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航運保險協會招聘

上海航運保險協會招聘

發布時間:2021-05-09 07:12:41

上海去年成績如何,今年工作將有哪些亮點

上海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今天開幕!楊雄市長作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上海在加快建設科創中心、推進重點領域改革等方面做了哪些實質性工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如何?2017年,上海又將在哪些方面作更多努力?小布摘選《政府工作報告》要點,配以動圖,帶你快速了解市政府2016年工作答卷和2017年任務清單,和每一位市民都息息相關哦!

楊雄

去年成績單

1

2016年全市生產總值比上年預計增長6.7%

楊雄說,2016年,預計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0%,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3.8%,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以上;PM2.5年平均濃度從2015年的5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5微克/立方米;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比上年分別增長8.9%和10%。

Ⅱ 航運市場的核心部門為什麼是保險

航運保險作為金融業和航運業的連接點,在國際航運業和國際金融業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盡管近年來在國際航運業發展的帶動下,國內航運保險業務保持了穩步的增長,但與航運業的需求相比,與我國航運業在國際上的地位相比,我國航運保險的發展還存在很大空間。國內的航運保險亟需在保險理念、體制建設、人才培養、法律服務等軟環境的建設方面,找到突破口。

從航保中心到航運保險公司

據上海保監局數據統計,隨著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深入推進,010年,上海航運保險蓬勃發展。不僅從規模上來說,上海地區船舶險和貨運險總量達到1.94億元,佔全國相關業務量的17%,相當於國內其他五大主要港口業務量總和;而且從增速上來看,船舶險和貨運險總量同比增長30.91%,超過當年上海港吞吐量增速3個百分點,增速在國內六大港口中排名第二。

盡管如此,上海海上保險保費收入僅佔全球1%,與倫敦、新加坡等國際公認的國際航運中心城市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中國被公認為航運大國,卻無法成為航運強國。保險理念、體制建設、人才培養、法律服務等軟環境的建設,都是加快發展國內航運保險的重要突破口。

010年1月9日,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航運保險運營中心(以下簡稱"人保財險航保中心")在上海正式開業。據了解,該中心是中國人保財險籌備設立的我國第一家專營航運保險業務的專業機構。緊接著,太平洋產險航運保險事業營運中心也在上海揭牌。

此次國內兩大保險公司建立航運保險運營中心,是深度參與上海"兩個中心"建設,推動上海航運保險服務向高端化、縱深化發展的重要舉措。如何對全國范圍內的航運保險業務進行流程梳理與集中管理,是其中的一大挑戰。

據人保財險航保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該中心是由中國人保財險總部直接管理和授權,面向全國經營船舶保險、船舶建造保險、貨物運輸保險、保賠保險及集裝箱保險等各類航運保險業務的專業機構。它採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依託一體化的信息平台、完備一致的操作流程、專業的服務團隊,將原本分散在中國人保財險各省市分支機構的資源集約配置,為全國范圍內提供航運保險服務。

與傳統的業務經營模式相比,人保財險航保中心由中心統一配置中國人保財險在航運保險方面的專家團隊,為大型航運企業提供"一對一"的專業化服務;精簡了管理鏈條,更緊密地整合從承保到理賠的前後端管理環節,可以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

而太平洋產險航運保險事業營運中心將根據總公司的授權,在全國范圍內經營船舶、貨運、海上能源、碼頭財產、海事責任等全系列航運保險業務。據了解,009年1月3日,太平洋產險在上海設立了保險業內首個航運保險事業部,對航運保險業務進行專業化經營。此前,太平洋產險航運保險事業部在承保理賠、銷售渠道、業務拓展、機構建設等多方面進行了有效整合,航運保險專業條線建設已初具規模。如今,航運保險事業營運中心將作為太平洋產險航運保險事業部的經營平台,開展相關業務。

盡管國內兩大保險業巨頭對各自的航運保險中心"謀篇布局",進行集約化、專業化經營,不過仍有業內人士指出,"現在的"航運保險中心"算是業務部門還是管理部門,還不是很清楚,這需要進一步理順關系,搭建良好的運行機制。"

相對於"航保中心"來說,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上海市分公司營業部總經理、專職經營航運保險的高級經濟師孟慶樹則表示,"我的個人看法是,將來成立專業的航運保險公司專職負責經營活動。"

