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市文化局局長是誰
徐平羽
⑵ 上海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陳同峰
上海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的前身為上海市文化稽查總隊,是經市委、市政府批准建立的全國第一個獨立建制的文化領域綜合執法機構, 1999年12月29日掛牌成立。
⑶ 1959年時上海市文化局局長
應該是徐平羽(又名白丁)。
1950年3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局成立,至1972年12月,該機構曾用名有:上海市人民政府文化事業管理局、上海市文化局、上海市文化革命領導小組、上海市文化系統革委會籌委會和上海市文化局革命委員會。歷任的主要負責人有:夏衍(1950年2月23日-1952)、於伶(1953年受到潘漢年案的株連離開,1953年到1957年夏季,擔任文化局日常工作的局領導是陳虞孫)、徐平羽、孟波、李太成和於會泳。
⑷ 上海吳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吳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7月23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文化藝術專交流屬與策劃,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各類廣告,翻譯服務,圖文設計製作,企業形象策劃,創意服務,會務服務,展覽展示服務,人才咨詢(不得從事人才中介、職業中介),商務咨詢、市場信息咨詢與調查(不得從事社會調查、社會調研、民意調查、民意測驗)(咨詢類項目除經紀),紙製品、體育用品、文具、工藝禮品、辦公設備、橡塑製品、服裝服飾的銷售等。
法定代表人:童海青
成立時間:2014-07-23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200140353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閔行區金都路4299號6幢3樓C46室
⑸ 上海中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中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01月06日,主要經營范圍為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各類廣告,文化藝術交流策劃咨詢、商務信息咨詢(除經紀),市場信息咨詢與調查(不得從事社會調查、社會調研、民意調查、民意測驗),企業營銷策劃,企業形象策劃,市場營銷策劃,展覽展示服務,禮儀服務,會務服務,婚慶服務,自有設備、服裝租賃(不得從事金融租賃),舞台設計,電腦圖文設計製作,攝影攝像服務,工藝禮品銷售等。
法定代表人:沈中傑
成立時間:2011-01-06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600231784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金山區漕涇鎮滬杭公路4619號2幢157室
⑹ 上海 文正才 畫家有沒有他的簡介
可能不是很出名吧,網上沒有關於他的簡介。
⑺ 上海的文化介紹..
*上海話*
上海話是吳語的一種代表方言,吳語使用者將近八千萬。八十年代初,吳語曾被聯合國認定為:按母語計算的世界第十大語言,也是最大一種不是任何一國國語的語言,排在旁遮普邦語之前,同時也是國內第二大語,僅次於官話之後,排在廣東話之前。
上世紀末,上海的推普政策不斷走強。標志性的事件如:上海話的連續劇《何須再回首》遭到禁播的處理,最後不得不改配上普通話播出。學校里禁止方言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而且,上海市民自己也開始放棄上海話,認為自己的母語是不上檯面的,僅僅是個排外工具。年輕上海人越來越不會說上海話。有位北大上海籍貫教授預言:50年後,上海可以納入官話方言區。
*上海菜*
