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債務的風險到底有多高
中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和居民的負債率到底是多少?這些債務的風險有多高,會不會對中國經濟增長構成系統性風險或者區域性風險,應對這些債務和風險有哪些應對舉措?基於此,日前,國務院信息公開辦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共同舉辦第25次文津圓桌閉門研討會進行研討。
債務總量持續增長但整體可控
數據顯示,以廣義信貸總量的指標,到2016年一季度末,廣義信貸為134萬億,廣義信貸和GDP之比是193%,比2008年末上升79個百分點。以各項貸款比GDP的指標,到2015年底這個指標差不多是150%左右,比2008年末上升47.5個百分點。這說明這些年我國債務總量在持續增長。
不過,中國銀監會政策研究局副主任何國鋒稱,相對債務總量增長,債務結構的問題更加需要引起關注。
何國鋒強調,值得關注的是,社會整個融資體系結構不合理,長期依賴銀行體系。他說,近年來,直接融資尤其債券融資這塊發展比較快,但股票融資佔比比較低。2015年末債券和股票融資總量在社會融資規模佔比14%左右,這導致實體經濟融資壓力和風險過度集中在銀行體系,銀行業承擔了大量本來應該由資本市場解決的一些金融服務,像科技創新、大眾創業、兼並重組這些應該由股權融資來做更好一些。
就整個銀行體系來看,中國銀行(601988,股吧)體系的不良貸款率仍較低。何國鋒提到,今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75%,同時整個貸款損失准備也比較充足,目前商業銀行貸款撥備有2.4萬億,今年以來還在增長,撥備覆蓋率175%,貸款撥備率3.06%,對於不良貸款仍有充足的撥備。
此外,企業債市場信用風險總體可控。
截至2016年3月底,企業債券存量規模4.17萬億元,占整個公司信用類債券余額的四分之一左右。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財政處處長關鵬表示,發改委管理的企業債券最大的特色是與投資項目直接掛鉤,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重大規劃和重大政策,資金的投入大都形成了一些比較優質的資產,能夠產生穩定的經營收入,是債券還本付息的重要保障。因此,企業債券在整個公司信用類債券的各品種中違約數量最少,信用風險總體可控。
另外,財政部預算司債務處處長尹李峰也提到,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當前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尹李峰說,截至2015年末納入預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債務10.66萬億,地方政府債務16萬億,兩項合計全國政府債務26.66萬億,佔GDP的比重為39.4%,低於歐盟60%的預警線,也低於當前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水平。
尹李峰表示,從地方政府債務來看,目前債務風險也總體可控,以國際通用債務率(債務余額/綜合財力)指標衡量,2015年地方政府債務率為89.2%,低於國際通行警戒線。與一些發生債務危機的國家不同,我國地方政府債務形成了大量與債務相對應的優質資產作為償債保障,加上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將保持中高速增長,也為債務償還提供了根本保障。
不過,針對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目前存在的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總體有所下降、局部地區的債務風險有所上升、地方政府違法或變相舉債擔保情況仍有發生、一些地方還有一些不規范的PPP模式等新情況和問題,尹李峰稱,有關部門正在督促地方和相關部門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從居民負債來講,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曹紅輝提到,2013年中國達到55.5%,美國為113%(2007年為143%),日本是130%。相對來講,中國的居民部門負債率還是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曹紅輝說,消費的貸款在中國是兩倍於經營性負債的,佔到整個居民負債的32%,其中居民負債中,80%是用於購買房產,其次就是汽車和信用卡的貸款。另外,中國的居民人口結構中,40歲以下佔53.71%,這說明中國人口年齡結構並非是造成中國居民負債增長的一個顯著制約因素,今後還有比較大的增長空間,人口結構沒有成為一個約束。按照美國15%的居民負債的邊界來看,大概我們可以新增40.69萬億的居民負債空間。綜合舉措解決結構性債務問題
在論壇上,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曹紅輝表示,全球債務同樣在增長不能光拿中國說事。他說,從全球來看,2000年開始全球債務87萬億,2007年是142萬億,2014年是200多萬億。在2007年到2014年債務危機債務救助中全球性增加了57萬億美元。債務對GDP比例,全球上升了17%,絕對值和相對值都在上升。到現在為止這種持續上升的趨勢沒有發生根本性的逆轉,但各個國家的情況不一樣。
雖然總體負債水平上升,但相對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GDP負債水平還是處於一個比較低位的水平。
曹紅輝說,2001年到2014年,發達國家的債務規模達到49.7萬億美元,新興市場為14.2萬億美元。從全球來看,數量眾多的邊緣化國家的負債率在下降,少數重要的經濟體的負債率卻在快速上升,這其中存在結構性差異。比如,美國2001到2014年負債率從53%上升到100%,日本從153%上升到200%。在去杠桿的過程中,美英兩國效果最為顯著,但其他發達國家的居民債務水平不減反增,比如加拿大、韓國和澳大利亞的債務持續膨脹,荷蘭、丹麥、挪威的杠桿率大大超過了美國的峰值。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萬喆說,中國的債務狀況總的來看有三點,一是赤字總體比較小,二是經濟增速仍然全球領先,三是中國政府掌握了很多生產性資源,不大會出現資不抵債的狀況。整體來說,債務水平和狀況應該是可控的。但問題是,既然債務實際可控,為什麼坊間、尤其外圍對中國的債務問題會有這么大的恐慌呢?
