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旱作農業分布的成因:中北部以高原、山地為主,高原周圍高山圍繞,海洋水汽難以進入,高原內部乾旱少雨,因此以旱作農業為主。
熱帶種植園農業分布的成因:東南部沿海為平原地帶,地處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受赤道氣壓和東北信風影響,氣候濕熱,適宜發展熱帶種植園農業。
(2)變化:由圖、表數據可見,1994年後,墨西哥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新鮮蔬菜退出了主要出口商品行列。
原因:1994年墨西哥加入了北美自由貿易區,美國、加拿大的農產品大量進入墨西哥,農業受到很大沖擊所致。
(3)變化: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前,商品出口中石油占絕對優勢,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後,石油在出口商品中比重持續下降,2003年以後基本穩定在10%到13%之間;工業製成品在商品出口中的比重提高,種類增多。
推測:第二產業結構從單一逐漸向多樣化發展。
㈡ 讀墨西哥圖文資料,回答問題.村料一:1994年以前,墨西哥經濟結構單一,主要依賴石油出口.材料二:1994
38、根據圖示,判斷中北部地形高山環繞阻擋海洋水汽難以進入,故乾旱少雨,故以旱作農業為主;東南部地形平原,沿海,低緯,受赤道低壓和來自海洋的東南信風影響,氣候濕熱,適合熱帶種植園農業.
39、根據圖示與表格可見,墨西哥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新鮮蔬菜推出了主要出口商品行列.依據材料,1994年墨西哥加入了北美自由貿易區,分析得出美國、加拿大的農產品大量進入墨西哥,農業受到很大沖擊所致.
40、根據圖表分析出變化: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前,商品出口中石油占絕對優勢,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後,石油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持續下降,2003年以後基本穩定在10%到13%之間;工業製成品在商品出口中的比重提高,種類增多.並由此推測出該國第二產業結構從單一原油到組裝汽車,逐漸向多樣化發展.
故答案為:
38.旱作農業分布的成因:中北部以高原、山地為主,髙原周圍高山圍繞,海洋水汽難以進入,高原內部乾旱少雨,因此以旱作農業為主.
熱帶種植園農業分布的成因:東南部沿海為平原地帶,地處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受赤道低氣壓和東北信風影響,氣候濕熱,適宜發展熱帶種植園農業.
39.變化:由圖、表數據可見,1994年後,墨西哥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新鮮蔬菜退出了主要出口商品行列.
原因:1994年墨西哥加入了北美自由貿易區,美國、加拿大的農產品大量進入墨西哥,農業很大沖擊所致.
40.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前,商品出口中石油占絕對優勢,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後,石油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持續下降,2003年以後基本穩定在10%到13%之間;工業製成品在商品出口中的比重提高,種類增多.
推測:第二產業結構從單一化逐漸向多樣化發展.
㈢ 1994年墨西哥比索危機
墨西哥貨幣危機的成因
近年來墨西哥為了遏制通貨膨脹,實行了穩定匯率的政策,即利用外資的流入來支持本已非常虛弱的本國貨幣,使新比索與美元的匯率基本穩定,僅在一個很窄的范圍內波動。但由於外貿赤字的惡化,外國投資者信心動搖,在資本大量持續外流的壓力下,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宣布讓新比索貶值15.3%。然而這一措施在外國投資中間引起了恐慌,資本大量外流愈加兇猛。墨政府在兩天之內就失掉了40-5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到12月22日,外匯儲備幾近枯竭,降到了少於一個月進口額的水平,最後墨政府不得不被迫宣布讓新比索自由浮動,政府不再干預外匯市場。幾天之內新比索下跌了40%。
