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海嘉定科創大廈優劣勢
該項目位於嘉定嘉羅公路368號,地處嘉定老城西南部,嘉羅公路連接嘉定環城公路環繞嘉定老城,是寶山通往嘉定的主幹道。該項目周邊的成熟住宅項目較多,分別有嘉寶花園別墅、迎園新村一坊、迎園新村二坊、綠洲小區等。項目作為商務辦公,商業購物,居住的綜合體周邊配套相對成熟居住較為便捷。
1、臨近嘉定老城,享受老城成熟的生活配套,距離嘉定行政辦公點較近。
2、臨近嘉羅公路,公路交通便捷,出行較為方便,適合在嘉定工作的年輕人。
3、項目單價較低,適合投資。
4,項目三面臨河周邊環境較好適宜居住辦公。
不足:
1、不臨近軌道交通
❷ 科技創新在上海城市發展中的意義
任何組織或集團在發展壯大之後都會面臨創新積極性衰減、教條經驗主義盛行的情況,所以堅持科技創新是保持上海大都市的活力的必要條件,其他您老隨便展開吧,畢竟寫文章還是要靠自己的。
❸ 科技創新對上海發展第二產業的有利影響
當今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重點關注和爭奪的焦點。21世紀的頭二十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將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科技創新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導因素
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條件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迅速影響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中,科技創新不僅是科技產業的主要推動力量,也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導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原始性創新對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作用日益增強。科學與技術的結合更趨緊密,科學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的發展幾乎同步,原始性創新成果直接推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例如人類基因組、納米材料的成果,在中間成果的過程中迅速申請專利,有些就實現了產業化。
第二,隨著科學技術的交叉與融合,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更加依靠創新,前沿技術的重大突破呈現出群體突破的特徵,具體表現為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新的技術群及相應產業群的競相崛起,因此在單項技術基礎上的集成創新已經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例如,生物信息技術,就是IT和生物技術的交叉和融合產生的新技術。據專家估計,它的應用可以降低葯物開發成本30%,並使開發進程加快兩年,同時生物信息技術將會對食品、衛生、農林牧業以及信息產業產生巨大的影響。
第三,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不斷滲透,成為提升和引領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高新技術及產業發展有利於提升傳統產業的發展水平,加速了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一是主要體現在促進傳統產業的高附加值化,二是高新技術從傳統產業發展出新品種和新興產業,三是促進傳統產業裝備的現代化。據分析,近年來IT產業對美國經濟的貢獻率超過35%,1999年IT使全美製造業勞動生產力增長了6.4%。
第四,知識產權和技術標准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高新技術產業相對於傳統產業來說,經濟效益更多地取決於技術的創新和知識產權。技術標准逐漸成為專利技術追求的最高體現形式,並往往領先於產品的生產。例如,在互聯網應用前就先有了IP協議,在高清晰度彩色電視和第三代移動通訊尚未商業化之前,有關標准之戰就已經如火如荼。
以科技為動力,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各有關部門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依靠科技創新加速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科技工作為應對加入WTO帶來的挑戰,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個措施是提出並實施了人才、專利和標准三大戰略,提高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二是組織實施了12個重大專項;三是加強了產業化基地的建設,加速863計劃成果產業的集成;四是實施火炬計劃,加快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商品化和程序化。
科技創新為我國科技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發展動力,極大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迅速擴大,優化了我國產業結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總產值從1996年的6000億元左右增加到2003年的275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20%左右。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2003年達1103億美元,佔全國外貿出口的比重達到25.1%。
第二,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有所增強。主要表現在開始掌握了一批關鍵核心的技術,以龍芯為代表的晶元技術獲得重要突破,大唐電信提出的CDMA標准成為世界電信的三大標准之一,使我國擁有了科技產業標准。涌現出了一些知名技術企業,如聯想、方正等。據國家高新區的統計,2001年上億元的企業增加到1539家。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03年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8800億元,同比增長34%。
第三,產品更新速度加快,新產品開發成效顯著。2002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共開發新產品項目12000項,投入新產品開發經費167億元,增長了25.6%,高新技術產業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3416億,比上年增加88.8%,新產品收入佔全部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為23.4%,是製造業平均水平的一倍。
