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貨幣政策工具的效果
貨幣政策工具——又稱貨幣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中介指標進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採用的政策手段。貨幣政策工具很多,凡是能夠影響市場貨幣供應的政策都可以說是貨幣政策工具,如信用控制等,國家中央銀行多年來採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這三大傳統的政策工具有時也稱為「三大法寶」,主要用於調節貨幣總量。
⑴ 法定存款准備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規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繳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的比率。效果: ① 即使准備率調整的幅度很小,也會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巨大波動; ② 其他貨幣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備金為基礎; ③ 即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由於種種原因持有超額准備金,法定存款准備金的調整也會產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備金維持不變,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業銀行體系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備率調整的效果比較強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傾向; ② 存款准備金對各種類別的金融機構和不同種類的存款的影響不一致,因而貨幣政策的效果可能因這些復雜情況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貼現政策: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持有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時所做的政策規定。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時再貼現率的確定與調整;二是規定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的資格。效果: ① 再貼現率的調整可以改變貨幣供給總量; ② 對再貼現資格條件的規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並能夠改變資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動權並非只在中央銀行,甚至市場的變化可能違背其政策意願; ② 再貼現率的調節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貼現率易於調整,但隨時調整引起市場利率的經常波動,使商業銀行無所適從。
⑶ 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此來調節市場貨幣量的政策行為。效果:①主動性強,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動進行操作; ②靈活性高,買賣數量、方向可以靈活控制;③調控效果和緩,震動性小;④影響范圍廣。局限性:①中央銀行必須具有強大的、足以干預和控制整個金融市場的金融實力;②要有一個發達、完善的金融市場,且市場必須是全國性的,市場上證券種類齊全並達到一定規模;③必須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希望採納
B. 試分析貨幣政策一般工具的效果,你認為現階段我國應如何選用貨幣政策工具
老大,這個至少要一篇論文才可以說清楚吧?
C. 試分析貨幣政策各種工具的效果。你認為現階段我國選用貨幣政策工具的效果
我國選用的是穩健的貨幣政策,目前用這個政策還是很矛盾的,所以政府在貨幣政策前加了個穩健二字,其實是緊縮的貨幣政策,但目前我們經濟既有通脹的壓力,又要刺激經濟的需求。如果一為的緊縮是能控制通脹,但也會引導資金流進銀行,對刺激不了消費,經濟就沒有動力,企業沒有生產,社會沒有創造,就完不成保8、或7點幾的GDP增長任務。。
D. 分析中央銀行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效果
貨幣政策工具——又稱貨幣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中介指標進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採用的政策手段。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即為西方國家中央銀行多年來採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這三大傳統的政策工具有時也稱為「三大法寶」,主要用於調節貨幣總量。
⑴ 法定存款准備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規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繳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的比率。效果: ① 即使准備率調整的幅度很小,也會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巨大波動; ② 其他貨幣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備金為基礎; ③ 即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由於種種原因持有超額准備金,法定存款准備金的調整也會產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備金維持不變,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業銀行體系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備率調整的效果比較強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傾向; ② 存款准備金對各種類別的金融機構和不同種類的存款的影響不一致,因而貨幣政策的效果可能因這些復雜情況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貼現政策: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持有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時所做的政策規定。