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千人禾服飾有限公司

上海千人禾服飾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5-05 15:52:03

1. 天津新大豐文化傳播千人禾聽說過嗎

聽說過的,辦公工具很nice

2. 我今天接到上海千人禾投資有限公司前台文秘的面試通知了,我該去面試嗎這個公司可以相信嗎

查過了, 就是代客理財的公司, 不正規, 幾乎沒有可信度, 建議不去.

3. 台灣的歷史資料

根據考古遺址的發掘,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較能夠確定的,是新石器時代(始於紀元前5,000年)以來的史前文化,是台灣南島系民族的遺留。
16世紀以前,早已有馬來波里尼西亞土著民族存在。他們雖然同屬馬來波里尼西亞民族,但是並非同一種族。這些原住民各有不同的語言與風俗習慣,構成獨自的社會。 這些最早定居在台灣的原住民分布於台灣全島,其文化與海洋息息相關。據中華民國行政院的資料,以及語言學和人類學的一些研究,台灣原住民與太平洋區域住民(如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玻里尼西亞等地)的語言同屬於南島語系(也稱「印度尼西亞語系」),而中國華南地區並不屬於南島語系。由人類學及古文化的角度,台灣原住民的缺齒、紋身、口琴、卉服、織貝、腰機紡織、貫頭衣、親族外婚、父子連名、年齡分級、老人政治、鳥占、出草(獵首)、靈魂崇拜、室內葬等特徵,都屬印度尼西亞古文化的特質。

16世紀的台灣古地圖《三國志》記載三國時代吳國曾指派軍隊登陸夷洲,《隋書》則有隋煬帝派兵攻打流求國的記載。但目前還欠缺考古學的證據可確認夷洲與流求國的真實位置,只能當做研究古代台灣的一種參考而已。(參照:夷洲、流求國)
到了16世紀中期倭寇及海盜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活動,由於地理關系,台灣成為倭寇與海盜的躲藏地點。倭寇或海盜在中國沿海劫掠,遇到官兵追擊,就逃至澎湖島,然後再到台灣,成為台灣除了少數漢族拓荒屯墾移民之外的另一部份住民。

同一時期,葡萄牙人是最早抵達東亞與發現台灣的歐洲探險者,但是與台灣的實質關系僅止於用鴉片來交換一些原住民的物品,並沒有進一步殖民的企圖。直到1624年荷蘭人佔領台灣。

荷西殖民時期
主條目:台灣荷西殖民時期

《澎湖島及福爾摩沙海島圖》,約翰•芬伯翁繪,約1640年,73×103cm,荷蘭海牙國家檔案館藏,16世紀前地圖均被描繪為三塊分開為島嶼
熱蘭遮城(Fort de Zelandia)/1875年台灣荷西殖民時期,從1624年荷蘭人佔領台灣算起,一直到1662年鄭成功擊退荷軍部隊為止,前後一共有38年。

1624年,原佔領澎湖的荷蘭人和明軍簽約,放棄其在澎湖的經營,轉而登陸台灣南部,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人首先在「北汕尾」(今台南四草)建立簡易的商館並於1625年,在「一鯤鯓」(今台南安平)築起了「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以此作為統治台灣的中心,為增加米、糖等農作物產量,開始招募中國福建沿海一帶的居民遷往台灣開墾種植。
1626年至1642年北部也曾經為西班牙佔領[13],1626年佔領了台灣北部的雞籠(今基隆),並於社寮島(今和平島)築城而稱之為「聖救主」城(即聖薩爾瓦多城)。之後佔領蛤仔難(今宜蘭),並在滬尾(今淡水)興建「聖多明哥城」(位於今紅毛城原址)。
後來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在東亞展開競爭,於是荷蘭人對日本政府散播西班牙企圖顛覆日本政府陰謀,引起日本鎖國政策(僅僅允許清帝國與荷蘭)。為了進一步驅逐西班牙勢力,於是荷蘭人於1642年派艦北上攻佔了西班牙的佔領的雞籠地區,趕走了西班牙人。

荷蘭以熱蘭遮城為中心所建立的殖民王國,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有系統統治台灣的政權,並有少量對平埔族的教育與傳教事業。佔領台灣的目的是為對中國、日本、韓國與東南亞貿易據點的樞鈕,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約有35個據點,台灣據點獲利25.6%成為第二名,但獲利主要是配送給荷蘭的股東,而非用回饋當地人或用於當地的建設。

荷蘭人在台灣島上的統治,由於對漢族移民及平埔族等民族的百般苛徵、限制,終於在1635年與1636年分別爆發麻豆溪事件與蕭瓏事件兩次大型的原住民反抗活動。1652年,在荷蘭人的殖民統治下,以郭懷一為領袖的漢族系移民對台灣的荷蘭人政府展開大規模的反抗事件,不幸失敗,隨後荷蘭人興建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以加強防範反抗事件。

隨後鄭芝龍也大規招募移民渡海拓殖台灣。1661年鄭軍圍熱蘭遮城,最後終於在1662年2月攻下熱蘭遮城,將荷蘭人驅逐出台灣,結束荷蘭統治台灣。

鄭氏治理時期
主條目:鄭氏王朝
鄭氏治理時期從1662年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領軍圍降荷蘭之部隊,經鄭氏三代統治台灣至1683年降清為止,統治時間前後共23年。

