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試從我國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的資源分布、市場消費、環境保護等方面,分析我國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西部
1.天然氣等能源資源豐富,有利於將能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2.有利於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就業(這句你看看是不用)
東部
1.東部由於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日益增多,市場需求大,該工程有利於緩解東部地區能源壓力,促進經濟發展
2.有利於改善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改善大氣質量,保護環境
Ⅱ 請問西部地區資源環境分析
1 問題的提出
在新形勢下的西部大開發,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企業的主體作用,改變以往單靠政府投入的作法,就要充分調動西部各類經濟主體投資開發的積極性,並積極引進國內外資金和技術。而這個吸引投資、利用外來資金和技術的過程,首先需要西部有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否則西部開發和騰飛將是一個空中樓閣。目前,對西部投資環境的研究多集中在對西部各省(市、自治區)的資源優勢、資金、人才和優惠政策等方面的定性分析。面對機遇和挑戰並存,西部地區各省(市、自治區)只有對自己的投資環境有一個客觀、准確、科學的綜合評估,才能有效地引進外資、利用外資。本文以此為出發點,試圖運用多變數統計因子分析方法對西部各省(市、自治區)的投資環境進行定量分析,對各省(市、自治區)的投資環境有一個客觀把握,以期對相應的發展戰略的制定起參考作用。
2 西部12個省(市、自治區)投資環境指標的選擇
投資環境,一般是指投資所處的自然、技術、經濟和社會的各種條件。它包括地理位置、資源條件、基礎設施、工資水平、技術水平、原料供應、市場情況、信息渠道、納稅負擔、資金融通、投資政策、法律保障、政治局勢、社會秩序等等。
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區域性、可操作性原則,指標的選取應覆蓋面寬,有代表性,能反映西部12省(市、自治區)的總體投資環境,既包括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又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根據目前國內投資環境評估專家組建立的投資環境指標體系,本文使用中國經濟信息網2000年的數據,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1類17個具體指標:
(1)經濟水平:人均GDP(元)
(2)投資政策體現度: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億元)
(3)電訊:人均郵電業務總量(元)、全年發電量(億千瓦時)
(4)收入水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元)
(5)經濟外向度:進口佔GDP的比重(%)、實際利用外資佔GDP的比重(%)
(6)經濟結構:第二產業比重(%)、第三產業比重(%)
(7)交通:貨運周轉量(億噸公里)、客運周轉量(億人公里)
(8)消費水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
(9)經濟效益:獨立核算企業資金利稅率(%)
(10)技術資源:每十萬人中高中文化以上人口(人)
(11)城市公用設施:城市自來水普及率(%)、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平方米)
3 西部地區投資環境分析
3.1 本文所採取的定量分析方法
本文的研究主要採取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近些年來頗為流行的多元變數統計方法。它是用較少個數的公共因子的線性函數和特定因子之和來表達原來觀測的每個變數,從研究相關矩陣內部的依賴關系出發,把一些具有錯綜復雜的變數歸納為少數幾個綜合因子的一種多變數統計分析方法。當這幾個公共因子(或綜合因子)的累計方差和(即貢獻率)達到88%以上時,就說明這幾個公共因子集中反映了研究問題的大部分信息,而彼此之間又不相關,信息不重疊。因子分析的數學模型為
X=BZ+E
其中E為殘差向量。本文採取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並採用方差最大化正旋轉。
