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海自貿區什麼意思
2013年8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該自由貿易園區總面積為28.78平方公里,相當於上海市面積的1/226,范圍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Free Trade Zone,FTZ本國(地區)法律法規在本國(地區)境內設立的區域性經濟特區。這種貿易方式屬一國(或地區)境內關外的貿易行為,即某一國(或地區)在其轄區內劃出一塊地盤作為市場對外做買賣(貿易),對該市場的買賣不過多的插手干預、且不收或優惠過路費(關稅)。與國際上傳統自由貿易區(FTA)不同的是,傳統自由貿易區是多國一起玩,游戲規劃共同制定;而這種方式是自個在玩,游戲規則自個制定,不須經多方協議。傳統的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FTA):是根據多個國家之間協議設立的包括協議國(地區)在內的區域經濟貿易集團。指多個國家或地區(經濟體)之間做買賣生意(貿易),為改善買賣市場,彼此給予各種優惠政策;至於怎樣做買賣,不是某一國說了算,而是在國際協議的基礎上多國合作夥伴一起商議制定規則,按多國共同制定的規則進行。FTZ與FTA兩者的相同之處在於,都是為降低貿易成本促進商務發展而設立。為避免兩者混淆,商務部等部門2008年專門提出將FTZ和FTA分別譯為「自由貿易園區」和「自由貿易區」,以示區分 政府出台五項政策擬開放人民幣資本項目構建離岸金融中心
可能推15%企業所得稅優惠
貿易領域監管模式創新
推動外貿物流創新發展
『貳』 上海自貿區 是什麼
中國自由貿易區就是要和國際接軌的第一步,促進中國經濟的,目前注冊自由貿易區公司,免關稅,所得稅減半,自由貨幣噸換等等。
『叄』 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原因和意義
首先,上海自貿區建設實際上是中國主動選擇的一個新的開放試點,其核心是以開放倒逼改革提速。做出這種判斷的依據是,自貿區建設需要政府將市場行為的主導權歸還給市場主體、加快人民幣自由兌換進程、推進稅收改革,因此,自貿區建設將會帶動並推進金融、稅收、貿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同時,這些改革舉措可為全國性的改革提供巨大的示範效應,在這個進程中,改革紅利將會逐步釋放出來,最終推動中國經濟實現轉型升級。
其次,自貿區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引擎。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今年以來,我國外貿大幅回落,對國內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際經濟合作顯得更加重要,而加速資源要素的流通也勢在必行。建立自貿區有助於提振外貿,穩定經濟發展,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從國際角度看,建立自貿區符合當今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數據顯示,2011年,美國、歐盟、韓國、墨西哥的自由貿易協定夥伴分別為20個、53個、46個、43個,這些國家和地區同其自由貿易協定夥伴的進出口額占其外貿總額的比重分別為37%、27%、35%、73%。與之相比,我國同自由貿易協定夥伴的貿易額占我國外貿總額的比重為24%,如剔除中國的台港澳地區,則只有11%。因此,加快自貿區建設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
第三,對於資本市場來說,上海自貿區建設也有著非常重大的積極意義。這是因為自貿區經濟有著巨大的長期發展潛力,轄區內的上市公司(與這些公司有業務關系的轄區外公司)將獲得經營方面實質性的積極影響,對於其業績提升將有明顯的裨益。同時,這些上市公司將會受到場內外資金的重點關注。由此,自貿區概念將成為資本市場的又一條投資主線。
最後,上海自貿區建設獲批僅是開始,預計後續會有更多的自貿區獲批。據了解,國內部分省市也正在努力爭取建立自貿區。比如浙江舟山、廣州南沙等國家級新區就提出了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設想。
『肆』 上海自貿區的性質和意義是什麼
上海自貿區是繼城鎮化之後的,一個新的炒作熱點。不過我覺得市場的期望過高了。現在,上海自貿區的相關法律政策逐漸出台,情況逐漸明朗,市場對自貿區的預期很可能會降溫。
要政策還是要改革,上海選擇改革。政策是各種好處,改革是硬骨頭。改革成功了,硬骨頭啃下來,會有新的紅利。到時,上海將向自貿區靠攏,全國都將向自貿區靠攏。但如果失敗了,自貿區和上海其他地方不一致的法律體系,經濟環境,就是擺在眼前很麻煩的問題。兩套班子,以及中間的銜接,都需要更多資源維護。很可能從經濟效益考慮,非常不劃算。最後如何融合,能否成功,都是未知數。失敗了,成本會很高,即使成功,紅利可能也有限。上海市政府的壓力很大,大家對硬骨頭期望不能太高。
我對這個自貿區還存在很多疑問。新聞說:
新華視點:【4部法律有關規定擬在上海自貿區暫停實施】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近日獲批設立,為解決有關法律規定在試驗區內的實施問題,據26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相關決定草案,外資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文物保護法4部法律的有關規定,擬在此區域暫停實施,時間為3年。陳菲
我很疑惑,這些與外資有關的企業法停止實施了,那用什麼企業法呢?要給外資國民待遇,還得試點嗎?文物保護法又和自貿區有什麼矛盾呢?想允許外資經營文物拍賣,不是什麼原則性問題吧?為什麼不能直接在全國實行呢?
