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企業應如何分析人口環境
婦女生育率
特殊利益集團數量
結婚數、離婚數
人口出生、死亡率
人口移進移出率
社會保障計劃
人口預期壽命
人均收入
生活方式
平均可支配收入
節育措施狀況
平均教育狀況
對退休的態度
etc
2. 中國人口環境分析
中國東部地區人口稠密,西部地區則人煙稀少。這與東西部的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
3. 中國未來人口環境
會進入一段相對穩定的平穩發展期 各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大中小城市都會進入老年化社會,男女比例不斷拉大,對於工作來說,未來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
4. 鄭州的人文地理知識
1、農業生產的特點①地域性②季節性和周期性
2、農業的投入因素自然條件、勞動力、生產資料、科技
3、農業按生產對象分類農、林、牧、副、漁(混合農業)
4、農業按投入分類粗放農業、密集農業
5、農業按產品用途分類自給農業、商品農業
6、自然條件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氣候(光、熱、水)、地形(平原、山地)、土壤(酸性)、水源
7、社會經濟條件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市場(郊區農業)、交通運輸(地域擴展)、政策(商品基地)
8、人類對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①培育良種②改良耕作制度③玻璃溫室④修築梯田⑤噴灌
9、市場、交通及技術的發展對農業區位的影響①供求關系②保鮮冷藏技術③區域專業化生產
10、世界水稻種植業的主要分布地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季風區,以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區
11、亞洲水稻種植業的特點①小農經營②單產高③機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
12、世界大牧場放牧業的分布地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
13、大牧場放牧業的形成條件分析(潘帕斯)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③距海港近
14、阿根廷促進牧牛業的主要措施①培育良種②改善交通③開辟水源④種植飼料
15、商品穀物農業的基本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
16、商品穀物農業的主要分布地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
17、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實例分析(美國)①自然條件②交通運輸③地廣人稀④工業基礎⑤科技
18、世界主要的混合農業生產方式穀物和牲畜混合農業
19、珠江三角洲的三基漁塘甘蔗、果樹、桑蠶、魚
20、混合農業的分布地歐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亞、紐西蘭
21、混合農業的發展優勢及實例分析(澳大利亞)①生態農業②有效利用時間安排農活③市場適應性好
22、工業的投入因素土地、水源、勞動力、資金、能源、原料、科技
23、工業的產出產品和三廢
24、工業投入要素與工業發展類型的關系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
25、三次技術革命對工業發展的影響①原料種類和利用率②勞動力的數量、體力、知識、技術
26、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原料、燃料、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土地、水源、政府、技術
27、五種區位因素指向型工業原料、市場、動力、廉價勞動力、技術指向型
28、原料、交通運輸、信息和勞動力對工業區位影響的變化①替代,減弱②吸引力,完善③通達,重要④自動化,勞動力素質。
29、社會需要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①國防②政策③個人偏好④工業慣性
30、環境需要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水污染(河流下游),風污染(下風向)
31、企業增長的戰略①橫向一體化②縱向一體化③多樣化
32、企業空間發展的特點①由近及遠擴張②由大市場至小市場擴張
33、跨國公司的空間發展過程①代理商②銷售公司③組裝公司④生產公司⑤研發機構⑥全球經濟
34、工業企業之間的聯系①生產的聯系②非生產的聯系③信息的聯系
35、工業集聚的優勢①共享基礎設施②交流協作③降低運費④擴大總體生產能力
36、工業分散的原因①原料和產品的運輸量小②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區位
37、不同發育程度工業地域的不同特點①發育低(食品工業)②發育高(鋼鐵工業、石油化工、機械製造)