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時再貼現率的確定與調整;二是規定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的資格。效果: ① 再貼現率的調整可以改變貨幣供給總量; ② 對再貼現資格條件的規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並能夠改變資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動權並非只在中央銀行,甚至市場的變化可能違背其政策意願; ② 再貼現率的調節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貼現率易於調整,但隨時調整引起市場利率的經常波動,使商業銀行無所適從。
⑶ 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此來調節市場貨幣量的政策行為。效果:①主動性強,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動進行操作; ②靈活性高,買賣數量、方向可以靈活控制;③調控效果和緩,震動性小;④影響范圍廣。局限性:①中央銀行必須具有強大的、足以干預和控制整個金融市場的金融實力;②要有一個發達、完善的金融市場,且市場必須是全國性的,市場上證券種類齊全並達到一定規模;③必須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E. 試分析貨幣政策各種工具的效果,你認為我國目前情況下應如何選用貨幣政策工具
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手段。
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工具和選擇性工具。在過去較長時期內,中國貨幣政策以直接調控為主,即採取信貸規模、現金計劃等工具。1998年以後,主要採取間接貨幣政策工具調控貨幣供應總量。現階段,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再貸款與再貼現、利率政策、匯率政策和窗口指導等。
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首先要合理把握操作力度和節奏。日前人民銀行發布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表明,央行合理安排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和節奏,靈活搭配央行票據和短期正回購開展對沖操作,加強流動性管理。第一季度累計發行央行票據1.43萬億元,開展短期正回購操作8930億元。截至3月末,央行票據余額為4.37萬億元。
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要充分發揮公開市場操作的預調和微調作用。針對春節前後現金大量投放回籠的季節性特徵及第一季度公開市場到期量大的實際情況,人民銀行不斷優化操作工具組合,視現金投放回籠節奏靈活調整短期正回購操作品種和頻率,有效熨平了季節性因素引起的短期流動性波動。
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要適度增強操作利率彈性。數據顯示,央行靈活把握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彈性,於1月份及時引導央行票據發行利率適度上行,並於2月份適時企穩,既有效引導了市場預期,也有助於發揮市場利率調節資金供求關系的作用。3月末,91天期正回購、3個月期央行票據和1年期央行票據的操作利率分別為1.41%、1.4088%和1.9264%,分別較上年末上升8個、8.08個和16.59個基點。
希望採納
F. 簡述貨幣政策一般工具及其效果
一般性的貨幣政策工具是指各國中央銀行普遍運用的、對整體宏觀經濟產生影響的貨幣政策工具。一般性的貨幣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備金政策、再貼現政策、公開市場業務。
(一)存款准備金政策
(1)存款准備金政策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法定存款准備金比率,來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從而影響貨幣供應量的一種貨幣政策工具。
(2)效果:
它是一種威力強大不易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就其效果而言,它往往能迅速達到預定的中介目標,甚至預期的最終目標,但它將對實際經濟活動產生強有力的沖擊,往往引起經濟的劇烈動盪,如頻繁調整也將使商業銀行很難進行適當的流動性管理,因此它的運用往往產生較大的副作用。因此,不適合微調,也不能經常使用。
(二)再貼現政策
(1)再貼現政策是指中央銀行通過提高或降低再貼現率來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和市場利率,從而影響貨幣供應量的一種貨幣政策工具。
(2)效果
再貼現政策的運用具有一定的「告示效果」,它對一國經濟的影響是比較緩和的,有利於一國經濟的相對穩定,但中央銀行處於被動的地位,這種決策能否取得預期的效果,將決定於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對該決策的反應。
(三)公開市場業務
(1)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特別是政府證券),以投放或回籠基礎貨幣,控制貨幣供應量,並影響市場利率的一種行為。
(3)效果:在公開市場業務中,中央銀行處於主動地位;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可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隨時作逆向操作;通過整個銀行系統基礎貨幣總量調控,使這一政策工具的運用符合政策目標的需要。
G. 試分析貨幣政策各種工具的效果。你認為現階段我國應如何選用貨幣政策工具
1.貨幣政策——廣義的貨幣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銀行以及宏觀經濟部門所有與貨幣相關的各種規定及採取的一系列影響貨幣數量和貨幣收支的各項措施的總和。狹義的貨幣政策則限定在中央銀行行為方面,即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
