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用貨幣數量論分析中國的通貨膨脹

用貨幣數量論分析中國的通貨膨脹

發布時間:2021-05-03 17:16:00

1. 試分析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有關通貨膨脹形成原因的若干觀點。請詳細說明

補充一下:國內的通貨膨脹(應該說這個詞還值得討論)原因與政府價格管制有關系,我們的價格改革是按照商品價格、中間投入品價格和要素價格進行的,但目前要素價格仍然是管制之下的,例如土地價格、煤炭價格,只要調整就會上漲,這應該說是個問題。

2. 宏觀經濟學~ 分析中國通貨膨脹

產業結構的問題,之前為了保持GDP的增長,不停地建設基礎設施,比如鐵路,高鐵,政府投資太多。拉動了總需求,使AD曲線右移,企業試圖為了僱傭更多的勞動力而提高實際工資率,推動了總成本的上升,導致價格也上升,但上升的價格幅度大於實際工資上升的價格幅度。導致了通貨膨脹。所以,現在中國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減少政府投資,降低GDP增長幅度
1、供需失衡 比如食品行業 這是需求拉動型的通脹
2、成本拉動 比如原油鐵礦等國際價格上升 國內這些行業的價格上漲
3、國內投資過熱 大量流動性流向樓市股市 流動性過剩導致通脹壓力加大
4、國際貿易失衡 巨額順差的長期存在 外匯占款嚴重 RMB投放過多
5、RMB升值預期使得大量國際資本流入國內

3. 根據貨幣數量論在長期通貨膨脹發生的惟一原因是什麼

我國經濟1996年實現「軟著陸」以後,宏觀經濟運行出現了新的態勢和特徵18i。新的經濟周期以經濟增長速度的高峰位作為起點,然後經濟增長速度逐漸回落、拖平,進而形成了一條長尾,出現了經濟周期峰前谷後的顯著非對稱性。由於我國經濟正處於經濟波動性降低、經濟活性減弱和總需求不足的階段,此時政策制定者已不再擔心傳統經濟收縮階段所容易形成的價格與增長的「滯脹」,而是擔心價格水平緊縮和經濟增長停滯的「滯縮」。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對我國貨幣供給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多種計量分析。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得出下述三個基本結論和貨幣政策啟示。

首先,在穩定性政策目標下,我們證明了貨幣供給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脫離是需求沖擊和貨幣沖擊所形成的,這樣我們就懷疑目前貨幣政策之價格膨脹效果降低的原因是出現了反向的需求沖擊和貨幣沖擊。對此,我們分別利用協整關系和ECM模型加以檢驗。檢驗結果表明,我國貨幣供給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長期協整關系(見協整方程(15)式),這說明我國的貨幣政策仍然具有最終影響價格水平的能力,貨幣政策仍然是價格水平調整的主要政策方式。在協整方程(15)表示的長期均衡關系中,貨幣存量水平對於通貨膨脹率的乘數為0.983,差分後則說明貨幣供給增長率中將有98%轉移到價格膨脹當中,貨幣變數長期中性的特徵仍然明顯。因此,未來經濟增長仍然主要依靠實際經濟規模的擴張,目前則應該在繼續調整總需求的基礎上,從培育總需求和實現總需求人手促進經濟快速增長。

其次,通過分離供給沖擊和貨幣沖擊,我們發現目前經濟中出現這兩種沖擊的跡象均比較明顯,而且沖擊方向與價格變化方向相反,這是目前輕微通貨緊縮和貨幣政策名義效應降低的主要原因。在ECM模型中,各種沖擊的整體效果(回歸系數和)都與貨幣供給增長速度的方向相反,清楚地反映出經濟沖擊對貨幣供給和價格水平的影響方向。ECM模型估計結果說明,目前由於受到需求沖擊和貨幣沖擊的雙重影響,貨幣供給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短期波動帶來了兩者之間的顯著偏離。總需求不足導致經濟無法實現靈活的數量調整,從而傾向於價格向下的名義調整;名義利率和價格水平下降,導致未來收人預期的不確定性增強,也增加了居民消費的貨幣持有,使得貨幣流通速度減慢。另外,目前代表需求沖擊和貨幣沖擊強度的波動性也明顯減弱(參見圖6),這不僅是目前總需求不足的缺口未加擴大的跡象,也是穩健性貨幣政策積極色彩成分的體現。

