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2004年股市政策

2004年股市政策

發布時間:2021-05-06 21:16:01

❶ 00年到04年 我國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以及其對股市的影響

2000年財政政策適度擴張的財政貨幣政策
通貨緊縮使實際利率上升,實體經濟的平均利潤率下降,儲蓄傾向上升,投資意願減弱,是導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直接原因。不斷加深的通貨緊縮將是未來幾年我國經濟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盡管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經濟生活中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因此,短期的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與經濟結構調整的中長期政策銜接起來。
2000年貨幣政策 ●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外幣管理體制 ●積極推進個人信用制度建設,實施儲蓄實名制
●鼓勵商業銀行進行金融業務品種創新 ●加強信貸政策指導,引導資金流向●積極推進貨幣市場建設
●改進農村金融服務,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引導規范民間信貸 ●積極支持金融企業上市
2001年貨幣政策 (一) 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保持基礎貨幣和貨幣供應量穩定增長 (二)充分發揮利率杠桿的作用,合理確定本外幣利率水平 (三)制定和實施信貸政策,引導商業銀行貸款投向,有效發揮信貸政策調整經濟結構的作用
(四)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五)增加貨幣政策透明度,繼續發揮窗口指導作用
2002年財政政策
第一,繼續發行長期建設國債,政策目的是保持必要的投資拉動力度。
第二,繼續利用國債對企業技術改造投資進行貼息,發揮一兩撥千斤的作用,帶動銀行貸款投入企業技改。
第三,根據情況繼續提高行政事業人員的工資和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 第四,繼續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第五,繼續堅持強化稅收的徵收管理。自1998年以來,強化稅收征管取得明顯成效。 第六,繼續穩定和完善稅制。基本穩定稅制,適時適當地微調稅制;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在條件成熟時推進出口退稅體制的改革。
2002年貨幣政策
(一)適時下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 (二)繼續擴大公開市場業務操作,靈活調節基礎貨幣投放 (三)加大信貸政策的指導力度 (四)規范和加強再貸款管理,收回再貼現
(五)進一步推動貨幣市場發展 (六)提高貨幣政策實施的透明度,引導社會的合理預期
2003年貨幣政策
2003年可謂貨幣政策大有作為的一年。這一年,央行貨幣政策手段之新、力度之大,可謂前幾年所罕見,在宏觀經濟調控中,貨幣政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貸款增速過快直接導致了2003年央行四大貨幣政策措施的出台。
2004年:積極財政政策功能面臨轉型
2004年中國經濟將承接2003年的發展勢頭,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國民經濟有望增長8.5%左右。2004年,宏觀調控政策將在保證積極財政政策功能轉型的同時,適度微調貨幣政策,以維護好經濟發展的良好形勢,並通過加快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的步伐,進一步增強經濟自主增長的內在動力,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
2004年貨幣政策取向:一是進一步增強貨幣政策的前瞻性和科學性,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平穩增長;二是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進一步發揮利率調控作用;三是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四是著力調整信貸結構,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五是加快發展金融市場,擴大直接融資;六是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做好農村信用社改革資金支持工作。2004年貨幣供應量增幅和新增貸款規模應低於2003年的實際水平。預計M1和M2分別增長17%左右,人民幣貸款增加2.6萬億元。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頒布以後,中國人民銀行積極從事金融調控方式的改革,加快從直接調控轉變為間接調控的步伐,逐步建立靈活有效的中央銀行貨幣政策調控新機制。目前貨幣政策的目標是穩定幣值,保證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從長期看,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有利於為股票市場創造一個寬松和良好的環境,從這一點講,貨幣政策和股票市場沒有任何利益沖突。

但是,貨幣政策傳導,說到底是資金流動和經濟主體在收益對比的過程中形成的,而股票市場也依靠自己相對獨立的資金周轉體系維持運行,投資主體對利益的爭奪更為激烈,因此在這方面貨幣政策和股票市場不可避免存在一些交匯點。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規模的擴大,證券市場吸引儲蓄分流的力度越來越強,它甚至已經影響到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如貨幣供應量等指標,例如,1997年上半年股市活躍時,流通中現金M0增長率一度接近20%,為經濟軟著陸以來的最高點。2000年上半年股市活躍時,銀行儲蓄存款出現了凈下降,導致當期廣義貨幣M2的增長率只有12.3%,為多年來的最低點。

因此,央行要想更好地把握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就不得不關注金融資產價格。1997年和2000年,我國曾經兩度清查銀行資金違規流入股市,導致了市場頭部的出現。而1999年央行允許股票抵押貸款,並同意證券公司進入同業拆借市場,都導致當時市場增量資金的出現。可見,由於銀行業和證券業存在天然的「近親」關系,任何貨幣政策的出台,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股票市場運行,只是有時顯著,有時不顯著罷了。

貨幣政策調整對股票市場的影響大小,關鍵就看這項政策是不是導致上市公司資金周轉和投資者資金周轉發生了變化以及變化的程度大小。例如,央行宣布利率下調,一方面上市公司降低了財務費用,權衡資金成本後擴大了投資,導致效益和業績提高,並使金融資產價格上漲,然後企業再籌資用於投資,如此循環反復使產出成倍增長;另一方面,投資者在降息後權衡資金成本把儲蓄轉化為股票投資,市場資金供大於求,股價上漲,這樣投資者收益增加,擴大消費,進而帶動產出增加。然而,在商業銀行資金大量存差情況下,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回籠貨幣,並不一定導致商業銀行放貸減少,上市公司和投資者行為都不受到影響,則股市對這項貨幣政策的反應就會比較遲鈍。

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影響是大是小,關鍵要看上市公司業績以及投資者行為是否因此發生變化。這是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影響的第一定律。此外,貨幣政策效果猶如一根繩子,在拉緊時效果顯著,而放鬆時則未必見效,這一點對股票市場亦然。股市運行的歷史反復證明,收縮銀根對股票市場的下調作用,遠遠大於放鬆銀根對市場的促進作用。這是貨幣政策對股票市場影響的第二定律。

2003年初,中央銀行制定全年的貨幣供應量增長計劃廣義貨幣M2和狹義貨幣M1都是16%,此後隨著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中央銀行在4月份調整貨幣供應量增長計劃,將M2和M1增長率同時調整為18%,但是截止到5月末,M2增長20.2%,M1增長18.8%,再次超過了調控目標。究其原因,商業銀行放貸的高速增長是導致貨幣供應量超速增長的根源,其中建築業貸款又以41.3%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全部貸款21.7%的增速,同期全國房地產價格也上漲了7%。在這一背景下,央行提高了房地產貸款的有關條件,限制了房地產企業亂鋪攤子,但對有實力的房地產企業不會有影響。

