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上監管力度最大的股市是美國股市嗎
美國的監管力度很小。這是由美國的監管體制決定的,與中國有很大區別
美國強調先發展後監管,重在發展,出現問題後再針對性的監管
中國則是重在監管,發展前進行大量研究工作,如果有可能出現問題則寧可不發展
㈡ 中國股市和美國股市有不同的地方嗎在哪方面!
區別如下:
(一)投融資平台架構。美國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結構最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從現貨到遠期、期貨、期權,從場內市場到場外市場,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它不但為企業提 供了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同時也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組合投資、分散風險的投資平台。然而,中國資本市場體系卻是不健全、不完善的,我們有現貨市場,但衍生市場十分欠缺;我們有相對發展較快的場內市場,但場外市場規模狹小;此外,與擁有150萬億總資產的銀行業相比,中國股市、債市、基市規模仍很狹小。因此,中國企業融資偏好集中於銀行貸款,老百姓財富保管偏好銀行存款。單一而狹窄的投融資渠道,無法形成組合投資、分散投資,在理財無門、保值無路的情況下,投資者除了炒還是炒!
(二)國民投資心態。美國擁有全國統籌、全民覆蓋、全國統一、以稅代費的社保體系,以及僱主設立的補充養老、補充醫保福利,使得國民從搖籃到墳墓全程均有足夠保障,再加上美國民眾在家庭理財上十分看重養老需求,並將養老作為家庭理財的終極目標,因此,其投資目標更長遠,投資行為更理性、更從容、更快樂!相反,中國現代社保制度建立的時間較短,除了城鎮職工社保外,農民社保及城鎮居民社保只是象徵性地覆蓋、保障程度很低,而且大多數僱主均不提供補充養老和補充醫保,因此,除了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及城鎮職工以外,大多數中國人仍然依靠養子防老或是個人儲蓄養老。在國民保障不足的前提下,投資者缺乏安全感,投資心態更加浮躁、急功近利,他們希望通過短炒賺快錢、發大財,甚至一夜暴富,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投機心態。這種心態也造成了中國股市「投資不足、投機有餘」的格局。
(三)上市公司質與量。上市公司是股市的生命線。美國股市是一個開放的國際市場,美國不僅擁有世界大批一流的跨國公司,例如,可口可樂、麥當勞、IBM、微軟、蘋果等,而且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企業為其提供保質足量的上市資源。相反,我國A股市場只是一個封閉的市場,國內缺乏世界一流的知名企業,而且也不允許外國企業來上市,市場甚至非常害怕聽到「國際板」的聲音。
(四)投資者結構。美國股市是一個典型的「機構市」,作為機構市的兩大支撐,美國共同基金凈資產高達14萬億美元,美國私人養老金總資產高達21萬億美元,後者超過美國股市總市值。更何況,美國股市作為一個開放的國際市場,它還擁有大量來自國外的投行及機構投資者。相反,中國股市是一個典型的「散戶市」。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凈資產僅有3萬億人民幣,中國企業年金總資產僅有0.5萬億人民幣,與20多萬億的A股總市值相比,相差甚遠。我們雖有QFII,但總規模小得可憐。機構市多空雙邊博弈主要在機構之間展開,比較容易達成一種「均衡市」,相反,散戶市的機構則大多將散戶作為博弈對象,更容易形成機構優勢,獵殺散戶,而且市場更容易劇烈振盪。
(五)IPO體制。美國的注冊制充分發揮市場決定作用,IPO成敗主要在發行人與投資者之間進行博弈,政府絕對不會干預IPO定價和IPO節奏,而且高效率、低成本的IPO注冊制,極大地降低了IPO身價,並充分滿足了企業的IPO需求以及投資者的投資需求。相反,中國A股的核准制過份強調行政審批與行政干預,並代替投資者判斷IPO公司的投資價值,而且直接干預IPO節奏,政府大包大攬不僅使得權力尋租與道德風險增大,IPO身價暴漲,而且使得市場投機更加猖獗,投資者似乎從不懂得何為用腳投票。美國公司對待IPO的態度十分謹慎,一個公司從私人公司變成公眾公司,是否值得,能否經得住投資者考驗?因此,美國公司將IPO看成是開學典禮,相反
