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股市近十年出現過哪些重要的事件
你說這個問題其實你自己心裡有答案4635
㈡ 96年12月股災,政府有沒有救市
那次沒有救市,那次是給市場降溫,打壓下上漲行情。
詳細介紹:96年12月的股災可以說是最慘烈之一的,那次大劫給當時一代股民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傷害,有的甚至至今也沒有完全恢復過來,當然也有不少倖存者在那次大劫以後不久即獲得了新生。
95年由於國債期貨「327」 事件,證監會5月18日發布暫停國債交易期貨試點,當日引發滬深大盤爆發井噴行情,三天內滬市從582.89點沖高至926.41點,擔心股市過度投機,管理層馬上又對股市進行壓制,於是繼續新一輪下跌,並於96年1月19日見底512.83點。此後大盤逐波反彈,終於演變成一輪時間跨度一年多的中級行情。
上揚行情的財富效應促使越來越多的投資者不斷參與進來,全民炒股再次引起管理層的強烈擔憂,於是又不斷出台政策壓制,但效果甚微,投資者的熱情仍然在膨脹中。12月2日滬市大盤單日漲幅達到9.83%,更加重了管理層的憂慮。12月11日大盤創下1258.69點高點後。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同時兩市宣布即日起開始實行漲跌幅限制,這一組合拳如核彈引爆,16、17兩日滬深兩市大盤跌停,全天如掛綠色卷簾門。特別是16日的交易,賣盤洶涌,個股幾乎沒有成交量,股民們悲痛欲絕,呆若木雞。18日大盤繼續以跌停開盤,不少股民仍然爭先恐後在跌停板拋售個股,不久抄底盤湧入,股指迅速拉起,全天反彈7.42%,當日跌停賣出股票的股民欲哭無淚,第二天大盤卻又下跌7.23%,基本抹去前一日的漲幅,致使18日追高買入的股民悉數被套,市場繼續被恐慌所籠罩。之後,經過大約一個月的整理,好不容易市場開始緩過勁來,重新步入上升通道,97年2月18日大盤又出現跌幅達8.91%的暴跌,19日公告得知原來一代偉人鄧小平逝世,當日大盤反彈7.58%!
由於當時滬深股市仍處於96年啟動的牛市周期中,盡管出現政策面的大棒打壓和突發事件的沖擊,兩市大盤經受了前所未有的劇烈震盪,然而最終還是市場的力量佔了上風,大盤不久即回到了原來的上升通道,4月4日滬市創下1269.73新高,5月12日,滬市再創1510.18點新高,收盤站上1500點,此後大盤才結束了一年多的牛市,開始步入長達兩年的熊市。
㈢ 1996年12月3日股市交易量暴增的原因
這兩個毯子真的好看,特別結實21
㈣ 在網上看到1996年關於政府對於股市12道金牌的事,是怎麼一回事
1996年初,中國股市已經走熊三年,許多股票已跌到極點,當時的深發展僅有6塊多,四川長虹7塊多。
春節過後,股市連連跳空高開,宏觀政策也利好不斷。3月30日,央行宣布4月1日起停辦新的保值儲蓄業務。4月1日,國務院批示要「穩步發展,適當加快」。加油打氣的還有兩個交易所之間的較勁兒。6月20日,央行上海分行宣布,歡迎異地券商在滬開辦營業部。上海還推出上證30指數。在滬市的擠壓下,深圳推出30家績優公司相抗衡。此後,深滬大盤全線飄紅,從1996年4月1日到12月12日,上證綜指漲幅達124%,深成指漲幅達346%,漲幅達5倍以上的股票超過百種。兩個領頭羊更是雄糾糾氣昂昂,深發展從6元起步,到12月12日達到20.5元,四川長虹從7元開練,12月上旬漲到27.45元。
從10月起,管理層一團團冷風吹來,連連發布了後來被稱為「十二道金牌」的規定,大致有:《關於規范上市公司行為若干問題的通知》、《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關於堅決制止股票發行中透支行為的通知》等。但這些都沒能阻止住大盤的升勢。
1996年12月16 日《人民日報》刊登了特約評論員的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中國股市今年快速上漲,有其合理的經濟依據……但是,最近一個時期的暴漲則是不正常的和非理性的。」「他們眾口一辭,說明年香港要回歸,『十五大』要召開,政府一定要把經濟搞好,絕對不會讓股市掉下來。這種對股市的估計是十分糊塗的看法。政府要把經濟搞好是真,但絕對不會在股市暴跌時去托市,也托不起市。投資者對此不能抱有任何幻想。」
評論員發表文章的當天,12月16日星期一,滬市跳空低開105點,開盤在1005點,收於1000點,當時絕大部分的股票都收在跌停板;深市當天也是跳空低開423點開盤在3776點,同樣全部的股票也是收在跌停板。
希望您能滿意,祝您好運! ^-^
㈤ 1996年股市大跌之前高位是多少點
中國股市第一次大跌發生在1996年12月16日。這天恰逢星期一,滬市跳空低開105點,開盤在1005點,收版於1000點,上證綜指重權挫9.91%、深證成指下挫10.08%;當天兩市絕大部分股票都收在跌停板。次日,上證綜指再度暴跌,跌幅為9.44%,深證成指跌幅則為9.99%。
㈥ 中國的兩次股災
1.股災概述