以反清復明為口號的鄭成功經過九個月的苦戰,迫使荷蘭殖民總督揆一於同年黃歷12月13日(西元1662年2月1日)簽字投降,撤離台灣,自此台灣歸為鄭氏政權治理,建立了台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鄭氏改赤崁建都為東都明京,即今台南市所在之地,設一府二縣,另設一司為澎湖安撫司。鄭成功於同年6月23日病逝死後,其子鄭經繼位後於1664年改東都為東寧,外人以東寧王國稱全台。英國、日本等國家也將台灣視為一個獨立國家進行貿易往來;英國東印度公司曾與鄭氏政權簽訂通商條約,當時英國人直稱其為「台灣王國」或「福爾摩莎王國」,英國東印度公司上書鄭經時,則稱呼其為「陛下(Your Majesty)」[14]。 在陳永華的輔政下,建立完整的中央政府體制,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製度,境內大治。 之後鄭成功之孫克塽繼位,於1683年康熙年間鄭軍水師在澎湖海戰為清軍所敗,鄭克塽被迫投降。清廷官員雖曾建議放棄台灣,但康熙仍將台灣劃入清朝版圖,歸福建省管轄。

清治時期
主條目:台灣清治時期

沈葆楨於1874年於台南海濱所建之「二鯤鯓礮台」(億載金城)。台灣清治時期始於清朝將領施琅於1683年攻取台灣,1895年甲午戰爭後割讓給日本為迄,實質統治台灣的時間計212年。

1684年4月,台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台灣有史以來首次正式被收編為中國的一部分。在17世紀初期清朝政府起初對於台灣的統治采消極政策,治台政策主要仍是依循內地的統治情況,盡量以較低的成本來經營建設,並且視情況鼓勵人民開墾,先是將十幾萬在荷鄭時期就已居住在台灣的居民強制遣返大陸原籍,對大陸人民移民台灣嚴格限制,禁止攜帶家眷,但中國大陸沿海省分仍有不少人民冒險偷渡來台,在台灣西半部各地落腳定居,後來慢慢開始有向台灣東部開墾的行列,但為數不多。由於初期清廷從大陸派來的官吏素質粗劣、官民間語言的隔閡、以及清廷對台灣住民的高壓政策等,造成武裝起義或騷擾事件不斷發生,1721年的朱一貴事件、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以及1862年的戴潮春事件,被稱為清朝統治下台灣的三大「叛亂案」。

到了18世紀乾隆後期開始出現大量開墾移民,而此台灣移民,又以漳州人與泉州人居多。由於先來後到的土地分配沖突而相繼發生泉漳械鬥武裝沖突,如灌溉水權、爭取墾地、建屋蓋廟等等爭執。清治官衙控制力薄弱,無法禁絕遏止,地方官甚至藉漠視兩方爭斗與分化,造成兩敗俱傷以削減可能的叛亂力量。這種族群間的對立,造成經濟與文化交流的更加困難。經19世紀末期兩族群許多地方仕紳努力,才漸次有所改善。不過到如今,族群仍多少還是受其影響。

1867年的打狗港哨船頭19世紀中葉以後,隨列強逐步由海路進逼中國,台灣在1860年起,開放部分港口開放對外通商。鴉片戰爭期間,自1841年9月起英國艦隊數度出現台灣外海,試圖佔領北部基隆港與西海岸中部梧棲港,但都歸於失敗,這是帝國主義列強對台灣清治時期第一次野心的行動。 1874年,日本藉台灣南部原住民殺害琉球漁民事件,出兵恆春半島,即「牡丹社事件」。這對清廷以往消極的台灣經營成為一種警訊。清廷在日軍出兵台灣後的1874年5月27日,迅速派遣沈葆楨來台,顯著地強化台灣的防衛力量,並革新台灣行政、以積極政策使台灣發展。由其繼任者、福建巡撫丁日昌繼承下來。隨後1884年,中法戰爭中法國軍隊出兵澎湖群島及台灣北部。這都讓清朝更加重視台灣在海防上的重要性。 1885年,清朝設立台灣省,並由劉銘傳出任台灣首任巡撫,在勵精圖治下,使台灣在短短五年間成為當時中國最西化的省份。

繼任的台灣巡撫邵友濂,基於地方財政問題,因而未能承繼劉銘傳之改革事業,其改革事業遂中途而廢,然其澄清台灣吏治,對台灣亦有其功。而後1894年12月邵友濂離職,代之由唐景崧就任台灣巡撫。時已正發生中日甲午戰爭,由於1894年到1895年清廷在甲午戰爭的失敗,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之主權讓給了日本政府。

日本統治時期

1911年時的日本地圖,其中包括台灣主條目:台灣日治時期和台灣民主國
台灣日治時期為1895年至1945年之間台灣被日本管轄的時期。

1894年日本接收台灣初期,台灣官紳如丘逢甲等人抗拒割讓日本,成立「台灣民主國」,推舉末代台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抵抗日本軍隊的接收,結果日軍甫登陸唐景崧立刻逃至廈門,6月26日劉永福繼任台灣民主國總統。將台灣民主國中部以北防務委由台灣知府黎景嵩指揮,派遣統領楊戴雲、提督李惟義、督辦吳澎年扼守苗栗尖筆山與彰化八卦山。之後三個月,民主國和日軍發生不少規模不小的血戰,並共造成台灣方面14000名兵勇戰死,史稱乙未戰爭,同時也是台灣史上最大一次戰爭。