,中國企業則將IPO看成是畢業典禮。
(六)退市機制。眾所周知,美國退市制度的市場化程度極高,退市效率更高,尤其是1美元退市法則,它將誰該退市的「裁決權」完全交由市場及投資者。1995年至2002年之間,美國三大股市總計退市7000多家,其中,主動退市(比方私有化)約佔一半,另一半退市則屬於不能滿足持續掛牌標准而退市的,在這一類退市中,有超過一半是被1美元退市法則「判決」退市的。在中國,A股退市制度只有凈利潤退市標准一項,由於退市標准單一,而且凈利潤可操縱,因此,現行A股退市制度形同虛設,不僅導致垃圾股死不退市,而且垃圾股炒作成風,嚴重扭曲股價信號。如果說,美國股市是「大進大出」的,那麼,中國股市則處在「上市難、退市更難」的尷尬境地。
(七)公司分紅。在美國,無論是普通股或是優先股,上市公司主要以現金分紅為主,而且分紅的主流模式都是「按季分紅」,即一年分紅四次,每次分紅的時間間隔及分紅水平基本相等。只有少數公司一年分紅一次或兩次,當然也有公司不分紅的。不過,在中國,上市公司從來不會按季分紅,甚至一年分紅兩次也只是個案,大多數上市公司一年分紅一次,而且分紅水平不高,帶有很強的「象徵性」,當然,不少公司甚至多年不分紅。相比之下,美國公司重回報,中國公司重圈錢,這就是上市公司對待股東的態度差異。
(八)監管模式。美國證券監管模式是三位一體(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的全方位監管。美國證監會(SEC)的監管重心在二級市場,主要強調事後監管,其監管之嚴厲、監管之高效,世界知名,令上市公司、證券中介及其高管們不得不小心謹慎、嚴格自律。此外,美國還有集體(集團)訴訟機制及強大的市場做空機制,這讓上市公司及證券中介更不敢越雷池半步。在中國,證券監管模式是單一的行政監管,而證監會的監管重心主要放在IPO前端,主要精力是IPO審查和審批,因此,相應淡化了IPO之後的監管,或者出現IPO之後的監管乏力、低效的現象。在美國,IPO容易,但上市後難受;在中國,則是IPO艱難,上市後就萬事大吉。相比之下,美國的監管模式更能震懾證券犯罪,並能有效打擊犯罪;中國的監管模式則無法有效威懾並打擊欺詐上市、信息造假、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證券犯罪行為。此外,美國有薩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 Act),它可以讓證券犯罪分子「牢底坐穿」、「傾家盪產」,而中國卻沒有如此嚴峻立法,犯罪成本較低,缺乏法律威懾力。
(九)牛熊交替周期。正是由於中美兩國股市存在的上述重大差異,才直接導致了中美兩國股市牛熊交替的周期性差異之巨大:美國股市的運行周期一般表現為「慢牛短熊」;而中國股市的運行格局則一般表現為「快牛慢熊」。美國的慢牛一般可以維持5至7年以上,其熊市一般為1至3年。相反,中國股市的牛市短則不足1年,長則不超過3年,而熊市則長達5至7年。不過,從本質上講,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經濟增長質量好壞,是決定股市長期趨勢的「基本面」,它對股市牛熊交替的周期性特徵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㈢ 美國的股票和中國的股市一樣嗎
1、設立初衷不同:中國股市的設立初衷是為了解決國企的融資問題,是由頂層向下設計的,受政策影響較大。美國的股市起初並沒有過多的監管,是由下向上建立的股市,市場的力量占據主導。
2、市場主體不同:中國的股市以散戶為主體,投資跟風、追漲殺跌,市場不夠有效。美國股市以機構為主體,主體傾向於價值與長期投資。
3、公司上市要求不同:中國公司上市為核准制,企業要上市得經過發審委的批准。(今年證券法大修注冊制預期落地)。美國股市沒有監管的歷史,企業上市為核准制,保證紕漏信息真實完整即可。
其中中國和美國股市一個最大的區別在於,中國股市中大約有80%的交易量來自於散戶個人投資者。而在美國股市中,散戶投資者在股市中的交易量比例不到10%。這一巨大的差別,造成了中國股市中可以被割的「韭菜」特別多。在筆者和Jason Hsu的訪談對話中,對這個問題有過專門的討論。
