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做大做強上海集成電路產業

做大做強上海集成電路產業

發布時間:2021-05-09 14:13:17

A. 集成電路產業受益股有哪些

集成電路產業概念股有哪些?集成電路產業概念股一覽

B. 想要創業做集成電路相關的產業,想知道有沒有扶持政策,前景怎麼樣。

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市場規模分析及預測 利好政策與應用市場雙驅動,行業將持續保持高速增長

集成電路行業基本概況分析

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是一種微型電子器件或部件,它採用一定的工藝,把一個電路中所需的晶體管、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及布線互連一起,製作在一小塊或幾小塊半導體晶片或介質基片上,然後封裝在一個管殼內,成為具有所需電路功能的微型結構。

由於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中都需要使用集成電路,因此集成電路已經廣泛應用到計算機、家用電器、數碼電子、自動化、電氣、通信、交通、醫療、航空航天等諸多國家重要領域。作為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集成電路已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和地區經濟的晴雨表,成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

政策利好+市場推動,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保持快速增長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扶持以及市場應用帶動下,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保持快速增長,持續保持了增速全球領先的勢頭。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規模已達1424億元,2012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規模突破2000億元。到了2014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規模增長至3015.4億元。2017年時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規模達到了5411.3億元,較2010年增長了2.8倍,2010-2017年復合增長率達21.0%。截止到2018年Q3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規模已達到4461.5億元,同比增長22.4%,預計2018年全年行業銷售規模將達6400億元,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2010-2018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規模統計情況及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C. 執著創芯六十年上世紀五十年代王守武不負黨和國家的重任主要體現在哪

王守武:執著創「芯」六十年
□華良甫
·1919年,出生於蘇州一戶名門望族,4歲隨父親來到上海。
·1940年代,留學美國,在普渡大學獲碩士、博士學位並留校。
·1950年代初,攜家人回國,參與組建國內首個半導體實驗室,並獲多項「中國第一」的成果。·1960年代,參與創建中科院半導體所,推動我國研發成功首個砷化鎵激光器。
·1980年代,受命負責國內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其工藝研究。
·21世紀,耄耋之年仍牽掛祖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工業。

熟悉我國微電子科技領域情況的人們可能都知道,在該領域有三足鼎立一說,說的是黃昆、謝希德、王守武三位在解放初期從國外歸來的博士、中科院學部委員。
黃昆、謝希德兩位分別在晶格動力學散射理論和表面態物理方面卓有創建,而王守武則主攻半導體器件物理,偏重於應用。如今,這三位傑出科學家中的前兩位已經作古,唯一健在的只有王守武先生。相對於黃、謝兩位,王守武的知名度稍遜些,這可能與他一直在科研和產業化一線從事實際工作有關。
今年是王老推動我國首個砷化鎵激光器研製成功的第50個年頭,也是他作為首批海歸博士回國工作的第63個年頭。上世紀80年代中期,王老在上海推動集成電路產業化工作期間,筆者有幸參與接待,因而有機會結識這位享譽業內的科學家。以後,我還有幾次機會見到他,最近一次是去年在美國他女兒家。當時,他思維清晰、記憶力強、聲音宏亮,就是耳朵有些重聽。盡管已是94歲高齡,但王老一直牽掛著祖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工業生產情況。
從那時起,筆者就很想把自己所了解的有關王守武院士的事跡寫出來,讓更多人知道,在中國半導體科技和集成電路產業領域,有這樣一位開拓者。

出身望族的「海歸」
王守武1919年出生於蘇州的名門望族。父親王季同(1876~1948)是留英學者,1927年隨蔡元培先生籌備中央研究院,在數學和機電方面有很深的造詣。王守武4歲隨父來上海,少年時期基本在蘇州、上海兩地生活讀書。
高中畢業前夕,因瘧疾重犯,耽誤了學校的年末考試和蘇州全區的畢業會考,只拿到肄業證書的他無法入讀清華、燕京等名校,只得聽從曾留學德國的大哥的建議,進上海同濟大學德文補習班學習。一年後,他重回蘇州中學參加會考,拿到了高中文憑,才正式成為同濟大學機電系的學生。
1941年畢業後,王守武曾到工廠短暫工作幾年,之後轉到同濟大學任教。1945年抗戰勝利,憧憬「科學救國」的王守武於當年10月入美國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研究生院攻讀工程力學,翌年6月,獲碩士學位。因各門功課成績優異,校方資助他攻讀博士學位。此時,正在興起的量子力學引起王守武的興趣,他便從工程力學轉向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研究,並於兩年後獲得博士學位後留校從教。
1949年新中國成立,特別是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身在美國的王守武歸國心切。他以看望年邁多病的寡母為由,抓住時機,攜同在美國留學的夫人葛修懷女士(上海籍),懷抱不滿周歲的女兒,於1950年回到祖國。由此,王守武開始了為國效力的生涯。

