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石油市場前景預測是什麼
(1)世界能源結構向綠色轉型,石油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進一步下降。
從今後5年的發展趨勢來看,由於各國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的重視,低碳能源的增長和所佔比重會進一步提升。據BP公司預測,全球能源消費將從2010年的118億噸油當量增長到2015年的133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2.4%,高於1991—2000年1.5%的年均增速,略低於2001—2010年2.5%的年均增速。天然氣和煤炭佔一次能源比重將分別上升0.8%和0.6%,核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將分別上升0.2%和0.8%,水電所佔比重基本不變,石油所佔比重將下降2.3%。值得關注的是日本地震對核能發展的影響。日本大地震引發核危機後,德國、瑞士、義大利政府相繼宣布,逐步退出核能發電。從短中期來看,全球核能發展的步伐將有所放緩,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天然氣的發展速度可能進一步加快;從長期看,核能的發展取決於核電廠安全水平的提升、政府及民眾的態度以及其他能源的發展狀況。
(2)世界石油供應持續偏緊,煉油能力更加過剩。
國際油價將保持在100美元/桶以上,未來石油需求將持續增長,產能增長低於需求的增長。據國際能源機構預計,石油需求將從2010年的8800萬桶/日增至2016年的9530萬桶/日,凈增730萬桶/日,年均增長1.3%。需求增長全部來自非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國家,其中中國占增量的41%。預計2010—2016年,世界原油生產能力將從9380萬桶/日增加到10060萬桶/日,凈增680萬桶/日,其中常規原油增量占總增量的比例不到40%。預計到2016年,只有伊拉克、安哥拉和阿聯酋三個國家產能有明顯增長。預計利比亞的石油產量在2014年恢復到戰前水平(約160萬桶/日)。國際能源機構預測,2010—2016年全球原油煉制能力將增加960萬桶/日,2016年達到10270萬桶/日,增加的能力超過需求的增長。由此到2016年,全球煉油廠開工率將從2006—2010年的82%下降到78%。由於供應偏緊、地緣政治風險、經濟較快增長和新興市場剛性需求等因素的影響,未來幾年國際油價將保持在較高水平。
(3)重油和油砂潛力巨大,正逐步進入市場。
非常規的液態烴包括超重油、油砂和頁岩油,其資源潛力有多家機構正在進行評估,其中最現實的是重油和油砂。目前全球油砂可采資源量約為890億噸,是常規石油剩餘可采資源量的25%。全球重油可采資源量約為4340億桶(約合723億噸),是常規石油剩餘可采資源量的20%。油頁岩的資源遠大於重油和油砂,某些油頁岩實際上就是烴源岩中排烴後剩餘的部分。世界上烴源岩排出的烴遠小於剩餘烴,因此頁岩中的油數量大,分布范圍廣,保存要求條件低,不容易散失。據評價,僅美國的綠河盆地的資源量就達到了2130億噸。然而技術進步、開發成本降低是開發油頁岩的關鍵,這可能還需要有一段時間的努力。
(4)發達國家對石油需求開始下降,新興國家需求上漲。
發達國家人口和經濟增長都比較緩慢,整個能源需求增長變緩,單位GDP的能耗低,能源結構中石油比例高,替代能源發展緩慢。石油的需求開始緩慢下降。據國際能源機構預測,2010—2030年,美國年下降率為0.7%,歐洲發達國家年下降率為0.4%,日本年下降率為1.8%。發展中國家,以中國為代表,石油需求在2030年前的增長率將在3.5%左右,印度和中東國家同中國類似。發達國家石油需求緩慢下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國家成為石油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上述預測的增長速度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主要是由於替代能源的發展速度,節能技術的發展速度和應用速度很難確定。而石油需求的增長速度要低於總能源的需求的增長速度,石油在整個能源中的比例將會下滑,這是可以肯定的。
(5)今後10年國際油價總體趨高,影響因素仍呈多元化特點。
