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互聯網醫療發展很有前景,但是在這過程中有些什麼困難
互聯網醫療行業終於迎來春天
互聯網醫療並非新鮮事物,但過去的互聯網醫療平台大多局限於信息提供、用戶掛號、輕問診等內容。由於無法沉澱線下,真正激活醫院、醫生等資源,許多投資人曾一度將這個領域視為「燒錢不賺錢」的行業。
事實上,行業在過去兩年也經歷了一個清洗期。由於線上流量資源瓜分基本結束,據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注銷的移動醫療公司高達1000家,目前倖存下來的不超過50家。直到今年4月,國務院出台《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整個行業終於迎來春天。
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分析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前瞻與商業模式創新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只有2億元,主要還停留在PC互聯網階段,醫療信息化剛剛起步,以醫療廣告、線上問診和醫療信息搜索為主,屬於行業的一個探索期。之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用戶規模擴大以及軟硬體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各類創業企業紛紛湧入,互聯網醫療的認知度開始廣泛形成,到了2012年,市場規模升至67.1億元。此後,在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與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互聯網醫療行業快速成長,數據和服務進一步完善,細分領域開始出現獨角獸,市場增長率也逐年穩步上升。2016年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達到223億元,同比增長41.8%。預計2018年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491億元。到2020年,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有望突破900億元,且在市場需求與政策支持下,互聯網醫療市場的發展將越來越快。
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分析
截至2016年12月,我國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為1.95億,占網民的26.6%,年增長率為28.0%。其中,醫療信息查詢、網上預約掛號用戶使用率最高,分別達到10.8%,10.4%;其次為網上咨詢問診、網購葯品/醫療器械/健康產品、運動健身管理,占網民比例在6%左右。
互聯網醫療痛點分析
目前,國內醫療資源配置極度不合理,讓本來就稀缺的醫療資源更加匱乏。在我國,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長期無法解決,「等候三小時看病三分鍾」成為常態,受制於頂層設計、醫保聯網欠缺以及分級診療制度不合理,分級診療制度始終難以落地。優質醫療資源被「小病」占據,而基層醫療資源卻被閑置(患者只信任三甲醫院)。這些低效率運行的問題也為互聯網解決方案提供了發展的空間。
但是,2016年被稱為移動醫療「移不動」的一年。一方面,初創移動醫療企業因遭遇嚴酷的資本「寒冬」而大批量死亡。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約有38家互聯網醫療企業「死亡」,其中絕大部分沒有挺過A輪;另一方面,老牌移動醫療企業仍遲遲沒有找到穩定合理的盈利模式,持續虧損造成的資金緊張和業務架構的頻繁動盪導致大幅裁員的消息頻頻曝出。
盡管市場前景看好、規模龐大,但在資本寒冬的背景下,投資人趨於理性,移動醫療企業因為盈利能力不足,越來越難以獲得融資,也是不爭的事實。由於國內醫療在門診費用與國外相比低很多,利潤微薄,而很多APP恰恰將盈利重心放在診療環節,導致這些互聯網醫療企業在盈利上先天不足。
另外,公立醫院仍掌握著絕大多數資源,在醫療領域,留給企業的空間本身就不大。在這樣的背景下,移動醫療企業難以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更難以說服投資人心甘情願為他們買單掏錢。一旦這類企業融資失敗,則意味著資金鏈斷裂,結局可想而知。
在互聯網醫療盈利難現狀下,投資人也變得冷靜下來,趨向於回歸,市場在降溫的現實是不得不面對的。暫不考慮其商業模式是否值得肯定的情況下,很多互聯網醫療公司在短期內裁員也是非常值得理解的事情。盡管如此,互聯網醫療在未來仍然值得期待。但是只有真正貼近醫療本質的,才是互聯網醫療正確的發展方向。
注重線上與線下結合