有人認為有企業通過房地產貸款進行股票投資,因此這項政策將收縮股市資金供應,但相關證據很不充分。因為今年以來新入市的增量資金都是規范的機構投資者,除此之外增量資金寥寥,就算有一些資金因此將退出,也必然是一些老的庄股資金無法借拆東牆補西牆進行護盤,藍籌股價值投資的資金供應鏈條應該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此外,03年中央銀行通過發行票據,進行正回購等回籠貨幣,以及加強對國債回購交易的監管等措施,也讓一些投資者感到惴惴不安,認為一些市場資金供應將欠缺。

❷ 2004年至2007年股票下降了多少個點

2004年至2007年股票下降了4864.61點
2004年上證指數最低是1259.43
2007年上證指數最高是6124.04
最高與最低相差4864.61點
股票下跌形容股票大幅度下降,主力資金退出市場。
股票下跌的原因
(1)市場內部因素它主要是指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即資金面和籌碼面的相對比例,如一定階段的股市擴容節奏將成為該因素重要部分。
(2)基本面因素包括宏觀經濟因素和公司內部因素,宏觀經濟因素主要是能影響市場中股票價格的因素,包括經濟增長,經濟景氣循環,利率,財政收支,貨幣供應量,物價,國際收支等,公司內部因素主要指公司的財務狀況。
(3)政策因素是指足以影響股票價格變動的國內外重大活動以及政府的政策,措施,法令等重大事件,政府的社會經濟發展計劃,經濟政策的變化,新頒布法令和管理條例等均會影響到股價的變動。

❸ 中國股市大事件: 政策時間表,重大事件時間表,

第一輪暴漲暴跌:100點——1429點——400點。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期,中國股市從100點起步;1992年5月26日,上證指數就狂飆至1429點,這是中國股市第一個大牛市的「頂峰」。在一年半的時間中,上證指數暴漲1329%。隨後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個月後,1992年11月16日,上證指數回落至400點下方,幾乎打回原形。

第二輪暴漲暴跌:400點——1536點——333點。上證指數從1992年底的400點低谷啟航,開始了它的第二輪「大起大落」。這一次暴漲來得更為猛烈,從400點附近極速地竄至1993年2月15日1536.82點收盤(上證指數第一次站上1500點之上),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上證指數上漲了1100點,漲幅達284%。股指在1500點上方站穩了4天之後,便調頭持續下跌。這一次下跌基本上沒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時間較上一輪要長,持續陰跌達17個月之久。1994年7月29日,上證指數跌至這一輪行情的最低點333.92點收盤。

第三輪暴漲暴跌:333點——1053點——512點。由於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輪行情再次啟動,這一輪大牛行情來得更加猛烈而短暫,僅用一個多月時間,上證指數就猛竄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點1053點,漲幅為215%。隨後便展開了一輪更加漫長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證指數跌至512.80點的最低點。這一輪下跌總計耗時16個月。

第四輪暴漲暴跌:512點——1510點——1047點。1996年初,這一波大牛市悄無聲息地在常規年報披露中發起。上證指數從1996年1月19日的500點上方啟動。1997年5月12日達1510點。不到半年時間,大盤暴漲1000點,上證指數上漲接近300%。自1997年下半年股市開始了長達兩年的「調整」,1999年5月17日跌至1047點。

第五輪暴漲暴跌:1047點——1756點——1361點。1999年「519」行情井噴,在短短的一個半月時間,股指上漲將近70%,1999年6月30日上證指數上攻至1756點。它第一次將歷史的「箱頂」(1500點)狠狠地踩在了股民的腳下。隨後股市大幅回調。2000年1月4日,上證指數直抵1361點。

第六輪暴漲暴跌:1361點——2245點——1000點。由於繼續受歐美股市大幅攀升的刺激,中國股市最後奮力一搏,終於沖上了本輪行情的「至高點」。2001年6月14日,上證指數沖向2245點的歷史最高峰。自此,正式宣告我國本輪大牛市的真正終結。

2001年10月22日,上證指數快速跌至1515點這一敏感點位。1500點究竟是中國股市的「箱底」,還是「箱頂」?歷史似乎跟我們股民開了一個大玩笑。原來1500點仍是中國股市的「箱頂」,曾經的「箱底」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不是嗎?就在中國股市在1500點的上方稍作停留後,她依然還是回到了她熟悉的1500點的歷史「箱頂」下方,這樣的指數點位似乎讓人感覺更真實、更安全、更踏實可靠。

2002年1月29日,上證指數跌至1339.2點;2004年9月13日,上證指數跌至1259.43點;2005年6月6日,上證指數跌破1000點,最低為998.23點。與2001年6月14日的2245點相比,總計跌去1247點,這與此前專家預言「推倒重來」的1000點預測是十分巧合的。這便是一種技術性的報復,更是上一輪瘋狂的大牛市自製的「苦果」。

第七輪暴漲暴跌:1000點——3300點——1500點?2005年6月,上證綜指破1000點,2006年1月從1200點啟動,截止2007年4月6日收於3300點之上,過去的歷史高點已被遠拋腦後,一年多時間大盤累計漲幅超過了230%。這一輪行情的上漲應該算是歷史上最為猛烈的。50倍的市盈率還能伴隨這一波行情走多遠?我們將拭目以待。當然,這一輪大的行情結束後,將回調至何處,我們仍將拭目以待。我認為目前4300是階段性高點

創業板上市

股指期貨、融資融券推出

2010年債務危機陰雲籠罩歐洲

中國股市七次牛市熊市盤點

1 特點:波動極大

牛市:1990年12月19日~1992年5月26日

上交所正式開業以後,歷時兩年半的持續上揚,終於在取消漲跌停板的刺激下,一舉達到1429點高位。

熊市:1992年5月26日~1992年11月17日

沖動過後,市場開始價值回歸,不成熟的股市波動極大,僅半年時間,股指就從1429點下跌到386點。

2 特點:上漲極快

牛市:1992年11月17日~1993年2月16日

快速下跌爽,快速上漲更爽,半年的跌幅,3個月就全部漲回來。386點到1558點,只用了3個月的時間。

熊市:1993年2月16日~1994年7月29日

快速牛市上漲完成後,上海老八股宣布擴容,伴隨著新股的不斷發行,股指回到325點。

3 特點:出台利好救市

牛市:1994年7月29日~1994年9月13日

為了挽救市場,相關部門出台三大利好救市:1.年內暫停新股發行與上市;2.嚴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規模;3.採取措施擴大入市資金範圍,一個半月時間,股指漲幅達200%,最高達1052點。

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

隨著股價的炒高,總有無形的手將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經回到577點,跌幅接近50%。

