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劉瑜《觀念的水位》
之前知道劉瑜是因為《民主的細節》,結果陰差陽錯先讀了《觀念的水位》。基本的感覺是小篇幅,易入戲。因為都是隨筆,更多的是思考的吉光片羽,欲言又止,偶爾作者筆鋒一閃,讓人寒意陣陣,感覺作者功力深厚。
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書在於寫「觀念」,而觀念既可以是整體式顛覆,也可以是滲透在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很明顯,劉瑜選擇後者,所以整本書難免看起來似珠落玉盤,影評那部分完全不必放在書中,影響這本書的整體「品質水位」。但整體而言,讀完《觀念的水位》,下一本《民主的細節》應該是必讀之物,讀或者不讀,時間、緣分早晚的問題。
言歸正傳,總結劉瑜其人或者其書的啟示如下:
一、 將「觀念」視之為推動改革的基礎,並將其落實為生活的常識。
筆者曾在北大聽許振洲老師講課,許因曾留學法國,因此也盛贊法國,對於其制度、文化不但爛熟於心,更是將其視為第二故鄉,對其有特殊的情感,所以對於社會心理學的分析以及民主的細節,往往拿法國開刀,說將開來。同樣,劉瑜曾留學英國劍橋,自然在筆下往往拿英國的例子處處佐證其論點。作為清華政治學的老師,從宏大的政治學體系中,剝離出民主觀念的一些細節,而不是流於一般的長篇大論和專業論述,深入淺出,實屬不易。
比說就本書「觀念」一詞,劉瑜在書中說:「觀念水位變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以前在人們眼中不是問題的問題,開始變成問題了。比如政府部門財政預算公開……比如國企被有待問題……比如民工孩子上學難問題等等。」
而在劉瑜看來,民主觀念的基礎無非是「問責意識和權利意識」兩點,而上面的所提及的觀念變化,幾乎都指向這兩點。因為變化的政治倫理,生長於轉變中的生活倫理。因此,劉瑜對於那些改革絕望者回應以樂觀的笑容,因為隨著觀念的水漲船高,制度性的改革在勢在必行,只是時間的久暫而已。因為:「政治制度的變革源於公眾政治理念的變化,而政治理念的變化又根治於人們生活觀念的變化。」
因此,劉瑜不惜以文字為道場,開始一次又一次的「觀念」佈道。這種因為太接近生活而看似瑣碎,但因為瑣碎,才可以稱之為名符其實的「微革命」。
在談到「素質」問題,劉認為中國人的素質問題並應該歸罪與受教育水平、或者規則意識,反倒是制度問題。試舉一例,目前我國政府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個「全能政府」的角色,所以所有事情幾乎都是大包大攬,且敏感區域太多。截止到目前,居然也沒有一個像樣的民間工會或者舉足輕重的慈善機構為社會底層奔走呼號,且形成完善的運作系統。原因不過組織合法性上首先就很難通過,按照國家相關法律規定,非政府組織的組建手續至少有48道之多,所以中國社會散沙化、冷漠化不是強權的原因,而是強權的結果。
關於「民意的真偽」問題,劉瑜認為:「鑒定民意真偽,標准不在於民眾選擇的那一刻是不是真誠,而在於他們在形成意見討論時討論是否自由、觀念是否多元、信息是否充分。」這次鑒定民意真偽的標准,如無此基礎,則看似萬眾一心的支持率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而已。對於我們當下所謂的民意測驗可謂洞若觀火。
此外,在談及大眾的憤怒時,讓我不禁想到尤其是微博、微信這些自媒體平台如日中天的時候,網友表達憤怒其實是最廉價和實惠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在劉瑜眼中看來:「憤怒之所以令人上癮,大約是因為憤怒是通往正義的捷徑。」但正義有捷徑可走嗎?憤怒的狂奔路上,未必找得到正義的道。
在談及我們對於公共話題的辯論時,我們「往往流於一種標簽式的罵戰,以標簽來代替說理,或不必要地貼標簽來強化說理。所以微博上「毛粉」、「傻逼」、「腦殘」這些標簽盛行,大多數辯論不是流於標簽式的罵戰,即演變為個人私生活的攻擊。並且以英國電視節目上議員的辯論為例,在如何為辯論展開公共空間提供有效的邊界和規則。
二、「政府」、「民主」這兩個樣東西是個什麼東東,你真的想過嗎?!