初期日本治台任用軍人為台灣總督,以敉平當時各地的動亂組織,1898年,日本明治政府任命陸軍將領兒玉源太郎中將為第四任總督,並派才幹卓越的政治家後藤新平擔任民政長官以為輔佐,從此採取軟硬兼施的政策治理台灣。後到日本大正年間,台灣政局趨轉穩。 在日本治台將近50年的期間中,最大的成就莫過於1908年,鐵路縱貫線全線貫通,形成台灣首次「空間革命」,讓過去台灣南北需時數日的交通,縮短至朝發夕至的1日內。
1919年日本政府 ,田健治郎被派任為殖民地台灣的首任文官總督,開始大量建造各項基礎建設,如自來水、電力、公路、鐵路、醫療、教育。並大量開采台灣自然資源,如金銅煤礦、森林、樟腦、蔗糖、稻米、食鹽等,用來作為日本重工業的發展。同時,日本重新劃定台灣行政區域,對重要的區域都市開始進行「市區改正」工作,擬定都市計畫,改變過去台灣常見的清末閩南地區的鄉鎮風光,使得街道風貌漸為西洋化,並規劃道路橋梁、公園綠地、自來水與下水道、電力工程、衛生機構、公家廳舍等。

日治時期鐵道部廳舍,普見的巴洛克式建築與整齊街景成為主要特色另一方面,受制於殖民政策,日本對台灣人進行殖民教育。雖然在教育制度上對台灣本地人並沒有明文限制,但是台灣人受到與在台日人的差別待遇或歧視則時有所聞。但日治時代的台灣人,除了能接受醫學、農牧等技術性質高等教育,不乏是在日治時代修習文、法科而成就卓著者:如台大文學院長林茂生、高等法院推事吳鴻麒、新竹地檢處檢察官王育霖(為台灣人在日治時代第一位檢察官),台南市名律師湯德章等等,不勝枚舉。對推廣台灣教育之普及亦有其功。

台灣人民對於日本殖民政府的反抗,初期多為激烈的武力沖突(以中、南部地方勢力居多),如1915年第一次以宗教力量結合反抗日本統治的西來庵事件,最後都以被鎮壓瓦解或被誘導歸順收場。
自1920年代開始,隨著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民族自決」主張的影響,台灣的知識分子也展開一連串要求自治與制度改革的運動,結合偶發的勞工運動,並向民間廣為宣傳,但到了後期,因為左、右兩派的分裂,及日本殖民政府加強壓制力道而逐漸消沉。蓬勃的日治黃金時期在的台灣博覽會達到頂峰,鐵路路線擴建、米糖產量增加、郵信電信普及等等經濟成果也導致台灣社會人口增加、公學校普及和放足的徹底實施、現代衛生環境建立與守時守法觀念養成等重大民生改革,進而舉行了台灣首次選舉。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37年起),日本為加強對台灣的控制,推行皇民化運動,皇民化運動系分成二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民意識」。第二階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主旨在徹底落實日本皇民思想,強調挺身實踐,驅使台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鼓勵」台灣人說日語並推行日式教育,改姓日本姓氏,穿日本服飾,奉祀傳統日本信仰神道教,全盤接受日化生活。另外日本當局也在1942年開始在台灣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1943年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並於1945年全面實施徵兵制,召集台灣人從軍或負擔軍隊勞役,投入中國及東南亞戰場,並在脅迫、欺騙或是不可抗力的情況下徵集許多慰安婦。

1944年後,受到盟軍25次大空襲影響,受波及的台灣農工生產值於戰爭結束前的1945年降到最低點。比方,與1937年相比,農業產值只有1937年的49%,工業產值更不到33%。煤礦由20萬公噸降到1萬5千公噸,電力供應從戰前32萬瓩,戰後僅能供應3萬瓩。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發表終戰詔書,二戰結束,台灣確定結束日治時期。