她說,這其中有一些問題值得關注,比如債務總體不透明,除了過去不願意主動公開債務情況外,就是目前提到的大部分債務都是直接顯性的債務,有一些直接隱性和間接的債務沒有談到,隱性債務如何清算出來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另外,政策的不連續,在某些政策上有一些突然性,轉向特別陡,或者一些政策到基層後出現異化,再有可能一些可執行的程度不是那麼高,這容易招致質疑。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何帆也認為,中國的債務問題是結構性的。總體來看,中央政府的債務水平並不高,地方政府的債務水平增長速度比較快,企業負債水平較高。這反映出:第一,中央政府不願意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還是希望地方多花錢,中央和地方的財權和事權並沒有明確劃分清楚。第二,企業負債很高,跟依靠貸款的粗放增長方式,跟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都有關系。比如,大的央企融資超過了自己的需求,錢到手之後轉手倒給中小企業,自己還能賺一筆錢,導致負債率越來越高。如果看這些指標,只能說中國經濟處於亞健康狀態,但並沒有到了馬上就要出現危機的地步。
何帆預測,如果真的出現危機,肯定反映在流動性方面。政府債務的騰挪空間更大,很有可能出事情的是企業的負債,企業到最後還不上錢了。只是目前來看,企業的盈利狀況大體來講還比較穩定,沒有出現明顯的惡化,另外,企業的資金仍然主要用於日常經營,尚未出現企業資金大量被佔用還舊債的情況,也沒有出現明顯的還債擠佔了投資的情況。
何帆認為,債務問題是必須盡快解決的。不過,中國還遠遠沒有到了馬上就要爆發債務危機的時候,不必過分擔心。有時候,債務危機是自己嚇出來的。
何帆建議,應該密切關注債務指標,同時盡快做好預案准備。各種解決債務問題的政策措施很可能會有一定的副作用。解決債務問題,需要「雞尾酒療法」,各種葯效需要配合,劑量需要斟酌,對潛在的副作用要有充分考慮。
何國鋒也表示,要實現經濟有序去杠桿,把債務盡可能的降下來,還是應區別對待,分類施策。從銀行信貸角度,總的思路還是應該通過信貸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對不同行業或不同產業採取不同的措施。從銀行監管角度來看,企業負債整體較高,同時企業債務風險已經有所暴露。當前,主要以央企作為突破口來研究怎樣降低企業債務負擔和企業債務鏈,緩解企業相互拖欠資金的問題,同時穩妥處置僵屍企業的信貸風險。對僵屍企業,現在主要還是盡量推動其進行兼並重組、債務重組,盡量少實施破產清算,對於必須要破產清算的也是在多方研究信貸怎麼退出來,包括信貸退出的方式、節奏,包括影響,盡量不搞大規模一刀切退出。
『貳』 如何分析資產負債比率
分析方法:
首先要了解資產負債包括哪些,資產主要包括:流動專資產、固定資產、長期屬投資、無形資產和遞延資產等。負債主要包括:長期負債及流動負債。
其次得了解比率演算法:資產負債比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最後才是按比率高低去分析。資產負債率越低,說明以負債取得的資產越少,企業運用外部資金的能力較差;資產負債越高,說明企業通過借債籌資的資產越多,風險越大。因此,資產負債率應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為佳。具體需要根據各行業自行認定最佳比率。
附註:
1、資產負債率是國際公認的衡量企業償還債務能力和警示財務風險的重要指標。根據財政部《企業績效評價操作細則(修訂)》(2002)規定的指標,認為50%是企業合理的資產負債率參考指標(國際上公認該指標應為60%)。
2、當使用資產負債率衡量企業的債務償還能力和警示財務風險時,應進行全面詳細的分析,不僅要關注資產負債率數值的大小,還應結合考慮企業當期的流動資產大小和結構,以及企業融資債務的結構,並進行企業的其他影響要素分析。只有如此,才能使企業的資產負債率處於較合理的水平,才能使企業既規避了發展風險,又抓住了發展良機。
『叄』 金融債務負擔計算公式
債務負擔率的公式表示為:債務負擔率=當年累積未清償公債余額/當年國內生產總值×100%
債務負擔率是當年債務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國際上確立的公認的政府債務警戒線。國內生產總值GDP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償債能力,是最終的償債基礎,西方國家和國際經濟組織經常使用這一指標。