一般具有本科學歷的人,都基本受過「馬恩」的摧殘和「虐待」,這種強權灌輸的結果是,學生贏得了學分,卻對於真正思考「政府」「民主」是什麼從來都是概念模糊,甚至到現在也懶得讓其清晰起來。
就如劉瑜所說,以「國情」二字推卸責任,且不加論證的認為自由、民主只適合於西方的看法,說白點就是一種過於懶惰的世界觀。最大的詰問其實一直都存在,就如:「你真的相信世上有救世主嗎?一個強大到可以給你一切的政府,一定也可以強大到可以拿走你的一切。」
現在,請捫心自問,對於這些事關每個人利益的事情,你真的是懶的去思考,還是沒有思考的能力。而所謂觀念的改變,一言以敝之,「就是讓政治變得家常。」
在劉瑜的舉例中,英國劍橋的政府網站完全不是什麼領導視察、億級項目簽署之類的跟老百姓不沾邊的「官本位」新聞上,而完全是一個便民服務網站,如何找劍橋附近的停車位、如果無家可歸、如果想獲得住房補助、甚至抱怨鄰居房子裝修、對於某個公務員不滿,皆可在政府的網站上進行相應的咨詢、查詢和投訴。
政府是什麼?民治是什麼?這里本該有回歸本質的思考。讓政府回歸到政府的本質,它就是一個便民的工具。讓民主回歸本質,其實不過是權利的制衡和防止強權政治的一種體制而已。而恰恰相反,威權統治對於「政府」這個詞語本身以及其行為的任何「粉飾」,都會將政府與公民的溝壑越來越大,乃至到最後一拍兩散,重新洗牌。
三、從「經典」到「經驗」,從「意識形態」到「市政論證」。
撇開「觀念」不談,劉描述自己在讀書方面的經歷了從「經典」到「經驗」,從「意識形態」到「市政論證」的過程,這點到時回答了筆者在讀書上一些困惑,包括如何處理「經典與經驗」的關系。
對於一些佶屈聱牙、乃至不知所雲的經典我們該如何處理?為了讀書的虛榮,死磕它!但是讀完,似乎也無甚了了,一知半解,讀了比不讀還糊塗。劉瑜和筆者一樣,經歷無數次在經典的碰壁之後,她對於讀經典的認識是這樣的:
「一個經典之所以經典,不應該是多少人贊美了它。而是它真的能幫助你認識你所置身的世界和自己。如果它不能做到這一點,要麼是你的功力還不夠去真正讀懂它,要麼它真的其實也沒有什麼。」
這種,即是讀書從「經典」到「經驗」的一種轉變。而這個轉變基於兩個方面的認識:
「一切經典本質上都是基於那個時代作者對於他所處時代的問題的回答和思考,要讀懂它,第一,對他所處的時代及其問題有所了解;第二,你所處的時代和他所處的時代有相似性,而且你也理解其相似性在什麼地方,由此批判地理解他的思考對於當下的意義。」
所以,讀書的心態應該是一個從問題出發,從經驗出發的尋問過程,而並非其它。
總而言之,《觀念的水位》倒是讓人產生一種去嘗試改變的動力,我想也就是劉瑜自己所說觀念水漲船高的力量所在吧。
2. 劉瑜的畢業院校
畢業院校: 哥倫比亞大學
劉瑜,女,1975年12月生,學者,作家,詩人,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
1996年,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國際政治專業 政治學學士
1999年,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政治學專業 政治學碩士
2006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系 政治學博士
2010年—至今,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 副教授
2007年—2010年,英國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問題研究系 講師
2006年—2007年,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 博士後
1999年—2000年,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 助理研究員
3. 既是作家同時也是清華教授的劉瑜最近近況怎麼樣怎麼很久都沒有看到她的新聞
劉瑜很早就關了微博了,據她說是為了」保持自身的清醒」。最近又有新書了,叫《觀念的水位》,大概就13年一月出版吧。喵。
4. 劉瑜的工作履歷
2010年—至今, 清華大學政治學系 副教授
2007年—2010年,英國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問題研究系 講師
2006年—2007年,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 博士後
1999年—2000年,清華大學21世紀發展研究院 助理研究員
5. 如何看待清華教授劉瑜說:「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這話
“我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這話出自清華教授劉瑜之口,話語的本義大概是想要讓大家看開一些,要看淡一點,不要搞得那麼殘酷,然而這話最近卻在網上備受爭議。
寫在最後
當然,劉瑜教授的話也沒有錯,在壓力巨大的當下,看開一些,看淡一點,不要搞得那麼殘酷,這何嘗又不是一種自我安慰。但這不能成為我們不努力的借口,但凡對自己有期望,都需要去努力。需要提醒的是,社會不允許現在的人做普通人,要明白一個道理沒錢什麼事都做不了,就算是很普通的事都可能會很為難,面對現實吧!不努力,你將什麼也不是,甚至連普通人都做不上!
