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談談你對美國棱鏡門事件及斯諾登的看法
對棱鏡門事件的看法:
表面上是反恐這個理由,實際上是監視世界、掌控可能對他的世界霸權造成威脅的任何人和勢力的一舉一動。說白了,就是維護美國的利益、維護它的世界霸權。
但是也不能完全的就說這是一定就錯的。站在美國的立場上,又好像沒什麼錯,換做任何一個國家,好像都會這樣做。但不管怎麼說,任何人的隱私,都不想讓別人知道。所以,從道德角度講,美國這種做法只站不住腳的。
對斯諾登的看法:
至於斯諾登本人,我認為他是有良知的一個基層特工。因為美國的良好的、發達的教育體制,教育環境讓他在從事這種不道德的行經時,產生負罪感。最終能敢於站出來,揭穿這個行徑、維護正義與良知。他是好樣的!
但是,由於他的基層身份,不可能了解太多機密更不可能了解美國核心機密。所以他提供的秘密的價值不大。
② 大家對棱鏡門事件的看法是什麼
不加限制的監視是具有恐怖性質的行為,監視往往和竊取隱私、利用他人隱私打擊報復和謀取私利相關聯,並且手握重權的人實施的監視能夠形成強大的輿論潮,再結合其他縱橫捭闔的手段,於國於民皆不利。實施監視的團體往往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製造各種混亂,企圖渾水摸魚。
我和我的家人這兩年飽受監視、跟蹤團體的騷擾,我們經歷了從恐懼、不知所措到勇敢奮起、有序戰斗的過程。
我們的戰斗檄文(一)
我的親人們啊,快拒絕敵人的那些小恩小惠,他們的這些慣用手段如蟻穴潰堤一般侵蝕著我們的陣線,他們手中的不義之財我們要通過合法的途徑奪回,他們的特權我們要通過震耳欲聾的抗議聲震碎,他們本為階下囚徒穿上我們的衣服,他們本為兇殘的鯊魚掠奪著我們的食物。親人們,我們團結起來,將那些罪犯團團包圍,將煽動批鬥的人徹底摧毀,讓他們在自導自演的水、火災難中墮入地獄!親人們,我們也許暫時沒有錢,他們也許還侵佔著我們的時間,阻礙著我們追求真理的腳步,摧殘著我們的身心健康,但道義在我們手上,正氣在我們身上,我們要相信:勝利一定會到來,那時,全世界生活在恐怖監視下的人都會和我們一起將那勝利的凱歌唱響! (作者:呂敬嬌)
③ 什麼是棱鏡門事件
不加限制的監視是具有恐怖性質的行為,監視往往和竊取隱私、利用他人隱私打擊報復和謀取私利相關聯,並且手握重權的人實施的監視能夠形成強大的輿論潮,再結合其他縱橫捭闔的手段,於國於民皆不利。實施監視的團體往往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製造各種混亂,企圖渾水摸魚。 我和我的家人這兩年飽受監視、跟蹤團體的騷擾,我們經歷了從恐懼、不知所措到勇敢奮起、有序戰斗的過程。 我們的戰斗檄文(一) 我的親人們啊,快拒絕敵人的那些小恩小惠,他們的這些慣用手段如蟻穴潰堤一般侵蝕著我們的陣線,他們手中的不義之財我們要通過合法的途徑奪回,他們的特權我們要通過震耳欲聾的抗議聲震碎,他們本為階下囚徒穿上我們的衣服,他們本為兇殘的鯊魚掠奪著我們的食物。親人們,我們團結起來,將那些罪犯團團包圍,將煽動批鬥的人徹底摧毀,讓他們在自導自演的水、火災難中墮入地獄!親人們,我們也許暫時沒有錢,他們也許還侵佔著我們的時間,阻礙著我們追求真理的腳步,摧殘著我們的身心健康,但道義在我們手上,正氣在我們身上,我們要相信:勝利一定會到來,那時,全世界生活在恐怖監視下的人都會和我們一起將那勝利的凱歌唱響! (作者:呂敬嬌)
④ "棱鏡門"是怎麼回事具體說些什麼
據美國中情局前職員愛德華·斯諾登爆料:「棱鏡」竊聽計劃,始於2007年的小布希時期,美國情報機構一直在九家美國互聯網公司中進行數據挖掘工作,從音視頻、圖片、郵件、文檔以及連接信息中分析個人的聯系方式與行動。監控的類型有10類:信息電郵,即時消息,視頻,照片,存儲數據,語音聊天,文件傳輸,視頻會議,登錄時間,社交網路資料的細節,其中包括兩個秘密監視項目,一是監視、監聽民眾電話的通話記錄,二是監視民眾的網路活動。
⑤ 棱鏡門的事件背景