最後,雖然當前貨幣流通速度沖擊和需求沖擊沒有繼續擴張的跡象,但也未體現出快速向均衡狀態收斂的特徵。經濟沖擊作用的穩定性說明,通貨膨脹率同經濟增長率一樣,將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階段性,這意味著通貨緊縮也同通貨膨脹一樣,一旦形成就將持續一段時期。因此,積極貨幣政策對價格水平的影響也將是一個較長的過程。與我國經濟實現的「軟著陸」相對應,未來我國經濟的擴張也會是一段「軟擴張」,在需求沖擊導致貨幣供給和價格水平短期偏離的情形下,我國經濟在「軟擴張」時期必然伴隨著價格水平的緩慢回升。因此,基於貨幣政策對價格水平變化的影響機制,我們在貨幣政策操作上要盡量防止名義利率的繼續下調,以保持貨幣持有具有一定的機會成本,同時還要在適度增加貨幣供給的同時;通過降低流動性約束和誘導正向貨幣沖擊等方式;激活貨幣存量在資產泡沫等成分中的沉澱,釋放一些非流通性的貨幣持有,這些措施都將有助於緩解通貨緊縮壓力或者阻止通貨緊縮的蔓延。

4. 用貨幣數量論交易方程式證明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

MV=PQ
M/P=Q/V
當總產出不變(Q),貨幣流通速度一定時(貨幣主義認為V是一個接近不變的常數),M和P比例固定,也即,通貨膨脹只可能是由於貨幣供應過多引起。

5. 宏觀經濟題目:用古典貨幣數量論說明通貨膨脹形成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物價水平的高低和貨幣價值的大小由一國的貨幣數量所決定的。貨幣數量增加,物價隨之正比上漲,而貨幣價值則隨之反比下降。反之則相反。古典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本身是沒有內在價值的,而僅僅起到了交易媒介的作用。貨幣只是覆蓋於實物經濟上的一層面紗,對經濟不發生實際的影響。

即由於經濟運行中總需求過度增加,超過了既定價格水平下商品和勞務等方面的供給而引發通貨膨脹。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過度增長所引起的通貨膨脹,即「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貨物」,按照凱恩斯的解釋,如果總需求上升到大於總供給的地步,過度的需求是能引起物價水平的普遍上升。

在我國,財政赤字、信用膨脹、投資需求膨脹和消費需求膨脹常常會導致我國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的出現。所以,任何總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的具體原因。

(5)用貨幣數量論分析中國的通貨膨脹擴展閱讀:

通貨膨脹的表現形式:

1、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為限度,如果紙幣發行過多,引起紙幣貶值,物價就會上漲。

2、商品價格與商品價值成正比,商品價值量增加,商品的價格就會上漲。

3、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商品供不應求時,價格就會上漲。

4、政策性調整,理順價格關系會引起上漲。

5、商品流通不暢,市場管理不善,亂收費、亂罰款,也會引起商品價格的上漲。可見,只有在物價上漲是因紙幣發行過多而引起的情況下,才是通貨膨脹。

6. 用宏觀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中國當前通貨膨脹的原因

分配結構的失衡既存在於二次分配領域,即百姓勞動收入與國家財政收入相比,國民財富向政府傾斜;更存在於一次分配領域,即勞動者工資與企業利潤相比,企業財富向資本傾斜,體現勞動力價格的工資收入長期偏低。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中國早期改革缺的是資本,富裕的是勞動力,因此,在分配領域採取的策略是收入向資本傾斜。但在法治不健全,民眾權益保障嚴重缺位的背景下,資本和權利就極易勾結起來,成為一個既得利益集團,勞動力低廉的狀況就可能被鎖定。另一方面,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由於未能有效打破壟斷,凡是掌握資源的人可以利用手中的資源來換取收入,從而在低工資之外,又擴大了收入差距。目前中國收入最高的20%人口與最低收入者的實際收入差距約十八倍,且差距仍在向縱深發展。

勞動力價格的長期偏低,其後果就是造就大量的低收入勞動者,他們是想消費的一個群體,但由於收入低沒有能力增加消費;而占財富絕大多數的、有能力消費的富人,由於消費的邊際遞減,也缺少消費動力。國內自身的消費市場不可能擴大,生產的產品便只有出口和改為投資消費。所以,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得不依賴於投資與出口。如果沒有等同的進口需求,在當前美元不斷貶值的情況下,出口換回來的就只是一些不斷貶值的貨幣符號。而且,出口企業不斷把收回的美元兌換給國家,國家就得不斷向經濟體系投放人民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流動性過剩的現象。

所以,用一個邏輯鏈條來表示的話,分配結構失衡造成了消費不足,消費不足使得生產出來的產品沒人買,導致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又使得多餘的錢花不出去,從而形成流動性過剩,最終使得貨幣貶值,物價上漲。