本文採取的因子分析法具體步驟是:第一,首先將選取的各類指標因素,不論作用大小,盡量一一列出,把這些因素看作彼此之間是有機聯系的;第二,採用統計分析中多元變數的因子分析技術,從眾多的因素中篩選出幾個主要支配性因素,並計算因子得分,對西部各地區進行投資環境排序;第三,在第二步因子分析基礎上,對各省(市、自治區)的投資環境狀況進行簡單評價。
3.2 因子分析和公因子的解釋
本文運用SPSS,按照特徵根大於1.00的原則,選入5個公共因子,其方差累計貢獻率達89.349%,即反映了原有信息的89.349%(見表1)。我們將這5個公共因子作為評價西部地區12個省(市、自治區)的投資環境的綜合變數。
表1 公因子累計貢獻率
公因子 特徵值 方差貢獻率 累計方差貢獻率
1 7.579 42.104 42.104
2 3.041 16.895 58.999
3 2.569 14.271 73.270
4 1.831 10.170 83.439
5 1.064 5.910 89.349
公因子與原有變數指標之間的關聯程度由因子載荷值表徵。因子載荷值越高,表明該因子包含該指標的信息量越多。表2給出了經19次正交旋轉的因子負荷矩陣(見表2)。
正交旋轉後,從眾多的指標變數中提取出的5個公共因子分別反映的是西部地區12個省(市、自治區)的投資環境的5個方面的主要特徵:(1)公因子1在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第二產業比重、實際利用外資佔GDP的比重、城市自來水普及率、每十萬人中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口、人均郵電業務總量等6個指標變數上有大於0.5的載荷量,該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城市公用設施水平和技術信息水平,其貢獻率最大,為42.104%;(2)公因子2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客運周轉量、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全年發電量、農民人均純收入、貨運周轉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較大相關性,其方差貢獻率為16.895%。該因子主要反映的是最終消費水平和交通狀況;(3)公因子3與進口佔GDP的比重、人均GDP、每十萬人中高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口所佔比重、人均郵電業務總量相關性較大,其貢獻率是14.271%。該因子主要反映的是經濟總量;(4)公因子4在資金利稅率、城市煤氣普及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3個指標變數上有較大載荷值,其方差貢獻率為10.170%。該因子主要反映的是經濟效益;(5)公因子5與第三產業所佔比重、全年發電量有較大相關性,主要反映的是經濟結構。
表2 因子旋轉後的載荷矩陣
附圖
進行因子分析之後,由回歸法計算出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佔5個因子總方差貢獻率的比重作為權重進行加權匯總,得出西部各省(市、自治區)的綜合得分F(其中F[,1]、F[,2]、F[,3]、F[,4]、F[,5]分別是公因子1、公因子2、公因子3、公因子4、公因子5的得分)(見表3)。即:
F=(42.104×F[,1]+16.895×F[,2]+14.271×F[,3]+10.170×F[,4]÷5.910×F[,5])/89.349
3.3 西部地區12個省(市、自治區)的投資環境得分排序及簡單評價
根據因子分析的綜合得分,可以將西部地區12個省(市、自治區)的投資環境排序,依次為:陝西、重慶、新疆、四川、廣西、雲南、青海、寧夏、內蒙古、甘肅、貴州、西藏。並根據得分情況,將其分為三類:
(1)陝西、重慶和新疆。陝西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領頭羊」,近幾年大力發展交通、教育和生態環境建設,教育的優先發展已經使陝西成為我國重要的科教研究中心之一,由此帶來的科教優勢和技術資源成為吸引外來投資的重要因素。在公因子1上,陝西的得分最高。重慶是1997年新設立的第四個直轄市,產品競爭力、科技競爭力已在西部地區獨占鰲頭。新疆的進口佔GDP的比重(6.4%)、人均GDP(7091元)、每十萬人中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口(1899.1人)、人均郵電業務總量(244元)居西部地區第一位,在公因子3上得分最高。但在產業結構方面還需要優化調整。
