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很多地方都有交通大學他們之間有聯系嗎
交通大學這個校名,是在一九二O年冬,最先由電機工科第一屆畢業生、一九一一級校友、當時在交通部任職的鍾秉峰提出的。那時剛上任不久的交通總長葉恭綽,為了提高和發展交通教育,一上任就著手進行部屬學校的改組,採納了鍾秉峰校友的建議,提請北洋政府通過,即將交通部部屬的四所學校:北京鐵路學校、北京郵電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和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合並改組為一所學校——交通大學,葉恭綽任校長,並於一九二一年春正式啟用交通大學校名。它包括交通大學上海學校、交通大學唐山學校、交通大學北京學校三部分。
一九二二年夏,北洋政府改組,葉恭綽下台。隨之交通大學也重新改為兩所學校,即改交大滬校為交通部南洋大學;改交大唐校為交通部唐山大學,改交大京校為交通部唐山大學北京分校(一年後又獨立為北京交通大學)。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建都南京。滬、唐、京三校先後由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接管,並分別改名為交通部第一、二、三交通大學。一九二八年秋,交通部推行合並計劃,重新以交通大學總其名,任命一位校長,以滬校作為交通大學本部。在上海設有電機工程、機械工程、交通管理三學院。改京校為交通大學北平管理學院分院,改唐校為交通大學唐山土木工程學院。抗日戰爭時期,三地校址分別幾經遷移,學校名稱也幾次改換,但仍然屬於交通大學一個學校。直到抗戰勝利後,一九四六年起,三校先後獨立。在上海的仍稱:國立交通大學;在唐山的改稱:國立唐山工程學院;在北平的改稱:國立北平鐵道管理學院。
由此看來,當時定名交通大學,有三個意思,一是隸屬關系,交大從一九O六年改隸郵傳部起,到一九三七年秋改隸教育部前,都屬於交通部門;二是學科設置,學校從一九O七年冬設置第一個工程學科,即鐵路專科起,到解放初,主要是交通方面的專業學科;三是畢業生的出路,學生畢業後,大多服務於交通部門。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我國高教事業的發展,情況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交通大學校名早已突破原來的含意。目前,由於歷史淵源而沿用交通大學這一校名的學校在全國有五所:西安交大、上海交大、西南交大、北方交大和新竹交大。
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是由民國時的交通大學解放後分的
2. 上海交大歐姆隆在二三四五還有股份嗎
上海交大,歐姆龍在2345還有沒有股份,這個多長時間可不知道。
3. 上海交大怎麼樣
上海交通大學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學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屬、教育部回與上海市共建的全國重點答大學,是國家 「七五」、「八五」重點建設和「211工程」、「985工程」的首批建設高校。經過百餘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學已經成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大學,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學穩步邁進。
PS:總之就是一所非常好的大學,基本上除去北大清華,接下來就是交大復旦了。..
