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孫子兵法的主要軍事思想表現在哪五個方面
第一, 提出了重戰、慎戰、備戰思想。
第二, 提出了戰爭與諸因素的關系。
第三,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爭境界。
第四、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戰爭規律。
第五、提出了很多具體的、靈活多變的作戰原則。
拓展資料:
一 《孫子兵法》簡介: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二 《孫子兵法》包含篇章:
第一篇《始計篇》
第二篇《作戰篇》
第三篇《謀攻篇》
第四篇《軍形篇》
第五篇《兵勢篇》
第六篇《虛實篇》
第七篇《軍爭篇》
第八篇《九變篇》
第九篇《行軍篇》
第十篇《地形篇》
第十一篇《九地篇》
第十二篇《火攻篇》
第十三篇《用間篇》
三 《孫子兵法》經典語句:
1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法·虛實篇》
2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孫子兵法·謀攻篇》
3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孫子兵法·計篇》
4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孫子兵法·計篇》
5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孫子兵法·計篇》
6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孫子兵法·謀攻篇》
7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孫子兵法·謀攻篇》
8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出自《孫子兵法·九地篇》
9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謀攻》
10 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孫子兵法·軍爭篇》
㈡ 用孫子兵法分析現代戰爭
1.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美國伊拉戰爭在開戰時間上的選擇頗為稀奇。原本打算等最後通牒過了2天在進行比賽,但是突然通過卧底獲悉薩達姆正在開會,所以臨時決定立即開展,進行「斬首」行動。這次雖然沒有炸著薩達姆,但是給了伊拉克的防空施設和部隊指揮系統造成了極大的麻煩,畢竟薩達姆沒辦法一邊開會,一邊上前線查看。2.先發制人 美國發動伊拉克之戰的核心軍事思想,其目的是先於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發威」之前,幹掉伊拉克的軍隊。於是美國在這場戰爭的推進速度極快,戰爭第二天,美國裝甲部隊就長驅直入,不到半月就拿下了巴格達。3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意思是說打仗第一要比拼謀略,其次要比拼外交。美國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為了輕而易舉的進入巴格達,就先進行大規模的探測,弄清了敵人沿路布防的情況,認為沒有威脅後,就用機動部隊長驅直入。最經典的一筆是到了巴格達城外後,成功的策反了共和國衛隊的總司令,以至於出動直升飛機,把共和國衛隊司令接到了直升機上面運回航空母艦,使共和國衛隊解體,從而輕松的進入巴格達。在外交上,美國早就在戰爭開始前很久就已經做好了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工作,使其同意駐軍,甚至直接從科威特邊境進入。許多戰略決策者直接依據孫子兵法來思考現實的戰爭問題。有資料說,在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時,美國總統布希的桌子上擺著兩本書,一本是《凱撒傳》,一本是《孫子兵法》。據媒體報道,在這次戰爭中,有90頁之厚的《孫子兵法》英譯本運往沙烏地阿拉伯沙漠,供參戰人員閱讀。美國記者從戰雲密布的海灣戰場發回的消息稱:「盡管中國在這里沒有派駐一兵一卒,有一個神秘的中國人卻親臨前線,操縱著作戰行動,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孫子。」在最近發生的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司令就稱自己的作戰理論是根據《孫子兵法》提出的。媒體報道說:在伊拉克戰爭中,擔任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的弗蘭克斯是個熟讀《孫子兵法》的人。美軍在這場戰爭中採用的許多戰法都與孫子的思想相合,其中,孫子的「用間」思想不戰而下巴格達之役堪稱一絕。有一篇題目為「孫子出現在伊拉克戰場」的法新社的文章說:「中國著名的軍事思想家去世將近2500年之後,正在深刻地影響著在伊拉克戰場上英美戰地指揮官們的思維和行動方式」。「孫子的經典著作《孫子兵法》的戰略思想貫穿在攻克巴格達的整體戰略構想之中」。
