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想請問一下上海市委宣傳部與上海市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的關系
上海市委宣傳部是來上海市委下設源的主抓黨的宣傳工作,並主管宣傳文化新聞電視部門。上海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是上海政府下設的職能部門,主管經濟與信息化工作。一個是從事黨務工作主抓上層建築。一個是政府部門,行使政府職能。二者是平級。
㈡ 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是什麼級別了
中央直轄市,市委宣傳部的級別是正廳級,而宣傳部的副部長是副廳級
㈢ 吳強的介紹
吳強,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碩士生導師,重合奏教研室主任。師從夏飛雲教授,錄制出版了《劍器》、《春到沂河》、《中國柳琴名家名曲》、《畢茲卡歡慶會》、《花》、《Soft Music —阮音樂》等柳琴、中阮個人獨奏專輯。
㈣ 上海市委宣布部門下屬機構有哪些!
(一)辦公室
負責了解、掌握全省宣傳工作動態,調查研究全省宣傳思想工作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情況和法規建設情況,為部領導提供有關情況和決策依據;做好信息選編工作,參與起草領導講話和部里的重要文件。做好機關文秘、行政和後勤管理工作。指導、協調宣傳文化系統的事業建設和社會發展。
(二)理論教育處
負責規劃、部署、檢查全省各級幹部主要是縣以上領導幹部的理論學習和理論宣傳,指導、協調、管理全省理論研究工作;負責省委常委和部務會中心組學習的秘書工作;指導大中專院校馬列主義課教學;負責聯系有關理論部門和理論工作者,搞好全省理論隊伍建設。
(三)新聞出版處
負責抓好新聞輿論導向、新聞隊伍建設方面的業務工作,組織好重大的新聞出版活動;負責與有關新聞單位的業務聯系包括新聞系列技術職務考評的指導、協調工作。
(四)文化藝術處
負責對全省文化藝術工作進行指導和協調,宏觀指導文化市場管理工作;參與組織重大的文藝創作、文藝生產和全省群眾性文化藝術活動,負責與省政府有關文化文物藝術部門和省文聯、省作協的業務聯系。
(五)宣傳處
負責規劃、部署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任務,圍繞各個時期黨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動,在全省進行國內外形勢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教育。
(六)企業宣傳處
負責規劃、部署全省企業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企業政工人員的職稱評定和高級政工師的培訓等有關方面工作。
(七)文明單位建設指導處(對外加掛文明單位建設辦公室牌子)
負責分階段制定全省群眾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規劃;組織指導全省開展創建文明單位、文明城市、文明小區、文明村鎮等活動和其他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負責組織推行雙文明建設目標管理責任制;配合省軍區抓好軍民共建活動。
(八)黨員教育處
負責調查了解、分析研究全省黨建與黨員思想動態,組織編寫黨員教育教材;協同省紀委、省委組織部制定黨員教育工作的計劃和措施;指導全省基層黨校建設。
(九)幹部處
協同省委組織部考察省直宣傳文化系統省委管理的幹部;負責未列入省委管理的省直宣傳文化系統重要崗位、重要輿論部門主要領導幹部的任免考核、審批工作;負責有關知識分子工作和幹部培訓、新聞系列職稱評定等有關工作;負責部機關和省委《學習導報》、《湖南共產黨人》雜志社幹部及離退休幹部的服務管理工作。
(十)機關黨委
負責部機關、省委外宣辦及本部所屬各單位的黨群工作和紀律檢查工作;負責部務會中心組學習的秘書工作。
㈤ 求上海市市長、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人大主任、浦東新區宣傳部、浦東新區區長 的收信地址、郵編!
開小號來收錢!我容易么我!
記得採納啊
㈥ 上海市浦東新區宣傳部部長是什麼級別
上海市是直轄市,浦東新區是副省級,浦東新區宣傳部長是區委常委,行政級別正廳級。
㈦ 為何上海推進科技創新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吳強在致辭中提出將上海打造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療創新高地
12月6日,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召開第11次全體會議,總結今年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情況,研究推動上海生物醫葯等產業發展。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共同主持會議並發表講話。應勇指出,明年將是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基本框架形成的一年。要堅定目標,堅持不懈,全力推進,更好地發揮創新輻射示範的引領作用。生物醫葯產業是上海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我們要鞏固優勢,走在前列,加快上海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生物醫葯產業,為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做出更大貢獻。
突出重點,加強科技體制和機制創新,努力營造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要充分發揮「三大任務一個平台」的主導作用,規劃未來五年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生物醫葯產業是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進攻方向,希望在國家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推動上海在生物醫葯前沿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臨床醫學研究、創新龍頭企業培育、產業生態環境優化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㈧ 紅色的起點的序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用毛澤東的話來說,「這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每當我徜徉在上海興業路上,望著那幢用青磚與紅磚相間砌成的「李公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在肅然起敬之餘,我又感到困惑:這樣「開天闢地的大事變」,為什麼在漫長的歲月之中,還沒有一部長篇細細描述?