國際經驗表明,發達國家的債務負擔率一般在45%左右,它與發達國家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為45%左右有關,即債務余額與財政收入的數值相當時,也就達到了適度債務規模的臨界值,超過此界限就意味著債務危機或債務風險。
(3)分析中國債務負擔率擴展閱讀:
債務負擔有以下兩種種類:
1.免責的債務承擔。是指債務人經債權人同意,將其債務部分或全部移轉給第三人負擔。
免責的債務承擔的效力表現在,原債務人脫離債的關系,不再對所移轉的債務承擔責任(免責);第三人則成為新的債務人,對所承受的債務負責。與主債務有關的從債務,除專屬於原債務人自身的以外,也隨主債務移轉給新債務人承擔。同時,原債務人對債權人享有的抗辯權,新債務人亦可以之對抗債權人。
2.並存的債務承擔。是指債務人不脫離債的關系,第三人加入債的關系,與債務人共同承擔債務。
在並存的債務承擔中,由於原債務人沒有脫離債的關系,對債權人的利益不會發生影響,因而原則上無須債權人的同意,只要債務人或第三人通知債權人即可發生效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債務負擔率
『肆』 衡量國債負擔的主要有哪些指標
衡量國債規模(限度)的指標主要有:國債負擔率、國債依存度、還本付息率(國債償債率)
國債負擔率:
國債負擔率又稱國民經濟承受能力,是指國債累計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比重。這一指標著眼於國債存量,反映了整個國民經濟對國債的承受能力。國際公認的國債負擔率的警戒線為發達國家不超過60%,發展中國家不超過45%。
國債依存度:
國債依存度是指當年國債發行額占當年中央財政支出或財政支出的比率。該比率是反映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財政支出中有多少是依賴發行國債籌措資金的指標。當國債發行規模過大、債務依存度過高時,表明財政支出過多依賴債務收入,財政狀況脆弱。國際上關於國債依存度公認的警戒線是20%。國債依存度,表明財政支出靠債務收入的安排程度,該指標越高說明財政對債務依賴性越強,對財政未來發展威脅也越大。
國債償債率:
國債償債率是指某年的國債還本付息額占當年財政收入的比率,即當年財政收入中用於償還債務的部分所佔的份額,該比率衡量的是一國在一定時期內中央政府償還債務的能力,該比率越低,說明中央政府的償債能力越強。公式:國債償債率=(當年還本付息支出額÷當年財政收入總額)×100%。
『伍』 什麼是地方政府債務率
債務率(Foreign Debt Ratio)是外債余額與出口收入的比率,在債務國沒有外匯儲備或不考慮回外匯儲備時,這是答一個衡量外債負擔和外債風險的主要指標。
債務率的國際公認安全標準是小於100%。
(5)分析中國債務負擔率擴展閱讀。
決定債務率變動的因素只有兩個,一是外債余額,二是出口規模。
在外債余額呈直線趨勢上升的背景下,我國債務率的變動取決於出口增長速度,如果出口增長率快於外債增長率,債務率就下降,像1994年以後就是這種情形,如果出口增長率慢於外債增長率,債務率就上升,1994年以前就是這種狀況。
因此,如果要緩解債務率的壓力,要麼削減外債余額,要麼擴大出口規模,當然,後者顯得更加積極主動。
網路,地方政府性債務。
『陸』 我國負擔率和債務依存度是多少
債務依存度。它是指當年的債務收入與財政支出的比例關系。其計算公式是:債務依存度=(當年債務收入額÷當年財政支出額)×100%。在中國,這一指標的計算有兩種不同的口徑:一是用當年的債務收入額除以當年的全國財政支出額,再乘以100%,我們習慣上把它叫做「國家財政的債務依存度」;另一個是用當年的債務收入額除以當年的中央財政總支出,再乘以100%,我們稱之為「中央財政的債務依存度」。在我國,由於國債是由中央財政來發行、掌握和使用的,所以,使用後一種口徑(即中央財政的債務依存度)更具現實意義。債務依存度反映了一個國家的財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發行國債來實現的。當國債的發行量過大,債務依存度過高時,表明財政支出過分依賴債務收入,財政處於脆弱的狀態,並對財政的未來發展構成潛在的威脅。因為國債畢竟是一種有償性的收入,國家財政支出主要還是應依賴於稅收,債務收入只能是一種補充性的收入。因此,國債規模的合理性主要可以根據這一指標來判斷
『柒』 如何看待中國債務水平 人民日報