㈢ 孫子兵法的主要觀點有哪些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兵書的奠基之作。孫武在這部軍事學聖典中,系統地揭示了戰爭的客觀規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備的軍事思想體系和戰略戰術原則。
首先,孫子對於戰爭勝負有著十分科學的、整體的認識。他認為戰爭是「國之大事」,關繫到國家的存亡與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須慎重地對待。孫子認為,進行戰爭要從政治、經濟、軍事、自然條件、氣候條件等各個方面出發,立足於國家的全局,認真地分析戰爭的利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交戰前,要通過這種對交戰雙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孫子為了闡述戰爭與國家全局的關系,在《孫子兵法*始計篇》中詳盡地論述了戰前進行「五事」、「七計」的衡量和比較的重要性,並指出:「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要求戰爭的決策者必須在戰爭前首先發現敵我雙方的各種基本條件,從而把握戰爭的全局。除此而外,孫子認識到戰爭的勝負還決定於軍隊與國家(國君)的密切協調。孫子認為:國君應做的事是修道而保法;國君不可」怒而興師「,不可以隨便干預軍隊的事務。如果國君「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其結果只能是自亂其軍。可見,孫子對決定戰爭勝負手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之一點,有較深刻而全面的認識。
其次,孫子對於戰爭與經濟的關系有較深刻的理解。孫子認識到,戰爭必須以國家的經濟實力為基礎,沒有強大的經濟力量做後盾,戰爭是無法取勝的;同時,戰爭還會給國家的經濟造成破壞,給人民增加沉重負擔。基於這種認識,孫子提出了三個重要觀點:1.兵貴勝,不貴久。戰爭需要「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其「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因此,為了盡量減輕戰爭對於國家經濟造成的負擔,就應當爭取速戰速決。2.因糧於敵。孫子指出,國家在戰爭中會因為遠道運輸而導致貧困。因此,戰爭中應當就地征糧,以解決糧食的補給問題。3.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孫子指出,為彌補戰爭中物資供應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將繳獲的敵方戰車和我方車輛摻雜在一起使用,對俘虜的敵軍士卒給予優待,讓他們為我所用,以補充自己兵源的不足。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孫子在2500多年前對於戰爭與經濟的關系就已有相當的認識了。
還有,孫子對戰爭與政治的關系也有獨到的見解。戰爭會給經濟造成破壞,這是戰爭不利的一面;然而,軍事家孫子在那個時代看到的不僅僅是戰爭有害的一面,同時,也看到了戰爭的有利的一面。戰爭的勝利能實現政治目的,可以彌補國家土地與資源的不足,能夠暫時解決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政治集團與政治集團之間的矛盾。總之,戰爭的最終取勝與政治的關系十分密切。開明的政治觀點、能得到大多數人民擁護的政治主張,會為戰爭的勝利奠定堅實基礎。所以,孫子在兵法中將「道」列在「五事」的首位,指出國君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需要「令民與上同意」。孫子還說「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可見,孫子不僅認識到了戰爭與經濟的關系,同樣,他也認識到了戰爭與政治的關系。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還以樸素的辯證法的觀點,論述了戰爭的勝負與主觀、客觀之間的關系。孫子一方面指出,戰爭的勝負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在戰爭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做到「先為不可勝」,因為「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這里,孫子指出,戰勝敵人的關鍵之處在於客觀條件,在於敵人是不是有隙可乘,我方能做的事只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等待、捕捉有利的戰機;另一方面,孫子有指出,在戰爭中如果充分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做到了「致人而不致於人」,那麼,客觀條件是可以改變的。「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因此,「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這里,孫子又論述了在戰爭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指出人們如果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能成功地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那麼,客觀條件也是可以改變的,不利的條件也可以變為有利的條件。孫子總結出了勝敗之間諸因素的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孫子的軍事思想時時處處閃爍著哲學的智慧與光輝。