股災(The Stock Market Disaster)是股市災害或股市災難的簡稱。它是指股市內在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由於受某個偶然因素影響,突然爆發的股價暴跌,從而引起社會經濟巨大動盪,並造成巨大損失的異常經濟現象。股災不同於一般的股市波動,也有別於一般的股市風險。一般來說,股災具有以下特點:
①突發性。每次股災,幾乎都有一個突發性暴跌階段。
②破壞性。股災毀滅的不是一個百萬富翁、一家證券公司和一家銀行,而是影響一個國家乃至世界的經濟,使股市喪失所有的功能。一次股災給人類造成的經濟損失,遠超過火災、洪災或強烈地震的經濟損失,甚至不亞於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濟損失。
③聯動性。一是經濟鏈條上的聯動性,股災會加劇金融、經濟危機。二是區域上的聯動性,一些主要股市發性股災,將會導致區域性或世界性股市暴跌。
④不確定性。股災表現為股票市值劇減,使注入股市的很大一部分資金化為烏有;股災會加重經濟衰退,工商企業倒閉破產,也間接波及銀行,使銀行不良資產增加;在股市國際化的國家和地區,股災導致股市投資機會減少,會促使資金外流,引發貨幣貶值,也沖擊著金融市場。
從1720 年世界第一次股災發生算起,幾乎每一個有股市的國家或地區都發生過股災。1720 年法國密西西比股災和英國南海股災是世界上發生最早的股災;1929 年和1987 年都起源於美國的股災,是波及范圍最廣的世界性股災;日本、台灣和香港是世界上股災發生最頻繁的國家或地區之一;包含股災在內的1994 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和1997 年東南亞金融危機表現出匯市與股市輪番暴跌的特點。
總之,股災會從多個方面導致金融市場動盪,引發或加劇金融危機。例如,1929年美國股災,首先受沖擊的就是金融市場。美國倒閉破產的銀行,從1929年的659家增至1931年的2294家,從而使得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混亂狀態。股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很巨大。股市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股災的發生往往是經濟衰退的開始。股災引起人們對經濟前景極度悲觀,導致投資銳減,社會總需求下降,生產停滯,國民收入減少,經濟陷入惡性循環,1929年股災導致全球經濟危機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美國私人投資由1929年的160億美元減至1933年的3.4億美元,工業生產1933年比1929年下降了50%,國民收入由1929年的878億美元降至1933年的402億美元,下降54.22%。受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又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英國、法國、德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無一下陷入嚴重的經濟困境之中。
2.引發股災的原因
2.1直接原因
股災後很多人提出不同的理論,主要認為股災成因包括:程式交易、股價過高、市場上流動資金不足 (illiquidity)和羊群心理。
(1)最多人認同的理論是股災由程式交易(program trading)引起。程式交易用電腦程式實時計算股價變動和買賣策略, 在1970年代末漸在華爾街盛行, 程式交易令大宗的股票交易和期指交易可同時買和賣。股災後很多人說電腦程式看到股價下挫, 便按早就在程式中設定的機制加入拋售股票, 形成惡性循環, 令股價加速下挫, 而下挫的股價又令程式更大量地拋售股票。
(2)投資組合保險(Portfolio insurance)也是原因之一。所謂投資組合保險,就是當市場下滑時,為止住損失,就賣掉股票。這里有個前提,就是得有潛在的接盤者。但在那一天,所有的接盤者都消失了,投資組合保險的操作方式將股價快速往下推。而且,投資組合保險依靠的是幾乎沒有限制的資金流動性,但流動性並不總是存在的,資金的流動性有時會乾涸。在每個人都想賣出時,這樣的投資策略是不可行的。
(3)經濟學家 Richard Roll 認為市場全球化是主因, 因程式交易只在美國盛行, 但沒有太多程式交易的香港和澳洲股市卻在10月19日當天帶頭下挫, 因此是因為市場全球化令在一個主要股市的大幅波動在一天內漫延全球股市。
2.2引發條件
引發股市股災的原因很多,但起碼應具備以下條件之一:
(1)一國的宏觀經濟基本面出現了嚴重的惡化狀況,上市公司經營發生困難;
(2)低成本直接融資導致「非效率」金融以及「非效率」的經濟發展,極大地催生泡沫導致股價被嚴重高估。
(3)股票市場本身的上市和交易制度存在嚴重缺陷,造成投機盛行,股票市場喪失投資價值和資源配置功能。
(4)政治、軍事、自然災害等危機使證券市場的信心受到嚴重打擊,證券市場出現心理恐慌而無法繼續正常運轉。
3.股災處理措施
