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丹浙貿易有限公司

上海丹浙貿易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4-28 06:55:24

上海虹口區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都有什麼企業

上海寶鎳實業有限公司(中山北一路)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607-08

上海贛江工貿有限公司(中山北一路)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003

上海銘丹實業有限公司(中山北一路)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004

上海盟宏物資有限公司(中山北一路)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204-05

上海蘭生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12層

上海申際國際經濟服務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

上海沁藝禮品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

宏源證券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虹口區中山北一路1230號

上海康坤鋼鐵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509

上海嘉塔貿易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309

上海潮湧金屬材料有限公司(中山北一路)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302

上海容正貿易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3004-05

廈門海翼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103

上海采潤化妝品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1806

上海滬浙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307

上海宜洲鋼鐵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301-02

上海浙翔實業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1909

中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803

上海指日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201

上海啟潤貿易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1802

上海逢成電力物資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107-08

上海豐瀛物資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309

杭州益利素勒精線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403

上海眾聯金屬材料有限公司(中山北一路)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B區B4層

上海傳和鋼材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605-06

上海嘉洋鋼鐵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402-03

上海豫陽貿易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604

上海鋼羿不銹鋼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滬辦大廈1號樓1101室

上海本鑫實業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30

上海炳安貿易發展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
地址:上海市虹口區中山北一路1230號2807室

上海對外經濟貿易工程公司
地址:上海市虹口區中山北一路1230號

上海柏易企業發展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1702

上海金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302室

上海澳南經貿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虹口區中山北一路1230號

上海瑞冶聯實業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B區B7層

上海燦宏鋼鐵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501-03

上海東聞實業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409

上海銘川鋼鐵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001-02

上海貢鑫鋼鐵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601-03

上海超華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306

上海萬事達不銹鋼製品有限公司虹口公司
地址:上海市虹口區中山北一路1230號

上海鑫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109

上海寶侖鋼鐵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1601

上海復天企業發展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601-03

上海尚夏西示投資咨詢有限公司(中山北一路)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1507、1703

上海強冠鋼鐵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101-02

萊鋼上海經貿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1804-05

上海萊鋼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A2409

上海海乳扁鋼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一路1230號柏樹大廈A區

Ⅱ 長江概況

水系 長江
流經省份, 幹流貫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上海、浙江、重慶等十一個省、直轄市、自治區 。
流域面積 流域總面積180多萬平方公里

長江(the Changjiang River; the Yangtze River )cháng jiāng是中國第一大河,幹流全長6397公里(以沱沱河為源),一般稱6300公里。流域總面積一百八十餘萬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約九千六百餘億立方米。流域介於北緯24°30′~35°45′,東經90°33′~112°25′,面積180餘萬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5。年均入海水量達1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3位。古時簡稱江,六朝以後才有大江和長江之稱。

長江的上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雪山,與長江南源當曲會合後稱通天河;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賓市間稱金沙江;宜賓以下始稱長江,揚州以下舊稱揚子江,在上海稱黃埔江。長江流經西藏、四川、重慶、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市區,在上海市注入東海。有雅礱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和黃浦江等支流。在江蘇省鎮江市同京杭大運河相交。

長江在湖北省宜昌市以上為上游,水急灘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間為中游,曲流發達,多湖泊(鄱陽、洞庭兩湖最大);湖口以下為下游,江寬,江口有沖積而成的崇明島。長江水量和水利資源豐富,盛水期,萬噸輪可通武漢,小輪可上溯宜昌。

長江流域是中國人口密集經濟最繁榮的地區,沿江重要城市有重慶、武漢、南京、上海。

長江可供開發的水能總量達二億千瓦,是中國水能最富集的河流。長江幹流通航里程達二千八百多公里,素有「黃金水道」之稱。

長江在重慶奉節以下至湖北宜昌為雄偉險峻的三峽江段(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就位於西陵峽中段的三斗坪。

幹流概況
長江幹流各段名稱不一:源頭至當曲口(藏語稱河為「曲」)稱沱沱河,為長江正源,長358公里;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境的巴塘河口,稱通天河,長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岷江口,稱金沙江,長2308公里;宜賓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約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間稱「川江」(奉節至宜昌間的三峽河段又有「峽江」之稱),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磯間稱荊江,江蘇省揚州、鎮江以下又稱揚子江。 流域內高原、山地佔65.6%;丘陵佔24%;平原、低地佔10.4%。

長江支流流域面積超過1萬平方公里的有48條;5萬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雅礱江、岷江及其支流大渡河、嘉陵江、烏江、沅江、湘江、漢江和贛江等9條。其中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超過10萬平方公里,以嘉陵江流域面積最大,約16萬平方公里。

中國大部分的淡水湖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面積較大的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

長江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與唐古拉山脈間,在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西南側。這里冰川廣布,姜跟迪如冰川的冰雪融水就是長江的源頭。從江源到入海口,可分為三大段。四川宜賓以上為上游;宜賓至湖北宜昌為中游;宜昌以下為下游。上游段約長三千五百公里,楚瑪爾河是長江的北源;木魯烏蘇河是長江的南源,流程較長,水量也較多,按照「河源唯遠」的原則,其最長支流沱沱河應為長江的正源。自當曲河口到青海玉樹一段稱通天河,長八百一十三公里,河道較寬,水流舒緩。自玉樹到宜賓稱為金沙江,古稱麗水,從北向南流,穿過橫斷山脈,到雲南石鼓附近折向東北入四川盆地,在宜賓與岷江匯合,全長二千三百公里。自宜賓以下才稱長江。 中游段約長一千公里,因流經四川盆地,故俗稱川江。從宜賓到重慶,河道頗曲折。自奉節白帝山到宜昌南津關一段,江水穿過四川與湖北邊境山區的大峽谷地帶,自西至東有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統稱三峽,全長二百零四公里,灘多流急,江水落差甚大,自古稱為長江天險。 下游段約長一千八百五十公里,江水落差甚小,水流緩慢,江面寬闊,一般都超過二公里,最窄處也有六百五十公尺。河道非常曲折,尤其是自湖北枝江到湖南城陵磯一段,古稱荊江,素有「九曲回腸」之稱。由於流速緩慢,泥沙淤積多,每當汛期來臨,極易造成潰堤泛濫災害,自古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的說法。從宜昌到蕪湖一段,兩岸湖泊極多,其中以洞庭湖和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是長江的天然水庫。江水入江蘇後,因受山勢所阻,向東北繞過寧鎮山地。自鎮江以下,折向束南,進入三角洲地區,地勢平坦,湖泊星羅棋布,水道交織似網,一片水鄉澤國景象。江口竟寬達八十公里,呈現江海相連的壯觀景色。 長江兩岸多名山大澤,風光秀麗,有許多游覽勝地。由於流程長,流域廣,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中游有「天府之國」,下游多「魚米之鄉」,物產豐富。中華民族的搖籃雖在黃河流域,但據史載,周武王滅殷後,領域南達長江流域,此後黃河、長江兩流域便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重心。沿江有不少名城,如重慶、宜昌、武昌、南京、上海等。上海更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兩岸有許多名勝古跡,是了解中國歷史的珍貴資料,還有不少神話傳說,是中國文學的寶貴遺產。 長江干支流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南方橫貫東西、縱連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動脈,航道總長八萬多公里。萬噸級輪船可達南京,三千噸級可抵達漢口,一千噸級可至重慶,五百噸極可通宜賓。
長江由河源到河口橫跨中國地形上的三級巨大階梯,穿過不同的地質構造和岩層,沿途接納支流的匯入,對長江的河谷形態和水流特性產生不同的影響。按水文、地貌特點把幹流劃分為上、中、下游3段:從河源至宜昌市為上游段,宜昌市至湖口為中游段,湖口以下為下游段。
①上游段。上遊河段橫跨兩個地形階梯。長4529千米,占長江長度72.0%。流域面積100.6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55.6%。上游的沱沱河和通天河(從囊極巴隴至巴塘河口),河流流行於第一階梯——青藏高原腹地內。因在高原頂部,河谷開闊,河槽寬淺,一般河寬300~1700米,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緩慢散亂,汊流很多。從巴塘河口到宜賓稱金沙江,是第一至第二階梯的過渡地段,這里地形突變,山高谷深,除局部河段為寬谷外,河流穿行於峽谷之中,比降大,河水湍急。到雲南石鼓以下,突然轉向東北流,著名的虎跳峽就在石鼓以下35千米的地方。峽長16千米,最窄處僅30米。出虎跳峽後、穿越雲貴高原北部,到四川省新市鎮以下進入第二級階梯,在宜賓附近匯集了岷江之後,才稱長江。自宜賓以下至宜昌之間長1030千米,習慣上稱川江。河道蜿蜒於四川盆地之內,河床平緩,沿途接納沱江、嘉陵江和烏江等眾多支流,水量大增,江面展寬。過奉節白帝城,長江穿行在第二階梯至第三階梯的過渡地段,切過七岳、巫山和黃陵3個背斜,兩個向斜,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長約200千米,峽谷與寬谷相間排列。
②中游段。長江出三峽從宜昌以下,進入第三級階梯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江面展寬,水流緩慢,河道彎曲。長927千米,占長江長度14.7%。流域面積67.9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37.6%。其中,從湖北的枝城到湖南城陵磯一段,長約420千米,因古代為荊州地區,所以取名為荊江。荊江又分長為上荊江(枝城至藕池口)和下荊江(藕池口至城陵磯)兩段。下荊江河彎發育,素有「九曲回腸」之稱。中游兩岸湖泊眾多,江湖相通,構成龐大的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長江接納兩大水系以及直接入江的支流來水後,水量猛增一倍以上。湖口以下進入下游段。
③下游段。水深江寬,從湖口到入海口,長844千米,占長江長度13.3%。流域面積12.3萬平方千米,占流域面積的6.8%。江蘇省揚州、鎮江一帶的長江幹流又稱揚子江。得名於這一帶古代有揚子津和揚子縣,現在外國人常用揚子江這一名稱泛指整個長江。在大通以下受潮汐影響,進入長江口的平均潮流量達26.6萬立方米/秒,是長江多年平均入海流量的8.8倍。在一般情況下,一次進潮總量約為32.5億立方米,大潮時可達45億立方米。由於海水倒灌,使江水流速減緩,所攜帶的泥沙便在下遊河段,尤其是靠近河口段沉積下來,因此,在江心形成了數十個大小不一的沙洲,其中最大的是崇明島。

