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僅次於東京的遠東第二大城市。如果你需要更感性的說法,我可以告訴你,當時,好萊塢的大片,在美上市後三天之內就會出現在上海的各大影院,此其一。其二,改革開放到今天,你能學到和看到的幾乎所有現代營銷和廣告手法在那時的上海都可以找到。尤為讓我感佩的是,翻看當時民族企業的廣告創意,你會發現,其實我們中國人對市場經濟一點也不陌生,而且早在六十年前,就已經在激烈競爭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此外,當時上海的繁榮與租界有很大的關系,再次就不多作舉例了,你可以搜索一下,從某個層面上說,租界的繁榮在上海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但至於1樓那位說的上海那時的牛都是靠外國人,這是毫無依據可言的。樓主可以去上海圖書館或者上海檔案館查閱當時的一些史料就明白了。其實上海的租界與《南京條約》簽訂後的開埠是有直接聯系的,而開埠所帶來的結果就是租界和移民的繁榮,這些關系都是相輔相成的。
繼續回1樓,香港如今的繁榮與上海有著非常大的關系。49年解放後,老蔣捲走中國百分之八十的硬通貨。而從這時開始,上海人開始了移民香港的浪潮。第一任香港特別行政區首席執行官董建華、現任香港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上海青幫掌門人杜月笙、著名女作家張愛玲、中信集團主席榮智健家族、娛樂圈教父邵逸夫、香港娛樂圈阿姐汪明荃、著名主持人沈殿霞等人均是上海發家後去香港發展的。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有「遠東巴黎」的美譽,也因此經常被報刊雜志特別加上一個「大」字,即「大上海」來形容上海在當時國際舞台上的重要程度。聽我外婆聊過一些往事,據說當年的香港仍處在發展低潮,許多香港有識之士都渴望有朝一日將香港打造成如上海一般繁華,故當地報紙也曾將香港形容為「小上海」 來勉勵公眾。
在這之後的另一波移民潮則始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得益於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開放政策。國門打開的同時也讓國人進一步領略到了香港高速發展的魅力所在,而上海則因受困於「文革」等客觀因素,和香港的差距在六七十年代加速拉大,昔日有著「遠東巴黎」美譽的「大上海」,在改革開放初期只能面對香港已如磐石般穩固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而望塵莫及。
再補充一篇轉的文章,供各位參考:
中央政府於3月25日透過官方通訊社新華社對全世界宣布:當日召開的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會議提出,到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
距離北京對外正式宣布建設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決定後不到半個月時間,中央政府於4月8日授權新華社發文,宣布將上海、廣州、深圳、珠海和東莞列為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城市。
香港現任行政長官曾蔭權當晚即透過媒體為港人打氣,稱其相信中央政府另有打算,香港也會積極准備,希望成為內地以外首個配合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的地區。曾特首的此番及時回應在香港市民看來意在向中央討政策,力求保住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面對現實,如今的上海就金融中心地位而言依然無法同香港對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性相提並論,甚至還不如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被譽為「遠東巴黎」的全盛時代,這其中有主觀因素,比如近幾年人才外流的嚴重性已經達到了幾乎無可救葯的地步。在上海著名的高等學府復旦大學內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笑話」:最優秀的畢業生去了美國,第二等的去了香港,哪也去不了的留在大學讀研,然後教書。
客觀上來講,中國央行和外匯監管部門對人民幣兌換的嚴格管控也在很大程度上讓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夢想更像是一句高喊的口號,至少目前看來沒有太大實際用途,就連前些日子載我去中環開會的香港的士司機都知道,哪天人民幣自由兌換,上海哪天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金融中心。
也正是基於這個最根本的判斷,不少經濟學家在獲悉中國國務院有關2020年把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決議通過之後紛紛興奮地提出這樣一個逆向思維的結論: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實現自由兌換,2020年之前有戲!