近年來,國際油價經歷了由相對穩定到逐步走高、由暴漲到暴跌再到趨穩的一個完整輪回。預計今後幾年,國際油價將隨供需形勢變化、美元貶值等因素的變化而再次步入穩中走高的階段。同時,石油生產的邊際成本將逐步上升到80美元/桶,石油價格底線也會隨之上移;未來替代能源的成本也可能進一步上升,將對石油價格設置一個上限。油價必須足夠高,才能對增加石油開發投資和石油供應起到激勵作用;但是,油價不能持續太高,否則將影響全球的經濟增長。
⑵ 石油工程未來發展前景
石油工程未來的發展前景還是一般的,因為現在有很多油田的採油已經不是很多了不是很豐富了。
⑶ 請哪位專家幫我分析一下中國未來「石油專業」的前景與發展前途,我現在讀高三,有報石油大學的想法
石油包括天然氣作為國民經濟的血液,只要其他能源或新能源沒有占據能源市場的主流地位,或者石油在地球上沒有枯竭,石油專業的前景和發展都是毋庸置疑的。
傳統能源煤碳已在很大程度上被石油替代。
新能源風能、核能、太陽能,生物能源。 有的是發展技術不夠成熟,應用范圍受限,核能 風能與其他新能源相比發展相對不錯,但也只是作為能源用來發電的應用,石油的化工 化肥 材料等方面他們卻替代不了。太陽能 生物能源就是小打小鬧,還不成熟。就更不用說了。
因此,石油專業前景取決於新能源的技術發展速度和石油的枯竭速度。
⑷ 中國未來石油形勢如何
所周知,石油為戰略資源,一直都是各個國家爭相獲取的。國家控制著油脈,因為石油對現代人的影響太大了。基本上可以說現代人已經離不開石油了,至少在未來20-50年是這樣的。雖然人類已經開發出了潮汐能,風能,太陽能等,但還是無法大規模利用,所以現在使用的能源還是以石油為主。沒有石油,一個國家機器將會停止運轉,它無法面對來臨的任何事件。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可達到5億年之久。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 石油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中東地區的石油排名在世界第一,下來是歐亞大陸,然後是中南美、非洲、北美、亞太地區。石油的四分之三分布在東半球,西半球僅佔四分之一,從南北半球看來,北半球占石油的大多量,波斯灣及墨西哥灣兩大油區和北非油田均處於北緯20°-40°內,該帶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儲量;50°-70°緯度帶內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羅斯伏爾加及西伯利亞油田和阿拉斯加灣油區。其中中東的石油佔有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二。世界石油排名的前十名中東國家佔了五位,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其中,沙烏地阿拉伯已探明的儲量為355.9億噸,居世界首位。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從先前的115.0億桶升至143.1億桶,躍居全球第二。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為186.7億噸,居世界第三位
中國已知,以開採的油田有19座,其中屬大慶油田產量居多,勝利油田其次。但從開采時間看來,我國的油田開采時間都在1995年前後。而現在的出油量明顯已經大大衰退。中國的石油鏈正在斷裂
中亞是僅次於中東和西伯利亞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儲積區,西部大開發戰略,是中國與中亞經濟聯成整體的關鍵一環。以目前的開采速度,到2040年,俄石油資源將面臨枯竭,所以,中亞能源是中國21世紀發展戰略的最重要保障。從能源安全形度上,中國將重點開采新疆石油,並從哈薩克及裏海地區進口石油。[34] 不僅如此,在90年代中後期,中國石油戰略在貫徹「走出去」意圖的過程中,在海外實現了一定的產權收購和獲取「份額油」的機會。但成功項目的主要配置地是蘇丹等敏感國家。美國這次借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名義已經公開宣稱,任何支持過恐怖之一的國家或政府都在美國的打擊之列。蘇丹很可能在這個名單上。最近美國關於擴大軍事打擊范圍的聲音不斷強烈。這就給中國在海外的資源產地帶來了極大的不穩定因素。 中國的石油用量已有三分之一來自進口,將來這一比重還要加大。中亞各國是一個重要的新供應來源。自黑海沿岸石油產地鋪設管道進口,是中國確保油源的一項重大措施。美軍長期駐留阿富汗和中亞地區,爭奪中亞主導權及其油氣輸送管道的走向,已對中國油源構成巨大的潛在威脅。此外,更加現實的問題是,美國要把「反恐戰」擴大到中東,伊拉克、敘利亞等國早已被列上黑名單。第二階段「反恐戰」一旦打響,必定引起中東地區的動盪。中國進口石油的絕大部分來自這一地區,這不能不令人擔憂。因為,不僅油價會上漲,部分供應也有可能中斷。中國面臨的最大的威脅是能源供應被切斷,而我國尚未建立起充足的戰略儲備(中國的石油儲備僅夠用一周)。 2006年世界主要產油國儲量排名