(2)四川、廣西、雲南、青海、寧夏。四川在公因子2上的得分最高,遠遠超過第二名一倍以上,交通、能源、消費水平等方面都位於西部地區前列,但四川有3個公因子的得分都為負值,說明四川在許多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雲南、廣西資源豐富,面向東南亞的有利地理環境將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但雲南在教育、經濟效益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有待進一步開發。青海、寧夏的交通不便,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效益低,總體經濟規模不大,對外聯系還有待提高。
表3 因子得分表
附圖
(3)內蒙古、甘肅、貴州和西藏。這四個省的投資環境得分都是負值,表明它們的投資環境狀況已處於西部地區平均水平之下。交通閉塞,信息不靈,資源難於勘探和開發,生態環境惡劣,產業結構長期得不到調整等方面成為制約這些地區投資環境的重要因素。
4 加快改善西部投資環境的對策建議
4.1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改善投資硬環境
基礎設施落後、投資環境較差是制約西部開發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西部地區鐵路和公路網密度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40~50%,沿海地區的20%左右,因此如果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沒有一個大發展,加快西部大開發無疑將缺乏基礎。以公路建設為重點,加強鐵路、天然氣管道干線建設;加強電網、通信和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將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節約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應當圍繞生態環境面臨的突出問題,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把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大力發展植樹種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土地荒漠化。抓住當前糧食等農產品充裕的有利時機,採取「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以糧代賑、個體承包」的綜合性措施,以糧換林草。在改善硬環境的投資上,要採取以下措施:
第一,要確定不同的投融資形式,形成合理的投資分工。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項目,按照經濟效益的大小、投資能否回報可劃分為3大類:經營性項目、非經營性項目和介於二者之間的准經營性項目。(1)對於經營性基礎設施,包括石油天然氣開發、電力、收費公路、電信等項目,主要採取市場化的投融資體制和機制,由企業充當投資和融資主體,可以採取股份制投融資、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發行股票和債券建立產業投資基金,特許經營權轉讓的BOT和TOT等多種市場化手段融資。(2)非經營性項目,包括公益性的生態環境保護、城市道路、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其效益主要體現在外部社會效益上,對社會投資者沒有吸引力,可採取財政性投融資,主要由政府承擔投資和融資主體。(3)對於准經營性項目,如水利、郵政、機場等可由政府和企業共同承擔投資主體,或由政府提供投資補貼,企業承擔投資主體。
第二,靈活運用宏觀調控的金融政策,加快西部資本市場建設,形成區域性資本流動中心,為西部大開發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1)採取傾斜政策,適當增加區域性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數量和規模。(2)完善國家政策性銀行的融資功能,國家開發銀行可參考日、韓政策性的經驗,將郵政儲蓄資金、社會保障及社會保險資金的一部分存入國家開發銀行,由其專款專用,同時放寬貸款條件,做好國債項目的配套貸款工作,為西部地區基礎建設提供優質金融服務。(3)設立西部開發投資基金,在西部優先進行金融制度與金融工具方面的創新試驗。(4)嘗試發行「西部開發」特種長期建設國債,還可在西部一些財政狀況較好、政府資信高的省區(如雲南、重慶等)率先發行地方政府債券。(5)實施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6)放寬外資銀行在西部的經營范圍,爭取國際金融機構在西部設立分支機構,鞏固其區域性金融中心地位。
4.2 充分重視改善西部投資軟環境
硬環境的改善需要大量的投資和較長的時間才能奏效,並且硬環境效能的發揮常常取決於軟環境的質量與完備程度。因此,對於西部來說,能夠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盡快做到的就是創造一個有競爭力的投資軟環境。