表面上看起來,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是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因此,要防止通貨膨脹特別是惡性通脹的發生,似乎可以從緊縮貨幣入手,發揮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比如,提高銀行利息率和 證券的收益率,防止居民從銀行和證券市場大量變現,導致大量現金流入市場;收縮貨幣供應,減少信貸額度,控制基建投資;鼓勵進口,減少出口,增加國內市場對貨幣的需求,等等。應該說,這些措施會產生一定的效果,但只能治標不治本,而且它們或多或少會降低經濟增長。對中國式通貨膨脹,必須要深入到分配結構里去,解決由分配結構失衡引致的收入差距擴大問題。

分配問題是一個制度問題,是由轉軌時期的體制、經濟發展和公共政策缺陷共同導致的。也因此,必須從上述方面著力,打破壟斷,完善市場競爭,改變收入分配中的資本利益最大化和國家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取向,提高勞動者工資水平,建立一個機會公平、權力公平的制度。公平收入分配是最終解決我國內需不足和通貨膨脹的唯一出路。經過改革近30年的發展,現實產能已經為提高勞動力價格水平和公平收入分配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現在我們需要的只是決心和行動。

7. 試用貨幣數量論說明貨幣供給與通貨膨脹的關系

我國經濟1996年實現「軟著陸」以後,宏觀經濟運行出現了新的態勢和特徵18i。新的經濟周期以經濟增長速度的高峰位作為起點,然後經濟增長速度逐漸回落、拖平,進而形成了一條長尾,出現了經濟周期峰前谷後的顯著非對稱性。由於我國經濟正處於經濟波動性降低、經濟活性減弱和總需求不足的階段,此時政策制定者已不再擔心傳統經濟收縮階段所容易形成的價格與增長的「滯脹」,而是擔心價格水平緊縮和經濟增長停滯的「滯縮」。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對我國貨幣供給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多種計量分析。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得出下述三個基本結論和貨幣政策啟示。

首先,在穩定性政策目標下,我們證明了貨幣供給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脫離是需求沖擊和貨幣沖擊所形成的,這樣我們就懷疑目前貨幣政策之價格膨脹效果降低的原因是出現了反向的需求沖擊和貨幣沖擊。對此,我們分別利用協整關系和ECM模型加以檢驗。檢驗結果表明,我國貨幣供給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長期協整關系(見協整方程(15)式),這說明我國的貨幣政策仍然具有最終影響價格水平的能力,貨幣政策仍然是價格水平調整的主要政策方式。在協整方程(15)表示的長期均衡關系中,貨幣存量水平對於通貨膨脹率的乘數為0.983,差分後則說明貨幣供給增長率中將有98%轉移到價格膨脹當中,貨幣變數長期中性的特徵仍然明顯。因此,未來經濟增長仍然主要依靠實際經濟規模的擴張,目前則應該在繼續調整總需求的基礎上,從培育總需求和實現總需求人手促進經濟快速增長。

其次,通過分離供給沖擊和貨幣沖擊,我們發現目前經濟中出現這兩種沖擊的跡象均比較明顯,而且沖擊方向與價格變化方向相反,這是目前輕微通貨緊縮和貨幣政策名義效應降低的主要原因。在ECM模型中,各種沖擊的整體效果(回歸系數和)都與貨幣供給增長速度的方向相反,清楚地反映出經濟沖擊對貨幣供給和價格水平的影響方向。ECM模型估計結果說明,目前由於受到需求沖擊和貨幣沖擊的雙重影響,貨幣供給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短期波動帶來了兩者之間的顯著偏離。總需求不足導致經濟無法實現靈活的數量調整,從而傾向於價格向下的名義調整;名義利率和價格水平下降,導致未來收人預期的不確定性增強,也增加了居民消費的貨幣持有,使得貨幣流通速度減慢。另外,目前代表需求沖擊和貨幣沖擊強度的波動性也明顯減弱(參見圖6),這不僅是目前總需求不足的缺口未加擴大的跡象,也是穩健性貨幣政策積極色彩成分的體現。

