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亞洲的經濟有什麼特點
1、亞洲經濟發展的重要經驗
(1)抓住發達國家向外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遇,引進外資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2)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3)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勞動者素質。
2、從共性角度比較二戰後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方式。
日本、韓國和新加坡成為二戰後迅速崛起的工業大國的典型,其共性有:抓住機遇,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依據國情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不斷進行產業的更新換代,發展高技術產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發展外向型經濟;大力發展教育、科技,造就經濟發展所需的後備人才;創造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
3、二戰後亞洲經濟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
①面臨的機遇:A、亞洲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走上獨立發展道路;B、二戰後,世界局勢處於相對穩定時期。C、世界經濟進入調整發展時期,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D、第三次科技革命
②面臨的問題:A、人口多、基礎差、各地發展不平衡,長期處於發展中國家的地位;B、長期的殖民統治,受西方列強控制較嚴重,易產生政治或經濟的動盪;C、國際經濟舊秩序、世界大國的影響和制約;D、亞洲國家差異大,內部矛盾復雜。
③中國的態度: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4、從歷史機遇、經濟發展戰略分析德、美、韓經濟發展原因:
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迅速,成為西歐最強的經濟大國。美國則在原有雄厚經濟實力的基礎上穩定發展。韓國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並一躍實現了工業化。歷史機遇:聯邦德國利用戰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和馬歇爾計劃援助。美國則在戰後利用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有利地位,大力拓展世界市場。韓國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遇,開始工業化進程。 經濟發展戰略:聯邦德國積極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並大力發展市場經濟,推行較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美國加強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投入,發展高科技產業。韓國政府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從發展密集型產業到發展外向型經濟和高技術產業,實行不均衡發展
⑵ 亞洲的經濟發展差異體現在哪些方面
因為在亞洲,國與國經濟水平差距太大,日本、新加坡早已進入發達國家行列(韓國似乎也進了),而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又是佔大多數的,還有尼泊爾、蒙古、孟加拉國這樣的不發達國家。日本的人均GDP長期在世界前列,而孟加拉這樣的國家又長期處於世界最窮國行列。
此外,各國的支柱產業也是五花八門,日本、韓國都是製造業為主的國家,高科技行業也很發達,而泰國、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又是旅遊業為主,農業為主的國家數量眾多,也有畜牧業為主的蒙古,還有資源為主的海灣國家。
還有,就是東亞整體工業化水平高,西亞整體收入高,中亞還有阿富汗、克什米爾地區這樣的不穩定區域,經濟體的特點千差萬別,沒有共性。
⑶ 經濟學前沿動態與經濟熱點分析
經濟學類專業詳解
經濟學類
第一部分 專業詳解
經濟學
一 專業簡介
1.專業初識
經濟學是綜合分析研究經濟增長和衰退的起因及社會表象,如通貨膨脹、失業率、銀行利率、進出口額等的一門學問。資源相對稀缺制約經濟發展,經濟學就是研究有限資源如何在社會中分配以保證經濟最優發展的社會科學。或者說「它是解釋在解決資源稀缺性時做出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如何變化的科學」。通過分析研究,經濟學者要找出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採取相應措施來刺激或保持經濟增長而避免經濟衰退。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是經濟學的基礎。微觀經濟學是研究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購買和生產行為;宏觀經濟學則研究整個國家的經濟現象。
2.學業導航
本專業要求學生系統掌握經濟學基本理論和相關的基礎專業知識,了解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熟悉黨和國家的經濟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中外經濟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了解經濟學的學術動態;具有運用數量分析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進行社會經濟調查、經濟分析和實際操作的能力;具有較強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的專門人才,能熟練掌握一門外語。
主幹學科:經濟學。
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資本論》、西方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計量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經濟學說史、發展經濟學、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等。
3.發展前景
當代,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兩大主題,大多數國家已經意識到發展經濟對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經濟學家也已成為各國政府重要的智囊團成員。在經濟學的發展方面,目前,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微積分、線性代數、集合論、拓撲學等數學工具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經濟理論中。