4. 交通大學是什麼概念
交通大學(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為中國綜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學系統名稱,起源於1896年創辦的南洋公學與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十九世紀末,甲午戰敗,民族危難。1896年,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盛宣懷在上海創辦了南洋公學,清朝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奏設了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這兩脈即為國立交通大學的最早源頭。
交通大學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學府之一,在12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形成了優良的校風、學風和光榮的傳統,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成為飲譽海內外的綜合性著名高等學府,滬校(今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被譽為「東方MIT」,唐校(今西南交通大學)被譽為「東方康奈爾」,加上京校(今北京交通大學)、新竹交通大學,統稱「中國交大五校」。
(4)上海交大和二三四五有關聯嗎擴展閱讀:
交大校訓
「精勤求學 敦篤勵志 果毅力行 忠恕任事」——交大校訓
1909年(宣統元年),學校頒布校訓及其解釋,校訓為四個字,即:勤,儉,敬,信。
1933年4月9日,交大三日刊社出版《國立交通大學工業鐵道展覽會特刊》(第11號)。在有關這次展覽會的新聞報道里,提到文治堂講壇上懸掛的校訓,即:精勤,敦篤,果毅,忠恕。與宣統時代的校訓在表述上有了差別。遺憾的是,尚難確定這則校訓是什麼時候頒布的。
5. 上海交大有大專嗎
大專 包括 全日制大專學歷 或 非全日制大專 學歷;
針對全日制大專學歷:
上海交通大學是 是由國家教育部直屬的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蓋理、工、醫、經、管、文、法等9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是中國首批「211工程」、首批「985工程重點建設」院校之一,是「九校聯盟」的成員。
根據教育部規定,985重點大學不允許開辦全日制本科以下的專業。所以只有全日制 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沒有全日制專科教育 。
針對非全日制大專學歷 :包括 成人高考、自考、網路教育等非全日制形式的教育。
經教育部批准,上海交通大學於 2000 年 7 月作為全國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高校成立了網路教育學院,開展網路教育。為構建終身學習體系,2009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將網路教育學院和成人教育學院合並為繼續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設立網路教育部,繼續舉辦網路教育。
上海交通大學決定2010年繼續招收非全日制計劃外專科起點本科、高中起點專科、高中起點本科網路教育學生,由網路教育部負責實施教學及管理。
一、招生對象及條件
網路高等學歷教育是主要面向成人從業人員的非全日制教育。
高中起點專科考生須持有國民教育系列高中(含中專、中職、技校)或高中以上畢業證書。考生戶籍所在地不限。
二、招生專業及入學考試科目
理 工 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船舶技術
經濟管理類:國際貿易、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國際物流、行政管理
