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心理學中幸福錨定點是什麼意思
「沉錨效應」:在人們作決策時,思維往往會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會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打廣告只是為了提高知名度,不會誘導人去買它的產品
B. 證劵心理分析
就經濟而言,只是利益的博弈,你說那樣賺錢他覺得這樣賺錢。多角度,人的區別就在於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不管怎樣都是希望利益最大化!
新人無知,老手呆板!
套套套,一定要記住,你能想到的別人也能想到,其實就像是大魚吃小魚!
C. 股票高手和低手最大的區別在哪裡
每個人由於接觸股票時間不一致,花費時間研究也不一致,所以每個人的股票水平能力存在差別。但是高手跟低手區別到底在哪裡呢,比如對於K線看法和一些常用指標得使用,我覺得都不是。下面我來說說我的觀點。
感覺寫的好的點個贊呀,加關注獲取更多股市信息分享和信息得提煉能力。
辨險識財提醒:過度關注價格,對價值本身的關注不足是導致投資錨定心理的重要原因。
想要克服錨定心理,我們一定要從本源上對事物進行認知。投資是認知的變現,如果連賺錢的本源都沒有搞清楚的話,那賺的錢又是從何而來呢?
對主動基金而言,獲利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基金公司及基金經理的主動管理能力。所以作為普通投資者,與其過於關注基金凈值的走勢情況,不如重點研究基金公司、基金經理是否值得託付。當你對其投資邏輯、投資策略有足夠的了解時,就會對基金的未來充滿信心,那我們還會短視地錨定於過去嗎?當我們更多關注價值及其本源之後,我們更不會被高價所錨定。如果不具備深度研究上市公司能力的話,建議普通人沒必要在股票上耗費過多時間。錨定於低價值股票的高點、盲目炒作,這就是A股很多投資者虧損的重要原因。辨險識財認為,對於普通個人投資者來說,通過優秀的主動基金(或基金組合)來參與A股,就要靠譜許多。
最後,在投資實踐中,定投也是一種克服錨定心理的好選擇。定投目光長遠,通過紀律性地下單,不會因錨定短期的高價或低價而影響投資行為。如果能完整地參與一輪定投,投資者也就不難理解什麼是價值,什麼是基金經理創造超額收益的能力了。
E. 求股市真諦:股市是否僅是一個投機市場。每天股民因為一個信息炒高炒低的,但上市公司本身並無變化。
其實你這種想法某種程度是對的,但是也存在誤解。
股市最初的功能就是融資,也就是說,一家公司它想擴大生產規模,或是想開展新的業務,但由於於財力不足,無法開展,那它就需要融資了,它要不去借錢,要不到股票市場發行股票融資。
然後當它發行了股票之後,這些股票價格的降跌確實已經跟它沒多大關系了,因為公司已經拿到錢去搞生產了。
這里就有一個問題了,投資者拿到股票後,當公司賺錢了並分紅,他才能拿到錢(就是紅利),那他某一天想用錢,就只能把股票賣出去。但是如果這個市場不活躍,也就是沒人參與,那他股票就賣不出去,所以股市就需要有那些投機的人,他們不斷地追漲殺跌,這樣市場才會活躍,那位投資者也才能賣出股票。
好了,現在再解釋一下股市跟上市公司的關系。當公司通過融資擴大生產之後,它就會賺到更多的錢,也就是它的資產規模擴大,換句話說,公司更值錢了,那投資者手上的股票也對應的更值錢了,因為股票就是代表投資者在這家公司所佔有的資產。
那麼如果這家公司融資之後,生產規模不但沒有擴大,而且虧損了,那公司就不值錢了,公司的股票價格也就會下降了。正如你上面說的,如果公司生產經營正常的話,那公司股票就更投資者的需求有關系了,但是當它生產情況變得更好,或是變得更差呢?或者直接破產呢?那它的股票不就不值錢了!
如果答案滿意的話,麻煩你採納一下!你的採納是我繼續答題的動力。
F. 理財投資需要避免哪幾個心理陷阱
1、不考慮整體
假如你現在花50元買了一隻股票,一個月後出現了兩種情況:第一種,股價一路飆升至75元,第二種,股價在漲至100元後又下跌至75元。那麼,這兩種情況,哪種更加令你高興?