參考資料: 維基網路

4. 誰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七師137團團史

一三七團始建於1958年4月,是由烏爾禾墾區、和什托洛蓋煤礦、阿吾斯奇牧場和奎屯泉溝墾區四片分隔的區域組成,是農七師惟一的邊境團場。團部駐克拉瑪依烏爾禾區。

烏爾禾荒原
烏爾禾地處准噶爾盆地西緣,東西長約20公里,南北寬不到十公里,是一塊綠色盆地。白楊河水由西向東,沿盆地穿流而過。
烏爾禾是蒙古語「套子」的音譯。1914年楊增新所著,《補過齋文牘、呈請予綏來北境增設沙灣縣治文》稱烏魯木河,烏爾河即由烏魯木河演變而來。
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所藏的解放前出版的地圖記錄,在烏爾禾的相關位置上,大都標注為 烏魯木河。只有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出版的《舊看新疆輿圖》,在烏爾禾的相關位置標注納木河。宣統元年(1909年)出版的《新疆全省輿圖》中,標為烏納木河即達爾達木河。烏爾禾漢語地名的演變應試:納木河~烏納木河~烏魯木河~烏爾禾。至於為什麼要用捕獲野生動物的工具來命名,在烏爾禾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的春天,那時侯,烏爾禾還沒有人定居,剛從伏爾加河流域遷回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牧民都在和博克薩里(現和博克賽爾)一帶放牧,由和布克賽爾親王府管轄。
草原發生了一場大災難,乾旱、瘟疫接踵而至,人畜大批死亡,人心惶惶,不可終日。於是,和布克賽爾親王命令寺廟喇嘛及占卜者尋求解決辦法。喇嘛翻經文、占卜者觀星象,在求神打卦後回稟王爺說,瘟疫流行的原因是「瘟神」作祟,大旱是天降人災。解決的辦法是必須用活人驅邪祭天,找一個人來讓「瘟神」附在他身上,祭祀天神,然後把他驅趕出大草原,送到遠遠的地方,才能消除災禍,拯救完萬民,保一方平安。但是決不能將此人殺死 ,否則天神震怒,再降災殃,後果不堪設想。
親王聽後,覺得言之有理,立即下令用活人驅邪消災。王府差役就四處尋找「驅邪」對象。終於在街上找到一名叫吉日地的乞丐。此人上無父母,下無妻兒,旁無近親,是最為合適得人選。
確定「帶邪人」後,就先讓「帶邪人」吃飽喝足,穿上新衣服。然後選好吉日,喇嘛集合附近蒙古部眾再寺前廣場,把吉日地綁在寺的柱子上,舉行盛大的送瘟神和祭天神法令。一時香煙繚繞,梵唄喧天,喇嘛念咒做法,把「瘟神」與災難都附在吉日地身上,又念誦「驅邪魔經」,法令就成,功德圓滿。立即把瘟神驅趕出去,送到遠 遠的地方。
親王府按照喇嘛的囑咐,早已備好了兩峰駱駝,上面有為「帶邪人」備好的食物、四季服飾、小刀和生活必需品。王府差役把吉日地綁在一峰駱駝上,然後由兩名武士押送到夏子街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仍掉。武士在返回王府時告誡吉日地:只許往前走,不準往回走,如果膽敢返回和博克薩里,則格殺勿論。說完武士回王府復命。說來也怪,從此以後草原上瘟疫不再流行,人出平安,風調雨順。
再說吉日地,他在戈壁灘搭了蒙古包住了下來,過了幾天。帶來的事物和水都用光了,面臨死亡,他下了決心,與其坐著等死不如走著死,就向前走去,尋找事物和水源。走著走著,他來到一個風光秀麗得地方,這里水面寬廣、湖泊清澈見底。湖邊長滿了梧桐和胡楊樹,並有無數野豬、野兔和黃羊在樹林里自由游盪,草叢深處,不時飛起成群的野雞。吉日地從林中拔了些野麻挽成套子(蒙古語讀作烏爾禾),他套了些野味,打了些水,帶回夏子街住地慢慢享用。
吉日地本想在這美麗富饒的地方長住下來,但「王命難違」。因那時侯,王府和喇嘛對一般民眾控制很嚴。他想,王爺派人把自己押送到這里,自己就應當在這住下去,不能隨便搬家。就這樣,吉日地一年四季,他吃完了套來的野味,喝完了帶回的水,就跑步取下套子,然後再跑回夏子街原住地。天長日久,他連出了快步如飛的本領,只要一天時間,就能跑到下套子的地方,背回獵物和水過日子。
過了些日子,草原上的獵人偶爾來到夏子街,無意中看見吉日地,獵人驚奇吉日地還活著,更驚異他蒙古包里居然會有那麼多的野味。吉日地帶領獵人去他下套子的地方,他在前面跑,獵人仍騎馬在後面緊跟,吉日地跑得跟馬一樣快,獵人們都把吉日地稱為「飛毛腿吉日地」,他下套子的地方,叫做「吉日地的烏爾禾」。後來王父知道了這件事,就下令說「吉日地是帶邪人,瘟神的替身,那地方不允許用這不吉利的名字,就叫烏爾禾好了。」從此,這地名就叫開了,一直延續至今。
1958年以前,烏爾禾屬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管轄。1959年6月,根據國務院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關於將烏爾禾地區移交克拉瑪依市管轄的指示,烏爾禾地區歸屬克拉瑪依市管轄。
未開發的烏爾禾滿目荒涼,到處是一片片的梧桐林、蘆葦、紅柳、芨芨草和連成片的駱駝刺、鈴鐺刺相互纏繞在一起,舉步艱難。鹽鹼化的土地表面白茫茫的。沿山麓是波浪起伏的山包、沙丘,底窪處有無數塊沼澤地及干溝。走獸之類有黃羊、野豬、野兔、狐狸等。飛禽之類有野鴨、野雞、天鵝等。蚊蟲、小咬特別多,夏季蚊蟲可成把抓,人們行走要帶上紗布、面紗防蚊蟲。在人們中流傳著「戈壁沙灘大土包,狂風呼嘯石子跑,紅柳梧桐葦子草,黃羊野兔四處跑,黃鴨大雁海鳥叫,蚊蟲叮人受不了」的諺語。僅有蒙古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回族,總人口近千人。居住單位有:克拉瑪依石油管理局由王照明領導的鑽井大隊,建有倉庫和商店。交通站、郵電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駐烏爾禾辦事處、鄉政府、農業合作社,有8家社員分別駐景陵山、艾力克湖岸和白楊河地區,還有幾家民族牧民放羊,冬季進來,夏季搬走。兵團單位有:兵團水利工程處部分幹部職工200餘人,勞改人員300餘人,駐烏爾禾大橋下沿。