長江中下游平原

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氣候大部分屬北亞熱帶,小部分屬中亞熱帶北緣。年均溫14~18℃,最冷月均溫0~5.5℃,絕對最低氣溫-10~-20℃,最熱月均溫27~28℃,無霜期210~270天。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於春、夏兩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薴麻、黃麻等。河汊縱橫交錯,湖盪星羅棋布,湖泊面積2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平原面積10%。兩湖平原上,較大的湖泊有1300多個,包括小湖泊,共計1萬多個,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占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大淡水湖,與長江相通,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天然水庫作用,產魚、蝦、蟹、蓮、菱、葦,還有中華鱘、揚子鱷、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產在中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漢市、南昌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蕪湖市、長沙市等城市。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等,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平原居中國南北和東西交通網的樞紐地帶,水陸交通都很發達。長江貫穿中部,成為一條東西向的水運大動脈,加上其無數支流,構成一龐大水道網。

■長江三角洲
中國長江和錢塘江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包括江蘇省和上海市東南部、浙江省東北部。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三角洲頂點在鎮江市、揚州市一線,北至小洋口。南臨杭州灣。海拔多在10米以下,間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長江年均輸沙量4~9億噸,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長江中沉積,個別年份高達78%,三角洲不斷向海延伸。長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倉市、金山縣一帶的古沙嘴海拔多為4~6米;長江以北揚州市、泰州市、泰興市、如皋市一帶的古沙嘴海拔7~8米。江南和江北的古沙嘴是冰後期最高海面穩定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到距今約2000年時北岸沙嘴伸到廖角嘴,南岸沙嘴隨長江主流向東南延伸與錢塘江口沙嘴相連,泥沙繼續堆積,1958~1973年平均每年前移148米。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水道縱橫,湖盪棋布,向有水鄉澤國之稱。土地肥沃,農業產水稻、棉花、小麥、油菜、花生、蠶絲、魚蝦等,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在長江下游和滬寧線兩旁有許多重要城鎮,如上海市、蘇州市、常州市、無錫市、鎮江市、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等。其中,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世界著名的外貿港口,蘇州、無錫等是風景游覽地和新興的工業城市。

■長江水能資源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河流長度僅次於尼羅河(Niles)與亞馬孫(Amazon)河,入海水量僅次於亞馬孫河與剛果河(Congo),均居世界第三位。長江流域面積180.7萬平方千米。上游多流經高山峽谷,坡陡流急,落差5360米。干支流水能資源蘊藏量共約2.68億千瓦,其中可能開發1.97億千瓦,年發電量約1萬億千瓦時。至1990年止,全流域已建、在建水電站裝機共1170萬千瓦以上,其中葛洲壩水電站裝機容量271.5萬千瓦,是中國最大的水電站。規劃中的三峽水電站裝機1768萬千瓦。其他可供開發的較大型水電站有金沙江向家壩(460萬千瓦),雅礱江的錦屏(300萬千瓦),大渡河的瀑布溝(280萬千瓦)等。
參考資料: 流域處北緯24°27′~35°54′,東經90°33′~122°19′。位於東亞季風區內,除小部分屬高原寒冷氣候外,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沛,流域平均降水量達1057毫米。除青藏高原江源地區降雪較多外,大都以降雨為主,雨水成為大部分河流的主要補給源。徑流量主要來自上游和中游,分別占徑流量的47.1%和47.2%,下游僅佔5.7%。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9755億立方米。可能開發利用的水力資源約可裝機1.97億千瓦,年發電量約1萬億千瓦,佔全國可能開發水能資源的53.4%。水力資源主要集中在宜昌以上的上游地區,占流域的81.5%。
長江幹流源遠流長,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全年不凍,干支流通航里程7萬千米,約有3萬千米航道可以通行機動船,宜昌以下3000千米的幹流可通行輪船,萬噸海輪可直達南京。同時,幹流與海洋相通,不但便利流域內部與沿海各地的聯系,而且,也可以與國外進行經濟貿易上的交往,因而有黃金水道之稱。
參考:新世紀網路全書

長江主要支流長度(公里)
漢水----1532
雅礱江--1500
嘉陵江--1119
沅江----1060
烏江----1018
湘江----836
贛江----744
岷江----735
沱江----623
資水----590
清江----408
澧水----372
長江主要支流流域面積(萬平方公里)
嘉陵江-16
漢江--15.1
岷江--13.6
雅礱江-13
湘江--9.46
沅江--8.9
烏江--8.7
贛江--8.2
資水--2.9
沱江--2.7
澧水--1.9
清江--1.7
長江主要支流年平均徑流量(億立方米)
岷江--868
湘江--722
嘉陵江-683
沅江--681
贛江--648
雅礱江-568
漢江--565
烏江--520
資水--251
澧水--174
沱江--158
清江--143

■長江古詩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廣溪峽
楊炯
廣溪三峽首,曠望兼川陸。

山路繞羊腸,江城鎮魚腹。

喬林百丈但,飛水平尋瀑。

驚浪回高天,盤渦轉深谷。

漢氏昔雲季,中原爭逐鹿。

天下有英雄,襄陽有龍伏。

常山集軍旅,永安興版築。

池台忽已傾,邦家遽淪覆。

庸才若劉禪,忠佐為心腹。

設險猶可存,當無賈生哭。

西陵峽

絕壁聳萬如,長波射干里。

盤薄荊之門,滔滔南國紀。

楚都音全盛,商丘坦望把。

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潛起。

四維不復設,關塞良難情。

洞庭且忽然,孟門終已矣。

自古夭地辟,流為峽中水。

行旅相贈言,風濤無極已。

及余踐斯地,環奇信為美。

江山若有靈,千載伸知己。
巫峽

三峽七百里,唯言巫峽長。

重岩官不極,疊蟑凌蒼蒼。

絕壁橫天險,每苔爛錦章。

入夜分明見,無風波浪狂。

忠信吾所路,泛舟亦何傷。

可以涉批柱,可以浮呂梁。

美人今何在,靈芝徒自苦。

山空夜孩嘯,征客淚沾裳長江三峽介紹

Ⅲ 江北水北新村華爾富商務酒店米蘭雅106商鋪

譚綸(1520-1577) 字子理,號二華。宜黃人。傑出的軍事家、抗倭名將,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

譚綸自幼飽覽詩書,性格沉穩,有雄才大略。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舉,次年登進士第。二十七年,授南京禮部主事。不久,補兵部郎中。時有倭寇逼近南京城下,官員驚慌失措,將士「怯懦不前」。譚綸請命募壯士五百,擊退倭賊,以能用兵聞於朝廷。二十九年,浙江倭犯猖獗,譚綸受命台州知府。他募鄉兵千人,「教以荊楚劍法及方圓行陣」,嚴格訓練,成為勁旅。三十六年五月,倭寇侵擾台州一帶,譚綸率兵大挫倭犯。三十七年四月,倭寇再次聚集數萬人竄擾台、溫、福、泉、漳等州,譚綸親率精兵與寇大戰。三戰三捷,軍威大振。升浙江按察司副使,巡視海道,轉右參政使,兼治兵事。此時,他與浙江僉都司、參將戚繼光、浙江總兵官俞大猷等聯合,轉戰於浙江沿海,屢戰皆捷,至嘉靖四十年,浙江倭患得以平息。譚綸改任福建參政。