上海中和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營業部總經理曹宏也持同樣觀點,即"在上海成立一家專業的航運保險公司。"曹宏此前在接受其他媒體采訪時對此非常有信心,"對於船東而言,航運保費是一筆很大的開銷。可以組織10家船東,各出1000萬元,籌備1億元的啟動資金,運用這些資金來制定游戲規則,另外也是開展保賠業務的首筆資金支持。後續就可以進行市場運作。"

此外,曹宏還表示,如何制定一個比較合理的市場機制,以便吸引更多的會員加入,是10家初始股東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推動保賠協會"多頭發展"

去年7月,上海保監局相關人員在參加滬港金融合作第一次工作會議時提出,滬港保險合作可在業務與人員、航運保險、模式創新等三方面展開,其中涉及到的創新方麵包括上海計劃成立"保賠協會P&;IClub"。保賠協會是向船東提供保賠保險的組織,有別於商業保險模式,其類似於國際上的互助保險公司,對於一些不在商業保險承保范圍內的保險事故,進行承保。

航運保險在國際保險界稱之為水險Marine Insurance,主要包括船舶保險MaineHull、貨運保險MarineCargo和戰爭險WarRisk等。船舶險以各類船舶本身的船殼和機器Hull&;Machine為保險標的,貨運險則針對船上所運輸的各類貨物,這兩個險種主要由商業保險公司經營;而保賠保險屬於船東責任險Shipowner"sLiability,大多由船東自發組成的保賠協會進行承保。其會員各自繳納保險費,共同分擔各個會員所應承擔的船東責任的損失賠償額。所以,保賠協會的會員,既是投保人,又是承保人。

當代船東保賠協會的歷史可以最早追溯到18世紀的英國,第一家船東保護協會於1855年成立。保賠協會承保的險種一般是常規航運保險(船舶保險和貨物保險)所不包括的內容。其功能是船東對第三者責任的保險,涉及的主要內容是對旅客和船員的傷亡、貨物的損壞或滅失、與其他船或物體碰撞引起的賠償責任,以及由船舶造成的油污損害等。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13家保賠協會都為再保險或其他目的而加入了國際保賠協會集團。國際保賠協會集團的13家保賠協會中,有8家屬於英國。據統計,全球67%的船東保賠協會保費基本都集中於倫敦。這13家保賠協會的合作非常緊密,有著統一的標准,如果其中一家不接受某船東的入會申請即投保,其他所有成員都不會接受該船東,如某船東欲跳槽到集團內另外一家保賠協會,則其船舶的入會費將不可能有所改變,他們的運作十分默契。

中國目前惟一的保賠協會中國船東互保協會已經成立5年,卻被屢次拒之國際保賠協會集團門外。"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國船東互保協會資本還不夠;另一方面,政策不夠開放,有偏幫於某家船公司之嫌。"業內人士指出。

其實,中國的保賠協會若"一支獨大",也不利於航運業的健康發展。孟慶樹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作為一個世界上的航運大國,只有一個保賠協會,這與我國擁有的船舶噸位和保險業的規模相比,實在太不相稱。現在,在我國除了航行於國際港口之間的船舶外,航行於我國沿海、長江、內河等水域的船舶,絕大部分都沒有投保船東第三方責任險。"

對此,著名航運保險專家、前英國勞合社保險經紀人、中國海事仲裁委員會仲裁員、上海滬棟律師事務所律師孫鳴岐建議,在上海成立中小船東保賠協會。"像實力強大的中遠集團,每年都可以與保險公司談判相關的保費以及保險條件;但是其他小公司,由於他們抗風險能力弱,國內保險公司"看不上眼"。於是,中小船東只好到國外購買保險,這就造成了大量客戶和保費的流失。"

"目前,國內民營船公司的幾千艘中小噸位的船舶和一些老齡船舶,它們的風險和責任無法或難以得到我國保險公司的保險,以及我國法律對其財產的保護。因此,成立中小船東保賠協會,既能解決它們目前在境內投保的難題,又能補上保賠業在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軟環境建設中的空缺。"孫鳴岐表示。

加快專業人才培養

國際航運中心和金融中心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技術等軟體的競爭,高質量的航運保險人才,是高水準的航運保險服務的保障。

"目前,航運保險最關鍵的問題是人才問題。"孟慶樹表示,"培養人才,重點應放在國內,並適當引進國外人才。因為國外人才不一定熟悉國內,各個省市的地理知識以及交通情況。"