從之前各部委的反對聲音看,我本來以為,在自貿區,主要是一些關於金融的法律會停止實施。就我看歐債危機時的感覺,金融體系中的法律是很復雜的,監督管理執法許可權等,金融犯罪,還要涉及刑事,得有自己獨立的司法系統。自貿區不會使用獨立貨幣,金融體系的建立很復雜,想和其他地方銜接,更是大問題。軟制度的建設,不是三、五年能搞成功的。
如果只是匯率自由,利率自由,資金自由流動,其實國內現在已經很接近這個目標了。即使自貿區在這些方面有所突破,可獲得的紅利也有限。如果是制度方面的徹底改變,其實已經有香港了。是不是可以照搬香港那套呢?或者直接推廣香港經驗,會不會更好?
『伍』 求助,關於上海自貿區的各種功能(十分詳盡的)
上海自貿試驗抄區和傳統的襲一個國家單邊開放的自貿區相比它有四大功能,第一大功能就是貨物自由貿易,這是所有傳統自貿區的基本功能。第二大功能是推動中國服務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和自由化,這是新一輪的全球貿易規則的調節最主要力量。第三大功能是通過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推進中國金融自由化,包括利率匯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帳戶的開放,以及和上海國際金融新建設相協調。第四個方面理順政府和企業、市場、社會的關系。自貿區有兩大戰略使命,一是轉變政府職能,構造一個有限的政府,打造小政府、大市場、大社會。另外一個是開放功能,人民幣的國際化,貿易的自由化,投資的公平化、自由化。
『陸』 什麼是自由貿易區,目前上海貿易區的主要規則包括哪些內容
自由貿易區中的所謂"自由",更多意義上是指在特定區域內貿易、物流和關稅的自由,核心是通過放鬆管制,加快貨物進出、人員往來、資金流動、信息傳遞。相對比"境內關內",這種"境內關外"無疑能夠更大限度地減少貿易成本,促進貿易與交流。
上海自貿區肩負四項重大使命。
一、貿易的自由化:即沒有海關監管、查禁、關稅干預下的貨物自由進口、製造和再出口。上海的目的不是做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而是做轉口貿易和離岸貿易。這裡面最核心部件有兩個,一是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另一個就是構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離岸貿易的最核心是解決跨國公司的資金管制問題,自貿區內企業允許搞一個國際資金池和國內資金池,當中設計有互聯互通的管道。這樣的貿易就是訂單和資金環節是在上海完成的,貨物未必經過上海的港口。
自貿區不會做成集裝箱的堆場,並探索同大長三角周邊地區的錯位競爭和協同合作。更重要的是,推進與自由貨物貿易相關的服務貿易的發展,特別是配套國際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以及航運金融交易平台,允許境內外企業參與商品期貨和航運遠期交易。在自貿區內將允許境外期貨交易所指定或設立商品期貨的交割倉庫,一旦建成,將替代韓國釜山和新加坡LME倉庫的部分作用。這些設計不僅會促進相關的服務貿易、服務外包行業(包括融資租賃、檢測維修、審計會計等)的發展,還降低了跨國企業進行全球資源調配和商品價格風險管理的門檻和成本,將助力於自由貿易港的繁榮。
二、投資的自由化:全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非禁即入,除了負面清單規定不能乾的,其他都可以干。這特別針對的是服務業: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社會服務、文化服務,六大領域全部開放。實踐證明,不管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凡是對外開放比較徹底、積極參與全球資源競合的領域,都會發展較好、競爭力變強。因此自貿區內投資會大部分實行備案制,取消外資持股比例或經營范圍等諸多限制。預期率先在試驗區范圍內改革投資項目管理、外商投資企業設立及變更管理、工商登記這三個環節。而船舶運輸、資信調查、融資租賃、檢測維修、演出經紀、娛樂文化、教育培訓、醫療保健等眾多現代生產型和生活型服務性行業,都將對內外資實施公平的准入標准,歡迎國內民營資本和海外直接投資。
其實這應該也是正在進行的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談判的預演,中方同意以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為基礎與美方進行實質性磋商。對外資的「國民待遇」將首次延伸至「准入前」,並不再依賴當前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來進行行政控制,用以交換美國對等的更透明的外資准入審核流程。這一點對於中國政府機構改革來說也是意味深長,目的是消解既有政府部門的審批權以及相應的設租、尋租能力。此外,投資也是雙向的,鼓勵中國資本從自貿區向海外直接投資。可能未來在自貿區,對外投資只需要備案。鼓勵成立對外股權投資基金,並提供相應的中介服務,讓自貿區同時成為中國資本走向世界的平台,大力推進「走出去」戰略。
三、金融的國際化:其終極目的就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必須要過的一關是放開資本項目管制。預期在自貿區內,投資和貿易相關的資金可以自由兌換,利率、匯率都是市場決定的,積極探索麵向國際的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建立與自貿區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同時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以及民營資本與外資金融機構共同設立中外合資銀行(可能具有有限牌照)。鼓勵其建立綜合交易平台,全面放開產品創新。也允許自貿區的金融機構去海外發債,拿錢回來之後可以貸款給自貿區裡面的企業,並突破現有存貸比的限制。同時變革自貿區內企業外債管理方式,力圖實現外匯資金集中運營,以便建立跨國企業的全球資金管理中心。