棱鏡計劃(PRISM);是一項由美國國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開始實施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該計劃的正式名號為「US-984XN」。
根據報道,泄露的文件中描述PRISM計劃能夠對即時通信和既存資料進行深度的監聽。許可的監聽對象包括任何在美國以外地區使用參與計劃公司服務的客戶,或是任何與國外人士通信的美國公民。國家安全局在PRISM計劃中可以獲得的數據電子郵件、視頻和語音交談、影片、照片、VoIP交談內容、檔案傳輸、登入通知,以及社交網路細節。綜合情報文件「總統每日簡報」中在2012年內在1,477個計劃使用了來自PRISM計劃的資料。
根據斯諾登披露的文件,美國國家安全局可以接觸到大量個人聊天日誌、存儲的數據、語音通信、文件傳輸、個人社交網路數據。美國政府證實,它確實要求美國公司威瑞森(Verizon)提供數百萬私人電話記錄,其中包括個人電話的時長、通話地點、通話雙方的電話號碼。
關於PRISM的報道是在美國政府持續秘密地要求威訊(Verizon)向國家安全局提供所有客戶每日電話記錄的消息曝光後不久出現的。泄露這些絕密文件的是國家安全局合約外判商的員工愛德華·斯諾登。他原本在夏威夷的國家安全局辦公室工作,在2013年5月將文件復制後前往香港將文件公開。
華盛頓郵報報道,"棱鏡"項目2007年啟動。參議員范士丹證實,國安局的電話記錄資料庫至少已有7年。項目年度成本2000萬美元,自奧巴馬上任後日益受重視。2012年,作為總統每日簡報的一部分,項目數據被引用1477次,國安局至少有1/7的報告使用項目數據。 華盛頓郵報報道,Facebook、谷歌、微軟、蘋果、雅虎已通過媒體斷然否認為政府提供秘密服務。Twitter令人矚目地沒有出現在被監控的公司列表中。Twitter曾表示要特別重視保護用戶個人數據。報道稱,Dropbox下一步也將可能被納入"棱鏡"監視范圍中。
美國時代周刊報道,美國政府對公眾隱私的監控可能比媒體報道的更深入。"棱鏡"項目監視范圍很廣,包括美國人每天都在使用的網路服務。FBI和NSA正在挖掘各大技術公司的數據。微軟、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YouTube、Skype、AOL、蘋果都在其中。 各國就數據保護制訂有不同法律,但這些法律傾向於規范公司可以保存何種客戶數據、拿這些數據做什麼、能保存多長時間,而不是管理政府活動。大多數公司的隱私政策包括一個條款,該條款稱在收到合法請求的情況下,它們將會共享信息,以及有關其它監控的細心措詞。
官員們通常會辯稱,阻止恐怖主義高於保護隱私權。奧巴馬9日在對美國的監視方法進行辯護時稱:「你不能在擁有100%安全的情況下同時擁有100%隱私、100%便利。」英國外交大臣黑格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采訪時稱,英國的守法公民永遠不會知道政府部門為了阻止你的身份被盜或者挫敗恐怖襲擊所作的一切事情。
用戶數據(例如電子郵件和社交媒體活動)並不總是存儲在用戶自身所在的國家裡。例如,Facebook在其隱私條款中稱,所有用戶必須同意他們的數據「被轉送和存儲在美國」。美國2001年的愛國者法案給予美國政府在使用按這種方式存儲的歐洲數據新的權力。
「隱私國際」認為:「由於世界主要技術公司的總部都在美國,那些參與我們互聯世界、使用谷歌或者SKYPE的人士的隱私都可能被棱鏡項目所侵犯。美國政府可能接觸到世界的大部分數據。」斯諾登稱,他是出於對隱私權的擔心才採取報料行為的。他對英國衛報稱:「我不想生活在一個做那些事情的社會里,我不想生活在一言一行都被記錄的世界裡。」
⑥ 「棱鏡門」的事件影響有哪些
「棱鏡門」的事件影響:
首先,斯諾登本身是一個「燙手山芋」。米勒13日在聽證會上說,「將採取各種必要手段將這名泄密者繩之以法」。不過,倘若斯諾登回國受審,這起備受關注的公案難保不將更多機密牽扯出來。
第二,美國情報體系可能進行內部檢討。「9·11」事件後,美國在安全領域投入大增,不斷招兵買馬,但安全漏洞隨之增多。作為一個等級並不高的防務承包商雇員,斯諾登為何有權接觸到機密,還有機會將其泄漏給媒體?面對疑問,亞歷山大坦言,國家安全局需要重新審視工作人員的許可權以及招募工作流程。
