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歸因它有哪些原則
歸因,即歸結行為的原因,指個體根據有關信息、線索對行為原因進行推測與判斷的過程。就是人們在面對一個具體的成功或者挫折的時候,習慣性地在心裡對產生這個結果的原因進行總結和歸納的心理過程。
原則:
面對成功或者失敗時正確的歸因原則:
如何利用歸因論的原理進行正確的歸因,以增強自己的自信心,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呢?同學們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而採取相應的措施:
1.當自己面對失敗時:
同學們應該把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於自己努力程度不夠、學習方法失誤和復習方向偏離等這些相對不穩定(即通過自身努力可以改變)的內因,不要把原因都推到自身因素之外。主要是明確失敗的真正原因,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勇於承擔責任,並調整自己主觀態度與努力程度,爭取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當然,有時候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找一找自身努力之外的某些不穩定的偶然的外因,比如身體原因、環境干擾和試題難度太大等等。
上述兩種歸因原則最好同時使用。一方面,首先要強調自己的主觀努力,要正視自己身上存在的真正問題,不能把自己失敗的原因都推脫到自己完全無法控制與改善的客觀原因上,甚至養成一種「矇混過關」和「推卸責任」的不良心態。否則你就不能真正的汲取教訓,不願意改變自己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也就不能取得真正的進步;另一方面,又要尊重事實,適當關注客觀原因,有時候不妨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理由」,緩解一下自己的緊張情緒,避免給自己帶來過大的心理壓力與情緒障礙,給自己一個心理上的支撐,讓自己重新拾起自信,從失敗中尋找一份前進的動力。所以,這兩種歸因原則的聯合使用,往往有利於增強自己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增強責任心與自信心,防止自卑感產生甚至自暴自棄現象的發生,促使自己加倍努力地學習,調整和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與復習的方向性,做到持之以恆。
此外,同學們一定不要把自己的一次或者幾次失敗歸因於「智商低、能力低」,更不能因此貶低甚至否定自己的價值。大家試想一下,如果托馬斯•愛迪生也是以自己某項工作的成敗來衡量自我價值,那麼他在第一次試驗失敗後就會認輸,就會宣布自己是一個失敗的探索者,並停止探索用電燈照亮世界的努力。然而他並沒有認輸。因為他深深地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堅持到底就是勝利。同學們要努力地培養自己可貴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激發自己內在的學習動機。
2.當自己面對成功之時:
對失敗教訓的總結與成功經驗的總結是同樣重要的。
對成功的歸因的指導原則是——肯定自己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自己的努力而取得的結果。同學們要積極暗示自己:今天的「秋雨」是昨天的「春風」的結果,今天的「春華」又必將導致明天的「秋實」!
2. 歸因理論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1 海德:樸素歸因理論
2 維納:歸因理論
3 H.凱利:三度歸因理論
4 Jones 和Davis :對應推論理論(Correspondent Inference)
5 韋納理論