4 特點:牛市極短

牛市:1995年5月18日~1995年5月22日

這次牛市只有三個交易日。受到管理層關閉國債期貨消息的影響,3天時間股指就從582點上漲到926點。

熊市:1995年5月22日~1996年1月19日

短暫的牛市過後,股指達到階段低點512點,績優股股價普遍超跌,新一輪行情條件具備。

5 特點:績優股帶頭

牛市:1996年1月19日~1997年5月12日

崇尚績優開始成為市場主流投資理念,在深發展等股票的帶領下,股指重新回到1510點。從1996年4月1日算起,至12月12日,上證綜指漲幅達124%,深成指漲幅達346%,漲幅達5倍以上的股票超過百種。兩只領頭羊深發展從6元到20.50元,四川長虹(5.21,0.07,1.36%,吧)從7元至27.45元。

熊市:1997年5月12日~1999年5月18日

這輪大調整也是因為過度投機,在績優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後,股指已經跌至1047點。最知名的當屬《人民日報》發表《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指出對於證券市場的嚴重過度投機和可能造成的風險,要予以高度警惕。文章發表當天,配合漲跌停板制度的出台,市場暴跌。

6 特點:一度歷史最高

牛市:1999年5月19日~2001年6月14日

這次的牛市俗稱「5·19」行情,網路概念股的強勁噴發將上證指數推高到了2245點的歷史最高點。「5·19」行情直接的爆發點是上海證券報記者李威的《網路股能否成為領頭羊——關於中國上市公司進軍網路產業的思考》,一開市領頭的是東方明珠(10.59,-0.27,-2.49%,吧)、廣電股份、深桑達等網路股。
這一次,《人民日報》再次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堅定信心,規范發展》,重申股市是恢復性上漲,要求各方面堅定信心。就是在這輪行情中億安科技破了百元大關,但最終成為一樁丑聞。

熊市:2001年6月14日~2005年6月6日

「5·19」行情過後,市場最關注的就是股權分置問題。股指也從2245點一路下跌到998點,四年時間股指下跌超過50%。

7 特點:調整時間歷史最長

牛市:2005年6月6日~2007年10月16日

經過這輪歷史上最長時間的大調整,A股市場的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新一輪行情也在悄然醞釀當中。這一輪牛熊市目前波瀾起伏,從998點到6124點的新高,讓無數新股民做了一場一夜暴富的黃粱美夢,而夢醒時分,卻在三千點的沼澤地里痛苦掙扎。這一次牛熊市我們經歷了上半場,下半場的走勢又將會如何呢?

2009牛市 今年是我國經濟復甦階段,人們對股市充滿希望

❹ 從2005到2013年,中國股市的重大事件,深股和滬股. 高分懸賞`

第一輪暴漲暴跌:100點——1429點——400點。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期,中國股市從100點起步;1992年5月26日,上證指數就狂飆至1429點,這是中國股市第一個大牛市的「頂峰」。在一年半的時間中,上證指數暴漲1329%。隨後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個月後,1992年11月16日,上證指數回落至400點下方,幾乎打回原形。

第二輪暴漲暴跌:400點——1536點——333點。上證指數從1992年底的400點低谷啟航,開始了它的第二輪「大起大落」。這一次暴漲來得更為猛烈,從400點附近極速地竄至1993年2月15日1536.82點收盤(上證指數第一次站上1500點之上),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上證指數上漲了1100點,漲幅達284%。股指在1500點上方站穩了4天之後,便調頭持續下跌。這一次下跌基本上沒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時間較上一輪要長,持續陰跌達17個月之久。1994年7月29日,上證指數跌至這一輪行情的最低點333.92點收盤。

第三輪暴漲暴跌:333點——1053點——512點。由於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輪行情再次啟動,這一輪大牛行情來得更加猛烈而短暫,僅用一個多月時間,上證指數就猛竄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點1053點,漲幅為215%。隨後便展開了一輪更加漫長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證指數跌至512.80點的最低點。這一輪下跌總計耗時16個月。

第四輪暴漲暴跌:512點——1510點——1047點。1996年初,這一波大牛市悄無聲息地在常規年報披露中發起。上證指數從1996年1月19日的500點上方啟動。1997年5月12日達1510點。不到半年時間,大盤暴漲1000點,上證指數上漲接近300%。自1997年下半年股市開始了長達兩年的「調整」,1999年5月17日跌至1047點。

第五輪暴漲暴跌:1047點——1756點——1361點。1999年「519」行情井噴,在短短的一個半月時間,股指上漲將近70%,1999年6月30日上證指數上攻至1756點。它第一次將歷史的「箱頂」(1500點)狠狠地踩在了股民的腳下。隨後股市大幅回調。2000年1月4日,上證指數直抵1361點。

第六輪暴漲暴跌:1361點——2245點——1000點。由於繼續受歐美股市大幅攀升的刺激,中國股市最後奮力一搏,終於沖上了本輪行情的「至高點」。2001年6月14日,上證指數沖向2245點的歷史最高峰。自此,正式宣告我國本輪大牛市的真正終結。

2001年10月22日,上證指數快速跌至1515點這一敏感點位。1500點究竟是中國股市的「箱底」,還是「箱頂」?歷史似乎跟我們股民開了一個大玩笑。原來1500點仍是中國股市的「箱頂」,曾經的「箱底」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不是嗎?就在中國股市在1500點的上方稍作停留後,她依然還是回到了她熟悉的1500點的歷史「箱頂」下方,這樣的指數點位似乎讓人感覺更真實、更安全、更踏實可靠。

2002年1月29日,上證指數跌至1339.2點;2004年9月13日,上證指數跌至1259.43點;2005年6月6日,上證指數跌破1000點,最低為998.23點。與2001年6月14日的2245點相比,總計跌去1247點,這與此前專家預言「推倒重來」的1000點預測是十分巧合的。這便是一種技術性的報復,更是上一輪瘋狂的大牛市自製的「苦果」。

第七輪暴漲暴跌:1000點——3300點——1500點?2005年6月,上證綜指破1000點,2006年1月從1200點啟動,截止2007年4月6日收於3300點之上,過去的歷史高點已被遠拋腦後,一年多時間大盤累計漲幅超過了230%。這一輪行情的上漲應該算是歷史上最為猛烈的。50倍的市盈率還能伴隨這一波行情走多遠?我們將拭目以待。當然,這一輪大的行情結束後,將回調至何處,我們仍將拭目以待。我認為目前4300是階段性高點

