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麻疹怎麼樣治療
其實麻疹是屬於過敏症狀,可以吃「氯雷他定片」+「維生素C」+「頭孢拉定膠囊」,每天3次,一般連服兩天就會痊癒了。
2. 麻疹 簡單 治療
麻疹與尋麻疹是2種不同的疾病
麻疹是病毒感染引起的
一般積極治療
半個月就可以回復
尋麻疹是過敏性疾病
急性的控制很快
慢性的就要查過敏原
然後對症治療
3. 全國治療蕁麻疹前十名的醫院
全國治療蕁麻疹前十名的醫院?上網搜一下麻疹,前十名的醫院
4. 麻疹如何治療
前驅期、出疹期體溫不超過40℃者一般不退熱。若體溫超過40℃伴有驚厥或過去有熱驚史者可適當降溫,煩躁可適當給予鎮靜劑。頻繁劇咳可用非麻醉鎮咳劑或超聲霧化吸入。繼發細菌感染可給抗生素。補充維生素A 治療小兒麻疹,有利於疾病的恢復,可減少並發症的發生。有並發症者給予相應治療。
5. 麻疹有哪些治療方法
葯物外用治療麻疹,主要是促進疹點外透,促進病情早愈。
1.敷貼法
牽牛子15克,明礬30克,研末,加少許麵粉,用醋調成糊狀,敷雙側湧泉穴,每日1次,5-7日為1療程。適用於麻疹合並肺炎喘嗽者。
2.敷臍法
浮萍30克,用開水浸泡後,乘熱敷臍部2小時,如熱未退,可另換新的再敷。適用於麻疹高熱不退者。
3.搽葯法
硃砂2.5克,牙皂3.5克,枯礬2克,白芷1.5克,雄黃2.5克,防風2克,桔梗2克,半夏2克,察香0.2克,蕾香2克,貫眾2克,陳皮2克,薄荷2克,細辛1.5克,甘草2克,蒼術3克,蒼耳子2克,辛夷2克,共為細末,加90%的凡士林製成軟膏備用,用時以棉棒蘸少許軟膏,輕輕塗搽於鼻前庭,每日塗1次,6日為1療程。可減輕症狀。
4.鼻嗅法
鮮蔥250克,放入大嘴茶壺中,隔水燉,以紙套套壺口,讓患兒鼻對壺口近30厘米,使蔥氣吸入,每次20分鍾,隔1-3小時吸1次,次數不限。適用於麻疹合並肺炎喘嗽者。
5.取嚏法
半夏、木香、細辛、牙皂、明礬、香、桔梗、薄荷、貫眾、白芷、防風、甘草、枯礬各等份,共研細末,Q在取嚏。適用於麻疹疹出不暢者。
6.灌腸法
葛根6克,牛芬子6克,連翹6克,薄荷2克,蟬蛻2隻,荊芥5克,桔梗5克,前胡8克,水煎2-3次備用,每次取煎液30毫升,灌腸保留15分鍾,每日1次,連續3-5次。適用於麻疹疹出不暢。
推擦法
(1)鮮芫英蘸熱黃酒,推擦手足心及心前區,疹可隨之而出。適用於麻疹疹出不暢。
(2)生麻黃9克,桂枝9克,浮萍15克,西河柳15克,櫻桃核15克,芫荽子15克,水煎1000毫升,煎好後用毛巾乘熱蘸濕,輕輕擦熨頭面、心胸部皮膚,稍冷即換,如此反復5-10分鍾,每日4-5次,每劑葯使用2-3次後更換,2-3日為1療程。適用於麻疹疹出不暢。
(3)西河柳120克,芫荽30克,水煎加黃酒適量,乘溫推擦皮膚。適用於麻疹疹出不暢。
8.雞蛋法
(1)雞蛋1枚,生蔥3株,胡萎2.5克,將雞蛋連殼放入葯湯內煮熟,取蛋備用,趁熱用蛋搓患兒,從頭面軀干,次至上肢、下肢,蛋涼再煮再搓,連續3-4遍後,蓋衣被取微汗,每日1次,連用2次為1療程。適用於麻疹疹發不暢。