1 沙烏地阿拉伯 362億噸
2 加拿大 184億噸
3 伊朗 181億噸
4 伊拉克 157億噸
5 科威特 138億噸
6 阿聯酋 126億噸
7 委內瑞拉 109億噸
8 俄羅斯 82億噸
9 利比亞 54億噸
10 中國 50億噸 近年來,美國頻頻發動戰爭,從06年的海灣戰爭後佔領了伊拉克,11年的奧德賽的黎明佔領了利比亞,12年有望突襲伊朗。從這些行動中不難看出,美國發動戰爭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獲取石油,從先今美國掌握的國家看來,美國擁有了全世界51%以上的石油(前提打下伊朗)中國雖然是產油大國,但本身所產根本不及所用,所以中國一半以上的石油靠進口,而伊朗,伊拉克,利比亞,科威特的覆滅,代表著中國面臨著嚴重的石油危機,往後的中國只能靠俄羅斯,以及委內瑞拉的共計。但是自1991年俄羅斯獨立以來,俄羅斯的經濟就一直萎靡不振,石油(包括天然氣凝析油)由1990年的51 600萬噸降至1994年的31 800萬噸;天然氣由1990年的6 410億立方米降至1994年的6 070億立方米;加上與美國爭阿富汗的戰略夭折,導致現今沒有資金去開采不凍港那一片石油田。雖然近年俄羅斯經濟有回調之趨勢,但短時間內無法開采出更多的石油來供給中國,委內瑞拉本身就是北美國家,更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內陸自己產的油說句誇張的:還不夠印鈔機用的呢!。日後的中國要麼是與越南,菲律賓搶奪南海油田。要麼跟日本開戰搶東海油田(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近日來頻頻向亞太地區增兵的緣故)。正如現實所證實的在先進還沒有能代替石油的能源出現。未來20-50年還要靠石油打仗。而掌握住油脈。無非是控制了戰爭的主動權。美國可以用石油來 限制中國 西歐的發展。保持著自己世界NO1的局面。
⑸ 石油未來30年發展前景3000字
3000字是達不到,你參考一下《2016-2021年中國石油行業並購重組趨勢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吧,裡面顯示,石油對於人類社會的作用如此重要,而想要找到它的替代品卻並非易事。盡管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突飛猛進,但是受技術、資金和其他因素制約,其替代傳統化石能源的過程不可能是一撮而就的,道路曲折而漫長,並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
首先,新能源開發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以光伏產業為例,雖然通過太陽能獲取電能看上去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污染資源,但是,在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的多晶硅在製造的過程中需要耗費很大的能量,而且會產生嚴重的污染。其次,新能源轉換效率仍然不高,儲能時間有限,比如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裝臵都有一定的使用壽命,最長的設計壽命只有20年,且會由於環境變化對發電設備產生一定的影響,最終減少使用壽命。
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1》顯示,在未來20年時間內,石油仍然是最重要的單種燃料。即便是在可選擇政策情境分析(AlternativePolicyScenario,世界各國政府目前正在考慮的所有政策都能付諸實施)中,化石能源的需求仍將大幅度增加。到2035年,化石能源將佔到一次能源需求的75%。
由此,新能源將長期作為化石能源的補充角色而存在。從全球范圍來看,化石燃料仍將在能源構成中居主導地位。這說明,石油作為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其地位在長期內都不易改變。
⑹ 石油行業的發展前景