上述這些歸因理論都是繼承海德的「樸素心理學家」的傳統,把人看作是理性的,在歸因上是進行因果分析的。事實上人在歸因時並非總是按理性行事。D·卡內曼和A·特威斯基(1973)特別指出了這一點。他們不把人看成是「樸素心理學家」,而看成是認知經濟學家,在歸因上注意節約能量,走近路達到結論。卡內曼和特威斯基提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利用兩種啟發法進行推理判斷:一是代表性啟發法,二是可得性啟發法。前者指人們在進行推理判斷時往往選擇有代表性的事例。如某地家庭都有6個孩子,多數是3男3女。問你這3男3女的出生順序,男男男女女女和女男女男女男哪個可能性大。一般傾向於認為是後者。實際上這兩種順序有同樣的可能性。因為3男3女的出生順序有20種可能,其中類似前者的只有兩個,其餘18個都是混合型的,混合型有代表性。可得性啟發法指易於進入頭腦的信息往往被利用。如果問你班上哪個同學影響大,那麼你首先想到的是那個人往往被認為影響大。可得性啟發法可以解釋歸因上觀察者和行動者的差別。對於行動者來說,情境是突出的,對於觀察者來說,行動者是突出的。突出的東西容易被記住,從而容易回憶起來。這個例子也說明突出性影響歸因,突出性使觀察者傾向於個人歸因,而行動者傾向於情境歸因。
3. 歸因危險度和相對危險度怎麼計算
一、歸因危險度計算公式:AR% =(Ie-I0)/Ie×100%
是指暴露人群中的發病或死亡歸因於暴露的部分佔全部發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意義該指標反映某因素的暴露者中,單純由於該因素引起發病的危險占整個病因的比例。
二、相對危險度計算公式
RR=暴露組累積發病率(或死亡率)/對照組累積發病率(或死亡率)
1、歸因危險度(AR)是暴露組發病率與對照組發病率相差的絕對值。
2、RR與AR都是表示關聯強度的指標,但其流行病學意義不同。
3、RR說明暴露者與非暴露者比較相應疾病的危險增加的倍數;
4、AR則是暴露人群與非暴露人群比較,所增加的疾病發生數量,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減少這個數量的疾病發生
(3)歸因分析法擴展閱讀
相對危險度表明暴露組發病率或死亡率是對照組發病率或死亡率的多少倍。說明暴露組發病或者死亡的危險性是非暴露組的倍數。RR值越大,表明暴露的效應越大,暴露與結局的關聯的強度越大。其數值意義:
1、RR為0.9~1或1.0~1.1,說明暴露因素與疾病無關聯;
2、RR為0.7~0.8或1.2~1.4,說明暴露因素與疾病有弱的關聯;
3、RR為0.4~0.6或1.5~2.9, 說明暴露因素與疾病有中的關聯;
4、RR為0.1~0.3或3.0~9.9,說明暴露因素與疾病有強的關聯;
5、RR小於0.1或大於10,說明暴露因素與疾病關聯很強
4. 什麼是歸因的方式
歸因方式,指的是:人總結成敗的方式決定其心情和發展。
當人們對一個行為或一個事件做歸因時,通常遵循三大線索:一是外部歸因,即把所發生的事歸結為外在情境因素;二是內部歸因,即把事物發生的原因歸結為個人內在的因素,如性格、努力程度以及情緒等;三是綜合歸因,即把事物發生的原因歸結為內、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工作沒做好怪領導出難題,這是外部歸因;
工作沒做好反省自己的工作方法,這是內部歸因;
工作沒做好,既分析此次任務的特色又反省自己的工作方法,這是綜合歸因的結果。
總做內歸因的人又被稱作內控者(internal control),他們相信事在人為,他們把成功歸於個人的努力,把失敗歸於個人的疏忽。他們相信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總做外歸因的人又被稱作外控者(external control),他們把成功歸於運氣,把失敗歸於命定,他們相信人的命運受環境擺布。
5. 正確的歸因應是怎樣的
正確歸因是我們遇到問題時的正確態度。(遇挫折向內歸因就可從低谷走向高峰,獲佳績不能向外歸因就會從高峰跌入低谷。)
歸因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現象,人們總是喜歡為自己和他人身上發生的各種事尋找一些原因,因為如果找不到一定的原因,就會感到無所適從。
譬如學生考了低分,要找考試失利的原因,公司經營不善,老闆要找找原因,是手底下員工無能,還是自己領導無方。可見歸因大概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用來評價人們過去的表現,另一方面用來決定未來面對相同情境時人們如何行動。
