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gdp分析
我國大約是從1986年開始GDP統計,之前沒有進行過統計,後來所說的之前的GDP數據可能是粗略估計的,並沒有什麼可信度。
日本在戰後經濟發展確實很快,但是日本是亞洲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在二戰前就已經擠身發達國家行列。二戰前,日本的工業實力排名世界第六,大體與義大利相當,戰後經過短暫的恢復性增長,便迅速崛起,但其速度與現在的中國相比並不算快,日本在戰後經短暫恢復後,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相繼超過英、法、德,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後又經過十餘年的時間超過蘇聯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相比之下,中國在2000、2001年的時候GDP大體與義大利相當,用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就相繼超過英、法、德,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國)如今與日本已經相差不大,估計最多三五年(近期日元升值,所以今明兩年超過日本有一定難度),當然不排除現在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緩慢,不及戰後黃金時期的速度這一因素,不論如何,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之快還是令人驚奇的。
個人認為日本的發展受美國扶植的作用不大,關鍵還是採取符合了經濟發展規律的經濟政策,加之基礎雄厚,所以發展很快。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偷襲珍珠港時,日本集中了六艘航母發起攻擊,而當時美國全國只有五艘航母;日本為建造大型船舶建造了當時還是新鮮玩意的大型船塢,這就是日本長期保持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重要基礎;當1958年,日本豐田的汽車成功打入美國市場的時候,中國的第一輛解放牌汽車才剛剛下線(1956年);日本的電子工業也同樣有著良好的基礎,戰前日本就能生產大量的電子電器產品,1956年北京舉辦了日本商品博覽會,在那次博覽會上,毛主席才第一次在國內看見了電視機,兩年後,中國第一家電視台才開播,可見日本工業基礎之雄厚。
中國的經濟落後關鍵還是歷史原因,中國有著百年屈辱的近代史,自清末以來打了一百多年仗: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中法戰爭、西北回民起義、新疆叛亂、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亥革命、直皖戰爭、兩次直奉戰爭、北伐戰爭、蔣馮戰爭、蔣桂戰爭、中原大戰、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地方軍閥之間的混戰更是舉不勝舉,直到1953年,大規模戰爭才宣告結束,中國錯過了兩次科技革命,新中國的建立才標志著中國大陸自清末以第一次獲得統一。可見歷程之艱辛,建國後,雖然我們一直在發展,但是一方面基礎太薄弱,另一方面別的國家也在發展,我們只能追趕。
綜上所述,我認為建國後中國的經濟發展很快,樓主不妨注意一下,凡是戰後人口和面積達到中國十分之一哪怕二十分之一的國家沒有一個擠身發達國家行列,也沒有一個比中國發展的更快的。
Ⅱ 為什麼 一年當中第四季度的gdp 最高
因素很多:
1、很多機構都是年底進行結算,在統計上算到第四季度。
2、為新年備貨,年底清倉等,加大了第四季度的貨物流動規模,各類稅收大幅上漲。
3、GDP統計上面自然上揚中國經濟處於高速增長,每季度GDP都會上升,第四季度最高正常。
(2)季度gdp怎麼分析擴展閱讀:
GDP:一定時期強調的是該年度內「新」增加的最終產品和提供的勞務,往年的不算。例如二手車,二手房等都不算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
或者說這是一個流量的概念,而非存量的概念,並非今年公布的數字就是從建國到現在的總額,這是錯誤的,它僅指該時期內新生產出來的東西。所以是不是說社會總產品的價值包括了GDP。
Ⅲ 如何看待中國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9%
國內經濟水平的增長確實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因為這代表著國內的病毒傳播已經得到了最基本的控制。在年初的時候,因為國內的病毒傳播過於兇猛,所以也使得老百姓只能夠暫時停工停產。這也導致在年初那一段時間,國內的經濟水平始終處在嚴重停滯的階段。不過隨著國家加大對於病毒傳播的治理,也使得各行各業的發展能夠得到快速的恢復,所以在第三季度國內的經濟確實有著根本性的好轉。當然我們也不應該忽視在經濟發展中可能會帶來的一些問題。因為經濟發展必然會對環境保護帶來一定的影響,同時我們也應該要注意病毒傳播也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千萬不要掉以輕心,一定要做好最嚴格的把控,才能夠使得經濟得到穩步的增長。 而且我們也應該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千萬不要對待工作玩忽職守,因為這樣反而會使得自己的生活質量得不到根本性的提高。
Ⅳ GDP圖如下,如何算出每個季度的經濟增長率(國內)
你沒把問題說清楚。每個季度的經濟增長率,是指每個季度相對於基年的增長率,還是相對於上一個季度的增長率?
首先,通過1-4季度減去1-3季度,可以求出4季度的GDP值,類似的我們可以求出所有4個季度的GDP值。之後就按照要求,如果是基年的增長率,那麼比上基年的GDP值,求出增長率。或者是相對上一季度的增長率,那麼就比上上一季度,求出增長率。
Ⅳ 如何計算中國GDP季度同比與環比增長率
先利用名義GDP求出實際GDP,然後再利用實際值求每個季度GDP的平減指數,同比增長率和環比增長率
GDP平減指數求解方法作以簡要介紹:
GDP平減指數等於現價GDP除以不變價GDP,若1978年的指數為100,1979年的GDP指數為107.6,是指與1978年相比,按可比價計算,GDP增加了7.6%,1978年的GDP為3624.1,則按不變價計算,1979年的GDP等於3624.1乘以107.6等於3899.53,則1979年的平減指數為現價(1979)4038.2/3899.53=103.56,
Ⅵ 大家對第一季度GDP環比增長2.1怎麼看
樓上弄錯了,一季度GDP同比增長9.7%,意思是今年一季度比去年一季度增長了9.7%。環比增長2.1%,意思是今年第一季度比去年第四季度增長了2.1%。GDP的增長沒有明顯的季度性,2.1%是一個比較低的數據,而且回顧最近幾個季度的GPD數據,2.1%的速度是一個持續回落的狀態。高通脹低增長,今年宏觀經濟堪憂
Ⅶ 四個季度GDP加起來不等於年度GDP,這是為什麼呢這里的季度GDP數據是怎麼算出來的
季度GDP合算的時效性強,他在資料來源和計算方法上和年度GDP有差別,季度GDP很難得到年度GDP合算中所得到的會計和統計資料,年度GDP的合算按照比較嚴格的生產法和支出法進行合算,季度GDP往往只根據相關指標進行計算,因而年度GDP在准確性和可靠性上面,要優於季度GDP
Ⅷ 如何理解中國季度GDP數據
公布的季度環比數據是經季節調整後的數據,但該數據並未經過年化調整。正是由於這個原因,Chovanec表示經濟學家和記者們傾向於忽視這個數據,因為無法簡單的和其他國家作對比。反之,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同比數據上,盡管這也無法和其他國家比較,但至少可以准備描述、避免季節性調整帶來的麻煩。此外,中國過年來一直公布同比數據,因此對於分辨趨勢非常直觀。
然而,Chovanec指出如果對統計局發布的經季節調整後的環比數據進行年化處理,將會得到一個與同比數據大相徑庭的數字。今年一季度,統計局公布的GDP環比增速為1.8%。年華處理後為7.4%,意味著一季度GDP增速就已低於7.5%的目標值,遠低於媒體廣泛引用的8.1%的同比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