4.前沿課題
□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性質和特徵問題
□ 經濟信息化對資本主義經濟的影響及知識經濟、信息經濟或新經濟研究
□ 經濟發展中的人口問題、就業問題、環境問題、區域經濟的協調問題研究
□ 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體系演化的總體格局研究
□ 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政府宏觀政策的有效性問題研究
二 人才塑造
1.考生潛質
喜歡做研究工作,有靈感和敏捷的思維,高中時數學基礎扎實。對股票市場感興趣,關注國內外大型企業的最新動態,對企業管理工作感興趣。喜歡研究經濟發展狀況,喜歡收看財經類節目等等。
2.學成之後
本專業培養具備比較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基礎,比較熟練地掌握現代經濟分析方法,知識面較寬,熟悉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具有向經濟學相關領域擴展滲透能力的專門人才。
3.職場縱橫
經濟學畢業生可以在政策研究部門、綜合經濟管理部門從事經濟理論政策方面理論性較強的研究工作,也可以在金融機構和企業,例如銀行、證券公司等,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劃和經濟管理等實踐性較強的工作。
國際經濟與貿易
一 專業簡介
1.專業初識
國際經濟與貿易是由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投資理論與實務組成的綜合性學科。它主要研究國際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包括:國際分工、國際商品交換、國際勞務和國際資本流動等。尤其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對外貿易政策的完善及國內產業結構調整都需要國際經濟與貿易提供理論依據。此專業偏重文科,大部分知識屬於文科範疇,但也需學習數學和統計學知識,對經濟理論和現象進行更系統的分析、研究。
2.學業導航
本專業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國際貿易、國際經濟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接受管理學、經濟學的基本訓練,具備理論分析和實務操作的基本能力。
主幹學科:經濟學、統計學。
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世界經濟概論、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金融、國際結算、貨幣銀行學、財政學、會計學、統計學等。
3.發展前景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深,區域化集團化的加強,各國間經濟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給國際經濟與貿易學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研究領域。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與國際經濟的全面接軌,越來越需要大批涉外經濟專門人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那些有志於從事對外經濟與貿易領域研究和實務工作的同學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學習和發展空間。
二 人才塑造
1.考生潛質
對外語有一定的興趣,有較好的數學水平。經常留意中外貿易發展情況的各種信息,對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史感興趣。對外貿工作很感興趣,關注外匯比率的升降,關注世界經濟發展情況。夢想成為一名職業會計師等等。
2.學成之後
本專業培養較系統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原理、國際貿易和國際經濟的基本理論,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了解當代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發展現狀和主要國家與地區的社會經濟情況,以及中國對外貿易的政策法規的專門人才。
3.職場縱橫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形勢進一步看好。可以在各類涉外企業、事業單位和銀行等金融機構從事國際貿易、國際合作、國際金融與投資等領域的調研咨詢、政策分析、業務操作及涉外經濟管理等工作,也能夠在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從事政策研究、教學科研工作。
財政學
一 專業簡介
1.專業初識
財政學屬於應用學科。主要研究財富在國家、企業及個人之間的分配和使用方式。具體來說:在宏觀上,它研究如何合理分配國家財富,主要涉及國家的財政稅收方面的問題,如:國家預算、稅收政策的制訂等;在微觀上,它研究如何處理企業和個人的稅務問題,如:企業的報稅和合理避稅等問題。通過學習財政學,學生不僅能深入理解「財政赤字「是什麼,還能全面、深刻地認識商業稅務問題。
2.學業導航
本專業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財政稅收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相關業務的基本訓練,具備財稅及相關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
主幹學科:經濟學。
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經濟學、財政學、國家預算、稅收管理、國際稅收、國有資產管理等。
3.發展前景
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我國出現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現象,經濟增長也受到影響。國家及時大力推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對刺激有效需求、防止通貨緊縮、促進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時,我國對財政學的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財政學成為目前經濟學研究的熱點問題。財政學專業也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獲得發展。特別是近幾年,成為熱門專業。
二 人才塑造
1.考生潛質