② 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上海
期待能成為東方的曼哈頓
上海震業長城企業咨詢有限公司的王震寰董事長對上海建設亞太國際金融中心表示了樂觀而謹慎的態度。
首先他認為,上海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必須依託本土化經濟的發展,上海不是被割裂的上海,而是整個中國的上海,以強大的內地經濟作為後盾,上海才有可能發展成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這一點很關鍵,這是內因。
從外部條件來看,花旗、匯豐、渣打、東方匯理、荷蘭銀行等19家外資銀行都不約而同地選定其駐上海機構為主報告行。當中國成了世界上主要的資本輸出國之一時,上海就會自然成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目前國外看好上海,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
從目前的上海金融情況來看,上海已形成了一個集證券交易所、黃金交易所、外匯交易中心、全國過比拆借市場、鑽石交易所各大金融要素市場於一身的金融市場架構,加上林立的中外資銀行、保險公司,上海人已經開始夢想,期待這個城市能成為東方的曼哈頓。
上海作為中國金融中心的優勢是她巨大的經濟腹地和她曾是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的輝煌歷史。上海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她的經濟腹地是香港都無法比擬的,這是上海最大的競爭優勢。
但同時,加拿大經濟技術促進會海外事務部的張仁泰部長認為,目前上海融資環境仍然存在不足,張說,首先是缺乏創業投資家。張認為,融資環境包括外環境和企業內部環境,而全球化企業是全球化金融的重要支撐,必須要吸引一大批的創業投資家。
上海金融的對外開放度與對內開放度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利率與匯率的市場化尚待深入,貨幣市場建設相對滯後,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低、轉換力弱,監管人員的素質與監管技術水平需要提高,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透明度不高,金融信息化包括銀行IC卡的推廣進展不快,金融中介機構明顯不足,高素質的金融人才嚴重缺乏,所以,上海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物競天擇,強食弱肉。中國上海與香港掙搶國際金融中心。。。競爭有輸有贏,沒有什麼別的地方肯定不幹的問題。
探索農民工在歷史現階段的作用,才能正確認識城市裡面的農民工。農民工的作用,可以從他們對城市的發展的作用來認識,也要考慮這些農民工從城市回到農村後對農村發展的作用,以及農民工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首先農民工對城市發展建設的作用。多年來,我國城市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條條街道寬廣美麗,一片片草地綠茵綿綿登登都離不開農民工的強大功勞啊。就像城市的很多家庭所需要的保姆、維修工和衛生鍾點工,大部分就是從農村來的農民工。為大城市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實乃好事。
我國城市化水平比較低,促進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我們時時刻刻工作之一。
大量的農民工到城市發展,成為城市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我們規范管理好這些農民工,給他們一個平等的競爭平台,那些有一技之長的人就會在城市裡站穩腳跟,成為城市人,這樣就自然提高了城市化水平,這總比漫無邊際把某個地方的農民一夜之間全變為城市居民來得切實可行。所以,只要我們對農民工規范管理,給他們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並從戶口管理和子女入學方面給農民工一點關注,那麼農民工的發展可能就是我國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有益嘗試,更是一個良好契機。
我們應該應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農民工,千萬不要瞧不起他們,這是錯誤的行為。
③ 上海進入全球金融中心三強,那麼前兩名是哪個城市
前兩名分別是紐約和倫敦,都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中心了,不少全球性的重要交易所都設立在這兩座城市裡。而上海此次則是超越了東京1分拿到了全球金融中心的第三名,而有趣的是去年我們上海也剛好落後了東京1分,總的來看上海和東京之間的競爭依舊很激烈。而從全國范圍上來看,我們國家一共有12座城市入選了這個榜單。
不得不承認,上海想要趕超上面兩座城市,成為金融業內新的“老大哥”還有待時日,但相信依靠我們黨的英明決策和人民的辛勤勇敢,這不是難以企及的夢。
④ 上海外匯交易中心在什麼地方
外灘中山東一路15號
浦東新區張東路1387號30幢
⑤ 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壞處
為什麼一定要以紐約為基準?
每個地方都應該有自己的特色,紐約同樣有很多方面要向上海學習。只是紐約作為一個老牌國際金融中心,它有著一定的金融底孕,上海確實很多方面都還趕不上!