(2)雞蛋1枚,用蛋清調和蕎麥面1團,再加少量菜油,在患者前胸與後背上滾搓,以皮膚微紅為度,周身其他部位也同時搓擦,不能遺漏,每日數遍,同時可用蘆根、薄荷葉煎水服用。適用於麻疹疹出不暢。
9.神燈照法
用紅紙1張,捲成捻子,內裹麻黃、桂枝等發散葯,蘸麻油點燃,在患者頭面徐徐往返移動照射數遍,以使患者額上微微汗出為度。適用於麻疹疹出不透。
6. 治療麻疹的葯酒有哪些
柑樹葉酒
【配方】柑樹葉30克,米酒適量。
【製法與服法】柑樹葉炒焦,用米酒調勻。調敷於肚臍上。
【功效】平喘。適用於麻疹後喘氣。
麻疹糯米酒
【配方】糯米酒100毫升。
【製法與服法】糯米酒隔水燉溫。趁熱溫服,吃後蓋卧,汗出疹透。
【功效】透疹。適用於小兒麻疹初起等。
治療麻疹的葯膳
蓮子山葯燉鴨梨
【配方】蓮子30克,山葯30克,鴨梨1個。
【製法與服法】山葯切塊,鴨梨切片,和蓮子共放鍋中,加水燉熟即可。每日1次,連用3~5日。
【功效】麻疹透發不暢時食用。
鯉魚絲瓜煮豆腐
【配方】豆腐250克,鯉魚肉250克,絲瓜絡9克。
【製法與服法】鯉魚肉洗凈,同絲瓜絡入鍋煎沸,再加豆腐,煮
熟後調味即成。佐餐服食。
【功效】適用於麻疹透發不暢。
銀花蟬衣飲
【配方】金銀花15克,蟬衣5個,清茶少許。
【製法與服法】金銀花清水洗凈,蟬衣去頭足,加入清水共煎。代茶飲服,每日1劑。
【功效】適用於麻疹初期。
苦瓜竹葉銀花煎
【配方】苦瓜1個,竹葉60克,金銀花60克。
【製法與服法】苦瓜切塊,竹葉洗凈切成碎末,同金銀花共入鍋中加水適量,煎後去渣取汁。每日1劑,連服3~5日。
【功效】適用於麻疹初期。
冬筍火腿鯽魚湯
【配方】鯽魚1條,冬筍片10克,熟火腿片10克,生薑、料酒、蔥花各適量。
【製法與服法】筍片洗凈,入鍋加水適量煮熟,撈出後和熟火腿片共切成碎末備用。鯽魚去鰓、鱗及內臟,加生薑、料酒和水適量入沙鍋,先用旺火煮沸,再加入筍末和火腿。佐餐當菜吃,每日1次,連用3~5日。
【功效】適用於麻疹透發不暢。
香菜乾絲
【配方】香菜50克,豆腐乾100克,精鹽、味精、麻油、白糖
各適量。
【製法與服法】豆腐乾切細絲,同香菜入沸水中略氽,取出後加精鹽、味精、麻油、白糖等,攪勻後即成。佐餐食用。
【功效】適用於麻疹透發不暢。
香菇燉母雞
【配方】母雞1隻(重約1000克),鮮香菇150克,黃酒1匙,精鹽少許。
【製法與服法】將母雞活殺,開腹去腸雜,洗凈。香菇洗凈,切粗絲後塞滿雞腹,灑上黃酒,以線縫合。置瓷盆中,撒上精鹽少許,上鍋隔水蒸熟。佐餐服食,分2~3日食完。
【功效】適用於麻疹透發不暢。
麥冬薄荷粥
【配方】麥冬15克,薄荷1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製法與服法】將麥冬洗凈,入鍋中加水適量,煮10分鍾,加入薄荷,再煮10分鍾,濾渣取汁備用。粳米洗凈,加水適量入鍋中,煮至爛熟,再加入薄荷麥冬汁和冰糖,攪勻即成。分早晚2次服食,連用3~5日。
【功效】適用於麻疹初期。
7. 怎麼治療麻疹
【西葯治療】
1.高熱者可給小劑量退熱劑。
2.咳劇者予鎮咳葯。
3.合並肺炎或喉炎
8. 麻疹的治療
具體點!是不是過敏引起的?
