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貨幣分析法有哪些模型
資產組合平衡模型、貿易平衡、資產法 和 匯率超調模型
B. 簡述粘性價格貨幣模型
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這一理論的基本原理是:多恩布希認為,當市場受到外部沖擊時,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的調整速度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主要是由於商品市場因其自身的特點和缺乏及時准確的信息。一般情況下,商品市場價格的調整速度較慢,過程較長,呈粘性狀態,稱之為粘性價格。而金融市場的價格調整速度較快,因此,匯率對沖擊的反應較快,幾乎是即刻完成的。匯率對外沖擊做出的過度調整,即匯率預期變動偏離了在價格完全彈性情況下調整到位後的購買力平價匯率,這種現象稱之為匯率超調。由此導致購買力平價短期不能成立。經過一段時間後,當商品市場的價格調整到位後,匯率則從初始均衡水平變化到新的均衡水平。由此長期購買力平價成立。
模型內容
粘性價格貨幣模型內容分析
粘性價格貨幣模型中解釋的匯率從初始均衡狀態到達新均衡狀態的調節過程如圖所示:
式中A代表初始均衡點,M0為初始貨幣存量,P0為與初始均衡點相對應的商品價格,S0為初始均衡匯率。
其調整過程是:當由於某種原因引起了貨幣供給量從M0增加到M1時,由於產生了瞬間的貨幣超額供給,作為資產價格的利率和匯率會作迅速調整。由於價格粘性,在價格水平來不及發生變動的情況下,利率水平下降,同時匯率從S0調整至Sb(本幣貶值),即所謂的匯率超調(匯率超調的程度取決於M線的斜率,M線越陡,匯率超調程度越大)。經過一段時間後(從t0到t1),價格開始做出滯後反應,而此時的利率水平經過短暫的下降之後,會由於國際資本的流入而上升,而貨幣的超額供給導致預期通貨膨脹而使利率上升,相對利率的提高又會引起國際資本的流入。從而使貨幣的超額供給得到緩和。隨著價格的進一步上升,最終使貨幣的超額供給完全消化。這時匯率則從超調狀態B點(P0、Sb和M1的交匯點),到達E點(Pe、Se、M1的交匯點)。在E點上,匯率、利率、價格、貨幣存量和產出重新達到了均衡狀態。此時,購買力平價成立,這既是所謂的長期購買力平價成立的原因。
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與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的區別 粘性價格貨幣模型和國際貨幣主義匯率模式都強調貨幣市場均衡在匯率決定中的作用,同屬匯率的貨幣論
C. 彈性價格貨幣模型的彈性價格貨幣模型
1.垂直的總供給曲線;
2.穩定的貨幣需求;
3.購買力平價的成立。 貨幣需求等於貨幣供給這一本國貨幣市場平衡的條件寫成: Ms-P=αy-βi,α>0,β>0
本國價格水平表達式: P=Ms-αy+βi
外國價格水平表達式: P』=Ms』-αy』 +βi』
購買力平價提供了本國價格水平與外國價格水平之間的聯系: e=P-P』
帶入可得: e=α(y』-y)+β(i-I』)+(Ms-Ms』) ⑴
⑴式即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的基本模型。
從中可以看出,本國與外國之間實際國民收入、利率水平以及貨幣供給水平通過對各自物價水平的影響進而決定了匯率水平。這樣彈性貨幣分析法就將貨幣市場上的一系列因素引進了匯率水平的決定之中。 第一,本國貨幣供給水平一次性增加的影響。本國的貨幣供給的一次性增加,會迅速帶來本國價格水平的相應提高。 當其他因素保持不變時,本國貨幣供給的一次性增加將會帶來本國價格水平的同比例上升、本國貨幣的同比例貶值,本國產出與利率則不發生變動。
第二,本國國民收入增加的影響。在貨幣模型中,當其他因素保持不變時,本國國民收入的增加將會帶來本國價格水平的下降,本國貨幣升值。
第三,本國利率上升的影響。在貨幣模型中,當其他因素保持不變時,本國利率的上升將會帶來本國價格水平的上升,本國貨幣的貶值。 第一,貨幣模型將購買力平價這一主要形成於商品市場上的匯率決定理論引入到資產市場上,將匯率視為一種資產價格,從而抓住了匯率這一變數的特殊性質。
第二,貨幣模型引入了諸如貨幣供給量、國民收入等經濟變數,分析了這些變數的變動對匯率造成的影響,從而使這一理論較購買力平價能在對現實生活的分析中得到更廣泛的運用。
第三,貨幣模型是一般平衡分析。
第四,由於理論假定的不同,貨幣模型是資產市場說中最為簡單的一種形式,但它卻可以反映出這一分析方法的基本特點。

D. 貨幣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從貨幣市場均衡角度分析對國際收支調整的影響。
E. 簡述貨幣分析法對匯率的調整
貨幣抄論,又可譯為貨幣分析法。彈性論、乘數論和吸收論都強調商品市場流量均衡在國際收支調整中的作用,而貨幣論則強調貨幣市場存量均衡的作用。