全球第二大國際金融中心——紐約是一個全球性的開放式國際金融中心,其市場十分活躍:目前該金融中心的外匯交易量約佔全球的16%、衍生金融工具的成交量約佔全球的14%、外國債券發行量的市場份額約為34%。
美國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是發達國家金融市場國際化發展最快、最為成熟的國家之一。早在20世紀初,美國的國內金融市場體系就相當發達,並開始向國外輸出資本。但是,直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國政府為了改善其國際收支狀況,仍然加緊實現對資本項目國際流動的控制。直到1981年12月,美國聯邦儲備局才被迫批准美國境內的銀行、儲蓄機構設立「國際銀行業務設施」在國內從事「歐洲貨幣」業務。
國際銀行業務設施的建立,實際上開辟了美國境內的離岸金融市場,使美國銀行不必利用境外離岸金融中心,就能在一種大致相似的環境中與非居民進行歐洲貨幣交易,從而將大量的歐洲美元吸引回美國國內,大大地提高了美國紐約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國際銀行業務設施批准後短短兩個月內,就有260家美國銀行和外國銀行建立了這種設施,資產總額達660億美元。到1988年底,美國國際銀行業務設施達535家,總資產已達2534億美元。
我想以上這些數據都是上海目前達不到的,也正是所需要提高的吧!
⑥ 迪拜黃金外匯地址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35樓嗎
沒聽過 謹慎點
⑦ 1991年1月鄧小平視察上海時曾經指出:「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是貨幣自由兌換的地方,今後也要這樣搞。中
D |
⑧ 為什麼上海發展那麼好經濟條件在國內那麼優越卻沒有成為世界級的國際金融中心
成為世界級的金融中心嘛起碼要有2個條件 內部條件:上海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必須依託本土化經濟的發展,上海不是被割裂的上海,而是整個中國的上海,以強大的內地經濟作為後盾,上海才有可能發展成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這一點很關鍵,這是內因。
外部條件:,花旗、匯豐、渣打、東方匯理、荷蘭銀行等19家外資銀行都不約而同地選定其駐上海機構為主報告行。當中國成了世界上主要的資本輸出國之一時,上海就會自然成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目前國外看好上海,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
從目前的上海金融情況來看,上海已形成了一個集證券交易所、黃金交易所、外匯交易中心、全國過比拆借市場、鑽石交易所各大金融要素市場於一身的金融市場架構,加上林立的中外資銀行、保險公司,上海人已經開始夢想,期待這個城市能成為東方的曼哈頓。 上海作為中國金融中心的優勢是她巨大的經濟腹地和她曾是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的輝煌歷史。上海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她的經濟腹地是香港都無法比擬的,這是上海最大的競爭優勢。 但目前上海融資環境仍然存在不足,首先是缺乏創業投資家。融資環境包括外環境和企業內部環境,而全球化企業是全球化金融的重要支撐,必須要吸引一大批的創業投資家。
以上條件上海都還不成熟再參照 國際金融中心 紐約、倫敦··· 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是以美國強大的軍事政治和美元流通為依託的 倫敦,則是影射出昔日大英日不落帝國的點點余輝,有托關系的成分
⑨ 加強外匯管理與促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有何關系
(一)加快發展外匯市場,完善金融市場體系
目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任務就是積極開展各項工作,支持完善人民幣資金、外匯、債券、股票、商品期貨、金融期貨、黃金、產權等金融市場體系,增強市場服務功能。其中,外匯市場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橋梁和媒介,其發展和活躍的程度會對金融中心建設產生深刻影響。為此,一方面要充分發展外匯市場。在現有良好電子化市場交易平台的基礎上加快發展充分、自主、開放的中國外匯交易,通過延長交易時間、改進交易方式、逐步降低交易費用、推進交易平台和清算系統的開發和升級等措施,提高外匯交易的效率,滿足交易主體不斷擴大、交易品種日益豐富以及交易量持續增長的需要,並在這一過程中促進外匯衍生工具定價和交易機制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加快發展境內外匯同業拆借市場。外匯同業拆借不會導致本外幣的直接轉化,對國內貨幣供應量的沖擊較小。應擴大拆借市場的參與者范圍,引入更多類型符合條件的機構,促進外匯同業拆借市場的發展,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外匯資金交易量。
(二)推進金融工具和產品創新,滿足市場主體發展需要