創業板上市

股指期貨、融資融券推出

2010年債務危機陰雲籠罩歐洲

中國股市七次牛市熊市盤點

1 特點:波動極大

牛市:1990年12月19日~1992年5月26日

上交所正式開業以後,歷時兩年半的持續上揚,終於在取消漲跌停板的刺激下,一舉達到1429點高位。

熊市:1992年5月26日~1992年11月17日

沖動過後,市場開始價值回歸,不成熟的股市波動極大,僅半年時間,股指就從1429點下跌到386點。

2 特點:上漲極快

牛市:1992年11月17日~1993年2月16日

快速下跌爽,快速上漲更爽,半年的跌幅,3個月就全部漲回來。386點到1558點,只用了3個月的時間。

熊市:1993年2月16日~1994年7月29日

快速牛市上漲完成後,上海老八股宣布擴容,伴隨著新股的不斷發行,股指回到325點。

3 特點:出台利好救市

牛市:1994年7月29日~1994年9月13日

為了挽救市場,相關部門出台三大利好救市:1.年內暫停新股發行與上市;2.嚴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規模;3.採取措施擴大入市資金範圍,一個半月時間,股指漲幅達200%,最高達1052點。

熊市:1994年9月13日至1995年5月17日

隨著股價的炒高,總有無形的手將股市打低,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經回到577點,跌幅接近50%。

4 特點:牛市極短

牛市:1995年5月18日~1995年5月22日

這次牛市只有三個交易日。受到管理層關閉國債期貨消息的影響,3天時間股指就從582點上漲到926點。

熊市:1995年5月22日~1996年1月19日

短暫的牛市過後,股指達到階段低點512點,績優股股價普遍超跌,新一輪行情條件具備。

5 特點:績優股帶頭

牛市:1996年1月19日~1997年5月12日

崇尚績優開始成為市場主流投資理念,在深發展等股票的帶領下,股指重新回到1510點。從1996年4月1日算起,至12月12日,上證綜指漲幅達124%,深成指漲幅達346%,漲幅達5倍以上的股票超過百種。兩只領頭羊深發展從6元到20.50元,四川長虹(5.21,0.07,1.36%,吧)從7元至27.45元。

熊市:1997年5月12日~1999年5月18日

這輪大調整也是因為過度投機,在績優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後,股指已經跌至1047點。最知名的當屬《人民日報》發表《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指出對於證券市場的嚴重過度投機和可能造成的風險,要予以高度警惕。文章發表當天,配合漲跌停板制度的出台,市場暴跌。

6 特點:一度歷史最高

牛市:1999年5月19日~2001年6月14日

這次的牛市俗稱「5·19」行情,網路概念股的強勁噴發將上證指數推高到了2245點的歷史最高點。「5·19」行情直接的爆發點是上海證券報記者李威的《網路股能否成為領頭羊——關於中國上市公司進軍網路產業的思考》,一開市領頭的是東方明珠(10.59,-0.27,-2.49%,吧)、廣電股份、深桑達等網路股。
這一次,《人民日報》再次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堅定信心,規范發展》,重申股市是恢復性上漲,要求各方面堅定信心。就是在這輪行情中億安科技破了百元大關,但最終成為一樁丑聞。

熊市:2001年6月14日~2005年6月6日

「5·19」行情過後,市場最關注的就是股權分置問題。股指也從2245點一路下跌到998點,四年時間股指下跌超過50%。

7 特點:調整時間歷史最長

牛市:2005年6月6日~2007年10月16日

經過這輪歷史上最長時間的大調整,A股市場的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新一輪行情也在悄然醞釀當中。這一輪牛熊市目前波瀾起伏,從998點到6124點的新高,讓無數新股民做了一場一夜暴富的黃粱美夢,而夢醒時分,卻在三千點的沼澤地里痛苦掙扎。這一次牛熊市我們經歷了上半場,下半場的走勢又將會如何呢?

2009牛市 今年是我國經濟復甦階段,人們對股市充滿希望
推薦一本書給你《財富與夢想:中國股市1990-2010》一書,中國證監會原主席周道炯為《財富與夢想:中國股市1990-2010》一書作序稱,中國資本市場20年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縮影,該書「對中國資本市場20年的重大事件進行梳理和思考,並且對未來的發展趨勢和中國的命運做出了展望,非常有意義」。

❺ 2004年發行的所有股票

名稱 上市日期
雙鷺葯業 20040909
久聯發展 20040908
廣安愛眾 20040906
宜科科技 20040903
華帝股份 20040901
株冶集團 20040830
美 欣 達 20040826
麗江旅遊 20040825
宜華木業 20040824
恆源煤電 20040817
蘇 泊 爾 20040817
巨輪股份 20040816
航民股份 20040809
達安基因 20040809
七 匹 狼 20040806
思源電氣 20040805
七喜控股 20040804
寶勝股份 20040802
合肥三洋 20040727
山東威達 20040727
航天電器 20040726
蘇寧電器 20040721
海特高新 20040721
科華生物 20040721
中捷股份 20040715
京新葯業 20040715
風帆股份 20040714
福成五豐 20040713
鑫富葯業 20040713
華星化工 20040713
東信和平 20040713
世榮兆業 20040708
霞客環保 20040708
永新股份 20040708
ST建機 20040707
寧波熱電 20040706
中航精機 20040705
凱恩股份 20040705
盾安環境 20040705
江蘇開元 20040630
濟南鋼鐵 20040629
傳化股份 20040629
天奇股份 20040629
大族激光 20040625
華蘭生物 20040625
精功科技 20040625
德豪潤達 20040625
華邦制葯 20040625
偉星股份 20040625
*ST瓊花 20040625
新 和 成 20040625
金發科技 20040623
國投中魯 20040622
現代制葯 20040616
文山電力 20040615
廣汽長豐 20040614
新五豐 20040609
博匯紙業 20040608
*ST國葯 20040607
開灤股份 20040602
洪城水業 20040601
福建南紡 20040531
晉西車軸 20040526
岳陽紙業 20040525
龍元建設 20040524
北方創業 20040518
馬應龍 20040517
貴繩股份 20040514
北礦磁材 20040512
東睦股份 20040511
四創電子 20040510
雷鳴科化 20040428
華勝天成 20040427
科達股份 20040426
鳳竹紡織 20040421
馳宏鋅鍺 20040420
武漢健民 20040419
ST寶龍 20040414
康恩貝 20040412
郴電國際 20040408
濱州活塞 20040407
好當家 20040405
動力源 20040401
交大博通 20040329
莫高股份 20040324
益佰制葯 20040323
空港股份 20040318
浦東建設 20040316
千金葯業 20040312
楚天高速 20040310
六國化工 20040305
涪陵電力 20040303
通威股份 20040302
華發股份 20040225
國通管業 20040219
海越股份 20040218
兩面針 20040130
TCL 集團 20040130
敦煌種業 20040115
新賽股份 20040107

❻ 2004年中國股市為什麼要跌跌不休為什麼要進行國有股減持進行全流通

中國股市跌跌不休的根本原因是供求失衡導致的,國有股在2007年通過支付給其它股東對價來獲得流通權。

❼ 2004年雅典股市

應該是希臘的股市,雅典只是城市。不過,全年走勢圖我沒找到,但我找到了他全年的升幅 2004年希臘ASE 上升29

❽ 誰知道2004年中國十大事件是什麼

2004年中國經濟十大事件
1、宏觀調控:「點剎」過度投資

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來說,2004年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宏觀調控。由於一些行業的過度投資,使得煤炭、電力、石油、運輸等相繼出現緊張,發展下去將會直接影響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中央及時注意到了這種現象,認真研究了產生的原因,並且適時、有效地採取了切實可行的措施。宏觀調控可以說是今年各大財經媒體都不能迴避的報道重點,也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