石油行業以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是不會衰弱的,畢竟他是工業發展的血脈! 中國的石油勘探尚處在中等成熟階段,石油儲量仍處於高基值穩定增長時期,但勘探難度越來越大。中國的主力油田總體已進入遞減階段,穩產難度不斷加大,但開發上仍有潛力可挖。
石油行業是一個資金投入高度集中的行業,同時也是一個高風險的投資領域。國外大型石油公司幾乎都是上下游一體化、業務遍布全球的跨國公司。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大石油公司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投資回報水平各不相同。在石油工業的整個生產鏈中,上游的勘探開發、中游的管道運輸、下游的煉油與銷售以及化工業務在不同時期的項目投資回報水平差異也十分明顯,這決定了石油公司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具有極大的選擇性。如何充分、合理地確定投資規模以及資金投向,求得較高的投資回報,是石油公司共同關注的問題。
2005年我國原油產量18150萬噸,比2004年增加648萬噸,增長3.7%;原油凈進口11875萬噸,比2004年增加143萬噸,增長1.2%;成品油凈進口1742萬噸,比2004年減少899萬噸,下降34%。全年石油凈進口13617萬噸,比2004年減少756萬噸,下降5.3%。全國石油表觀消費量約31767萬噸,比2004年減少108萬噸,下降0.3%。
2007年,我國國內原油產量增速下降,但天然氣產量增速加快。2008年原油產量達1.89億噸,繼續保持穩定持續增長。中國充滿爆發力的石油需求一直被視為近兩年來國際油價大漲的關鍵因素。目前中國已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國(僅次於美國),預估10年內中國的石油需求將從目前的每日600萬桶膨脹近一倍至1150萬桶。十年前中國進口石油占整體石油需求的比例才6%,現在已經提高到三分之一,到2020年預期將有60%的石油都必須來自進口。汽車工業將是汽柴油消費最主要的生意推動力。乙烯工業的發展將使化工用油進一步上升,中國需要進口更多的石腦油。今後20年,國內原油產量雖然將繼續呈上升趨勢,但增幅有限,預計2010年和2020年產量將分別達到1.7億噸和1.8億噸左右。
既然你爸媽都在中石油工作,他們說的也很有道理。不過也看個人意願,如果你自己對其他某領域相當有興趣的話,可以喝你爸媽心平氣和的談談,相信他們也會尊重你的想法和決定的!
⑺ 石油發展前景
目前來看石油的價格都不高
⑻ 什麼是石油資源前景預測
世界石油儲量大幅增長,油氣新發現成為全球儲量增長的重要來源。截至2010年底,世界石油剩餘探明儲量為2013億噸,增長8.5%。其中歐佩克石油剩餘探明儲量為1459億噸,增長12%,佔全球儲量的72%。
中東地區石油儲量基礎雄厚,為1031億噸,佔全球的51%;西半球地區因委內瑞拉重油的加入,石油儲量增長34%,達605億噸,佔全球的30%。非洲地區近年來油氣儲量保持增長勢頭,2010年均有4%左右的增加,分別達到169億噸和15萬億立方米。
2010年,全球石油產量同比增長1.7%,達到36.05億噸。歐佩克放寬石油產量限額,石油產量增長1.4%,至14.55億噸,佔全球石油產量的40%。中東地區繼續保持世界主要石油產區的地位,石油產量為10.65億噸,佔全球產量的30%,其次是西半球、東歐及前蘇聯地區,這幾個地區的石油產量佔全球石油產量的72%。
預計未來幾年石油資源格局不會發生重大變化。主要有如下特點:
(1)石油主要生產國積極上產。
2010年,全球石油產量排名前五位的國家為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美國、中國和伊朗,這五個國家的石油總產量佔全球產量的44%。加拿大超越墨西哥,成為全球第六大石油生產國。在產量排名前十位的國家中,除伊朗、墨西哥、伊拉克持續減產外,其他國家在2010年都表現出積極的上產願望。俄羅斯除2008年略有減產外,近5年石油產量的平均增速保持在2%左右。美國繼續增產2.4%,達到2.75億噸,進一步展示了老區的增產潛力。中國在2009年壓產後,2010年石油產量突破2億噸,達到2.03億噸,增加6.8%。加拿大扭轉減產趨勢,增產6%。墨西哥在產量連續6年下滑後,2010年繼續下降1%,產量為1.29億噸。
(2)西歐石油產量連年下降,其他地區普遍增產。