據美國媒體報道,斯諾登的泄密行為已在美國情報系統引起震動,可能導致國家安全局、中央情報局等情報機構對內部進行全面審查。
第三,奧巴馬政府施政步調被打亂。從美稅收部門區別對待保守派組織、司法部秘密獲取美聯社記者電話記錄,再到影響更廣的「棱鏡門」,奧巴馬政府接連陷入丑聞,形象受損,也使其在推動移民改革、控槍等重要議題上的步調被打亂。
⑦ 寫一篇關於棱鏡門事件的看法250字左右
自今年6月初,美國中央情報局前雇員愛德華?斯諾登通過多家媒體揭露美國政府多年來在國內外持續監視互聯網活動和通信運營商用戶信息,網路時代的潘多拉之盒便被打開,其涉及面之廣,影響力之強,令全世界為之驚心。「棱鏡」項目偷窺中國也為我國信息安全敲響了警鍾,網路安全無小事,如何防止其他國家、組織和個人實施針對我國的網路攻擊,已成為當前一個不容忽視、十分緊迫的重大問題。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護國家和網民的信息安全,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有力領導。為了提升信息安全,國家采購的信息技術類產品,除了考慮性能和價格之外,還應該將信息安全不打折扣地放在考慮范圍內,嚴格按照采購程序進行。同時,進口部門應加大檢查審核和安全測評力度,不管市場需求量有多大,都不能放鬆警惕。現行的《政府采購法》對涉及國家安全領域的規定還處於空缺狀態,因此,立法部門應下大力度對國家采購安全、對進口產品和海外品牌的引進進一步規范。
下大力氣進行技術創新。只有不斷提高我國的信息技術,加大技術開發研製,才能擺脫對國外信息產品的依賴,也才能提高對進口產品的檢驗技術,建立健全安全防範系統,減少進口的信息技術產品製作過程中所有「後手」。因此我國必須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完善科學防範體系,將我國從「世界加工廠」變成世界技術中心,從「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
廣大民眾提高信息安全意識,自覺防範。「棱鏡門」事件是對所有網民安全的一次啟蒙,網民的信息安全受到侵犯,人們的正常生活受到影響。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為了不成為信息技術的犧牲品,大至國家,小至企業和個人,都因該提高信息安全意識。因此,網民自身必須密切配合黨和政府,嚴格遵守互聯網相關法律法規,自覺抵觸不正當網站,增強安全防範意識。
滿意的話麻煩給個好評哈,舉手之勞,謝啦。
⑧ 棱鏡門事件起因
簡單來說,就是爆料人斯諾登認為美國政府的這一系列的監視計劃侵犯了美國公民的隱私權(而這是斯諾登認為的一項比較重要的權利)。斯諾登認為美國政府的行為是錯誤的,並且是違背美國的立國之基——美國憲法的,因此他攜帶著許多美國政府的內部資料,潛逃到了香港,並在那裡把相關的資料逐步地披露了一部分給英國等國家的媒體。從而導致了「棱鏡門」事件的爆發。
⑨ 「棱鏡門」事件對中國信息安全市場有何影響
斯諾登披露的「棱鏡門」事件,在政治層面已開始沉澱,但在產業層面激發的市場動盪才剛剛開始。至少在中國,這種變化已開始發生。據斯諾登當時透露,美國國家安全局通過思科路由器監控中國網路和電腦,而思科幾乎參與了中國所有大型網路項目的建設。據透露,此後,包括工信部、公安部在內的多個部委曾廣泛邀請廠商參加各類座談及調研活動,並向業界了解思科、IBM等外資企業的相關情況。
據業內估計,「包括廠商,相關領域的專家、科研機構,都在探討棱鏡門對於整個中國信息化建設這些方面的影響。雖然現在還沒有明確說將有怎樣的改變,國產設備會有多少比例,但是隨著這個事件曝光以後,對國產化的呼聲無疑會越來越高」。初步估計,軍隊、軍工、政府等關鍵部門所受影響要更大一些;同時像金融、能源、交通業等國民經濟關鍵部門也會受到較大影響。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要求針對金融、雲計算與大數據、信息系統保密管理、工業控制等領域面臨的信息安全實際需要,繼續組織國家信息安全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信息安全產品產業化、重要信息系統安全可控試點示範。據透露,《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兩項國家標准起草工作已經完成,目前已送交主管部門審議,有望年內發布。此外,還有一系列工業信息安全領域的標准在加緊制定中。