開荒建場
1958年,農七師為了發展農墾事業,決定開發烏爾禾。4月1日,原農七師二十團副團長王茂潔奉召到師部,接受烏爾禾建場任務。4月2日,農七師下達烏爾禾農場的命令,王茂潔任政委,王正啟任副場長。4月6日,王茂潔、王正啟自帶行李,搭便車到烏爾禾,住在了水利工程處的地窩子里。
烏爾禾地區屬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要在這兒建場必須和當地政府協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初步了解了烏爾禾的基本情況後,王茂潔帶農七師黨委介紹信前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向縣委書記鄭之棟求援。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縣委書記鄭之棟曾和王茂潔在一起共過事,且關系較好。王茂潔向鄭之棟提出了三個要求,一是解決足夠面積的耕種土地,劃定區域界線;二是解決食鹽開采,在鹽場給劃一部分地面;三是由縣出面共同協商,在烏爾禾地區的一個蒙古族大隊的區域內發展。經過縣領導的認真研究討論後,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給予了大力支持。1958年7月14日,副縣長才普加到烏爾禾,同王正啟簽訂了協議書,劃分了開發土地面積,劃定了界限。一是烏爾禾去阿勒泰公路以東;二是從白楊河的西岸到艾力克湖的南北地段,歸農七師烏爾禾農場開發耕種;三是劃分部分鹽場由烏爾禾農場開發,縣、場、公社三方領導在協議書上蓋章。良好的協議達成使建場具備了基礎條件。
建場初期困難重重,場黨委制定了「邊勘查、邊設計、邊開荒、邊生產」的方針,對大面積的荒地進行改良平整。同時一些基本技術問題也遇到困難,如何能夠找到優質水源、野外勘探、開採食鹽、勘探煤礦、制定方案開荒造田等,沒有技術人員是無法開展工作。王茂潔回到二十團(現在的一二三團)向楊新三政委求援。楊新三慷慨相助,調來水利技術人員李文斗,會計李燦,管理員丁續祖,供應員畢生瑞和蔬菜技術人員尤福祥、康仁福、楊全貴,政工幹事劉增亮於4月中旬分別到達烏爾禾。他們接管了兵團瑪納斯河水利工程處留守人員張思林、楊寶林等,及住宅區、庫房和部分財產,成為臨時場部的物質基礎。
首批到達烏爾禾農場的9名人員和22名勞改人員,面對這一片荒涼和雜草叢生的土地,採取了「邊勘查、邊設計、邊開荒、邊生產」的方針,到場的第二天,就開始踏勘荒地水源,打破成規,因地制宜,採取有地就開,有地就種,第三天所有人員都扛起了鋤頭,開荒種地。
5、6月陸續調進了兩個生產隊,至年底,全場職工達到560餘人,勞動力的補充使得到了迅速發展,場黨委研究後作了合理的安排;一部分人員去工三團(現和什托洛蓋)的一個小煤窯進行挖煤,以保障冬季取暖;一部分人員修築臨時住房,解決住的問題;一部分人員平整土地,准備種植果樹和防風林。1958年,播種瓜菜295畝,冬麥50畝,穀子400畝。10月份抽調了80%的勞力到鋼鐵戰線,苦戰3個月,超額完成了採煤任務,只完成了11000畝的開荒面積,但是冬天下山後,又大幹一冬,保證了19000畝的開荒造田任務,1959年播種面積達到20000畝以上。
創業是艱難的,軍墾戰士們依靠自力更生,發揚「學老場、趕老場、超老場,大幹、實干加苦幹,向時間宣戰,向荒灘要糧」的精神。尋找資源,沒有交通工具就帶上干騎駱駝,步行,夜裡就睡在野外,常常碰到野狼,必須結伴而行。缺資金就靠集資,領導帶頭,原則是根據本人的情況,有多少都可以,當然越多越好,沒有任何利息。依靠發動群眾,有了資金,那裡需要用錢,就把集資款落到實處。缺材料,利用地理資源就地取材,自己打土塊,開荒砍伐梧桐樹,修建臨時房屋。開荒造田離不開水,就大興水利,1959年冬,修南乾渠,領導、幹部,各行各業,男女齊上陣,組成一千多人的水利大軍,冒著零下四十多度的嚴寒,從早晨干到夜裡12點,挑著篝火干,場面熱火朝天。這期間,吃的是結了冰的粗糧饅頭,有時糧食供應不上就用地瓜充飢。1960年有一段時間還靠吃澱粉。住的是用紅柳搭建的簡易窩棚或地窩子。由於烏爾禾底下水位高,被褥經常潮濕。氣候變化無常,風雪天,夜裡大家只得穿著衣服、氈筒睡覺,第二天起床臉夾上結了一層冰霜。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行動口號是:「使河水為我們讓路,使高山向我們低頭!」就是在如此的環境和條件下廣大老軍墾戰士發揚南泥灣精神,滿懷著對建新場的信心,要把烏爾禾建設成為田闊土肥,水美糧豐的社會主義新農場。
創業時期很少有休息時間,每天從早到晚,一天干十幾個小時,早中餐吃在工地。冬天饃饃凍得堅硬,就一邊燒荒,一邊烤饃。在開荒中,除拔樹採用機力外,大部分工程均由人工完成。開荒用的工具,除從塔城購進一部分外,均有生產隊組織鐵、木工製作。領導和指揮部成員,支起帳篷吃住在工地,指揮、鼓動在工地。在這種精神鼓舞下,把雜草叢生、鹽鹼荒涼的烏爾禾墾區逐步變成一塊塊良田。
烏爾禾農場的建設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開荒造田、農業生產、水利建設等各項都有著飛越的發展。1958年開荒耕地600公頃,種植防護林6.7公頃,整理果園45公頃。改良條田發展農業,達到了糧食自給有餘。全年創造產值68.6萬元,盈利27.05萬元。
實現了人人有糧吃的生活保障,場黨委又結合周邊情況,考慮農場靠近克拉瑪依油田的礦區,有利於發展畜牧、養殖、果園等多種經營形勢,即可以方便礦區工人,也可以滿足本場職工的生活需要,同時還農副產品的加工生產,挖乾草,編抬把子等項目,逐步由3項增加到十餘項,全年贏利共計20餘萬元,佔全部利潤的33%,完成計劃的218.7%。事實證明多種經營是一項成本底,收益大、銷路廣、周轉快的生產,對一個農場來說,特別是新建和較小的農場,保證了生產又增加了經濟收入。
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經濟體制也在不斷完善。1958年5月,場黨委決定組織商業機構,發動群眾集資辦起了商業合作社,到年底贏利23000元,當年還清私人集資款,並上繳稅收5000元。7月農場第一座醫務所落成,師里派醫師劉奇文到所里培訓了一批醫務人員,為7個農業連隊、牧場、煤礦等單位配備了衛生人員,初步形成了衛生網點。解決了職工醫療就診問題。1959年9月,場部兩幢辦公室及大禮堂相繼落成,入秋,總場創辦的第一所小學校建成,起名為烏爾禾總場子女學校。10月,一座佔地面積2090平方米,日用百貨俱全的大型綜合商店開始營業,方便著農場的人們。隨著農場的不斷發展壯大,各行各業的完善,11月17日經兵團批准,農七師烏爾禾總場更名為農七師第三總場。
1959年6月,湖北首批支邊青年220名,攜帶家屬28人分配到場,隨著農場人員的逐漸增多,經兵團批准、師黨委決定將烏爾禾農場升格為烏爾禾總場,下轄一個農業分場、一個牧場分場和一個工礦隊,一個養禽隊,一個小煤礦,一個采鹽隊。