根治幾乎是不可能的。
9. 麻疹有幾種怎麼治療
麻疹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原體是麻疹病毒。麻疹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且人是麻疹的唯一宿主。感染麻疹病毒後,每個人的臨床表現不盡相同。1.典型麻疹:典型麻疹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發熱、咳嗽、眼結合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和皮膚斑丘疹。出疹達高峰時,體溫亦是最高時。2.非典型麻疹:不典型麻疹包括輕型麻疹、重型麻疹。重型麻疹又包括中毒性、休克型、出血性麻疹等。麻疹的治療一般選擇支持治療,例如休息、多飲水等,和對症治療,例如高熱時小劑量退熱葯退熱,鎮咳祛痰等。
10. 如何治療麻疹
麻疹是以往兒童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其傳染性很強,臨床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為特徵。我國自20世紀60年代始廣泛應用減毒活疫苗以來,麻疹發病率已顯著下降。
【病因】
麻疹病毒屬副粘病毒科,呈球形顆粒,直徑約100-250nm,有6種結構蛋白;在前驅期和出疹期內,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離到麻疹病毒。在人胚胎或猴腎組織中培養5-10天時,細胞出現病理改變,可見多核巨細胞伴核內嗜酸性包涵體。麻疹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抗原性穩定。病毒不耐熱,對日光和消毒劑均敏感,但在低溫中能長期保存。
【流行病學】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傳染源,患兒從接觸麻疹後7天至出疹後5天均有傳染性,病毒存在於眼結膜、鼻、口、咽和氣管等分泌物中,通過噴嚏、咳嗽和說話等由飛沫傳播。本病傳染性極強,易感者接觸後90%以上均發病,過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l-5歲小兒發病率最高。麻疹減毒活疫苗使用後,發病率已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發病年齡後移。目前發病者在未接受疫苗的學齡前兒童、免疫失敗的十幾歲兒童和青年人中多見,甚至可形成社區內的流行。
嬰兒可從胎盤得到母親抗體,生後4-6月內有被動免疫力,以後逐漸消失;雖然絕大部分嬰兒在9個月時血內的母親抗體已測不出,但有些小兒仍可持續存在,甚至長達15個月,會影響疫苗接種。易感母親的嬰兒對麻疹無免疫力,可在分娩前、後得病。
【發病機制】
當易感者吸人麻疹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或含有病毒的飛沫後,麻疹病毒在局部粘膜短期繁殖,同時有少量病毒侵人血液;此後病毒在遠處器官的單核巨噬細胞系統中復制活躍,大約在感染後第5~7天,大量進人血液,此即為臨床前驅期。在此時期,患兒全身組織如呼吸道上皮細胞和淋巴組織內均可找到病毒,並出現在鼻咽分泌物、尿及血液等分泌物和體液中,此時傳染性最強。皮疹出現後,病毒復制即減少,到感染後第16天,僅尿內病毒尚能持續數日。出疹後第2天,血清內抗體幾乎100%陽性,臨床症狀也開始明顯改善。由於此時全身及局部免疫反應尚受抑制中,故部分病人常繼發鼻竇炎、中耳炎和支氣管肺炎。10%的患兒腦脊液中淋巴細胞明顯增多,50%在病情高峰時有腦電圖改變,但僅0.1%有腦炎的症狀和體征,其出現常在急性起病數天後,此時血清中抗體已增高,且已找不到病毒,因此考慮為自身免疫性腦炎。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又稱 Dawson encephalites。 在患麻疹之後若干年發生,曾提出病毒突變、病毒株特殊毒力或是第二個病毒感染促進慢性麻疹腦炎等發病機制,但都不能證實。最近研究發現SSPE病人系腦細胞的M蛋白(matrix)合成過程中翻譯受阻所造成。由於此蛋白是病毒裝配所必需,M蛋白的缺乏使不完整的麻疹病毒聚集,它不能被抗體或免疫細胞清除,從而導致本病。
【病理】
麻疹是全身性疾病,其病理改變可出現於全身各個系統,其中以網狀內皮系統和呼吸系統最為明顯。全身淋巴系統出現增生,在淋巴結、扁桃體、肝、脾和胸腺等處可見多核巨細胞。在皮膚、眼結合膜、鼻咽部、支氣管、腸道粘膜特別是闌尾等處可見有單核細胞增生及圍繞在毛細血管周圍的多核巨細胞,淋巴樣組織肥大。頰粘膜下層的微小分泌腺發炎,其病變內有漿液性滲出及內皮細胞增殖形成Koplik斑。