從零開始的突擊
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領導下,我國制訂了十二年科技發展遠景規劃,半導體技術被列為當時四大科研重點之一。中央有關部門決定,由黃昆、謝希德和王守武等知名學者在人才培養和開拓性研究方面進行突擊。
王守武在美國學的主要還是偏物理本身的內容,但他深知半導體工作的重要性,毅然中斷其他科研項目,全身心投入半導體研究,在中科院應用物理所組建了國內第一個半導體研究室,首先抓的是晶體管中最基本的材料——鍺的製取。
他一面抓鍺材料的提純,一面親自領導設計製造了我國第一台拉制半導體鍺材料的單晶爐,並於1957年底拉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根鍺單晶。同年11月底到次年初,王守武與同事合作,研製成功了我國第一批鍺合金結晶體管,並掌握了鍺單晶中的摻雜技術,能控制鍺單晶的導電類型、電阻率及少數載流子壽命等電學指標,達到了器件生產的要求。
1957年,林蘭英博士回國,王守武親自去她住的賓館,成功將她動員到半導體工作組,就任材料研究組組長,具體實施硅單晶的拉制。在王守武、林蘭英和課題組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第一根硅單晶於1958年7月問世。
為了促進我國第二代(晶體管型)電子計算機的研究,在王守武等的組織領導下,1958年,我國最早的一家生產晶體管的工廠中國科學院109廠創立,從事鍺高頻晶體管的批量生產。在人員和設備都較欠缺的情況下,全廠人員奮戰到1959年底,為研製109乙型計算機提供了12個品種、14.5萬多隻鍺晶體管,完成了該機所需的器件生產。在我國科技發展史上,在兩年內,一項產品、尤其是尖端科研領域的產品能實現從零開始、完成從研製到生產的整個過程,實屬罕見。
上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受國家科委和中科院的委託,王守武開始籌建中科院半導體所。1960年9月,該所成立,王守武被任命為首任副所長,全面負責科研業務管理和分支學科開拓的籌備。以後,在檢測設備、統一標准,特別在我國首個砷化鎵激光器研究方面,他做了大量工作,還建立了半導體測試中心。

再次受命擔重任
文革中,王守武遭受不公正待遇,備受誣蔑和誹謗,但他仍利用機會閱讀文獻,緊盯國際上迅猛發展的集成電路技術。
文革後期,周總理要中科院重視基礎理論研究,王守武立即抓住這一時機,對耿氏器件中的雪崩馳豫振盪作了深入探討,相關論文在1975年美國物理學會年會上宣讀,受到國外同行好評。當年的《中國科學》雜志發表了這篇論文。
1978年10月,中科院主要領導請王先生出馬,要他全面負責4千位MOS隨機存儲器的研究工作。這是一種大規模集成電路,要在不到4×4毫米見方的單元矽片上,經過40多道工序,製作出由1.1萬多個晶體管、電阻、電容等元件構成的電子電路。如果單項工藝的完好率達到95%,晶元的最終工藝完好率也只有13%。要製作出樣品,並有一定的成品率,談何容易。
王守武從穩定工藝入手,跟著片子的流程,對工藝線的每道工序進行認真細致的檢查,要求各工序的負責人,詳盡地定出各自的操作規程。定好後就嚴格執行,未經工藝負責人應允,不許隨意更改。
1980年,剛剛過完春節,上級要王守武去中國科學院109工廠兼任廠長職務,開展4K大規模集成電路的推廣工作,從事提高成品率、降低成本的集成電路生產試驗。
當時,國際上微處理器迅速發展,電腦即將推向社會,進入家庭已成趨勢,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及配套設備、基礎材料研製工作,由此成為當務之急。1983年,年逾花甲的王守武再一次受命,出任國務院電子振興領導小組集成電路顧問組組長、國家科委半導體專業組組長,挑起了全國大規模集成電路會戰領軍者的重擔。