上海菜,習慣叫「本邦菜」,是從家常便菜發展而來,比較樸素實惠,以紅燒、生煸見長,口味較重,善濃油赤醬,頗有家常風味。上海菜其實是杭州、寧波、徽州、揚州、蘇州和無錫菜的綜合體,四方交集,五味雜陳。菜餚風味的基本特點:湯鹵醇厚,濃油赤醬,糖重色豐,鹹淡適口。選料注重活、生、寸、鮮;調味擅長咸、甜、糟、酸。
上海菜有不少著名菜式,如「紅燒蛔魚」,巧用火候,突出原味,色澤紅亮,鹵汁濃厚,肉質肥嫩,負有盛譽。工藝以滑炒、生煸、紅燒、清蒸見長。有濃油赤醬的,也有清淡酒糟的。濃油赤醬,即用上大量醬油來烹調。酒糟,即用上水、黃酒及香料糟鹵。選料多用新鮮,調味擅長咸、甜、醋、酸。用鹹味來櫬托甜味,正是上海菜的一大特色。
大閘蟹是上海附近蘇州的著名食品,主要產於蘇州陽澄湖,每年秋天都吸引不少人品嘗。著名的上海點心有小籠包,甜品則有豆沙鍋餅。
*滬劇*
滬劇,是上海的地方戲,屬吳語地區灘簧系統。滬劇源出「小山歌」。1914年易名為「申曲」。 滬劇著名老演員:丁是娥、解洪元、邵濱孫、石筱英、王盤聲、楊飛飛、汪秀英、王雅琴等。 滬劇的曲調優美,富有江南水鄉的氣息。滬劇所使用的上海話與當今上海市區人使用的是不同的,比如滬劇中仍然保留著尖團音的分別,而市區則全部並入團音。
*石庫門*
石庫門是一種從傳統四合院建築風格演變出來的另一派建築風格。在19世紀中,上海的居民將原來傳統的木框改為一對烏漆的大門,外門則選用既穩固入突顯身份的石料作門框,所以便稱之為「石庫門」。
當時的上海正值列強分據的局面,西方的建築細部和中國傳統建築裝飾加以融合,成為上海近代史上一個獨特的時代產物。石庫門建築一直在上海見證一個半世紀翻天覆地的變遷。在19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外資再度湧入上海,經濟發展令到這些石庫門建築隨著一個又一個舊小區重建而拆掉,情況跟發展北京而拆掉很多胡同一樣。現只有上海的新旅遊點新天地有把這些石庫門建築融成為主題游閑區。
*小籠包*
小籠包是一種起源於上海的著名點心,上海以及中國大部分城市的菜館以至酒樓飲茶皆可吃到。由於起源於南翔鎮,因此又有「南翔小籠包」之稱。
小籠包體積比饅頭細小,直徑約3厘米左右。餡料包括豬腿肉,及由上湯冷藏成的固體。包時的皮要薄,折紋亦甚為講究,一般以14個折紋或以上為佳,「坐著似口鍾,挾起像燈籠」的標准。包好後放入圓形竹籠中蒸熟,小籠包蒸熟後皮呈半透明,裡面則有豐富的湯汁,食用時可加一點醋,或拈紅醋姜絲。一些食店會在餡料中加入蟹粉,成為蟹粉小籠包。
清同治10年(1871年),在南翔鎮古猗園里一家食店店主黃明賢,把當時流行的豬肉饅頭加以改良,將饅頭的皮改成薄皮,並把體積縮小成為小籠包,甚受顧客歡迎。其後到上海城隍廟開設南翔饅頭店,南翔饅頭店經營至今。
*生煎饅頭*
生煎饅頭是上海的一種著名小吃,簡稱為生煎,為煎熟了的有餡饅頭。生煎饅頭的餡料以鮮豬肉加肉皮凍為主,不同種類的生煎也有用雞肉作原料,在一些考究的店家還能吃到蝦肉,蟹肉味的生煎。 面料用半酵麵皮包餡,然後排放在平底鍋內,鍋內放油,邊煎邊噴水數次,直至至底面色黃硬而脆出鍋。
生煎得成品色白,軟而松,肉餡鮮嫩,有鹵汁,咬嚼時有芝麻及蔥香味,配以雞鴨血湯,牛肉湯,是上海人最喜愛的早餐之一。
上海著名的生煎饅頭店:豐裕生煎,小楊生煎,王家沙,大壺春,飛龍生煎等。生煎饅頭的蘸料通常是鎮江醋或是上海米醋,也有人喜歡配以辣椒醬。
*大閘蟹*
中華絨鰲蟹(Eriocheir sinensis),也稱上海毛蟹,俗名大閘蟹,是一種主要生長在朝鮮半島至中國福建沿海河口地區的小型蟹種。
絨鰲蟹在淡水中度過大部分生命,但它們必須回到海中繁殖。在生命第四或第五年,它們遷徙至下游,在有潮汐的江河口達到性成熟期。交配後,雌性繼續游向海的方向,在更深的水中過冬。在春天它們回到鹹水中產卵。孵化出的幼蟹,遷向上游進入淡水,至此完成一個生命循環。
這一物種的特徵是爪子上的密集的絨毛。蟹體大小大致和成人的手掌相當。
這一物種對其它生態具有很強的侵犯性,它曾蔓延到北美和歐洲,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破壞。除了和當地物種競爭外,它們穴居性導致堤岸的損壞和排水系統的阻塞。一般認為這種蟹順著船底排出的壓艙水遷移。
盡管中華絨鰲蟹成為西方水域的大患,但同一種蟹卻是著名江南美食。這種蟹被中醫認為是具有涼性的食物。由於過渡的捕撈導致長江下游蟹種數量下降,相應地蟹的價格飆升。現在在適合蟹生長的地區,養殖業非常興盛。江蘇陽澄湖是最有名的中華絨鰲蟹產地,此處出產的蟹以青背、白肚、黃毛、金爪聞名,人們慕名願以高價品嘗該處出產的螃蟹。大部分蟹以高利潤率出口海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