於強調兩者的會通和相融,而今東西方文化互補作為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可以預見,在互補過程中,東方文化的地位將逐步提高,它對西方文化影響力將明顯增強。西方文化對東方的影響,將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和更大的程度上得到體現;隨著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影響力的增大,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程度將會加劇。未來東西方文化的互補將既是兩者之間的全面互補,又是全世界范圍內的整體互補。
第二,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主導性價值取向,出現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交融的趨勢。科學主義實際上也就是唯科學主義,科學崇拜。人文主義是這樣一種思想態度,它認為人和人的價值具有首要的意義,推到極端,會走上反科學、反理性的道路。人們所持有的科學主義或者人文主義態度,以及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沖突或者交融的情況,深刻地影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進程。當前,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開始出現融合的趨勢。主要表現在:自然科學領域有學者倡導在科學研究中注入一種人文精神。而不少人文主義者也採取了新的姿態,傳統的人文主義開始重新接納科學,同時努力將人道主義精神滲透到自然科學研究領域。
第三,在主要思維方式方面,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出現了分析綜合走向系統化的趨勢。分析、綜合是人類最基本的思維方法,兩者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當今時代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要求把客觀世界的聯系轉化為多層次、多方位、多因素、多變數的動態聯系整體,揭示出聯系在事實、存在、運動和發展中的作用:這就是分析綜合的系統化。正是這種系統分析和系統綜合相統一的思維方式,在深層次上推進著科學的綜合化進程。也正是在這種思維方式的作用之下,出現了「大科學」、「學科大系統」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