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查找股票的歷史市盈率數據
如果你是學生為了作業可以這么做,如果你是為了炒股票而做的模型,建議你不要這么費心去干,一點用處都沒有,因為中國的股市不是誰的市盈率低就會上漲,你如果用頭腦想一想就會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所謂的價值低估問題---市盈率越低、那麼就應該越有投資價值,可是二級市場上十幾、二十倍市盈率的股票沒有人去捧場,新發行三十倍市盈率的股票反而有幾萬億的資金爭搶申購、或者幾百倍市盈率的股票天天高歌猛進,你今天准備走的道路我在10年前就已經走過,所以建議你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
2. 怎樣能知道恆生指數歷史市盈率
http://main.hsi.com.hk/hsicom/c_statistics/content.html
加權平均市價/盈利率
有1973年以來的數據。
3. 香港上市的市盈率是多少
1、據統計,2015年滬港通股票平均市盈率為23.3倍,從長遠角度出發,內地A股以及港股仍回舊是答不可多得的選擇,數據顯示,港股和滬股市盈率、分紅率差異依然較大。
2、市盈率是某種股票每股市價與每股盈利的比率。市場廣泛談及市盈率通常指的是靜態市盈率,通常用來作為比較不同價格的股票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的指標。用市盈率衡量一家公司股票的質地時,並非總是准確的。市盈率(Price earnings ratio,即P/E ratio)也稱「本益比」、「股價收益比率」或「市價盈利比率(簡稱市盈率)」。市盈率是最常用來評估股價水平是否合理的指標之一,由股價除以年度每股盈餘(EPS)得出(以公司市值除以年度股東應占溢利亦可得出相同結果)。計算時,股價通常取最新收盤價
4. 請問哪裡可以查到香港股市的市盈率
同花順里按69鍵就可以了
5. 1973年香港股災的深遠影響
進入1973年,市場繼續瘋狂,於3月9日高見1774.96,於三個月內再上升1.1倍,政府為冷卻股市,曾出動到消防員以消防條例禁止股民進入華人行買賣股票,即所謂的「消防員到交易所救火」。同時市場出現一些如「魚翅撈飯」、股民辭工全職炒股、「鮑魚煲粥」、「用老鼠斑制魚蛋」、「用大牛(港幣500元鈔票)點煙」等瘋狂現象,而牛奶收購戰進入高潮,置地利用股民對股市知識缺乏,宣布一送五紅股,當年股民沒有「除息」、「除權」的概念,不知送紅股實乃數字游戲,爭相搶購,加上當年股票過戶需時,凍結大量置地股份造成市場假象,曾經由12元,炒至歷史新高67元。當置地除權時股價調整至六份之一,再加上市場出現假冒合和實業股票,擔心所持股票成為廢紙引起市場恐慌。4月4日稅務局突然在各大報章刊登「買賣股票之盈利須納資本增值稅」,人心更加不安。
踏入1974年中東發生石油危機,香港實施燈火管制,和記洋行受到股災波及,由高點44元,下跌至1元多,1975年9月,和記國際召開股東大會,董事局要求股東供股以解除公司的財政危機,但被匯豐銀行所代表的股東所否決,而債權人則正循法律途徑要求清盤。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董事局被迫接受匯豐銀行的建議,由匯豐銀行注資1.5億港元收購和記國際33.65%控股權,匯豐銀行成為和記國際的大股東,由「公司醫生」的韋理(W. R. A. Wyllie)入主整頓。
1974年12月10日恆生指數下跌至150.11,跌幅達91.54%,只及1969年時的水平,而1774.96的高位則要待1981年7月17日的1810才略為打破,其後再跌回其下,要待1986年四會合並及推出恆生指數期貨及引入外資經紀行才正式站穩其上。不料翌年再爆發股災,恆指於1987年10月19日和26日共急瀉33.33%,復見1894點,最後要到1990年打破4000點以及於1993年12月穿破10000點才穩定上升至1997年的16000點之上。
6. 目前美國和香港股市的平均市盈率
滾動四個季度的標普盈利在 55 美元左右,以標普980點計算,現在的估值達到17.8 倍。從歷史來看,估值的平均水平是15 倍,再加上一個標准差也就是20 倍,在138 年歷史中,只有12%的時間,估值水平在20倍以上。所以,如果需要判斷這一波上漲的動力會在何處耗竭的話,從估值上看,1100 點是上限了。19000已經使得恆生指數市盈率估值達到2009 年市盈率16.8 倍(即仍然在高於0.5 至1 個方差的范圍),市凈率1.77 倍。
香港證券市場與內地市場存在不少分別,當中包括
1. 香港證券市場較國際化,有較多機構投資者,海外及本地機構投資者成交額約占總成交額的65%(分別為39%及26%),海外投資者的成交額更占總成交額逾40%。由於各地的投資者對證券估值和市場前景可能會作出不同的判斷,內地投資者在參與香港證券市場時宜加倍審慎。