“劉瑜:我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你怎麼看這觀點!歡迎各位留言吐槽!
(圖片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山村老師看教育”
6. 如何評價劉瑜這個人
我不了解、不關心那些學術爭論,但是我認可劉瑜這個人。從她的書中,我看到的是一個真誠堅強獨立自由的女人的喜怒哀樂,她可能在政治觀點等上與許多人不同,但無疑劉瑜是可愛的、坦誠的、善意的,她的那些細碎的話語感染了我,我相信許多人會有同感。在閱讀《送你一顆子彈》的過程中,我愈來愈明白普希金試圖表達的,世界上沒有幸福,但有自由和寧靜。愈來愈清楚的認識到,自由與孤獨的密不可分的關系。
7. 你對劉瑜印象如何
相信喜歡看隨筆和小說的朋友們,肯定都對劉瑜這個人很眼熟吧。但是對於那些沒看過沒了解的人肯定很納悶,這個人到底是誰呢?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講講我對劉瑜的印象吧。
劉瑜老師是我在所讀刊物之中,對政治見解最為深刻的一個人,而且她的著作往往簡單深刻。希望大家有機會都能去拜讀一下。
8. 劉瑜的 《願你慢慢長大》結尾內容
現在的你,有一百個煩人的理由,你有時候因為吃不夠哭,有時候又因為厭奶哭,你半夜總醒,醒了又不肯睡,你常常腸絞痛,腸絞痛剛有好轉就又開始發低燒,發燒剛好又開始得濕疹?但就在筋疲力盡的媽媽開始考慮是把你賣給馬戲團還是把你扔進垃圾桶時,你卻靠在媽媽懷里突然憨憨地一笑,小眼睛眯眯著,小肉堆堆著,就這一笑,又足以讓媽媽升起「累死算了」的豪情。
豈止你的笑,你睡著時嘴巴像小魚一樣嘬嘬嘬的樣子,你咿咿呀呀時聳聳著的鼻子,你消失在層層下巴之後的脖子,你邊吃奶邊哭時的「哎呀哎呀」聲,你可以數得出根數卻被媽媽稱為濃密的睫毛?都給媽媽帶來那麼多驚喜。
媽媽以前不知道人會抬頭這事也會讓人喜悅,手有五個手指頭這事也會讓人振奮,一個人嘴裡吐出一個「哦」字也值得奔走相告——但是你牽著媽媽的手,引領媽媽穿過存在的虛空,重新發現生命的奇跡。現在,媽媽在這個奇跡的萬丈光芒中呆若木雞,媽媽唯願你能對她始終保持耐心,無論陰晴圓缺,無論世事變遷,都不松開那隻牽引她的手。
小布穀,願你慢慢長大。
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
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願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布媽
《願你慢慢長大》是作者劉瑜寫給自己剛滿百天的女兒的信。文章細膩、深情,一位母親對女兒的愛躍然紙上,令讀者感動至深。
該書是一本「慢養育」的名家散文合集,收錄了近30篇隨筆,包括父母寫給孩子的書信、自身成長經歷之談以及對於子女的教育看法等,提供了許多值得家長借鑒的教育經驗。這些隨筆的作者來自不同領域,有教師、作家、學者、科學家、商人,也有普通人,他們寫給子女的書信溫馨感人,對孩子個性的認知與思考真實、客觀,充滿人性,對自身的成長經歷充滿反思,對下一代的教育擁有相對獨特的看法。
9. 劉瑜為什麼要清空微博,是和方韓大戰有關嗎
我猜哈,一部分原因是的,就和當初連岳一樣,微博有時水太混。
她最後微博簽名說是去冰島了,這個冰島在她之前博客裡面的意思就是去一個清閑的地方,並不是就是真的冰島。我真是太不忍心她走了,但那是她的選擇,尊重她。
10. 劉瑜的介紹
劉瑜,女,南開大學醫學院實驗師。教育經歷1999.9-2003.7 天津醫科大學葯學專業,理學學士學位。