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寇又在廣東、福建沿海大肆劫掠。三月倭陷興化,朝廷命譚綸為右僉都御史、福建巡撫,提督福建軍務。譚綸日夜兼程,急赴平海衛。命浙江副總兵官戚繼光火速從廣東、江西一帶回閩;令福建總兵官俞大猷,整飭營內,疏通河道,扼守海口,斷敵退路;著廣東總兵官劉顯速率軍馳赴興化,對倭寇實行重圍。四月上旬,各路進剿軍先後入閩。譚綸召俞、戚、劉商討破敵之策,自任總指揮,戚繼光率中路軍直搗倭賊大本營平海衛,劉顯率左路軍側翼迂迴,俞大猷率水師為右路,斷敵退路。各路軍分頭進擊,一舉殲敵2200餘人,解救被擄男女3000餘人,隨即收復興化城。以軍功升右副都御史。次年二月,2萬余倭寇又圍攻仙游等地,譚綸親率戚繼光部馳援,攻下仙游,斬敵千餘,又追殲逃倭數千名,殘余倭寇搶奪漁舟入海逃遁。譚綸遷陝西督撫。四十四年十二月,改調四川。不久,即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

隆慶元年(1567),以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與戚繼光共同負責練兵。自居庸關至山海關,修築邊牆2000餘里,構築御敵台3000座,造戰車700乘,佛郎機(大炮)5000架,使京師東、北沿邊防禦得到大大加強,敵不敢犯。隆慶六年七月,升任兵部尚書,兼理京中軍務。萬曆元年(1573)加太子少保銜。五年四月,卒於任上,贈太子太保,謚「襄敏」。著有《譚襄敏公奏議》、《睹物寓武》等。

譚綸主持兵事近30年,抗倭、戍邊,屢建奇功,與戚繼光齊名,號稱「譚戚」。他善於用人。戚繼光、俞大猷、劉顯、李梁、李超、陳其可、胡守仁等一大批戰將均得到其重用,被史家稱為「善任俞戚而建大勛」者。

此外,他任浙江台州知府回鄉時,帶回海鹽腔戲班,教習本地藝人,並將弋陽腔融入其中,形成「宜黃腔」。湯顯祖對宜黃腔極為欣賞,其著名的《臨川四夢》,均由宜黃藝人首次演出以至流傳。宜黃腔後經藝人不斷探索和改進,不僅在省內廣泛流行,在安徽、江蘇、湖南、湖北、四川、陝西、廣西、山西、河北、北京等地都有流傳。一些曲調還融入京劇

譚峭,字景升,唐末五代道士,著名道教學者。泉州(今屬福建)人。幼而聰慧,博聞強記。及長辭家出遊,足跡遍及天下名山,後隨嵩山道士十餘年,得辟穀養氣之術。後入南嶽衡山修煉,煉丹成,又隱居青城山。

譚峭的《化書》在道教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傳奇與史實:

譚峭之父譚洙,官為國子司業,他希望譚峭熟讀儒經,將來能應科舉。而譚峭則自幼愛好黃老諸子及列仙傳記,立志修道學仙。一日辭父出遊終南山,父以終南山近京都,許之。而譚峭出去後,從終南山,到太白山、太行山、王屋山、嵩山、華山、泰山,越走越遠,不再回家。其父馳書責之,譚峭復信說:「茅君昔為人子,亦辭父學仙,今峭慕之,冀其有益。」父知其求道心堅,亦無可奈何;而心常念之,每遣家童尋訪,並寄以衣物錢帛。峭一無所留,衣物贈與貧家,錢帛置於酒肆。

師事嵩山道士十餘年,得辟穀養氣之術。寒暑無侵,夏日穿皮衣,冬日著單衫,或整日卧於霜雪之中,人以為已死,視之,呼吸如故。後居南嶽,煉丹成,入水不濡,入火不灼,並能隱形變化,乃入青城山不復出。

思想與著述:

譚峭著有《化書》,相傳南唐大臣宗齊丘盜此書為己作,故又名《齊丘子》,後人知其原委,改復原 名,稱《譚子化書》。全書共分六卷一百一十篇。

《化書》以闡述道教「其道無窮」的變化為宗旨,書中從許多具體的事例論證世界萬事萬物都在變化著,由此, 譚峭認為世界起源於「虛」。

道是由「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然後再由「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於是萬物復歸於「虛」。道即是「虛實相通」的精神境界,修道者經常保持此境界,就可以「無生死」,達到神化。主張無生死、黜是非、齊昏暗、忘禍福,泯滅一切事物的差別,達到「大同」。他還同情勞苦大眾,主張「均食」而致太平,期望出現一個無親疏、無愛惡的理想王國——「太和」社會。是對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等思想的進非同步發揮。

譚曉 (生卒年不詳 )。字鏡川,明嘉靖時人。世居常熟湖鄉。該鄉因地勢低,常有澇患,鄉民多棄田業漁,荒蕪田畝以萬計。譚曉與兄譚照購回,鑿池養魚,圍圩植糧;地較高者廣種果樹;窪者種茭白菱芡。因悉心經營,地盡其利,家道日富,"窖而藏者以數萬計"。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數侵常熟,縣令王鐵募金築城,譚氏兄弟獨任4萬余金修固城防。時人稱為"譚半城"。後遇荒年,譚氏還散米賑飢,又斥資築東門至崑山界岸勝10萬余丈,建石橋18座,以利行人。譚曉歿後,邑人紀念他,曾建專詞,兄照並祀。

譚獻(1832~1901)近代詞人、學者。初名廷獻,字仲修,號復堂。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少孤。同治六年(1867)舉人。屢赴進士試不第。曾入福建學使徐樹藩幕。後署秀水縣教諭。又歷任安徽歙縣、全椒、合肥、宿松等縣知縣。後去官歸隱,銳意著述。晚年受張之洞邀請,主講經心書院,年余辭歸。

譚獻治學勤苦,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學者。"讀書日有程課,凡所論著,隱括於所為日記"(《清史稿·譚廷獻傳》)。二十五、六歲後,潛心經學,傾向今文學派,重微言大義。他的駢文,規仿六朝,高出時人,詩亦"優柔善入,惻然動人"(吳懷珍《復堂詩敘》)。但以詞與詞論的成就最突出。

譚獻的論詞主張,本於常州詞派張惠言、周濟,較周濟"有寄託入,無寄託出"之論,更趨具體。他稱贊常州派興,"而比興漸盛"(《復堂日記》),極力推尊詞體。他認為,詞"上之言志永言,次之志潔行芳,而後洋洋乎會於風雅"(《復堂詞錄序》),不應當視為"小道";強調詞要有"寄託",自謂早年讀詞,即"喜尋其旨於人事,論作者之世,思作者之人",提出"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同前)。他選清人詞為《篋中詞》今集6卷,續集4卷,"以比興為本,庶幾大廓門庭,高其牆宇"(《復堂日記》),並詳著其流別;又曾評點周濟《詞辨》,皆意在闡發自己的論詞主張,影響甚大。葉恭綽說他"開近三十年之風尚"(《廣篋中詞》)。

譚獻的詞,內容多抒寫士大夫文人的情趣。由於強調"寄託",風格過於含蓄隱曲。但文詞雋秀,琅琅可誦,尤以小令為長。如〔青門引〕"人去闌干靜"、〔蝶戀花〕"庭院深深人悄悄"以及〔臨江仙〕《和子珍》、〔一萼紅〕《吳山》等闋,有比較鮮明的形象,凄惋沉鬱,是譚詞中的佳作。

著有《復堂類集》,包括文、詩、詞、日記等。另有《復堂詩續》、《復堂文續》、《復堂日記補錄》。詞集《復堂詞》,錄詞 104闋。今人陳乃乾編《清名家詞》,全部輯錄。他的詞論,散見於文集、日記、《篋中詞》及所評周濟《詞辨》中,由門人徐珂輯為《復堂詞話》,有《詞話叢編》本及人民文學出版社本。

譚紹光祖貫廣東南海里水村興義坊,康熙歲,五世祖譚起登客遷廣西平南縣城,復遷思旺鎮、國安鄉,子孫散居各村。洪、馮倡拜上帝會,譚氏入會者六十八人,庚戌歲,團營令下,譚氏聚族會商,議定入營者三之二,留鄉力田者三之一,有譚國瞻者,晚起登二世,其子方祖孫三世皆赴金田,紹光父應忠,即譚方子也。或曰,紹光嘗學徒於梓人,故後有呼曰譚木匠者,史事微茫,不可詳考也。