2. 在產品種類方面,香港證券市場提供不同類別的產品,包括股本證券、股本認股權證、衍生權證、期貨、期權、牛熊證、交易所買賣基金、單位信託/互惠基金、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及債務證券,以供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在不同市況下有所選擇。
在交易安排上兩地市場亦有不少差異,例如:
1. 內地市場有漲跌停板制度,即漲跌波幅如超過某一百分比,有關股份即會停止交易一段指定時間;香港市場並沒有此制度。此外,根據香港法律,除非香港證監會在咨詢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後指令,否則香港的證券及期貨交易所不得停市。
2. 在香港證券市場,股份上漲時,股份報價屏幕上顯示的顏色為綠色,下跌時則為紅色;內地則相反。
3.香港證券市場主要以港元為交易貨幣;內地股市以人民幣為交易貨幣。
4. 在香港,證券商可替投資者安排賣出當日較早前已購入的證券,俗稱「即日鮮」買賣。內地則要求證券撥入戶口後始可賣出。投資者宜與證券商商議是否容許「即日鮮」買賣。
5.香港證券市場准許進行受監管的賣空交易。
6.香港的證券結算所在T+2日與證券商交收證券及清算款項。證券商與其客戶之間的所有清算安排,則屬證券商與投資者之間的商業協議。因此,投資者應該在交易前先向證券商查詢有關款項清算安排,例如在購入證券時是否需要實時付款,或出售證券後何時才能取回款項。
7. 世界各國在其泡沫經濟時期股票市場的市盈率數值
這是日抄本的~~襲~
年份 定期存款利率 同比增長率
1971 5.00 -
1972 4.75 -5.00%
1973 7.25 52.63%
1974 6.75 -6.90%
1975 5.75 -14.81%
1976 5.75 0.00%
1977 4.50 -21.74%
1978 3.75 -16.67%
1979 5.25 40.00%
1980 6.25 19.05%
8. 香港股市的市盈率的平均值是多少
1、據統計,2015年滬港通股票平均市盈率為23.3倍,從長遠角度出發,內地A股以及內港股仍舊是不可多得的選擇容,數據顯示,港股和滬股市盈率、分紅率差異依然較大。
2、市盈率是某種股票每股市價與每股盈利的比率。市場廣泛談及市盈率通常指的是靜態市盈率,通常用來作為比較不同價格的股票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的指標。用市盈率衡量一家公司股票的質地時,並非總是准確的。市盈率(Price earnings ratio,即P/E ratio)也稱「本益比」、「股價收益比率」或「市價盈利比率(簡稱市盈率)」。市盈率是最常用來評估股價水平是否合理的指標之一,由股價除以年度每股盈餘(EPS)得出(以公司市值除以年度股東應占溢利亦可得出相同結果)。計算時,股價通常取最新收盤價。
9. 1973年香港股災的背景
1972年,借著中美會談,尼克松訪華、中日邦交正常化、中(西)德建交、中英關系改善的國際大背景,香港股市萬馬奔騰,高潮迭起。1973年,越南戰爭停火,港府宣布興建地鐵,各公司相繼派息並大送紅利,加之西方金融繼續動盪,香港股市更加狂熱,宛若遍地黃金。1969年至1972年短短4年,恆生指數最高猛升7倍,成交量狂飈16倍。在「只要股票不要鈔票」的觀念刺激下,香港市民一窩蜂搶購股票,一路高歌的股價遠遠脫離了公司的實際盈利水平,經濟及社會的發展,以至於制度上的創新和變革都被忽略了。
被挑起來的尋金美夢引發的股市狂潮幾乎淹沒了一切。由於交頭過分活躍,有交易所甚至疲於應付而被迫宣布壓縮交易時間。在股市炒得熱火朝天時,批評眾多企業在股市「一擁而上」、力勸大家警惕市場風險的文章接連不斷,就連匯豐銀行主席也公開呼籲小心股市過度投機,可這樣的聲音沒有人聽得進去。據當年的報紙報道,港府曾印製了諸如《購買股票須知》之類的冊子,放在銀行或證券交易所,免費派發,可誤信「買股可以致富」的股民埋首炒股,那些小冊子與灰塵相伴多日後被無奈收回。
如脫韁野馬般暴漲的股市並未能與經濟因素相契合,行情過急、過劇、過濫的膨脹與擴張,終於樂極生悲,釀成股災。從1973年3月至9月中旬,恆生指數從1700多點跌至500多點,一些炙手可熱的藍籌股,最低限度跌去了七成半,次年,中東石油危機爆發,美國、西德、日本猝不及防陷入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西方各國股市一瀉千里,覆巢之下,香港焉有完卵?恆生指數在上年狂跌75%之後再跌60%!
處境最糟的總是接到最後一棒的散戶。因為先前差不多所有參與買賣股票的人都能獲利,所以就有人辭去工作全心全意投入股市,不少人簡直如痴如醉,樂而忘返,當市場突然翻臉大跌,興高采烈的人們頓時呆若木雞,部分人一夜變瘋,有的因突然失去所有財產而走上自殺自毀之路。
在一浪接一浪的炒買炒賣、企業倒閉、停牌和合並浪潮下,一向信奉不幹預市場的港英政府立法局在1974年通過了《1974年證券條例》、《1974年保障投資者條例》。同年4月及8月,香港先後成立了證券登記公司總會、證券交易所賠償基金,期待以此撥亂反正,恢復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