第一,注重人力資源開發,培養高素質人才。西部開發的關鍵在投資,吸引投資的關鍵靠具有創新思維的人才,提高人才素質,特別是提高科學技術水平是改善投資軟環境的重要一環。西安、重慶、成都、蘭州等大城市科技實力雄厚,充分利用這些城市的科技基礎,進行制度創新,打破條條塊塊限制,創造一種激勵機制,為人才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尊重人才,培養人才,吸引人才,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
第二,加大國家優惠政策力度,實施「投資補貼」政策。國家需進一步加大對西部地區的優惠政策力度,例如可將目前只針對外商投資的相關優惠政策擴展到國內外的所有投資者,進一步降低到西部投資的國內外企業所得稅率,強化西部稅收優惠政策對國內外投資者的吸引力等。運用投資補貼政策,有效提高落後地區的投資利潤率水平,以吸引和鼓勵國內外投資者向西部地區投資。
第三,深化西部地區國有企業改革,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搞好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的資產重組。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政企分開,減少投資項目審批程序,強化服務意識,實行依法執政,嚴肅執行經濟法規,加強仲裁體系建設,切實保護投資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加強規范的市場中介組織和服務機構建設,為投資經營提供各種便利條件。
第四,西部各省及各地市可按年度制定投資環境改善進度計劃,明確目標責任制,落實措施,考核監督到位,建立西部投資環境監測評估指標體系,保證本地區的投資環境得到穩步提高。
Ⅲ 西部資源這只股如何,幫我分析下
華股博博士顯示該股今日資金凈流量為-10578648.0元,凈流入力度為-0.35%,凈流入力度行業排名66/82。 過去10個交易日,該股明顯跑贏大盤,跑贏行業平均水平。短線支撐位為15.8元,阻力位為19.21元。短線處於空頭行情中,反彈趨勢有所減緩,短線建議謹慎操作。 該股屬於有色金屬行業,小盤股,盈利能力偏強,成長性較好。相對於整個市場,該股估值屬中等水平,過去60日機構評級以正面為主.
Ⅳ 東西部醫療資源差異案例分析
東部比如在治療肺炎是用氣管鏡灌洗肺部後。口服消炎葯便可。而西部則打針吊瓶。費用相差幾倍
Ⅳ 西部資源雜志發表論文多少錢
看你是在什麼時候發表,還有就是發的是什麼等級這些都是不一樣的。
Ⅵ 東西部資源差異有哪些
改革開放30年,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區域經濟發展的30年,也是東西部差距逐漸擴大的30年。從改革初期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東西部差距呈現較為平緩的擴大趨勢,90年代中期以後,伴隨著東部地區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大量外資進入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東西部差距呈現迅速的擴大趨勢。
造成東西部差距的原因既有自然地理和資源稟賦等客觀方面的原因,也有發展戰略、政策選擇等主觀方面的原因,還有制度演進差異的因素等,但在根源上,是由於東西部地區資源配置差異而導致的。這種差異集中表現為資源配置主體的差異、資源配置方式的差異、資源配置環境的差異和資源配置平台的差異等。在資源配置主體方面,東部地區由於較早地引進市場經濟體制,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大量引進外資,資源配置的主體是企業,而且非公有制企業比重較大;而在西部,國有經濟佔主體地位,非公有制企業和外資企業發展滯後,資源配置主體更多的是政府,企業尤其是非公有制企業所佔比重很小。在資源配置方式方面,東部地區以市場作為資源的最主要的配置手段,而西部地區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比較薄弱,政府占據了主導地位。在資源配置環境方面,東部地區在改革開放初期,獲得了在經濟制度改革、財政金融政策改革、對外引進外資等方面的先行先試的權利,同時國家給予了政策上、資金上的大力支持,占據了優先發展的先機;而西部地區,很難享受到諸如東部發展初期的諸多優惠,政策上的先發優勢與後發劣勢加劇了差距的擴大。在資源配置平台方面,東部地區在發展初期以「特區」為龍頭,形成了不同的經濟板塊,各板塊之間的相互輻射和合作,形成了諸如「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發展平台,極大程度上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而西部地區發展更多的是單兵作戰,各省份、各地區之間的合作較少,缺少更廣闊的經濟發展平台。