兩礦一湖開發
烏爾禾農場成立後,黨委決定開發有利的自然資源,先後開發了煤礦、天然瀝青礦、艾里克湖,為發展農場奠定了經濟基礎。
兵團水利工程處在修築獨山子至和什托洛蓋公路時,因冬季需取暖,領隊張思林在離和什托洛蓋西北3千米山坡的一條自然溝發現一條長達1.5千米的煤層風化帶,經請示上級和當地縣人民政府,建起了小煤窯。1958年4月,移交給烏爾禾農場時,自給性生產小煤窯只有幾個人。經場黨委研究,從師調入農場的一百多名勞改人員中,先調去30人,加強煤礦開發。張思林任礦長,鄧福清任指導員。隨後陸續增加人員100餘人。當年產礦24129噸,產值35萬元。
1958年,政委王茂潔、技術員李文斗,帶領軍墾職工在魔鬼城山麓下,開荒造田,規劃土地時發現一些似煤非煤烏黑發亮的硬塊,當地老鄉把它拾起來做燃料和擦皮靴用,把他叫作黑油礦。聽說的價格很高,每公斤兩元左右,建場需要資金,只要有利潤就開采。在開采過程中遇到很多困難,狹窄的瀝青層夾在石頭封里,有的瀝青層只有5—6公分寬,前面把瀝青挖完,後面的石封就向中間合並,危險性極大。經過總結經驗,採用邊開采邊用木頭頂住兩邊的石頭,確保一定的安全。他們沒有放棄,以礦養礦的經營方式,因陋就簡,白手起家,沒有電就用手電筒照明,憑著人力手工操作,開采出的瀝青就用吊筐吊出來,就這樣源源不斷的天然瀝青被開采出來。為了打開更廣的銷路,10月,工商股副股長康茂林帶著此礦樣品到兵團商業處處長陳明池送往上海等地化驗。後被西安油漆廠技術員謝品民發現,才知道這是我國唯一的製造高級絕緣漆、烘漆、耐化學腐蝕漆及鍋爐、汽車底架、縫紉機、自行車漆的天然瀝青。我國全靠進口。於是同上海、天津、北京的一些油漆生產企業以每公斤2.5元的價格簽訂了合同,年銷售金額875.54萬元,為發展農場奠定了經濟基礎。
1958年建場初期在福海縣選點建了漁場,成立了捕魚隊,開始的時候只有幾個人,住地窩子,造了兩只船,60天捕魚1300餘公斤,除去全部的成本凈贏利7000餘元。後來增加到87人,配了26隻船。直到1973年撤銷,歷時16年。
位於一三七團東南16千米處的艾里克湖,總面積約70平方千米,容水量2.5億立方米,由白楊河來水匯集而成。據《新疆圖志》記載,艾里克湖至少存在1300年以上,在新疆大湖中排名第20位,是克拉瑪依唯一的湖泊。「艾里克」在蒙古語里是「酸奶」的意思。艾里克湖湖區水波盪漾,蘆葦叢生,魚躍禽鳴,野豬、黃羊經常出沒,樹木成林,農田縱橫,天成了一幅沙漠湖光秀美圖,艾里克湖因此被譽為「戈壁沙漠上的一顆明珠」。湖東岸上古老的槐樹和長滿青草的小屋給你歲月蒼桑的沉重感,站在湖南角,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沙丘綿綿起伏,令人嘆為觀止,站在湖南面,三三兩兩的蒙古包散落在湖邊,蒙古少女在賣酸奶和打魚人搖船劃櫓,一幅田無風光,尤其是方園幾公里的彩石灘,讓人撿到瑪瑙和造型各異的奇石;湖北面,濕地和綠油油的蘆葦中棲息著天鵝,白鷺、野鴨和許多叫不出名的水鳥。
1958年4月底,烏爾禾農場在艾力克湖東建立鹽場,生產原鹽1500噸,除滿足農場人畜用鹽外,還銷往奎屯、車排子,僅在塔城地區就推銷900噸。1972年艾力克湖水位下降,原鹽生產枯竭,經克拉瑪依市批准,一三七團在瑪納斯河北側建成年產500噸的鹽場,有職工70人。1981年因行政區域變化,經自治區批准,劃歸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經營。
1972年在艾里克湖成立了捕魚隊,有人員4人,管理水面3333.3公頃。1983年艾力克湖水位下降,1988年月日1月19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將艾力克湖劃歸克拉瑪依市管轄,烏爾禾區政府成立後,歸烏爾禾區政府管理。