《經濟日報》總編輯馮並做如下點評:

宏觀調控實際上是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五個統籌」。中央和國務院對這次宏觀調控發現是早的,措施也是果斷的。雖然我們不能說,如果我們不及時調控,今天的經濟就崩潰或者怎麼樣了?但是肯定地說,如果不調控,經濟要健康持續地發展也是不可能的。比如說鋼鐵產業不可能無限制地發展,發展過多,鐵礦石就可能短缺。據我所知,我們的鐵礦全國目前的存量資源90億噸,其中遼寧地區就佔50%。那麼他鋼廠怎麼辦呢?就要依靠進口,依靠進口運費是昂貴的,同時出口國要抬高價格,那麼你煉出一噸鋼需要多大成本,這都是可以算出來的。你的鋼鐵價格是高的,會不會影響其他方面的價格,物價上漲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首先要肯定,這次宏觀調控是很有效果的,多數的企業、多數的地區感覺是比較好的。有幾組數字可以證明:首先,全年GDP的預測可能是9%,或者是9%多一點;財政收入預計增長20%;農民增收的幅度根據有關資料是11.4%,實際增長是6%;城鎮新增就業可能達到900萬人。第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明顯回落,前三個季度與第一個季度相比,固定資產投資回落了15%,鋼鐵水泥投資增幅分別回落了65%和43%,就是說回落一半以上。第三,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預計新增13%,進出口貿易大家都知道,今年很可能突破1.1萬億美元,再就是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一直控制在4%以內,就是說,人們原來擔心出現的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這種情況沒有出現。

這幾組數字給出一個印象,中國經濟繼續保持了增長比較快、效益比較好的勢頭。但這並不等於說我們宏觀調控就結束了,或者我們可以鳴金收兵得勝回朝了。宏觀調控取得了成效,並不意味著宏觀調控已經結束,就經濟運行而言宏觀調控永遠是一個主要課題。

我說宏觀調控是一個常態性的東西,就像我們總要在萬有引力下在地球上生活,走路的時候也得找一個平衡啊,但講常態不意味著作為宏觀調控這個特定的詞提出來,一直就要得很緊。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隨著我們對市場經濟的觀念不斷地更新,特別是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不斷提高,宏觀調控應該如影隨形地在我們的經濟生活里經常閃現。就好像我們的路走熟了,還要想辦法走得直一點,盡管可能左右搖擺是不可避免的,終不至於大起大落。

2、聚焦能源:破解燃「煤」之急

有人說,2004年是「電荒」年,而在電荒的背後,我們看到的卻是「煤荒」。根據煤炭工業協會的預測,2005年我國煤炭仍將有8000萬噸的缺口,供應緊張的局面將繼續存在。在煤炭緊缺的現象背後反映出來的問題是什麼?

《中國經濟時報》總編輯包月陽做如下點評:

從煤炭產業本身來說,這幾年來它的投入比較少,生產增長能力比較慢,新增加的可開採的儲量也都比較少。而且很多煤礦的生產條件比較差,所以今年以來,一出現煤炭供應的吃緊,就造成了煤炭生產比較被動,不太容易適應突然增加的需求,你讓它增加更多的煤炭的產量是不太容易做到的。因為它的基礎已經比較薄弱,但這方面可以說不是很主要,更主要的原因是國民經濟的高增長,帶來了對煤炭需求的大幅度的上升,所以煤荒主要原因在煤炭之外,尤其是電荒。電力要吃掉煤炭產量的50%-60%。電力今年以來增長了10%以上,它就必然帶動對煤炭的大量的需求,但這種需求增長起來之後,從煤炭方面說,它會提高煤價。因為市場需求增加了,按照市場規律,按照價值規律,這個價位應該反映這樣一種變化,但是從電力企業這個角度說,他們又不太願意承受、承擔煤價上漲這樣一個因素,因為在我們國家煤炭的價格已經放開,是市場調節的。而這個電價沒有放開,是由政府來控制的。

這樣從去年開始到今年煤電之間在價格上的矛盾一直非常突出,這種矛盾由中央政府出面調停,雖然有所緩解,但是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煤炭供求這個矛盾從根本上說,有賴於國民經濟從局部的過熱降溫,這是最根本的。從技術層面說,這種煤電的矛盾是這里邊很重要的一個關節點。煤電的矛盾專家們有各種不同的建議,有的是現在提的比較多的是煤電價格的連動。就是煤價漲,電價要跟著漲,至於是一個什麼樣的比例,這有一個非常復雜的價格體系,現在正在探討比較多的,或者說已經進入政策視野的煤電的價格連動提的比較多。我認為從根本上恐怕有賴於電力的市場化的改革,這個改革完成之後,電價就能夠基本上反應供求規律,這樣不管是煤價上漲還是下落,在電價上也能得到相應的反應。這是從長期來說,從根本上說的,應該靠這樣一種機制,從近期說就是靠宏觀調控,宏觀調控能夠抑制經濟過熱的苗頭,降低需求,給過熱的經濟潑點水,降降溫,宏觀經濟達到了健康的、可持續的狀態之後,煤炭這個產業也能夠恢復供求的平衡。

3、鋼鐵虛熱:回歸投資理性

2004年鋼鐵行業的發展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價格的變動,價格走了一個V字形,年初的時候往上攀升,大概從5月末開始下降回落,然後到6月末又上來了。這個V字形反映了我國鋼鐵企業發展到今天的必然性,從盲目投資到回歸理性。

《經濟日報》前總編輯艾豐做如下點評:

先說說年初的攀升,其實鋼鐵價格的攀升並不是從今年年初開始,要往遠了說大概從2002年開始攀升。逐步抬高,大概今年年初達到了最高點。為什麼會這樣呢?最基礎的原因就是經濟拉動,我們國家經濟生活里邊,對鋼鐵的需求增加的很快,而增加很快的需求又是兩個產業起的作用:一個是房地產,因為蓋房子需要大量的鋼材;還有一個產業就是汽車,這兩個產業的發展拉動了對鋼鐵的需求。從這種意義上講,雖然漲價不能說是好事,但這是個好兆頭。因為我們國家過去一個建築業,一個汽車產業,沒有形成支柱產業的態勢。這些年通過改革,特別是房改,住宅商品化,住宅信貸這樣一些措施把住房產業推上去了,所以才有了鋼鐵產業大發展。