38、傳統工業區的區位特點分析(魯爾區)①煤炭資源豐富②鐵礦區近③水源充沛④交通便捷⑤市場廣闊
39、魯爾區衰落的原因①生產結構單一②煤炭地位下降③鋼鐵過剩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40、魯爾工業區的綜合整治①發展新興工業②調整布局③改善交通④發展科技⑤消除污染
41、義大利新興工業區的特點①中小企業②輕工業③生產分散④資本集中低⑤分散型工業化
42、高技術工業的特點①人員高水平②增長速度快③研發費用高④面向世界市場
43、美國「矽谷」發展的主要因素①環境優美②氣候宜人③教育發達④便捷交通⑤軍事訂貨
44、聚落的形成人類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動到穩定,逐步確立了鄉村聚落。
45、村落的形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①圓形或多邊形村落(少河的平原)②帶狀村落(沿河道)
46、古代城市出現的基本條件①農業生產技術的創新②勞動分工促進了城市的出現
47、古代城市的分布特點一些大河沖積平原,農耕業發展早的地區。
48、著名古代城市發源地①美索不達米亞②尼羅河谷地③印度河谷地④黃河-長江中下游
49、地形對城市區位的影響①大多數在平原②熱帶在高原③山區在谷地或低地
50、美國三大城市帶①波士頓-紐約-華盛頓②芝加哥-匹茲堡③舊金山-聖迭戈
51、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區①60°N以南的歐洲地區②東亞③美國東北部
52、城市分布與氣候的密切關系①適度的降水,又有適中的氣溫②乾旱、高寒、濕熱區為稀少區
53、中國特大城市分布①大城市最多的省②沒有大城市的省③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54、河流對城市區位的影響①供水②運輸③軍事防衛
55、礦產資源對城市區位的影響①煤炭②鐵礦③石油④有色金屬
56、交通對城市區位的影響①現代:沿海、沿江、沿線②古代:河流、大道的匯合處
57、政治、軍事、宗教對城市發展的影響①經濟中心②政治中心③軍事中心④宗教中心
58、城市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①軍事、宗教(減弱)②交通、自然資源(一直)③旅遊、科技(新)
59、城市化的含義指人口向城市集聚,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
60、城市化的作用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②縮小城鄉差別
61、城市化的主要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
62、世界城市化進程的特點①產業革命前(緩慢)②二戰前(加快)③二戰後(空前)
63、發達國家城市化的特點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64、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特點①起步晚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發展不合理
65、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①環境質量下降②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③就業困難
66、上海市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的主要措施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②改善交通和居住條件③治理環境
67、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①鐵路(量大)②公路(靈活)③水路(廉價)④航空(快)⑤管道(連續)
68、亞歐大陸橋①西伯利亞大鐵路(海參崴-莫斯科)②連雲港-鹿特丹
69、世界主要航海線①北大西洋②地中海、蘇伊士運河③巴拿馬運河④北太平洋
70、郵政通信的主要任務及特點利用交通運輸工具,傳遞信函和包裹。易受自然災害影響。
更多詳細的資料情況 http://www.dilifu.com/NewsInfo-338.aspx
5. 服裝行業現在的人口環境,科技環境,自然環境,社會文化幾個方面的分析
一、人口環境,服裝人人得用,人口是必須新老更替的。
二、科技環境,雖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服裝質量和成本也在往高質量低成本上變化。
三、自然環境,自熊環境是青山依舊,人人還都得著衣,應該說並無大的變化。
四、社會文化,隨著社會文化的進步,人們對服裝的需求將會日新月異。
6. 中國社會環境分析
中國社會環境現狀:
中國現在正處於近兩百年以來最好的歷史時期。雖然社會上還有許多的體制弊端,還有許多沒有解決的矛盾,但是政治上比較穩定,法制化進程已經開始,市場經濟已經初步形成並步入正軌。二十一世紀的中華大地充滿各種人才成長發展的機遇。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人才的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就業難、失業率居高不下等等,都使我們的就業環境看起來不容樂觀,這就更需要在分析好社會現狀的基礎下,有針對性地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總體來說,我們現在面臨一個非常好的宏觀環境,社會安定,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迅速,並與全球一體化接軌,法制建設不斷完善,文化繁榮自由,尖端技術、高新技術突飛猛進。因此,在這個大前提之下,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職業環境的變化。