最近,關於中國債務的話題持續升溫。前不久,IMF在年度審議中表示,中國經濟在未來三年的增長將快於預期,但原因是政府不願遏制「危險」水平的債務。對於這一說法,我們需要理性分析,防走極端。特別要明確的是,我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債務水平合理可控,我國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發生債務危機。
需要注意的是,IMF特別強調的影響中國經濟運行多個變數中的債務水平指標,其實也是我國管理部門與經濟界已討論多年的一個見仁見智的指標。重視和強調這一指標而考慮如何防範可能與之伴隨的風險因素,具有審慎取向和預警意義,但此次IMF的強調,引人注目的同時給出了對未來五年的預測:2022年這一指標將超過GDP的290%,並伴之以從當下看即為「危險水平」的評價,這就有些危言聳聽的意味,並容易誤導輿論了。
從我國的債務水平和債務結構看,首先,我國政府部門和居民部門的債務水平較低;其次,我國非金融企業杠桿率雖然較高,但風險可控。觀察債務水平,應該從兩個角度來分析,一方面,從國際經驗來看,在一個經濟體「經濟起飛」、超常規較快發展或做出特定調整的階段,這一指標的表現就會是比較高的,工業革命後率先成為發達經濟體的英、美曾經如此,近幾十年間東亞具有代表性、成功進入高收入階段的經濟體日本、韓國亦如此。另一方面,還必須考慮我國的特定因素。其中一個因素,是中國迄今為止還是以間接金融為主的經濟體。此特徵帶來的較多「重復發生與計算」的負債,要為中國債務水平貢獻多少「增加因素」,尚難以明確量化,但造成了中國債務水平與IMF所說「國際經驗」的不可比,以及其據此得出的「危險程度」判斷的偏高,則可以肯定是無法忽視的。
我國政府對於控制債務水平是高度重視的,並推出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應對舉措。2015年底,中央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自此,以「三去一降一補」為重點任務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轟轟烈烈地展開。其中一個重要切入點就是「去杠桿」,首先所指的就是宏觀視角偏高的負債水平,包括所要控制的代表性指標廣義貨幣供應量M2,以及企業部門的負債率等。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並對處置債務風險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前不久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更是把防控金融風險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強調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要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學防範,著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並宣布要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在指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深化金融改革,加強金融監管與風險防範,這當然包括總體負債水平的控制。此外,中央還要求「把國有企業降杠桿作為重中之重」,對金融風險要「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並「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終身問責,倒查責任」。除了相關的政策措施,我國經濟發展潛力大、韌性足、有優勢,這些都為防範債務風險、解決債務問題提供了堅實基礎。總之,作為研究者,我更願意把IMF此次年度審議中的相關信息,看作善意的提醒或預警,同時並不贊成由此而滑向走極端的危言聳聽與過度悲觀態度,我們應辯證看待、深入分析中國債務水平,並得出更為理性的結論。
(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賈康系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
『捌』 發達國家一般認為一國的債務負擔率不應該超過多少30% 40% 50% 60%
我覺得應該是40%吧,我國的顯性負債率為19.07%,加上隱形的大概39.5%左右,所以我選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