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論文
一、經濟全球化的特徵與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這個術語,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觀點是指世界各國經濟在生產、分配、消費諸環節趨於全球一體化,各國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並在全球建立起規范的經濟行為和運行機制。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國際化發展的新階段。
1.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動因
(1)經濟體制障礙逐漸清除。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開放的市場機製得到了世界多數國家的認同,各國政府對經濟管制逐步放鬆,國際貿易中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不斷減少,「無疆界市場」正在形成。
(2)科學技術不斷進步。隨著科技進步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大縮短了經濟活動的空間距離,消除了不同資本市場的時間差和地域差,傳統「原產地」與「消費者」之間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義,商品、服務、資金和信息的流通將比過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經濟逐漸成為現實。
(3)跨國公司快速發展。憑借其獨有的資金優勢、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設置生產基地和銷售機構,建立國際商務信息網路,構建全球研究開發體系,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成為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2.經濟全球化的特徵
(1)生產國際化。經濟全球化使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經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跨國公司日益成為世界經濟活動的主宰力量,商品生產環節分布於不同國家,各國間的經濟依存性明顯加強。
(2)貿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貿易的基礎,國際貿易障礙逐步消除,貿易量迅速增長;同時,WTO多邊貿易體制框架使得世界貿易進一步規范和公平,極大地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經濟全球化必然導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現是各國放寬了外資金融機構進入本國金融市場的限制,自覺推進金融自由化,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動,國際金融市場蓬勃發展,金融活動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展和深化。
3.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1)隨著高科技產業和全球信息網路的迅猛發展,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國際間資本流動加速,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關系將更為密切。
(2)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經營戰略更為普遍,企業間的競爭與兼並日趨激烈。
(3)自由貿易成為世界貿易的發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場逐漸形成與完善。
(4)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國民財富日益增長,但經濟的不均衡發展加劇,國家間的貧富差距擴大。
(5)國際間的協調和合作進一步加強,相關的國際契約和國際組織應運而生。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利弊分析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極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要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阻擋的,迴避經濟全球化只能帶來更大程度上的落後。我們應正確把握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風險,使中國經濟在新世紀繼續保持穩步快速發展。
1.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於利用外資。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我國已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2000年我國利用外資407億美元,2005年增長到603億美元,到2005年底累計利用外資6224億美元(張強莉等,2006),極大地解決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實現了由對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資的轉換,有效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2)有利於擴大對外貿易。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外貿出口以年均14.9%的速度增長,到2004年進出口總額達到11548億美元,佔世界出口總額的6.2%(趙華等,2006),成為了世界第三貿易大國。
(3)有利於解決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外企的進入可有效地解決部份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如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直接參與外貿加工業的農村勞動力近兩億,不但有效解決了就業問題,還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我國的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發展進程。
(4)有利於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外資和大型跨國公司的進入,有助於傳統產業結構改造和產業競爭,對我國現階段國有企業建立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通過技術合作,可以縮短與發達國家在經濟、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強我國經濟技術的競爭力和創造力。
(5)有利於促進我國的金融市場改革和完善,縮短從二元經濟向現代化經濟轉型的時間,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制度的完善。
2.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1)由於外資投入大都集中在經濟發達、基礎設施好、回報利潤率高的地區和項目,將造成我國地區經濟的不平衡發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總額是5621億美元,其中東、中、西部所佔的比例為86.25%、9.16%和4.59%(尚永勝,2006),東部地區外資投入遠遠高於中西部地區。
(2)我國外貿出口主要是靠低價競爭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特點,卻為之付出了犧牲生態環境和消耗寶貴礦產資源的沉重代價。
(3)外資壟斷性並購和跨國公司的技術、資金優勢,極大地沖擊了民族工業與農業,削弱了國內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
三、中國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新世紀中國經濟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到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我們作不懈的努力。面對經濟全球化競爭日趨激烈的局面,中國在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內,應該著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1.建立我國國家經濟安全防範體系