(5)歸因分析法擴展閱讀:
正確的歸因方式
1、多做內部歸因
「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一般情況內因是導致任務成敗的重要原因。努力程度是內因的一種。面對失敗歸因為自身努力程度,可以讓我們知道需要自己付出更大的努力;面對成功歸因為努力程度,可以增強成就感和自豪感。
2、多觀察,全面歸因
多做內部歸因,不是意味著每次都做內部歸因,更不是說只做內部歸因。歸因要全面才能有利於我們多方面的查漏補缺、全面的進步提高,避免同樣的錯誤和失敗。要做到全面歸因就是要求我們多觀察,實事求是的結合實際,去分析看待事件產生的原因。
比如,當我們做成某件事時,不是簡單地歸結為「我行」、「我有能力」,而是具體羅列出導致此次成功的內在因素並加以全面總結,同時也要研究具體是哪些外部因素使得我們成功,爭取相同任務時創造類似外部環境。
6. 什麼是歸因分析,歸因分析如何計算
1、歸因理論,在日常的社會交往中,人們為了有效地控制和適應環境,往往對發生於專周圍環境中的各屬種社會行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做出一定的解釋,即認知整體在認知過程中,根據他人某種特定的人格特徵或某種行為特點推論出其他未知的特點,以尋求各種特點之間的因果關系。
歸因理論由社會心理學家海德於1958年提出:歸因是指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進行分析,推論出這些行為的原因的過程。歸因方式影響到以後的行為方式和動機的強弱。
2、歸因分析的基本流程:
(1)感知,觀察,人必須感知和觀察行為。
(2)判斷,決定是否是故意的,人必須相信一個行為是故意做的。
(6)歸因分析法擴展閱讀:
三度歸因理論:
H.凱利提出的三度歸因理論,又被稱為多線索分析理論,或稱共變歸因理論,是凱利在吸收了海德的共變原則的基礎上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多是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歸因的。人們從多種事件中積累信息,並且利用「共變原則」來解決不確定性的問題。
凱利認為,人們在試圖解釋某人的行為時,可能用到三種形式的歸因:歸因於行為者,歸因於客觀刺激物,歸因於行為者所處情境或關系。
7. 歸因理論的韋納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Weiner,1974)認為,人們對行為成敗原因的分析可歸納為以下六個原因:
能力,根據自己評估個人對該項工作是否勝任;
努力,個人反省檢討在工作過程中曾否盡力而為;
任務難度,憑個人經驗判定該項任務的困難程度;
運氣,個人自認為此次各種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
身心狀態,工作過程中個人當時身體及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個人自覺此次成敗因素中,除上述五項外,尚有何其他事關人與事的影響因素(如別人幫助或評分不公等)。
以上六項因素作為一般人對成敗歸因的解釋或類別,韋納按各因素的性質,分別納入以下三個向度之內:
1、控制點(因素源):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因素的來源,是以個人條件(內控),抑或來自外在環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狀況三項屬於內控,其他各項則屬於外控。
2、穩定性: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穩定,是否在類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與工作難度兩項是不致隨情境改變的是比較穩定的。其他各項則均為不穩定者。
3、可控性: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能否由個人意願所決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項是可以憑個人意願控制的,其他各項均非個人所能為力。