麻疹引起的間質性肺炎為Hecht巨細胞肺炎,而支氣管肺炎則是繼發的細菌感染。SSPE病變早期可見腦膜輕度炎症,全腦炎累及皮質和皮質下灰質及白質,在血管周圍有漿細胞和淋巴細胞圍繞,膠質細胞常增生。疾病後期有神經元退行性變、神經元缺失和髓鞘缺失,在神經元、星狀細胞的核內可見核內包涵體。在電鏡下,包涵體呈管狀結構,是副粘病毒核衣殼的典型表現。這些損害在腦內分布不均勻,且在病程早、晚期的改變也不一致,故腦活檢無診斷意義。
【臨床表現】
(一)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潛伏期 一般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潛伏期內可有輕度體溫上升。
2、前驅期 也稱發疹前期,一般為3~4天。這一期的主要表現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狀:①發熱,見於所有病例,多為中度以上發熱;②咳嗽、流涕、流淚、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狀,以眼症狀突出,結膜發炎、眼瞼水腫、眼淚增多、畏光、下眼瞼邊緣有一條明顯充血橫線(Stimson線),對診斷麻疹極有幫助。③Koplik斑,在發疹前24~48小時出現,為直徑約1.0mm灰白色小點,外有紅色暈圈,開始僅見於對著下臼齒的頰粘膜上,但在一天內很快增多,可累及整個頰粘膜並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現後即逐漸消失 可留有暗紅色小點;④偶見皮膚蕁麻疹,隱約斑疹或猩紅熱樣皮疹,在出現典型皮疹時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異症狀,如全身不適、食慾減退、精神不振等。嬰兒可有消化系統症狀。
3、出疹期 多在發熱後3~4天出現皮疹。體溫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開始為稀疏不規則的紅色斑丘疹,疹間皮膚正常,始見於耳後、頸部、沿著發際邊緣,24小時內向下發展,遍及面部、軀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嚴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膚水腫,面部浮腫變形。大部分皮疹壓之褪色,但亦有出現瘀點者。全身有淋巴結腫大和脾腫大,並持續幾周,腸系膜淋巴結腫可引起腹痛、腹瀉和嘔吐。闌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變可引起闌尾炎症狀。疾病極期特別是高熱時常有譫妄、激惹及嗜睡狀態,多為一過性,熱退後消失,與以後中樞神經系統合並症無關。此期肺部有濕性羅音,X線檢查可見肺紋理增多。
4、恢復期 出疹3~4天後皮疹開始消退,消退順序與出疹時相同;在無合並症發生的情況下,食慾、精神等其他症狀也隨之好轉。疹退後,皮膚留有糠麩狀脫屑及棕色色素沉著,7~10天痊癒。
(二)其他類型的麻疹
1、 輕症麻疹 多見於在潛伏期內接受過丙種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或<8個月的體內尚有母親抗體的嬰兒。發熱低上呼吸道症狀較輕,麻疹粘膜斑不明顯,皮疹稀疏,病程約1周,無並發症。
2、 重症麻疹 發熱高達40℃以上,中毒症狀重,伴驚厥,昏迷。皮疹融合呈紫藍色者,常有粘膜出血,如鼻出血、嘔血、咯血、血尿、血小板減少等,稱為黑麻疹,可能是DIC的一種形式;若皮疹少,色暗淡,常為循環不良表現。此型患兒死亡率高。
3、 無疹型麻疹 注射過麻疹減毒活疫苗者可無典型粘膜斑和皮疹,甚至整個病程中無皮疹出現。此型診斷不易,只有依賴前驅症狀和血清中麻疹抗體滴度增高才能確診。
4、 異型麻疹 為接種滅活疫苗後引起。表現為高熱、頭痛、肌痛,無口腔粘膜斑;皮疹從四肢遠端開始延及軀干、面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腫及肺炎。國內不用麻疹滅活疫苗,故此類型少見。
5、成人麻疹 由於麻疹疫苗的應用,成人麻疹發病率逐漸增加,與兒童麻疹不同處為:肝損壞發生率高;胃腸道症狀多見,如惡心、嘔吐、腹瀉及腹痛;骨骼肌病,包括關節和背部痛;麻疹粘膜斑存在時間長,可達7天,眼部疼痛多見,但畏光少見。
【並發症】