紹光入營之初,年齒尚稚,故雖從征萬里,職爵初皆不著於史。戊午八年二月,李秀成以副掌率、合天義出京調度援京,紹光從焉,名始見。

庚申十年正月,忠王李秀成自皖南間道襲杭州,謀圍魏救趙以解京圍,十六日,克廣德州,旋入浙,紹光與吳定彩、陸順德等皆為忠王偏裨。二月初九日,克杭州外城,紹光功多,始著聞。

九月,從忠王西征,壬戌十一年三月廿二日,與陸順德、蔡元隆、郜永寬等攻江西臨江府不克,時已任宿衛天軍主將,賜爵健天義,自將一隊矣。卅一日,紹光等大破清師於臨江府陰崗嶺、太陽墟,斬統領郭式源,陣擒副將李金暘。金暘廣西人,故天地會降將,號沖天炮,驍勇善戰,紹光一戰擒之,名聲大噪。四月初四日,紹光等從忠王克江西瑞州府;旋西上,入於鄂。

忠王之西征,意在收合江西起義之眾,初不欲入鄂,英王陳玉成以安慶告急,謀於天王、干王,請各軍南北合攻武漢,師庚申杭州故智,調圍師回救耳。忠王以為功必不成,難之,不欲往,迫朝命,徘徊久之乃西,至武昌縣,失期,英王已退,遂全軍東返,紹光皆在軍中。

八月,忠王督紹光及陸順德、郜永寬、蔡元隆等,合翼殿還朝者童容海、吉慶元等自廣信入浙,與朗天安陳炳文、僚天燕鄧光明等合,九月初十日,克餘杭縣,旋分陸順德等攻蕭山、紹興,大軍圍杭州;十一月十九日、廿一日,克杭州外城、滿城。廿八日,留鄧光明、童容海、劉裕鳩等守之,自與紹光等五路進取松江、上海。

忠誠二天將陳坤書為忠王麾下首將,留守蘇福省,馭下寬,所部雖悍勇,然無紀律,頗滋擾,地方苦之。永昌徐少蘧,地方豪姓,不得已降天國,封撫天豫,潛與蘇福省文將帥李文炳、慷天福錢桂仁等謀叛歸清朝,坤書覺,將究治之,諸人大恐,乃聯銜狀上忠王,曰坤書擾民,忠王遣人按之,事頗有驗,坤書百喙難辯,懼罪遁常州,天王方忌忠王地廣兵多,聞之大喜,封坤書護王,割常州郡以為分地。忠王慮腹心有變,十二月初二日,兼程返蘇州,以善其後,上海軍務,悉由紹光節度,紹光稟節鉞、專方面,自此始,時已升封朝將矣。

時清師守上海者孱弱,花旗國人華爾募洋槍隊以為臂助,與紹光戰,常不利,旬日間,再敗奉賢,復敗南匯,二城皆為紹光所得。初十日,紹光、郜永寬、忠二殿下李容發等將三萬人攻吳淞,克高橋,次日,克周浦鎮,逼寶山、上海,飛函滬上英、法軍統領,勸無助清人。英、法以其國私利在上海通商一埠,口雖言中立不輟,實助清師為守,紹光等攻二邑不克,解圍去。

壬戌十二年正月,紹光等再攻浦東,與英、法軍及洋槍隊、清軍戰,初六日,破知縣劉郇膏;英提督何伯、法提督卜羅德合洋槍隊等大至,十二日,紹光、永寬、容發及宿衛軍大佐將吉慶元等與大戰高橋,凡三日,以炮火不支而敗,傷亡甚多,死者千餘人為鄉民叢葬於所在,號長毛墳,至今存焉。洋兵旋追敗紹光等於南橋、蕭塘、閔行。

二月初二日,紹光、永寬、容發等戰洋槍隊華爾、白聚文於泗涇,復以英軍戰艦助戰而敗,糧船三百為之燔。

忠王聞紹光等戰不利,復遣王宗李明成、忠逢朝將劉肇均、忠孝朝將陳炳文、忠佑朝將黃金愛等來援,廿三日,大戰英、法師及洋槍隊於羅家港、龍珠庵、七寶、王家寺,傷英提督何伯,互有勝負。廿七日,李鴻章淮軍自安慶運抵上海,滬上形勢,乃為一變。清有司與洋人計議,謀籍英、法力,肅清上海周圍三十哩。三月初六日,紹光等為洋師及洋槍隊敗於七寶,棄七寶及周浦諸壘。未幾,嘉定、青浦次第陷。忠王旋命紹光攻湖州府。

湖州當三省咽喉,瀕太湖,負莫干、天目二山,形勢沖要,自庚申歲起,太平軍屢攻之,清總辦團防布政使銜福建糧儲道徐景賢堅守,不克。景賢知兵善守,高城深濠,復於城外還築土壛,召募兵勇,增設鄉團,設水師大營於大錢口,以為犄角之勢。自杭州之克,四境長興、德清、武康、安吉諸縣及烏鎮、南潯、晟舍、雙林、官林諸鎮皆易幟,正月,大雪三晝夜,太湖冰凍,堅如平地,太平軍乘之,踏兵克大錢口,湖州形勢頓孤,慕王大軍至,城中知不能久,益奪氣,士卒多潛備黃衫、紅巾,以為身計。四月十八日,千總熊得勝開城降,湖州克,趙景賢自刺不殊,為紹光所擒,送蘇州。

忠王素重景賢,聞生得之,親致書勸降,景賢復書峻拒,忠王惜其才,仍誡紹光以勿殺。次歲三月,太倉州陷,有言景賢通清吏為內應者,紹光召景賢責之,景賢謾罵,紹光大怒,手掣洋槍斃之。

天王以克復湖州攻,封紹光慕王,系銜殿前斬曲留直頂天扶朝綱,號豐千歲。

湖州既克,忠王復調慕王攻上海,廿八日,慕王與聽王陳炳文大破英師及常勝軍,生擒常勝軍統領法爾思德,再克青浦。常勝軍,即洋槍隊也。忠王旋督慕王等進至法華鎮、徐家匯、九里橋,逼上海城垣,攻城不克,旋以曾國荃湘軍圍天京,天王累詔勤王,解圍西去。

五月十一日,忠王大集慕王等諸王於蘇州,謀解京圍,慕王旋仍返上海,七月十二日,與蔡元隆大破清總兵況文榜、熊兆周等於北新涇,斬降將都司劉玉林,再佔法華鎮、靜安寺,去上海城垣十里之遙。清吏急乞英、法等軍水陸御之,慕王等與酣戰久乃退。忠王之三打上海也,慕王輒充前驅,雖不克,驍勇之名,著於中外。

八月初三日,忠王發蘇福省,道宜興、溧陽以援天京,慕王等十四王從焉,大戰湘軍於天京城下凡四十六日,不能克。天王旋令忠王渡江,進北攻南,道皖北入於鄂,以分湘軍之勢,忠王以為失計,切諫之,天王不納。

十二月初五日,駱國忠以常熟叛,常熟當蘇福省東道門戶,忠王聞變大驚,命慕王為前驅先往討之,十一日、十三日,慕王再敗叛將董正勤,斬之,合聽王陳炳文至白茆,攻常熟東、南二門。

時軍中降卒遊民浸多,擾民之虐,往往有之,慕王嚴諭軍中,禁擄掠於四鄉,旋返蘇州度歲,命部將孝天義朱衣點等代將其眾。慕王為主將,常熟垂克,忽離前敵,城中更為嚴守,上海援敵未幾至,城之不下,慕王不能辭其咎也。

癸開十三年正月初十日,慕王復至常熟城下,督各軍攻城,而淮軍、常勝軍已自上海大股西上,援常熟、攻太倉州,主客之勢易也。忠王旋受詔渡江北上,命慕王、聽王主常熟軍務。二月廿四日,與淮軍及駱國忠等戰,大敗,孝天義朱衣點被俘殺,慕王令所部拔營還蘇州,聽王次日亦撤兵入浙,援富陽,蓋杭州諸郡縣為其分地也。自是蘇福省門戶洞開。慕王雖號為節制蘇福省諸軍,然精兵多隨忠王渡江,護王坐擁常州,號令不能達,郡縣守將,次第封王,爵位相敵,文書平行,雖患寇氛日熾,徒呼奈何而已。

三月廿日,太倉州陷,淮軍、常勝軍圍崑山,四月十二日,慕王與拱王楊張安自蘇州援之,十四日,合來王陸順德、湘王黃子澄攻太倉州,以分敵軍之勢,不克,旋移屯崑山北門外。常勝軍統領戈登合淮軍總兵程學啟潛以火輪船繞崑山之南,陷正義鎮,斷援師糧道,慕王遣來王等御之,不利,其弟戰死,十九日,崑山陷,慕王自陽澄湖退蘇州,告急於天京及忠王。募洋人數十,教練洋槍炸炮,以為備御之計。

贊曰:

紹光雖廣西宿舊,而於天國為新進,數載積功至方面,觀其納降而收湖郡,不失其智;跣足以潰洋兵,不失其勇;解洋炮火舟之妙用,不失其明;釋白聚文,撫史密斯,收洋人之心,不失其仁;復書戈登,拒其招降而饋其贈馬,不失其義,威動寇讎,遐邇中外,不亦宜乎?