作為上海作家協會的專業作家,占著「地利」優勢,我在1988年冬開始著手這一題材的創作準備工作。
我進入「角色」之後,很快就發現,這一題材錯綜復雜,在當時有許多「禁區」,特別是對一些重要中共「一大」代表評價不一,所以造成多年來無人涉足這一重大題材進行創作。
當我來到中共「一大」會址進行采訪時,他們的第一句話,使我十分吃驚:「你們上海作家協會又來了?!」
我一問,這才得知:在我之前,兩位上海老作家早已注意這一重大的「上海題材」,先後到中共「一大」會址進行采訪。
先是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老作家於伶在20世紀50年代進入這一創作領域。他當時遇到的最大難題是如何正確評價陳獨秀。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寫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無法「繞」過陳獨秀。在20世紀50年代,陳獨秀還戴著「中國托派領袖」、「右傾機會主義頭子」之類大帽子。不言而喻,於伶無法寫作這一重大「上海題材」。
接著是上海作家協會的另一位副主席、老作家吳強在20世紀60年代著手於這一重大「上海題材」。吳強除了遇上於伶同樣的難題之外,還多了一道難題:當時,中蘇兩黨正在展開「大論戰」,而中國共產黨是在共產國際、蘇俄共產黨的幫助下創建的。盡管赫魯曉夫領導的蘇聯共產黨並不等同於列寧領導的蘇俄,但是在當時中蘇「大論戰」的形勢下,這一題材仍是「麻煩」甚多。不言而喻,吳強和於伶一樣,在作了許多采訪之後,也沒有寫出作品。
就創作才華和創作資歷,作為後輩的我,遠不如於伶和吳強。我十分幸運的是,恰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對歷史問題倡導實事求是的原則,使我有可能闖入這一久久難以涉足的創作領域。
我一次次訪問了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得到了熱情的幫助。從最初找到這一會址的沈之瑜,到館長倪興祥、支部書記許玉林,研究人員陳紹康、陳沛存、俞樂濱、任武雄,還有檔案保管人員,都給我以鼓勵、支持。
我專程前往北京,訪問了九旬長者羅章龍、王會悟,也得到李書城夫人薛文淑及其子女,還有包惠僧夫人謝縉雲的許多幫助。中國革命博物館李俊臣研究中共「一大」多年,與我長談,給予指點。中國人民大學楊雲若教授是研究共產國際與中共關系的專家,因病住院,她的丈夫林茂生教授陪我前去看望,答復了我的許多疑難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李玉貞教授是研究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專家,也給我以指教。
在所有的中共「一大」代表之中,唯劉仁靜的資料最少。我求助於他的兒子劉威力,他逐一答復了我的有關問題。
我來到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與館長於金良長談,他非常詳盡地介紹了中共「一大」在南湖舉行閉幕式的情況。
上海的九旬老人、陳獨秀的機要秘書鄭超麟,親歷中共早期活動,尤其是熟悉陳獨秀的情況。我多次訪問他,每一次他都不厭其煩地給予答復。
陳望道之子陳振新,陳望道的高足、復旦大學中文系陳光磊教授,上海市地名辦公室,原大東旅社老職工孫少雄等,也給我以幫助。
我查閱了大量的有關中共「一大」的回憶錄、訪問記、論文、人物傳記、檔案等中共黨史專家們做出的眾多的研究成果。本書是在中共黨史專家們的研究基礎上進行創作的。沒有他們的細致的研究,就不會有這本書。例如,邵維正的幾篇關於中共「一大」的論文,給了我很多啟示。
中共「一大」是在秘密狀態下召開的,當時的檔案所存甚少。中共「一大」的代表們雖然有很多人留下了回憶文章,但大都是事隔多年的回憶,而人的記憶力終究有限,因此對許多事說法不一。陳公博的《寒風集》中甚至把馬林和「斯里佛烈」(馬林的原名)當成兩個人,而《包惠僧回憶錄》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也有多處。
尤為重要的是,由於這些中共「一大」代表後來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政見不一,回憶的觀點也有明顯分歧。大致上可分三類:一類是後來留在中國大陸的,如董必武、李達、包惠僧的回憶;一類是在海外的,如張國燾的回憶;另一類是成為漢奸的陳公博、周佛海的回憶。仔細、慎重地比較各種回憶錄,去除錯記之處,剔除虛假,刪去某些人的自我吹噓,弄清某些難言之隱,這番「去偽存真」的功夫頗費時間,但這是必不可少的。我力避「誤區」,盡量做到本書史實准確,因為所描述的是重大歷史事件;然而,錯誤的竄入有時往往還是難以避免的。
本書採用「T」字形結構:第一章至第六章,寫的是歷史的橫剖面,即1921年前後,而第七章則是縱線,寫了中共「一大」代表及與「一大」有關的重要人物自1921年至謝世的人生軌跡,其下限一直寫到1987年劉仁靜之死。另外,《尾聲》一章以粗線條勾勒中共的歷程。
這樣的「T」字形結構,為的是使這本書有縱深感。
當本書正在寫作之中,1990年2月12日,我在上海作家協會出席專業作家會議,有關領導傳達了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意見:「希望上海的專業作家能完成一部關於中共『一大』的長篇,以慶祝中共誕生70周年。」這一意見與我的創作計劃不謀而合。《新民晚報》很快就報道了我的創作情況。這樣,也就更加緊了本書的創作。