韋納等人認為,我們對成功和失敗的解釋會對以後的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如果把考試失敗歸因為缺乏能力,那麼以後的考試還會期望失敗;如果把考試失敗歸因為運氣不佳,那麼以後的考試就不大可能期望失敗。這兩種不同的歸因會對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
韋納的歸因理論的主要論點:
1、人的個性差異和成敗經驗等影響著他的歸因。
2、人對前次成就的歸因將會影響到他對下一次成就行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等。
3、個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對成就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韋納從個體的歸因過程出發,探求個體對成敗結果的歸因與成就行為的關系,對影響行為結果的可覺察的原因特性、原因結構以及原因歸因和情感的關系、情感反應的激勵作用等都提出了創造性的見解。他認為每個人都力求解釋自己的行為,分析其行為結果的原因。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一個人在分析其根由時,主要有三個維度與六個因素。三維度與六因素的結合見下表: 穩定性 內/外在性 可控性 穩定 不穩定 內在 外在 可控 不可控 能力高低 + + + 努力程度 + + + 任務難度 + + + 運氣好壞 + + + 身心狀況 + + + 外界環境 + + + 總結
上述這些歸因理論都是繼承海德的「樸素心理學家」的傳統,把人看作是理性的,在歸因上是進行因果分析的。事實上人在歸因時並非總是按理性行事。D·卡內曼和A·特威斯基(1973)特別指出了這一點。他們不把人看成是「樸素心理學家」,而看成是認知經濟學家,在歸因上注意節約能量,走近路達到結論。卡內曼和特威斯基提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利用兩種啟發法進行推理判斷:一是代表性啟發法,二是可得性啟發法。前者指人們在進行推理判斷時往往選擇有代表性的事例。如某地家庭都有6個孩子,多數是3男3女。問你這3男3女的出生順序,男男男女女女和女男女男女男哪個可能性大。一般傾向於認為是後者。實際上這兩種順序有同樣的可能性。因為3男3女的出生順序有20種可能,其中類似前者的只有兩個,其餘18個都是混合型的,混合型有代表性。可得性啟發法指易於進入頭腦的信息往往被利用。如果問你班上哪個同學影響大,那麼你首先想到的是那個人往往被認為影響大。可得性啟發法可以解釋歸因上觀察者和行動者的差別。對於行動者來說,情境是突出的,對於觀察者來說,行動者是突出的。突出的東西容易被記住,從而容易回憶起來。這個例子也說明突出性影響歸因,突出性使觀察者傾向於個人歸因,而行動者傾向於情境歸因。
8. 大學生學習成績與歸因方式的分析是運用了社會統計學中的哪種統計分析方法
大叔,30是情節與歸因方面的風險性運用的社會統計學中的那種總結婚,這樣的方法,這樣的方法是很好的
9. 韋納歸因理論的關鍵點是什麼
韋納的動機歸因理論
歸因研究雖然一直相當活躍,但歸因理論真正對教育領域產生影響並不很早,這種影響始於韋納。20世紀70年代初,韋納嘗試用歸因解釋成就動機,從而創造性地將這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至今仍頗有影響力的動機歸因理論。
在韋納的動機歸因理論中,他首先確定了成就情境中成敗歸因的最顯著的原因知覺即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同一種活動情境中的原因知覺是多種多樣的,不同情境中的原因知覺更是千差萬別,為了尋找眾多的原因知覺內在的共同特性,韋納通過邏輯和經驗分析、數理統計分析(相關法、多因素分析法、多元方差分析)確定了原因的三個維度:(1)原因源,原因源是指原因是行動者自身原因還是外部環境的原因,如考題難度是外部原因,能力是內部原因;(2)可控性,可控性是指原因能否受行動者主觀意志的控制,如努力的可控性較高,能力、運氣的可控性較低;(3)穩定性,穩定性是指原因是否隨時間而改變,如運氣很不穩定,而能力較為穩定。韋納進而提出了歸因的三維結構模式:原因源×可控性×穩定性。他認為對任何一種原因知覺都可以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表3-1列出了他對於學業成就歸因中一些常見的原因知覺的原因維度的分析。