當前,縮小區域差距,實現協調發展,探究促進東西部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徑,應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推進資源配置主體轉變。首先,樹立與非公有制經濟大發展相適應的新觀念,認識到「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就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其次,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上檔次、上規模。要在增加其數量的同時,引導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再次,規范政府行為,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政府明確其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的角色和作用,發揮政府服務、引導、協調、監督的職能。
第二,加快西部地區的市場化進程,推進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推進市場化改革,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市場法則調節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要進行觀念創新,破除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崇尚平均、強調穩定、厭惡和懼怕風險的「等、靠、要」的思想,樹立追求效率、敢於面對風險和迎接挑戰的市場經濟觀念;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規范政府行為,建立服務型的政府。
第三,加強政策支持力度,推進資源配置環境優化。首先要給予西部地區區別於東部地區發展的切實有效的特殊政策,如將以西安為中心的大關中經濟區確定為國家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給予該地區經濟發展「先行、先試」的權力;將以榆林為中心的陝蒙晉甘寧能源基地確定為國家級「西部能源開發特區」,將臨潼旅遊區確定為「西部旅遊開發特區」,以便充分發揮西部的資源優勢,通過開發特區建設,提高資源產業開發的積聚水平與配套能力,提高產業厚度,提高產業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其次,實施差異的宏觀調控政策。充分考慮西部企業的實際狀況,中央在調整的時序上和力度上給西部企業一個自我調整的機會。再次,仿照固定資產折舊辦法,提高礦產資源開發的折舊率,提取足夠的折舊費,用於解決東部地區發展消耗西部資源、破環西部環境的問題,搞好資源開發中的生態環境建設。
第四,抓好「次經濟區域」建設,打造一流資源配置平台。「次經濟區域」是指在東中西三大區域劃分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分經濟區域,如目前形成的 「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區」、「關中地區」等。由於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區域的劃分太籠統、面太寬,很難抓重點建設,有了次經濟區域的劃分,可以將人、才、物集中到更有效范圍內,從而發揮其在更大范圍內的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輻射、滲透作用。而次經濟區域建設最有效的載體是城市群。城市群的建設改變了資源配置的空間,形成了不同類型城市之間優勢互補,擴展了城市間的社會分工體系,使產業要素在更大空間和更高層次上進行優化配置成為可能。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前20年的經濟增長基本上是點狀拉動,而後10年以及未來10年的經濟增長將是組團式發展,即用組團式的城市群發展代替單一城市的擴張。因此,「十一五」期間,要大力推進西部地區各主要城市群的建設。西北部要加快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城市群的建設、呼包鄂城市群建設以及以榆林為中心的陝晉蒙寧甘次經濟區域建設,從而盤活整個西北部的發展;西南部要繼續推進成渝經濟區建設,並以城市群以及城市之間的經濟合作為紐帶,聯結西部功能區,通過以線串點、以點帶面,依託城市群和次經濟區域實現重點開發。
來源: 陝西日報
Ⅶ 能不能幫忙分析下3月4號,5號兩天600139西部資源這只股票,我更了兩天不太理解主力想法
你完全不必過度關注每日盤口的每筆交易。
價格的波動涵蓋一切!!!
所以說:順勢而為。有了上升趨勢自然市場做多強烈了,裡面理所當然就有主力的身影!