孫子的軍事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戰略戰術原則也是備受人民推崇的。孫子在《孫子兵法》中,對於戰略戰術的總結主要有:
1.避實擊虛。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指出,戰爭中兵力的布置是戰爭指揮者依照所掌握的實際情況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強有弱。我方在作戰中應當避開敵人兵力強大的部分,而重點進攻敵軍兵力薄弱的部分,這樣就能奪取戰斗的勝利。這一點,孫子在其兵法《虛實篇》中有精闢而形象的闡述。孫子說:「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同時,對於如何實施之一作戰原則,孫子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辦法。如集中優勢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總之,這一原則的關鍵是集中力量,尋找弱點並迅速出擊。
2.致人而不致於人。
《孫子兵法》的另一作戰要點是:致人而不致於人。「致人」,即調動敵人,讓敵人依照我的意圖行事;「致於人」,即被敵人調動。孫子指出,在戰爭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要掌握戰斗的主動權,沒有主動權,便會被敵人牽著牛鼻子走,就會陷入被動、消極防禦甚至處處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戰斗的主動權,則能改變不利的形勢,讓敵人「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這一點是取勝的必備條件。
3.先勝而後求戰。
孫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寫道:「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於孫子認識到戰爭是關繫到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態度對待戰爭的觀點。孫子提出,在戰爭前,應認真地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力求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無把握之仗。孫子說:「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這些話的意思,立意均在於此。
4.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指出,在戰爭中要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了解自己,也了解敵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實施避實擊虛之計,才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最終戰勝敵人。同時,孫子還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須捨得花大力氣去探知敵情,掌握敵情,這是進行「廟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勝。
孫子在其兵法理論中,提出了一個「奇正」的命題,即在作戰的戰術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擔正面作戰為正,進行側擊、包圍、迂迴的為奇;擔任鉗制敵人主力的為正,列陣對敵、明攻的為正;承擔突擊的為奇,採用機動、偷襲或者特殊戰法的為奇。孫子提出作戰必須有「正奇」的變化,要「以正合,以奇勝」,才能最終贏得主動。孫子的這一軍事思想,已為後來眾多的軍事家所運用。以此戰略戰術為指導而贏得戰爭勝利的戰例幾乎俯拾皆是。
6.識眾寡之用者勝。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還總結出了兵多與兵少的不同用法。孫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戰運用時的一般規律,孫子說:「凡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則。另一方面,孫子又說:「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應視不同的情況而靈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敵人時,要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這樣,在局部上造成「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對優勢,給敵人以有力打擊。孫子在他的兵法中總結了兵多與兵少的用法後,指出:「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可見,孫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敵我力量的對比為依據,在作戰中要採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從以上孫子提出的戰略戰術中可以看出,孫子戰略思想的精髓在於他的「避實擊虛」的觀點,其軍事戰術的立足點在於如何卓有成效地打擊敵人。孫子強調必須在對敵情、作戰地理條件等情況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選擇適宜的作戰形式,出奇制勝。這些戰略戰術思想,對後世均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完)