院士當廠長
回顧王守武的經歷和貢獻,有一個單位和職務不得不提,那就是我國第一家半導體器件廠——中科院109廠(中科院微電子所的前身)。所有介紹王守武的文字中都會有這樣的表述:1958年,他親自創建中國科學院109廠,實現了鍺高頻晶體管的批量生產。1980年至1986年兼任中國科學院109廠廠長。
院士為何答應任廠長?對此,原中科院109廠黨委書記張鍾達和原109廠總工辦主任馬文傑曾撰文介紹:
1980年代初中期,王守武回到他20多年前創辦的109廠上任的直接原因,是保證科研成果順利轉化為生產計劃,保證已獲國家批準的109廠現代化引進線的建設更先進、更科學、更能起示範樣板的作用;而更深層次的考慮,是他對國際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趨勢、以及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當時的現狀進行分析後認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只有把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方式轉變成現代工業化的生產方式才有出路。要進行工業化的集成電路生產,生產線就必須是條件穩定、設備穩定、操作穩定、工藝穩定、實施科學管理的受控生產線。也就是說,王先生是懷著對國家集成電路事業的高度責任感來進行一項全新的探索。
張鍾達和馬文傑舉了一個例子,工業化生產要求高純度,必須實行管道化運輸,為保證氣體質量,王先生要求數十米長的氣體輸送管道要能抽真空,而且真空度要保持24小時不發生變化。可管路上使用的氣體表幾乎個個都有微漏氣,達不到這個要求。怎麼辦?他就讓大家將零件一個個拆開,分析每個零件的作用,查找漏氣的原因,對症下葯進行改造。最終,問題解決了。

執著的「八級鉗工」
王守武知識淵博,工作嚴謹細致,什麼事都要搞清所以然,認真到幾乎執著的程度。
對基礎輔助材料、超純水(純度達99.99999%以上)、MOS級化學試劑,他都一絲不苟地進行分析、測試;對設計版圖,他反復對比、修改、優選。為提高集成電路成品率,他要求每一道工序成品率要在95%以上,關鍵工序完好率要達99%以上。
他身教重於言教,樣樣事情都是從自己做起。所用設備、儀器、儀表,一台台、一件件認真檢修檢測,並加以必要改造和革新。光刻機有滲油、蒸發台鋁的厚度和緻密度性能不穩、橢圓偏振測厚儀經常有小毛病……都是他蹲在現場,甚至趴在地上查原因,換配件,一一解決。
有一台長期被棄之一旁的國產切片機,老線上還需要用,維修的技術人員修了好幾次就是修不好。王守武親自動手,分析機器的機械動作原理、各部分控制電路的功能作用、可能出現的問題等,和大家一起討論,鼓勵大家一定要把它修好。六十多歲的他,有幾次都是和大家一起,在地上一蹲就是幾個小時,終於找出了問題所在,修好了電路,重新加工更換了絲桿,使這台老設備重又煥發青春。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以至於王守武在行業內享有「八級鉗工科學家」的雅號。
用了一年時間,他把256位MOS隨機存儲器最高批量成品率提高到了當時國內前所未有的水平,最高一批達40%。當時在亞洲地區,這僅次於日本。

難忘「上海緣」
當時,上海是全國集成電路工業的主要基地,承擔全國80%集成電路的生產。因為組織領導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發和產業化方面的工作,王守武那段時間常來上海。筆者當時正在上海市大規模集成電路會戰組工作,所以接觸他機會較多,印象最深的是他日夜奮戰,從不計較工作時間,總是毫無保留地盡自己所知、所能幫助年輕人。哪裡最困難,問題最多,哪裡就有他的身影。
21世紀初,已80多歲的王老先生兩次來滬,關心了解上海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成品率、成本、質量、配套能力,還深入到浦東張江「中芯國際」工廠的第一線問這問那,到「貝嶺」、「先進」、「新科」等集成電路企業了解情況。
當年在上海和他一起參與過大規模集成電路產業會戰的科技人員,至今仍非常懷念在王先生領導下,為國家大規模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日夜拼搏的那段難忘歲月。

D. 長三角一體化具體指哪些內容

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該《綱要》是指導長三角地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一體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規劃綱要》分析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所具備的基礎條件以及所面臨的機遇挑戰,明確了「一極三區一高地」的戰略定位,按照2025年和2035年兩個時間節點設置了分階段目標,部署了「7+2」共九個方面的具體任務,並對推進規劃實施作出了具體的安排部署。

《規劃綱要》按照統籌兼顧、遠近結合的原則,部署了「7+2」的重要任務:

「7」是指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等7個方面的重要任務;「

「2」是指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兩個重點區域的高水平高標准建設任務。

《規劃綱要》指出,上海要充分發揮好龍頭作用,蘇浙皖要各揚所長,發揮比較優勢,強化分工合作、錯位發展。具體來講:

上海要提升服務功能——提升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建設,形成有影響力的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提供服務。

江蘇要發揮製造業發達、科教資源豐富、開放程度高等優勢,推進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發展,加快蘇南自主創新示範區、南京江北新區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浙江要發揮浙江數字經濟領先、民營經濟發達等特色優勢,整合提升一批集聚發展平台,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對外開放重要樞紐。