譚敬(1911~1991),字和庵(龢盦),廣東開平人。民國25年(1936年)上海復旦大學商科畢業。民國28年美國紐約大學研究院國際貿易系畢業。回國後,任華業信託公司、華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東南信託銀行常務董事等職。民國37年赴香港,任香港華商總會理事。1950年經中央文化部鄭振鐸副部長去信動員,從香港回上海。1956年後任公私合營上海房產公司董事。1981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民革六、七屆中央監察委員、民革上海市七屆委員。

譚敬出生於豪富家庭,愛好文物書畫,三、四十年代在上海與張大千、鄭振鐸等友好,因而精於文物鑒定,亦富於收藏。其所藏宋、元及明初書畫較為珍貴的有:宋代趙遹《瀘南平夷圖》、南宋趙子固《水仙圖》、元代趙孟頫《雙松平原圖》和《趙氏一門合札》、趙原《晴川送客圖》、倪瓚《虞山林壑圖》、柯九思《上京宮詞》,明初夏昶《竹泉春雨圖》、解縉《自書雜詩》和明楊一清《自書詩》等。在美國有關書刊中,將譚敬列為中國現代收藏家鑒賞家之一。譚敬在港時亦曾被聘為香港文物協會顧問。1950年回上海,次年8月將珍藏戰國時期齊國量器「陳純釜」和「子禾子釜」等捐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頒發獎狀予以表彰。譚敬還將所藏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稿卷孤本捐獻國家,現由故宮博物院收藏。

譚盾,作曲家,1958年出生,湖南人。1986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院,同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他是中央音樂學院「四大才子」之一,在校時創作的第一弦樂四重奏《風·雅·頌》運用民間曲調,中國宮廷音樂,廟堂贊歌等原始素材,給人清新、別致的感覺,獲得了1983年德里斯頓·韋伯爾作曲比賽二等獎。被新聞界、藝術界稱為「新潮音樂」、「先鋒派音樂」、「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到美國後,數家知名樂團聘他為樂團作曲,並出任BBC交響樂團(蘇格蘭)駐團作曲兼副指揮,1988年在美國舉辦了個人作品音樂會,這是中國音樂家在美國首次舉辦的音樂會。

1995年,吳子牛導演反映中國人民抗日的影片《南京大屠殺》,邀請譚盾為影片作曲。為了創作好該片音樂,譚盾不辭辛勞,不計報酬,深入劇組體驗生活,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重溫歷史,醞釀感情,全身心投入創作,並一改以往的創作風格,完全融入了電影表達的歷史氛圍中,音樂語言朴實無華,簡單明了,感人至深,是一部悲壯宏偉的交響詩魂。主題歌《不要哭啊,南京》用男低音獨唱,童聲合唱,男低音合唱三種形式來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貫穿整個音樂中的二胡與樂隊的交響協奏,好似一位嘗盡人間悲歡離合的老人在痛苦的回憶,在向孩子們講述著歷史。《南》片的音樂注入了創作者熱愛生命,嚮往和平的心願,強調了中華民族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統治下所經受的苦難,表現了中國人民對外來侵略者的反抗與期待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的吶喊,跳動音符,撼人心魄,具有東方中國人特有的表達方式。

1997年,譚盾為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紀念活動所作的《天·地·人》再一次震動了中國樂壇,樂曲展示了中國歷史悠久和領土的完整,表達了世界華人對統一的企盼。

憑《卧虎藏龍》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

獲第44屆格萊美四項提名:「最佳電影原創音樂」,取自電影版《卧虎藏龍》主題曲:「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取自《卧虎藏龍》的《月光愛人》;「最佳古典音樂」,取自《卧虎藏龍》的《永恆的誓言》;「最佳古典音樂協奏曲」,取自譚盾的《易》吉他協奏曲。
譚寶泉、又名幽燕居士,畫屋名為三友書屋。1943年2月生於河北清苑,1965年畢業於天津美院。1978年中央工藝美院"中國花鳥畫班"結業。師承孫其峰、溥佐、俞致貞、李苦禪先生。現為河北省工藝美術學校副教授,河北美協會員,河北省書協會員,河北省中國畫研究會副會長,世界書畫家協會會員,新加坡新神州藝術院特聘"高級書畫大師",中華書畫名人網藝術顧問。
國畫作品,國內外等地多次參展、獲獎及舉辦個人畫展。國畫"綠葡萄"、"田園秋實",入選北京"人民大會堂",並收藏。"玉羽朱竹"參加"紅燭頌"全國書畫作品大展,獲銀獎。"秋實圖"參加新加坡第五次"醒獅杯"中國全國精品書、畫創作大賽,獲特等獎。"春江水暖"參加第二屆"世界華人藝術大獎",獲國際金獎。"廖廓江天萬里霜"入選"毛澤東詩詞創意畫意",並參加第三屆"世界華人香港大型藝術展"獲特別金獎。九九年尾,世紀之交,赴冰島文化交流,舉辦"中國書法、繪畫藝術展"。書法作品善篆、隸,以畫入書,學養造詣深厚。本人傳略載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美術、書法界名人、名作博覽"、"世界現代美術家名人錄"辭典,泰國版、中國書畫名流500家"當代世界名人集"等典集。著作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譚寶泉花鳥畫集"。2006年5月在江蘇揚州成功舉辦「譚寶泉、郭增慶畫展」並出版《譚寶泉國畫花鳥作品集》。

譚富

廣東人。譚星弟。初系廣東三合會成員。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屬下大將。1854年參加起事,圍攻韶州不克。次年夏,往湖南,尋至江西,加入太平軍。約於1857年後,隨翼王石達開獨立行動,自贛赴浙、閩、湘、桂。1860年1月,和譚星等脫離石達開東走,旋轉戰粵、湘、贛邊境,12月入閩,戰武平,次年4月抵江西,與李世賢會合,隸其麾下。後隨軍戰於浙江,守嚴州。1862年為忠劬朝將。次年1月初,走浦江,後升天將。1864年春,為取糧進江西,戰於建昌,攻宜黃,尋封陪王,由贛至閩。1865年5月敗於永定劍灘,隨後入粵,守鎮平,8月叛降清朝,並更名德恩。

譚先哲

字光美,貴州平壩衛人。明神宗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舉人。累官司戶部郎中。時事利弊,多有陳疏,律已矜慎,不可少干以私,辭官還鄉後,以教書育人為已任。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孫可望破遵義,據貴陽,後清兵至遵義,可望西逃,連破城邑。譚先哲聞可望軍至,率眾走,保衛東長沖囤,避之,率家人南拜永曆皇帝,囤破,先哲及妻劉氏被執,不屈,雙雙被害。大清乾隆中賜謚烈愍。

譚湖(1852—1922),字平波,俗稱譚老平,淇縣南大李庄人。20歲時,拜石奶奶廟辛老常為師,開始學醫。30歲左右獨立行醫,兼開葯鋪。後收徒弟五六人,善治從不收診費,售葯也很便宜,在群眾中享有盛譽。
另外,站長團上有產品團購,便宜有保證