在安邦研究團隊看來,有幾點是可以肯定的:1、在「棱鏡門」事件之後出台的中國工業及信息化相關政策,肯定都會受到此事件的影響,在安全審查、技術選擇和敏感行業的采購方面,中國會普遍收緊;2、外資相關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業務,今後將受到更多安全方面的審查,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它們獲得訂單;3、類似華為、中興等艱難拓展國際業務的龍頭公司,可能會向中國市場回歸,分享更多的中國市場「大餅」。4、受「棱鏡門」事件刺激,中國的信息安全市場會有所擴大。但由於中國公司在技術能力和產品能力上的欠缺,在某些領域(如高端晶元、操作系統、部分設備等)仍難擺脫對國外企業的依賴。因此,相關市場的「向內轉」可能也是暫時現象。
⑩ 棱鏡門的事件影響
2013年6月,美國國家安全局進行的電話和網路秘密監控項目在美各界及國際社會掀起軒然大波,其中以代號為「棱鏡」的網路監控項目牽涉面最廣,內容最新,也最具爭議。「棱鏡」項目不僅給奧巴馬政府擺上一連串棘手難題,也給國際社會帶來巨大沖擊。
反恐是「硬道理」?
連日來,美國總統奧巴馬及國家情報總監詹姆斯·克拉珀等高官紛紛出面為此事「滅火」。他們提出的三大辯解理由是:第一,「棱鏡」項目不針對美國公民;第二,該項目已得到立法、司法、行政三大機構的授權及監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棱鏡」對反恐有功。
反恐是動用一切情報監控手段的「硬道理」?顯然不是人人對此認同,美國會一些議員直言,尚無證據能證明「棱鏡」項目在挫敗恐怖圖謀上起到作用。
國內涌現出兩種聲音
告密者系29歲的美國防務承包商雇員愛德華·斯諾登。斯諾登究竟是叛徒,還是英雄?美國國內涌現出兩種聲音。一些官員指責斯諾登泄密行為損害國家利益,甚至將其定義為叛國行為。另一方面,有關此類項目嚴重侵犯個人隱私的看法也得到不少民眾認同。自9日至10日下午2時,白宮請願網頁上要求赦免斯諾登的簽名已達到約兩萬個。
對斯諾登定性之爭,歸根結底是國家安全與個人隱私關系的爭議。據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公司12日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受訪民眾中53%不支持聯邦政府以反恐之名獲取電話和網路記錄,37%持支持態度,還有10%不持任何觀點。其中,30%的受訪者認為,無論加上怎樣的前提條件,這類監控項目都不正確。
連鎖反應有多大?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的辯解重點以及美國內的關注焦點在於,美公民是否淪為電話和網路監控對象。言下之意,針對美國以外目標的監控屬於「另一碼事」。這種內外有別的立場無法迴避一個事實:「棱鏡」風波已波及包括美國歐洲盟友在內的國際社會。
分析人士指出,「棱鏡門」給美國帶來的內外壓力巨大,所引發的沖擊波短期內難以平息,或迫使美國重新審視其安全策略。
首先,斯諾登本身是一個「燙手山芋」。米勒13日在聽證會上說,「將採取各種必要手段將這名泄密者繩之以法」。不過,倘若斯諾登回國受審,這起備受關注的公案難保不將更多機密牽扯出來。
第二,美國情報體系可能進行內部檢討。「9·11」事件後,美國在安全領域投入大增,不斷招兵買馬,但安全漏洞隨之增多。作為一個等級並不高的防務承包商雇員,斯諾登為何有權接觸到機密,還有機會將其泄漏給媒體?面對疑問,亞歷山大坦言,國家安全局需要重新審視工作人員的許可權以及招募工作流程。