未來自貿區金融方面的發展願景是很大的,首先是初步實現香港、新加坡、澳門、瑞士、開曼、維京群島等具備的自由貿易和離岸金融等功能,允許區內符合條件的中資銀行從事離岸業務;同時考慮藉助類似紐約的國際銀行便利設施(IBF)、東京的JOM等的設計,培育在岸離岸分離型的金融中心(國際板),再通過建立適當的通道和管道(可以是額度、地域、賬戶類型、交易類別等),部分打通離岸和在岸市場,實現有限的互聯互通,允許資金在一定的范圍或者限額內相互滲透,建立分離滲透型(先單向再雙向)金融市場。在風險可控和效率提升的前提下,最終形成類似倫敦的,全面滲透型和內外一體化的真正的全球金融中心。
四、行政的精簡化:自貿區將實施「一線徹底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貨物自由流動」的創新監管服務新模式,「一線」指國境線,「徹底」被不斷強調。因此自貿區建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要在現有的開放試點里,化繁為簡,減少行政成本,提供一條整合現有海關特殊監管區的有效路徑。可以預見,未來在自貿區內,質檢工商等所有的市場行政管理職能都會匯總到一個機構,而分散在一行三會的金融監管也可能都並在一起只有一個金管局,所以真正意義的大部制改革完全可以在試驗區里實現。其最終目的是──建立集中統一的市場監管體系,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透明度,並進行地方立法試驗和履行投資者權益保護功能,這即是實踐「小政府」的全新的執政理念,也是理清市場和政府最優邊界的最新嘗試。
『柒』 上海自貿區的任務
《中來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自區總體方案》明確了試驗區建設的主要任務措施。
一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探索建立與國際高標准投資和貿易規則體系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系,推進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審批轉為注重事中、事後監管。提高行政透明度,完善投資者權益有效保障機制,實現各類投資主體的公平競爭。
二是擴大投資領域開放。選擇金融、航運、商貿、文化等服務領域擴大開放。探索建立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逐步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外商投資管理制度。改革境外投資管理方式,支持試驗區內各類投資主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境外投資。
三是推進貿易發展方式轉變。積極培育貿易新型業態和功能,推動貿易轉型升級。深化國際貿易結算中心試點,鼓勵企業統籌開展國際國內貿易,實現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提升國際航運服務能級。
四是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加快金融制度創新,建立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促進跨境融資便利化。推動金融服務業對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和外資金融機構全面開放,鼓勵金融市場產品創新。
五是完善法制保障。各部門要支持試驗區深化改革試點,及時解決試點過程中的制度保障問題。上海市要通過地方立法,建立與試點要求相適應的試驗區管理制度。
『捌』 上海自貿區是個什麼概念
推進國際貿易結算中心、融資租賃、期貨保稅交割功能、擴大保稅船舶登記試點規模、研究建立具有離岸特點的國際賬戶等十項功能先行先試,即:深化國際貿易結算中心試點運作、融資租賃功能全面發展、以期貨保稅交割功能促進大宗商品產業集聚、擴大保稅船舶登記試點規模、推動機場區港一體化邁出實質性步伐、做大洋山保稅港區國際中轉集拼業務、全面推進亞太營運商計劃、探索「前店後庫」聯動模式、試點全球維修檢測業務、研究建立具有離岸特點的國際賬戶。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個自由貿易區,是中國經濟新的試驗田,力爭建設成為具有國際水準的投資貿易便利、貨幣兌換自由、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的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自貿區的政策與經驗強調復制性和推廣性
『玖』 上海自貿區的作用和意義
2013年上海自貿區將推進國際貿易結算中心、融資租賃、期貨保稅交割功能版、擴大保稅權船舶登記試點規模、研究建立具有離岸特點的國際賬戶等十項功能先行先試,即:深化國際貿易結算中心試點運作、融資租賃功能全面發展、以期貨保稅交割功能促進大宗商品產業集聚、擴大保稅船舶登記試點規模、推動機場區港一體化邁出實質性步伐、做大洋山保稅港區國際中轉集拼業務、全面推進亞太營運商計劃、探索「前店後庫」聯動模式、試點全球維修檢測業務、研究建立具有離岸特點的國際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