"由於海上保險人才嚴重缺乏,保險公司不敢發展海上保險業務,直接導致承保能力太小。"孫鳴岐建議,"應加快培訓保險公司的在職人員,以及航運業內的保險理賠人員。而培養保險專業人才的方式,不是光靠高校的教授,而要重視航運業(包括航運法律等服務行業)內富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才的作用,因為學校只能教他們一些基本的保險理論知識。此外,大學也應該聘請航運業內的專家、學者去學校講課,讓他們更多地傳授航運保險方面的實踐經驗和教訓。"

曹宏則表示,現在的航運保險非常脆弱,船東一旦遇到理賠事故,就很難得到有效的賠付,因此有可能傾家盪產。國內航運保險最缺乏的是人才,出了事故之後,船東要准備什麼文件都不太清楚。

據了解,倫敦的航運保險實力強大,不僅僅因為有強大的資金支撐,還在於有著大批優秀的人才。在倫敦,船東需要進行保險,首席承保人馬上根據其豐富的保險經驗和船舶歷年賠付記錄,可以算出保險費率,數據比較豐富,技術能力很強。

其實,對於航運保險來說,迫切需要一批精通風險評估、理算、國際仲裁、國際貿易,並熟悉相應國際法律法規的復合型人才,因此,應鼓勵保險機構引進各類高端、緊缺人才,加強人才培養和人才儲備。尤其是隨著國內兩大航運保險中心的成立,對航運保險的專業人才需求也越發緊迫。

如何吸引國內外優秀專業人才加入其中?人保財險航保中心總經理韋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與國際接軌的專業性人才非常短缺。我們也招了一些海歸人士,希望加大優秀人才的儲備。如今,世界航運業重心逐漸向東亞新興經濟體、尤其是向中國轉移,去年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已經達到5.8億噸,位居世界第一,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也躍居世界第一。人保的航運保險市場份額在國內達到近50%,現在業務也開始滲透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地,其中巨大的市場空間對海外人才而言,蘊涵著眾多機遇。"

完善軟環境建設

英國倫敦作為國際航運中心,與健全的法律體系密不可分,這也與航運保險業務的發展息息相關。據了解,英國有《1906英國海上保險法》和大量的判例支持海上保險業,目前大部分海運提單都適用英國法,約定在倫敦管轄。中國雖然成立了海事法院,但案件受理數量較少。中國要大力發展航運保險,還需要完整的、配套的法律體系來支撐。

據了解,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關於航運保險的法律,《海商法》、《保險法》中相關規定尚存在不完善、不完備之處,如保險利益、如實告知、保證、委付、代位求償等問題的規定,容易產生爭議;由於法律規定不完善性、以及法官對問題理解的不同,妨礙了司法的統一,影響了理賠效率。海事仲裁比較落後,絕大多數海上保險糾紛案件以訴訟方式解決,沒有發揮海事仲裁簡易快速解決爭端的作用。

對此,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副主任徐權建議,進一步完善航運保險相關法律法規,同時,還有必要建立一套系統的航運保險法規體系。

而孟慶樹的想法似乎更加"徹底"。其表示,海上保險相關法規不完善,應另外製訂專門的"海上保險法"或是"海上保險合同法"。目前國內已有的《保險法》、《海商法》以及《內河管理條例》等存在一些相互矛盾的地方。只有專門的"海上保險法"建立,才能真正保障保險人和被保險人雙方的正當利益。

除了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規之外,航運保險的另一塊短板則是有公信力的公估公司的缺失。不過,就在去年年底,我國首家船舶保險公估機構上海船舶保險公估有限責任公司終於成立。新公司由中國保監會批復成立,是上海航運交易所的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船舶檢驗、估價、風險評估,以及保險船舶出險後的查勘、檢驗、估損理算、殘值處理、風險管理咨詢等,是專業、權威、合法的船舶價格公估機構。

其實,船舶公估的重要特點就是公信力。對此,該公司總經理陳玫此前表示:滬航交所作為不以盈利為目的的事業單位,顯然更受到行業信賴。而新公司正是由滬航交所原有的船舶交易、船舶評估職能獨立出來,由高級船長、輪機長、船舶市場價格研究員、經濟師等既懂船舶技術,又熟悉航運市場的資深人士組成,並聘請了多位資深航運專家組成顧問團。

