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馬車歷史

上海馬車歷史

發布時間:2021-05-09 22:35:44

❶ 馬車的歷史是怎樣的

所謂車就是利用輪子在地面上行駛的交通工具。羅馬帝國時代

❷ 馬車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馬車是馬拉的車子,或載人,或運貨。馬車的歷史極為久遠,它幾乎與人類的文明一樣漫長。一直到19世紀,馬車仍然是城市交通的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人們喜歡馬車的優雅和詩意,喜歡乘坐馬車從容地穿過鄉村大道或古舊的城區街巷去訪問朋友。隨著火車和汽車的出現,車輪轉動的速度越來越快。至此,馬車的黃金時代宣告結束。

❸ 馬車的來歷

馬車在中國起碼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古代馬車除作為戰爭工具外,主要為王公貴族出門乘坐,是權力與身份的象徵。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清末,北方一些城市普通人家仍然不敢擅自乘用馬車。但是,在華洋雜處的上海灘卻是另一番情景,洋人才是租界真正的主人。19世紀50年代,馬車是上海租界中少數外僑的代步工具,有時也作為閑游消遣之用。這些西方式樣的馬車為金屬所制,行駛速度很快,車上可坐四五人。到70年代初,馬車增多,租界內開始出現了經營出租馬車的馬車行。從此,馬車逐漸由私人代步工具發展成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當時主要為中上曾人士所雇乘。
20世紀初,馬車在上海已十分盛行,並出現了一種裝有鋼絲橡膠輪的小型馬車,可由乘車人自己勒韁,因而迎合乘坐者的心理,曾風行一時。據統計,至1906年,僅公共租界出租馬車就有711輛,私人自用馬車更達976輛之多。以後,隨著電車、公共汽車和出租汽車行的開辦及黃包車行盛行,馬車業逐漸衰落。

❹ 上海街上最早出現馬車是在什麼年代

上海街上最早出現馬車是在19世紀70年代,相當於清朝光緒年間。 清末民初,馬車曾在上海灘風行一時。馬車最初從西方輸入,為租界洋人的代步工具。四個鐵輪者居多,駕車的馬有單馬、雙馬兩種。車座式樣分轎子式的「轎車」與敞座的「篷車」,還有車後豎有鐵柱,上張車蓋,是介於轎蓬之間的一種。這幾種馬車上的設備都非常考究,尤其是轎車,綠呢的窗簾,白銅的痰盂,車光的鏡子,插花的瓷瓶,冬天鋪上狐皮褥墊,備有白銅手爐、腳爐,車廂內一派春意。此外,另有一種橡皮鋼絲雙輪小馬車,叫做「亨士美」,可以自動扣韁,駕上披錦掛彩的阿拉伯名馬,最稱時髦。 19世紀70年代後,中國人開始在上海設馬房,出租馬車。上海第一個乘坐馬車的中國人是海上寓公、杭州客商程定夷。由於製造工藝落後,最初國產仿西式的馬車不太堅固,車軸容易斷裂,車禍時有發生,當時有「乘馬坐轎三分命」之說。除了喜好模仿洋人的時髦公子外,乘坐者很少。後來經過改進,質量提高,乘坐者便日漸增多。一般公館人家,都雇有馬車夫,備有馬車。官紳富豪、王孫公子、閨閣千金,出門都愛坐馬車,成為一時之時尚。民國初年,袁世凱的爪牙、上海鎮守使鄭汝成便好乘坐雙輪馬車,他後來在外白渡橋被刺殞命就是坐在雙輪馬車之中。當時一般官眷愛坐轎車,取其莊重;闊少、閨秀則多愛篷車,以便游目四騁。坐馬車兜圈子、游名園,是最出風頭的事情。當時四馬路(福州路)為市中心區最熱鬧處,馬車出遊,必兜四馬路。有閑者往往下午到四馬路沿街茶館泡上一壺清茶,臨窗而坐,觀賞過往馬車以為消遣。 一般平民百姓無力購置馬車,可向馬房租用,包月或臨時雇坐。清末民初,幾乎每條街上都有馬房,以白克路(今鳳陽路)的「龍飛」最為著名。還有一些馬車夫自備的破舊馬車,沿街兜客,稱為「野雞馬車」,多集中於十六鋪碼頭一帶,車廂可坐四人,滿座開車,車資每位銅元三枚。當時租界有條規定:如西人馬車在前,後面的華人馬車不準超越,違者罰款。而華人馬車在前,後面的西人馬車超越則不在此例。 民國元年以後,現代化交通工具汽車興起,馬車必然逃不過被淘汰的命運,自20世紀20年代起日趨衰落。至1937年抗戰前,全上海僅剩8匹馬、8輛車。抗戰勝利後,馬車又曾出現於上海街頭。但論速度、論氣派,馬車遠不及汽車;論便捷、論實惠,馬車又無法與當時流行的三輪車相比,所以不再受人歡迎。到解放前夕,只有在北火車站和大世界附近還偶而能發現馬車的蹤影。解放後,馬車最終在上海銷聲匿跡。

❺ 馬車的由來

誰發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輛馬車?關於這一問題史學界一直有爭議。4月25日,在首屆中國奚仲文化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汽車文化論壇上揭開了謎團:經國內史學界研究證實,4000多年前的夏「車正」奚仲發明了馬車。