認清趨勢,位置,形態;找准壓力與支撐。
你所重點關注研究的應該是:突破頸線的關鍵點!!!!這是你跟進之所在。然後守好趨勢線就可以了,大家說的:「與庄共舞」,就是如此。這也是散民的最高境界了。亦是最高追求。
唯有如此你才可以有所暫獲。。該股橫盤振盪,形成上升趨勢尚待時日。不建議參與。
Ⅷ 幫忙分析一下西部資源這只股啊!!金融統計課的作業。。。
怎麼看都垃圾...5日均線都快洞穿60日均線了...DIFF線又是在DEA線下方徘徊...市盈率有100多...除非莊家炒...不然沒機會...不過前期貌似有莊家介入的表現...J線拉起的時候會有一定機會...現在還要持續觀望...近期機構在逃...你還是躲遠一點吧...今天大盤一根光頭光腦的陰線...明天估計還要跌...這個股票怎麼看也不像是能跑贏大盤的股...觀望觀望還是觀望...個人感覺...我從沒關注過這個股票以上僅僅是技術分析
Ⅸ 西部資源股票市盈率特別高是什麼意思
1、西部資源股票市盈率特別高的意思就是超過了21。一般來說,市盈率水平為:版
<0 :指權該公司盈利為負(因盈利為負,計算市盈率沒有意義,所以一般軟體顯示為「—」)
0-13 :即價值被低估
14-20:即正常水平
21-28:即價值被高估
28+ :反映股市出現投機性泡沫
2、市盈率(Price earnings ratio,即P/E ratio)也稱「本益比」、「股價收益比率」或「市價盈利比率(簡稱市盈率)」。市盈率是最常用來評估股價水平是否合理的指標之一,由股價除以年度每股盈餘(EPS)得出(以公司市值除以年度股東應占溢利亦可得出相同結果)。計算時,股價通常取最新收盤價,而EPS方面,若按已公布的上年度EPS計算,稱為歷史市盈率(historical P/E);計算預估市盈率所用的EPS預估值,一般採用市場平均預估(consensus estimates),即追蹤公司業績的機構收集多位分析師的預測所得到的預估平均值或中值。何謂合理的市盈率沒有一定的准則。
Ⅹ 思考二:西部資源產業結構如何調整
編者按:本文著力分析了西部地區礦產資源產業結構現狀及形成原因。西部地區礦產資源產業結構呈現出以能源和原材料工業比重較高的重型工業結構特徵,表現為能源、原材料礦業比重較大,結構演化遲滯;礦業工業化發展水平低,礦業技術結構水平較低, 礦業結構、礦產品結構單一, 產品粗放; 結構趨同, 礦業生產結構配套程度低, 產業鏈條缺損, 產業的地區集中趨勢不明顯等。產生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在長達幾十年的計劃經濟體制下, 西部資源開發主要是由中央企業直接壟斷經營, 資源產品東運加工, 這種發達地區的原材料供應基地的定位, 決定了西部工業主要是以能源和原材料工業為主的格局。這種單一的原料型礦業結構, 給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諸多不利的影響。由此提出西部地區礦產資源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和思路。 西部地區礦產資源產業結構現狀 西部地區因有「兩源兼富」 (能源和礦產資源)的資源優勢, 新中國成立以來, 被國家確立為我國重要的能源、有色金屬和重化工業基地, 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能源和礦產品。已經形成了黑色、有色冶金工業體系和石油及天然氣工業體系。西部地區現有的工業體系框架, 是以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為基礎建立起來的, 因此其礦產資源產業結構特徵主要表現為: (1)能源、原材料礦業比重較大, 結構演化遲滯。目前西部地區已經建成為國家的能源和礦產基地, 在礦業中, 採掘工業和原材料工業比重過大, 加工工業比重很小。形成了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的礦產資源產業結構。這種結構特徵自上個世紀80 年代以來並無顯著改變。顯示出西部地區礦產資源產業結構變化的遲滯。 (2)礦業工業化發展水平低, 礦業技術結構水平較低, 礦業結構、礦產品結構單一, 產品粗放。在長達幾十年的計劃經濟體制下, 西部資源開發主要是由中央企業直接壟斷經營, 資源產品東運加工, 這種發達地區的原材料供應基地的定位, 決定了西部礦業主要是以能源和原材料生產和初級加工為主。這種單一的原料型礦業結構, 給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諸多不利的影響, 主要表現在它不能滿足其對資源開發的深層次化需求上。一是產業結構的低層次化, 帶來嚴重的結構性短缺, 整個供給結構中明顯地存在著所謂「三多三少」現象, 即大陸產品多, 名優產品少; 低檔產品多, 高檔產品少; 粗加工產品多, 深加工產品少。從而形成技術含量、附加值低的產品過剩與技術含量、附加值高的產品短缺並存的被動局面, 使大量的資源消耗在滯銷劣勢產品的生產上; 二是在單一原料型結構下, 高消耗、高污染產業不斷擴張, 礦業技術水平和裝備趨於老化, 技術進步速度較為緩慢。不僅造成高投入、低產出的低質循環, 而且造成資源浪費驚人, 生態環境保護困難, 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 又未形成經濟增長的動力。 (3)結構趨同, 礦業生產結構配套程度低,產業鏈條缺損, 產業地區集中趨勢不明顯。