墨西哥貨幣危機爆發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第一是從1990年起,其經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首先是高利率吸引了大量外資的湧入,每年流入量達250至300億美元;其次是實際匯率逐步持續上升,損害了其出口商品的競爭力,造成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赤字增加到每年約230億美元(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7%);再次是國內儲蓄率急劇下降,上1990年的19%降到1994年的14%左右,同時,國內投資和生產率停滯,經濟成長率僅為2%。第二是墨政府推行控制通貨膨脹措施之一的穩定匯率政策時間過長,使外國投資者覺得這是一種隱含的「匯率保障」,為他們減少了風險,因而吸引了外資證券投資的湧入。然而大部分外資被用來增加消費,投資和外貿出口並未顯著增長,這就使整個經濟過份依賴外資。一旦外資流入減緩,外匯儲備就大量減少。外國投資者一旦察覺,便開始把投資於股票證券的資金回撤回本國,由此觸發了危機。
美國救援了墨西哥
1995年初墨西哥發生的「龍舌蘭酒效應」使金融監管當局談「酒」色變。分析家的分析表明,墨西哥是美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如果墨西哥的金融危機不能夠得到有效遏制,則美國將在墨西哥的銷售額1995年減少100個美元,使本來貿易赤字高企的美國外貿形勢更加雪上加霜。
穩定的墨西哥比索有利於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穩定。在最近的美國政府公布的一份報告中,柯林頓政府是這樣對北美自由貿易區進行評價的,報告說,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對美國的經濟擴張起了積極作用。這項協定對美國的凈出口、收入、投資和出口所帶來的就業崗位都起了積極作用。正因為北美自由貿易區和墨西哥金融穩定對美國經濟至關重要,柯林頓政府於是決定從美國340億美元的外匯穩定基金中提出200億美元援助墨西哥政府,以挽救一瀉千里的比索。以美國為主的500億美元的國際資本成功地穩定了墨西哥金融危機。
㈣ 九四年墨西哥比索危機
1994 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對外宣布,本國貨幣比索貶值15%。這一決定在市場上引起極大恐慌。外國投資者瘋狂拋售比索,搶購美元,比索匯率急劇下跌。12月20日匯率從最初的3.47比索兌換l美元跌至3.925比索兌換l美元,狂跌13%。21日再跌15.3%。伴隨比索貶值,外國投資者大量撤走資金,墨西哥外匯儲備在20日至21日兩天銳減近40億美元。墨西哥整個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從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天時間,墨西哥比索兌換美元的匯價就暴跌了42.17%,這在現代金融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墨西哥吸收的外資,有70%左右是投機性的短期證券投資。資本外流對於墨西哥股市如同釜底抽薪,墨西哥股市應聲下跌。12月30日,墨西哥IPC指數跌6.26%。1995年1月10日更是狂跌11%。到3月3 日,墨西哥股市IPC指數已跌至1500點,比1994年金融危機前最高點2881.17點已累計跌去了47.94%,股市下跌幅度超過了比索貶值的幅度。
為了穩定墨西哥金融市場,墨西哥政府經過多方協商,推出了緊急經濟拯救計劃:盡快將經常項目赤字壓縮到可以正常支付的水平,迅速恢復正常的經濟活動和就業,將通貨膨脹減少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向國際金融機構申請緊急貸款援助等。為幫助墨西哥政府渡過難關,減少外國投資者的損失, 美國政府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決定提供巨額貸款,支持墨西哥經濟拯救計劃,以穩定匯率、股市和投資者的信心。直到以美國為主的500億美元的國際資本援助逐步到位,墨西哥的金融動盪才於1995年上半年趨於平息。
㈤ 如何評價1994墨西哥金融
墨西哥金融危機是指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墨西哥發生的一場比索匯率狂跌、股票價格暴瀉的金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震撼全球,危害極大,影響深遠。