2.貨幣政策目標——通過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所期望達到的最終目的,這是貨幣政策制定者——中央銀行的最高行為准則。
3.貨幣政策操作指標——是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操作能夠有效准確實現的政策變數,如准備金、基礎貨幣等指標。
4.貨幣政策中介指標——處於最終目標和操作指標之間,是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操作和傳導後能夠以一定的精確度達到的政策變數;通常有市場利率、貨幣供應量,在一定條件下,信貸量和匯率也可充當中介指標。
5.貨幣政策工具——又稱貨幣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中介指標進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採用的政策手段。
6.一般性政策工具——西方國家中央銀行多年來採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這三大傳統的政策工具有時也稱為「三大法寶」,主要用於調節貨幣總量。
7.法定存款准備率——以法律形式規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繳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的比率。
8.再貼現政策——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持有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時所作的政策性規定。
9.公開市場業務——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此來調節市場貨幣量的政策行為。
10.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一些特殊領域的信用活動加以調節和影響的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一般都是有選擇地使用,故稱之為「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
11.消費者信用控制——中央銀行對不動產以外的各種耐用消費品的銷售融資予以控制。
12.證券市場信用控制——中央銀行對有關證券交易的各種貸款保證金比率進行限制,並隨時根據證券市場的狀況加以調整,目的在於抑制過度的投機。
13.不動產信用控制——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在房地產方面放款的限制性措施,以抑制房地產投機和泡沫。
14.優惠利率——是中央銀行對國家重點發展的經濟部門或產業,如出口工業、農業等,所採取的鼓勵性措施。
15.預繳進口保證金——中央銀行要求進口商預繳相當於進口商品總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進口過快增長。
16.直接信用控制——是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對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的信用活動進行控制。
17.間接信用指導——中央銀行通過道義勸告、窗口指導等辦法來間接影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行為的做法。
18.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影響中介指標,進而最終實現既定政策目標的傳導途徑與作用機理。
19.貨幣政策時滯——從貨幣政策制定到最終影響各經濟變數,實現政策目標所經過的時間,也就是貨幣政策傳導過程所需要的時間。
20.松緊搭配——各國政府同時利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兩大政策干預經濟時,就會形成「松緊搭配」,即松或緊的兩大政策進行匹配運用。
21.穩定物價——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的實施,使一般物價水平保持基本穩定,在短期內不發生顯著的或急劇的波動。
22.道義勸告——是中央銀行通過情況通報、書面文件、指示及與負責人面談意向等方法實施的貨幣政策工具。
23.窗口指導——是中央銀行在其與商業銀行的往來中,對商業銀行的季度貸款額度附加規定,否則中央銀行便削減甚至停止向商業銀行再貸款。
1.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目標之間的關系?
(1)貨幣政策的目標一般可概括為: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和金融穩定。
(2) 貨幣政策之間的關系較復雜,有的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如充分就業與經濟增長;有的相對獨立,如充分就業與國際收支平衡;更多表現為目標間的沖突性。各目標之間的矛盾表現為: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之間存在一種此高彼低的交替關系。當失業過多時貨幣政策要實現充分就業的目標,就需要擴張信用和增加貨幣供應量,以刺激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擴大生產規模,增加就業人數;同時由於需求的大幅增加,會帶來一定程度的物價上升。反之,如果貨幣政策要實現物價穩定,又會帶來就業人數的減少。所以,中央銀行只有根據具體的社會經濟條件,尋求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之間某一適當的組合點。
物價穩定與經濟增長也存在矛盾。要刺激經濟增長,就應促進信貸和貨幣發行的擴張,結果會帶來物價上漲;為了防止通貨膨脹,就要採取信用收縮的措施,這有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物價穩定與國際收支平衡存在矛盾。若其他國家發生通貨膨脹,本國物價穩定,則會造成本國輸出增加、輸入減少,國際收支發生順差;反之,則出現逆差,是國際收支惡化。
經濟增長與國際收支平衡的矛盾。隨著經濟增長,對進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會增加,結果會出現貿易逆差;反之,為消除逆差,平衡國際收支,需要緊縮信用,減少貨幣供給,從而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放慢。
綜上所述,由於各目標間存在的矛盾性,中央銀行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具體的政策目標。
2.如何理解貨幣政策中介指標和操作指標?