外 語 類:英語(商務)
入學考試科目:英語、數學、語文
註: 各專業滿 30 人以上方可開班。
三、入學考試及免試政策
1、考試入學 : 由上海交通大學命題並組織入學測試
2、單科免試、面試入學、免試入學政策
(一)單科免試: 年滿40周歲者可申請免考入學考試科目「英語」。
(二)面試入學
(1)獲得校級及以上優秀獎勵者的應屆或往屆中專中職畢業生,可申請面試入學;
(2)達到當年成人高考專科控制分數線者,可申請面試入學。
(二)免試入學 :獲得國民教育系列大學專科及以上畢業證書者,免試入學。
(三)學院承認全國及上海市普通高考,上海市三校生高考成績,達到學院分數線者可申請憑高考成績免試入學。
四、學習期限、學分、學費
實行學分制管理,基本修業年限為兩年半至五年,一年兩學期,每學期按學分繳納學費。
五、畢業證書
學歷教育學生根據有關規定修讀完成教學計劃規定的學分,成績合格,可獲得上海交通大學畢業證書(普通高等學校,註明 「 網路教育 」 ),由教育部統一電子注冊,國家承認。
非學歷課程進修生
1、課程進修生屬於非學歷教育。凡有能力並自願參加課程學習的所有人員均可報名參加學習。學歷、專業、年齡不限。
2、課程進修生入學前須參加我院課程進修生入學測試。
3、課程進修生可根據個人需求選修我院開設的所有課程。
4、課程進修生按課程管理,申請者每學期必須按規定交納所修學分的學費,收費標准與學歷教育相同。
5、課程進修生在取得學歷教育資格後,課程進修期間所獲學分及課程成績,可按學院規定申請轉入學歷教育。最短修業年限自取得學歷教育資格後開始計算。
6. 交大們有什麼關系
稍稍對中國高校有些注意的人都會知道著名的上海交通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但中國冠以交通大學名的卻決不止這兩所,至少西南交通大學和北方交通大學也同樣引人注目。北京大學「北大未名BBS」里有一個交大國際論壇,由這四所交通大學,加上亞洲名校、台灣的新竹交通大學共同組成。那麼,這五所間究竟有什麼聯系呢?相信大多數人除了知道上海交大與西安交大的血緣關系外,其他是一無所知的。因為交大的這歷史太復雜,條理太亂,以至便是交大學生也不一定能說清楚。 <BR> 交通大學前身南洋公學誕生於1896年,與同為盛宣懷創辦的北洋大學堂同為中國近代歷史上中國人最早創辦的大學。從此南洋北洋交相輝映,開創了中國高等教育史的新篇章。其實客觀公正地講,中國第一所具有高等學府意義的大學是北洋大學堂也即今天天津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則為第二。但由於19世紀末天津鬧義和團,北洋大學堂師生被迫轉移到上海南洋公學教學,因此近代中國第一批大學生是在南洋大學畢業,學生中較為出名仍在世的有曾任清華副校長的張維等。 <BR> 北洋大學堂雖然早於南洋公學,但由於戰亂原因,發展一直不如南洋公學,特別是抗日遷自西安聯合北平其它院校成立北洋工學院,備受抗日戰爭戰火摧殘,已經逐漸消亡,直到解放後在天津舊址成立天津大學,但歷史脈絡已斷,今非昔比。今日我們到天大網上主頁上仍可看到「原北洋大學」字樣,他們對歷史傳統的尊崇仍值得我們肅然起敬。話說回來,南洋公學由於地處上海,位於租界,免受戰火侵攏,成立後發展很快,在本世紀二十年代中期前一直無可爭議是中國第一高等學府,這當然一方面也是由於當時北大、中央大學尚末覺醒,而清華還末成立的原故。當時交大學生燦若星辰,出名的有黃炎培(後為共和國第一任政務院副總理)、李叔同、王安等。其中李叔同更是交大歷史上獨樹一幟的人物,文詞歌賦,樣樣精通,這在交大以工救國的辦學百年歷史上是罕見的。 <BR> 交大當時教學用的全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原版教材,被世人稱為「東方MIT」。可惜到現在五所交大已經無人敢再提當年之勇了。百年滄桑變化,真是令人感慨萬千。 <BR> 南洋公學創立後如同當時的政府變遷一樣幾經易名,甚至曾一度叫上海工業學校,直到本世紀十年代後期才有了個比較亮響的名字--南洋大學。可是好景不長,二十年代後,國民黨政府為了加強交通建設和教育,把當時南洋大學和唐山路礦學校(即現西南交通大學的前身)和北平郵政學校(即現北方交通大學的前身)聯合起來成立了國立交通大學,歸交通部管轄。本部設在上海,依次稱第一、第二、第三交通大學,後兩所後來又稱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和北平工學院。 <BR> 據說正因為叫交通大學,後來唐文治校長確定校慶的時候,就定於4月8日,取自交通是為了「四通八達」的意思;另外有種迷信說法,是「四分五裂」,後來交大確實是四分五裂的命,分成了五個交大,院系調整的還不算數。話說回來,自從歸交通部更名為交通大學後,就把交大定位於理工科大學了,交大發展的方向基本確定了。 <BR> 本來南洋公學時交大是具有很好的人文基礎的,原來有個南洋公學特班,班主任曾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該班培養了不少人很有名氣的人文藝術方面的人才(如李叔同)。當時上海大多文藝名流都來進修,如同今天的交大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一樣。據說連當初在上海失意落魄的蔡鍔將軍在紅顏知已小鳳仙的勸說下也來弄了個研究生文憑(野史),由此可見很有名氣。後來,南洋大學時期人文氣氛也不錯,因為唐文治校長是前清進士翰林,是著名國學大師,本專業當然要有些活。到了交通大學時期,文科消失殆盡。有名的校友鄒韜奮,在交大讀土木時由於交大理工科要求嚴格,讀得半夜吐血,讀不下去,只好轉學到聖約翰大學去學新聞了。要是沒有趁早跑,恐怕中國近代史上又少了位名人,這只能說是交大的悲哀。後來交大除了理工科外,三四十年代逐漸興辦了管理學院,成為中國較早開辦財會、管理等專業的大學之一,可惜解放後又被院系調整,調到復旦、上海財大去了,當時交大在人文方面一個比較有名氣、可稱大師級人物的教授朱東潤也跑到復旦去了。現在世界一流大學大都是綜合性大學。交大由於先天不足,很吃虧的。 <BR> 一個大學的發展與學校的領導緊密相關,一個好校長往往標志著學校發展的里程牌。北大有蔡元培、蔣夢麟、傅斯年;清華有梅怡崎、蔣南翔;浙大有竺可楨,路甬祥;在交大歷史眾多校長中,對交大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有盛宣懷、唐文治、葉恭綽、凌鴻勛、彭康,鄧旭初(黨委書記)。在二三十年交大名校長輩出,葉恭綽、凌鴻勛,還有黎照寰,交大也因此蒸蒸日上。當時交大的辦學思路是建成「東方的MIT」,當時的交大的老師大部分是留美博士,水平非常高,如朱物華是哈佛博士,張鍾俊是MIT博士,還有凌鴻勛,鍾兆琳,王之卓等,不勝枚舉。當時大學教授社會地位非常高,全社會對大學教授非常崇敬,工資幾百個大元是當時普通公務員平均工資的十幾倍。 <BR> 當年的國立交通大學用的大都是MIT的原版教材,要求非常嚴格,有硬性的不及格率,能進交大都是千里挑一,能拿到交大文憑意味拿到了金飯碗。 挑來挑去,北京的高校加強還來不及自然不在考慮范圍;中央大學已經消亡並且政治上也不太「可靠」;上海高校最多,交大實力最強,交大解放前後又是紅色大學,無論學術和政治都最合適,於是當時國務院和高教部就選上了交大。當時的交大黨委和校領導一聽,覺得中央把這么光榮的任務交給交大,是對交大的信任,也就接受。於是彭康等校領導就到西安去選校址,直到1956年西安校舍蓋好後要搬家時問題發生了。 <BR> 當時交大的教師中大部分都是上海人或在上海住了很長時期,對上海和交大感情都很深,部分教師覺得西遷是削弱交大,感情和生活都不能接受,但由於當時的政治氣氛都不敢提出來,只好逐步開始西遷。到了1957年,西遷問題在交大師生引起了強烈的討論。當時分 <BR> 成兩派:支持派主要是政治上支持加強大西北建設的年輕教師和學生;反對派主要是老教授和認為這樣會削弱交大的教師,已經到西安的師生生活很不適應也助長了反對之風。結果越吵越大,還沒搬一半就停下來了。高教部長楊秀清部長向周總理匯報了這個情況。周總理親自召集交大校領導和老教授進行研究。周總理明確說,西遷就是要犧牲交大支持大西北,並提出三個方案:要麼繼續全部遷到西安;要麼已遷去的全部遷回;要麼維持現狀一邊一半,遷不遷由你們決定。其實當時絕大數教師都反對西遷,但這在政治上是什麼後果大家也都明白。經過艱難地討論,採用了折中的辦法,一邊一半。但此時大部分設備已經先期運到西安,教師和學生也有60%到了西安。機電系、能源系等較早過去的留在西安;造船系、起重機械繫等沒過去的則留在上海;同時允許已經去西安感到不適應的或妻了和子女不便可回上海。於是一個交大,上海、西安兩個分校就形成了。