中文名
墨西哥金融危機
時間段
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
狀 況
比索匯率狂跌、股票價格暴瀉
類 別
金融危機
㈥ 墨西哥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
墨西哥金融危機原因:
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墨西哥發生了一場比索匯率狂跌、股票價格暴瀉的金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震撼全球,危害極大,影響深遠。
1994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對外宣布,本國貨幣比索貶值15%。這一決定在市場上引起極大恐慌。外國投資者瘋狂拋售比索,搶購美元,比索匯率急劇下跌。12月20日匯率從最初的3.47比索兌換1美元跌至3.925比索兌換1美元,狂跌13%。21日再跌15.3%。伴隨比索貶值,外國投資者大量撤走資金、墨西哥外匯儲備在20日至21日兩大銳減近40億美元。墨西哥整個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從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大時間,墨西哥比索兌換美元的匯價就暴跌了42.17%,這在現代金融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墨西哥吸收的外資,有70%左右是投機性的短期證券投資。資本外流對於墨西哥股市如同釜底袖薪,墨西哥股市應聲下跌。12月30日,墨西哥IPC指數跌6.26% 1995年1月10日更是狂跌11%。到3月3日,墨西哥股市IW指數已跌至1500點。比1994年金融危機前最高點2881.17點已累計跌去了47.94%,股市下跌幅度超過了比索貶值的幅度。
為了穩定墨西哥金融市場,墨西哥政府經過多方協商,推出了緊急經濟拯救計劃:盡快將經常項目赤字壓縮到可以正常支付的水平,迅速恢復正常的經濟活動和就業,將通貨膨脹減少到盡呵能小的程度,向國際金融機構申請緊急貸款援助等。為幫助墨西哥政府渡過難關,減少外國投資者的損失,美國政府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決定提供巨額貸款,支持墨西哥經濟拯救計劃.以穩定匯率、股市和投資者的信心。直到以美國為主的500億美元的國際資本援助逐步到位,墨西哥的金融動盪才於1995年上半年趨干平息。
墨西哥爆發金融危機絕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原因:①金融市場開放過急,對外資依賴程度過高。墨西哥通過金融開放和鼓勵外資流入,1992一1994年每年流入的外資高達250億~350億美元。而外貿出口並未顯著增長外貿進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從1987年的9.4%增至1993年的31%,結果造成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赤字在230億美元的高水準徘徊,使得整個墨西哥經濟過分依賴外資。②政局不穩打擊了投資者信心,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農民武裝暴動接連不斷,執政的革命制度黨總統候選人科洛西奧和總書記魯伊斯先後遇刺身亡,執政黨內部以及執政黨與反對黨之間爭權斗爭十分激烈。政局不穩打擊廠外國投資者的信心。進入墨西哥的外資開始減少,撤資日益增多。墨西哥不得不動用外匯儲備來填補巨額的外貿赤字,造成外匯儲備從1994年10月底的170億美元降至12月21日的60億美元,不到兩個月降幅達65%。③忽視了匯市和股市的聯動性,金融政策顧此失彼。墨西哥政府宣布貨幣貶值的本意在於阻止資金外流,鼓勵出口,抑制進口,以改善本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但在社會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極易引發通貨膨脹,也使投資下股市的外國資本因比索貶值蒙受損失,從而導致股市下跌。股市下跌反過來又加劇墨西哥貨幣貶值,致使這場危機愈演愈烈。
㈦ 外匯儲備不足為什麼會導致貨幣貶值呢根據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