據美國媒體報道,斯諾登的泄密行為已在美國情報系統引起震動,可能導致國家安全局、中央情報局等情報機構對內部進行全面審查。
第三,奧巴馬政府施政步調被打亂。從美稅收部門區別對待保守派組織、司法部秘密獲取美聯社記者電話記錄,再到影響更廣的「棱鏡門」,奧巴馬政府接連陷入丑聞,形象受損,也使其在推動移民改革、控槍等重要議題上的步調被打亂。 美國政府因「棱鏡」秘密情報監視項目曝光而承受外部壓力之際,發起一項內部調查,評估這一泄密事件導致的國家安全潛在損失。國會眾議院議長、共和黨人約翰·博納2013年6月11日把泄密者愛德華·斯諾登稱為「叛國者」。
一名美國情報機構高級官員說,聯邦政府正展開的內部調查有別於美國司法部對斯諾登的刑事調查,預計評估「棱鏡」曝光是否危及「線人」或情報獲取渠道,可能會調查那些情報目標之間的交談內容,以查明泄密是否促使他們改變聯絡方式。這一調查主要在美國情報系統內部進行。按照國家情報總監克拉珀的說法,泄密給美國情報搜集能力造成「巨大且嚴重損失」。
美國眾議院議長博納11日接受美國廣播公司采訪時稱斯諾登為「叛國者」,說泄密「把美國人置於危險境地,向我們的對手展示我們有哪些能力」,系嚴重違法行為。白宮發言人卡尼拒絕談論總統奧巴馬是否把斯諾登視為「叛國者」。
斯諾登10日從中國香港九龍區一家豪華酒店退房後去向不明。各路媒體連日來全城搜尋他的下落。俄羅斯總統發言人佩斯科夫說,如果斯諾登向俄方提出政治避難申請,「我們會予以考慮」。
「棱鏡」曝光在大西洋彼岸引發嘩然。一些歐洲議會議員警告,如果美方用這些秘密項目監視歐盟成員國公民,將重新審查歐美之間關於數據共享的協議。 2013年6月,「棱鏡」秘密情報監視項目風波不僅在美國國內愈演愈烈,在歐洲也引發不小震動。歐盟官員表示,美國此舉可能侵害歐洲公民的基本權利,並影響到未來美歐合作。
雷丁在信中就「棱鏡」項目提出7個具體問題,並表示「鋻於問題的嚴重性」,希望霍爾德在雙方14日於都柏林會談時做出答覆。雷丁的問題包括歐洲公民是否是美國「棱鏡」項目的對象;歐洲人是否能夠發現他們的數據被獲取;歐洲人是否和美國人獲得類似的對待等。
雷丁提醒霍爾德,歐洲議會可能將根據他的回復來評估跨大西洋關系。由於美國和歐洲正在討論啟動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區談判,因此媒體猜測,「棱鏡」項目可能會給談判帶來新的困難。
雷丁還批評據信參與「棱鏡」項目的包括谷歌、「臉譜」(facebook)和蘋果在內的網際網路巨頭,稱由於這些美國公司優先考慮美國法律而非歐盟基本權利,歐洲公民權利可能受到損害。
11日,「棱鏡」項目成為歐洲議會全會的辯論主題和議員炮轟的對象。歐盟負責衛生和消費者事務的委員托尼奧·博格說,類似「棱鏡」的項目「可能會危及歐盟公民基本的隱私權和數據安全」。
歐洲議會自由黨團主席、比利時前首相伏思達說,美國必須解釋如何使用「棱鏡」項目獲得數據,是否違反歐盟數據保護政策。還有議員表示,希望歐洲各國政府公開有關「棱鏡」項目的信息,包括是否知曉、是否參與等。
據了解,出於打擊恐怖主義等安全考慮,歐洲國家「監控公民網上活動的能力」雖然顯著增強,但不僅在規模上遠遠不及「棱鏡」項目,而且受制於嚴格的規定。
2006年,歐盟通過法令規定,通信運營商和網際網路提供商要將用戶電話和網路記錄保存至少6個月,如有必要,安全部門可以獲取有關通話對象、時間、地點等信息,但無法獲得通話內容。根據這一法令,政府只能在有充足理由懷疑一些行為涉及恐怖主義或有組織犯罪時才可以請求獲得這些信息。當然,歐盟各成員國還有本國的法律,在具體規定上有所不同。
由於在數據保護和隱私權方面存在分歧,歐盟和美國之前曾出現過矛盾,但歐盟出於反恐需要,還是做了一些讓步,包括在2010年讓美國獲取歐洲銀行數據、2012年向美國提供跨大西洋航班的乘客信息等。
但這次「棱鏡」項目曝光卻讓不少歐洲官員感到失望。來自英國的歐洲議會議員克洛德·莫拉說,美國此舉顯然破壞了雙方之間的信任,「美國政府必須按照歐盟的標准來處理歐盟公民的數據」。
面對這種尷尬局面,美國國會部分議員13日拋出毫無根據的陰謀論,懷疑斯諾登可能受他國指使。
