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2015上海房產泡沫

2015上海房產泡沫

發布時間:2021-04-30 01:16:59

❶ 現在房產市場有泡沫嗎房價會不會跌。

房產市場在北京上海最高價10萬的時候就有很多人說出現泡沫了,但是房產市場在之後幾年北京上海最高價已經到了二十萬,還在正常交易當中。房產市場佔到了中國GDP總量的百分之20,拍地價就佔了百分之6,國家希望房產市場平穩增長而不希望瘋長所以出台了限購限價等政策。蘇州作為經濟最強地級市,緊鄰上海,經濟總量排名全國第七,比南京杭州房價還低;其次是現在蘇州市的土拍價,土拍價都在一直增長,樓面價怎麼會降低呢?樓面價的組成是土拍價和建築成本和開發商的利潤,當土拍價都接近現在的樓面價了,後期樓面價怎麼會降

❷ 房產泡沫什麼意思最新消息2015年

沒什麼經濟產品是沒有泡沫的,沒泡沫人家怎麼賺錢?現在不買房,以後可能一輩子都別買了,房價越來越貴。活著就是為了還債的

❸ 中國的房產泡沫問題

房地產給銀行每年送了上萬億的居民貸款,所以房地產一漲,銀行也發了,如果房地產跌了,還有多少人去銀行貸款?大家說這是當年房地產價錢上漲的初衷嗎?不過現在看來,我們的股市房地產和金融是兩股很強勁的力量,房價下跌,恐怕我們的股市不撐勁啦就,所以我感覺近期房地產還是價錢下不去的啦。還是看咱們ZF的執政能力吧。
不好意思,看歪了,要是泡沫來說,還是要等一段時間啦,我們的房地產不能跨,從上世紀末,就有一個習慣,就是以房地產帶動GDP的增長,所以無論大小城市,城市的建築都「雨後春筍」啊,其實沒有這些,我們的農民工怎麼辦?

下面有一篇文章:
自1991年到2008年,我國城市居住性房地產每平方米的平均價格從111美元增加到523美元,平均每年增長約9%。在此期間,不斷有人警告說,持續的投資和投機活動有可能導致房地產泡沫和泡沫破裂,特別是鑒於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情況更將如此。

但從長遠看,中國的經濟增長仍不可避免地將推動價格走高。一處房地產的價值,取決於它在未來所能創造租金收入的當前貼現值。由於租金是不可能確切預測的,因此市場只能基於對未來經濟增長的假設猜測未來的租金收入。通貨膨脹預期是推動價格走高的另一個因素。因為投資者將房地產視為可以對沖物價上漲的一種投資,所以通貨膨脹預期越高,投資者就需花更多的錢購買防範物價上漲的「保險」。但是,如果房地產供應趕不上需求的增長,上述「保險」需求就會推動房地產價格超過通貨膨脹趨勢所支持的水平。通過將銀行存款利率保持在接近於零的水平,決策者們一直在對房地產的過量需求起著推波助瀾作用。過去20年中,房地產投資一直是比儲蓄更好的一種家庭財產保值出路。如果央行在通貨膨脹率上升的情況不能以足夠快的速度上調存款利率,形勢將出現惡化。

最後一點,人民幣實際和預期中的升值一直在促使海外華人將投資賭注押在中國大陸主要城市的房地產上。他們這樣做不僅是因為這些城市的房地產價格呈現上升趨勢,而且是因為人民幣升值會進一步提高在華房地產投資以美元計算的回報率。2006至2009年期間,房地產相關投資佔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10%至15%。有人估計,中國大城市高檔住宅的約20%為外國人或海外華人所擁有。

面對上述趨勢,要想防止房地產泡沫或者調控不斷推高的價格都是困難的。記得在2005年前後當我國政府試圖控制房地產泡沫時,曾採取措施控制了高端房地產的供給和需求。2006年七月,國務院還對外國人和海外華人投資大陸的居住性房地產作出了限制,只允許他們購買一處用於自己居住的住房。但依然強勁的房地產需求繼續推動房價走高。減少供應比降低市場需求來得容易。