所謂的本幣貶值是指本幣相對外幣來說的,一旦外匯儲備不足,會導致干預外匯市回場的能力下降,從而使本國貨答幣的穩定性降低、增大風險!而當貨幣風險加大時,在外匯市場中,本國貨幣的風險性突現,吸引力大幅下滑,會遭到一定程度的拋售,從而對本國貨幣形成貶值壓力。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於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㈧ 請問有沒有關於 1994年 墨西哥金融危機 的視頻
不好意思 目前找不到視頻 只有資料 希望能幫助你 呵呵
1994年12月至1995年3月,墨西哥發生了一場比索匯率狂跌、股票價格暴瀉的金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震撼全球,危害極大,影響深遠。
墨西哥金融危機概述
1994 年12月19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對外宣布,本國貨幣比索貶值15%。這一決定在市場上引起極大恐慌。外國投資者瘋狂拋售比索,搶購美元,比索匯率急劇下跌。12月20日匯率從最初的3.47比索兌換l美元跌至3.925比索兌換l美元,狂跌13%。21日再跌15.3%。伴隨比索貶值,外國投資者大量撤走資金,墨西哥外匯儲備在20日至21日兩天銳減近40億美元。墨西哥整個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從20日至22日,短短的三天時間,墨西哥比索兌換美元的匯價就暴跌了42.17%,這在現代金融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墨西哥吸收的外資,有70%左右是投機性的短期證券投資。資本外流對於墨西哥股市如同釜底抽薪,墨西哥股市應聲下跌。12月30日,墨西哥IPC指數跌6.26%。1995年1月10日更是狂跌11%。到3月3 日,墨西哥股市IPC指數已跌至1500點,比1994年金融危機前最高點2881.17點已累計跌去了47.94%,股市下跌幅度超過了比索貶值的幅度。
為了穩定墨西哥金融市場,墨西哥政府經過多方協商,推出了緊急經濟拯救計劃:盡快將經常項目赤字壓縮到可以正常支付的水平,迅速恢復正常的經濟活動和就業,將通貨膨脹減少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向國際金融機構申請緊急貸款援助等。為幫助墨西哥政府渡過難關,減少外國投資者的損失, 美國政府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決定提供巨額貸款,支持墨西哥經濟拯救計劃,以穩定匯率、股市和投資者的信心。直到以美國為主的500億美元的國際資本援助逐步到位,墨西哥的金融動盪才於1995年上半年趨於平息。
金融危機爆發原因
(1)根源
顯而易見,墨西哥金融危機的「導火線」是比索貶值。而塞迪略政府之所以在上台後不久就訴諸貶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外匯儲備不斷減少,無法繼續支撐3.46比索兌1美元的匯率。那麼,墨西哥為什麼會面臨外匯儲備不足的困境呢?
薩利納斯上台後,政府將匯率作為反通貨膨脹的工具(即把比索釘住美元)。以匯率釘住為核心的反通貨膨脹計劃雖然在降低通貨膨脹率方面是較為成功的,但是,由於本國貨幣貶值的幅度小於通貨膨脹率的上升幅度,幣值高估在所難免,從而會削弱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據估計,如用購買力平價計算,比索的幣值高估了20%。此外,這樣的反通貨膨脹計劃還產生了消費熱,擴大了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在進口急劇增加的同時,墨西哥的出口卻增長乏力。在1989—1994年期間,出口增長了2.7倍,而進口增長了3.4倍。結果,1989年,墨西哥的經常項目逆差為41億美元,1994年已擴大到289億美元。從理論上說,只要國際收支中資本項目能保持相應的盈餘,那麼經常項目即使出現較大的赤字,也並不說明國民經濟已面臨危機。問題的關鍵是,使資本項目保持盈餘的外資不該是投機性較強的短期外國資本。而墨西哥用來彌補經常項目赤字的資本項目盈餘卻正是這種資本。80年代末,每年流入墨西哥的間接投資凈額為50億美元左右,而至1993年,這種外資的凈流入量已近300億美元。據估計,在1990—1994年,間接投資在流入墨西哥的外資總額中的比重高達2/3。