㈣ 古人對《孫子兵法》的評價
打得贏就打,那是擊虛;打不贏就跑,那是避實。毛主席在中國近代戰爭中對孫子兵法的運用堪稱是爐火純青,就連孫子自己都沒有做到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老毛也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曹操在《孫子略解》的自序中曾寫道:「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子所著深矣」
--明代人茅元儀在評價《孫子》一書時說:「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
--唐太宗李世民評論:"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
--孫中山先生說:「就中國歷史來考究,二千多年的兵法,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書,便成立為中國的軍事哲學。」
歷代的孫子注釋本
--曹操的《孫子略解》為《孫子兵法》最早的注釋本。
--歐陽修曰:「世所傳孫子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陳皞注,號三家。」
朝軍事家劉伯溫的《百戰奇略》包含孫子兵法。 孫子:「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劉伯溫:「凡興兵伐敵,所戰之地,必預知之。師至之日,能使敵人如期而來,與敵則勝。……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
杜牧注孫子《用間篇》:「不知敵情,軍不可動;知敵之情,非間不可」:劉伯溫:「凡欲征戰,先用間諜,覘敵之眾寡、虛實、動靜,然後興師,則大功可立,戰無不勝。」
毛澤東軍事思想
毛澤東的軍事思想融匯著孫子兵法。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僅是既存國家政權的保衛和維護需要兵,一個政權的推翻,一個國家的創立也需要兵;毛澤東的名言「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是孫子這一條原理在奪取政權方面的演繹。
㈤ 跪求三大戰役的具體分析(尤其是運用孫子兵法的),2000字左右,要有自己明確的觀點,謝謝
人民解放戰爭「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革命軍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決戰。「三大戰役」的勝利大大加快了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三大戰役」的特點:(一)遼沈戰役先打錦州,截斷了東北敵軍向關內的退路,形成關門打狗之勢。(二)淮海戰役採取「中間突破、分段殲敵」的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三)平津戰役中,人民解放軍採取分割包圍地殲滅的方針,圍敵於北平、天津、張家口、新保安等地,切斷敵西逃南竄的去路,先打兩頭,後取中間。 「三大戰役」的過程:(一)遼沈戰役是指林彪、羅榮桓率領的「東北野戰軍」暨後來的「四野」解放東北全境的人民解放戰爭。(二)淮海戰役是指「劉鄧」率領的「中原野戰軍」與「陳粟」率領的「華東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豫皖蘇魯等廣大地區與國民革命軍進行的第二次戰略性決戰。(三)平津戰役以林彪的東北野戰軍揮師入關至國民革命軍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將軍接受改編,北平和平解放。 「三大戰役」的勝利從根本上還是說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淮海戰役結束後國民革命軍的被俘將領曾說「他們的汽車輪子不如人民群眾的兩條腿」。這也證明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國民革命軍相對於人民解放軍輸的就僅僅是「民心」而矣。「三大戰役」的勝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大戰役」的勝利不是偶然的,主要有如下幾點:(一)人民解放軍經過兩年「內戰」初期的洗禮已具備進行大規模運動戰的基礎,而且積累了打城市攻堅戰的經驗,同時在軍隊人數、武器裝備、戰鬥力上都有較大的提高。並且此時解放區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大後方鞏固,群眾支持人民解放戰爭的熱情高漲。