增加中低端房地產的供應或許有助於解決問題。但沒有什麼開發商會在未獲得大量補貼的情況下熱心建造低價住房。因此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後出台了房貸優惠、行政控制及稅收調節、降低廉價房首付比率以及增加對豪華房地產項目的征稅等手段,以便把開發商的興趣從容易產生泡沫的高檔房地產項目上轉移開。雖然這些政策有時會降低房地產開發的效率、孳生腐敗並給未來的房地產價格製造不確定性,不過近來它們已開始起到給房地產市場降溫的作用。

但僅靠這些政策並不足以防止中國房地產市場出現嚴重泡沫。投資者和投機者仍然把寶押在房地產價格會不斷上升上面。他們知道,中央和地方政府誰也不想房地產價格出現崩盤,地方政府約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賣地所得,房地產開發被視為中國經濟的一個支柱。最近公布的宏觀統計數據也顯示,未來幾年中國的消費者價格漲幅很有可能升至5%之高。

況且我國的基本統計顯示,在中國房市上購買商品房的買主,絕大部分要麼是原來的無房戶購屋自住,要麼是有房戶再次買房但並不出售原有住房——這可以從銷售面積中新建房與二手房的比例上明顯看出,新建房銷售面積遠遠大於二手房交易面積——也就是說,房子到手就被「囤」起來了,而不是被「炒」出去了。結果是,中國城市居民住戶中擁有兩套以上房屋的比例遠遠大於國際上發達國家水平,僅以北京、上海、廣州2008年的中國家庭跟蹤調查(CFPS)統計數據為例,自有多套住宅家庭占總家庭比例分別為大約11%、18%和33%。更加說明問題的是,上述2008年的數字是由2005年的3%、7%和17%劇增而來,完全吻合這三年中房價飛漲的勢頭。相比之下,美國自有多套住宅家庭占總家庭的比例數十年來維持在大約5%左右,有時甚至還不足。也就是說,在上述三大中國城市中自有多套住宅家庭占總家庭的比例是美國的兩倍甚至六倍以上。可見,在中國,非自住性需求極大地強化了房市裡的供不應求,並導致房價飛漲。所以說,在很大程度上,這種飛漲是「囤」出來的,而不是「炒」出。

這樣的基本事實,除去表明中國城市居民中貧富不均現象令人堪憂以外,更重要的是說明了中國住房市場的嚴重畸形和不成熟——新房上市根本不能轉化帶動舊房銷售,完全沒有形成完整與健全的流通體系、不斷產生低價位的舊房以適合中低收入家庭購買。由於流通性差,每一套新房上市後不能像在發達國家如美國那樣引發一連串相繼的二手房交易,直至從上市新房的高價格一路轉化成一套比一套價廉的二手房在市場上出售,最終可以滿足一戶低薪(也時常是年輕)住戶的需要。這種連鎖反應的流通結果是,在美國,一套新房上市往往引發四五套二手房成交。而在中國,由於不存在這樣的市場流通性,年輕夫婦也不得不到新房市場去購買高價的全新商品房(當然,在消費觀念上,我們也存在著一定的誤導,促使年輕一代把目光只瞄準了剛上市的新房)。

由此可見,這些年來把目光盯牢在炒作而出台的限制流通性的住房政策法規,是註定不可能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來抑制房價暴漲的。無視「囤」的基本事實而拚命地限「炒」,實在是南轅北轍,此乃是中國住房政策長期以來最大的誤區與不足。當然,我們也並不否認炒作的存在以及房價停止暴漲以後由「囤」轉「賣」的趨勢和可能性,只是著重指出「囤」才是多年來宏觀調控政策失靈的根本原因之一,並且被長期忽略,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好了,現在我國的決策者們在化解推動國內房地產需求的因素以及解決價格矛盾問題方面已經不能拖延了。對政府來說,一面是強勁國內需求推動的房地產增長,而價格較為低廉的信貸又對此起了推波助瀾作用,另一面是信貸成本過於低廉已經導致房地產和股市泡沫,政府需要在這二者間求得平衡。即要阻止國內投機性勢力興風作浪,避免房市泡沫一天天朝著危卵之勢進逼,直接影響到未來的社會安定。同時還要管理好資本的跨境流動,以便外資能夠遠離房地產投機和股市,投在那些更有效率的項目上。從而減少經濟增長對房地產價格的依賴,這樣既保持了經濟增長的高速度,又抑制了房市泡沫的瘋長,可以說對社會安定有百利而無一害。