《紅色的起點》初版本在1991年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當時,正值中國共產黨誕生70周年前夕,而這本書在當時又是關於中國共產黨建黨的唯一一部紀實長篇,正因為這樣,書一出版,引起強烈反響,進入「熱門書排行榜」前五名。數十家報刊選載、摘載、連載了這部長篇,內中有《文匯報》《羊城晚報》《報刊文摘》《文摘報》《海上文壇》《民主與法制》,等等。《社會科學報》則連載了作者關於《紅色的起點》的采訪手記。
1991年6月28日,上海作家協會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聯合召開了《紅色的起點》作品討論會。作家、黨史專家、評論家熱情地肯定了這部紀實長篇。
中共黨史專家、中國人民大學黨史系楊雲若教授指出:
「《紅色的起點》一書收集了有關中共『一大』的大量資料,集中解決了若干含糊不清的問題,把黨成立之前的有關事件和人物交代得一清二楚。全書才思橫溢,文筆流暢,可讀性很強,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它既是一本優秀的報告文學著作,又有極高的科研價值。」
多年致力於中共「一大」研究的中共黨史專家邵維正教授指出:
「看了《紅色的起點》,大有清新之感,這樣生動地再現建黨的歷史,的確是一個突破。」
《紅色的起點》在港台的反響,頗為出乎意料。
在香港、台灣,我曾發表過許多文章,出版過很多著作,但是《紅色的起點》能夠打入港台書市,出乎意料——因為這本書在海峽此岸,列為中國共產黨建黨70周年獻禮書。這樣的獻禮書,居然堂而皇之由香港和台灣出版社分別印行港版、台版。
最初,在199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70周年大慶之際,香港《明報》月刊7月號和台灣《傳記文學》第7期(及第8期),分別發表了《紅色的起點》的《序章》。
接著,香港印出了香港版本,書名用中性的書名《中共之初》。
接著,台灣版則用了《大機密》這樣聳人聽聞卻又不具政治色彩的書名。
從《紅色的起點》《中共之初》到《大機密》,反映了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三地出版界的不同視角和心態。
台灣版封面上印著紅色的《大機密》三個大字之外,在書名旁邊,還印著「國共真相·軍政秘檔」。封面上方,有一行醒目的字:「一舉揭露70年來國共政爭的始源!」
這樣一部充滿神秘感的長篇,其實,就是《紅色的起點》!
考慮到《紅色的起點》是政治性很強的書,我與港、台出版社簽約時,都說明如作修改,必須事先徵得作者同意。對方遵守諾言,除了改換書名之外,內文一字不改,只是刪去了原卷首語「謹以本書獻給中國共產黨70華誕」,由我另寫了適合港、台讀者的卷首語。
台灣版的內容提要,是台灣出版商寫的,印在封面勒口上。那措辭雖然是從台灣商業性視角寫的,大體上還是可以的:
「15個赤手空拳的年輕人竟然徹底改變了現代中國人的命運!」
「對於中國漫長的歷史而言,1921年7月23日至31日,確實是不平常
的一周。這一周是中國現代史上『紅色的起點』。」
「雖說那15位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在離開李公館那張大餐桌之後,人生的軌跡各不相同,有人成鋼,有人成渣,然而,中國共產黨卻在70年間,從最初的50多個黨員發展到今日擁有4800多萬黨員。中共不僅是中國第一大黨,也是世界第一大黨。中國共產黨黨員的人數,佔世界共產黨黨員總數的一半以上!
「70年前在上海法租界李公館所召開的中共『一大』,雖只15個人出席,卻影響深遠……」
這樣的內容提要,一字不易,移作大陸版用,也未嘗不可!
韓國一家出版社要出《紅色的起點》的韓文版。他們說,韓國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由於中國共產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執政黨,所以對於韓國人民來說,要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先要了解中國共產黨,要了解中國共產黨是怎麼誕生的,需要讀《紅色的起點》。
在《紅色的起點》初版本出版之後,我又對《紅色的起點》作了許多修改和補充,使這本書不斷以新的面目與廣大讀者見面。
2013年1月,波蘭馬爾沙維克出版社出版了《紅色的起點》英文版REDORIGIN。
接著,在2013年,美國全球按需出版公司DemandGlobal出版了《紅色
的起點》法文版DEPOINTDEDEPDRTROUGE。
這次,我再度對《紅色的起點》進行修改和補充,由四川人民出版社與華夏出版社共同出版。
-------葉永烈
㈨ 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是公務員嗎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是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的非獨立建制的常設辦事機構,歸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負責指導、協調、檢查全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