表3-1常見原因知覺的維度分析
原因源 可控 不可控
穩定 不穩定 穩定 不穩定
內部 持久的努力 一時的努力 能力 心境、疲勞技能發揮
外部 他人的持久努力
他人的偏見 他人的一時努力
他人的幫助 他人的能力
任務難度 他人的心境
運氣、機遇
可以說,韋納對於原因維度的確定是他對於歸因研究的重要貢獻之一。韋納對於歸因研究的另一重要貢獻是,他使我們對於歸因的關注不再僅僅局限於歸因本身,而開始探索歸因對於後繼行為的影響。韋納認為,歸因不是一個獨立的過程,它是行為後果與後繼行為之間的中介認知過程,對行為後果所作的歸因會影響到對下次結果的預期及情感反應,而預期及情感反應又成為後繼行為的動因。他曾提出了一個簡明的動機歸因模式,來表達存在於歸因、情感、行為預期與行為之間的這種動力關系:
10. 人際歸因理論是什麼
關於知覺者推斷和解釋他人和自己行為原因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奧地利社會心理學家F.海德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際關繫心理學》中首先提出歸因理論。以後一些學者在此基礎上陸續提出一些新理論,如B.維納、L.Y.阿布拉姆森、H.H.凱利、E.E.瓊斯等人。70年代歸因研究成為美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中心課題。
一、海德的歸因理論
海德重視對人知覺的研究,認為對人知覺的研究實質就是考察一般人處理有關他人和自己的信息的方式。一個觀察者對被觀察者行動為何如此感興趣,他像一個「樸素心理學家」那樣去尋求對行為的因果解釋。在海德看來,行為的原因或者在於環境或者在於個人。如果在於環境,則行動者對其行為不負什麼責任;如果在於個人,則行動者就要對其行為結果負責。環境原因如他人、獎懲、運氣、工作難易等;個人原因如人格、動機、情緒、態度、能力、努力等。如一個學生考試不及格,可能由於個人原因:他不聰明、不努力等;也可能由於環境原因:課程太難、考試不合理等。海德關於環境與個人、外因與內因的歸因理論成為後來歸因研究的基礎。他認為,對人知覺在人際交往上的作用就在於使觀察者能預測和控制他人的行為。
二、維納的歸因理論
維納及其同事在1972年發展了海德的歸因理論。維納認為,內因-外因方面只是歸因判斷的一個方面,還應當增加另一個方面,即暫時-穩定方面。這兩個方面都是重要的,而且是彼此獨立的。暫時-穩定方面在形成期望、預測未來的成敗上至關重要。例如,如果我們認為甲工作做得出色是由於他的能力強或任務容易等穩定因素造成的,那麼就可以期望,如果將來給予同樣的任務他還會做得出色。如果我們認為其成功的原因是由於他心情好或機遇好等暫時因素造成的,那麼就不會期望他將來還會做得出色。
人們可以把行為歸因於許多因素,但無論什麼因素大都可以納入內因-外因、暫時-穩定這兩個方面的4大類中。
三、阿布拉姆森等的歸因理論
阿布拉姆森、M.E.P.塞利格曼和T.D.提斯達爾等人於1978年進一步發展了維納的理論。他們依據習得的無能為力的研究對失敗的歸因作了補充,提出了第3個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如一個學生由於數學老師的偏見在數學考試上總是取不到好的分數,於是他放棄對數學的努力,這是習得的無能為力的表現。他的這種無能為力如果只表現在數學一門課程上就屬於特殊方面,如果也擴散到其他課程上,則屬於普遍方面。
如果一個學生數學考試失敗了,我們應看其原因屬於【表】中的哪一欄,如果屬於內部-穩定-普遍一欄,就可以預測他將來在各門課程考試上都不會好;如果屬於內部-穩定-特殊一欄,則只能預測他將來在數學考試上不會好。
四、凱利的歸因理論