為了穩定外國投資者的信心,政府除了表示堅持比索不貶值以外,還用一種與美元掛鉤的短期債券取代一種與比索掛鉤的短期債券。結果,外國投資者大量賣出與比索掛鉤的短期債券,購買與美元掛鉤的短期債券。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夕,墨西哥政府發行的短期債券已高達300億美元,其中1995年上半年到期的就有167.6億美元,而外匯儲備則只有數十億美元。事實表明,墨西哥政府用與美元掛鉤的短期債券來穩定外國投資者信心的做法是不明智的。這種債券固然在短時間內達到了目的,使200多億美元的短期外資留在國內,但由此而來的風險更大,因為比索價值的下跌,不管其幅度大小,都會降低間接投資的利潤,從而加劇資本外流,也使短期債券市場面臨更大的動盪。因此,到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政府已處於一種越來越被動的局面。一方面,無法擺脫對外國間接投資和短期國債的依賴;另一方面,這兩種資金來源使墨西哥經濟愈益脆弱,政府的迴旋餘地不斷縮小,而金融投機者的影響力則持續增加。當政府宣布比索貶值後,金融投機者便大量拋售短期國債。
所以說,外匯儲備的減少、比索的貶值是墨西哥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而用投機性強、流動性大的短期外國資本彌補巨大的經常項目赤字,則是金融危機的深層次根源。
(2)社會經濟原因再分析
墨西哥金融危機深刻的社會經濟原因總結於以下三點:
①金融市場開放過急,對外資依賴程度過高。
墨西哥通過金融開放和鼓勵外資流入,1992-1994年每年流入的外資高達250億-350億美元。而外貿出口並未顯著增長,外貿進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從 1987年的9.4%增至1993年的31%,結果造成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赤字在230億美元的高水準徘徊,使得整個墨西哥經濟過分依賴外資。
②政局不穩打擊了投資者信心。
1994年下半年,墨西哥農民武裝暴動接連不斷,執政的革命制度黨總統候選人科洛西奧和總書記魯伊斯先後遇刺身亡,執政黨內部以及執政黨與反對黨之間爭權斗爭十分激烈。政局不穩打擊了外國投資者的信心,進入墨西哥的外資開始減少,撤資日益增多。墨西哥不得不動用外匯儲備來填補巨額的外貿赤字,造成外匯儲備從1994年10月底的170億美元降至12月21日的60億美元,不到兩個月降幅達65%。
③忽視了匯市和股市的聯動性,金融政策顧此失彼。
墨西哥政府宣布貨幣貶值的本意在於阻止資金外流,鼓勵出口,抑制進口,以改善本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但在社會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極易引發通貨膨脹,也使投資於股市的外國資本因比索貶值蒙受損失,從而導致股市下躍。股市下跌反過來又加劇墨西哥貨幣貶值,致使這場危機愈演愈烈。
金融危機的影響
墨西哥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也產生沖擊作用。由於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其他拉美國家經濟結構與墨西哥相似,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債務沉重、貿易逆差、幣值高估等經濟問題,墨西哥金融危機爆發首當其沖受影響的是這些國家。由於外國投資者害怕墨西哥金融危機擴展到全拉美國家,紛紛拋售這些國家的股票,引發拉美 股市猛跌。在墨貨幣危機發生的當天,拉美國家的股票指數同墨股票指數一起下滑。其中巴西股票指數下降11.8%,阿根廷下降5.0%,智利下降3.4%。 1995年1月10日股價指數與1月初相比,巴西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的證券交易所分別下跌9.8%和9.1%,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證券交易所下跌 15%,秘魯利馬證券交易所下跌8.42%,智利證券交易所下跌3.8%。同時拉美國家發行的各種債券價格也出現暴跌。在股市暴跌中,投資者從阿根廷抽走資金16億美元,從巴西抽走資金12.26億美元,相當於外資在巴西投資總額的10%,整個拉美證券市場損失89億美元。
受墨西哥金融危機影響,1995年1月歐洲股市指數下跌1%,遠東指數下跌6.5%,世界股市指數下降1.7%。作為墨西哥鄰國的美國受到巨大沖擊,美國在墨的200億美元股票就損失了70億美元,加上比索貶值,損失近100億美元。
金融危機的教訓
作為「新興市場時代」出現後的第一次大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除必須保持國家政局穩定外,下面兩條也是值得吸取的教訓。