最後,雖然當前貨幣流通速度沖擊和需求沖擊沒有繼續擴張的跡象,但也未體現出快速向均衡狀態收斂的特徵。經濟沖擊作用的穩定性說明,通貨膨脹率同經濟增長率一樣,將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階段性,這意味著通貨緊縮也同通貨膨脹一樣,一旦形成就將持續一段時期。因此,積極貨幣政策對價格水平的影響也將是一個較長的過程。與我國經濟實現的「軟著陸」相對應,未來我國經濟的擴張也會是一段「軟擴張」,在需求沖擊導致貨幣供給和價格水平短期偏離的情形下,我國經濟在「軟擴張」時期必然伴隨著價格水平的緩慢回升。因此,基於貨幣政策對價格水平變化的影響機制,我們在貨幣政策操作上要盡量防止名義利率的繼續下調,以保持貨幣持有具有一定的機會成本,同時還要在適度增加貨幣供給的同時;通過降低流動性約束和誘導正向貨幣沖擊等方式;激活貨幣存量在資產泡沫等成分中的沉澱,釋放一些非流通性的貨幣持有,這些措施都將有助於緩解通貨緊縮壓力或者阻止通貨緊縮的蔓延。

8. 運用相關數據,描述和分析中國經濟增長狀況和通貨膨脹狀況

通貨膨脹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常見的現象。通貨膨脹有其自身產生的原因,通常是由總需求和總供給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由於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來自貨幣和需求等,表現是價格水平的持續上漲。通貨膨脹影響到貨幣購買力,產生再分配效應並且導致其他因為通貨膨脹而增加的成本。為了應對通貨膨脹,所能採取的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控制貨幣數量和抑制過度的需求。通貨膨脹對整體經濟的運行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也會影響到經濟的增長,對經濟體中的就業以及人們的預期產生影響,也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一些影響,本文將就通貨膨脹發生的一般性原因進行探討,同時將結合中國80年代後發生過的幾次通貨膨脹進行分析,對其產生的原因和影響進行討論,並且結合外國經濟的實踐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議,對通貨膨脹與中國經濟的平穩運行和增長運行進行分析.

9. 請用貨幣數量論的觀點分析貨幣供應量,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三者之間的關系。

參考一下,這是比較通俗易懂的,若要用課本上的理論來解釋,要找書看的
當市場上貨幣流通量過多,既貨幣供應量增加,若此時的經濟增長速度比貨幣增長速度慢,那麼市場上的流通貨幣相對過多,經濟增長慢,而人們需求過度,這時物價上漲,導致貨幣貶值,若物價持續上漲這時就可以認為出現通貨膨脹。

10. 根據貨幣數量論,貨幣量增加的影響是什麼

貨幣數量小幅度增加影響:人們收入增多,可能導致保留貨幣,也可能使用貨幣購買商品,並不一定會帶來商品價格上升。

貨幣數量大幅度增加影響:相應地將必定帶來商品價格的大幅度變化或通貨膨脹,而商品價格的大幅度變化特別是通貨膨脹,乃是一個經濟體存亡的大問題。



(10)用貨幣數量論分析中國的通貨膨脹擴展閱讀:

現代貨幣數量論的理論分析及對發展中國家主要是中國的現實考察,提出發展中國家不應照搬現代貨幣數量論,現代貨幣數量論不是「指南針」而是「參照物」。各發展中國家應結合本國情況進行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改革是發展中國家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因。

弗里德曼貨幣需求理論強調貨幣需求的財富限制,他的一些觀點對於正確分析我國的現在經濟狀況有一定的作用。中國大多數消費者屬於中低收入階層,多數消費者的預期永久性收入減少或增長緩慢,結果低收入者手持貨幣減少,以儲蓄的方式儲蓄貨幣,使商品和貨幣的替代率下降。

一方面造成商品存貨的持續增加,另一方面人們無力消費或減少消費。央行的幾次降息,對人們的貨幣需求影響很小,儲蓄存款的持續增加便說明了這一問題。

閱讀全文

與用貨幣數量論分析中國的通貨膨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元兌日匯率是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477
期貨交易克服人性 瀏覽:597
線下投資理財導航 瀏覽:233
g20峰會什麼股票受益 瀏覽:373
六七十年代出口換外匯的瓷器 瀏覽:883
ppi和期貨 瀏覽:726
華寶油氣基金市值打新 瀏覽:681
中證etf500基金手續費 瀏覽:759
富盈私募基金2019最新消息 瀏覽:741
收益最高的穩健基金 瀏覽:522
第三批科創板基金何時發行 瀏覽:677
南京外匯投資公司 瀏覽:407
2014元旦貴金屬休市 瀏覽:866
產品備案通過後資金支付要求 瀏覽:246
江西博雅收購廣東丹霞價格 瀏覽:624
銀行間債券市場期貨 瀏覽:834
馬來幣和人民幣比價 瀏覽:966
亞太通用投資 瀏覽:55
一元科創版基金買哪個 瀏覽:395
全球星股票 瀏覽: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