政策的春天到了,企業應當如何把握住?中國其實不缺患者,而是缺好的醫生和葯品。在經過四年時間的發展,醫聯不但構築了集學術、執業、社交、游戲化的專業實名醫生平台,並且率先搭建起以患者為中心,覆蓋疾病篩查、醫生教育、診療服務、葯品配送、金融保險服務、患者管理服務的整體生態閉環。
而已經宣布盈利的微醫則致力於將三醫聯動的醫改邏輯融入公司的戰略布局,並且繼續深入布局保險領域。過去的2017年,烏鎮互聯網醫院的成立、國內首個專注智能醫療的雲平台微醫雲發布以及全國首個「互聯網健康險平台」,都構成了微醫的競爭壁壘。
未來的互聯網醫療市場將是一個全面競爭的概念,所謂的互聯網醫療巨頭最終都要做閉環型的醫療服務體系:即線上有服務、線下有診所或醫院,再加上商業保險和其他形式。更何況,截至目前,行業並未出現真正的巨頭,這意味著所有玩家想要繼續生存下去,都不得不往這條道路去靠近。
在監管原則上,意見提出,「誰提供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服務,誰就必須要負責任」。互聯網醫院是以實體醫療機構為依託,責任主體就是醫療機構本身。監管按照屬地化管理,實行線上線下統一監管。此外還特別強調第三方平台的責任,它們應該確保提供服務的人員資質符合有關規定,並且對其所提供的服務承擔責任。對於行業內的企業而言,未來依舊挑戰重重,任重而道遠。
② 醫療器械行業前景如何
現在整個社會都在往互聯網+發展,2015年是我國醫療器械行業的政策大年,扶持政策密集出台。除健康中國戰略規劃外,梳理發現,2015年,針對國產醫療設備的轉型升級,政策方一共下發18部文件。如此巨大的政策扶持力度,足見用心良苦。這也使得醫療器械行業的地位與重要性大幅提升,進口替代成為行業發展主要趨勢。這種趨勢在2016年仍將延續,國家對醫療器械產業的扶持力度不會改變。
③ 醫療器械行業前景怎樣
醫療服務市場的逐步開放,使國內外資本投資中國醫療服務產業的速度加快,從而直接導致醫療器械市場需求的增加。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醫療器械的選用會越來越先進,其產品結構會不斷調整,功能更加多樣化,市場容量會不斷擴大。醫療器械產業作為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國民福利的重要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不斷增強,中國的醫療器械產業將會獲得更快發展。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09-2013年醫療器械行業的銷售收入增長率均在15%以上; 2013年,行業實現銷售收入為1888.63億元,同比增長20.72%。
我國醫療器械企業在中、低端市場中具有天然優勢:如較低生產成本帶來的價格優勢,享受國家政策的相對傾斜,對本地化渠道掌握的優勢等。
因此國內企業占據了我國醫療器械行業中低端市場的75%,目前本土企業能提供大部分的基礎必備器械,其價格相比進口產品低至少30%-50%。雖然GE、飛利浦和西門子分別推出了戰略計劃,生產更多的產品來滿足基層市場的中低端醫療器械需求,但是本土企業的價格優勢和逐漸提高的技術指標仍然將在大部分的招標中擁有優勢。
此外,一些細分行業已出現龍頭企業,主要集中在較高附加值的產品領域;而在低端耗材和黑白B超等低端醫療器械領域生產廠家較多,產品區分度低,行業集中度低。
④ 醫療器械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如何
前景很好,市場廣闊,利潤也大,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隨著老百姓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人們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新醫改政策對醫療器械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整個醫療器械產業市場也發展迅速,利潤總額增長遠高於醫葯行業的平均水平。
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家用醫療器械市場規模達176.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8.3%,2006-2011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29.8%。但是另一方面,中國家用醫療器械占醫療器械行業的份額較低,2011年僅為13%,遠低於全球25%的水平,有著巨大的增長潛力。預計到2013年,中國家用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將達到290億元。
對於那些剛出院的患病群體來說,是迫切需要在出院後使用各種家用醫療器械進行持續性康復治療的。