奚仲,是奚姓、任姓、薛姓的祖先,也是薛國的祖先。奚仲因造車有功,被夏王禹封為「車服大夫」(亦稱「車正」),過世後被百姓奉為車神,後人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祭拜奚仲,平安出行」的民諺流傳至今。經考證,中國先秦史學會、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一致認定:夏「車正」奚仲是「造車鼻祖」,奚仲的故里,就在山東省棗庄市薛城區的奚村,古稱奚邑。

我國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介紹說,關於「奚仲造車」,史書記載較多,《左傳》、《荀子》、《說文解字》、《通志·氏族》及《綱鑒易知錄》等均有記載。他指出,雖然一直有軒轅氏造車的說法,但根據記載,奚仲所造的「車」應該是具有一定技術標准,具有重大創新的馬車。馬車的發明,是中國科技史上的一大創舉,它不但解決了落後的交通問題,而且還促進了道路設施的發展,擴大了商貿運輸和文化交流活動。

❻ 世界上第一輛馬車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發明世界上第一輛馬車的國家是中國,馬車的發明者是4000多年前生活於夏王朝初年的奚仲。

馬車的發明,是中國科技史上的一大創舉,它不但解決了落後的交通問題,而且促進了道路設施的發展,擴大了商貿運輸和文化交流活動。

奚仲造車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而馬車在商代被大規模地應用到戰爭中,大大提高了戰爭的機動性,從而加速了國家統一的步伐。

(6)上海馬車歷史擴展閱讀:

國內首部反映遠古年代故事的電影《車神奚仲》在山東棗庄薛城舉行開機儀式,導演李克龍攜尚華、譚建昌、郭金傑、張昊等主演悉數亮相,侯耀華、劉蘭芳兩位藝術家前來捧場。

作為國內首部以遠古時代為背景的影片,《車神奚仲》在服裝、化妝、場景三方面都進行大膽嘗試,演員甚至會穿獸皮、樹葉還原原始社會末期人文風貌。

談起對這一題材的選擇,導演李克龍表示,「國內目前還沒有反映原始社會末期這一歷史時代的影片,拍攝這部影片也是為了讓現代人在享受汽車便利的同時,能夠了解到汽車始祖奚仲是我們中國人。」

❼ 馬車有怎樣的發展歷史

車最早是由人來推挽的。當人們已經能夠馴服牛、馬等牲畜後,人們又用牲畜來牽引。畜力車比人力車載運能力大,而且速度也快,行駛里程也更遠。單駕兩輪車是畜力車的最初韻形式,但後來就用兩匹或四匹馬駕車和牽引。駕車的馬稱為服馬,而在兩側同牽引的則是驂馬。而古代埃及,則又發明了一種軛,將軛加在牲畜肩上,通過製成弓形的部分和加上墊子減輕繩索的壓力。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馬車逐漸成為陸地上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在戰爭中,馬車還成為一種強有力的武器,以其快速、沖擊力強而成為諸兵種中的王牌之師,在中國的商周時代,一國的軍事實力甚至還要以戰斗馬車的數量來衡量。

在歐洲,羅馬帝國普遍採用馬車來運送郵件。隨著商業的發展和馬車道路逐漸發展,陸上的交通運輸任務幾乎都由馬車來承擔。歐洲中死紀,19世紀,馬車的運用已十分普遍,到了20世紀,馬車改變以往的木鐵結構,採用橡膠輪胎和滾珠軸承,同近代運輸工具鐵路列車和汽車並存。但後來馬車的長途運輸,逐漸為鐵路運輸所取代,陸上短途運輸也遇到了汽車強有力的競爭。馬車便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了。

❽ 古代馬車的來歷

馬車在中國起碼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古代馬車除作為戰爭工具外,主要為王公貴族出門乘坐,是權力與身份的象徵。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清末,北方一些城市普通人家仍然不敢擅自乘用馬車。但是,在華洋雜處的上海灘卻是另一番情景,洋人才是租界真正的主人。19世紀50年代,馬車是上海租界中少數外僑的代步工具,有時也作為閑游消遣之用。這些西方式樣的馬車為金屬所制,行駛速度很快,車上可坐四五人。到70年代初,馬車增多,租界內開始出現了經營出租馬車的馬車行。從此,馬車逐漸由私人代步工具發展成為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當時主要為中上曾人士所雇乘。
20世紀初,馬車在上海已十分盛行,並出現了一種裝有鋼絲橡膠輪的小型馬車,可由乘車人自己勒韁,因而迎合乘坐者的心理,曾風行一時。據統計,至1906年,僅公共租界出租馬車就有711輛,私人自用馬車更達976輛之多。以後,隨著電車、公共汽車和出租汽車行的開辦及黃包車行盛行,馬車業逐漸衰落。

閱讀全文

與上海馬車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是大額資金移動證 瀏覽:117
銀行貸款風險的處理 瀏覽:34
今日錫價格走勢圖 瀏覽:765
5年期貨國債期貨合約 瀏覽:116
乾龍股票軟體 瀏覽:181
看k線買期貨 瀏覽:812
嘉盛外匯時差 瀏覽:980
可轉債與可轉債基金的區別 瀏覽:153
4月10日北上資金 瀏覽:506
調研投資者賠償基金 瀏覽:326
2017我國消費貸款不良率 瀏覽:345
紅綠燈股票 瀏覽:319
天盛中國投資集團 瀏覽:906
米高梅股票 瀏覽:38
購買基金從什麼時間起算 瀏覽:691
基金黃陳 瀏覽:112
只投分級基金 瀏覽:6
a類期貨公司相關股票 瀏覽:487
東阿貸款5萬 瀏覽:585
立華投資王政 瀏覽: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