上面提到的這一差別,也造成了機構投資者對於股市的價值和影響不盡相同。長久以來,中國股市的監管層一直覺得中國股市中的散戶股民太多,而機構參與度不夠。因此監管層想了不少辦法來提高機構在股市交易中的份額。
然而,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院院長顧朝陽教授的研究(Gu et al, 2012)顯示,機構除了可能提高市場的監督有效性之外,也有相當的「掠奪性」。在一個充滿著「人傻、錢多」的市場中,廣大散戶就成了機構和券商聯手收割的對象。
要把這個問題講清楚,我們需要從券商和機構之間的關系說起。
券商分析員首先發布一個「買入」的投資建議。廣大散戶在看到該「買入」投資建議後,紛紛跟風買入,把股價推高。在股價被節節推高的過程中,基金經理乘機把手中的股票拋出。等到市場上的熱度減退,股價回落時,基金經理再在低價位將該股票買入。這樣「一買一賣」,基金經理就和券商實現了一次完美合作,完成了對散戶股民的一輪「收割」。
顧教授通過自己的研究提醒廣大投資者,在對待券商分析員發布的「強烈買入」投資建議時,我們應該多長一個心眼。特別的,我們要判斷一下被強烈買入的股票,是不是某個和該券商有緊密聯系的基金的重倉股。如果某基金重倉持有一支股票,同時和發布「強烈買入」投資建議的券商有很密切的業務往來,那麼我們就應該提高警惕,謹防自己成為「割韭菜」陷阱的受害者。
由於大型基金機構是券商的客戶,向他們支付交易傭金,因此券商分析報告受基金和機構的影響可能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顧教授同時提到,基金和券商之間,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利益往來關系,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社交網路聯系。而這個社交網路聯系,往往被大眾忽略,同時也難以從監管層面進行管理。
舉例來說,大約有40%多的基金經理,以前是券商研究部門的分析員。很多基金經理和券商分析員,是同學或者校友關系。這種社交關系網,意味這基金和券商之間,更多的是「合作」和「共謀」的關系,而非「互相監督」的關系。在這種關系的影響下,基金和券商有著非常多的共同利益。在這種共同利益的驅使下,機構們聯手在股市上忽悠散戶,「玩」一把個人投資者,就不那麼難以讓人理解了。
聰明的投資者,需要理解這些機構之間的互相聯系,以及它們背後的利益激勵機制。我們應該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降低自己成為「被割韭菜」的可能性,避開投資理財中的「地雷」,努力成為「投資叢林」中的倖存者。
㈣ 美國股市和中國股市哪個監管力度大
美國監管靠的是法制,中國靠的是腦袋,腦袋瓜彈性比較大啊!
㈤ 美國股市中是不是有很多機構莊家對殺的情形
很少。美國市場比較成熟,股價大部分只基於價值投資的因素
很少在一個高價值股上做空的,吃力不討好。
像現在谷歌,570.11美元,天價了吧?也沒有人會做空它的。
被做空的,大部分是業績很差的,本來就該跌的,馬上就要被退市的。
機構和莊家,也要往阻力最小的方向做單,一個成熟的市場,優質股不會因為簡單的跌勢而崩潰,反而會有越來越多的價值投資者涌進。
純粹的大手筆short,是破壞金融秩序的行為,他們要做,也不會在自己國內做。
國內的A股市場就完全不一樣了,是不成熟的投機市場,沒有很好的價值投資的概念。當然了,A股里是可以做價值投資的,那就要自己踩點,對板塊、管理層研究透徹才可以,不然,誰知道是不是皮包?
㈥ 美國對股票市場的監管與我國的監管有和異同
單從股市的規模和技術層面來說,中國的股市已經不輸於國外股市了.我們欠缺的是對上市公司有效的監管!
中國的股票市場歷來重融資輕回報,這種情況一時難以改善;另外,上市公司融資的透明度不高,錢到底用到何處,又產生多大效益很難判斷. 對違規的公司處理往往殃及到散戶,處理拖沓,索賠困難,如"大慶聯誼"案,所以在管理上市公司上,我們的股市還要有很長的路走.
外國的股票市場更看重股東的利益,賠償機制較完善,能夠有效的增加上市公司違規的成本.雖然如此,還是有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者如"安然"案. 但從對受損者的賠償和嚴懲肇事主謀上,還是體現了全力保護社會股東權力這一原則.