凱利在1973年提出,可以使用3種不同的解釋說明行為的原因:①歸因於從事該行為的行動者;②歸因於行動者的對手;③歸因於行為產生的環境。以教授甲批評學生乙一事為例,我們既可歸因於學生乙,如果學生乙懶惰;也可歸因於教授甲,如教授甲是個愛批評人的人;又可歸因於環境,如環境使教授甲誤解了學生乙。這3個原因都是可能的,問題在於要找出一個真正的原因。凱利認為,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種信息:一致性、一貫性和特異性。一致性是指該行為是否與其他人的行為相一致,如果每個教授都批評學生乙,則教授的行為是一致性高的。一貫性指行動者的行為是否一貫,如教授甲是否總是批評學生乙,如果是的,則一貫性高。特異性指行動者的行為在不同情況下對不同的人是否相同,如教授甲是否在一定情況下對學生乙如此,而對其他學生則不如此,如果是的,則特異性高。凱利從這里引出結論說,如果一致性低、一貫性高、特異性低,則應歸因於行動者。這就是說,其他教授都不批評學生乙,教授甲總是批評學生乙,教授甲對其他學生也如此,此時應歸因於教授甲。如果一致性高、一貫性高、特異性高,則應歸因於對手。這就是說,每個教授都批評學生乙,教授甲總是批評學生乙,教授甲不批評其他學生,此時應歸因於學生乙。如果一致性低、一貫性低、特異性高,則應歸因於環境。這就是說,其他教授都不批評學生乙,教授甲也不總是批評學生乙,教授甲只是在一定情況下批評了學生乙,對其他學生未加批評,此時應歸因於環境。凱利強調了三種信息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理論又稱為三度理論。這個理論是個理想化的模型,人們實際上往往得不到這個模型所要求的全部信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如何解釋行為呢?凱利提出了因果圖式的概念。人們在生活經驗中形成某種看法,即圖式,以此解釋特定的行為。如父親擁抱兒子這件事,可能有幾個原因,一個是父親是個熱情的人,另一個是兒子作了什麼好事。如果我們知道兒子沒做什麼好事,那麼我們會認為父親是個熱情的人。如果我們知道父親不是個熱情的人,那麼我們會認為兒子做了什麼好事。
五、瓊斯和戴維斯的歸因理論
瓊斯和K.E.戴維斯1965年提出的歸因理論稱為對應推論。這個理論主張,當人們進行個人歸因時,就要從行為及其結果推導出行為的意圖和動機。推導出的行為意圖和動機與所觀察到的行為及其結果相對應,即對應推論。一個人關於行為和行為原因所擁有的信息越多,他對該行為所作出的推論的對應性就越高。一個行為越是異乎尋常,則觀察者對其原因推論的對應性就越大。
影響對應推論的因素主要有3個:①非共同性結果:指所選行動方案有不同於其他行動方案的特點。例如,一個人站起來,走去關上窗戶,穿上毛衣,此時我們可以推斷他感到涼了。單是關上窗戶的行動也可能表示防止窗外噪音,而穿上毛衣這個非共同性結果就可以使人推斷這個行動是由於涼。②社會期望:一個人表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行動時,我們很難推斷他的真實態度。如一個參加晚會的人在離開時對主人說對晚會很感興趣,這是符合社會期望的說法,從這個行動很難推斷其真實態度。但是當一個人行為不符合社會期望或不為社會所公認時,該行為很可能與其真實態度相對應。如上述參加晚會的人在離開時對主人說晚會很糟糕,這是不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它很可能反映出行動者的真實態度。③選擇自由:如果我們知道某人從事某行動是自由選擇的,我們便傾向於認為這個行為與某人的態度是對應的。如果不是自由選擇的,則難於作出對應推論。
上述這些歸因理論都是繼承海德的「樸素心理學家」的傳統,把人看作是理性的,在歸因上是進行因果分析的。事實上人在歸因時並非總是按理性行事。D.卡內曼和A.特威斯基(1973)特別指出了這一點。他們不把人看成是「樸素心理學家」,而看成是認知經濟學家,在歸因上注意節約能量,走近路達到結論。卡內曼和特威斯基提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利用兩種啟發法進行推理判斷:一是代表性啟發法,二是可得性啟發法。前者指人們在進行推理判斷時往往選擇有代表性的事例。如某地家庭都有6個孩子,多數是3男3女。問你這3男3女的出生順序,男男男女女女和女男女男女男哪個可能性大。一般傾向於認為是後者。實際上這兩種順序有同樣的可能性。因為3男3女的出生順序有20種可能,其中類似前者的只有兩個,其餘18個都是混合型的,混合型有代表性。可得性啟發法指易於進入頭腦的信息往往被利用。如果問你班上哪個同學影響大,那麼你首先想到的是那個人往往被認為影響大。可得性啟發法可以解釋歸因上觀察者和行動者的差別。對於行動者來說,情境是突出的,對於觀察者來說,行動者是突出的。突出的東西容易被記住,從而容易回憶起來。這個例子也說明突出性影響歸因,突出性使觀察者傾向於個人歸因,而行動者傾向於情境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