很顯然是第一種。但是兩種情況,你最後賺到的錢是一樣的。
所以,無須為了股價的起落而心情郁悶,要考慮整體,一隻股票最終賺到的的錢才是重點。
2、錨定效應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股票一旦被套,絕對不走,只要解套,立馬拋售。
這就是投資中的錨定效應,指人們在進行決策判斷時,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掉進這個陷阱的人,買進一隻股票,無論日後如何漲跌,他對比的標的始終都是你買入時的成本價格,而不是這家公司的實際價值和未來升值潛力。因此時常會錯失一些好股的上漲行情。
3、為什麼一些基金公司常常改名
心理學發現,人們在搜集資料時,傾向於認為近期的、易得的和易理解的資料更加有用。
A、 近期的:比如,當市場環境好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沉浸其中,大筆資金投入,以至於忘記之前熊市的經歷。或是,在牛市將盡的時候仍然毫不自覺,依舊沉醉在之前的感覺中。舉個例子,在2007年底很傻很天真將大筆資金投進股市,然後在08年損失了大半。
B、 易得的:投資者會對於出現在媒體頭條(易得)的信息更加留意,而對於企業經營情況、財務報表分析等需要自己的挖掘的信息沒那麼留意。而實際上,它們是同樣的重要的。比如說,我們有時可以看見這樣的現象:某某基金公司一直業績不好,所以產品銷量也不佳,但是一旦改名,該公司發行的產品就比以前要火爆。而許多投資者甚至不知道它是舊公司更名而來,以為那是一個成立的公司,因為他們只著眼於媒體上易得的信息,不做深度探究。
C、 易理解的:對於自己看得懂的資料,投資者會更加留意、認為更加有用。但是實際上,在自己不理解的領域里,有更加多重要的信息。
4、損失厭惡
著名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內曼曾經做個這樣一個實驗:擲一枚硬幣,擲到正面可以獲得150美元,擲到反面則損失100美元。按照概率論,如果投資者多次參與該游戲的話,他賺錢的概率是大於虧損的。但是,當時做實驗的大多數人都拒絕了這個賭局。
可見,在多數人們心中,對待損失是十分厭惡的,他們寧可失去有可能獲得150美元的快樂,也不願意承受可能失去100美元的痛苦。
在實際投資中,當你買的股票跌了,大部分情況下你不會拋售,而是會守著它一直到它漲上來。但是當你買的股票漲了,你就會快速將它拋售,早早「落袋為安」,而同時也錯過了它上漲的可能性。
G. 從眾心理的股票投資
有這樣一則幽默故事:一位石油大亨死後到天堂去參加會議,一進會議室發現已經座無虛席。於是他靈機一動,大喊一聲:「地獄里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天堂里的人們紛紛向地獄跑去。
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大亨了。這時,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過去,莫非地獄里真的發現石油了?於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獄跑去。但地獄並沒有一滴石油,有的只是受苦。
這僅僅是個故事,但股市的盲從行為往往會造成「真金白銀」的損失,恐怕就不會那麼輕鬆了。 目前,不少投資者樂於短線跟風頻繁操作,而血本無歸的例子也不乏少數。5·30大跌就讓許多跟風炒作垃圾股的散戶損失慘重,許多人至今仍未解套。這對今年新增的1000多萬股民來說,無疑是「血淋淋」的警示。
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的《中國證券投資者行為研究》顯示,中國證券投資者行為有三個顯著特點,即短線操作、從眾行為和處置效應。而調查結果顯示,即使在行情上升130%的2006年A股大牛市中,仍然有30%左右的投資者是虧損的,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盲目從眾、短線投機所致。
投資者的「羊群效應」或從眾行為,是行為金融學中比較典型的現象。從眾行為讓投資者放棄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必然成為無意識投資行為者,這其中蘊藏著極大的風險。
投資者的羊群行為,不僅容易導致股市出現泡沫,使市場運行效率受損;同時也使系統風險增大,加劇了股市的波動。在「羊群效應」作用下,投資者在股市漲的時候熱情高漲,跌時則人心惶惶,使市場投機氛圍加重。
投資心理學告訴我們,證券投資過程可以看成一個動態的心理均衡過程。但在證券市場存在的「羊群效應」作用下,往往會產生系統性的認知偏差、情緒偏差,並導致投資決策偏差。投資決策偏差就會使資產價格偏離其內在的價值,導致資產定價的偏差。
而資產定價偏差往往會產生一種錨定效應,反過來影響投資者對資產價值的判斷,進一步產生認知偏差和情緒偏差,這就形成一種反饋機制。在這個「反饋循環」中,初始「羊群效應」使得偏差得以形成;而強化「羊群效應」,則使得偏差得以擴散和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