上海正在積極鼓勵金融機構開展金融產品、金融服務、交易制度、管理方式和技術運用等方面的創新。隨著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有必要深入研究並加大外匯產品的創新力度。一要推動外匯衍生產品的發展。結合上海銀行機構和企業多的特點,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可根據銀行、企業的實際需求,深入研究並適時推出相應的外匯衍生產品,促進多層次的外匯衍生產品市場體系的形成。二要密切關注和持續跟蹤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對銀行、企業經營的影響,大力支持金融機構推出適應市場需求的匯率風險管理產品,為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匯率避險工具。三要在鼓勵外匯產品創新的同時,加強對外匯市場的監測和預警,確保外匯市場的平穩運行。
(三)完善投資者結構,加快培育市場主體
上海正在努力集聚和發展市場競爭力強、服務特色鮮明的專業化金融機構,大力支持金融資產管理機構及各類公募、私募投資基金來滬發展。從完善投資者結構的角度出發,還應發揮跨國公司和非居民的市場主體作用。一要推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落戶上海。充分認識地區總部的重要作用,發揮上海「靠近市場、便於決策」的優勢,提高政府辦事效率,為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資金管理營造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努力降低外商投資企業的商務成本,吸引地區總部落戶上海,幫助公司實現內部資金管理功能的優化。二要隨著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推進,逐步吸引非居民有序地參與各項金融活動。目前,應盡快明確界定外資銀行的離岸金融業務,制訂同時適用於中外資銀行的離岸金融業務管理辦法,改變外資銀行開展此項業務多年而沒有相應管理規定以及中外資銀行政策待遇不一致的問題。
(四)深化金融改革,實現資本流動的完整循環
一要通過擴大實體經濟流量帶動資金流量的增長。充分發揮上海的區位優勢,努力營造良好的外匯監管環境,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並在增加貿易流量的基礎上,促進國際結算、貿易信貸、結構貿易融資、套期保值等金融業務的快速發展,從資本運動所需的金融服務增量中尋求最大份額和最優收益。二要增強上海對內、對外的資金輻射功能。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提升外匯管理和服務水平,促進上海成為國內企業的主要融資場所、中資企業集團的境內資金管理中心,以及企業「走出去」的資金輸出地。繼續吸引外資跨國公司在上海設立資金管理總部,不斷拓展現有的資金集中管理功能。積極推動QDII制度發展,支持銀行、證券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發展代客境外理財業務,擴大金融對外投資,不斷拓寬資金流出渠道。繼續推進QFII制度的實施,鼓勵中長期投資者進入國內資本市場。支持外資銀行的本地法人化經營,完善銀行轉制過程中的外匯資本金和營運資金的管理。
(五)加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推動區域合作發展
一方面,要藉助長三角地區的聯動,深化國際金融中心的集聚與輻射功能。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輻射與長三角其他地區接受輻射的互動中加強經濟的關聯性,以合作共贏為宗旨,以利益為紐帶,從更高層面規劃長三角發展,真正從制度安排上實現長三角金融合作聯動。具體而言:應支持企業根據自身經營和跨區域業務發展需要,辦理異地開立經常項目外匯賬戶、異地進出口收付匯核銷等業務;支持中資企業集團和外資跨國公司的地區總部為長三角地區的成員公司集中辦理進出口收付匯核銷手續;通過大力改進服務貿易外匯管理,促進長三角地區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支持企業根據實際經營需要申請在異地開立外匯資本金賬戶,加強外商投資企業驗資和外資外匯登記的協作;完善長三角地區的外幣資金清算服務,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另一方面,充分藉助上海特殊經濟區的區位優勢,發展其改革試驗田的作用。要將特殊經濟區的功能整合同外匯管理改革創新相結合,為相關金融服務需求和供給的實現提供一個平台和載體;充分發揮洋山保稅港的功能,積極先試先行,利用大量與貿易有關的資金運作,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同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結合起來,實現良性互動。
(六)創新金融監管方式,優化金融環境
一要針對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借鑒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的成功經驗,研究制訂新的監管措施,在改進管理手段、實現便利化的同時,減少監管的真空點和薄弱點,尤其要重視外匯收支總量大、結構復雜、資金流速快、跨境資金「大進大出」等問題。二要提高各監管部門之間的協作,實現深層次合作以發揮整體優勢,形成群體合力。加強同海關、外經貿和稅務等部門的協作,密切關注和研究外貿增長方式轉變、利用外資政策調整等落實情況。加強同證券、銀行、保險等金融監管部門的聯動,進一步規範金融機構的外匯收支監管。加強與公安等部門的協作,嚴厲打擊非法外匯交易。三要加強信息化建設。在現有各種業務系統的基礎上,強化對系統信息的資源整合和優化處理,探索構建高效統一的外匯業務公共數據平台。同時,要完善國際收支統計監測預警體系,及時跟蹤分析跨境資本流動的異常情況,加強對跨境短期資本流動特別是對投機資本的有效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