(二)此時的國民革命軍由於「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士氣低落、軍隊人數降低、戰鬥力下降。同時,國民黨發動的反人民內戰,遭到廣大人民的強烈反對,處境十分孤立。 綜合以上幾點,當時黨中央在毛主席的領導下看清形勢,准確作出戰略性決戰的決策。「三大戰役」是各有各的特點其軍事思想秉承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 毛澤東在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的長期實踐中,創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成為人民軍隊在戰爭力量敵強我弱,武器裝備敵優我劣的條件下克敵制勝的法寶。(一) 放眼全局,注重戰役間的協調配合 由於當時人民解放軍在東北戰場軍力上已經明顯優於國名革命軍且控制著東北98%的地盤,使國民黨的軍隊困守在「錦州」「長春」和「沈陽」三座孤城。而蔣總裁當時准備將東北的軍隊撤回關內,確保華中的方針。為了防止東北之敵撤入關內與華北之敵匯合後增大華北解放軍的作戰壓力,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阻止敵人南下,採取了就地殲滅敵人的方針。切斷東北之敵通往關內的惟一通道,把敵人封閉在東北地區並隨之全殲,避免了東北之敵南逃關內,大大減輕了後來平津及華北戰場上的壓力。在淮海、平津兩戰役中,毛澤東關於戰役之間相互協調、配合的戰略思想更加明顯。(二)針對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戰略方針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也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毛澤東針對三大戰役各戰場的不同情況制定了不同的戰略方針。在東北戰場上,針對敵人兵力部署在錦州、沈陽、長春三點一線的態勢和撤退東北的企圖,毛澤東制定了「關門打狗」的戰略方針,要求人民解放軍「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在淮海戰場上[毛澤東提出了「截斷宿蚌路,殲敵於淮河長江以北」的戰略方針,對敵人進行「中間突破」加以各個就地殲滅。在平津戰場上,傅作義集團在以北平、天津為中心,東起唐山西至張家口的鐵路線上擺起子一字長蛇陣,並企圖在潰敗時從海上南逃或向西逃竄。為了就地殲敵不讓其逃走,毛澤東制定了先切斷敵人東灑兩頭退路然後再逐個殲滅敵人的戰略方針。(三)以攻打重點目標統率戰役全局在東北戰場上,為了實現「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戰略意圖,毛澤東明確指出應把錦州地區作為首要的重點攻擊目標。這樣,當東北人民解放軍攻克錦州切斷敵人退往關內的惟一通道之後,長春守敵在突圍無望、守必被殲的情況下,做出了起義或投誠的行為也就勢在必然。在淮海戰場上,敵人的兵力部署呈現出「一點兩線」的十字架格局。為了實現「殲敵於淮河長江以北」的戰略意圖,毛澤東做出把殲滅黃百韜兵團和「截斷宿蚌路」作為本次戰役的首戰目標。平津戰場上,針對敵人一字長蛇陣的兵力部署,為了實現切斷敵人退路不讓敵人逃走以就地殲滅的 戰略意圖,毛澤東確立了「先打兩頭」的作戰方針,把張家口、新保安及塘沽、蘆台等地區作為首攻的重點目標。最後,陷於孤立絕境的北平之敵被迫接受了和平改編的建議。 「三大戰役」的過程是指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革命軍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一)遼沈戰役: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最為關鍵的戰役。遼沈戰役從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後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東北野戰軍預先設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鏖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的數十次沖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其「西進兵團」出動後,也遭到解放軍的頑強阻擊,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後,未敢繼續南進。10月9日起,東北野戰軍發起對錦州的攻擊。經過激戰,於15日攻克該城,全殲守敵10萬餘人。隨後,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於10月17日起義。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區全殲廖耀湘兵團。11月2日,直下沈陽、營口。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在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2萬餘人。