首先,要正確把握實現金融自由化的速度。墨西哥的金融自由化進程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加速了金融危機的形成和爆發:
(1)銀行私有化後,由於政府沒有及時建立起正規的信貸監督機構,銀行向私人非金融企業提供的信貸大量增加。1988年,這種銀行信貸相當於GDP的比重僅為10%,1994年已提高到40%以上。壞賬的比重也不斷上升。
(2)1989年取消資本管制後,包括投機性短期資本在內的外資大量湧入墨西哥,僅在1990—1993年就有910億美元,占同期流入拉美地區外資總額的一半以上。這些外資在彌補經常項目赤字的同時,也提高了比索的幣值,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墨西哥出口商品的競爭力,使經常項目赤字更難得到控制。因此,在國際資本市場的運作尚不完善、對國際資本的流動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協調機制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必須慎重對待金融自由化,適當控制金融自由化進程的速度。
其次,必須慎重對待經常項目赤字。薩利納斯政府始終認為,只要墨西哥有能力吸引外國資本,經常項目赤字不論多大,都不會產生風險。它還認為,如果外資流入量減少,國內投資就會隨之萎縮,進口也會減少,經常項目赤字就自然而然地下降。所以,薩利納斯政府對經常項目赤字持一種聽之任之、順其發展的態度。然而,事實證明這是不正確的。因為:
第一,大量外資的流入有可能提高本國貨幣的幣值。
第二,只有在外資被用於生產性目的時,資本流入量的減少才能影響國內投資的規模,進而達到壓縮進口的目的,使經常項目狀況得到改善。
第三,在墨西哥,大量外資被用於進口消費品(包括奢侈性消費品)。消費的性質決定了這樣一個難以扭轉的趨勢:雖然用於進口消費品的外資減少了,但其他形式的資金會取而代之。因此,外資流入量的減少並非永遠能夠控制經常項目赤字。
第四,即使外資被用於生產性目的,其流入量的減少也會對所投資的工程帶來不容忽視的副作用。投資者或以更高的代價籌措其他形式的資金,或推遲工程的完工日期。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S·愛德華茲認為,經常項目赤字不應該長期超過占國內生產總值3%這一限度。而墨西哥在爆發金融危機之前,經常項目赤字已達290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8%。
金融危機對中國啟示
中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中國政府有責任保持匯率穩定。中國的這種安排的可行性在於:首先,浮動匯率允許政府更靈活地控制匯率。其次,人民幣不是完全可兌換的貨幣,中國政府仍保持對資本帳戶強有力的控制。
通過1993年和1996年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商業銀行在這四種風險業務上的投資占其總資產的比例的比較,我們發現,非銀行金融機構在每一種風險業務上的投資比例都超過了10%,1993年與1996年在這四種業務上的投資比例都達到總資產的一半以上;而商業銀行遵循保守性的原則,投資風險業務比較 謹慎,其在抵押品貸款和證券投資這兩種業務上均未作投資,即使在不動產貸款與消費者貸款上的投資比例也遠低於非銀行金融機構。很明顯,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風險資產遠遠高於商業銀行的。因此,非銀行金融機構遭受風險的可能性極大。
另外,由於政府管制鬆弛和非金融機構難以進入公司借貸業務,使得非銀行金融機構風險承受力極低。當泰國中央銀行於1995年中期開始採取緊縮貨幣政策 以抑制經濟過熱時,股票市場和不動產市場馬上大受打擊。從1996年6月到1997年7月,泰國證券交易指數跌幅超過60%。非銀行金融機構在不動產和消費者貸款方面的壞帳急劇上升。它們所持有的證券大大貶值。另外,盡管非金融機構80%的貸款是完全抵押的,但這些抵押品在一個下降的經濟體中價值很低。這些因素都使非金融機構在經濟出現困難時馬上陷入困境,從而引發整個金融部門的危機。如何加強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監管也是中國亟待解決的問題。
有一點中國與墨西哥和泰國非常相像,即三國都存在一個潛在的危險:銀行系統中有大量的呆帳。如果一個突發事件使得人們預期國有銀行的資產流動性和償債能力存在問題,銀行擠兌就有可能發生。銀行擠兌一旦發生,就會引發金融危機,通脹率上升,人民幣貶值,甚至銀行系統崩潰。從這一點來看,盡管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很小,但銀行系統脆弱的基本因素是存在的,潛在的威脅是現實的。