國會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邁克羅傑斯和委員會資深成員、民主黨籍眾議員達奇魯珀斯伯格13日與國家安全局局長亞歷山大舉行3小時閉門會談。羅傑斯會後暗示,斯諾登可能與中國政府「合作」。
2013年6月5日和6日,《衛報》和《華盛頓郵報》曝光了「棱鏡」項目,前美國中情局雇員斯諾登稱,美國國安局主導的「棱鏡」項目,在過去6年中,通過9家大型互聯網公司中「監控」用戶信息電郵,即時消息等十種數據,消息傳出後,引發全球輿論的關注。
美國情報機構2013年10月24日被爆曾經監聽至少35名國際政要的電話。在美國「監控門」又趨升級的背景下,這一消息無疑再度令世界矚目。上述消息最先由英國《衛報》24日報道。《衛報》的主要消息來源據信仍是「監控門」揭秘者斯諾登。根據當天被披露的有關機密文件,美國國家安全局(NSA)鼓勵白宮、美國國務院、美國國防部等核心部門官員「分享通訊錄」,以便NSA能夠將外國政治和軍事要員的電話納入監聽系統。這份標注日期為「2006年10月」的文件指,有一位未具名的美國官員向NSA提供了200多個電話號碼,其中包括35名國際政要的號碼。NSA立即展開了監控工作。
NSA的備忘錄顯示有關的監控「並非孤立事件」,備忘錄同時承認,監控外國政要的工作「並沒有提供多少可供報告的情報」,但仍表示歡迎繼續提供有關「聯系信息」。
這35名國際政要的身份尚未曝光,也還不清楚這其中是否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巴西總統羅塞夫等人。 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民權組織美國公民自由聯盟11日正式起訴聯邦政府,指認後者開展秘密情報監視項目「棱鏡」侵犯言論自由和公民隱私權,違反憲法,請求聯邦法院下令中止這一監視項目。
《華盛頓郵報》本月初報道,美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正開展代號「棱鏡」的秘密情報監視項目,直接接入9家美國互聯網公司中心伺服器,挖掘數據以搜集情報,引起國內外嘩然。美政府官員事後承認,作為監視項目一部分,外國情報調查法院要求韋里孫通信公司等數據運營商提供為期3個月的通信元數據。
作為韋里孫通信公司的用戶,美國公民自由聯盟以原告身份指控聯邦政府「搜盡美國國內、來自或打往美國的每個電話的信息」,請求聯邦法院立即中止監視項目,宣布項目非法,並且下令政府清除所有來源於監視項目的數據。
針對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的訴狀,美國司法部拒絕置評,稱需要時間研究有關指控並作出回應。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本·羅茲表示,俄羅斯2013年8月1日給予斯諾登臨時避難身份的決定激化了本已緊張的雙邊關系。當前幾乎沒有跡象顯示,在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雙方會在其他事務上有所推進,奧巴馬總統也不會與普京會晤。
本·羅茲說:「我們仍會與俄方在有共同立場的事務方面進行合作,但總統本人和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一致認為,在目前的環境下,舉行雙邊峰會沒有意義。」
俄羅斯總統外交事務助理烏沙科夫說,「我們對美國政府決定取消普京與奧巴馬的會見計劃表示失望。很明顯這個決定與美國國家安全局前雇員斯諾登事件有關。」
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卡拉什尼科夫表示,白宮宣布這樣的決定是因為奧巴馬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這一決定是為滿足某些希望誇大斯諾登事件影響力的利益集團的要求。其實美國在這一問題上的損失遠大於俄羅斯。