安徽要發揮創新活躍強勁、製造特色鮮明、生態資源良好、內陸腹地廣闊等優勢,推進皖江城市帶聯動發展,加快合蕪蚌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

《規劃綱要》強調,要共同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制定實施長三角製造業協同發展規劃,打造全國先進製造業集聚區:

圍繞電子信息、生物醫葯、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汽車、綠色化工、紡織服裝、智能家電十大領域,強化區域優勢產業協作,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建設一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級製造業集群。

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生命健康、大飛機、智能製造、前沿新材料十大重點領域,加快發展新能源、智能汽車、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延伸機器人、集成電路產業鏈,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面向量子信息、類腦晶元、第三代半導體、下一代人工智慧、靶向葯物、免疫細胞治療、幹細胞治療、基因檢測八大領域,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在研發設計、供應鏈服務、檢驗檢測、全球維修、總集成總承包、市場營銷、製造數字化服務、工業互聯網、綠色節能等領域,大力推動服務業跨界發展。

同時,《規劃綱要》還從以下四大方面部署了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在推進教育合作發展方面,《規劃綱要》明確,共同發展職業教育,搭建職業教育一體化協同發展平台,做大做強上海電子信息、江蘇軟體、浙江智能製造、安徽國際商務等聯合職業教育集團,培養高技能人才。

推動重點領域開放合作方面,《規劃綱要》明確,進一步擴大製造業、服務業、農業領域對外開放,降低汽車、飛機、船舶、裝備、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業進入門檻,積極招引全球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共同開拓建立全球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

引導產業合理布局方面,《規劃綱要》明確,中心區重點布局總部經濟、研發設計、高端製造、銷售等產業鏈環節,推動一般製造業轉移,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高地;推動重化工業和工程機械、輕工食品、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向中心區以外城市和部分沿海地區升級轉移。

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方面,《規劃綱要》明確,推動數字化、信息化與製造業、服務業融合,發揮電商平台、大數據核心技術和長三角製造網路等優勢,打通行業間數據壁壘,率先建立區域性工業互聯網平台和區域產業升級服務平台。

此外,打造「數字長三角」的重要舉措中,《規劃綱要》明確,要合力建設長三角工業互聯網:

積極推進以「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為特色的工業互聯網發展,打造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工業互聯網平台。

統籌推進省際之間工業互聯網建設,推動企業內外網改造升級,積極參與國家標識解析與標准體系構建。

加快建設以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平台為主體、企業級平台為支撐的工業互聯網平台體系,推動企業上雲和工業APP應用,促進製造業資源與互聯網平台深度對接。

全面建立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著力推動安全技術手段研發應用,遴選推廣一批創新實用的網路安全試點示範項目。

其他部署還包括:

以十大舉措,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打造數字長三角,共建工業互聯網

開展園區合作,共建升級產業合作園區、建設國際合作園區

E. 上海張江集成電路產業區開發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 公司於2001年4月10日取得由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浦東新區分局頒發的3101151016082號企業法人營業執照。 本公司注冊資本為人民幣6億元。成立時出資方為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3.12億元,佔52%股權)和上海市浦東土地發展(控股)公司(2.88億元,佔48%股權)。2005年7月浦東新區國資辦將上海市浦東土地發展(控股)公司所持有的48%劃撥給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目前該公司為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100%控股。2007年1月,張江高科(600895)擬向公司增資,增資金額總計人民幣67,365 萬元,其中人民幣24,000 萬元作為注冊資本金,其餘作為公司資本公積金。增資後,公司注冊資金為40,000 萬元,其中張江高科(600895)持有60%的股權,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持有40%的股權。
法定代表人:劉櫻
成立時間:2001-04-10
注冊資本:76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500060957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張東路1387號20幢

閱讀全文

與做大做強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5月6日汽油柴油價格 瀏覽:741
2019年4月09日美元人民幣匯率 瀏覽:620
基金經理年薪排名 瀏覽:294
私募基金bp什麼意思 瀏覽:543
上海一家投資 瀏覽:314
16萬美金摺合人民幣多少 瀏覽:894
鉛價格和鋅價格 瀏覽:817
農銀傳媒基金今日凈值查詢 瀏覽:737
什麼是大額資金移動證 瀏覽:117
銀行貸款風險的處理 瀏覽:34
今日錫價格走勢圖 瀏覽:765
5年期貨國債期貨合約 瀏覽:116
乾龍股票軟體 瀏覽:181
看k線買期貨 瀏覽:812
嘉盛外匯時差 瀏覽:980
可轉債與可轉債基金的區別 瀏覽:153
4月10日北上資金 瀏覽:506
調研投資者賠償基金 瀏覽:326
2017我國消費貸款不良率 瀏覽:345
紅綠燈股票 瀏覽: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