目前,全球海上保險市場規模約50億美元,英、日、德、美佔據六成份額。而眼下全球45%的船舶由遠東地區船東掌握,但只有5%的船舶在亞洲地區投保,在中國投保的更少。

究其原因,與中國目前缺乏非常專業的船舶檢驗師、公估師大有關系,沒有專業人員就無法在船損時准確確定損失費用,進而給保險公司造成過多額外負擔和不必要損失,致使保險公司不敢承保。

此外,目前內地船舶保險公估業存在很多弊端,普遍有專業不精準、不負責任等做法,往往聘請大學剛畢業、沒有航海經驗的人員,或者大副、二副等對船舶和國際條例了解不深,只是取得"表面"資質的所謂公估師,使最終公估結果的公正性、權威性難以保證。

而上海船舶保險公估有限責任公司的成立,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航運保險的短板。除了建立船舶價格公估機構以外,孫鳴岐建議,最好能由航海學會、專業的咨詢公司以及船舶檢驗局三方組成的損失評估機構,對船隻出險後的損失進行更為專業和合理的評估。"一方面,這些機構擁有專業的人才;而另一方面,第三方機構所作的損失估算,將更加公正、合理,不會偏袒任何一方的利益。對國外的LossAssess-ment/LossAdjustment,我們不能把他翻譯成"保險公估",因為他們不會對保險的賠償作出任何評論,他們只會對發生事故損失的原因和實際損失的金額,作出公平和合理的估算,他們不屬於保險業監管的范圍,他們的業務來源不會十分依賴於保險公司,他們只是專業技術人員,他們只對自己的專業行為負責。"

此外,政策支持力度有待進一步提高。業內人士表示,"航運保險屬於高風險的業務,國外許多航運中心對航運保險均給予稅收優惠,大力支持、扶持航運保險發展。與國際主要航運中心和航運保險重要市場比較,國內航運保險在營業稅、所得稅、合理費用稅前列支方面的優惠政策的力度,還需進一步提高。在航運保險的保險監管、外匯監管、證券監管等方面,還需要政府部門牽頭協調,給予寬松的政策環境。"

作者:姜瑜
摘自http://www.fabao365.com/news/774394.html

Ⅲ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進展了嗎

自2009年國務院發文《國務院關於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批復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以來,上海在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上取得了多項進展:

中遠海運集團總部落滬,超級巨輪上海揚帆啟航。

由中遠集團和中海集團重組而來的中國遠洋海運集團,2016年初在上海正式揭牌。這家在船隊綜合運力等4個領域名列世界第一的航運巨頭,成立後就開展了馬不停蹄的內部整合。到2016年底,包括航運、金融和物流在內的主要板塊整合基本完成。

12月,中國航運業治理創新的重要機構——中國船東協會正式遷滬。中船保商務管理公司、北英保賠協會中國區管理公司也相繼落戶上海。這些功能性組織的集聚,將為上海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提升凝聚力量。

剛過去的2016年,對全球航運業是驚濤駭浪的一年。波羅的海乾散貨運價指數跌至歷史最低的290點,韓國最大航運企業韓進海運宣布破產……

但與此同時,危中亦有機。航運業持續低迷,讓航運企業加快了整合步伐。為減少企業運營成本,航運制度創新力度也在加大。這些都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注入了新動力。近期,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中國金融信息中心等聯合發布了「2016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十大事件」。

閱讀全文

與上海航運保險協會招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融資對象分 瀏覽:728
凱裕金銀貴金屬 瀏覽:394
展博投資管理 瀏覽:980
壹理財下載 瀏覽:144
貴金屬看盤技術 瀏覽:930
外匯ea三角套利 瀏覽:389
寶盈轉型動力基金今日凈值查詢 瀏覽:311
abl外匯軟體 瀏覽:817
天使投資移動互聯網 瀏覽:315
中翌貴金屬老是系統維護 瀏覽:225
歷史期貨松綁 瀏覽:23
信託借款平台 瀏覽:214
吉林紙業股票 瀏覽:324
貴金屬元素分析儀 瀏覽:30
融資打爆倉 瀏覽:645
分級基金A還能玩嗎 瀏覽:289
網路貸款平台大全 瀏覽:358
13月房地產到位資金 瀏覽:744
姚江濤中航信託 瀏覽:518
coding融資 瀏覽: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