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分析中國經濟現狀和未來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達30年之久,中國經濟增長成為世界第3大經濟體。但是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減緩,本文就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論述,並對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從而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作出判斷。
【關鍵詞】經濟發展;內需;經濟結構一、引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達30年之久,中國經濟增長成為世界第3大經濟體。很多發展專家和理論家都在談論著「中國發展模式」。但與此同時,有人提出中國經濟是一個巨大的悖論。一方面,中國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經常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另一方面,如果用銀行系統的不良貸款比例來衡量,中國卻是最沒有效率的經濟體。中國經濟的發展值得探討。二、中國經濟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是同期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經濟實現了持續高速增長,創造了「中國經濟奇跡」,並逐步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其不斷完善。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國內經濟運行的新情況新變化,中國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一躍成為世界第3大經濟實體。但與此同時,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開始面臨增速下行和通脹壓力共存的困境,滯脹風險悄然襲來,中國經濟運行面臨著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收入分配、環境資源等多方面挑戰。(一)物價高位運行2012年4月14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長8.1%,這也是中國GDP自2011年達到9.7%以來連續第5個季度增幅下降。而在該數據發布5天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CPI數據顯示,受食品價格上漲因素推動,3月全國CPI同比上漲3.6%,其中食品價格上漲7.5%,非食品價格上漲1.8%。而更有意思的是,在CPI數據公布的當天,福臨門等食用油漲價8%,有地方市場上的香菜達到了10元一斤。通貨膨脹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二)收入分配不合理近年來,在中國學界所進行的對灰色收入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目前中國社會內部的灰色收入,高達5萬億,主要來源於五個渠道:行政審批、金融腐敗、公共資金流失、土地收益流失、壟斷行業收入。目前在中國社會中真正的富人,靠個人奮鬥起家的私人企業家只是很少數;真正的富人,主要是那些手中直接掌握著權力或直接、間接與權力有關的人。這也恰恰是人們對目前中國的收入分配狀況強烈不滿的主要原因。當今中國社會收入分配的關鍵問題,並不是在「不均」上,而是在「不公」上。中國幾乎所有的所謂改革,如教育改革,醫療改革,住房改革等等,其實質就是向社會甩包袱,把改革的負擔,改革的代價全都由加在社會的弱勢群體身上。三、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一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全球的發展,受到國內外因素的共同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受到國際國內雙重因素影響。(一)國際影響因素1.外部需求對於中國經濟目前的結構而言,外向型特徵依然非常明顯,出口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而在目前中國外貿出口的主要對象中,占據前三位的分別是歐盟、美國和日本,三者相加佔到中國出口總額的60%以上。因此,中國經濟走勢,不得不考量這些重要經濟體的狀況。當前國際需求市場疲軟,消費量下降,直接影響到中國對外出口貿易額,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2.能源供應能源是經濟生產持續發展重要的物質保障。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對能源的消費需求將持續增加,但是國內能源生產結構與能源需求結構嚴重不匹配,能源供需缺口大量依靠進口來彌補。而目前發達國家的經濟陷入低迷時期,又需要能源作為支撐,以達到本國經濟復甦的目的,致使發達經濟體與中國形成資源競爭,對中國經濟發展構成威脅。3.氣候變化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向大氣排放的有害物質及化石能源消耗與日俱增,使全球氣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氣候變化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但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全球氣候的變化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中國是一個能耗大國,以犧牲環境和資源來換取經濟的發展給中國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二)國內影響因素1.經濟增長動力2008年以後,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來自於政府的投資,是一種粗放型外延擴張式增長方式,這種經濟增長方式在經濟發展早期存在優勢,但它所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人民從中享受到的福利與資源、人力消耗不相稱,因此是難以持續的。中國是一個出口大國,但隨著全球需求市場的疲軟,中國出口受限,貨物與服務貿易凈出口對GDP的貢獻有所降低。中國經濟發生外部沖擊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鞏固內需增長基礎,是保持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保障。2.產業結構中國經濟發展的國內外市場環境和要素供給條件都已發生深刻變化,在新形勢下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改造不良的產業結構的步伐。如製造業的發展,中國已成為一個製造大國,如何加快由製造業大國轉變為製造業強國成為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面,而目前中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緩慢,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現代服務業佔GDP的比重較低,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對經濟發展起重要作用,應加現代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四、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一)市場經濟體制轉型中國當前的市場經濟體制框架是以國家為主導的,其主要目標是追求GDP的增長,主要任務是擴大投資規模,主要通過重化工業化項目和熱衷批租土地途徑以及行政推動和行政干預的手段來發展本國的經濟。