從中國的實踐來看資本市場的開放有一個順序,可能最先是政府借款為主,接著是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然後是外國金融機構來華設立機構,逐步提供各種金融服務,再是有限度地允許證券組合投資,最後是一個有較高監管水平的高效資本市場的全面形成。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開放的資本市場的建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各國經驗來看,逐步開放資本市場成功的可能性大。日本、台灣、韓國等的金融開放相對其經濟發展都是滯後的(盡管當時美國對它們的壓力很大),總的來說它們都是成功的。墨西哥、泰國和東南亞國家的金融開放盡管速度很快,但它們卻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有人說泰國的金融開放是吃虧還是佔了便宜,目前還說不清,理由是沒有金融開放就沒有泰國前一段的高速發展。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們不禁要問:有沒有這樣一條路,它可以使我們走向可持續性發展的方向,而不發生這樣大的危機?我們對金融監管一定要加強。金融開放要漸進的一個重要理由是我們無法在一夜之間建立好金融監管體系。發展中國家對金融業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機構的操作水平、內部監控水平的提高需要時間。一下子就把發達國家的銀行、基金和其他金融機構放進來,政府不知如何去監管,也沒有手段去監管, 國內的金融機構只學洋人其表(現代金融工具、衍生工具),而不知洋人其里(內部監控系統、激勵制度)。金融開放與金融監管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如果金融監管滯後,就可能發生問題。
中國是一個大國,實行有彈性的匯率政策有利於相對獨立地實施本國的貨幣政策,從而不斷化解不平衡因素,防止問題的積累和不良預期所可能產生的劇烈振動
㈨ 墨西哥的歷史
大約九千年前,古代墨西哥人馴化玉米 ,並推動農業革命,從而導致形成了許多文明 。 這些文明發展成城市、建築、天文研究、數學、和軍隊。有名的文明像是奧爾梅克、提奧提華坎、阿茲台克和瑪雅人。
1. 奧爾梅克文明
奧爾梅克文明(Olmec)是已知的最古老的美洲文明。它約存在和於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400年,位在於現在的墨西哥中南部的熱帶雨林中,以大型的頭部雕像聞名。
奧爾梅克文明於公元前1200年左右產生於中美洲聖洛倫索高地的熱帶叢林當中。聖洛倫索是早期奧爾梅克文明的中心,在繁盛了大約300年後,於公元前900年左右毀於暴力。其後奧爾梅克文明的中心遷移到靠近墨西哥灣的拉文塔。奧爾梅克文明最終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消失,為愛比奧爾梅克文化所取代。其消失的具體原因尚不得知,但它影響了大量的中美洲文明。奧爾梅克文明的許多特徵,如金字塔和宮殿建造,玉器雕琢,美洲虎和羽蛇神崇拜也是後來中美洲各文明的共同元素。大多數學者認為奧爾梅克文明是瑪雅、薩波特克、提奧提華坎等文明的母體。但也有人認為奧爾梅克文明和其他中美洲文明的關系是姐妹關系。
2. 特奧蒂瓦坎文明
特奧蒂瓦坎文明(Teotihuacán)起始於公元前200年左右,大約在現在墨西哥的中部,是個在奧爾梅克文明滅亡之後才誕生,約與瑪雅文明同期的古印地安文明,特奧蒂瓦坎人在西元元年到150年間,建造了一個人口約為5萬的城市,堪稱是整個美洲地區最早存在的城市等級之聚落,其建造許多金字塔。然而,不似其它古印地安文明般在譜繫上的脈絡比較分明,關於特奧蒂瓦坎人的起源,迄今為止仍然是尚未釐清的謎題,也沒有任何人能證實該文明曾擁有文字並且留下資料記載。今日我們之所以知悉這文明的存在,除了是因為他們遺留下了巨大的遺跡可供分析證明外,一些與他們同時期的其他周邊文明在典籍或繪畫中提到關於特奧蒂瓦坎人的事情,也是另一個參考的關鍵。特奧蒂瓦坎人並不用這個名字稱呼他們自己,這名字是該文明滅亡後,接著存在於此地區的後繼文明托爾特克人以他們所使用的納瓦特語(Nahuatl,一種墨西哥中部的印地安原住民語言)用來稱呼前人,意指「眾神造人之地」。雖然在托爾特克人乃至於更後期的阿茲特克時代,該古文明早已消逝無影蹤,但他們仍然視特奧蒂瓦坎人曾居住過的古代城市作為聖地,也因此會有這樣的稱呼。 在經過波菲里奧·迪亞斯長時期的獨裁統治後,墨西哥革命終於在1910年爆發。革命武裝擊敗了聯邦軍隊,但卻又發生內斗,讓墨西哥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里陷入內戰。革命結束後,墨西哥革命制度黨(Partido Revolucionario Institucional,PRI)獲得了政權,並且統治著墨西哥,直到20世紀末,而於2000年實現了首次的政黨輪替。