做事謹慎、細心,交際能力比較強,對價格數字敏感,數學基礎好。關心國家經濟發展,參加過商品的促銷活動。希望到財政、稅務等部門工作,對投資、保險業感興趣等等。
2.學成之後
本專業培養具備財政、稅務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能在財政、稅務及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和企業從事相關工作的專門人才。
3.職場縱橫
財政學屬於寬口徑就業的專業,畢業生就業選擇范圍比較廣。可以到各級財政、稅務及其他經濟管理部門、企業、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稅務代理等中介機構從事宏觀經濟管理、企業管理、資產評估、稅務代理等工作,各種金融機構、基本建設管理部門、房地產開發公司、咨詢公司也都是很好的選擇。
金融學
一 專業簡介
1.專業初識
金融是指以銀行為中心的各種形式的信用活動,以及在信用基礎上組織起來的貨幣資金的融通。它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的總稱。金融業是在封建社會末期伴隨商品貨幣關系發展而產生的。貨幣兌換、保管與匯兌是它的最初形態。金融學主要研究銀行、保險公司和其他金融企業的工作及管理方式,了解貨幣、證券的由來及其功能和交易方式。此專業偏文科,知識多屬文科範疇,不過進行證券投資也需要較好的數學基礎。
2.學業導航
本專業要求學習貨幣銀行學、證券、投資、國際金融、保險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相關業務的基本訓練,具備在金融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
主幹學科:經濟學。
主要課程: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財政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管理、證券投資學、保險學、商業銀行業務管理、中央銀行業務、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等。
3.發展前景
現代金融業有兩大趨勢,一是網路化,一是國際化。對我國來說,主要體現在國際化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金融業的國際化趨勢不可阻擋。但是,我國金融國際化存在著嚴重問題:一是體制包括金融體制不穩定,金融監管薄弱,金融秩序混亂等等;二是人才短缺,表現為人才的絕對數量不足,特別是缺少真正懂得國際金融和現代投資知識的人才,普遍是書本知識多,實踐知識少,因而對國際金融的風險預測不足。選擇金融專業,一旦學有所成,必有廣闊的施展空間。
專業名稱
經濟學
經濟學基地班
國際經濟與貿易
財政學
金融學
國民經濟管理
貿易經濟
保險
環境經濟
金融工程
稅務
信用管理
網路經濟學
體育經濟
投資學
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
海洋經濟學
國際文化貿易
希望採納
⑷ 試分析亞洲經濟發展的條件
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都屬於幅員不大、工礦資源不多,但地理位置優越且同西方發達國家有特殊關系的國家(或地區)。它們的經濟發展具有一些鮮明的特點:
①增長速度快。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 ,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都接近或超過10%。
②出口擴張迅速 。台灣197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為1970年的13倍;韓國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5年的20多倍。
③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韓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從1961年的47.4%降為1985年的15% ,工礦業從16.5%上升為33.4% ;中國台灣農業比重從1952年的35.7%降為1978年12.1%,工業比重從17.9%上升為40.3%。中國香港與新加坡也從轉口港變為工業城市。
④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⑤失業減少,收入分配相對平均。80年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失業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與美、日等國相比較為平均。
對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中國香港與的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有以下因素:
①外部世界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上世紀50~70年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為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導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科學技術革命使發達國家生產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工業,亞洲四小龍擁有質高價廉的勞動力資源,正好發展勞動密集工業。東亞地區的穩定也使它們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
②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中國台灣從50年代後期開始,放棄凱恩斯主義政策,採用貨幣貶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並刺激居民儲蓄以開投資來源等政策。韓國也仿效中國台灣貨幣貶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與中國香港則抓住有利時機,將消費城市轉變為工業城市。
③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亞洲四小龍的政府都為經濟發展創造各方面的有利條件,並積極參予投資,適當進行經濟管理。
④中國優良的文化傳統。亞洲四小龍同屬中華文化區(也稱漢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注意發揚了注重教育、甘於吃苦、勤儉節約等傳統。