(二) 淮海戰役:淮海戰役是第二個 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到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庄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中原野戰軍也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11月23日到12月15日,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黃維兵團。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國民黨軍向西突圍時,將這股敵人合圍於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並殲滅其中的孫元良兵團。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三)平津戰役:平津戰役是最後一個戰役。平津戰役在11月29日發起。從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1949年1月15日,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解放天津。經過解放軍和中共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義率部接受改編,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人,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殲滅和改編,使華北地區基本解放。「三大戰役」的意義:在中國戰爭史乃至世界戰爭史都是空前的。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㈥ 孫子兵法十三篇篇名順序的解釋分析
第一篇 計篇 講的是從戰略上來分析戰爭的本質:兵者,國之大事!並從五個方面來比較自己與對手的作戰能力,著得提示了「道」,是本質,並對將帥提了智、信、仁、勇、嚴的要求。
第二篇 作戰篇 講的是戰爭後勤本質分析,說明了戰爭的形態就是經濟與政治延續的形態,也是戰爭的目的。
第三篇 謀攻篇 講的是戰爭的戰術分析,在戰爭的進程中務必要做到全殲、聚殲、圍殲等。也是《孫子兵法》的精髓篇,指出了兵法的最高境界乃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第四篇 形篇 講的是戰爭轉入戰役後,關於謀略的思考和兵略形態的布置,提出了不論在何時、何地、何人作戰,都要使自己在兵力、地勢、士氣、交通上處於主動的地位。
第五篇 勢篇 講的是戰爭過程中關於戰役的辯證法的運用。主要分析了,奇正、治亂等轉換,在戰爭的不同階段時所應採取的不同策略。
第六篇 虛實篇 講的還是戰役的辯證法的運用。與第五篇不同之處在於,勢篇側重於戰略,而虛實側重於戰術。並在戰術展開的前提中指明了,作戰應集中優勢兵力取得勝利,並比較了敵我兵力對比是十倍、五倍、三倍、兩倍、相當等各種情況,應採取的斗爭策略。
第七篇 軍爭篇 講的是戰役過程中軍隊的組織、建設與調動。軍爭篇的特點不是在於如何打與戰,而是治與訓。突出的是如何組織軍隊與號令軍隊去作戰。並對軍隊的戰鬥力作出了: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的總結。
第八篇 九變篇 講的是作戰時的一線將領的素質、修養、能力與水平的理論。提出了在不同的情況下,作何種正確的應對方法,並從政治的角度來審視軍事將領的全局觀念,將指揮員的原則性與靈活性進行了有機的統一並予以論證。
第九篇 行軍篇 講的是兩軍對壘時,軍隊駐扎地營盤的要求和行軍至不同的地形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和情況,進行了全面的歸納和總結。同時,也分析了軍官與士兵之間的信任關系對作戰可能出現的影響。
第十篇 地形篇 講的是作戰時應根據不同的地形,有針對性的來考慮用兵的方法和步驟。指出要充分利用好地形來發揮在戰役中的優勢。還能官兵的親疏關系,人際關系等作了說明,並說明了優秀將帥判斷用兵的取勝秘決:知彼知己,勝乃不殆。
第十一篇 九地篇 講的是將領在實施作戰中的籌劃與決心。在此篇中強調了在面對不同的困難,應當有事先的預見性,用做出正確的處理方式。尤其是將領的決心與決定在客觀上能引起的主觀作用。
第十二篇 火攻篇 講的是在冷兵器時代,如何將自然能量轉化為作戰效能。並指出了作為戰爭的最高決策者與實施作戰的指揮者在性格上應該保持的正確思維和清醒的理智,不可因個人的喜怒哀樂而影響戰爭。
第十三篇 用間篇 講的是兩軍作戰時除了兵力、後勤、戰鬥力等因素的硬實力,在客觀條件下進行的正面較量外,通訊、間諜、情報、信息等軟實力也在戰爭中起著不可或缺、無形無影的作用,而這方面的軟實力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應被將帥放在戰略的位置來加以考慮和適用。
㈦ 《孫子兵法》的總結篇是
A、《記篇》
孫子兵法共有13篇,《計篇》是孫子兵法的總綱,可以說後面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圍繞總綱來寫,其餘的十三篇分別為:
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及用間篇。
《謀攻篇》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九變篇》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
《九地篇》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7)孫子兵法分析擴展閱讀