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專家巴久科認為,斯諾登事件只是取消會見的一個借口,奧巴馬不打算與俄羅斯領導人見面的原因是雙方尚未就一些問題達成協議。「如果俄美關系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相信斯諾登事件決不可能成為干擾兩國會談的因素。」
奧巴馬原定於2013年9月5日和6日前往俄羅斯聖彼得堡參加二十國集團峰會,並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美國輿論此前認為,2013年8月即將舉行的美俄「2+2」部長會談的進展將決定「奧普會」的命運。雙方面臨的最棘手問題,就是俄羅斯拒絕將斯諾登引渡回美國,並給予斯諾登臨時避難身份。
美國美俄關系委員會主席德瑞克·諾伯格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奧巴馬做出取消「奧普會」的決定是「不幸的」,但他強調,美俄在其他層面的合作,特別是在經貿方面進展順利。即將舉行的美俄部長會談,以及由他本人主持參與的,將於2013年9月17至18日在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的「俄美太平洋合作夥伴論壇」,都說明雙方有著較為廣泛的接觸。 「棱鏡」事件在大西洋彼岸引發嘩然。
德國綠黨籍議員菲利普·阿爾布雷希特主持一個旨在全面修訂歐盟數據保護法的小組委員會,告訴記者:「我們需要退一步,明確地說:我們不要大規模監視。」
歐盟委員會分管司法的副主席維維亞娜·雷丁11日說,14日舉行歐美部長級會談時,她將向美國司法部長埃里克·霍爾德提及泄密事件,要求美方承諾尊重歐盟成員國公民的基本權利,保護他們的個人信息。
德國內政部長漢斯—彼得·弗里德里希當天說,德方將要求美國政府澄清一系列疑問,包括監視活動的范圍、動機,隨後「可能」會公之於眾。弗里德里希說,美方先前向德方提供「非常不錯、非常可靠的情報」,幫助德國阻止恐怖襲擊,只是,他不知道那些情報是否包含藉助「棱鏡」截取的信息。 曾為中情局和國防承包商工作
2013年6月9日,愛德華·斯諾登主動聯系媒體,接受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的視頻采訪,向全球公開自己的告密者身份。他是美國中情局的前技術助理,曾為國防承包商NSA工作。
29歲的斯諾登出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後來搬到馬里蘭州。他高中沒畢業,曾到當地的社區學校學習計算機來獲得必要的學分,最終沒獲得高中文憑。2003年,他加入美國陸軍特種部隊,但因在訓練中受傷離開部隊。退役後,他被安排在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當技術助理。2007年,作為中情局信息技術員,他被派駐瑞士日內瓦工作,曾在那裡接觸到一些機密文件。2009年,斯諾登離開中情局,開始為NSA承包商工作。隨後,他作為博斯公司雇員在國安局工作4年,開始接觸並復印監聽計劃的機密材料。
在得到監聽計劃的機密材料後,斯諾登向國安局主管請假,他稱需要離開幾周治療癲癇病。當他收拾行囊時,他告訴女友要離開幾個星期,但對離開的原因卻含糊其辭。5月20日,斯諾頓放棄年薪20萬美元的工作,拋下在夏威夷的同居女友和父母,隻身前往香港。
藏在香港酒店不敢出門
斯諾登公開材料後藏身酒店內。他說:「我已經在酒店藏了3個星期,總共也就出去了三次。這是一家豪華酒店,可以在房間里吃飯,但現在酒店的大筆賬單我也快負擔不起了。」
在香港的酒店,斯諾登擔心被窺探,他用枕頭堵著酒店房間的門縫以防止被竊聽。他還把一個大紅色的罩子罩在他的頭和筆記本電腦上,然後再輸入自己的密碼,以防止任何隱藏的攝像頭檢測到他。他表示有些焦慮不安,甚至酒店的火災報警響了,他都躲在房間不敢出去,怕這是抓他的人製造的陷阱伎倆。 「良知不容美政府侵犯全球民眾隱私」————愛德華·斯諾登斯諾登在香港接受了《衛報》記者的采訪。斯諾登說:「我願意犧牲一切的原因是,良心上無法允許美國政府侵犯全球民眾隱私、互聯網自由……我的唯一動機是告知公眾以保護他們的名義所做的事以及針對他們所做的事情。
談動機
問:你為什麼決定成為告密者?