當前的經濟體制不夠完善,要向大企業型和企業家型混合為主的市場經濟體制轉型,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進行改革,經濟體制方面要以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為主線,推動內需帶動經濟增長的改革;社會體制方面要以公共需求轉型為主線,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保障體系均等化,提高人們的消費動力;行政管理體制方面要以政府轉型為主線,大力推進政府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保護環境五大職能的發揮;培育具有競爭優勢、帶動作用強、創新能力強的大型企業,引致大型企業的高速增長;培育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中小企業,提升他們的經營能力。(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國現有的經濟增長方式是投資、出口拉動的,出現了很多弊端:進口和出口的嚴重失調,出口大於進口,順差太大,不利於國際收支平衡;外匯儲備越來越多面臨的風險日益增大,導致通貨膨脹;長期壓低勞動力價格以獲取成本優勢,直接影響了國內消費需求的增長;政府對資源價格進行補貼,這樣的行政管理體制導致本國國民福利的凈損失;由於國外市場的需求,低技術含量和低附加值的產品大量出現,嚴重阻礙了我國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中國經濟增長應向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以消費為主的方式轉變,關鍵在於擴大內需尤其是消費需求,提高消費率,應對相關領域進行改革,收入分配體制方面可建立收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公司的工會組織可與股東進行談判,形成年度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社會保障體制方面要有較大的改革,如醫療、衛生、教育等改革,但要有度,過度的社會保障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政府應秉「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態度推進社保體制的改革;財稅和金融體制轉型將會加快,公共財政應用於公共產品的支出,而用於個人的生產、消費資料則可向金融機構進行貸款;投資體制改革將會加速推進,應以生產型為主想消費型為主轉變。
『貳』 了解中國最新的經濟數據在哪裡可以找到
在國家統計局網站可以找到。
點擊:中國政府網——部門服務————統計局
這里有各行業、各年度、各月份的最權威、最全面的統計數據以及相關的分析資料。
『叄』 中國近十年的宏觀經濟數據包括GDP增長率
GDP增長率(按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後修正的歷回史數據答):
1993:14.0%
1994:13.1%
1995:10.9%
1996:10.0%
1997:9.3%
1998:7.8%
1999:7.6%
2000:8.4%
2001:8.3%
2002:9.1%
2003:10.0%
2004:10.1%
2005:9.9%(初步數據)
『肆』 運用相關數據,描述和分析中國經濟增長狀況和通貨膨脹狀況
通貨膨脹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常見的現象。通貨膨脹有其自身產生的原因,通常是由總需求和總供給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由於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來自貨幣和需求等,表現是價格水平的持續上漲。通貨膨脹影響到貨幣購買力,產生再分配效應並且導致其他因為通貨膨脹而增加的成本。為了應對通貨膨脹,所能採取的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控制貨幣數量和抑制過度的需求。通貨膨脹對整體經濟的運行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也會影響到經濟的增長,對經濟體中的就業以及人們的預期產生影響,也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一些影響,本文將就通貨膨脹發生的一般性原因進行探討,同時將結合中國80年代後發生過的幾次通貨膨脹進行分析,對其產生的原因和影響進行討論,並且結合外國經濟的實踐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議,對通貨膨脹與中國經濟的平穩運行和增長運行進行分析.
『伍』 中國經濟近期數據穩中向好是真的嗎
近期,相繼發布的9月份經濟數據頻頻與「創新高」相關聯。9月份,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2.4%,達到2012年5月以來的最高點;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5.4%,為2014年6月以來的最高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6.9%,漲幅比上月擴大0.6個百分點,這一漲幅創半年新高;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3.6%,創3個月新高,出口增長9%,進口增長19.5%,均快於8月增速。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PPI漲勢超出市場預期,表明工業領域需求保持較好,並未走弱。在PPI上漲的帶動下,企業生產積極性得以提升。結合製造業PMI上升、主要工業初級產品進口大幅增長、企業利潤改善等綜合判斷,當前經濟運行有望保持平穩。
『陸』 各地經濟數據出爐具體情況怎麼樣
各地上半年的經濟數據相繼出爐,勾勒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軌跡。
各地公布的最新經濟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繼續領先東部地區,東北地區經濟回升勢頭較好,一批經濟發展增長極加快形成。
今年上半年,全國31個省區市中,半年GDP超過萬億的省份達到16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兩個。
與此同時,一系列衡量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也陸續落地。在山西,嚴格規定了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等一系列約束性指標;在江蘇,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啟動實施。
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 潘建成:如果我們堅持這樣走下去的話,整個中國的經濟向前發展,向高端邁進,也是我們中國經濟在合理區間健康運行的一個堅實的保障。
『柒』 中國最新經濟數據解讀哪裡可以看到
各大財經網站都有宏觀經濟專欄,也可以看看國外的財經媒體的解讀,如:華爾街日報、路透中文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