由於兩地較遠,不便統一管理,1959年交大終於分裂成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上海交大有19個專業,西安交大有24個專業。 <BR> 1959年分成了兩個交大後,彭康校長去了西安交大,程孝剛、朱物華副校長留在了上海交大。實是求是分析,在分割過程中,老教授中有三分之二留在上海,包括當時交大全部四名中科院學部委員:周志宏、程孝剛、朱物華等,還有著名的張鍾俊、陳石英等;三分之一的老教授去了西安,著名的有鍾兆琳、陳大燮、張鴻等。這也是上海交大七、八十年代學部委員比西安交大的多的重要原因。在中青年教師中有三分二去了西安,三分之一留在上海,這也是現在西安交大中堅力量比上海交大強的重要原因。在改革開放後,又有不少是上海人的西安交大教師陸續調回上海交大,如楊世鉻等,使得上海交大元氣逐漸恢復。按照西安交大在1996年在《研究生學位教育研究》雜志上的說法是:「實驗設備的大部分,60%的教師去了西安交大」。上海交大對去西安的教師從來沒有進行統計,但老交大的風水寶地留在上海這點則是毫無疑問的。 <BR> 交大分家好比兄弟倆,一個出遠門,一個留在家裡,結果導致了後來相互爭遺產的歷史問題,並產生兩個交大之間的精神上的分裂和對立情緒,一直延續至今。這種對立表現為到底是愛國還是愛交大??去西安的認為留在上海的是逃兵,而且獨自霸佔了交大的遺產,西安交大才是正宗交大。而上海交大則認為上海交大保存下了老交大的底蘊,由於解放前人們為了區別唐山交大和北平交大習慣稱在上海的交通大學本部為上海交大的歷史緣故,在名氣方面也確實是佔了很多便宜,對西遷歷史很少也不願意再提起。而且交大校友由於畢竟在上海念書對上海交大也比較有認同感,校友各種簡歷也全部寫上海交大,比如江總書記和兩院院士的介紹以及平常的說法都說是上海交大畢業的,沒講是交通大學畢業,更不用說是西安交大畢業的。校友們捐錢也大部分都給上海交大,統計上海交大獲校友捐款就達兩億多,校內各種建築都是校友捐蓋的。這對於西安交大在感情方面肯定是不能接受。於是爭論誰是正宗也越來越激烈,並在百年校慶的到來前達到白熱化的程度。 <BR> 西安交大堅持認為彭康校長帶了60%的師生去了西安,因此是西安交大才是正宗。上海交大則認為當時西遷老教授很多都沒走,況且後來西安還有不少教師和學生跑回上海交大,上海交大得了老交大的家產,還用爭誰是正統嗎。去西安的對大西北是作了很大的貢獻,但生活卻水土不服,感情上念念不忘上海;留在上海的使老交大在上海得以延續,生活上也比較好,但在政治上抬不起頭,不少反對西遷的在文革殘遭批判。其實,如果是縱向比,兩所交大綜合實力都堪稱一流,進入全國前十名不成問題;如果橫向比,論名氣上交比西交響,再加上地理位置又好,高考學生的分數線比西交高不少,校園硬體設施比西交強得多;論教師水平,則西交水平比上交高,學科門類也比上交完整。上交雖則聲名日響,可是所做的實際而有很高學術水平的成果卻稍遜於西交的。海外的校友對交大有種親切的稱呼,以西交為唐城交大,上交為申城交大。唐申二校,一西一東;一黃原,一東海;一長樂坊,一徐家匯。以黃原上高大的城牆卷積厚重的長樂坊,憑東海邊呼嘯的海風振盪輕揚的徐家匯,諧振東西於海山,卷舒南北之晴空,則「交通大學」四字幾可無愧無憾。 <BR> 現在,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北方交通大學、新竹交通大學五所交大已經聯合成立「交通大學校友總會「(Jiao To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
其宗旨是:加強校友與母校、校友之間的聯系、團結和合作,發揚交大的優良傳統,共同為振興中華,為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為母校的發展貢獻力量。其任務是:溝通校友與母校、校友之間的聯系、發揮海內外校友的智力優勢和廣泛影響,為母校的發展作貢獻,為祖國的統一和現代化建設作貢獻。 <BR> 而交大海外校友因其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光榮傳統,雖身居海外,卻仍然魂系母校,積極關心母校,從學術上,財力上,社交等方面鼎力支持母校發展教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交大海外校友超過5000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巴西,以及香港,台灣地區,並且都成立了當地校友會,定期舉行校友活動。 <BR> 在美國,交大校友最多,校友活動也最活躍,在紐約,華盛頓,南加州,北加州,休斯頓,中西部,紐芬蘭等地均建立了校友分會,每5年舉行交大校友大團聚活動。2000年第7次全球交大校友年會已經圓滿結束。據當時《世界日報》報導,來自台灣的老校友蔣光照,在會議結束前,宣布「全球交大校友聯誼會」成立。首任會長為汪道涵;副會長8位包括五校現任校長謝繩武、談振輝、周本寬、張俊彥、王文生及美洲校友會總會會長李天和、台灣交大校友會長郭南宏、香港交大校友會長陳明敏;秘書長蔣光照。 <BR> 香港校友會也十分活躍,同母校聯系密切,支持甚大。每年4月8日校慶,海外校友不遠萬里,紛紛返校,參加畢業周年大聯歡並捐款捐物,講學指導,以表達海外赤子的心意和期望。留學日本的校友均是80年代以後出國深造的,大都已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並在大學任教或在大公司任職,於1998年匯集l00多位校友成立了留日校友會。 <BR> 交大百年,天下一家……
7. 交大南洋中學與交大有關系嗎
沒有任何關聯。南洋中學的正式名稱就叫「上海市南洋中學」,沒有上海交大這個前綴的。 因為當時1896年的時候,交大率先培養了一批師范生,這批師范生畢業後有人留在了上海,辦起了國文教育,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南洋中學。 南洋中學是交大第一批師范畢業生創建起來的。但建制本身和交大完全獨立,互相沒有任何從屬關系。 這就和申花俱樂部老總朱駿是交大畢業的,他執掌著申花俱樂部,但你不能說申花姓交大吧。這么想就很清楚了。
8. 我是上海交大機械自動化專業的一名大三本科生,打算出國或去清華讀研究生,請問去清華讀研很難嗎
呵呵 留在清華和交大有多大區別?
建議你這么好的成績申請出國吧。
美國的沒希望,新加坡,歐洲都可以嘗試,交大的出國機會不少的,
找導師推薦信去~
別為了滿足自己高中時所謂的「清華夢」去保研清華,到時候你會後悔的。
我是交大電院的校友。
9. 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兩個高校到底什麼關系有啥恩怨情仇
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真正的親兄弟,他們都有哪些恩怨情仇呢?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都是一個交通大學分裂出來的。因為分家的事情,兩個高校怨氣很大。
西安交通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同根同源,發源於南洋公學10. 能夠在上海交通大學就讀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答主為13年入學,在交大已經待了6年的土著。我想從學校認同感、學習和生活兩個方面來談這個問題。
首先,就學校認同感而言,這一點實在是因人而異,有的人會在入學之初便很快融入學校產生學校認同感,而有些人則可能會產生一些抵觸情緒,覺得自己不屬於這里。但是,最終,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我相信交大會以其包容的文化和積極的氛圍慢慢打開你的心扉,讓你產生與其無法磨滅的羈絆。就我本人而言,可能各位看官已經猜到,屬於那種進入學校產生抵觸情緒的人,對北大數院的嚮往讓我久久不能釋懷,使得大一的我無法真正融入這個學校。但是,交大總會以其潤物細無聲的力量,感染著你的情緒。到大二的時候,我基本已經接受了自己是這個學校的一份子了。印象最深的是大二下學期開學的時候,當時天色已黑,路上鮮有行人,我沿著路燈投出的光影走在連接著一餐和宿舍的道路上,路上只能聽到自己的心跳與呼吸聲。我突然感到,我的心跳和呼吸與我腳下踩著的那片土地彷彿產生了共振,而我,似乎也與這個學校融為一體。自那以後,一種深深的學校認同感在我的心中紮根,並逐漸發芽,也成為交大人彼此之間聯系的紐帶。
致遠游泳館
所以,對於即將進行擇校的萌新學弟學妹們,如果你無法進入TOP2的高校而又希望收獲一段精彩的大學生活,不要猶豫,選擇交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