阿吾斯奇邊境牧場
1951年2月,原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二十五師七十三團戰炮連奉命進駐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1955年全體官兵就地轉業,建立博斯同克牧場,屯墾戍邊,命名為農七師和豐牧場。1958年4月,烏爾禾農場成立後,歸屬烏爾禾農場領導。1962年「伊塔事件」後,根據師黨委指示精神,抽調幹部20人,職工219人進駐阿吾斯奇牧場執行「三代」(代耕、代種、代管)任務,同時迅速組建武裝值班連和騎兵排在松樹溝邊境地區執勤,確保邊境地區安全。1963年春,全部進駐阿吾斯奇牧場,單位名稱為「阿吾斯奇牧業營」,1987改為「阿吾斯奇牧場」。
阿吾斯奇牧業營距一三七團團部烏爾禾163公里。轄區東西長45千米,南北寬18千米。屬高寒地區,最高海拔3256.6米,最低海拔苗助長670米,平均海拔1900米。阿吾斯奇牧場為高山草原,低山、丘陵草原,前山坡地草原,平川、河穀草原。牧場生長50餘種,羊茅、狐茅、白蒿、黃蒿、布羊蒿等四季草分布在阿吾斯奇附近的沼澤潮濕地,因此以發展畜牧業為主;1998年實行經營體制改革,牧場經濟、社會者得到了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

泉溝開發
為實現農七師黨委《關於加強一三七團扶貧開發攻堅的決定》中制定的一三七團在2000年脫貧的目標,解決一三七團土地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1997年20月24日,由農七師計委牽頭,召集農七師水利局、土地局、農業局、科委、財務局、勞動局和組織部召開徵求意見會。會後根據意見會上達到的一致意見,由農七師農業局、土地局、水利局、一三七團共同組成考察組,利用3天的時間,對水利二處、一二八團、泉溝水庫等地的荒地資源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結果,確定了泉溝水庫以北、西岸大渠以南地區為一三七團的土地開發區。1997年10月28日,一三七團黨委向農七師黨委提交了《關於一三七團懇請異地開荒造田的請示報告》。
1998年5月25日,經農七師黨委批准,一三七團下發了《關於成立一三七團泉溝分場的通知》,在距奎屯地區泉溝水庫以北約10公里處,成立泉溝分場。設泉溝二連建置,任命熊新和同志為泉溝二連黨支部書記、指導員,楊建剛同志為連長。2005年11月,撤銷泉溝二連建置,正式組建泉溝分場領導班子。
1998年5月25日,制定了《一三七團泉溝農場土地開發租賃承包暫行辦法及優惠政策》,5月26日,一三七團下發《關於加快泉溝農場農業水土開發各項工程建設的獎懲決定》,對水土開發工程進行了分解。由國家投資收復棄地1.2萬畝,修築支斗渠16公里,防風基幹林1000畝。當年播種農作物5700畝,其中,小麥1600畝,枸杞1600畝,綠肥2100畝。由於土壤有機質普遍缺乏,鹽鹼較重,現化性狀態不良,肥力基礎差,因此當年虧損69.41萬元。團黨委仍力求搞好泉溝農業建設,不斷改善調整土地結構。2005年末總面積3760公頃,耕地面積378.79公頃,林地面積1.06公頃,總產值在連年遞增。
2005年奎屯市電信局投資55萬元,為泉溝開通車載電話,給職工安裝電話53部,但仍然不通郵。

建置沿革
一三七團成立於1958年4月,由兵團瑪納斯水利工程處修築克拉瑪依至阿勒泰公路的部分幹部職工與農七師車排子二十團的部分幹部職工及下野地十九團所轄的和豐牧場人員合編組建,名稱為「農烏爾禾農場」。1958年,建場初期為烏爾禾國營農場。1959年6月,農七師把烏爾禾國營農場擴編為烏爾禾總場。1959年11月,改編為農七師第三總場。1965年3月,縮編為烏爾禾農場。1969年4月,兵團調整建置單位,把烏爾禾農場交兵團工建師管轄,改為二二四團。1972年5月,兵團把二二四團歸屬農七師管轄,改編為一三七團。1975年6月,撤銷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師建置後,一三七團歸屬克拉瑪依市管轄,改為克拉瑪依市烏爾禾國營農場。1978年7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農墾總局,烏爾禾國營農場歸屬奎屯農墾局管轄,改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奎屯農墾局一三七團。1982年3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農七師恢復建置後,一三七團歸農七師管轄,稱農七師一三七團。