Ⅳ 在上海的各國領館商務處地址和負責人

要這些干什麼呀?
網上能找到的,搜一下。

Ⅳ 山東姓氏丁的起源 我大連的

★姓氏源流
▲丁(Dī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據《元和姓纂》、《萬姓統譜》、《通志·氏族略》等資料所載,姜太公之子伋,謚號為齊丁公,子孫以其謚號為氏,稱為丁姓。
2、出自丁侯的後裔。據《姓氏考略》所載,丁侯為殷商諸侯,周武王討伐殷紂時丁侯因不從而被周所滅,其祖孫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為氏。
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遺民微子啟於宋國(今河南省東部和山東、江蘇、安徽省間地),國人宋丁公的子孫以其字型大小「丁公」為氏,稱為丁姓。
4、出自他姓所改或其他少數民族改姓、賜姓而來:
① 為孫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據《三國志·江表傳》雲:「孫權因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所以,後世的丁姓中國人之中,特別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因為孫氏傳自周文王第子康叔。
② 出自於氏所改。據《楓窗小牘》所載,宋代人於慶欲依附於權貴丁謂,遂改姓丁,後果如意。
③ 明代西域(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部分地區)人名中以「丁」為末字者進入中原漢化後,有改姓丁者。如《靈山房集高士傳》雲:「鶴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為烏祿丁,又有從兄士雅漠丁,鶴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義,後世遂以鶴年為丁姓。」
④ 彝族尼質氏、瑤、鄂倫春、東鄉、回、蒙等均有丁姓。
⑤ 出自賜姓。明朝元人丹珠爾被賜姓丁。
▲得姓始祖:丁公伋。炎帝神農氏是少典的兒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濱,於是以姜為氏。姜姓子孫經夏、商兩代,到周時有姜姓呂尚,俗稱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師,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封於齊(今山東省北部)。其兒子名,周成王時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顧命大臣,死後謚號為齊丁公伋,其子孫便以謚號為氏伋,稱為丁姓,並尊丁公伋為丁姓始祖。
★遷徙分布
丁姓的支源眾多,但大致上,山東為其最早發源地,後在當地發展成為丁姓最大的濟陽郡望,山東丁姓亦是各地遷播的主源頭。秦漢時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東、江蘇、河南境內,同時,河北、陝西、廣西、湖北、廣東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導致了丁姓頻繁的遷徙,可謂丁姓歷史上播遷的昌盛時期。三國孫吳的孫匡改姓丁,為丁姓的發展加添了新的支脈,江蘇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區成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區域。這一時期,丁姓仍以山東、河南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遷入者。唐代,濟陽丁姓有入居福建者。據《漳州府志》所載:「陳元光軍諮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濟陽,後徙光州固始,總章二年,從元光開漳州。」此支丁姓唐末遷居泉州、廣東等地。宋元時期,有江蘇人丁謂後人分居於崖州(今廣東省崖縣西北)和廣州。有丁允文、丁肇憲分別開基廣東潮州和梅州,被視為當地始祖。清代,居於福建、廣東一帶的丁姓有移居台灣的,後徙居泰國、新加坡、美國等地。至此,從宋代以來散布全國各地的丁姓已日趨向世界各地延續其支脈。今日丁姓以江蘇、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東、江西、浙江、貴州、吉林、遼寧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約佔全國漢族丁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丁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四。
★歷史名人
丁 恭:山陽東緡(今山東金鄉縣東)人,漢代學者,時稱大儒,曾任諫議大夫、博士。後升為侍中祭酒、騎都尉,卒於任上。
丁 謂:蘇州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北宋真宗時任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後升至宰相,被封為晉國公。其修復京城的故事被尊為古代「運籌學」運用的典範。
丁 度: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北宋文字訓詁學家,官至端明殿學士。曾與李淑等刊修《韻略》,又刊修《廣韻》成《集韻》。
丁 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屬河北省)人,後遷居祥符,北宋著名藏書家,共搜集圖書至八千卷。
丁 璉:番禺(今屬廣東省)人,北宋元豐年間進士,任朝議郎一職。
丁 敬:浙江省錢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鑒別,工於詩、書、畫,尤精刻印,開創了「浙派」,被譽為「西泠八家」之首。
丁 丙:浙江省錢塘人,清末藏書家,撰有《善本室藏書志》,著錄其藏書中珍貴部分。
丁 謙: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學家。著有《蓬萊軒地理學叢書》六十九卷。
丁 玲:湖南省臨澧人,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以《莎菲女士的日記》而聞名。其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斯大林文學獎。解放後,任《文藝報》主編、全國政協常委等職。
丁 穎:廣東省高州人,現代農學家、水稻專家。曾任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解放後歷任華南農學院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等職。
丁大全:南宋鎮江(今屬江蘇省)人,官至右司諫、簽書樞密院事、右丞相。
丁雲鵬:休寧(今屬安徽省)人,明代畫家,擅畫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會作詩。
丁啟睿:明代河南永城人,官至兵部尚書。
丁耀亢:山東省諸城人,明清文學家。著有小說《續金瓶梅》等。
丁觀鵬:京師(今北京市)人,清代畫家,最精於人物畫。
丁善慶:泉州(今屬福建省)人,清代道光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學士。著有《左氏兵論》。
丁寶楨:貴州平遠(今織金)人,清末山東巡撫,後任四川總督。山東機器局、四川機器局為其所籌建,今存其《丁文誠公奏稿》。
丁日昌:廣東省豐順人,清代大臣。歷任江蘇巡撫、福建巡撫、督船政、節度水師兼理各國事務大臣等職,曾參與洋務運動,著有《撫吳公牘》。
丁汝昌:安徽省廬江人,清末北洋水師提督,甲午戰爭爆發後,在與日軍的威海衛一役中,拒降而自殺身亡。
★郡望堂號
1、郡望
濟陽郡:戰國時為魏邑,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南蘭考東北、山東省東明南境。晉惠帝時,將陳留郡之一部分設置濟陽郡,治所在濟陽。
2、堂號
馴鹿堂:源出東漢的時候,丁茂從小家裡很窮,餓死了父親。他對母親最孝。母親死後,他背土築墳,又在墳旁栽了松柏。白鹿從山上到墓旁幫他守護墳墓。太守舉他為孝廉,他為了守孝,拒絕不受。丁姓以「馴鹿」為堂號。
此外,丁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濟陽堂」、「鍾德堂」、「夢松堂」、「雙桂堂」、「留餘堂」、「承德堂」、「五果堂」等。
============================================================
【丁姓宗祠通用對聯】
〖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麟分帝里;
鳧伏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大司馬丁復,以越將從同祖起兵,至霸上,入漢。定三秦,破龍且於彭城,為大司馬,討項籍,封陽都侯。下聯典指東漢孝子丁密,字靖公,岑溪人。性清介,毫發之饋,不受於人。遭父母喪,並廬墓三年,有雙鳧游廬旁小池,見人馴伏,人以為孝感。
留仙女塔;
入名宦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丁真君之女丁秀英,相傳她曾在瑞州崇玄觀煉丹,後成仙而去,家人葬其衣冠,又建塔,稱「仙女塔」。下聯典指南宋常州人丁允元,淳熙年間官少卿,因忠諫貶為潮州太守,在那裡興學築橋。百姓懷念他,祀於名宦祠。
夢松應兆;
刻木事親。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吳人丁固,少年喪父,家貧而敬母至孝。官尚書的時候,曾夢見松樹生於腹上,醒來後對人說:「『松』字可拆為『十八公』,十八年後我要做到『公』嗎?」後來果然官至司徒(三公之一)。下聯典指東漢河內人丁蘭,少年喪母,用木頭刻母親像,每日服侍如活人。鄰居張叔,酒醉罵木像,還用手杖擊木像頭。丁蘭怒而打張叔,因此被捕,辭別木像時,木像為之落淚。
刻木世澤;
生松家聲。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濟陽世德;