2006年7月2日,墨西哥總統和議會選舉開始投票。9月5日,墨西哥聯邦選舉法院正式宣布,墨西哥國家行動黨總統候選人費利佩·卡爾德龍·伊諾霍薩在總統選舉中獲勝,當選墨西哥新總統。
2012年7月1日,反對黨革命制度黨總統候選人恩里克·培尼亞·涅托參加總統選舉。他的競選綱領以「變革」為核心內容——要向外國開放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壟斷的石油業,增加稅收並改革勞動力市場,加上他年輕俊朗的形象,使他的民意支持度一直領先於其他三位總統候選人。最終以38.21%的得票率贏得總統選舉,第二次和平實現政黨輪替,革命制度黨歷經12年在野後再次執政。

㈩ 墨西哥比索的比索危機
在20世紀大部分年份里,墨西哥是一個相對貧窮的國家,而它碰巧位於美國這樣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的南部。墨西哥的繁榮始於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墨西哥已經把它的經濟轉變成了一個引人矚目的新興市場的成功史話。
相繼上任的墨西哥總統——何塞·洛佩茲·波蒂略、米格德拉?馬德瑞德(Miguel de la Madrid)和卡洛斯?薩利納斯(Carlos Salinas),都是制度革命黨(PRI)人——在1976~1994年期間建立了「新」墨西哥形象。隨著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締結了於1994年1月1日生效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墨西哥的前景更加樂觀。
在1994年12月,墨西哥比索突然遭受巨大的拋售壓力。在幾天時間里,比索對美元的比價降到了先前的一半以下。一次大規模宏觀經濟緊縮緊接著出現,破產像野火一樣蔓延,墨西哥人民開始經歷巨大的經濟痛苦。
墨西哥什麼出了問題?弗蘭西斯科?希爾?迪亞斯和奧格斯特?卡斯特斯這兩位墨西哥銀行的經濟學家研究了這場危機並說道:「我們發現明顯的證據,墨西哥經歷了一場由政治引起的投機性攻擊,而不是一場基於真實經濟混亂的危機。」
然而,基本的經濟學分析有著不同的看法。在下文的分析中,我們會看到比索的貶值實際上源於真實經濟影響。正確的事後分析必須從墨西哥的固定匯率制度開始。
墨西哥的「爬行釘住」匯率制的運行機制如下。從1991年11月11日開始,墨西哥銀行將比索對美元的價值固定在一個官方干預的區間內。比索對美元的上限是3?0520。下限每天按0.0002比索擴展,也就是說比索逐漸貶值在理論上是允許的。最低限價上的這種日常變化在1992年10月21日每天被增加到0.0004比索。
盡管實施了比索穩定化計劃(要求政府隨時按照釘住匯率購買比索),墨西哥利率和美國的利率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在1994年1月,Cetes年利率和可比的美元年利率之間的差額為6.22%。Cetes是由墨西哥政府發行的以比索標價的短期國庫券。到7月,Cetes利率與可比的美元利率之間的差額已經升到了9.94%。而在危機爆發前的12月初,這一差額約達7%。
然而,只要外國投資者認為墨西哥的固定匯率制度可以維持,他們就會有強大的動機持有比索。比索的最低限價被允許以每天僅0.0004比索的速度下降,即理論上的最大年均貶值率為該貨幣的4.8%。
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資本大規模湧入墨西哥。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在1990~1993年間,墨西哥吸收了910億美元的外資,僅1993年一年就達300億美元。考慮到墨西哥巨大的經濟繁榮,比索貶值的風險看起來是很遙遠的。但是,事實上,墨西哥正在為自己製造一個頭等「比索問題」。
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危機之後外國投資者也沒有意識到,正蜂擁進入墨西哥的大批資本有一天可能會流出並使墨西哥陷入混亂。人們對於墨西哥的經常賬戶赤字已經從1988年的38億美元穩步上升到295億美元而沾沾自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