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多倫路和上海蔚藍小鎮哪個地方拍婚紗照好
美蘭湖(寶山區)多倫路(虹口區)泰吾士小鎮(松江)大寧公園(閘北)這么幾個地方供參考,東方明珠,這個塔,周圍人太多.
㈡ 在上海多倫路文化名人街游覽是種怎樣的體驗
算是一個比較適合攝影愛好者拍照的地方吧。街道兩旁林立了許多具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風格的建築。這其中就包含了當時比較有名的中外商人以及文化名人的住所。走在這樣的道路上,不乏會給人們帶來心情上的放鬆與視覺上的享受。
㈢ 上海多倫路和上海蔚藍小鎮哪個地方更適合拍婚紗
太多的地方了。外白渡橋那裡以及靠近蘇州河邊那裡。外灘、人民廣場、新場古鎮(遊人少),共青森林公園、吳淞口濕地公園、泰晤士小鎮、金山城市海灘和金山漁村,世紀公園等等,這些地方都是有很多的婚紗新人在拍攝的。
㈣ 上海市多倫路有什麼景點
多倫路文化街旅遊景點介紹
多倫路,原名竇樂安路,是虹口的一條小街,路不過550米長,卻蜿延蛇行,曲徑道幽。這幾年修葺翻新後,再現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滬上的人文風情。 多倫路的路面用石塊鋪成,路兩邊的各式洋樓塗飾一新,門面洞開,皆為雅商,字畫,古董,紅木器具,一路列過去,甚是風雅。最有趣的是,有一家紋枰坊,供人下圍棋,一天十元,且奉茶水。見著一個才七八歲的男孩,一邊認真地同父親下棋,一邊還有滋有味地扒著炒麵,其樂融融。 這條在地圖上難覓其蹤的小街,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卻寫下了濃重的一筆。諸多彪炳史冊的文化名人如魯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曾在這里聚首、吶喊、戰斗。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華藝大、上海藝術劇社、公啡咖啡館這些都是他們的戰場。一個多世紀以來,多倫路及周邊的幾條馬路,從一個側面集中顯現了這個歷史印跡和文化縮影。 路邊那些栩栩如生的街頭銅像向你描繪著當時文人的風采,那些故居遺址向你講述著那個時代的故事。多倫路正以它獨特的文博景觀和典雅的文化品味成為上海的旅遊熱點之一。 公交21、18、70路可以到達,或者乘坐地鐵3號線在東寶興路站下。
游覽心情
到 多倫路文化街遊玩,如同其它風景名勝古跡,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景色各有魅力,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欣賞到山水如畫的美。所以出發前對多倫路文化街景區概況要有所了解,如果是跟隨旅遊團出遊,帶隊導游會給遊客講解多倫路文化街的人文地理;如果是自助游一定要參考多倫路文化街必去景點推薦。最後,和親友結伴出行照相機必不可少,用照片記錄下多倫路文化街 旅途中愉悅的心情。
㈤ 上海多倫路的來歷
多倫路概況:
位於上海蘇州 河以北的虹口區中部的魯迅公園板塊內。南傍四川北路商貿鬧市,北鄰魯迅公園、虹口足球場,背靠內環高架、軌道交通3號線和8號線,動靜相間一里有餘。原名竇樂安路(Darroch Road),以曾受到清朝光緒帝接見的英國傳教士竇樂安命名。
歷史淵源:
多倫路修建於1912年,雖在理論上隸屬華界,但卻是當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築路的產物。多倫路全長550米,呈L字型,東、北兩端都與四川北路(1945年以前稱北四川路)交匯。這條小街曲折幽靜,街邊的小樓風格各異。夾街小樓,櫛比鱗次,風格各異。
20世紀初的多倫路,還是上海寶山縣一條荒蕪冷僻的小河浜。