⑴ 貨幣政策操作指標是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操作能夠有效准確實現的政策變數,如准備金、基礎貨幣、中央銀行利率、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回購協議市場利率、票據市場貼現率等。操作指標有兩個特點:一是直接性,既可以通過政策工具的運用直接引起這些指標的變化;二是靈敏性,政策工具可以准確的作用於操作指標,使其達到目標區。
⑵ 貨幣政策中介指標處於最終目標和操作指標之間,是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操作和傳導後能夠以一定的精確度達到的政策變數,如市場利率、貨幣供應量、信貸規模和匯率。中介指標的選取要符合三個標准: ① 可測性,中央銀行能夠迅速獲得這些指標准確的資料數據,並進行相應的分析判斷; ② 可控性,這些指標能在足夠短的時間內手貨幣政策的影響,並按政策設定的方向和力度發生變化; ③ 相關性,該指標與貨幣政策最終目標又極為密切的關系,控制祝這些指標就能基本實現政策目標。
3.如何理解三大傳統貨幣政策工具及其效果和局限性?
⑴ 法定存款准備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規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繳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的比率。效果: ① 即使准備率調整的幅度很小,也會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巨大波動; ② 其他貨幣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備金為基礎; ③ 即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由於種種原因持有超額准備金,法定存款准備金的調整也會產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備金維持不變,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業銀行體系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備率調整的效果比較強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傾向; ② 存款准備金對各種類別的金融機構和不同種類的存款的影響不一致,因而貨幣政策的效果可能因這些復雜情況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貼現政策: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持有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時所做的政策規定。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時再貼現率的確定與調整;二是規定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的資格。效果: ① 再貼現率的調整可以改變貨幣供給總量; ② 對再貼現資格條件的規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並能夠改變資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動權並非只在中央銀行,甚至市場的變化可能違背其政策意願; ② 再貼現率的調節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貼現率易於調整,但隨時調整引起市場利率的經常波動,使商業銀行無所適從。
⑶ 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此來調節市場貨幣量的政策行為。效果: ① 主動性強,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動進行操作; ② 靈活性高,買賣數量、方向可以靈活控制; ③ 調控效果和緩,震動性小; ④ 影響范圍廣。局限性: ① 中央銀行必須具有強大的、足以干預和控制整個金融市場的金融實力; ② 要有一個發達、完善的金融市場,且市場必須是全國性的,市場上證券種類齊全並達到一定規模; ③ 必須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4.貨幣政策傳導途徑一般有哪些基本環節?金融市場發揮怎樣的作用?
貨幣政策傳導途徑一般有三個基本環節,其順序是: ① 從中央銀行到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響的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准備金、融資成本、信用能力和行為,以及金融市場上貨幣供給與需求的狀況; ② 從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到企業、居民等非金融部門的各類經濟行為主體。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根據中央銀行的政策操作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對各類經濟行為主體的消費、儲蓄、投資等經濟活動產生影響; ③ 從非金融部門經濟行為主體到社會各經濟變數,包括總支出量、總產出量、物價、就業等。
金融市場在整個貨幣的傳導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中央銀行主要通過市場實施貨幣政策工具,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市場了解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調控意向;其次,企業、居民等非金融部門經濟行為主體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接受金融機構對資金供應的調節進而影響投資與消費行為;最後,社會各經濟變數的變化也通過市場反饋信息,影響中央銀行、各金融機構的行為。
5.如何理解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配合?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主要包括信貸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縮信貸和提高利率是「緊」的貨幣政策,能夠抑制社會總需求,但制約投資和短期內發展,反之,是「松」的貨幣政策,能擴大社會總需求,對投資和短期內發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貨膨脹率的上升。財政政策包括國家稅收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增稅和減支是「緊」的財政政策,可以減少社會需求總量,但對投資不利。反之,是「松」的財政政策,有利於投資,但社會需求總量的擴大容易導致通貨膨脹。