❹ 上海樓盤泡沫是否會崩盤

很難。中國人對待理財的習慣通常是儲蓄儲蓄再儲蓄,於是國家就要想辦法刺激消費。方法之一:政府對於一些必須的消費品,如食品,住房,交通,電話等實行高收費,把老百姓的錢從口袋裡掏出來由政府代替花,如修橋,軍備等。其實很多年前就有人喊房地產泡沫要崩潰,但一直到現在房地產依然繁榮。尤其是在上海這樣的地方,政府會想方設法維持房地產的繁榮,進一步維持上海經濟的繁榮

❺ 上海房地產泡沫會不會破滅

我的理解比較不同。房產的核心其實是民眾改善生活條件的最大因素,因此它只是一專個最大的消費品。但當屬地方政府通過土地利用它作為聚斂民眾財富的有力工具的時候,其社會屬性發生質變。
所以,何時地方政府放棄了對土地出讓金的依賴,轉向擴大其它稅源,我們才能看到房產的價值回歸。這是現政府的最優構想。
然而,事實上這幾年的產業升級並沒有取得理想效果。中央在想切斷地方政府對房產依賴的同時,其它稅源的擴展因經濟並未轉型成功所以並不明顯,因此地方政府只能虛與委蛇,新瓶裝舊酒。但地產因市場需求的變化而逐漸萎縮是不可逆的過程,在其它稅源培植上無顯著成效的現階段,中央和地方其實都是十分糾結的。
因此,現階段談房產的泡沫其實是個偽命題,明眼人已看出,其實並不存在泡沫,那個像泡沫的東西也不會破裂,如果經濟轉型成功,政府會立馬讓它萎縮下去,如果轉型失敗,那時也沒幾個人關心房地產是否存在泡沫的問題了。

❻ 房地產的泡沫,房子什麼時候會變成白菜價

最後,8月底住建部、央行都已經約談過12家房價上漲較快的城市負責人。隨後深圳、南京都拿出了封堵假離婚的政策。第四季度房地產調控政策將會全面加碼,限購、限售等政策都會陸續出台。房價小幅上漲的態勢將會受到遏制。未來幾年不僅是房產稅要推出,而且還有房地產長效機制,就是通過保障房、廉租房、共有產權房,來解決社會底層居民的住房問題,這樣也在很大程度上對房地產進行分流。以後部分購買商品房的人將被分流出去,房地產泡沫將會剌破,逐步回歸到與當地人收入掛鉤的合理價位。

中國房價不管是一二線大城市,還是五六線小縣城,都有大小不一的房地產泡沫。房價上漲也已經漲到極致,離開泡沫破裂已經不遠了。正因為如此,央行的高官們頻頻向外示意提醒,但多數人還沉浸在房價上漲的火熱之中。實際上,5年後國內房子會跌到與百姓收入掛鉤的價格之上,這才是馬雲一直在講的那個白菜價,就是多數人買得起房的價格。所以,沒買房的人可以熬一熬·,等幾年之後房價去泡沫後,再來購房,這樣就可以避免做接盤俠。

❼ 2015房產泡沫破滅後,什麼最值得投資

真的房產泡沫破的話,拿現金最好。什麼都不要投資。
房產不好,各行業都會跟著不好。投資什麼都不會好。

❽ 中國現在的房地產業是泡沫嗎泡沫破滅了會有什麼後果

中國的房地產業在現行政治體制下不是泡沫,中央集權制的做法是不可能改變的,那麼跑「部」「錢」進的事情就是個合理存在,每年有幾十萬的大學生都想留在北京,上海,這兩地的發財機會幾百倍乃至幾萬倍的多於內地城市,即使預期收入而言,也是好幾倍於內地城市,所以房價好幾倍於內地城市也屬正常,同理內地城市的房價好幾倍當地的鄉下房價也屬於正常。
如果廣大鄉鎮的發財機會很大,鄉鎮居民的預期收入很高,此時中國的高房價才能算是泡沫。但出現這個狀況至少要幾十年乃至幾百年,所以泡沫是不可能破的。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就是全國各地區公務員的工資收入一模一樣,此時中國大城市房價立馬暴跌。但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泡沫暫時破不了。