虎觀家聲。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丁姓宗祠「濟陽堂」堂聯。
麟分帝里;
鳧宿家池。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初人丁復,在薛地隨劉邦舉兵,後協助劉邦平定三秦,在彭城打敗項羽大將龍且,官至大司馬,封陽都侯。「麟」,即指麒麟,比喻傑出的人才。「帝里」,指帝都,京都。下聯典指東漢岑溪人丁密,以孝聞名。父母亡故,他在墳邊築屋守孝三年,相傳有雙鳧(野鴨)飛臨屋帝水池,見人而馴服。人們以為是他的孝行所感應。
飛鳧馴伏;
化鶴歸來。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丁密父母喪,守廬墓三年,雙鳧游於廬旁小池,見人馴伏,人以為孝心所致。下聯典指漢遼東人丁令威學道靈虛山,後化鶴而歸。
刻木世澤;
生松家聲。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
〖丁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木刻鄉賢第;
談經學士家。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河內人丁蘭事典。下聯典指北宋祥符人丁度,文字訓詁學家,官至端明殿學士。
鳧游家池水;
化鶴歸遼鄉。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丁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東漢岑溪人丁密事典。下聯典指漢遼東人丁令威事典。
藏書八千卷;
同堂三百人。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晚清藏書家丁丙,字松生,號松存,浙江錢塘人。喜藏書,沿用其祖「八千卷樓」為藏書室名。文淵閣《四庫全書》散失後,他多方收集和鈔補。下聯典指宋代名人丁雋,醴陵人。習春秋,時稱「丁三傳」。兄弟十七人,義聚三百口,五世同居。家無閑言,大中祥符中,詔旌其門曰「義和坊」。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將軍。
——毛澤東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毛澤東贈丁玲聯。
聖哲承休運;
伊夔列上台。
——唐·丁仙芝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丁仙芝《越裳貢白雉》詩句聯。
六試七聯捷;
四闈十登科。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泉州市塗門街回族丁氏宗祠聯。生活在泉州的「回回蕃客」有數萬人之多,晉江市陳埭回族村丁氏家族,也就是丁家鬍子便是人數最多的家族之一。丁氏族人蓄著「聞名天下」的大鬍子,就是丁氏祠堂也和傳統的漢族祠堂別無大樣。若非有人指點,很難從中看出宗祠的回族信息:不仔細看,這些尋常的花紋其實都是阿拉伯文字,那麼泉州的回族人為何也造宗祠,又將其宗教色彩、民族背景埋藏得如此之深?丁氏祖先為了改善後代的生存空間,在繼續伊斯蘭傳統禮拜儀式的同時,開始接受漢族儒家文化,並爭取科舉入仕。明弘治正德年間,丁氏並修建了丁氏本族人的祠堂。在這里,可以說是宗祠和清真寺並肩聳立,儒家與伊斯蘭文明互相交融。明清兩代,丁氏族人出了不少朝廷命官、詩人和藝術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丁拱辰,他曾編著《演炮說》,是中國近代軍事科學技術的先驅者。他們自小就生活在這座叫做泉州,也叫刺桐的城裡。
-----------------------------------------------------------------
〖丁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同飛翰范時名重;
遍立朝端主意深。
——唐·丁稜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丁稜《和主司王起》詩句聯。
豪游暢比王喬鶴;
良晤欣同范蠡舟。
——清·丁敬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清代篆刻家丁敬(1695-1765)撰書聯。丁敬,字敬身,號鈍丁,別號龍泓山人,浙江錢塘人。擅長以切刀法刻印,蒼勁質朴,別具面目,形成「浙派」,為「西泠八家」之首。
刻木孝親綿世澤;
夢松應兆振家聲。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見上《丁姓宗祠四言通用聯·夢松應兆;刻木事親》聯之聯釋。
-----------------------------------------------------------------
〖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學透春秋,大儒景仰;
才長驍勇,黑丁戲呼。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學者丁恭的事典。丁恭,字子然,東緡人。習公羊嚴氏春秋。學義精明。建武初,為諫議大夫博士。下聯典指明肛指揮使丁德興,定遠人。偉其壯貌,以「黑丁」呼之。因功封濟國公,列祀功臣廟。
官紀太常,五馬清風余鳳水;
績崇名宦,千秋禋祀薦仙田。
——明·黃錦公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潮州市磷溪鎮仙田鄉丁宦大宗祠聯。祠祀其入潮始祖丁公允元,原為明代建築,八十年代初,丁公之後捐資重修,古祠煥然一新,宗祠前有明末禮部尚書黃錦公贈的這副石刻對聯。丁允元,原籍江蘇常州,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諫免鹽鐵稅由太常寺少卿被貶為潮州知軍州事。在任期間,主持在韓山古揭陽樓遺址建韓文公廟,把原城南的韓廟遷往韓山,並以唐賢趙德、宋賢陳堯佐配祀,題匾為「忠佑廟」;主持增築韓江西岸石墩,在石墩上架設橋梁,建亭修屋,修建後的韓江西橋被潮人稱為「丁公橋」;重視教育,曾撥田租365石作為教育經費,使學子有所養……丁公卸職後,占籍海陽縣,為仙田丁氏之始祖。後人對丁公知潮期間的政績予以充分的肯定,於乾隆二十三年潮州知府周碩勛議定丁公配享韓廟。黃尚書在贈聯中高度評價了丁公為政的作風和政績。上聯歷數了丁公的官職。太常:九卿之一,司祭祀禮樂之官。丁公貶潮之前為太常寺少卿。五馬:太守之代稱,宋代以後的官制已無太守之官名,但仍習稱知府、知州為太守。丁公貶後知潮,故黃尚書稱之為五馬。丁公雖歷居要職,而為官之清,比韓江水還清。下聯說丁公崇祀名宦,他在知潮任期間的政績,可說是上承前賢,下啟後俊。用清·乾隆年間鄒朝陽《太守丁公配享碑》可為注腳:「丁公以太常忠諫而出守潮州,類於表諫佛骨;置於公橋而民無病涉,類於驅鱷安瀾;購田瞻士,創置六齋,類於延師訓學……韓公之祠亦屢更矣……自丁公首創斯廟,歷宋而元而明,迨我國朝未之或改,豈非韓公之靈有默眷斯土者,而嘆丁公實獲我心,鑿井得泉也……」丁公繼往開來,功澤潮州,故能千秋萬代享祀於仙田。黃尚書生於明末,尚未知後世對丁公如何景仰,而只說享祀於自家之宗祠,若有靈獲知今丁公已配享韓祠,且建有允元亭,以廣觀瞻,定必揮毫改其聯為:「……薦韓祠。」該聯以淳樸的筆調抒寫作者的感情,毫無雕琢之痕,對仗工穩,貼切,針對性強。黃尚書也是潮州之名宦,為官極清廉。他官至禮部尚書,雖與丁公生不同代,而與丁公同司禮職,對丁公的崇敬,在聯中可見一斑。自潮州建制以來,守潮之官可謂多如牛毛,而能給後人留下佳話,聞名而起敬者,可謂鳳毛麟角。丁公的事跡,與哪些所謂:「愛民如子,金子、銀子,皆吾子也;執法如山,錢山、靠山,其為山乎。」之人,形成強烈的反差。丁公能享祀千秋,得民心而為後來者所標榜,實為干載難得的人民父母官。
漢時將,宋時主,飛珠定四海;
活為臣,死為神,威名震三江。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三國吳大將丁公(奉)祠聯。祠在湖北嘉魚陸溪口。丁奉,字承淵,安豐人。以驍勇聞,累立戰功。孫亮即位,為冠軍將軍。官至右大司馬。
濟陽繼世代,繁衍杭川新福地;
談經留訓古,傳家詩禮紹趨庭。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上杭縣新生巷48號丁氏祖厝聯(1)。
千歲鶴歸來,覺世高吟垂不朽;
三公松發育,薰天偉績蔭無疆。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丹陽縣司徒鎮余巷丁氏宗祠聯。
太丘星聚,一德以傳,此日堂階隨顧問;
義地風高,寸心如接,他時杖履應尋求。
——丁懋德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寧縣丁家祠堂聯。
六百年肇造丕基振鐸與鳴琴,克壯鴻圖依望族;
廿一代相承後澤參軍而作牧,更期燕翼紹封公。
——佚名撰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上杭縣新生巷48號丁氏祖厝聯(2)。
============================================================
★【丁姓典故、趣事】
〖目不識丁〗
以前,有個財主姓丁,他有一個兒子,都十多歲了,還什麼都不懂,請了好幾個先生,就是教不會他一個字。丁財主心裡可急壞了,一天他出榜文,聲稱若誰教會丁少爺一個字賞銀十兩。
一位老秀才見了,心想:這孩子再笨,也不至於不知道自己的姓吧?況且,這個「丁」字筆畫簡單,又好寫,又好認,我怎麼會教不會他一個「丁」字呢?於是,他便揭了榜。
到了財主家後,老秀才每天都叫丁少爺學習「丁」字,一晃就過了九天,丁財主要考丁少爺。老秀才怕丁少爺忘了,特意准備了一個釘子,讓少爺拿著,說:「萬一忘了,看看手裡的東西,就想起來了,懂嗎?」少爺點了點頭。
秀才領著少爺去見丁財主,寫了一個「丁」字說:「小少爺,這個字怎麼念?」
誰知少爺看了半晌,還是想不起這是個啥字。秀才趕緊提醒他:「你手上拿的是什麼東西?」
少爺低頭一看,說:「一根鐵棒棒。」
秀才一聽,氣得直跺腳:「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你目不識『丁』不要緊,我的十兩銀子可完了。」
從此,「目不識丁」這名俗語便傳開了。
後來,人們稱文盲為,「目不識丁」,意為「丁」字都不識,可見其不通文字的程度。