(一)喉、氣管、支氣音炎 麻疹病毒本身可導致整個呼吸道炎症。由於<3歲的小兒喉腔狹小、粘膜層血管豐富、結締組織鬆弛,如繼發細菌或病毒感染,可造成呼吸道阻塞而需行氣管切開術。臨床表現為聲音嘶啞、犬吠樣咳嗽、吸氣性呼吸困難及三凹征,嚴重者可窒息死亡。
(二)肺炎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間質性肺炎常在出疹及體溫下降後消退。支氣管肺炎更常見,為細菌繼發感染所致,常見致病菌有肺炎鏈球菌、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桿菌等,故易並發膿胸或膿氣胸。AIDS病人合並麻疹肺炎,伴有皮疹,常可致命。
(三)心肌炎 較少見,但一過性心電圖改變常見。
(四)神經系統
1、 麻疹腦炎 發病率約為1‰~2‰,多在出疹後2-5天再次發熱,外周血白細胞增多;出現意識改變、驚厥、突然昏迷等症狀。腦脊液改變為:輕度單核細胞及蛋白增多;糖正常。病死率達10%~25%;存活者中20%~50%留有運動、智力或精神上的後遺症。
2、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 是一種急性感染的遲發性並發症,表現為大腦機能的漸進性衰退,發病率約為百萬分之一;在神經系統症狀出現前若干年有典型麻疹史,並完全恢復。85%起病在5~15歲,開始症狀很隱匿,有輕微的行為改變和學習障礙,隨即智力低下,並出現對稱性、重復的肌陣攣,間隔5~10秒;隨疾病進展,肌陣攣消失,出現其他各種異常運動和神經功能障礙,有共濟失調、視網膜冰、視神經萎縮等;最後發展至木僵、昏迷、自主功能障礙、去大腦強直等。病程快慢不一,大部分病人在診斷後l~3年死亡,個別能存活10年以上。
3、 其他 格-巴綜合征、偏癱、大腦血栓性靜脈炎和球後視神經炎均少見。
(五)結核情惡化 麻疹患兒的免疫反應受到暫時抑制,對結核菌素的遲發性皮膚超敏反應消失,可持續幾周,使原有潛伏結核病灶變為活動甚至播散而致粟粒型肺結核或結核性腦膜炎者不鮮見。
(六)營養不良與維生素A缺乏症 麻疹過程中由於高熱、食慾不振,可使患兒營養狀況變差、消瘦;常見維生素A缺乏,角膜呈混濁、軟化,且發展極迅速,最後導致失明。
【治療】
(一)一般治療 卧床休息,房內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有畏光症狀時房內光線要柔和;給予容易消化的富有營養的食物,補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膚、粘膜清潔。
(二)對症治療 高熱時可用小量退熱劑;煩躁可適當給予苯巴比妥等鎮靜劑;劇咳時用鎮咳祛疾劑;繼發細菌感染可給抗生素。麻疹患兒對維生素A需要量大,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在維生素A缺乏區的麻疹患兒應補充維生素A,<l歲者每日給 10萬單位,年長兒20萬單位,共兩日,有維生素A缺乏眼症狀者 I~4周後應重復。
【預防】
(一)被動免疫 在接觸麻疹後5天內立即給於免疫血清球蛋白0.25ml/kg,可預防麻疹發病;0.05ml/kg僅能減輕症狀;超過6天則無法達到上述效果。使用過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臨床過程變化大,潛伏期長,症狀、體征不典型但對接觸者仍有潛在傳染性。被動免疫只能維持8周,以後應採取主動免疫措施。
(二)主動免疫 採用麻疹減毒活疫苗是預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預防效果可達90%。雖然5%~15%接種兒可發生輕微反應如發熱、不適、無力等,少數在發熱後還會出疹,但不會繼發細菌感染,亦無神經系統合並症。國內規定初種年齡為8個月,如應用過早則存留在嬰兒體內的母親抗體將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由於免疫後血清陽轉率不是l00%,且隨時間延長免疫效應可變弱,1989年美國免疫咨詢委員會提出:4~6歲兒童進幼兒園或小學時,應第二次接種麻疹疫苗;進人大學的青年人要再次進行麻疹免疫。急性結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應同時進行結核治療。
(三)控制傳染源 早期發現患者,早期隔離。一般病人隔離至出疹後5天,合並肺炎者延長至10天。接觸麻疹的易感者應檢疫觀察3周。
(四)切斷傳播途徑 病人衣物應在陽光下曝曬;病人曾住房間宜通風並用紫外線照射,流行季節中做好宣傳工作,易感兒盡量少去公共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