我國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國家經濟安全,應建立政府指導下的宏觀經濟管理體系和國家經濟安全預警指標體系,全面研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走向和我國所面臨的經濟形勢,適時提出應對措施,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2.完善我國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商品化、國際化和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構建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越來越重要和緊迫。為此,我們應加大國內經濟體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國有壟斷領域的壟斷局面,全面應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競爭;同時,進一步規范和完善金融、證券和投資等有關配套的法規和制度,強化工商、稅務和技術監督等宏觀調控部門的職能,構建一個體系完整、機制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3.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貿易體制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必須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堅持以WTO的多邊貿易體制為框架,以國際貿易慣例為參考,健全與國際接軌的有關法律法規,完善進出口商品的經營管理,建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宏觀調控體系。
4.研究和制定與經濟全球化發展相適應的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戰略
我國要研究制定與國際經濟規則相適應的經濟發展計劃和產業規劃,加大產業間的結構調整力度,經濟增長方式由目前以資源投入為主的粗放型經濟向以提高資源配置使用效率為主的體現高科技特點的集約型經濟方式轉變;同時大力支持民族產業,發揮已有產業優勢和品牌效應,培育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跨國公司。
5.大力開展科技創新,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當代全球經濟的競爭就是國家創新能力的競爭,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我國應高度重視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先導作用,及時跟蹤世界科技的發展動態,不斷提高科技開發和創新能力,推廣應用科技創新成果,不斷尋求並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6.積極開展區域經濟合作,以區域經濟一體化迎接經濟全球化
自1993年歐盟一體化內部大市場建立以來,為其成員國創造了數百萬的就業機會和數千億的財富收入,並有效地抵禦了外部經濟沖擊。歐盟一體化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發展地緣經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中國的區域經濟合作進展較快,目前已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或議定書、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正在商談的自由貿易區還有9個(邢軍,2006)。我們應以此為契機,近期加強與中國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上海合作組織、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等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
❷ 解說當前世界經濟與政治的主要特點並分析對中國和平崛起的復雜影響
一、經濟全球化的特徵與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這個術語,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觀點是指世界各國經濟在生產、分配、消費諸環節趨於全球一體化,各國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並在全球建立起規范的經濟行為和運行機制。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國際化發展的新階段。
1.推動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動因
(1)經濟體制障礙逐漸清除。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開放的市場機製得到了世界多數國家的認同,各國政府對經濟管制逐步放鬆,國際貿易中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不斷減少,「無疆界市場」正在形成。
(2)科學技術不斷進步。隨著科技進步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大縮短了經濟活動的空間距離,消除了不同資本市場的時間差和地域差,傳統「原產地」與「消費者」之間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義,商品、服務、資金和信息的流通將比過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經濟逐漸成為現實。
(3)跨國公司快速發展。憑借其獨有的資金優勢、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設置生產基地和銷售機構,建立國際商務信息網路,構建全球研究開發體系,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成為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2.經濟全球化的特徵
(1)生產國際化。經濟全球化使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經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跨國公司日益成為世界經濟活動的主宰力量,商品生產環節分布於不同國家,各國間的經濟依存性明顯加強。
(2)貿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貿易的基礎,國際貿易障礙逐步消除,貿易量迅速增長;同時,WTO多邊貿易體制框架使得世界貿易進一步規范和公平,極大地促進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經濟全球化必然導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現是各國放寬了外資金融機構進入本國金融市場的限制,自覺推進金融自由化,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動,國際金融市場蓬勃發展,金融活動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擴展和深化。
3.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1)隨著高科技產業和全球信息網路的迅猛發展,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國際間資本流動加速,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關系將更為密切。
(2)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經營戰略更為普遍,企業間的競爭與兼並日趨激烈。
(3)自由貿易成為世界貿易的發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場逐漸形成與完善。
(4)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國民財富日益增長,但經濟的不均衡發展加劇,國家間的貧富差距擴大。
(5)國際間的協調和合作進一步加強,相關的國際契約和國際組織應運而生。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利弊分析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極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要清醒地認識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阻擋的,迴避經濟全球化只能帶來更大程度上的落後。我們應正確把握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風險,使中國經濟在新世紀繼續保持穩步快速發展。