⑤西方價值觀影響:香港地區與新加坡受到英國殖民統治,在法律、教育、經濟各方面都深受影響;而台灣地區和韓國則是在1950年代以後深受美國影響,能夠和西方價值體系及經濟體系接軌。 「亞洲四小龍」在英文里的翻譯是"Newly Instrial Economics",簡稱「NIEs」,意即「新興工業經濟體」,特別是在學術類期刊書籍中一般都譯為NIEs,很少用直譯。但英文中也有用「East Asian Tigers(東亞老虎)」、「Four Asian Tigers(亞洲四虎)」、「Asia's Four Little Dragons(亞洲四小龍)」指代亞洲四小龍的說法。(此外,在亞洲地區特別是中文使用地區,亞洲四小虎另有所指,指的是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四個國家,其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都像20世紀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一樣突飛猛進,因而為名。) 世界排名國家或地區國民生產總值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美元)
11 韓國 7684.58億美元 15731美元
20 中國台灣 3539.17億美元 15361美元
34 中國香港 1871.12億美元 26961美元
39 新加坡 1254.16億美元 27932美元
⑸ 亞洲經濟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亞洲的經濟發展和歐美大有不同,歐美國家大多數屬於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亞洲地區除了日本以外,其他都是新興發展中國家。
亞洲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以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為主要特點。
⑹ 亞洲的社會經濟狀況
歐洲、亞洲經濟狀況——亞洲持續好轉而歐洲困難重重
市場預計歐元區2009年第三季度 GDP 環比走出衰退,第四季度復甦態勢將會延續。但傳統的出口驅動型復甦難以重演,市場預計2010 年GDP 同比增速將不超過1%,一季度將是全年高點。目前拖累經濟的負面因素主要來自四個方面:1、失業率持續攀升,壓抑消費;2、產能利用率繼續下滑,阻礙企業投資;3、歐元兌美元匯率堅挺,打擊出口;4、金融機構仍面臨資本壓力,借貸意願不高。隨著明年二季度財政刺激效果衰減,補庫存過程接近尾聲,經濟增長動力將會減弱。歐洲央行的利率政策更側重於管理通脹預期,由於本輪通脹受能源價格影響較大,基數效應將導致明年初CPI 面臨較大的上漲壓力。明年中將是加息決策的關鍵時點,但預計加息幅度相對溫和。
亞太新興市場憑借穩健的基本面和相對較高的政策乘數,將繼續引領全球經濟復甦;但歐洲新興市場暗藏的債務風險可能隨時爆發,給世界經濟增添不穩定性。
希望能夠幫到你,謝謝!
⑺ 亞洲經濟的特點
1、亞洲經濟發展的重要經驗 (1)抓住發達國家向外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遇,引進外資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2)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 (3)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勞動者素質。 2、從共性角度比較二戰後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的經濟發展方式。 日本、韓國和新加坡成為二戰後迅速崛起的工業大國的典型,其共性有:抓住機遇,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依據國情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不斷進行產業的更新換代,發展高技術產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發展外向型經濟;大力發展教育、科技,造就經濟發展所需的後備人才;創造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 3、二戰後亞洲經濟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 ①面臨的機遇:A、亞洲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走上獨立發展道路;B、二戰後,世界局勢處於相對穩定時期。C、世界經濟進入調整發展時期,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D、第三次科技革命 ②面臨的問題:A、人口多、基礎差、各地發展不平衡,長期處於發展中國家的地位;B、長期的殖民統治,受西方列強控制較嚴重,易產生政治或經濟的動盪;C、國際經濟舊秩序、世界大國的影響和制約;D、亞洲國家差異大,內部矛盾復雜。 ③中國的態度: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4、從歷史機遇、經濟發展戰略分析德、美、韓經濟發展原因: 聯邦德國經濟發展迅速,成為西歐最強的經濟大國。美國則在原有雄厚經濟實力的基礎上穩定發展。韓國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並一躍實現了工業化。歷史機遇:聯邦德國利用戰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和馬歇爾計劃援助。美國則在戰後利用資本主義世界霸主的有利地位,大力拓展世界市場。韓國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遇,開始工業化進程。 經濟發展戰略:聯邦德國積極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並大力發展市場經濟,推行較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美國加強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投入,發展高科技產業。韓國政府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從發展密集型產業到發展外向型經濟和高技術產業,實行不均衡發展。
⑻ 哪個經濟新聞網站比較客觀快速
財新網、經濟觀察網和路透社的消息都比較客觀快速。
1、財新網
為中文讀者提供世界熱點地區經濟新聞,突發事件報道,宏觀經濟報道,深度分析,觀點評論和生活時尚資訊
路透中文網是湯森路透集團專為大中華地區推出的全中文網站,以全球化視野,多媒體格式向中國商務人士及個人投資者提供在線綜合財經信息、深度報道和全球金融市場資訊服務。「湯森路透」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和數據提供商。路透中文網為中文讀者提供世界熱點地區經濟新聞,突發事件報道,宏觀經濟報道,深度分析,觀點評論和生活時尚資訊。
補充——權威資料:
1、2010年12月,財新網被《新周刊》2010網路生活價值榜評為「年度最有價值網站(傳統媒體)」。
2、路透通訊社是世界前三大的多媒體新聞通訊社,提供各類新聞和金融數據,在128個國家運行。路透提供新聞報導給報刊、電視台等各式媒體,並向來以迅速、准確享譽國際。
3、資料來源: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⑼ 亞洲經濟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亞洲經濟總體將向前發展。但就亞洲各國而言,貧富差距會進一步加大。造成這一原因主要是戰亂和政治格局的動盪及大國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