第四,高新區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大力量。2003年國家53個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700億元,工業增加值427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0%以上,高出全國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17個百分點;出口創匯570億美元,同比增長73%。目前國家高新區實現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已佔全國的50%以上,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
與此同時,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處於經濟全球化和發達國家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之下,面臨科技創新薄弱和競爭力不強等嚴峻的挑戰。
一是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企業主體地位亟待加強。2002年我國發明專利中國外授權佔到72.3%,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在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外國企業出口量佔到82%,占據了主導地位。企業研發能力薄弱,投入不足仍是我國高新技術發展的突出問題,我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研發投入平均佔33.6%,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同類企業的投入。
二是高新技術產品附加值低,關鍵技術缺乏。據調查,目前在一些高技術領域,我國企業掌握的關鍵技術還不到一半,由於高技術產業關鍵技術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少,因此附加值較低,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產值的比重一般佔30%以上,而2002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總產值的比重僅為25%。
三是高新技術產業面臨日益嚴重的知識產權壁壘。據有關資料顯示,在高科技領域,美國、日本擁有的專利佔世界專利總量的90%左右,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僅僅佔有10%。2002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企業因專利賠償的損失近200億元,2002年我國有71%的企業遭到技術壁壘的影響,39%的出口產品遭到技術壁壘的影響。
四是高新技術產業化鏈條不完善。研究、開發、產業化是創新鏈的關鍵環節,由於沒有有效的機制,技術發明人、投資人和政府部門不能形成聯動,致使出現高新技術產業投資不到位、政策不落實、專利實施少、生產規模小的現象。
加強自主創新,提高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21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科技發展的重大機遇期,也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期,要從根本上解決高新技術產業從質量向效益型轉變,從投資驅動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的問題,必須以科學的發展觀為主導,大力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
首先堅持以企業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強化企業在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中的主導作用。現代科技發展200年的歷史表明,重大技術的創新突破和產業化幾乎都是企業所為的。到目前為止,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鮮明特徵。在這一體系中,大部分科學家和工程師在企業研發,活動經費來自企業,。因此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必須以企業為創新的主題,以市場為導向,引導企業加大科研開發的投入;同時還要通過市場推動企業間的並購和重組,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不斷形成以產業配套的產業集權,加速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
第二,加強產、學、研結合,不斷完善高新技術產業鏈條。創新的終端是市場的回報,如不通過生產環節就無法實現創新目標,完整的創新鏈應包括研究、開發和產業化三大環節,加強產、學、研合作是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實現產業化的手段,也是建立健全產業化的模式。特別是在市場的創新活動中,要堅持以企業為核心組織產、學、研聯合創新。我們將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和充分利用政府資源促進產、學、研的合作,同時吸引金融機構參與,發揮各自的優勢,完善創新產業化鏈條,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技術突破和實現產業化。過去我們以科研單位為主體的模式應該轉變為以企業為主、為核心的組織產、學、研的聯合。
第三,深化實施以標准、專利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戰略。國際標准體系創新的能力不斷影響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利益格局和競爭能力,我們將加快制定國家技術標准政策,盡快實現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技術標准體系;同時增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能力,通過制定政策,鼓勵企業自主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提高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第四,繼續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集成資源,實現重點突破。國家將繼續從社會經濟與國家發展的需求中,以技術集成創新開發新產品、建立新產業為目標,從事原始型創新,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充分調動地方、部門、企業的積極性,合理運用資源。集中力量干大事,力爭我國在科技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並取得產業化,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競爭。