我覺得這是一個必然。中間掉下來了,為什麼掉下來了呢?這是宏觀調控的結果。因為鋼鐵價格很高,就引起了一種投資熱。大家要賺錢,根據當時比較高的價格,鋼鐵的利潤至少可以達到12%,個別的可能達到22%。這個利潤很高,吸引了大量的社會資金,結果就出現了投資過熱,如果這些投資項目都建成的話,有人測算了一下,煉鋼的能力至少要增加1.5億噸。我們原來的能力是3.1億噸,3.1億噸加上1.5億噸就是4.6億噸,這種能力遠遠超過我們實際的需求,所以感到一種投資過熱,如果都把它變成項目,都把它投入生產將來會有很大的問題。除了量的問題以外,還有一個質的問題,也就是說許多投資項目並不是高科技的,沒有達到嚴格的環境污染、技術水平要求等等。這樣的話,鋼鐵產業的量上去了水平就會下來,特別是還要佔用很多土地,有的建設項目主要是銀行資金,一旦出了問題,風險在銀行身上,所以國家採取了宏觀調控措施。

4、糧食增產:農業穩則天下

4、糧食增產:農業穩則天下安

在中央「一號文件」等優惠政策的拉動下,今年我國的糧食生產出現了可喜的變化。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的夏糧產量比去年同期增長4.8%,秋糧的生產形勢同樣讓人感到樂觀,預計今年我國全年糧食總產量將達到預定的9100億斤。這意味著,我國糧食生產將結束1998年以來出現的連續下滑的局面。農業稅減免、糧食直補、保護價等措施的實施,讓農民看到了種糧帶給他們的實惠。但是,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糧食價格出現了近年來少有的上漲勢頭,糧食是多了還是少了,百姓對此十分關心。甚至引發了關於糧食安全的議論。

《經濟參考報》總編輯王海征做如下點評:

今年中國的糧食生產有兩點值得關注,一個是增產,一個是漲價,這恐怕也是大家共同關心的糧食方面的兩個問題。我們覺得增產當然是一件好事。那麼在增產的同時,價格的變動會直接對下一年以至以後的糧食生產產生影響。從糧價的絕對水平來看,不能說就是糧價很高了,因為糧價增長了以後,影響到的實際上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糧食的生產者,一方面是消費者,消費者主要是城鎮居民。從城鎮居民來說,糧價上漲,對大部分城鎮居民應該說沒有太大的影響。或者說這個影響對他們的生存、生活角度來說可以忽略不計。

為什麼說糧價現在上漲的水平不是那麼高呢?我想說一個數字,就是我們從改革開放以前來看,當時的糧食價格基本上是保持穩定的,而且是低水平的一個價格。從大家最熟悉的標准粉來說,當時北京的價格是一毛八分五一斤,到現在標准粉的價格漲了大約是8倍,可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算起到2003年,大約是增長了19倍。那麼相對這樣一個數字,我覺得糧食價格從城鎮居民來說,應該是還在合理的范圍內,而且糧價也沒有超過整個這么多年的物價上漲水平。

中央政策對農業扶持,這個是每個國家都做的事情,在國際上也是正常的,世貿組織的規則也是允許的。通過今年一年這么多政策下來以後,我們的支持力度確實比過去大多了,但是還是有空間的。但是從另外一方面看,僅僅靠政策扶持畢竟空間是有限的,它不會無限制地靠政策扶持,僅僅靠政策扶持,我們的糧食增產也不會有一個長期的、永久性的發展。

要保證農業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一個是農業生產方式的提升,再有一個是農業產業鏈向工業方向的延伸。我先說農業生產方式的提升。中國現在農業生產方式的提升,主要就是一個是現代化,一個是市場化。那麼現代化呢,一般想起來是提高科技含量,科學技術運用於農業,這肯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說種子、化肥以及各個方面的種植方式,包括機械化對農業生產肯定是有很大幫助的。除了現代化這一個因素之外,第二個因素是市場化,市場化主要是用市場經濟的手段來組織農業生產。在這方面已經出現了一些好的苗頭或者趨勢。黑龍江有一個地方,它的農業合作組織不是過去意義上的,而是市場意義上的合作,發展的很快,實際上也是促進了農業內部的專業分工。

5、民工短缺: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

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民工潮曾讓我們無數次感嘆我國勞動力的充足,但是從今年春天開始,我國一些地方卻陷入了「缺少工人」的尷尬境地。很多媒體紛紛發問:延續了十幾年的民工潮,為什麼變成了民工荒,是因為經濟發展過快使得農村剩餘勞動力供給不足?還是因為隨著農村生活越來越好、就業機會增多,農民們已經對進城打工不屑一顧了呢?

《經濟觀察報》總編輯何力做如下點評:

民工荒這個叫法本身可能並不準確,今年發生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比較低技能的勞動力的供給出現了局部短缺,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更准確的描述。從整個判斷上來講,民工的短缺應該不是全局性的問題,它是局部的,跟今年整個的經濟形勢是非常相關的。比如說今年糧食豐收,今年糧價上漲的比較多,農民的收入會因此增加的比較快,這樣他可能選擇說我在家裡種地是不是更好一點,這是一個原因。再有一個,城市裡面今年的物價漲幅比前幾年要快一些,今年全年算下來,城市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會在4%左右,這樣民工在城裡的成本也會高一點。

另外還有一點,這些年來我們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過程之中,民工的工資待遇是不是真實地反映了勞動力的成本,這個價格是不是扭曲的,包括勞動保障的條件是不是真正達到了國家要求的水準,這些方面可能都會有一些差距。我覺得可能是這些原因導致了民工在局部地區的短缺。但是從整體上來看,中國民工的這種不斷城市化,或者從農民變成工人的這樣一個進程,應該說還是很長的一個進程,不會一下子就結束,也不會一下子出現非常規模、大規模的勞動力短缺。

雖然我們說這件事情的影響本身現在還不能說是一個全局性的,但是媒體或者學者非常關注,是因為這件事情釋放出一個非常強烈的信號。我們的勞動力價格只有馬來西亞的1/4,相當於現在日本和美國的1/30和1/40,就是比較便宜。而且我們的人口比較多,這個比較優勢對國家的對外出口,就是製造業有非常強的競爭優勢,我們今年外貿出口,進出口總額可望達到1.2萬億美元左右,占整個GDP的比重也非常高,這是我們過去這些年發展的一個很成功的地方。民工短缺就給了一個問號,是什麼呢?就是這樣一個趨勢還能不能持續下去呢?