Ⅵ 浙江樹人大學的國際茶文化學院怎麼樣,值得報考本科茶文化專業嗎

浙江樹人大學的國際茶文化學院是不錯的,而其中茶文化專業更是值得報考的一個專業。隨著我國文化趨勢的不斷遷移,浙江樹人大學的國際茶文化學院應運而生,它有著深刻的文化底蘊和悠久的傳統手藝,也因為是新晉專業,說不定在未來就業趨勢嚴峻的情況下可以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浙江樹人大學國際茶文化學院於2019年正式創辦,作為全國首個國際茶文化學院,招攬了許多國內外各界人士,師資力量自不用多說,學生不僅可以學習茶藝、茶史、茶樹種植等專業知識,可以學習書法、插畫等人文知識,還能親自前往實習基地體驗採茶到製作茶葉的過程。同時,在學校和國家的支持下,學子還可以與其他國家學生共同交流探討茶文化,「鬥茶」的樂趣自在其中。

如今生活富足,百姓安康,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迫在眉睫,國家對文化方面只會更加註重,所以說茶文化在未來的文化趨勢下,肯定成為一種國際新風尚。

Ⅶ 求兩宋與高麗的貿易往來 所產生的對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影響!

首先,商品交換的原則在「貢品」與「賜予」之間起重要作用。公元1079年,高麗文宗患病,宋「遣王舜封挾醫前往」,並「兼賜葯一百品」,對此文宗王「使柳洪來謝」,同時送上「御衣」、「金腰帶」、「金花銀器」、各種高級織物,以及墨、馬匹等,以表示「謝恩」。(3)而有時高麗使節來宋「獻朝物」還公開索要東西。據《宋史》記載,公元1092年,「高麗遣黃宗愨來,獻黃帝針經,請市書甚眾」,由於高麗使節的要求過多,引起了宋政府部分官員的很大不滿,當時的禮部尚書蘇軾便諫言:「高麗入貢無絲發利,而有五害。今請諸書及金箔皆宜勿許」。(4)結果只允許使節購買金箔。同時據《宋史》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條載:「前次貢物至,輒下有司估直償以萬縑,至是命勿復估,以萬縑未定數。」(5)自此之後取消了一一定價的制度,一律以「萬縑」為定數。
第二,公元11世紀70年代始至12世紀前半葉,高麗對宋的「朝貢」顯得特別積極,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經濟上能「得厚利」,另一方面是吸收宋朝先進文化的需要:如《文獻通考》載:「按高麗之臣中朝(指宋朝——引者注)也,蓋欲慕華風,而利歲賜耳。」(6)另據《高麗史》記載,公元1058年高麗文宗「王欲於耽羅及靈岩,伐材造大船,將通於宋」,對此,「內史問下省」表示反對說:「國家結好北朝(指遼朝——引者注),邊無警急,民樂其生,以此保邦,上策也,……況我國文物禮樂,興行已久,商舶絡繹,珍寶日至,其於中國(指宋朝——引者注)實無所資。」(7)前者說明高麗與宋交通的原因,後者則說明了高麗與宋繼續斷交的理由;但可以肯定的是,高麗向宋王朝積極「朝貢」的原因是在經濟上、文化上能得到極大的利益。
而在當時,宋王朝與高麗結成聯盟,以抵遼、金之壓力。因此,宋政府對高麗使節給予相當的禮遇。如《宋史》記載,公元1070年高麗「遣……金悌等百十人來,詔待如夏國使」,而「政和(公元1111~1118年)中升其使為國信,禮在夏國上」,(8)證明宋朝對高麗使節的來往表示出越來越大的重視。但是,宋朝在「朝貢」貿易中得到的經濟上的利益往往卻是非常微薄,甚至成了國家的一種負擔,從而引起了一些政府官吏的強烈反對,如蘇軾便曾上疏曰:「熙寧(公元1068~1077年)以來,高麗人屢入朝貢,至元豐(公元1078~1085年)之末十六七年間,館待賜予之費,不可勝數,兩浙、淮南、京東之路,築城造船,建立亭館,調發農工,侵漁商賈,所在騷然,公私告病,朝廷無絲毫之益,而夷虜獲不貲之利。……自二聖嗣位,高麗數年不至,淮、浙、京東吏民有息肩之喜,……若朝廷待之稍重,則貪心復啟,朝貢紛然,必為無窮之患。」(9)
此外,宋朝與高麗兩國政府都公開鼓勵使節團的貿易活動,並從各方面給予方便條件。據《高麗圖經》記載:「高麗故事,每入使至,則聚為大市。羅列百貨,丹漆繪帛,皆務華好。而金銀器用,悉王府之物,及時鋪陳。」(10)可見,高麗曾經利用外國使節的往來的機會大開市場,並「羅列百貨」進行貿易活動,就連王室也參加這種貿易活動。這種貿易的活動是對以「朝貢」、「賜物」形式進行的國家貿易的一種補充。

Ⅷ 請教第2春去斑美白精華液!

美白產品都是含汞什麼的,建議你美白還是用天然的東西,珍珠粉比較好!

Ⅸ 選防盜門主選品牌有哪些推薦 這三個品牌的防盜門你不可不選

雖然說現在社會對於安保問題也非常重視,但是安保需要監管的范圍是比較大的,因為很多時候是少部分人去監管很大的一片區域,區域中出沒的行人車輛住戶都是很雜亂的,所以安全的方方面面是很難兼顧的,大家為了保證自己家裡財物設備的安全,最好在房門的選擇上謹慎一點,選擇防盜門是最好的,至於哪個品牌的防盜門好,今天我們就會為大家介紹。

王力WONLY

王力集團有限公司始創於1996年,位於中國五金之都(中國門都)—浙江·永康。經歷20多年的快速發展,王力集團已擁有王力安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丹弗王力潤滑油有限公司、浙江王力門業有限公司、浙江王力高防門業有限公司、四川王力安防產品有限公司、浙江王力電動車業有限公司、浙江中運物流有限公司、浙江省永康市王力進出口有限公司、永康市冰神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金木門業有限公司、浙江加彩工貿有限公司等數十個產業(相關聯的企業還有華爵集團有限公司)。集團擁有總部工業園、能誠、東湖、長恬(新廠房建設中)、四川安防、天津中綠六大生產園區,總佔地58萬多平方米,員工5000多人,並引進國內外一流高學歷專業技術及管理人才800餘人,每年投入人才提升的經費達千萬元,並建立了王力商學院。集團現已成為集防盜門、室內門、進出口、機械製造、防盜鎖、電動自行車、潤滑油、咨詢、物流、互聯網等數十個跨國民經濟產業,集科研、設計、製造、銷售、服務於一體的多元大型集團公司。

盼盼PANPAN

亞運會吉祥物的設計者、長春電影製片廠劉忠仁先生親赴營口,帶來了專門為盼盼防撬門設計的熊貓盼盼。從此,一個產品「盼盼」的名字叫出,後來經過十幾年實施品牌戰略,「盼盼」品牌叫響全國乃至世界。亞薩合萊盼盼是中國安全門行業的龍頭企業,防盜安全門國家標准修訂起草牽頭單位,公司以生產安居產品為主業,生產的產品有:盼盼牌高級防盜安全門、晶晶高檔精品門、防火門、鋼木門、鋼木套裝門、戶內門、全自動車庫門等10餘種,100多個系列產品,並獲得40多項國家專利。

步陽BY

步陽集團創立於1992年,經過十多年不斷發展,形成步陽門業、步陽車業、步陽置業、步陽汽車零部件、步陽物流為主的五大支柱產業。集團目前佔地面積45萬平方米,5000多名員工,擁有11條國際先進的現代化門業生產線,八條現代化車業生產線,三條汽車零部件生產線,已形成年產350萬樘防盜安全門、200萬輛電動休閑車、230萬只輪轂的生產能力。

我們在這篇文章中主要介紹的內容是什麼品牌的防盜門比較好,很多家庭在選擇防盜門的時候,都會實現去搜索了解一下防盜門選購的要點以及什麼品牌的防盜門質量比較不錯,然後根據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列舉一個購買的清單,根據清單上的推薦和要求去進行購買,為了大家在搜集信息的是能夠了解得更加清晰,我們特意為大家推薦了三個品牌,大家也可以參考一下。

閱讀全文

與上海丹浙貿易有限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期貨總盈虧算上手續費了嗎 瀏覽:83
微博理財安全嗎 瀏覽:952
信託雙錄是什麼意思 瀏覽:268
期貨起點資金50萬嗎 瀏覽:221
股票002878 瀏覽:496
外匯小幣種 瀏覽:789
非法融資賺錢 瀏覽:642
退市長油投資分析 瀏覽:734
華寶信託投資公司 瀏覽:977
150us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832
期貨早盤入金時間 瀏覽:283
中信銀行建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601
2019年5月13日成品油價格 瀏覽:419
外匯公司哪家好 瀏覽:850
凱爾科技股票 瀏覽:70
長海縣投資發展中心 瀏覽:763
中國石化和原油價格的關聯度 瀏覽:186
小麥期貨市場行情分析 瀏覽:924
中海油融資租賃公司 瀏覽:182
實物股票收藏 瀏覽: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