1.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於利用外資。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我國已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2000年我國利用外資407億美元,2005年增長到603億美元,到2005年底累計利用外資6224億美元(張強莉等,2006),極大地解決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瓶頸,實現了由對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資的轉換,有效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2)有利於擴大對外貿易。我國的對外經濟貿易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外貿出口以年均14.9%的速度增長,到2004年進出口總額達到11548億美元,佔世界出口總額的6.2%(趙華等,2006),成為了世界第三貿易大國。
(3)有利於解決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我國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外企的進入可有效地解決部份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如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直接參與外貿加工業的農村勞動力近兩億,不但有效解決了就業問題,還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我國的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發展進程。
(4)有利於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外資和大型跨國公司的進入,有助於傳統產業結構改造和產業競爭,對我國現階段國有企業建立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通過技術合作,可以縮短與發達國家在經濟、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強我國經濟技術的競爭力和創造力。
(5)有利於促進我國的金融市場改革和完善,縮短從二元經濟向現代化經濟轉型的時間,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制度的完善。
2.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1)由於外資投入大都集中在經濟發達、基礎設施好、回報利潤率高的地區和項目,將造成我國地區經濟的不平衡發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總額是5621億美元,其中東、中、西部所佔的比例為86.25%、9.16%和4.59%(尚永勝,2006),東部地區外資投入遠遠高於中西部地區。
(2)我國外貿出口主要是靠低價競爭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資源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特點,卻為之付出了犧牲生態環境和消耗寶貴礦產資源的沉重代價。
(3)外資壟斷性並購和跨國公司的技術、資金優勢,極大地沖擊了民族工業與農業,削弱了國內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
三、中國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新世紀中國經濟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到205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我們作不懈的努力。面對經濟全球化競爭日趨激烈的局面,中國在當前及今後一段時間內,應該著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1.建立我國國家經濟安全防範體系
我國政府必須高度重視國家經濟安全,應建立政府指導下的宏觀經濟管理體系和國家經濟安全預警指標體系,全面研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走向和我國所面臨的經濟形勢,適時提出應對措施,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2.完善我國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隨著我國經濟市場化、商品化、國際化和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構建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越來越重要和緊迫。為此,我們應加大國內經濟體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國有壟斷領域的壟斷局面,全面應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競爭;同時,進一步規范和完善金融、證券和投資等有關配套的法規和制度,強化工商、稅務和技術監督等宏觀調控部門的職能,構建一個體系完整、機制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3.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貿易體制
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國必須進一步深化對外貿易體制改革,堅持以WTO的多邊貿易體制為框架,以國際貿易慣例為參考,健全與國際接軌的有關法律法規,完善進出口商品的經營管理,建立對外貿易和投資的宏觀調控體系。
4.研究和制定與經濟全球化發展相適應的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戰略
我國要研究制定與國際經濟規則相適應的經濟發展計劃和產業規劃,加大產業間的結構調整力度,經濟增長方式由目前以資源投入為主的粗放型經濟向以提高資源配置使用效率為主的體現高科技特點的集約型經濟方式轉變;同時大力支持民族產業,發揮已有產業優勢和品牌效應,培育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跨國公司。
5.大力開展科技創新,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當代全球經濟的競爭就是國家創新能力的競爭,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我國應高度重視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先導作用,及時跟蹤世界科技的發展動態,不斷提高科技開發和創新能力,推廣應用科技創新成果,不斷尋求並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6.積極開展區域經濟合作,以區域經濟一體化迎接經濟全球化
自1993年歐盟一體化內部大市場建立以來,為其成員國創造了數百萬的就業機會和數千億的財富收入,並有效地抵禦了外部經濟沖擊。歐盟一體化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發展地緣經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中國的區域經濟合作進展較快,目前已與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或議定書、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避免雙重征稅協定,正在商談的自由貿易區還有9個(邢軍,2006)。我們應以此為契機,近期加強與中國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上海合作組織、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等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 中國崛起對世界的影響有哪些? 很多分析人士都說,中國迅速增長的經濟實力正在改變整個世界的貿易模式。有些人批評中國的貿易和貨幣政策令人不安,但是也有一些人爭辯說,中國的崛起不論是對工業化國家來說還是對世界上一些比較落後的地區來說,通常都是有好處的。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維持了平均9.5%的增長速度。根據一些估計,它的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中國現在擁有1萬3千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世界上最多的。