西部地區礦產資源產業結構普遍存在著集中度低、專業分工差、低技術、小批量、「大而全、小而全」的自給性重復等不合理現象。大型企業數量和產出比重偏低, 與能源、原材料工業要求的企業規模結構不相適應。採掘業與後續冶煉加工業之間不夠匹配,有色金屬選、冶能力大大超過采礦能力, 選礦產能大於采礦, 礦業生產結構呈倒置狀態。 這種趨同的產業結構, 導致地區間、微觀主體企業之間惡性競爭加劇, 並由於西部地區資金、技術、人才機制的相對缺乏, 因而產品市場競爭力差, 企業效益差, 阻礙了地區資源開發和地區經濟發展。 西部礦產資源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逐步形成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礦產資源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形成依法行政、具有權威的礦管體制, 完善礦政管理法規和相關性產業政策。基本形成以礦業權市場、礦業資本市場為核心的礦產資源要素市場, 進一步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 進一步提高西部省區成礦地質背景的研究程度, 基本完成重要成礦區(帶) 的礦產資源調查評價, 提高大中型礦床的勘查程度, 提高礦產資源的 可供性; 加大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力度。 調整和優化西部地區資源開發利用布局和結構, 建設一批資源型經濟開發區。重點調整資源開發規模和產品結構, 改變過去主要輸出初級資源產品的方式, 積極發展礦產品深加工和精加工, 延長產業鏈, 提高附加值。西部地區礦產資源的開發,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的原則, 選擇一批資源條件好、外部環境有利、開發條件比較成熟的地區, 建設若干具有比較優勢、各具特色、有市場競爭力的資源型經濟開發區和重點產區。 在地區礦業布局上, 西南地區要加強發展以釩、鈦、硫鐵礦綜合利用為主的黑色冶金工業等多種聯合生產基地, 西北地區要依託柴達木盆地鹽湖、陝甘川接壤地帶及阿爾泰地區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等的勘探和開發建設, 積極建設以多種有色稀有金屬冶煉、鹽化工為主的重化工基地。按照西部不同區域經濟社會、自然和生態環境特徵, 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要求和重點, 對這些資源型經濟開發區和重點產區給予必要的扶持, 有目的引導開展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試點, 為加快促進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提供經驗。 西部地區礦產資源產業結構調整思路產業結構調整是國家根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的要求和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調節作用, 並通過制定產業政策, 引導產業結構不斷向高級階段升級的過程。一般來說,產業結構調整需要考慮比較優勢原則、市場導向原則、產業關聯原則、科技進步原則、經濟增長原則、充分就業原則, 以及區域分工與協調發展原則等等。在西部礦產資源產業結構調整中, 同樣也要遵循這幾個基本原則。進一步說, 根據西部經濟發展的具體條件以及西部地區礦產資源產業結構現狀, 在貫徹這些一般性原則時, 還應著重考慮以下幾個重要方面。 (1)依託資源比較優勢,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突出發展具有優勢的礦產資源產業經濟, 努力延長產業鏈。首先, 西部礦產資源產業結構調整, 必須以豐富的礦產資源為依託, 發揮資源比較優勢和發展優勢產業, 這體現了區域專業分工原則。發展優勢產業, 貴在專業化和規模化。一定要按專業化分工協作的要求, 發展礦產資源優勢產業, 避免陷入地區產業自成體系、自我服務的封閉式循環。其次, 要突出強調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西部地區要想盡快把自然資源稟賦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就必須按照市場需求選擇礦產資源開發重點, 合理安排開發順序。必須選擇好符合市場需求的加工方向和加工程度。再次, 西部應當依託初級產品的優勢產業, 努力延長相關產業鏈, 培養出以資源為起點、經過中間產品、直到最終產品的產業鏈體系, 把具有優勢的礦產資源產業經濟做深做細, 做大規模。 (2)努力推進技術進步, 為創造西部礦產資源產業的競爭優勢打好基礎。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以靜態的資源比較優勢為基礎, 通過改善人力、資金和技術等要素投入條件, 將資源比較優勢轉變為經濟比較優勢和動態的市場競爭優勢, 從而建立起地區經濟發展的永續依託。西部地區已在資源稟賦優勢的基礎上, 基本建立起資源性產業比重較高的經濟比較優勢。