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會因股價下跌而遭受巨大損失的原因:
持有相當的上市公司股份,股價下跌直接內影響公司的股容票市值下降。
對上市公司再融資的影響,這時候公司有好的項目要啟動需要再融資,融資的成本和難度會增加。
還有一點是很重要的當公司的股價大幅下跌嚴重低於公司的價值的時候,公司有可能別人人收購。所以上司公司都希望自己公司的股票價格高一點。
B. 為什麼有的股票基本面業績都不錯,但股價卻嚴重下跌
有同感;是莊家轉移目標的結果嗎?
C. 為什麼業績好股價一直跌
你好,衡量一家股票的好壞,不僅僅只從業績一個方面看,還要看它的凈值,還要看她的經營狀況,行業前景,市場佔有率等等,綜合分析一個股票
如果是說這個股票業績還行,但是他始終沒有超過整個行業的平均盈利的話,那麼這個股票價格一定會下跌的
D. 很多公司的業績都在提高,為什麼股價不斷創新低呢
業績大增,理論上來說,凈利潤增加,公司的內在價值增加,股價應該上漲。但在實際股市投資中,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一部分公司發布相關財報(年報、季報、半年報)後,股價不但沒有上漲,反而出現了大跌。這種情況一般有四個原因:
一、比例的大增而非絕對值大增
投資者經常看到媒體報道,某公司業績大增,凈利潤增長500%,就認為業績暴增,公司很賺錢,所以是績優股,股價應該大漲,這種看法存在明顯的片面性。這里的業績增長500%只是一個增長比例,而非增長的絕對值。
也就是說,就算是凈利潤增長了500%,它的絕對值也不高。比如說一家上市公司,上一年凈利潤是10萬元,本年業績增長了500%,那也只是達到60萬元而已。而如果說公司本身估值水平就比較高,增長的凈利潤對估值水平吸引力的提升是微不足道的。
實例:
恆立實業發布三季報,業績大增1303.65%,增長了13倍,看起來肯定屬於「業績大增」,但公司去年同期凈利潤僅108萬元,大增13倍後也只有1500萬元凈利潤,相對於公司20億的市值來說,依然屬於高估值,股票也繼續下跌。
總結:
業績大增,股價卻出現大跌,看起來不合常理,但深究背後會發現,業績增長只是表徵,股價漲跌需要深層次邏輯支撐,投資者需要將真實的情況搞清楚,再結合實際市場走勢,才能作出客觀的判斷。
E. 公司完成收購,業績將有大增,股價確大跌,為什麼
呵呵,這個主要看大盤趨勢,可能是產業局面正待調整或是市場不被看好等等回,因素多答種,不足為奇。
這里舉例一下,一般原因都是原來市場預期很高,高於現在公布的業績增速,股價在之前已經大幅上漲反映預期,在公布後並沒有達到此前預期水平時股價就會出現兩種情況,其一是股價大幅下跌,如之前典型例子電科院(SZ300215)、三諾生物(SZ300298) 等,其二是小幅小跌長期橫盤,通過時間和公司增長燙平之前由於過高預期而產生對比業績的過高估值,這一種雖然增速沒有達到市場普遍的預期,但是這種往往增速還是比較高,有些而且估值並不是很高,典型例子如歐菲光(SZ002456) 這兩年情況。
其他的你也可以看一下相關方面的材料知識,還是那句老話,多思考、計算和考證。正如孫子所說:夫未戰而妙算,勝者,得算多也。夫未戰而妙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何況無算乎?
F. 在一般的並購案中,為什麼收購方股價都會下跌
個人理解涉及到商譽的問題
比如A公司收購Z公司,z公司現在價值10元人民幣,內但是Z公司肯等不容會讓A公司10塊錢買走啊,A公司怎麼也得出個高點的價格,讓Z有的賺。
(我手裡5塊錢的包子你想吃,我肯定不能5塊賣你)
於是,A作為收購方,必然花了更多的錢買Z公司,A公司暫時就是賠了唄,股價就跌了。
(比如12塊買了,這多出來2塊就認為是商譽吧,goodwill 對未來的美好想像)
當然,癌股講不講道理是另一回事。。。
G. 資產雄厚的上市企業收購業績不好的上市企業資產,為什麼收購方股價一下子還跌50%!這是為什麼 請金
不好的企業業績會拉低資金雄厚的企業,這是一個鐵律,並不是所有的公司的收購業績都會上升。而股票都要看公司業績的。
H. 一個上市公司如果被收購,那麼它的股價是會上漲還是下跌
一般來說是漲。
I. 為什麼公司業績差股市就會跌,業績好就會漲
這個肯定是有的,公司的業績好,股票就會上漲;公司的業績差,股票就會下跌。另外還回與以下有關:
股票的答漲跌是供求雙方決定的,如果沒人賣的話想買的人就會出更高的價錢買,這樣股價就提高了。物以稀為貴,所以如果沒人賣,而買的人出的價越高,那麼股價就會往上台。和現實中是一樣的。在實際生活中,影響股票價格波動的因素非常多,其中,不僅有基本面的因素(如:公司的價值、發行股票的數量、公司盈利狀況、經濟發展狀況、政策法規、政治環境等等),而且還有市場(技術)面的因素(如:交易籌碼的堆積、多空雙方的力量對比、市場總體的人心向背等等)。
J. 被並購方為什麼要接受並購,業績不好的可以理解,但是為什麼業績好的也要接受並購呢
有很多種可能,例如強強聯合,例如被並購方希望滲透至另一個領域,例如被並購方希望取得某些品牌的無形資產,例如聯想並購IBM電腦部門。
總之並購是各取所需,各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