㈦ 美國股市裡都是機構嗎散戶很少還是沒有散戶或者說美國的法律不允許散戶個人投資謝謝
有散戶,但是因為美國制度比較完善,散戶都是把錢交給機構投資的,所以裡面基本都是機構
㈧ 美國的股市有銀監會嗎
美國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簡稱美國證監會(SEC),美國國會成立的政府委員會,負責監督證券市場及保障投資者的利益。除此之外,委員會也負責監督美國的企業收購項目。美國證監會由五名委員所組成。美國證監會的法規旨在鼓勵全面公開披露,以及保障投資公眾,不會因為證券市場的欺詐或操控行為而蒙受損失。一般來說,大部分美國發行都必須在美國證監會注冊。
美國的證券活動在一戰後迅速發展。在1929年之前,絕大多數公眾並不希望政府對證券市場進行政府監管。銀行貸款條件寬松,投資者們懷著白手起家的夢想,根本不在意未被監控的證券市場中潛藏的巨大危險,紛紛投身於證券交易中。在20年代,大約2000萬美國人,在戰後繁榮經濟的誘使下,投身於證券市場,成為大大小小的股東,據估計在該時期約500億美元的資金投入到了證券市場,這些資金在1929年的股票市場崩潰之後,有約一半化為烏有。股票市場的崩盤,導致了無數投資者和銀行損失慘重,而其引起的銀行擠兌,更是導致了銀行業的災難,最終導致了1929年美國的經濟大蕭條。為了回復經濟,國會認為必須重樹國民對資本市場的信心。國會召開聽證會研究解決辦法,並根據聽證會的結論而通過了《1933證券法案》和《1934證券交易法案》。想要依據該法律來有力地監管證券市場並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就需要一支高度協調的證券監管隊伍,於是國會於1934年建立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通常翻譯為"證監會"來與中國同性質的"中國證監會"對應)。時任總統的富蘭克林·羅斯福任命了約瑟·P·肯尼迪為第一任證監會主席,他也是日後美國總統約翰·F·肯尼迪的父親。
美國證監會約有3,100名員工。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另在美國的其他11個地區有分部。
美國證監會由以下部分組成:
5位委員,這五位委員由美國總統在參議院的建議和許可下親自任命,任期五年,但五人的任期相隔一年地錯開,也就是說每一年替換一位委員。委員中的一名將被總統任命為證監會主席,來作為證監會的最高執行長官。
4個部門,即公司融資監管部(Division of Corporation Finance),證券市場管理部(Division of Market Regulation),投資活動管理部(Division of Investment Management),調查、執行部(Division of Enforcement)。
23個科室,不再一一列舉。
美國證監會的任務是保護投資者,維護公平、有秩序、高效率的證券市場,並協助家庭資本、國家資本向資本運作市場的流入。
2014年9月22日,美國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SEC)宣布,將向一名生活在海外的線人頒發超過3000萬美元的獎金。這是美國證監會設立舉報人獎勵制度以來頒發的最大一筆賞金。
當然,SEC沒有提及舉報者姓名,但表示這是為海外線人頒發的第四筆獎金。根據法律規定,SEC不能透露舉報人身份,也不能披露舉報人協助破獲的是哪宗案件。
SEC舉報人辦公室主任肖恩·麥克西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充分有效地利用舉報信息,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不論情報來自任何地方、任何人。這筆逾3000萬美元的獎金凸顯了舉報人獎勵計劃的影響之廣,只要是提供了涉嫌違反美國證券法的可信信息,全球任何地方的舉報者都能獲得公正的獎勵。"2013財年,SEC的舉報人項目收到了來自55個國家的舉報材料,外國舉報人中,來自英國、加拿大和中國最多。
㈨ 美國股市有庄嗎美國的股票市場有莊家機構主力什麼的
是股票就有莊家.外國也有莊家,不過控盤不一定有中國前幾天的莊家控盤那麼專高,而且國屬外的投機基金比中國還瘋狂.
從中國股市這些年看來,十幾年來真正賺錢的庄少之又少,股票市場和自然規律一樣,你控制它越多,最後只會反被其亂.這就是罪過.現在還有人改不了口,還叫莊家,以後就會叫主力或者說更貼切一點叫機構和基金。因為中國股市有自己的特色,國家為了市場健康,積極攙和.政治的傾向性比較濃重,所以所謂的莊家也很不開心.
㈩ 美國股票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各佔多大的比例
從國外市場來看,證券市場的潮流應該是機構佔主導。美國、英國等是保險資金、共同基專金和養屬老基金等穩定持有股市絕大部分股份;日本等則是法人機構相互持股,也是機構占據主導地位。而且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有增無減。美國機構投資者佔美國總股本的比重由1950年的7.2%上升到2001年三季度末的46.7%-。其中,養老基金由0.8%上升到19.8%,共同基金由2%上升到17.9%,保險公司由3.3%上升到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