雖然這兩項政策在宏觀經濟運行中都有較強的調節能力,但僅靠一項政策很難全面實現宏觀經濟的調控目標,沒有雙方的配合,單個政策的實施效果將會大大減弱,這就要求二者相互協調,密切配合,充分發揮綜合優勢。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有四種不同的搭配組合,政府究竟採用哪種取決於客觀的經濟環境,實際上主要取決於政府對客觀經濟情況的判斷。概括地說,「一松一緊」主要是解決結構問題;單獨使用「雙松」或「雙緊」主要為解決總量問題。
希望採納
H. 試分析貨幣政策各種工具的效果。現階段我過應如何選用貨幣政策工具
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和選擇性兩大類。
一、一般性政策工具有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
調整法定存款准備率可以迅速改變商業銀行的存款擴張倍數和貨幣乘數,以調控貨幣供給量。
但該工具的效果過於猛烈,不宜經常使用。
調整再貼現率:商業銀行借入資金的成本,
商業銀行對社會提供的信用量,
貨幣供給總量;
改變再貼現資格的條件
改變資金流向,
抑制或扶持部門經濟。
但該工具的主動性差、調節作用有限。
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買賣有價證券:
直接增減基礎貨幣
調控貨幣供應量
影響有價證券價格
調節社會信用量。
公開市場業務具有主動性強、靈活性高、調控效果和緩、告示效應好、影響范圍廣等特點。
公開市場業務作用的有效發揮是有條件的。
二、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
消費者信用控制;證券市場信用控制;不動產信用控制;優惠利率;預繳進口保證金等。
選擇性工具主要是有針對性地對某些特殊領域的信用加以調節和影響,以調節貨幣供應量。
直接信用控制的手段主要有:規定利率上限、信用配額、流動性比率、直接干預金融機構業務活動。
直接信用控制是從質和量兩個方面,直接對金融機構的信用活動進行控制。
間接信用指導的主要方法有:道義勸告、窗口指導。
該類工具是借用中央銀行的地位與威望,通過非強制性手段影響金融機構的信用業務,達到貨幣政策目標。
三、我國採用過的貨幣政策工具
1984-1994年
貸款計劃 規模控制 再貸款額度控制
存款准備金
利率管制
再貼現
1995年後由直接調控為主向間接調控為主轉化
☆貸款規模控制從逐步縮小到完全取消
☆利率管制逐步放鬆,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
☆再貼現業務得以長足發展
☆啟動公開市場業務
☆開展間接信用指導。
I. 試分析一般性貨幣政策的政策效果
貨幣政策工具——又稱貨幣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中介指標進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採用的政策手段。一般性貨幣政策即為西方國家中央銀行多年來採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這三大傳統的政策工具有時也稱為「三大法寶」,主要用於調節貨幣總量。
⑴ 法定存款准備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規定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繳中央銀行作為准備金的比率。效果: ① 即使准備率調整的幅度很小,也會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巨大波動; ② 其他貨幣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備金為基礎; ③ 即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由於種種原因持有超額准備金,法定存款准備金的調整也會產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備金維持不變,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業銀行體系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備率調整的效果比較強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傾向; ② 存款准備金對各種類別的金融機構和不同種類的存款的影響不一致,因而貨幣政策的效果可能因這些復雜情況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貼現政策:指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持有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時所做的政策規定。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時再貼現率的確定與調整;二是規定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貼現的資格。效果: ① 再貼現率的調整可以改變貨幣供給總量; ② 對再貼現資格條件的規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並能夠改變資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動權並非只在中央銀行,甚至市場的變化可能違背其政策意願; ② 再貼現率的調節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貼現率易於調整,但隨時調整引起市場利率的經常波動,使商業銀行無所適從。
⑶ 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公開買賣有價證券,以此來調節市場貨幣量的政策行為。效果:①主動性強,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動進行操作; ②靈活性高,買賣數量、方向可以靈活控制;③調控效果和緩,震動性小;④影響范圍廣。局限性:①中央銀行必須具有強大的、足以干預和控制整個金融市場的金融實力;②要有一個發達、完善的金融市場,且市場必須是全國性的,市場上證券種類齊全並達到一定規模;③必須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J. 試分析貨幣政策各種工具的效果。談談你認為現階段我國應如何選用貨幣政策工具
用身份證存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