西歐地區石油產量近年來持續快速下滑,從2006年起年均減產約8%。2010年減幅達10%,產量降至1.77億噸。其中挪威、英國、丹麥等主要產油國,降幅都在10%左右。亞太地區是2010年全球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增長3.9%,至3.79億噸。西半球石油產量增長3.3%,至8.66億噸。東歐及前蘇聯地區,近5年石油產量保持了3%左右的增長速度,2010年的產量為6.69億噸。非洲地區石油產量增長3%,至4.49億噸,主要是由於奈及利亞產量強勁增長13%,至1.03億噸所致。
(3)主要資源國優勢仍然明顯。
全球石油儲量排名居前五位的國家依次為沙烏地阿拉伯(356億噸)、委內瑞拉(289億噸)、加拿大(240億噸)、伊朗(188.7億噸)和伊拉克(157.5億噸)。這五國的石油儲量為1231.2億噸,佔全球總儲量的61%。委內瑞拉由2009年的第6位一舉升為榜眼(表12.1)。
圖12.1深海鑽井船
⑼ 石油行業發展前景
全球的石油化工工業產品銷售額可達每年2.9萬億美元,遠高於全球市場上的石油銷售額,而且雖然需求量高度集中在成熟的市場,但在新興經濟體中也得到了強勁的增長,石油化工市場已真正實現了全球化(非洲的情況可能是個例外,那裡的需求量僅僅佔全球需求量的3%)。石油化工產品已成為工業與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且無法替代的組成部分,直接產品有塑料包裝袋、農用化學品、塗料,這些產品占化工產品總量的80%以上。一些尚未被人們熟悉的產品有飛機製造(10%)、房屋用品(20%)、制葯設備(30%)。化工產品的用途日益廣泛是新興經濟體的關鍵因素,從基礎建設到工業包裝、消費者產品領域都得到了發展。乙烯本身的直接應用並不多(如在西班牙,人們將乙烯用於西紅柿的催熟,但應用得並不廣泛)。同樣,乙烯也有許多衍生物,如塑料(聚乙烯、聚氯乙烯)和纖維(聚對苯二酸鹽和聚醋)。在美國,約70%的終端利用是非耐用產品,包括管材、汽車部件和電器部件。許多廣泛的用途都集中在基本經濟活動上,如包裝業與建築業。石油化工工業與GDP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不同的產品與區域之間的GDP變化主要取決於它們的成熟程度。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在中國與東南亞所出現的經濟高速增長已經導致亞洲(日本除外)乙烯的需求量增長率高達75%,世界其他地區的增長率則僅為3.2%。隨著GDP構成的多重性,這種增加可以擴大在整體經濟增長中這些變化的影響程度,進而導致庫存物資的大規模流通,對於可儲存的下游產品來說,這種特徵更加突出。暫時的短缺對價格的影響更大,涉及消費者與儲備供應兩個方面,由於較高的利潤會刺激較高的工業發展,對此,生產與供應就會表現出某些靈活性。然而,更難保證的就是那些潛在的需求中任何額外的增加而不是暫時的供給中斷,原因在於國際制裁與消費主流中的長期交付期,以及新增的產能。
過多的利潤會促使過度投資,幾乎與此同時發生的是生產能力過剩與利潤的大幅度下跌。即使在過去的10年中出現了一些合並,乙烯工業依然保持著相對的分散性,對任何天然氣市場機遇的限制都會導致由減產引起的投資減少。由於高密度資本的投入與大量石油化工產品與市場的高度融合,獲利的生產者感到有必要繼續生產,即使他們已經受到損失也在所不惜,因為他們要穩定價格,或者在出現一個循環的低迷時期,生產者也會努力保住自己的領先地位。石油化工工業的極速增長,曾經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的工業化國家中。對於當代的石油化工工業來說,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需求的增長與現有的生產能力之間的失衡,這與需求增長或生產的價格優勢嚴重脫節有關。
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生產能力再次增加,開始開采大量便宜的天然氣,而歐洲人則致力於將石腦油作為滿足當地需求的最便宜資源。這兩種方式現已無人採納,新興的市場既可滿足需求也可供給充足的生產原料,這可以體現競爭優勢。這種失衡的解決可能會使這些生產者感到痛苦,但卻可為那些善於把握的人們提供重要機遇。
影響需求、供給、利潤和價格的原因是什麼?石油化工生產能力的新浪潮還有空間嗎?如果沒有,會有贏家嗎?或者僅剩輸家?正是它的重要性,使得乙烯工業顯得極其有效------它是整個石油化工工業關鍵的驅動力的標志。
⑽ 中國石油行業未來的前景如何
我是江漢石油學院的,現在前景還不錯,不愁找工作。未來的前景也還好,但可能會差些。現在油田的人數趨近飽和了。但比起實力不強的一般專業還是好的多。順帶問一句,兄弟想報哪啊?我們這的這專業現在是一本分數錄取,有興趣的話可以來做我學弟,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