始計篇
1、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2、翻譯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繫到百姓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能不認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過對敵我五個方面的情況進行綜合比較,來探討戰爭勝負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勢,四是將領,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讓民眾和君主的意願一致,戰時他們才會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時,就是指晝夜、晴雨、寒冷、炎熱、季節氣候的變化。
地勢,就是指高陵窪地、路途遠近、險隘平坦、進退方便等條件。將領,就是指揮者所具備的智慧、誠信、仁愛、勇猛、嚴明等素質。制度,就是軍制、軍法、軍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屬這五個方面的情況,將領都不能不知。
充分了解這些情況的就能取勝,相反就會作戰失敗。此外,還要通過比較雙方的具體條件來探究戰爭勝負的情形,即雙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將帥更有才能?哪一方擁有更好的天時地利?哪一方軍紀嚴明?哪一方兵力強大?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分明?通過這些分析比較就能夠判斷誰勝誰負了。
㈧ 孫子兵法有哪些特點
孫子兵法》,孫武撰。孫武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生卒年月未見史載,約與孔丘同時期。他是陳國公子完的後裔,陳完因內亂逃奔齊國,並改姓陳為田。田完的五世孫、孫武的祖父田書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樂安(今山東惠民)」。後來,因齊國政局動盪不安,孫武由齊國到了吳國。經伍子胥引薦,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闔廬,得到吳王的重用,任為將軍,幫助吳王經國治軍,「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簡稱《孫子》,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兵書,也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兵書,宋代朝廷頒定的「武經七書」之一。它系由孫武草創,後經其門弟子整理而成,約成書於春秋戰國之交,原書十三篇。《孫子兵法》在戰國末期和漢初已很流行,當時流行的就是「十三篇」文本,「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到漢成帝時,任宏論次兵書,定著《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根據山東銀雀山西漢墓發掘出的竹簡《孫子兵法》和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115號西漢墓發掘出的木簡《孫子兵法》佚文,以及流傳至今的《史記·孫吳列傳》,均有「十三篇」的記載,說明「十三篇」是《孫子兵法》的本文。「十三篇」之外的六十九篇和圖九卷可能是後人附益的內容。東漢末年,曹操刪去了附益的部分,專為「十三篇」作注,恢復了「十三篇」的本來面目,使「十三篇」得以完整地流傳至今。其他六十九篇和圖九卷先後佚失。但從銀雀山漢墓竹簡和上孫家寨漢墓木簡的《孫子》佚文以及散見在史書、類書中的《孫子》佚文看,《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也確實存世過,任宏、班固的著錄是有根據的。
今存《孫子兵法》約五千九百字,共十三篇:第一《計篇》,主要論述研究和謀劃戰爭的重要性,通過戰略運籌和主觀指導能力的分析,以求得對戰爭勝負的預見,提出了「五事」「七計」、「兵者,詭道也」、「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等軍事原則;第二《作戰篇》,主要討論物力、財力、人力與戰爭的關系,提出了「兵貴勝,不貴久」的速勝思想和「因糧於敵」的原則;第三《謀攻篇》,主要論述「上兵伐謀」的「全勝」思想,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著名軍事規律;第四《形篇》,主要論述戰爭必須具備客觀物質力量即軍事實力,中心講「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第五《勢篇》,主要論述在軍事實力的基礎上,如何正確實行作戰指揮問題,通過靈活地變換戰術和正確地使用兵力,造成銳不可當的有利態勢;第六《虛實篇》,主要論述作戰指揮中要「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因敵而制勝」,中心講用「示形」欺騙敵人,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第七《軍爭篇》,主要論述爭取戰場主動權的問題,提出了「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