幾乎每一個發生股災的國家或地區都採取了善後處理措施。應急措施主要有:啟用「斷路器」暫停股市交易,動用股市平準基金入市,回購本公司股票,消除市場恐慌心理等。為了避免股災再次發生,則加快了證券市場法規建設與完善,強化了市場有效監管和規范運作,促進經濟復甦和經濟發展以重塑投資者信心。
4.最慘烈的幾次股災
4.1美國股災
4.1.1 1929年大股災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災難的發生是毫無徵兆的,開盤時,並沒有出現什麼值得注意的跡象,而且有一段時間股指還非常堅挺,但交易量非常大。突然,股價開始下跌。到了上午11點,股市陷入了瘋狂,人們競相拋盤。到了11:30,股市已經狂跌不止。自殺風開始蔓延,一個小時內,就有11個知名的投機者自殺身亡。當天,換手的股票達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許多股票售價之低,足以導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夢破滅。
這種遭遇不僅僅降臨到普通的缺乏理智的投資者身上, 20世紀最為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也在此次危機中幾近破產。
從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間,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的價格從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種公用事業的股票的平均價格從141.9跌到28,20種鐵路的股票平均價格則從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公司從92美元跌至7美元。幾千家銀行倒閉、數以萬計的企業關門,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間出現了四次銀行恐慌。
大股災之後,隨即發生了的大蕭條持續了10個年頭。從1929年9月到1932年大蕭條的谷底,道瓊斯工業指數從381點跌至36點,縮水90%,直到1941年,以美元計算的產值仍然低於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間,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業人數少於800 萬。1933年,大約有1300萬人失業,幾乎在4個勞動力中就有1個失業。
這次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國股市才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
4.1.2 1987年股災
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開盤僅3小時,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下跌508.32點,跌幅達22.62%。 隨即,恐慌波及了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當天,倫敦、東京、香港、巴黎、法蘭克福、多倫多、悉尼、惠靈頓等地的股市也紛紛告跌。隨後的一周內,恐慌加劇,10月20日,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跌幅達14.9%,創下東京證券下跌最高紀錄。10月26日香港恆生指數狂瀉1126點,跌幅達 33.5%,創香港股市跌幅歷史最高紀錄,將自1986年11月以來的全部收益統統吞沒。亞洲股市崩潰的信息又回傳歐美,導致歐美的股市再次下瀉。
據統計,在從10月19日到26日8天內,因股市狂跌損失的財富高達2萬億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及間接損失總和3380億美元的5.92倍。
股市的震盪剛剛有所緩解,社會經濟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動之中。銀行破產、工廠關閉、企業大量裁員,1929年發生的悲劇再度重演。比1929年幸運的是,當時美國經濟保持著比較高速的增長,股市股災並沒有導致整體的經濟危機。但股災對美國經濟的打擊仍然巨大,隨之而來的是美國經濟的一段長時間的停滯。
4.2日本股災