首先,我覺得這可能是個好事情。因為從信號的角度來講,它至少給我們一個提醒,就是說我們將來可能不能永遠地靠比較低廉的勞動力,我們除了這個優勢以外,看來還應該發展別的優勢,比如技術、比如知識產權、比如服務業的優勢。我覺得這是第一個提醒。

第二,在這個過程之中,民工的醫療條件、工資和生活水平也會不斷地提高。

第三,從長遠來講,我們這樣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之中,它一定是整體的方方面面能力的提升,而不簡單的是某一個方面的提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從現在就開始重視和研究這個問題,倒是很及時,或者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6、油價攀升:中國直面能源挑戰

被人們稱為經濟命脈的石油,在2004年牽動了許多人的神經。今年以來國際油價一直在高位徘徊,並且不斷創出歷史新高。根據中國油庫網信息中心統計的數據:今年國際油價最高時曾在10月25日達到每桶55.50美元,盡管到11月底,國際油價已回落到50美元以下,但和去年同期相比每桶仍高出18美元左右。有人甚至形容說,2004年的國際油市,就像場瘋狂的過山車之旅。

《競爭力》雜志主編方向明做如下點評:

如果把國際油價的整個走勢再拉得更長一點,可以看到在近30年以來,國際油價有三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第二個高峰期是在90年代初期,第三個高峰期就是以今年為一個高峰點,但它是從1999年開始緩慢地攀升上來。今年比較突出的反映是連續地突破每桶40美元、44美元、45美元、48美元大關,一直到突破50美元大關。

在一年之內連續如此狂漲,我們基本上有這么一個判斷:今年油價上漲的主要因素不是來自產能的問題,因為今年在全球石油產能方面波動性並不是很明顯。那麼其他的幾個因素可能會成為油價上漲的主要因素:第一個是全球對石油需求的迅猛增長;第二個是中東政治局勢的不穩定;第三個是國際石油炒家的一些投機行為。

再具體分析一下,全球對能源需求的增長是一個整個基本面的問題,中東局勢的不穩是一個政治問題,而石油炒家的運作,我們認為是一個非理性因素,這個非理性因素在今年的油價上漲中表現得比較明顯。有這樣一個細節,大概在4月20日左右,美國、德國、法國的高級分析師們預測,石油價格將突破44美元,達到45美元。此話音剛落,油價應聲而漲,5月的第一周就突破了每桶40美元的大關,到第二周就接近了42美元。這件事情給我們當時關注整個石油價格上漲的非理性因素一個信號。

國際上還有一種說法,是由於中國石油的大量進口導致了原油價格的迅猛增長,我認為這個結論是站不住腳的,盡管近兩年中國對石油的進口在逐漸增加,但是在國際油價的問題上,惟一對國際油價有發言權的只有美國。

如果說國際油價對中國經濟有影響的話,首先大家感到最強烈的就是加油站里汽油漲了價。第二個我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數據,就是最近對各行業職業經理人收入的一個大規模調查,今年各行業的職業經理人當中,石油化工行業變成了第一位,每月達到將近8000塊錢。去年在第一位的是汽車行業的職業經理人。油價的上漲對各行業的影響,已直接反映到了行業職業經理人的收入上。第三個我們感覺到的是整體的化工價格隨著石油開始上漲,當然更直接的行業是交通和運輸業。從更宏觀的角度上講,全球石油價格的上漲,給我們國家進口石油可能會增加損失近80億美元左右。它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到目前還不是特別明顯,但據專家估計可能會在0.7個到0.8個百分點。

7、央行加息:啟動價格工具

今年以來,無論是經濟界還是各大財經媒體,幾乎每個月都在焦急地等待著一個經濟指標的統計結果,這就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而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今年出現的不斷攀升,也使加息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究竟加還是不加,什麼時候開始加,加息幅度該有多大等一系列關於話題,曾掀起過幾輪熱烈的討論。

《財經時報》副總編輯鈕文新做如下點評:

從2003年底一直到2004年我們一直在探討的一個話題就是宏觀調控,這一輪緊縮調控當中,到底選擇什麼樣的貨幣手段來進行宏觀調控,利率當然是考慮之一。到底是不是該使用這樣一個手段,利和弊到底是什麼。大家進行了大量的評判,實際上也在幫助市場梳理、理清思路:到底加息還是不加息?應該在什麼時候加息?加息的程度如何?這肯定是需要非常充分的探討才行。

今年6月份《財經時報》曾經發表過一篇報道,說即使CPI上漲到5%也是不需要加息的。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判斷呢?在當時的那種條件下,加息的作用不會太大。為什麼?兩個非常重要的理由:第一,我們要看這一輪經濟過熱,或者說投資過熱是什麼拉動的。我們考量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地方政府換屆之後,出於對政績的需要,投資的沖動非常大。如果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加息的話,地方政府就不會太在乎。為什麼?你不過就是資金成本多了一兩個點而已,你說你加多少管用?你加兩個點、三個點對它的刺激作用非常小,因為它還會去追求政績。加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投資一定會下來。但是你需要兩個點,還是三個點、五個點?這就有一個程度的問題,加一兩個點的話,作用不會太大,這是第一點。

第二,從去年10月份我們看到人民幣升值的呼聲非常大,國際上對我國的壓力非常大,這種壓力之下,如果我們再加息的話,那麼熱錢套利的錢,就會更多地流入中國市場,至少它在賭人民幣升值的過程當中,你的利益上升了會給它平抑掉一些成本,所以會更鼓勵它往裡走。因此在這兩點考量之下,我們認為加息可能作用不會太大。

另外,加息肯定是要抑制整個貨幣的過快增長。但如果我們加息了,那麼熱錢進來了,外匯賬款所構成的基礎貨幣投放又增加了,這樣它就起不到抑制貨幣過快增長的效果,通脹往下壓就很困難。所以根據這樣一些判斷,我們認為加息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適宜的。今天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看到,今天加息了,是為了緊縮貨幣才加息的,其實在這個公告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說法,就是說為了鞏固宏觀調控成果,沒有說進一步的緊縮。實際上這次加息最重要的是另外兩層意義。一層就是利率結構的調整。一看長期貸款增加得多,漲得多,短期貸款漲得少,長期的存款利率漲得多,但是短期的存款利率漲得少,實際上有一個結構調整問題。在今年年初大量的儲蓄分流,儲蓄增長速度在下降,存貸款期限錯配的問題出現了,這就需要結構政策來調整。在這一輪加息的過程當中,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點。第二層就是,我們看到貸款的上限被放開了,存款的下限被放開了,實際上這是在向一個市場化的方向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意義要遠遠大過宏觀調控的意義。

8、股市風雲:規范與發展並行

今年我國證券市場可以說是經歷了一場不小的波動,市場在創造了4年以來最大一次反彈的同時,也創出了5年來的新低。到底該怎麼看待今年的證券市場?未來的市場走勢又將如何?