斯諾登:美國國家安全局已搭建一套基礎系統,能截獲幾乎任何通信數據。憑借這樣的能力,大部分通信數據都被無目標地自動保存。如果我希望查看你的電子郵件或你妻子的手機信息,所要做的就是使用截獲的數據。我可以獲得你的電子郵件、密碼、通話記錄和信用卡信息。
當看到一切時,我意識到其中一些事是在濫用職權。我不希望生活在這樣的一個社會中,也不希望生活在一個一言一行都被記錄的世界裡。我不願意為其提供支持,或接受這樣的情況。
問:你是否將自己視作另一個布拉德利·曼寧?(註:維基解密泄密事件中的告密者)
斯諾登:曼寧是一名典型的告密者,他的動機是為了維護公眾利益。
談黑客
問:奧巴馬政府指責中國黑客的攻擊,你對此怎麼看?
斯諾登:我們對所有地方的所有人採取黑客行動,但我們希望讓自己和其他人顯得有些區別。我們存在於全球的幾乎每個國家,但我們並沒有與這些國家發生戰爭。
奧巴馬於周五對這起信息泄露事件表示譴責,我的第一反應是,他在為自己辯護時遇到了困難。他試圖為一些不合理的事辯護,而他也清楚這一點。
談保護
任何措施都不能保證你的安全
問:是否有可能採取一些安全措施,從而避免遭到政府監控?
斯諾登:你甚至還不清楚有什麼樣的可能性,他們的能力之大令人震驚。我們可以在機器中植入漏洞,一旦你連上網路,我就能驗證你的機器。無論採用什麼樣的保護措施,你都不可能安全。
問:為了減少類似波士頓爆炸案這類恐怖活動的幾率,難道不需要進行監控?
斯諾登:恐怖主義一直存在,波士頓發生的事是犯罪行為。但這與監控無關,而是與傳統的警察工作有關。
談未來
問:你現在有沒有什麼計劃?
斯諾登:我無意隱瞞自己的身份,因為我知道自己沒有做錯。我不後悔我所做的事情,我甘願放棄這一切,是因為我的良知不容美國政府侵犯隱私。我無悔背井離鄉,逃出來就沒打算回去。」我唯一可做的就是坐在這里,希望香港政府不要將我驅逐出境。我希望冰島可以為我提供政治庇護,他們支持保護互聯網自由的人們。我不清楚我的未來在何方。他們可能會發出國際刑警召回,但我並不認為我在美國以外的地方有過犯罪行為。我認為,這很明顯是政治事件。
問:家人是否知道你計劃這樣做?
斯諾登:不,我的家人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我擔心的最主要問題就是他們找上我的家人、朋友和夥伴,以及任何與我有關的人。我在餘生中都將面臨這樣的情況。我將無法與他們聯系。政府將對任何認識我的人採取措施,讓我生活在黑夜裡。我並不指望再回到家鄉,盡管這是我想要的。
問:你是否認為,最終你有可能被送進監獄?
斯諾登:政府可能會以叛國罪起訴我,不過,我不畏懼,不後悔。我不可能不冒著被關進監獄的風險。你不可能在對抗全球最強大情報機構的同時不接受這樣的風險,如果他們希望抓到你,那麼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