(6)鄭州人口環境分析擴展閱讀:
社會環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社會環境指組織生存和發展的具體環境,具體而言就是組織與各種公眾的關系網路。廣義的社會環境則包括社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和心理環境等大的范疇,它們與組織的發展也是息息相關的。組織開展公共關系活動,對組織生存、發展的大環境和小環境都有積極的建設意義。
社會環境的構成因素是眾多而復雜的,但就對傳播活動的影響來說,它主要有四個因素:
(1)政治因素,它包括政治制度及政治狀況,如政局穩定情況、公民參政狀況、法制建設情況、決策透明度、言論自由度、媒介受控度等;
(2)經濟因素,它關繫到經濟制度和經濟狀況,如實行市場經濟的程度、媒介產業化進程、經濟發展速度、物質豐富程度、人民生活狀況、廣告活動情況等;
(3)文化因素,它是指教育、科技、文藝、道德、宗教、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
(4)訊息因素,它包括訊息來源和傳輸情況,訊息的真實公正程度、訊息爆炸和污染狀況等。如果上述因素呈現出良好的適宜和穩定狀態,那麼就會對大眾傳播活動起著促進、推動的作用;相反,就會產生消極的作用。
7. 綜合分析,鄭州和秦皇島哪個地方適合發展
人口是王道,人多才有機會。
秦皇島優勢:消費高於鄭州;
劣勢:人口少,季節影響較大;
鄭州優勢:人口密集度高,高固定居住人扣,高流動人口;
劣勢:消費水平低,社會環境相對較差。
看您做什麼,如果是服裝店或飯店,差異不在城市,而在經營。
祝樓主早日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8. 簡述目前人口環境方面的主要動向有哪些
宏觀營銷環境的人口環境分析
人口是市場的第一要素。人口數量直接決定市場規模和潛在容量,人口的性別、年齡、民族、婚姻狀況、職業、居住分布等也對市場格局產生著深刻影響,從而影響著企業的營銷活動。企業應重視對人口環境的研究,密切關注人口特性及其發展動向,及時地調整營銷策略以適應人口環境的變化。
1、人口數量分析
人口數量是決定市場規模的一個基本要素。如果收入水平不變,人口越多,對食物、衣著、日用品的需要量也越多,市場也就越大。企業營銷首先要關注所在國家或地區的人口數量及其變化,尤其對人們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內容和數量影響很大。
2、人口結構分析
(1)年齡結構。不同年齡的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是不一樣的。不同年齡結構就形成了具有年齡特色的市場。企業了解不同年齡結構所具有的需求特點,就可以決定企業產品的投向,尋找目標市場。
(2)性別結構。性別差異會給人們的消費需求帶來顯著的差別,反映到市場上就會出現男性用品市場和女性用品市場。企業可以針對不同性別的不同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制定有效的營銷策略,開發更大的市場。
(3)教育與職業結構。人口的教育程度與職業不同,對市場需求表現出不同的傾向。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收入水平也逐步增加。企業應關注人們對報刊、書籍、電腦這類商品的需求的變化。
(4)家庭結構。家庭是商品購買和消費的基本單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家庭單位的多少以及家庭平均人員的多少,可以直接影響到某些消費品的需求數量。同時,不同類型的家庭往往有不同的消費需求。
(5)社會結構。我國絕大部分人口為農業人口,農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80%左右。這樣的社會結構要求企業營銷應充分考慮到農村這個大市場。
(6)民族結構。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不同,其文化傳統、生活習性也不相同。具體表現在飲食、居住、服飾、禮儀等方面的消費需求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企業營銷要重視民族市場的特點,開發適合民族特性、受其歡迎的商品。
3、人口分布分析
人口有地理分布上的區別,人口在不同地區密集程度是不同的。各地人口的密度不同,則市場大小不同、消費需求特性不同。
當前,我國有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農村人口向城市或工礦地區流動,內地人口向沿海經濟開放地區流動。企業營銷應關注這些地區消費需求不僅在量上增加,在消費結構上也一定發生的變化,應該提供更多的適銷對路產品滿足這些流動人口的需求,這是潛力很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