《中華工商時報》副總編輯呂平波做如下點評:

對2004年中國證券市場來說,來自政策面的支持力度是相當大的。它把股市政策提升到了宏觀政策的層面上,作為宏觀調控的一個部分,應該講是高層對證券市場的最大支持。但是我們也面臨著非常尷尬的局面:發表「國九條」的時候,跟提出要落實「國九條」的時候,上證指數相差了300點。

出現這樣的情況,我想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宏觀調控。宏觀背景肯定是要決定股市的發展方向,這一點在中國也不會例外。今年不可能有大行情,這個基調是可以肯定的,即使有政策面支持,上漲行情也不會出現。

第二,雖然政策層面上做了最大限度的支持,但「國九條」中的九條意見怎麼貫徹、落實也有個過程,還充滿著不確定性。比如說股權分置這個問題怎麼解決,有各種各樣的想法。這是一個很大的懸念。

第三點,跟市場的擴容有關。這在根本上影響供求關系,也會影響到這個行情的起伏。

大家會覺得非常奇怪,一方面中國的GDP在高速增長,另外一方面中國上市公司的平均業績經歷前幾年的下滑之後,最近兩年是連續的、每季度都在增長,可股價確在下滑。怎麼看這個問題?我想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中國上市公司股價存在偏高的成分,有泡沫,有一個擠乾的過程。另一方面,跟我們對中國市場股價的估值論這種觀念也有關系,就是把內地股市跟香港股市做對比,會得出內地偏高的結論。實際上這兩個地方的市場價格是不能做類比的,因為中國大陸的市場是一個本土市場,香港市場基本是國際市場、海外市場,這個定價標准應該不一樣,盲目地照搬照套就會發覺,這個市場還有下跌的空間。這是出現矛盾的兩方面的原因。

我們一定要看清楚中國的市場跟海外的市場本質上的差異,不在於差距,說它早發展了多少年,我們晚發展了多少年。這兩個市場本質上是有差異的,是不一樣的。海外股市基本上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下的一個市場,中國股市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起來的。這個大的社會政治背景不同,這一點千萬不能忽略。

2004年是經歷轉型陣痛的過程。從政策的量變到政策的質變,中國證券市場正面臨著一個質的轉變的過程。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現在中國證券市場正處在這么一個臨界點上。去年有專家做過一個時間判斷,認為經過兩三年

2004年是經歷轉型陣痛的過程。從政策的量變到政策的質變,中國證券市場正面臨著一個質的轉變的過程。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現在中國證券市場正處在這么一個臨界點上。去年有專家做過一個時間判斷,認為經過兩三年的調整,中國資本市場一定會進入一個健康、穩定發展的軌道,我覺得這個判斷是比較准確的。我們現在都形成了一個基本的共識,就是這個市場一定要把投資者放在首位,一定要以投資者為本,如果這樣來認識這個市場的話,圈錢這種惡習就有可能從這個市場上得到唾棄,這樣才有可能真正扭轉市場的不利局面。

最近幾年這個市場的變化,實際上是從2001年之前過度投機,到2001年之後由於擠泡沫所形成的過度融資,處在這么一個變化中間。現在又是從過度融資向一個有序融資這么一個轉變過程中間,最終會實現一個比較理想狀態,就是從無效融資向有效融資轉變。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的投資才有可能從無效投資向有效投資轉變,大家的利益才能夠得到回報。

中國證券市場本質上跟海外資本市場的差異,就是股權分置。股權分置不等於全流通,我們應當怎麼把投資者利益保護落實到實處,這要看明年股東表決體系建設怎麼樣,具體的效果怎麼樣,這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融資,是不是能夠從過度融資到有序和有效。這就需要管理層做出重大調整,對於市場定位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改變以往傳統的思維定式,真正轉移到以投資者為本,給市場一個休養生息的空間,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一個時間,這兩點做到的話,明年的資本市場應該比較樂觀。

9、土地調控:「閘門」緊縮的背後

農民種糧需要土地,企業擴大規模也需要土地,城市發展更離不開土地。今年國家收緊了這道經濟發展的「閘門」,使得「土地」成了今年經濟領域被廣泛關注的一個關鍵詞。究竟該如何看待土地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呢?

《中國經營報》副總編輯趙彬做如下點評:

這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從大的宏觀背景上說,憲法現在進一步對私人財產權的問題給予關注,中央對於推進這種以民為本、關注民生的工作思路力度也很大;另一方面,三農問題近些年為大家普遍關注,而農民的土地問題恰好是這個財產權問題、群眾利益問題、農民問題集於一身的問題。

具體來講,這些年農村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大量佔用耕地,使得農民的土地喪失得比較多,引發了許多的社會矛盾。另外,從去年以來,糧食減產也是使得土地問題成為一個時期非常關注的重點。

應該說,如果限制土地的供應,肯定會對那些以土地為主要贏利來源的經濟發展模式起到制約,這非常正常。因為調控本身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要抑制這種低層次的、低水平的發展。這是一種盲目的,以犧牲不可再生資源為代價進行發展的模式。今年8月28日,已經通過了修改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1月20日,國務院出台了一個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這樣的一個決定,這個決定的第一句就是這樣說的,說現在我們國家的土地管理制度是最嚴格的。有一些專

❾ 2004-2005中國經濟發展那麼好,股市還不是照樣跌到998點,為啥呢

跌到998點,那時你要算他的相對跌幅的,2005年6月5日,尚福林出席第29次基金業聯席會議,這次會議透露,將有重大救市政策出台:允許上市公司回購,允許上市公司買基金,擴大入市資金,股息稅稅收優惠,成立投資者保護基金,批准商業銀行成立基金公司等。2004到2005年是中國股票市場摸索的時候

❿ 證券股市問題!2001年~2004年 證券業為什麼會虧損

由於國有股減持政策出台,導致股市低迷,成交稀少,而證券業主要是靠經紀業務支撐,經紀業務收入大幅減少,就全行業虧損了.

閱讀全文

與2004年股市政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泰和興投資老闆 瀏覽:779
科創版基金買不買 瀏覽:181
貸款不良率融資性機構 瀏覽:937
銀行保函可以貸款嗎 瀏覽:652
長春燃氣股票股吧 瀏覽:882
公積金貸款年限和年齡 瀏覽:302
185000韓幣對人民幣 瀏覽:696
今天哈爾濱雞蛋價格 瀏覽:605
5月6日汽油柴油價格 瀏覽:741
2019年4月09日美元人民幣匯率 瀏覽:620
基金經理年薪排名 瀏覽:294
私募基金bp什麼意思 瀏覽:543
上海一家投資 瀏覽:314
16萬美金摺合人民幣多少 瀏覽:894
鉛價格和鋅價格 瀏覽:817
農銀傳媒基金今日凈值查詢 瀏覽:737
什麼是大額資金移動證 瀏覽:117
銀行貸款風險的處理 瀏覽:34
今日錫價格走勢圖 瀏覽:765
5年期貨國債期貨合約 瀏覽: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