軍事原則;第八《九變篇》,主要論述根據各種戰場情況靈活運用軍事原則的問題,提出了「必雜於利害」、「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第九《行軍篇》,主要論述行軍、宿營和作戰的組織指揮及利用地形地物、偵察判斷敵情的問題;第十《地形篇》,主要論述地形的種類與作戰的關系及在不同地形條件下的行動原則,還提出了「視卒如愛子」的觀點;第十一《九地篇》,主要論述九種不同作戰地區及其用兵原則,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突然襲擊的作戰思想;第十二《火攻篇》,主要論述火攻的種類、條件和實施方法;第十三《用間篇》,從戰略的高度論述了使用間諜的重要性及其各種間諜的使用方法,提出先知敵情「不可取於鬼神」,「必取於人」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孫子兵法》詞約意豐,內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戰爭的一些一般規律。在軍事哲理方面,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它十分強調政治、經濟在戰爭中的作用;貫穿於全書始終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至今仍是科學真理;它重視人事,反對天命,不信鬼神;它含有弱生於強、強生於弱的矛盾轉化思想、「在利思害,在害思利」的辯證分析的思想、「兵無常勢」的發展變化思想等。在戰略戰術方面,它重視戰略謀劃,反對輕易用兵,主張「慎戰」、「全勝」,「不戰而屈人之兵」;它把戰略的內容歸納為「道、天、地、將、法」五個要素,並指出將帥只有深刻了解、確實掌握這五個戰略要素,才能夠打勝仗;它強調戰術的靈活性,提出「兵無常勢」,「踐墨隨敵以決戰事」,「因敵而制勝」,要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作戰對象等而採取不同的打法;要「致人而不致於人」等。在軍隊建設方面,非常重視和強調將帥的地位和作用,把具有「智、信、仁、勇、嚴」五個條件的將,看作是決定戰爭勝敗的五個戰略要素之一;主張文武兼施,刑賞並重,以法制原則治理軍隊等。當然,《孫子兵法》也存有糟粕,如在認識論、方法論方面,夾有某些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的成分;在歷史觀方面過分誇大將帥的作用,提倡愚兵政策等,都是應該進行批判的。
《孫子兵法》在唐朝時傳到日本,18世紀傳到了歐洲,相繼出現了法、英、德、俄等譯本,目前世界各國大都有自己的譯本。《孫子兵法》被推崇為「兵學聖典」、「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的冠冕」,在世界軍事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
《孫子兵法》飲譽千年,傳抄翻刻者歷代不斷,自曹操開注《孫子》先河之後,更是注家蜂起,產生了眾多的版本,有抄本、印本、紙本、竹簡本、白文本、註解本、單行本、叢書本、漢文本、少數民族文本(如滿文本、西夏文本)等。據現存有關書目粗略統計,中國歷代註解批校《孫子》者有二百一十家,各種版本近四百種。
現存最早的版本是銀雀山漢墓竹簡本《孫子兵法》,漢初抄本,惜為殘簡,經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整理,文物出版社1975年出版校注、注釋本,1976年出版釋文本,戰士出版社1976年翻印文物出版社1976年本。
現存最早的刻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間的《武經七書》本和南宋寧宗年間的《十一家注孫子》本。宋刊《武經七書》現藏日本靜嘉堂。此本為白文本,版心有刻工姓名,書前鈐宋「禮部圖書」九疊篆朱文大長印,卷首鈐「汪士鍾印」,「郁松年印」,「泰峰」三印。國內通行的是1935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採用中華學藝社借照靜嘉堂藏本膠片影印出版的《續古逸叢書》本。宋刊《十一家注孫子》存世有三部,北京圖書館藏有一部足本和一部殘本。足本書尾有承德堂牌記,鈐「鍾溪鑒賞」、「岳飛之章」、「戎馬書生」、「周暹」、「高山流水」五印。殘本僅存卷下一冊,鈐「攜李」、「項子京家珍藏」、「稽瑞樓」、「文瑞文勤兩世手澤同和敬守」、「常熟翁同龠禾藏本」、「翁斌孫印」六印。上海圖書館藏本,卷首和卷尾鈐「袁氏珍藏圖書」、「袁坡」、「長安子孫」、「季振宜印」、「滄葦」、「崑山徐氏家藏」、「天祿繼鑒」、「乾隆御覽之寶」八印。其中上卷、中卷和《孫子本傳》共缺25頁,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據此本影印和排印,並用北京圖書館藏本補全。
現存最早的《孫子》單注本是影宋本《魏武帝注孫子》,在清孫星衍《平津館叢書》卷一《孫吳司馬法》之內。此本書中避諱至「慎」字,原本當是南宋孝宗刊本。原本今不得見,摹本出自顧廣圻(字千里)之手,酷像原本。此本當是宋元豐年間編輯《武經七書》時所收錄的曹注《孫子》。
現存最早的少數民族文字本是西夏文本。今存僅有102頁。台灣《書目季刊》第15卷第2期載有此本影印件。
宋以後,《孫子》的版本很多,但大體上都是從《武經七書》本、《十一家注孫子》本和《魏武帝注孫子》這三種版本演化而來,其中尤以《武經七書》本為最多。
《孫子兵法》竹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