第一,在貨幣論者看來,對於小國來說,在固定匯率制度下,貨幣當局無法控制本國的貨幣供給,它只能改變貨幣供給國內外來源的結構,即國內信貸與外匯儲備的比例。
第二,一國國際收支赤字的根源在於國內信貸擴張過大,故它的對策是實行緊縮貨幣政策,使貨幣增長與經濟增長保持一致的速度。
第三,貨幣論者認為國際收支是一種貨幣現象,但並不否認實際因素對國際收支的作用,只不過它需經由貨幣需求來產生影響。在貨幣供給不變的情況下,收入增長和價格上升通過提高貨幣需求,將會帶來國際收支盈餘,而利率上升則通過降低貨幣需求造成國際收支赤字。貨幣論關於收人、利率、價格對國際收支影響的結論正好與傳統理論相反。
F. 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的介紹
匯率的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簡稱為「超調模型」,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多恩布希(Dornbucsh)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與貨幣模型相比,這一模型的最大特點在於認為商品市場與資產市場的調整速度是不同的,商品市場上的價格水平具有粘性的特點,這使得購買力平價在短期內不能成立,經濟存在著由短期平衡向長期平衡過渡的過程。這里所說的短期平衡,是指價格還來不及發生變動時的經濟平衡。由於在一段時期後,價格才開始調整,所以長期平衡就是價格充分調整後的經濟的平衡。可以看出,貨幣模型中所得出的結論實際上市超調模型之中長期平衡的情況。

G. 國際收支貨幣分析法的政策含義是什麼
國際收支貨幣分析法
貨幣分析法認為貨幣供求決定一國國際收支狀況的國際收支理論。強調國際收支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決定國際收支的關鍵是貨幣需求和供給之間的關系。
H. 貨幣分析法的主要假設有哪些
國際收支貨幣分析法將一國的貨幣供給分為國內和國際兩個部分:MS=D+R,D代表國內內中央銀行的供給,R代表國外供容給部分,即通過順差導致的資本流入,在我國被稱為外匯占款。
貨幣市場均衡時,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求,即MD=MS=D+R,變化一下:R=MD-D.顯然R大於0時,也即本國貨幣供給小於本國貨幣需求時,本國順差;R小於0時也即本國貨幣供給大於本國貨幣需求時,本國逆差。
本國居民的貨幣需求沒變的情況下,若本國貨幣當局緊縮貨幣,即D減少,顯然R就會增加,也就是國際收支改善,若本國擴張貨幣,效果相反。理論解釋是,當本國緊縮貨幣時,本國居民手中的貨幣余額少於意願持有的余額,因此居民將減少支出以期將余額保持在意願水平,這樣本國的進口就會減少,國際收支改善,另外緊縮貨幣時,本國利率升高,資本內流,資本賬戶也將改善。
因此,貨幣分析法德政策建議就是通過緊縮本國貨幣供給來改善國際收支。
詳細見姜波克的《國際金融新編》第三版 55頁
I. 求助!!! 什麼是貨幣分析法並解釋為什麼貨幣貶值不能產生持續性的影響
國際收支調節的貨幣分析法(貨幣論)認為貨幣供求決定一國國際收支狀況的國際收支內理論。強調容國際收支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決定國際收支的關鍵是貨幣需求和供給之間的關系。 貨幣分析法在其正式形成過程中分成兩個學派。一派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基地,另一學派沿用了M.弗里德曼現代貨幣主義的某些理論,但他們又否認同弗里德曼領導的國內貨幣主義有任何聯系。
J. 貨幣分析法,彈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的區別
貨幣貶值(又稱通貨貶值),是貨幣升值的對稱,是指單位貨幣所含有的價值或所代表的價值的下降,即單位貨幣價格下降貨幣貶值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理解。從國內角度看,貨幣貶值在金屬貨幣制度下是指減少本國貨幣的法定含金屬量,降低其對金屬的比價,以降低本國貨幣價值的措施;貨幣貶值在現代紙幣制度下是指流通中的紙幣數量超過所需要的貨幣需求量即貨幣膨脹時,紙幣價值下降。從國際角度看,貨幣價值表示為與外國貨幣的兌換能力,它具體反映在匯率的變動上,這時貨幣貶值就是指一單位本國貨幣兌換外國貨幣能力的降低,而本國貨幣對外匯價的下降。例如,如果100美元去年兌換300元人民幣,今年兌換400元人民幣,則人民幣貶值了。貨幣貶值在國內引起物價上漲現象。但由於貨幣貶值在一定條件下能刺激生產,並且降低本國商品在國外的價格,有利於擴大出口和減少進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把它作為反經濟危機、刺激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