5. 上海千人禾投資有限公司新華路185弄是正規公司嗎

還不錯啊

6. 兩個「禾」疊在一塊,「禾禾」念什麼


拼音lì

注音ㄌㄧˋ

部首禾部外

筆畫5畫總筆畫10畫結構左右結構

五筆TTY倉頡HDHD鄭碼MFMF

UNICODE79DD四角22994

筆順ノ一丨ノ丶ノ一丨ノ丶

基本字義

1、稀疏分明。

2、古同「歷」。

宋本廣韻

廣韻目次:入二十三錫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平水韻 等呼 韻攝 韻部 國際音標 羅馬字

靂 郎擊 來 錫開 入聲 錫 開口四等 梗 青 liek lek

康熙字典

【午集下】【禾部】

秝·康熙筆畫:10·部外筆畫:5

《唐韻》《集韻》字下雲調也。凡均調謂之適歷。從二禾。禾之疏密有章也。凡秝之屬皆從秝。讀若歷。郎擊切。十六部。

方言集匯

粵語:lang3lik6ling3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lit8let8[客英字典]lit8[海陸豐腔]lit8let8

English

(Cant.) excessively thin

7. 廣州市海珠區敦和路112號墩禾大廈a棟商務樓四樓m08招聘部可靠嗎

凡是在商務大樓某大廈招聘的99.99%騙人,一般都會在自己的公司內招聘,不可能另外租個地方招聘,和生產營運部門分開。資料還要轉移,另外聘請幾個員工在招聘部待是不可能,亂花錢呀。一般上千人的公司或者要聘請員工價位大多數在七八千以上的,才會請一個招聘主管,千人以下直接在公司或店面經理兼招聘。
如果是專門租一個地方招聘,招工在5000-的,有四五個人在忙活的,200%騙子。會以各種名義讓你掏錢,比如會員費,體檢費==

8. 千人一家打一字

謎底 稼
千人 合成 禾
一家 是家
合起來是謎底 稼

9. 白族的風俗習慣

一、服飾

白族服飾清爽大方。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婦女服飾各有千秋,從服飾可看出年齡大小、成婚與否以及地區差異。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尊貴。

大理一帶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洱海東部白族男子則外套麂皮領褂,或皮質、綢緞領褂,腰系綉花兜肚,下穿藍色或黑色長褲。

女子服飾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帶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襯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足蹬綉花鞋。

二、飲食

白族以稻米和小麥作主食,山區則以玉米、蕎子為主食。喜食酸辣,洱海的鯉魚、弓魚、鯽魚是人們喜食的菜餚,「砂鍋魚」是大理著名佳餚。善於腌制火腿、臘肉、香腸、油雞、螺螄醬等。

三、建築

白族的建築藝術獨具一格。高寒山區多居住單間或兩間相連的「垛木房」或「竹籬笆房」;壩區則多住土木結構的瓦房。位於蒼山腳下、洱海之濱的大理喜洲,是白族民居的精萃所在。一座端莊的白族民居主要由院牆、大門、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組成。

(9)上海千人禾服飾有限公司擴展閱讀

白族的節日:

1、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盛大的節日和街期,它的起源與觀音伏羅剎的傳說有密切聯系,所以又叫觀音市。每年夏歷三月十五日開始在大理古城西門外舉行,會期七至十天。

節日期間,舉辦傳統的賽馬、賽龍舟、射弩、打鞦韆等民間體育比賽以及大本曲演唱、洞經古樂、民族歌舞表演,年年如是,熱鬧非凡。

2、火把節是白族另一盛大節日,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舉行,古稱「星回節」,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預祝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活動。

節日期間最為壯觀的是每個白族村寨都要在村子中央的場地上豎起一柱或數柱三四丈高的大火把,樹桿作心,外面捆紮竹片、樹枝和松明,用綵線繫上火把梨、乳扇、鞭炮,插上書有「五穀豐登」、「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字樣的「升斗」,當夜幕降臨,大小火把齊明,紅光滿天,響聲震耳。

閱讀全文

與上海千人禾服飾有限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排排網基金大師 瀏覽:612
投資人白皮書 瀏覽:646
我國目前外匯管理制度 瀏覽:205
股票旭日初升是什麼意思 瀏覽:719
基金融資是指 瀏覽:957
伯克國際外匯 瀏覽:152
飛馳環保股票 瀏覽:980
農行科創基金哪兒買 瀏覽:879
免費下載股票書 瀏覽:287
10億刀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552
6元港幣兌換人民幣多少元 瀏覽:539
信貸員借用客戶貸款 瀏覽:205
海源機械股票價格 瀏覽:869
焦炭期貨1809杠桿 瀏覽:419
11月27日白銀價格 瀏覽:615
銀行盈利和股票價格的關系 瀏覽:811
河南藍信股票 瀏覽:128
天津嘉睿匯鑫投資樂視 瀏覽:359
海南高速15日主力資金流入 瀏覽:158
高郵小額貸款公司 瀏覽: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