第五,促進高新區"二次創業",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的建設。53個國家高新區,十幾年來一直保持迅猛的發展勢頭,已經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重要發展的力量。面臨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形勢,科技部提出了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的口號,實際上就是建立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優化高新區的軟硬環境,使之自主服務。
第六,創造環境,擴大交流與合作,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政府一定要採取切實的措施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一是建立健全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投資政策、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鼓勵發展風險投資,形成技術與資本、互利互動的有效機制。二是堅持以人為本,完善高新技術產業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三是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高我國技術創新的起點、水平和效益。同時要改變產業發展過度依靠外來技術的局面,在重視科技與智力引進的基礎上加強消化與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高新技術的跨越發展。
❹ 全球科創中心百強:上海首次進前10,這釋放出什麼信號
可以看出來上海這個地方的科學技術以及經濟發展速度都比較快,而且研發出來的科學產品也比較多。
❺ 為何上海推進科技創新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吳強在致辭中提出將上海打造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療創新高地
12月6日,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召開第11次全體會議,總結今年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情況,研究推動上海生物醫葯等產業發展。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共同主持會議並發表講話。應勇指出,明年將是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基本框架形成的一年。要堅定目標,堅持不懈,全力推進,更好地發揮創新輻射示範的引領作用。生物醫葯產業是上海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我們要鞏固優勢,走在前列,加快上海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生物醫葯產業,為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做出更大貢獻。
突出重點,加強科技體制和機制創新,努力營造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要充分發揮「三大任務一個平台」的主導作用,規劃未來五年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生物醫葯產業是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進攻方向,希望在國家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推動上海在生物醫葯前沿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臨床醫學研究、創新龍頭企業培育、產業生態環境優化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❻ 目前在上海這邊的科創或者科學方面的青少年素質教育機構我應該選哪個
現在上海的科創教培機構還挺多的,有上市公司,也有小規模的。我們家長進專行選屬擇時一般著重考慮教培機構的課程模式和整體的師資力量,綜合這兩方面,還是比較推薦智勇教育,他們學校的課程都是原創的,而且偏向於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實驗為依託,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可以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題邏輯,讓孩子可以更快適應預初的學習節奏。在師資力量方面智勇教育也非常強,他們的老師都是全職而且碩博比例高達60%。
❼ 上海和北京到底哪個才是科創中心
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 科創中心
❽ 為什麼上海市是工業龍頭
新華社上海12月8日電(記者 羅爭光)過去5年裡,上海科技進步帶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作用日益顯著,高新技術不僅在節能減排、重大科技專項、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成為「主角」,更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巨大力量。
「十二五」是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速發展轉型的關鍵階段,上海將進一步提升創新效率,大力推進研發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通過推進「四大工程」引領發展轉型。
高新技術全面「領跑」
在上海外高橋第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辦公樓的大廳內,迎面一塊黑底紅字的巨型顯示屏,每天都更新著該公司兩台百萬千瓦發電機組的供電標准煤耗。
從2008年正式建成投產開始,火力發電的供電標准煤耗世界最低紀錄就一直由這家公司保持:2008年為287克/千瓦時,2009年降至282克/千瓦時,而同期世界最先進的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機組的煤耗在300克/千瓦時左右。「2010年全年,『外三』應該可以降至280克/千瓦時以下。」公司總經理馮偉忠說。
馮偉忠稱,與國內同類機組平均水平比,外高橋第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這兩台機組每發1千瓦時電,可以節約62克標准煤,一年就可節省標煤70多萬噸,累計可減排二氧化碳超過100萬噸。這對於我國在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減少40%至45%的計劃而言,意義深遠。
外高橋第三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的「煤耗世界最低紀錄」,源於其長期的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在建廠和運行的5年間,「外三」研發並組織實施了「零能耗脫硫」、「廣義回熱技術」等11項世界首創技術,「超超臨界機組參數和運行方式優化」等6項國內首創項目,取得了9項國家專利授權。