1989年12月,日經平均股指高達38915點,進入90年代,日本股市價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點。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勢更猛。1992年4月1日東京證券市場的日經平均指數跌破了17000點,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點,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時價總額由1989年底的630萬億日元降至299萬億日元,3年減少了331萬億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徹底破滅。 證券業空前蕭條。1991年以來的兩年中股票市場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200多家證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且經營赤字越來越大。1992年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達400億日元以上。
對外資本交易方面,由於對外證券交易額減少,出現長期資本收支盈餘,日本變為了資本輸入大國。
另一方面由於股市瘋狂上漲,吸引企業都轉向直接融資,銀行被迫以風險大的企業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主要融資對象,從而間接地導致了銀行業的危機。
泡沫破滅後,日本經濟形勢急轉直下,立即呈現設備投資停滯、企業庫存增加、工業生產下降、經濟增長緩慢的局面。連房地產價格跌幅近半才剛剛開始穩住,整個國家的財富縮水了近50%。
當年資產價格的持續上漲激發人們借貸投機的慾望,日本銀行當初急切地給房地產商放貸終於釀下了苦果。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和不良貸款不可避免地增加,使日本銀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發了通縮,使得日本經濟經歷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蕭條。 日本經歷了長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彈之後,日本股市離它的歷史最高點還有70%之遙。
4.3 1973年香港股災
1969年由李福兆牽頭的一群華資經紀暗中籌備一間華人的股票交易市場遠東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並於12月17日開業,由此開始了普羅市民參與證券及股票買賣,當時恆生指數於12月29日創下160.05當年新高,其後股市節節上升,1971年9月20日創下406.32新高位,不足兩年上升1.5倍。1973年發生了香港股票普及化後第一次股災,恆生指數於一年內大跌超過九成,數以萬計的市民因此而破產。
4.4 1990年台灣股災
1987年到1990年,台灣股指從1000點一路飆升到12682點,整整上漲了12倍。當時台灣經濟已實現連續40年平均9%的高增長,台幣兌換美元更從1比40升到1比25元,加上券商的執照開放等,都是熱錢湧入的重要原因,當時房市和股市一起火爆。由於新台幣的升值預期,海外「熱錢」大量湧入島內,在居民財富增長作用下,一時間台灣土地和房地產價格在短時間內翻了兩番,當時,島內可以說完全是資金泛濫,巨大的資金流貪婪地尋找各種投資機會。1989年最後一個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達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場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
1990年2月,指數從最高點12682點一路崩盤,一直跌到2485點才止住,8個月的時間跌掉一萬點。從12000點的下跌過程中,許多人屢次抄底,屢次套牢,從12000點回到8000點以下,有人開始進行買進,7000點買進,6000點買進,5000點更是買進,日後是一路跌到了2485點。
5.中國式股災
中國股市發展歷程較為短暫,但依然經歷了兩次驚心動魄的股災。
一次發生在1996年。1996年國慶節後,股市全線飄紅。從4月1日到12月9日,上證綜合指數漲幅達120%,深證成份指數漲幅達340%。證監會連續發布了後來被稱作「12道金牌」的各種規定和通知,意圖降溫,但行情仍節節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給股市定性:「最近一個時期的暴漲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漲勢終於被遏止。上證指數開盤就到達跌停位置,除個別小盤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體持倉股民三天前的紙上富貴全部蒸發。
另一次發生在2001年。當年7月26日,國有股減持在新股發行中正式開始,股市暴跌,滬指跌32.55點。到10月19日,滬指已從6月14日的2245點猛跌至1514點,50多隻股票跌停。當年80%的投資者被套牢,基金凈值縮水了40%,而券商傭金收入下降30%。