❾ 需要幾個房地產泡沫造成經濟崩潰的較詳細案例。

從1985年香港房地產市道復甦算起,到1997年房價則上升了近10倍,並且在1997年到達頂點後,泡沫開始破滅,樓價一路下跌,至2003年年中香港樓價已下跌70%左右,導致大量負資產——持有物業的市場價值已經跌至按揭金額以下——人士產生,給香港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這一輪周期性上漲歷時13年,下跌過程達6年,至2003年底才慢慢有復甦的跡象。

1997-98年金融風暴的「尾巴」在香港掠過,威力無比。由於香港採用了固定匯率制度,內部成本和價格結構無可避免地向下調整,造成不少痛楚,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本地生產總值下降,失業率上升等。盡管香港經濟基本因素維持穩健,但上述形勢正為炒家營造了發動攻擊的有利條件。1998年夏天,香港的貨幣和金融市場果然受到嚴重的投機沖擊,金融體系的健全受到威脅。到1998年8月,特區政府毅然在股票期貨市場上進行了一場具爭議性的干預行動,擊退了炒家。在這次入市行動中,特區政府購入以當時市值計約150億美元的香港股票。到1999年9月,該批股票值已升值至260億美元,也保住了港元的聯系匯率制度,但是,香港投資者卻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戶均損失達到250萬元港幣。許多家庭因此破產,萬劫不復。

1997-98年金融風暴襲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壓力下,經濟架構及社會現狀出現實質改變,知識經濟使以往的商業模式新陳代謝大大加速,很多人感到自己的生活、投資及職位越來越不受保障,貧富懸殊、社會分化、工作及生活方式改變等問題亦令他們感到不安。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認為,令香港人之中出現大量物業富翁和其後出現數以十萬計的負資產家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整個區域的經濟結構轉型和變化所致。

這些年,筆者跟各個層面的香港人打交道,他們中一部分人似乎仍然未能從資產爆破的震盪中恢復過來,並產生了一種非常負面的心理狀態,香港評論家稱之為「資產泡沫爆破癥候群」,其特徵是為當前的處境和問題,跟香港人接觸發現,普遍都有一股子氣,應該說是一股怨氣,那就是需要尋找替罪羊。政府、公營機構、企業、銀行、傳媒、內地新移民,上海、新加坡與香港爭奪亞洲金融中心地位,甚至鄰近地區的崛起,都成為香港人埋怨的對象。1998年以後,香港人的自我形象愈來愈低落,社會氣氛愈來愈意氣用事,二者相互交織,逐漸形成惡性循環,長此下去,香港社會的動力,會在內耗中消磨殆盡。

香港總面積只有1078平方公里,人口超過700萬,能夠開發利用的土地不到總面積的30%。所以香港政府一直非常謹慎地沿用較為嚴格的土地供應政策。在香港,對於房地產,人們通常稱之為物業(Property),在美國,當地人則稱之為住屋(Home),物業和住屋兩者所指的,其實是同樣一樣東西,都是人們居住的這個建築空間。仍有微妙不同,「物業」一詞強調的是轉售的價值,而「住屋」一詞著重的是功能方面。「物業」包含住屋的功能,同時也有保存財富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曾經不斷上揚的地產改變了香港人的投資和消費習慣,有不少人傾其所有投資在房地產上。在城市化過程之中,政府不斷建設新市鎮的一系列政策(如公共設施完善等),直接推動房地產市場走強。香港幾十年來都享有增長,主要基於過去幾代人的努力及堅定不移的信心,西方經濟蓬勃及中國持續增長亦為這個區域增添動力,每次經歷危機或金融風暴,香港社會所得的最大裨益是信心的建造。而這種信心又體驗在房地產的興旺之上。港府每年財政預算的30%左右來自土地拍賣,政府從地稅和印花稅上獲得的收益經常在財政收入之中占據重要的比例;同時香港的大地產開發商又是上市公司,從這些公司的股票交易中政府又可間接得利。另外,曾經火爆了十幾年的房地產不僅製造了像數家香港巨型家族企業財團,而且也催生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隊伍。香港700萬人口中,高峰時期,幾乎有接近一成人在從事著房地產業從調研到建築到銷售等一系列工作。