目前, 西部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對礦產資源產業優化升級的帶動作用比較薄弱, 今後, 西部要加快運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這些產業, 增強市場競爭能力。要努力創造各種有利條件, 加快技術進步, 特別是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積極性和產品研發能力, 為建立西部礦業的競爭優勢 打下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3)把可持續發展放到突出的重要位置上來。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特別脆弱, 極易產生影響全國乃至全球的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目前, 西部許多地方只有在恢復了生態環境的基礎上, 才談得上經濟的發展。因此, 西部地區礦產資源的開發, 必須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 在礦產資源產業結構調整中, 必須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建設,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努力實現經濟與資源、人口、環境的協調發展。 為此, 必須徹底改變目前對西部礦產資源進行掠奪式的、破壞環境的開發利用方式。有些資源宜作為戰略儲備保護起來, 這比急於開采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有效治理和限制高污染、高消耗的礦產品加工行業的發展, 防止只顧眼前經濟利益而犧牲生態環境效益的傾向。大力開展節能降耗,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加大對「三廢」治理力度,努力減少各種污染物的排放量。 (4)依託現有優勢企業規模擴張, 帶動礦產資源產業結構調整。企業是產業結構調整的主體,具有優勢的企業代表著地區產業結構變動的方向。通過礦產資源優勢企業的擴張, 可順利地帶動地區礦業結構的調整。優勢的礦山企業是經過市場認可的、有規模的企業, 具有良好的成長性和擴張性,它們對市場的變化反應迅速, 對礦產資源產業發展方向有較好的把握。一個地區的礦業結構調整, 歸根結底是通過各優勢企業按市場需求進行擴張或轉化來實現的。 (5)堅持產業結構調整機制的市場主導, 完善政府的功能性調控。西部地區市場化程度較低,這是制約西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體制性原因。西部地區要改變目前落後的狀態, 必須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加速政府職能轉變, 努力培育健全的市場體系以及各類市場競爭主體, 提高經濟運行的市場化程度, 盡快形成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有效動力機制, 為促進西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創造良好的體制條件和制度環境。 就西部地區礦產資源開發產業結構調整而言,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調節作用, 開放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健全的社會保障體制、公平的企業准入退出機制等等。 (6)礦產資源產業結構調整要增強外向性和開放性。對於西部地區來說, 所謂外向性是指西部的礦產資源產業結構調整, 應當主要以全國和中東部市場需求為導向, 發揮自身的資源稟賦優勢, 吸收先進適用技術和設備, 在中東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 選擇吸收適合當地的條件、並比當地技術水平高一個層次的設備、技術和企業, 以滿足西部技術適度跨越和特殊的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 所謂開放性, 一方面, 西部的礦產資源產業結構調整要大力爭取外界力量來吸引區外和境外資金、技術和人才參與這一進程。努力辦好礦產資源產業開發區和礦產品加工高科技園區, 使之成為西部地區礦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載體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 西部地區應當充分利用與鄰國接壤的漫長陸地邊界條件, 向周邊國家擴大對外開放, 大力發展邊境貿易和跨國界合作, 形成沿邊開放的區位優勢, 把周邊國家變成西部實施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目的地, 以境外市場需求帶動整個礦產資源產業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