它是世界上第三大貿易國,仍然是吸引外國投資最多的國家。由於中國的就業人數每年增加2500萬,很多分析人士衡量中國的崛起時往往把它看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中國每年增加這么多就業人數,相當於每年給世界經濟增加一個中等的工業化國家。造成新的國際分工以促進國際政治和經濟合作為宗旨的斯坦利基金會的經濟學家謝弗爾說,中國的崛起引發了全球新的分工,結果有好有壞。謝弗爾說:「中國巨大的勞工市場對貿易模式的改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已經看到不同產品產地上所發生的改變。我們看到,美國、歐洲和日本更多地集中生產高科技和非常專業化的產品,這給這些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很多種製造業、處於經濟發展鏈上比較低的產品的生產轉移到中國。我們現在經歷的是一個混亂的經濟重組過程。因為很難確切地知道今後的發展方向,所以引起了一些人的憂慮。」為了維持巨大的增長,中國不得不購買大量的礦產品。中國佔全球經濟的5%,但是它每年消耗全球20%的鋁和銅,大約30%的鋼材、鐵礦和煤炭以及45%的水泥。廣進資源 造福多國斯坦福大學的經濟學家羅納德.麥金農說,中國對資源的巨大胃口給很多國家帶來了好處。麥金農說:「它已經使東亞國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它在全球市場上對初級產品的購買給拉美帶來了實惠。像智利、阿根廷和巴西這些國家正在大量向中國出口原材料。因此我們看到拉美最近沒有出現任何經濟危機。」影響全球借貸模式麥金農補充說,中國的財富也在影響全球的借貸模式。他說,與世界銀行不同,北京一直在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情況下給發展中國家提供相當大數量的信貸。麥金農說:「他們的借貸在政治上更加中立。他們在那裡修建道路、發電廠和新的港口,因為他們希望得到原材料。他們不過問當地政府的政治。這就是為什麼非洲人不介意中國的投資而且對中國的投資要比很多西方政府的投資感到更加舒服。」但是,美國和歐洲對中國的政策卻持批評態度。今年早些時候,美國政府針對中國的出口補貼和盜版行為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申訴,並宣布對一些中國產品徵收10%到20%的關稅。華盛頓還加大了要求北京讓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他們說,中國貨幣價格的低估以及低成本的勞力使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獲得不公平的優勢。通過人為地壓低人民幣兌美元的比值,中國的出口產品對於美國的消費者來說就更加便宜,而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產品就更加昂貴,使美國本來已經惡化的貿易赤字更加糟糕,也給美國經濟帶來不穩定。一些專家說,人民幣兌美元的幣值應該至少增加40%。華盛頓的智囊機構經濟戰略研究所的總裁克萊德.普雷斯托維茨說,中國與美國令人不安的貿易順差去年達到了2330億美元,幾乎佔美國貿易赤字總量的30%。他指出,北京的政策與包括日本在內的大多數東亞國家是一樣的。普雷斯托維茨說:「日本、中國、韓國、台灣和新加坡都追求出口導向的策略。他們都對他們本國的貨幣進行管理來使它們低於實際的價值。他們都在維持50%這樣的高儲蓄率,對出口工業進行大量的投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對美國的出口來促進經濟的增長。」貿易順差最終對美國有利斯坦利基金會的謝弗爾認為,中國對美國日益擴大的貿易順差最終也會對美國有利。謝弗爾說:「假如說泰國一家生產出口到美國的低成本產品的公司由於中國的製造成本更加低廉而把它的生產基地轉移到中國的話,這對美國市場並沒有負面的影響,因為這些工作機會本來就不在美國。但是由於進入美國的產品現在更加便宜,這對美國的消費者是有好處的。」謝弗爾說,在與中國做生意的時候,很難說誰是贏家誰是輸家。謝弗爾說:「例如,當你談論在中國生產產品的美國公司或是跨國公司時,這是中國人占優勢還是某一個公司的利益占優勢呢?如果美國獲得好處,不管是中國繼續支撐我們的預算赤字還是給美國的消費者提供更廉價的產品,那麼這是美國的優勢還是中國的優勢呢?這比誰占上風誰佔下風要更為復雜。」污染損失相當於GDP的5.8%中國超高速發展的經濟造成的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它給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帶來的環境破壞和污染。水污染以及乾凈飲用水的缺乏是中國面臨的一些最嚴重的問題。中國很多運河、河流和湖泊都受到農業、工業和生活的嚴重污染。估計20%的中國人生活在受到嚴重污染的地區。根據中國政府的計算,2004年,污染造成的後果損耗了670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3%。據世界銀行統計,污染每年給中國帶來的損失相當於5.8%的國內生產總值。盡管如此,很多專家說,隨著中國龐大人口長期被壓抑的需求逐步放開,內需會逐步增加,推動中國經濟在今後的幾十年中繼續保持高速的增長。
❸ 上海仁風醫學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上海仁風醫學科技有限公司是2003-09-28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上海市奉賢區金匯鎮金星村八組-150。
上海仁風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101207547965782,企業法人邢軍,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上海仁風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從事醫葯科技、醫療器械科技、電子科技、計算機科技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轉讓,商務信息咨詢,企業管理咨詢,市場信息咨詢與調查(不得從事社會調查、社會調研、民意調查、民意測驗),市場營銷策劃,企業形象策劃,會務服務,展覽展示服務,多媒體設計、製作。 【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上海仁風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對外投資1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愛企查查看上海仁風醫學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❹ 上海婷莉服飾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婷莉服飾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01月07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服裝及面輔料,皮具,箱包,鞋帽,化妝品,工藝禮品銷售,服裝生產、加工等。
法定代表人:邢軍
成立時間:2011-01-07
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600231873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上海市金山區山陽鎮浦衛公路236號1幢A4區
❺ 昂科信息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 2003年5月16日,昂科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成立。 2016年7月4日,昂科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變更為昂科信息技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KEVIN SHING(邢軍)
成立時間:2003-05-16
注冊資本:1396.3616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5400125296
企業類型:股份有限公司(台港澳與境內合資、未上市)
公司地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盛夏路570號404、405室
❻ 上海冠融五金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冠融五金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09月29日,主要經營范圍為五金製品、冷作鈑金、鋼結構、模具加工(限分支機構經營),建築裝修裝飾建設工程專業施工,鋁製品、包裝材料、皮革製品、木製品、家用電器、塑料製品批發、零售等。
法定代表人:邢軍
成立時間:2012-09-29
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2000207210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上海市奉賢區金匯鎮金星村452號1幢3197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