家用醫療器械一般分為治療儀類、檢測類、保健類和康復類等4大類,像體溫計、助聽器、血壓計、血糖儀、牽引器、高電位治療儀、溫熱理療床等。中國有接近2億的高血壓患者和6000多萬糖尿病患者,類似慢性病都對家用醫療器械的需求有很大潛力。隨著國家醫療保障的投入、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不斷轉變,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2013年中國按摩器械、電子血壓計、血糖儀市場規模將分別可達65.9億元、52.0億元、24.0億元。
目前,全球高端家用醫療器械市場基本由美國、德國、日本公司的產品占據著統治地位,而且知名跨國企業紛紛在華投資建立生產基地,搶占市場份額。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家用醫療器械企業不斷進步,目前在中低端市場競爭優勢明顯。
⑤ 您對醫療行業的前景分析
全國17.5萬家醫療衛生機構擁有的醫療儀器和設備中,有15%左右是70年代前後的產品,有60%是80年代中期以前的產品。這也就預示著它們需要更新換代,而在這個過程中,將會保證未來10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的快速增長。
前瞻網發布的《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縣及縣以上醫院1.3萬家,鄉(鎮)衛生院5.2萬家,醫院病床數達300多萬張。如果全國1.3萬家縣級以上的醫院,都能基本達到日本1980年醫院醫療儀器設備標准(每100張床位為人民幣80萬元),那麼,我國醫療器械設備市場的增量空間超過240億元。
根據新醫改的相關方案,衛生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將投資1000億元,支持建設全國約2000所縣醫院、5000所中心衛生院和2400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並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的裝備配置開展醫療器械集中采購工作。
基層醫療機構正在逐步加配和更新醫療器械,從而帶來行業的內生性增長;除此之外,政府近幾年正在大力改造和補齊基層醫療機構和設備;在這兩個行業大背景下,中低端醫用設備市場將實現較快速增長。
前瞻網預計中低端醫療器械市場份額在3年內很難下降,主要因為:家用醫療器械和中低端醫療設備將持續快速增長,預計家用市場2013-2017年復合增長率為30%-35%,中低端醫用設備增長25%-30%。雖然植入性器械也處在快速增長時期,但是高端醫用設備的增長僅靠產品自然更新和縣級醫院的部分加配,相比增速略慢。因此,中低端醫療器械市場仍然是發展的主旋律,本土企業在這一行業背景下有非常大的機會。
總體來說,我國的醫療器械行業還是很不錯的,市場前景很不錯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⑥ 醫療器械行業未來的前景怎樣
要看行業細分,你說的太籠統了。
像影像類都是可以的,耗材也不錯,輔料類。但是有些就不行了比方檢驗類,比方一些小的東西
和政策有關,也和行業曲線有關
⑦ 醫療器械行業前景如何
全國17.5萬家醫療衛生機構擁有的醫療儀器和設備中,有15%左右是70年代前後的產品,有60%是80年代中期以前的產品。這也就預示著它們需要更新換代,而在這個過程中,將會保證未來10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的快速增長。
前瞻網發布的《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縣及縣以上醫院1.3萬家,鄉(鎮)衛生院5.2萬家,醫院病床數達300多萬張。如果全國1.3萬家縣級以上的醫院,都能基本達到日本1980年醫院醫療儀器設備標准(每100張床位為人民幣80萬元),那麼,我國醫療器械設備市場的增量空間超過240億元。
根據新醫改的相關方案,衛生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將投資1000億元,支持建設全國約2000所縣醫院、5000所中心衛生院和2400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並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的裝備配置開展醫療器械集中采購工作。
基層醫療機構正在逐步加配和更新醫療器械,從而帶來行業的內生性增長;除此之外,政府近幾年正在大力改造和補齊基層醫療機構和設備;在這兩個行業大背景下,中低端醫用設備市場將實現較快速增長。
前瞻網預計中低端醫療器械市場份額在3年內很難下降,主要因為:家用醫療器械和中低端醫療設備將持續快速增長,預計家用市場2013-2017年復合增長率為30%-35%,中低端醫用設備增長25%-30%。雖然植入性器械也處在快速增長時期,但是高端醫用設備的增長僅靠產品自然更新和縣級醫院的部分加配,相比增速略慢。因此,中低端醫療器械市場仍然是發展的主旋律,本土企業在這一行業背景下有非常大的機會。
總體來說,醫療器械行業前景還是很不錯的,還是有很不錯的成長空間。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