與國外股災相比,中國股災的發生原因不盡相同,但都有一些共性:股市的走勢大大脫離經濟的基本面,因此註定難以持續,一有風吹草動,便全線潰敗,而股市中人則投機心態過盛,或風雨將至仍勉力為止,或追漲賣跌全憑感覺,終不免悲慘收場。
㈦ 十二道金牌的股市有關
1996年初,中國股市已經走熊了三年,許多股票已跌無可跌,廣大股民深套其中而痛苦萬分。然而,春節過後,股市突然連連跳空高開,宏觀政策也利好不斷。3月30日,央行宣布4月1日起停辦新的保值儲蓄業務。4月1日,國務院批示要「穩步發展,適當加快」。滬深兩個交易所也採取優惠措施吸引券商和資金,促使人心振奮,入市踴躍,股價狂漲。至12月12日,上證綜指比4月1日上漲了124%,深成指上漲了346%,漲幅達5倍以上的股票超過百種。深發展從6元漲到了20.5元,四川長虹從7元漲到了27.45元。
為了維穩,管理層從10月份開始,連發了《關於規范上市公司行為若干問題的通知》、《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關於堅決制止股票發行中透支行為的通知》等,這一個管理辦法和4個通知,先後使用了「規范、管理、堅決制止、防範和嚴禁」等關鍵詞,可對瘋狂的股市沒有生產絲毫的影響。管理層接著又連發了《券商自營業務管理辦法》、《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督》、《嚴禁操縱市場行為》、《進一步加強市場稽查工作》、《加強風險管理和教育工作》等文件,並恢復了漲停幅限制措施,但股市依然我行我素地往上漲。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重要位置刊登了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明確指出「最近一個時期的暴漲則是不正常的和非理性的」。當天是星期一,開盤之後的4分鍾時間內,滬市即跌停,深市也滿盤皆綠。12月24日與12月9日相比,滬市跌去了31%,深市跌去了38%,1200億元的紙上財富蒸發了。
此後,上述管理層的十二個關鍵措施就被戲稱為股市的「十二道金牌」。
㈧ 股市96年12道金牌是指哪12道
1996年4月1日到抄12月12日,上證綜指上漲了124%,深成指上漲了346%,漲幅達5倍以上的股票超過百隻。從10月起,管理層一道道「金牌」發出,大致有:《關於規范上市公司行為若干問題的通知》、《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關於堅決制止股票發行中透支行為的通知》等,但這些都沒能阻止住大盤的升勢,直到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特約評論員的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中國股市今年快速上漲,有其合理的經濟依據……但是,最近一個時期的暴漲則是不正常的和非理性的……股票交易過度投機明顯。……沒有隻漲不跌的股市,緩漲可能緩跌,暴漲必然暴跌,這是各國股市的一條共同規律。」並且,當日開始實施漲跌停板制度和T+1交割制度,當天起,股市出現了股指連續兩天幾乎跌停,第三天仍跳空大幅低開的局面……
㈨ 1996年12月3日股市發生什麼事了
1996年的上海股市猶如一個大轉盤,從年初的500多點,一直沖到1250點;深圳股市更是瘋了,從年初的900多點沖到了4200點。網下認購買新股票 需要上門 帶現金1996年4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稱,今起不再辦理新的保值儲蓄業務。1996年4月24日,上交所決定調低包括交易年費在內的七項市場收費標准。 1996年4月25日 合並方式組建「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5月29日,道·瓊斯推出中國股票指數,分別為道·瓊斯中國指數、上海指數和深圳指數。 1996年9月24日,上交所決定,從10月3日起分別下調股票、基金交易傭金和經手費標准;同時對證券交易方式作出重大調整,即由原來的有形席位交易方式改為有形無形相結合,並以無形為主的交易方式。自10月份起全面推廣場外無形席位報盤交易方式。 1996年國慶節後,股市全線飄紅。證監會坐不住了,團團冷風朝股市吹來,意圖降溫,但行情仍節節攀高。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第三任證監會主席周正慶組織人撰寫]「最近一個時期的暴漲則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從而引發市場暴跌。 1996年12月16日,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交易,實行漲跌幅不超過前日收市價10%的限制。
㈩ 96年12月16號暴跌時唯一飄紅的股票是什麼
是粵電力。
指的是股票等證券的價格普遍上漲時。證券交易場所的電子顯示屏上顯示價格上漲時用紅色字體,價格普遍上漲時顯示屏上以紅色為主,所以說飄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