在隨西方列強炮火而湧入中國的淘金者隊伍中,有一個叫竇樂安的英國傳教士(他曾受到清朝光緒帝接見),在當時虹口公共租界地塊上,象徵性地花了些錢,買下了這片土地。
竇樂安看中這里中、美、日三不管的寬松環境、便宜的地價和淞滬鐵路近在咫尺的交通,填河造路,干起了招商引資的營生。於是,新的路名便叫竇樂安路。
多倫路與上海的豫園老街、靜安寺、南京路相比,沒有他們的奢華輝煌,顯得有點不起眼。然而這條外觀看似平凡的觀光景點,它卻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卧虎藏龍之地,二十世紀初文化界重地,也是許多彪炳史冊的文壇名流曾經工作與居住的地方。其中就包括了魯迅、茅盾、瞿秋白、丁玲等,台灣作家白先勇也在這里的白公館里度過童年。
㈥ 上海半天時間遊玩武康路-新華路-多倫路-思南路可以嗎
半天時間,時間夠緊,只能是匆忙的吧
南京東路那裡,先過去附近的思南路-武康路-新華路-多倫路(四川北路)
這個是順序走的,不過看你最後去哪裡坐車或飛機離開,那麼最後遊玩目的地還是需要調整的
㈦ 上海的多倫路原名叫什麼路
多倫路位於上海虹口區,原名竇樂安路(Darroch Road),以曾受到清朝光緒帝接見的英國傳教士竇樂安命名。
多倫路修建於1912年,雖在理論上隸屬華界,但卻是當時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築路的產物。多倫路全長550米,呈L字型,東、北兩端都與四川北路(1945年以前稱北四川路)交匯。
㈧ 上海的多倫路有什麼值得一游的嗎
要去的話就拍幾張照片吧 風景還算可以吧
那裡還有一個教堂
其實裡面沒什麼好玩的
四川路上么總是shpping的地方嘍
再過一段時間女足要開賽了 有興趣的話去看看~~
其它也沒什麼好看好玩的了
㈨ 多倫路魯迅塑像傍另兩位是誰
多倫路上的名人雕塑
我的岳父住在四川北路,一出弄堂口,斜對面有一條彎曲的小街,名叫多倫路。自我結婚後,每隔兩三年總要偕同老婆回上海探親一次,所以對這條小街頗有印象。
上世紀八十年代,多倫路四川路口有一個很大的菜市場,整條街被小商小販的菜攤子擠得滿滿的。每天清晨,買菜的主婦們便把這條小街塞得水泄不通,熱鬧非凡,很有些鄉村集市的味道。
那時侯,我是很少去光顧這條小街,偶爾到街口小吃攤上買個粢飯團或大餅油條當早點吃,僅此而已。
1998年,上海市政府改建多
倫路成為「文化名人街」。這
時,我才知道,就在眼皮下的這
條不起眼的破、舊、臟、亂的小
弄堂,卻是一條積淀了濃厚歷史
文化氣息的百年名街。
就在這條多倫路上,魯迅、
茅盾、郭沫若、葉聖陶、夏衍、瞿秋白、馮雪峰、丁玲、柔石以及日本友人內山完造等眾多文化名人都曾在這里居住生活或活動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左聯作家的文學活動,鑄就了多倫路「現代文學重鎮」不可動搖的文學地位。
多倫路上還有名聞遐爾的公咖啡館、鴻德堂、孔祥熙、白崇禧、湯恩伯的公館等著名建築,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海派建築「露天博物館」。
「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在一條500米的小街上,集中了如此多的著名人士遺跡,這在全國也是罕見的。
現在,我常常喜歡一個人去逛多倫路,因為在這條路上,只有靜下心來,慢慢地走,細細地品,才會有所收獲,有所發現。那些古舊的建築,那些古色古香的店鋪,那些豎立在街邊的名人雕塑,都會讓你每去一次,就會被那一股濃厚的文化氣息所熏陶,總會有一些新的感受被發掘。
拍下一些多倫路的名人雕塑照片和朋友們共同品味它的文化內涵吧。
㈩ 上海多倫路薛公館是誰建造的
約1920年由薛氏建造,人稱「薛公館」。該建築外觀為青磚砌築,周圍有較大的庭院。主體部分是外廊式建築,形式上收英國僑治王朝時期風格的影響。入口門廊為新古典主義樣式。抗戰時期曾作為侵華日軍海軍武官府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