不僅如此,香港銀行的主要業務也是給房地產貸款,因此銀行的贏利也和房地產有密切關系。香港的問題在很多方面都與危機前過度樂觀的心理因素有關。在經濟持續上升的年代,人們對於物業的信心會隨著財富的儲存而水漲船高,國際游資流入帶動房地產升值,房地產升值使得人們信心倍增。其實,作為一個區域性的國際金融中心,資產價格不斷暴漲,本來已蠶蝕香港的競爭力。香港要發揮它的金融優勢,就必須讓房地產價格降下來。

香港地產泡沫的形成與1990年代港英政府嚴控土地供應量密切相關。1990年代初,在香港經濟蓬勃發展拉高土地需求的時候,港英政府並沒有增加土地供應量。1995年以前,香港每年私人和政府蓋的房子加起來不超過4.5萬套,遠低於市場需求。到1996年的時候,在香港要買房,還得先花150萬港幣買一個「買樓的號」。1997年,特區政府接管香港後,為了遏制漲得離譜的房價,高調推出「八萬五計劃」,即政府每年推出8.5萬套政府補貼公屋,以不到市場價兩成的價格出售給合資格人士。這年夏天的亞洲金融風暴,使房價一瀉千里。大傷元氣的香港私人房地產業再遭遇大量政府補貼公屋的沖擊,顯得雪上加霜。香港2001年8月份的個人破產數超過了1997年全年的破產數。另外,以對房地產商貸款和為買樓人做按揭為主要業務的香港銀行普遍出現了壞賬。

香港房地產泡沫破滅的教訓主要表現在:第一,房地產市場規模龐大,涉及到千家萬戶,而且具有明顯的周期性。其上漲和回落,往往以數十個月作為單位。因此,千萬不能急於求成,希望看到調控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來應對房地產市場這個龐然大物發展帶來的種種挑戰。第二,經濟重心不能過分集中於房地產行業,必須多元化。香港經濟被房地產行業套牢,而且,幾大家族壟斷經營,完全扼住了香港經濟的咽喉。李嘉誠等少數家族財團從事房地產壟斷經營,在外資的推動之下,加速推動香港資產的泡沫化,使得香港的經濟基礎極其脆弱。第三,必須強化金融系統風險防範機制。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過後的6年中,香港的地產價格陰跌不止,但香港銀行的貸款拖欠率僅有小幅增加。雖然出現了很多警告的聲音,大量出現的負資產也並沒有危及香港的金融系統。這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奇跡。這得益於自由市場充分競爭一百多年之後,香港銀行業形成的自身嚴謹的風險控制機制。第四,香港市場狹小,土地資源稀缺,人口密度大,容易形成「房荒」。為了緩解這一局面,防止出現下一輪房地產泡沫,特區政府應該開發港九西部地區,推進與深圳的融合。

閱讀全文

與2015上海房產泡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閑人理財 瀏覽:390
個人外匯管理辦法2016 瀏覽:921
淘寶集市貸款 瀏覽:616
天風匯盈創業投資基金章程 瀏覽:294
匯市期貨證券 瀏覽:754
邯鄲永年外匯 瀏覽:892
外匯反彈圖解 瀏覽:907
怎樣找滬深兩市的外資資金 瀏覽:2
龍大資金流打法 瀏覽:286
2500英幣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649
項目投資理財 瀏覽:793
瀘天化股票股吧 瀏覽:887
206年央行基準貸款 瀏覽:716
新子基金 瀏覽:430
452億美元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358
農行貴金屬有哪些 瀏覽:885
通達信軟體怎樣資金驅動力 瀏覽:46
4月12日湖北廢銅價格 瀏覽:223
公司外匯賬戶pen 瀏覽:182
中芯國際上市後續融資 瀏覽: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