「外三」的成績,是上海科技創新全面邁進的一個縮影。上海市科委主任壽子琪介紹說,「十一五」期間,上海共承擔國家各類科技計劃任務5357項。在上海研製的我國大型客機首個型號C919技術方案取得明顯進展,ARJ21-700支線飛機試飛、試航取證也全面展開;「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裝備及成套工藝」、「重大新葯研製」、「新一代無線移動通信網」等重大專項,部分階段性成果已實現產業轉化;首台具有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先進封裝光刻機實現市場銷售額「零」突破,65納米介質刻蝕機2010年已銷售12台,並獲得國外批量訂單。
「科技支撐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越來越明顯,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壽子琪表示,2009年上海全市新能源等九大領域高新技術產業化完成工業總產值5561億元,同比增長8.4%,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3.3%。而截至今年7月,上海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50%左右,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則達到63.8%。
提升創新效率
壽子琪說,盡管上海「十一五」期間支持科技創新的五項指標均可實現,「但量上的數據攀升並不代表創新效率質的提升。如何繼續突破科技創新依然存在的一些不適應、不協調的『短板』,將是今後工作的一個重點。」
「短板」何在?上海市科委總工程師陳傑直言不諱:「首先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待提升,上海高新技術產業的增加值率尚有很大提升空間;其次是金融資本對科技創新仍然缺乏有效銜接和支撐;再次是因為體制機制上的制約,在知識創造、轉移、擴散和轉化的鏈條中難以形成有效合力;此外,創新文化和創新精神也有待強化,這關繫到上海科技創新總體效率。」
因此,「提升科技創新效率,引領城市發展轉型」將成為「十二五」期間上海科技創新工作的一項重點工作。
「首先要有目標指引。」陳傑介紹說,「十二五」期間,上海將對科技發展考核指標進行針對性的調整,重點突出提高「大中企業研發投入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三大指標。「考核指標的調整,意味著『十二五』期間上海高新技術產業、知識密集型產業將得到重點發展。」
加強和促進產、學、研的合作是上海提升創新效率的重點工作。「真正的產、學、研相結合,應該是以產業應用為目標導向。因此,要加強企業與研究單位的溝通、融合,加速推進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上海市科委發展計劃處副處長陳海鵬表示,根據今年7月啟動的國家技術創新工程上海市試點工作的階段目標計劃,到2012年將在半導體照明、下一代廣電網、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構建60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15個國家級及上海市級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台。
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是促進「產、學、研」融合的一條有效途徑。上海市楊浦區不僅建立了上海最大的科技孵化基地,而且還建立了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聯動」的大學科技園發展模式,加強了區校聯動與區校融合,為後續發展集聚了更多資源。目前,環同濟大學知識經濟圈已形成了建築和城市規劃設計、市政工程設計、通信工程設計等多個完整產業鏈,聚集企業近1600家,從業人員近3萬人,預計2010年總產出將近150億元,而2015年將超過300億元。
「四大工程」引領創新轉型
上海世博會已成為上海發展高新技術、探索先進科技成果應用的試驗田。「著眼『十二五』,科技創新推動和引領上海經濟轉型的作用將全面凸顯。為提升科技發展的動力、活力與合力,上海將重點實施『四大工程』。」壽子琪說。
所謂「四大工程」,即:新興產業培育工程、基礎能力提升工程、集成應用示範工程和技術創新工程。它們構成一個體系,為上海創新成果持續涌現打基礎,更是提升創新效率的前提和保證。
新興產業是這一體系的「龍頭」。除了形成產業自主技術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以及做強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兩個目標之外,新興產業培育工程將對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如重點推進針對耐葯菌的新型抗感染葯物研發,實現新增產值10億元;重點開發A00純電動乘用車,力爭取得整車、動力系統集成、電機及動力蓄電池組等自主系列核心技術,2015年產量達到萬輛級……
基礎能力提升則是解決「龍頭」「舞」起來的動力。陳海鵬介紹說,為支撐產業發展轉型的創新需求,上海將在「上海光源」等國際先進科學設施的基礎上,繼續建設大科學工程,在未來五年使國家級研發基地總數達到130個左右,新建和完善約4個大科學工程(裝置),並建立起強大的人才支撐隊伍。
上海市科委黨委書記陳克宏表示,上海還將在「十二五」期間開展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優化科技創新創業環境和深化應用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三項行動,針對性地提升科技創新效率。「把技術創新工程視作一個重要目標而不是配套服務措施,實現從軟的服務環境到『實』的創新工程的轉變,從而真正發揮引領上海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的作用。」
❾ 上海計劃在哪一年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
到2030年,要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
上海2015年正式審議並通過了《關於加快建設專具有全球影響屬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意見》提出「兩步走」規劃,第一步到2020年前,要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體系;第二步到2030年,要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徵、中國特色、上海特點的創新驅動發展新路。
(9)上海的科創地位擴展閱讀:
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核心要解決體制機制問題,破解影響科技創新及其成果產業化的制度性障礙;關鍵要從政府自身改革做起,下決心簡政放權,堅決改革政府條塊分割、分錢分物的管理體制。
《意見》針對突出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突出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突破產學研用結合的體制機制障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首先要有好的環境。《意見》提出了著力破解制約創新環境建設的4個難題:創新成果轉化難、創新企業融資難、草根創業難、知識產權保護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